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2張PPT)導入新課4.2以禮待人統編版 八上第二單元 遵守社會規則學習目標了解我國古代和現代社會生活中各類禮節和禮儀,知道禮貌待人的方法能夠在具體情境中表達、展現文明有禮體會文明有禮對個人成長的意義和社會和諧的價值學習重難點重點:文明有禮的重要性難點:如何踐行文明有禮感知禮01含義禮體現一個人的尊重、謙讓、與人為善等良好品質。1、視頻中體現出了禮的哪些良好品質?致歉用語請人幫忙用語見面用語(分三組表演)現場表演:禮貌用語知多少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請、您、您好、對不起、謝謝、再見請字不離口、謝字隨身走我們的每一天都要在爽朗的寒喧中開始禮貌用語不離身走姿:跨步均勻,兩手自然擺動坐姿:雙膝自然并攏,上身挺直站姿:頭正、肩平、臂垂、軀挺、腿并著裝:整潔、美觀、大方溫馨提示:儀容儀表知多少表現語言文明舉止文明儀表端莊2、從視頻中看出,禮表現在哪些方面呢?禮的表現形式有哪些感悟禮021、司機和其他人對小男孩的行為是什么樣的態度?2、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態度?討論尊重與認可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文明有禮有什么意義呢?思考:①對個人文明有禮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前提。文明有禮的重要意義:文明有禮的重要意義:②對社會文明有禮促進社會和諧。2018年12月1日,孟晚舟在溫哥華被捕。孟晚舟清楚地知道,她不僅代表著中國民族企業華為的形象,更代表著一個泱泱大國的國家形象,所以她絕不能在西方霸權面前輸了底氣。每次出場,她都大方得體不卑不亢,一次又一次展示了什么叫中國氣場。孟晚舟的臉上一直掛著微笑,氣定神閑,始終保持逆境中優雅且堅定的力量。孟晚舟為什么在逆境中依然能保持優雅?在與外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我們的一言一行都體現了中國形象。我們要自覺維護國家利益,維護民族的尊嚴和國家形象。文明有禮體現國家形象。③對國家:文明有禮體現國家形象。禮的重要性01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前提02促進社會和諧03體現國家形象歸納小結《荀子》中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不守禮就沒法生存,做事沒有禮就不能成功,國家沒有禮則不安寧。我們要做文明有禮的人!感行禮039月1日晚,大型公益節目《開學第一課》在央視播出了第一集。在這集以“中華驕傲”為主題的節目中,主持人董卿采訪了著名翻譯家許淵沖老先生。采訪過程中,董卿3分鐘跪地3次,被網友們稱贊為“跪出了最美的中華驕傲”......第一次,是董卿在像孩子們介紹老人小時候英語水平時,她跪在老人身邊,帶著崇拜又尊敬的眼神向老人提問。第二次,是董卿和老人談論到老人的工作,老人剛要仰起頭回答,董卿就立刻單膝跪下,與老人保持平視。第三次,是談到老人每天晚上都要讀一篇莎士比亞,當時董卿帶著關切又有點心疼的語氣問老人晚上幾點睡覺。董卿的三跪體現了哪些禮儀之美?②做文明有禮的人,要儀表整潔、舉止端莊。①做文明有禮的人,要態度謙和,用語文明。如何做文明有禮的人情景劇場借錘子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從細節做起,努力做一個懂禮、明禮、守禮的人。同時,我們要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共同創建文明有禮的社會風尚。③做文明有禮的人,需要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學習、觀察、思考和踐行。如何做文明有禮的人做文明有禮的人01態度謙和,用語文明02儀表整潔,舉止端莊03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學習、觀察、思考和踐行歸納小結初識禮禮的含義及表現為什么要以禮待人以禮待人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前提促進社會和諧踐行禮態度謙和,用語文明儀表整潔,舉止端莊體現國家形象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學習、觀察、思考和踐行尊崇禮如何做到以禮待人課堂小結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名言警句閃爍著智慧光芒。以下對應不合理的是( )A. “梨雖無主,我心有主”——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應該尊重他人,以禮待人B.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與正直、誠信和見識廣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C. “交友投分,切磨箴規”——友誼需要精心養護D.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本A課堂達標2.“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不守禮就沒法生存,做事沒有禮就不能成功,國家沒有禮則不安寧。由此可見( )①文明有禮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前提②文明程度決定一個人成就的大小③文明有禮利于形成安定有序的社會④禮貌待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B3.2022年,泰州市政府拆除了城市道路沿線部分機關事業單位的圍墻,而向市民開放公共活動空間,打造沒有圍墻的“花園城市”。這一舉措( )①給城市安全帶來極大威脅②有利于提升泰州的文明形象③能夠美化泰州的市容市貌④符合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4.2以禮待人課件.pptx 故事欣賞:講文明,有禮貌.mp4 新聞聆聽:鞠躬公交.mp4 視聽欣賞:《咱們從小講禮貌》.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