資源簡介 《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學方案教材分析教材在編排上從學生的感性認識入手,學生在生活中都有過因創傷而出血的經歷,因此對于出血的現象是熟悉的,但是學生對于不同的創傷為什么會有不同的出血現象則認識比較模糊。教材通過“想一想、議一議”提出此問題,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欲與思維活動。教材在第一段文字中指出這與血管中血流狀況相關后,接著編排了“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的實驗,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活動,區分不同的血管以及血管內血流的差異,從而直觀地認識到高等動物體內有不同的血管,不同的血管中血流情況不同。至于人體內具體有哪些血管,以及它們各自的特點與功能,教材按血流方向,即動脈、毛細血管與靜脈的順序進行編排。三種血管各有其特點與功能,但三種血管共同構成了人體血液流動的管道,因此教師應提醒學生從血液循環的整體這一角度去理解本節內容。教學目標描述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嘗試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現象并找到三種血管。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動脈、靜脈與毛細血管的特點與功能。【教學難點】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現象,區別動脈和靜脈。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實驗用小魚。學生準備:做好預習。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出示人們因創傷引起不同情況出血的圖片,提出問題:為什么出血情況會有不同呢?【學生】思考后積極回答問題。【教師】原來這與人們傷及血管的種類有關,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血流的管道——血管》。二、講授新課(一)探究主題一:實驗——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指導學生自學,出示下列問題:1.本實驗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小魚作為觀察材料?(小而尾鰭透明的)2.實驗時應怎樣包裹小魚?3.為了防止培養皿中的小魚跳動,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方法步驟:1.用浸濕的棉絮將小魚頭部的鰓蓋和軀干部包裹起來,露出口和尾部。(目的:保證小魚的正常呼吸)2.將小魚平放在培養皿中,使尾鰭貼在培養皿上。(待魚安定后,將載玻片蓋在尾鰭上。)3.將培養皿放在載物臺上,用低倍顯微鏡觀察尾鰭血管內血液的流動情況。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并提出觀察任務:1.在低倍顯微鏡下找到最細的血管,觀察血液在這種血管中是如何流動的?2.緩緩移動培養皿,觀察不同血管中的血流情況是否一樣?完成觀察任務后,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學生】進行實驗。【教師】邊巡視邊指導。(建議使用資源:【教學實驗】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二)探究主題二: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教師】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看到三種不同的血管,血液在不同的血管內,其流向和流速是不同的。那么這三種血管各有什么特點呢?指導學生自學,出示下表:血管 概念 管壁特點 血流速度 有無瓣膜動脈靜脈毛細血管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不同的血管,引導學生感悟“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1.動脈2.靜脈出示靜脈瓣活動示意圖,講解靜脈瓣作用;適當補充靜脈曲張的相關知識。聯系靜脈注射的生活實例,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3.毛細血管引導學生總結出毛細血管的五個最:數量最大、分布最廣、管壁最薄、內徑最細、血流最慢。(建議使用資源:【知識解析】紅細胞的流動或【知識解析】物質運輸的通道——血管。)【學生】根據自學及教師的講解進行表格的填寫。【教師】與學生一起總結:血管 概念 管壁特點 血流速度 有無瓣膜動脈 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各部分去的血管 厚 最快 無靜脈 將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送回心臟的血管 薄 慢 四肢靜脈的內表面通常有靜脈瓣毛細血管 流通于最小的動脈與靜脈之間的血管 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 最慢 無問題回歸:1.滲出:毛細血管出血,血量少,一般會由于血液凝固而自然止血,也可以將傷口沖洗干凈后貼上創可貼或用消毒紗布包扎。2. 緩慢地流出:靜脈出血,血呈暗紅色,血流緩和。3. 噴射而出:動脈出血,血液鮮紅,血流猛急。總結:人體血管數量大、分布廣,像城市的道路一樣,縱橫交錯,成年人全部血管連接起來全長可達11萬公里,可繞地球兩周半。這些縱橫交錯的運輸路線,任何一處出現故障都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三、隨堂練習建議使用:【同步測試】《血流的管道——血管》.doc。四、小結【教師】課堂小結,多媒體課件展示。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