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第1課時)一、教學目標1.概述人體通過眼等感覺器官獲取外界環境信息的情況。2.描述眼球的結構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3.說出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4.能自覺保護視力,注意用眼衛生。5.有自覺關愛盲人的意識,懂得為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二、教學重點及難點重點:1.眼球的結構和視覺的形成。2.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難點:1.眼球的結構和視覺的形成。2.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樹立愛護眼睛的意識。三、教學準備教師收集眼球的結構、視覺的形成及近視眼的相關視頻、圖片等,PPT。學生課前預習。四、相關資源《【情境素材】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視頻資源、《【教學圖片】眼睛實體圖、眼球結構示意圖、貓在明亮和黑暗環境中瞳孔的變化、弱光下的瞳孔實體圖、強光下的瞳孔實體圖、外界物體在視網膜上成像示意圖》系列圖片資源》交互動畫資源。五、教學過程【課堂引入】播放視頻《【情境素材】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同所有生物一樣,人生活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只有靈敏地感知環境的變化并對自身的生命活動進行調節,才能維持自身的生存。而人體的調節機制非常復雜,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都在發揮著調節作用,它們之間是如何實現各自的功能的?從本節課開始我們就將進入第六章: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的學習。猜物游戲:出示一個用布遮蓋的小紙箱,里面放一個蘋果形狀的廚房用計時器。邀請三位同學分別通過手摸、耳聽和眼看來判斷箱子里的東西。問題:1.三位同學分別通過哪種感覺認識這個物體?(觸覺、聽覺、視覺)2.誰用時最短?(用眼看的用時最短)講解:人體的各種感覺是靠分布在身體不同部位的感受器(感受外界刺激的結構)獲取的。有些感受器比較簡單,有些感受器帶有附屬結構,統稱它們為感覺器官,如眼睛是視覺器官,耳是聽覺器官。通過剛才的游戲可知,能夠最快、最準確感知事物的感覺是視覺。眼睛是人的視覺器官。據統計,人體從外界獲取的信息有80%以上來自眼睛。因此,眼睛對于人體來說非常重要。我們每位同學都有一雙美麗的眼睛,但是,你知道這雙美麗的眼睛內部是什么樣的嗎?你又是怎樣通過眼睛觀察到外界事物的呢?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開始今天的學習。【新知講解】(一)眼和視覺1.眼球的結構觀察同桌的眼睛,找出眼睛的結構。展示【教學圖片】眼睛實體圖眼瞼、睫毛、淚腺、眼肌等結構都是眼睛的一些附屬結構,眼睛的最主要部分是眼球。那么眼球由哪幾部分結構構成,每一部分又具有什么樣的功能呢?展示【教學圖片】眼球結構示意圖。眼球結構示意圖(上圖為素材庫中【教學圖片】眼球結構示意圖)講解:人的眼球近似球體,由眼球壁和眼球的內容物構成。眼球壁分外膜、中膜和內膜,內容物包括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眼球壁的外膜包括前部無色透明的角膜和后部白色不透明的鞏膜。鞏膜堅韌,對眼球具有支持、保護作用。中膜前段游離部分是虹膜,中央圍城瞳孔,膜內平滑肌活動控制瞳孔的開大、縮小,調節進入眼內光線的多少;眼球壁中膜的后半部分是脈絡膜,含豐富的血管和黑色素,對眼球具有營養作用,并使眼球內成為“暗室”;虹膜和脈絡膜的連接部分加厚,內含較多平滑肌,是睫狀體。眼球壁內膜為視網膜,其中含有能感受光線刺激后產生沖動的感光細胞,所以視網膜就是光感受器。視網膜與位于眼球后內側的視神經直接相連,視網膜產生的沖動通過視神經傳入腦,到達大腦皮層視覺中樞。眼球內容物都是清澈透明的,但三部分的性質也有明顯不同:房水是稀薄的液體,充盈在角膜與晶狀體之間、虹膜前后方的間隙里;玻璃體是較脆弱的膠凍狀物,填滿晶狀體后方眼球內的空間;晶狀體則是一個小巧而富有彈性的凸透鏡狀結構,它被懸掛于睫狀體上,睫狀體內平滑肌的舒縮引起晶狀體的曲度變化。角膜:無色、透明,可以透過光線。鞏膜:俗稱白眼球,白色,堅韌,保護眼球的內部結構。虹膜:俗稱黑眼球,有色素,中央的小孔叫瞳孔。瞳孔:光線的通道。脈絡膜:含有豐富的血管和色素,給視網膜提供營養,并使眼內形成一個“暗室”。睫狀體:內含平滑肌,可調節晶狀體曲度。視網膜:含有許多對光線敏感的細胞,能感受光的刺激。房水:透明液體,維持眼壓。晶狀體:透明、有彈性,像雙凸透鏡,能折射光線。玻璃體:透明膠狀物質,支撐眼球壁,并折射光線。討論1.中國人是黃皮膚黑眼睛,歐洲人是白皮膚藍眼睛,決定眼球顏色的結構是什么?講解:眼球顏色決定于眼球的虹膜。討論2.請同學們觀察這兩幅圖片的區別,想一想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變化。展示【教學圖片】貓在明亮和黑暗環境中瞳孔的變化貓在明亮和黑暗環境中瞳孔的變化(上圖為素材庫中【教學圖片】貓在明亮和黑暗環境中瞳孔的變化)講解:貓能通過調節瞳孔的大小使自己在明處和暗處都能看清物體。我們的眼睛有沒有類似的變化?展示【活動設計】不同光亮下瞳孔的變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瞳孔大小,不同強度光線下的瞳孔大小變化的實驗,從而體會不同光亮下瞳孔的調節作用。展示【教學圖片】弱光下的瞳孔實體圖、強光下的瞳孔實體圖講解:虹膜內的平滑肌控制瞳孔的開大、縮小,調節進入眼內光線的多少。2.視覺的形成我們的視覺最終是在哪里形成的?在視網膜上嗎?在電視上我們看到過這樣的情節:兩個人爭執過程中,一個人摔倒,撞傷了后腦勺,結果就失明了。這個人眼球一點都沒有受傷,卻喪失了視覺,這說明什么?對照眼球的結構模型,思考光線進入眼球的路徑。展示【教學圖片】外界物體在視網膜上成像示意圖外界物體在視網膜上成像示意圖(上圖為素材庫中【教學圖片】外界物體在視網膜上成像示意圖)講解: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進入眼睛,依次經過角膜、瞳孔、晶狀體和玻璃體,經過晶狀體等的折射,落在視網膜上形成一個物像。當視網膜上對光線敏感的細胞獲得圖像信息時,會通過視覺神經將信息傳給大腦的特定區域,大腦立即處理有關信息,形成視覺。總結視覺的形成過程: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角膜→房水→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成像→視神經→視覺中樞,形成視覺。眼睛的成像原理與照相機相似。出示照相機結構示意圖:討論1.照相機在拍照時,鏡頭、光圈和膠卷分別起什么作用?講解:鏡頭調節物距;光圈控制光線;膠卷感光。出示人眼結構和照相機結構示意圖:討論2.眼球的晶狀體、瞳孔和視網膜分別相當于照相機的什么結構?講解:晶狀體相當于照相機的鏡頭;瞳孔相當于光圈;視網膜相當于膠卷。當我們看近處物體時,睫狀體收縮,晶狀體變厚,對光的折射能力變大,近處物體反射來的光匯集在視網膜上,從而看清近處物體;當我們看遠處的物體時,睫狀體放松,晶狀體變薄,對光的折射能力變小,遠處物體反射來的光匯集在視網膜上,從而看清遠處物體。討論1.為什么無論較近還是較遠的物體,正常人都能看清?講解:眼睛通過睫狀體改變晶狀體的曲度,使我們能夠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討論2.當一個人從低頭看書到抬頭望向遠方時,他的晶狀體曲度如何變化?講解:從低頭看書到抬頭望向遠方是從看近處物體改為看遠處物體,睫狀體由收縮變放松,所以晶狀體由厚變薄。討論3.看近處物體時,眼球處于疲勞狀態還是放松狀態?講解:看近處物體時,睫狀體收縮,晶狀體變厚,眼球是處于疲勞狀態的。3.近視的成因及預防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近視人群,而近視會給人們造成許多不便,也影響人們對周圍環境的觀察,影響人們的工作和學習,那么你知道近視是怎樣形成的?又該如何預防呢?講解:物像只有落在視網膜上才能夠清晰地看到物體,這就需要眼球內晶狀體等結構具有靈敏的調節功能。如果眼球的前后徑過長,或者晶狀體曲度過大且不易恢復原大小,遠處物體反射來的光線通過晶狀體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就會落在視網膜的前方,這樣看到的是一個模糊不清的物像。這種看不清遠處物體的眼,就是近視眼。遠視眼多因眼球的前后徑過短,光線進入眼內會在視網膜后方成像,因而不能看清近處物體。根據透鏡折射光線的道理,配戴凹透鏡能矯正近視眼,配戴凸透鏡能矯正遠視眼。我們連續看書、看電視、電腦,玩手機的時間越長,眼與書本、電視、電腦、手機的距離越近,發生近視的可能性就越大。為了保護視頻,預防近視,應該做到“三要”“四不要”。三要:讀寫姿勢要正確,眼與書的距離要在33厘米左右;看書、看電視或使用電腦1小時候要休息一會兒,要遠眺幾分鐘;要定期檢查視力,認真做眼保健操。四不要:不要在直射的強光下看書;不要躺臥看書;不要在光線暗的地方看書;不要走路看書。(三)課外拓展1.我們每天早上起來都有眼屎,這些東西到底從哪來的呢?原來在睡眠時,眼睛里會不斷產生黏液和淚水。它們會濕潤眼球表面,清除灰塵和殺菌。夜間,黏液、灰塵和雜質在眼角處堆積,這就是眼屎。2.有時我們的眼皮會跳個不停。為什么眼皮會跳呢?很早以前人們就有了這個疑問。那時人們并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就產生了一種迷信的說法:左眼跳財,右眼跳災。其實眼皮跳是眼周肌肉受刺激而引起的。我們的眼睛受強光或藥物的刺激,會引起眼皮跳;看書時間太長,眼睛疲勞也會引起眼皮跳;睡覺太少,眼皮也會跳。當眼皮跳時,我們可以用熱毛巾敷眼睛,或是閉眼睛休息一會兒,做做眼保健操都可使這種狀況消失。典型例題例1.眼球的結構中,可以調節進入眼內光量的結構是( )A.瞳孔B.角膜C.鞏膜D.虹膜答案:A解析:瞳孔的大小可以調節,能夠控制進入眼球內的光線。例2.眼球內有感光細胞的結構是( )A.角膜B.鞏膜C.脈絡膜D.視網膜答案:D解析:角膜是無色透明的,能夠使光線通過,但沒有感光細胞;鞏膜是白色、堅韌,有保護作用,是眼睛中的白眼球,沒有感光細胞;脈絡膜含有豐富的血管和色素,給視網膜提供營養,并使眼內形成一個“暗室”,沒有感光細胞;視網膜分布著感光細胞,能形成物像。例3.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眼是視覺器官,當物像投射在視網膜上時,就產生了視覺B.讀寫時最好將眼睛與書本的距離控制在33~35 cmC.連續操作電腦40~50 min后,可看一會兒電視,以便休息一下眼睛D.通過瞳孔大小的調節,可控制進入眼內光亮度的強弱,所以看電視時亮度的強弱不會對視力產生影響答案:B解析:光線經過角膜→房水→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并由感光細胞產生神經沖動沿視神經傳遞到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形成視覺。其中,虹膜調節瞳孔的大小,從而控制進入眼睛光線的多少,睫狀體調節晶狀體曲度,保證遠處、近處的物體的像都能落在視網膜上;操作電腦和看電視不利于眼睛睫狀體的放松;電視機亮度強,眼睛易疲勞。六、課堂小結講解:本節課我們學習了眼球的結構、視覺的形成和近視眼的成因及預防。現在我們來回顧一下。2.視覺的形成: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角膜→房水→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成像→視神經→視覺中樞,形成視覺。3.近視眼的成因及預防:成因:眼球的前后徑過長,或者晶狀體曲度過大且不易恢復原大小。預防:做到“三要”“四不要”。七、板書設計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一)眼和視覺1.眼球的結構角膜:無色、透明,可以透過光線鞏膜:俗稱白眼球,白色,堅韌,保護眼球的內部結構虹膜:俗稱黑眼球,有色素,中央的小孔叫瞳孔瞳孔:光線的通道脈絡膜:含有豐富的血管和色素,給視網膜提供營養,并使眼內形成一個“暗室”睫狀體:內含平滑肌,可調節晶狀體曲度視網膜:含有許多對光線敏感的細胞,能感受光的刺激房水:透明液體,維持眼壓晶狀體:透明、有彈性,像雙凸透鏡,能折射光線玻璃體:透明膠狀物質,支撐眼球壁,并折射光線2.視覺的形成: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角膜→房水→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成像→視神經→視覺中樞,形成視覺3.近視眼的成因及預防1第一節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第2課時)一、教學目標1.描述耳的結構和各部分功能。2.描述聽覺的形成過程。3.通過耳的衛生保健知識,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的教育。二、教學重點及難點重點:1.耳的結構和功能。2.聽覺的形成過程難點:1.耳的結構和功能。2.聽覺的形成過程三、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耳模型、耳結構與聽覺形成的相關視頻、圖片等,PPT。學生課前預習。四、相關資源《《【教學圖片】耳的基本結構示意圖》系列圖片資源、《【知識解析】人耳的構造》視頻資源。五、教學過程【課堂引入】展示唱片圖片:1.這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用什么看到的,怎么看到的?2.怎樣才能知道這張碟片中是樂曲還是歌曲?21位聾啞演員演繹的舞蹈《千手觀音》,優雅的舞姿與音樂的完美融合,讓人們很難相信她們是生活在無聲世界里的特殊群體,而她們發自心靈深處關于愛的表達,將伴隨著舞蹈《千手觀音》,長久地留在人們的記憶里。小巷里,駛來的汽車鳴氣喇叭,行人迅速躲避 電話鈴聲響了,小麗趕快跑去接電話課上同學們正在分組討論,踴躍發言 同學們隨著音樂節拍做廣播操,動作整齊劃一討論:假如人失去聽覺,圖中四個場面各會出現什么情況?講解:人從外界接受的各種信息中,聽覺信息的數量僅次于視覺信息。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耳和聽覺。【新知講解】(二)耳和聽覺1.耳的結構思考:你是怎樣聽到聲音的?講解:耳是聽覺器官,耳的結構也就主要表現出與接受聲音刺激相適應的特征。講解:耳的結構包括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活動:1.請同學們用手掌托在耳郭后邊,有什么感覺?2.我們用手指堵住外耳道又有什么感覺?講述: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如果你用手掌托在耳郭后邊,就會感到前方傳來的聲音變得更大了,這說明耳郭有收集聲波的作用;若你用手指掩住外耳道,則立即會覺得外邊傳來的聲音變小或聽不到了,這說明外耳道有傳送聲波的作用。另外,在外耳道的皮膚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體,腺體的分泌物和耳毛對外界灰塵等異物的進入有一定的阻擋作用。活動:請你們參照教材中的插圖快速組裝耳模型,比一比哪一組裝得最快、最準確!討論:鼓膜和聽小骨分別有什么特點?講述:中耳由鼓膜、鼓室和聽小骨組成。鼓膜在外耳道底部,是一個橢圓形的薄膜,聲波使鼓膜產生振動。在鼓膜里面是一個腔,名為鼓室。鼓室內有三塊聽小骨——錘骨、砧骨、鐙骨。錘骨的一個小突起連接在鼓膜中心,鐙骨有一面連接到內耳,砧骨則連在錘骨和鐙骨之間,三塊聽小骨組成一條“聽骨鏈”,當聲波振動鼓膜后,就會進一步振動“聽骨鏈”,并經此將振動傳導到內耳。另外,鼓室還在下方有一條小管與咽部相通,此管叫咽鼓管。咽鼓管通常是閉合的,當吞咽或打呵欠時就打開,使空氣能從咽部進入鼓室,這樣就會使鼓膜兩側的氣壓維持平衡,這也是鼓膜能正常振動的條件之一。討論:內耳由幾部分組成?你能說一說嗎?講解:內耳結構比較復雜,由一些骨質壁圍成的腔管組成,可分為半規管、前庭和耳蝸三部分。這三部分管腔里都充滿液體,相應的感受器就分布在一些位于管腔的膜質結構上。耳蝸含有聽覺感受器,當聲波引起的振動傳到內耳時,耳蝸聽覺感受器受振動刺激而產生神經沖動;前庭和半規管里則含有頭部位置變動的感受器,當頭部位置變動使這里的感受器受刺激時也產生沖動。耳蝸、前庭和半規管里的不同感受器產生的沖動會沿同一腦神經——位聽神經里的神經纖維傳入腦干,然后分別上傳至大腦皮層的不同中樞部位。由耳蝸聽覺感受器傳導的沖動,最后在大腦皮層聽覺中樞產生聽覺;由前庭和半規管中位置變動的感受器傳入的沖動,最終在大腦皮層相應部位產生頭部位置變動的感覺。所以,內耳兼有聽覺和感受位置變動的雙重功能。出示【教學圖片】耳的基本結構示意圖,總結各結構的功能。耳的基本結構示意圖(上圖為素材庫中【教學圖片】耳的基本結構示意圖)2.聽覺的形成外界的聲波是怎樣到達內耳的?出示【知識解析】人耳的構造。講解:外界的聲波經過外耳道傳到鼓膜,鼓膜的振動通過聽小骨傳到內耳,刺激了耳蝸內對聲波敏感的感覺細胞,這些細胞就將聲音信息通過聽覺神經傳給大腦的一定區域,人就產生了聽覺。外界聲波→耳郭→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內有聽覺感受器)→位聽神經→聽覺中樞,形成聽覺。討論1.為什么在遇到大的聲音時要堵住外耳道或張開嘴巴?講解:如果遇到大的聲音,振動太大,鼓膜振動受沖擊太大,有可能會破裂,所以迅速張開口,使咽鼓管張開,或閉嘴、堵耳,以保持鼓膜兩側大氣壓力平衡。討論2.為什么人們會暈車、暈船?這與內耳結構有關嗎?講解:如果所乘坐的車、船發生轉彎、加速、剎車過于頻繁,人們會暈車、暈船,這是因為前庭和半規管里則含有頭部位置變動的感受器,當頭部位置變動使這里的感受器受刺激時也產生沖動。討論3.某人失聰(沒有聽覺能力)后,經檢查,醫生判定耳的結構沒有損傷,請寫出聽覺形成的過程,并探究其發病部位可能是什么結構?外界聲波→耳郭→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內有聽覺感受器)→位聽神經→聽覺中樞,形成聽覺。耳的結構沒有損傷,發病部位有可能是聽覺神經或聽覺中樞。3.耳的衛生保健外界環境中的聲音并非都是和諧悅耳的。那些影響人們學習、工作和休息的聲音,叫做噪音。噪音會影響人的情緒。長期生活在噪聲環境中的人,聽覺會受到影響。如果突然暴露在極強的噪聲下,鼓膜會破裂,甚至會因此失去聽覺。保護耳和聽覺,除減少和消除噪聲外,還應當注意什么?請同學們交流一下自己的耳朵衛生情況,哪些做得對,哪些做得不對。應該怎樣保護耳朵呢?講解:不要用尖銳的東西挖耳朵,以免戳傷外耳道或鼓膜;遇到巨大聲響時,迅速張開口,使咽鼓管張開,或閉嘴、堵耳,以保持鼓膜兩側大氣壓力平衡;鼻咽部有炎癥時,要及時治療,避免引起中耳炎;不讓污水進入外耳道,避免外耳道感染。4.拓展創新我們能為身邊的聾啞朋友做些什么?(三)其他感覺器官人體除了眼和耳外,還有鼻、舌等感覺器官。1.嗅覺和味覺鼻腔上端的黏膜中有許多對氣味十分敏感的細胞。嗅覺的形成過程:揮發性物質→嗅細胞(嗅覺感受器)→神經沖動→嗅神經→大腦皮層嗅覺中樞(產生嗅覺)。舌的上表面和兩側有許多對味道十分敏感的突起,能夠辨別酸、甜、苦、咸。味覺的形成過程:溶解在唾液中的物質→味蕾(味覺感受器)→神經沖動→多種神經→大腦皮層味覺中樞(形成味覺)。感受器分布 功能嗅黏膜 感知氣味刺激舌尖和側緣 辨別酸、甜、苦、咸2.觸覺當我們身體的一定部位,與外界物體接觸時,會不同程度地感覺到物體的存在,甚至可能對物體的形狀、硬度、光滑程度等情況作出一定的判斷,這就是觸覺。人體的唇、鼻尖、舌尖等處觸覺非常敏感,肢體的腹側面比背側面觸覺要敏感。敏感部位的觸覺感受器分布密度高,為大腦皮層提供信息的機會也多。3.溫度覺當我們接觸的外界物體的溫度發生變化,使皮膚和黏膜的溫度也發生變化時,我們就會覺得“冷了”或“熱了”,這就是溫度覺。皮膚具有感受外界冷、熱、痛、觸、壓等刺激的功能。這些感覺功能使你全面、準確、迅速地感知環境的變化,及時作出判斷和反應。典型例題例1.下列與維持身體的平衡有關的結構是( )A.鼓膜和聽小骨B.前庭和耳蝸C.前庭和半規管D.半規管和耳蝸答案:C解析:人體之所以能感知頭部在空中的位置及其運動狀態,是因為內耳中的前庭和半規管內有感受頭部位置變動的感受器,前庭和半規管還是維持身體平衡的最主要的器官。例2.在飛機起飛或降落時,乘務員通常發給每位乘客一塊口香糖,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A.保持鼓膜內外氣壓平衡B.使咽鼓管張開,保護聽小骨C.保護耳蝸內的聽覺感受器D.防止聽小骨和聽覺中樞受損答案:A解析:海拔越高、氣壓越低。在飛機起飛或降落時,在短時間內,飛機的高度發生巨大的變化,外界氣壓也發生巨大變化,而鼓膜內的氣壓不變,因此容易擊穿鼓膜。在飛機起飛或降落時,乘務員通常發給每位乘客一塊口香糖、嚼口香糖可以使咽鼓管張開,因咽鼓管連通咽部和鼓室,這樣口腔內的氣壓即鼓室內的氣壓與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氣壓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內外大氣壓的平衡,以免擊穿鼓膜。例3.盲人“閱讀”盲文時,首先通過下列哪種感受器接受文字信號?( )A.痛覺 B.觸覺C.嗅覺 D.味覺答案:B解析:人體從外界獲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覺,例如:眼是視覺器官,耳是聽覺器官,鼻是嗅覺器官,舌是味覺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皮膚是觸覺器官,感受冷、熱、痛、觸、壓等感覺;如:我們閉上眼睛能摸出某種物體的軟硬程度,靠的就是皮膚的觸覺;盲人“閱讀”盲文時,靠的也是皮膚的觸覺。六、課堂小結本節我們主要學習了耳的結構、聽覺的形成、耳的衛生保健及其他感覺器官。現在我們來回顧一下。2.外界聲波→耳郭→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內有聽覺感受器)→位聽神經→聽覺中樞,形成聽覺。3.耳的衛生保健(1)不要用尖銳的東西挖耳朵,以免戳傷外耳道或鼓膜;(2)遇到巨大聲響時,迅速張開口,使咽鼓管張開,或閉嘴、堵耳,以保持鼓膜兩側大氣壓力平衡;(3)鼻咽部有炎癥時,要及時治療,避免引起中耳炎;(4)不讓污水進入外耳道,避免外耳道感染。4.其他感覺器官:嗅覺、味覺、觸覺、溫度覺……七、板書設計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一)耳和聽覺1.耳的基本結構耳郭:收集聲波外耳道:傳送聲波鼓膜:產生振動鼓室:咽鼓管通道咽部聽小骨:傳導振動耳蝸:內有聽覺感受器前庭、半規管:感受頭部位置變動2.聽覺的形成外界聲波→耳郭→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內有聽覺感受器)→位聽神經→聽覺中樞,形成聽覺3.耳的衛生保健(二)其他感覺器官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 第一節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第1課時) 教學設計.docx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 第一節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第2課時) 教學設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