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認識空氣“大家族”一、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認識空氣“大家族”》是化學九年級第一學期第二章《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第一節的內容,課內主要讓學生知道空氣的組成以及氧氣和氮氣的體積分數。重點是通過拉瓦錫的實驗原理,了解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測定實驗的一般思路。2. 學情分析學生在六年級科學課中學習了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的知識,但是由于當時知識結構的的欠缺,并不知其中實驗的具體原理和操作,對氣壓的概念模糊,對化學原理的歸納更是處于空白階段。所以本節課通過拉瓦錫實驗進行遷移,講授教材實驗,進一步引導學生設計改進實驗。3. 設計思路:化學史貫穿,體會科學探究的曲折(科學精神);化學百科鋪路,培養描述證據與使用證據的能力(證據推理);自制實驗巧突破氣壓難點,拉瓦錫的經典實驗和實驗室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的演示實驗對比結合,自發設計改進實驗(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思維提升至“混合物中分離某一成分的一般思路”。二、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1)知道空氣的主要成分,能說出氮氣和氧氣的體積分數;(2)能歸納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的實驗思路2. 過程與方法:(1)通過視頻初步理解拉瓦錫經典實驗的原理;(2)通過觀察討論“粗略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的實驗來理解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的一般思路,逐步形成分析歸納能力和嚴謹的科學探究方法。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體驗合作式的學習方式,通過討論來達成共識;(2)通過化學史教學,再現拉瓦錫經典實驗,感受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三、重點和難點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的一般思路四、教學用品藥品:紅磷、水。儀器:集氣瓶、廣口瓶、燃燒匙、止水夾、導管、燒杯。媒體:多媒體電腦、PPT課件。五、教學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創設情境 【視頻】電影片段【提問】地球與其他星球相比有何不可替代性?【提問】在六年級科學的學習中,對于空氣,你已經有了哪些認識? 觀看地球上有空氣回答:空氣是混合物,由氮氣、氧氣、二氧化碳 、稀有氣體等組成。 激發學生學興趣,引入課題。激發舊知化學史教育 【過渡】歷史上,人類為了揭開空氣的面紗,走過了相當漫長曲折的時光。【學生展示】 傾聽 通過化學史,感受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混合物分離某一成分的思路歸納 【提問】你能否測定出鐵粉和碳粉中鐵粉的含量?【思路歸納】我們把剛才的問題遷移過來,要測定混合物中某一成分的含量,有兩種思路,分離,消耗。【提問】對于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的任務,哪個思路更合適? 【講述】空氣中的氧氣可不可以被分離出來呢?【提問】同學們覺得這樣分離氧氣的方法適用于實驗室嗎? 【講述】在實驗室中,更適合選擇第——二種思路,科學家拉瓦錫也正是如此。 回答:磁鐵吸引或者稀鹽酸反應傾聽、理解、感悟第二種回答:利用空氣中各組分的沸點不同,可以實現將氧氣分離出來。不適用,對設備以及能耗的要求很高。 抽象問題簡單化,先設置一個簡單的臺階,提煉出思路后,讓學生思考測定氧氣含量的方法,提升學生獲得證據與描述證據的能力。拉瓦錫實驗 【播放視頻】拉瓦錫用什么方法消耗裝置內的氧氣?又是根據什么現象讀出消耗氧氣的體積?【提問】液體上升的體積就一定等于減小的氣體的體積嗎?【播放短視頻】【講述】裝置內氣體減少,氣壓就會變小。于是外界大氣壓就會壓著水進入量筒內,補充量筒內少掉的氣體體積,以實現內外氣壓的平衡。【歸納】拉瓦錫實驗原理、實驗裝置、實驗細節的設計 加熱金屬汞消耗了氧氣。液體上升五分之一。思考傾聽、理解體會拉瓦錫對于實驗細節設計的嚴謹性 用實驗證明客觀的真理設計實驗 【過渡】能不能模仿拉瓦錫的實驗,設計一個簡單的、適合在課堂上粗略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的實驗呢? 【提問】所以你選擇的藥品需要具有怎樣的特點?【演示實驗】【歸納現象】【誤差分析】倒吸進入的水的體積偏小或者偏大,可能是由于我們在實驗操作中哪一步不到位造成的呢? 【實驗改進】學生自行設計,師生分享交流。 師生總結:只消耗氧氣,且不產生新氣體。偏小:①裝置氣密性不好 ②紅磷不足,沒有把氧氣耗盡 ③沒有等到集氣瓶冷卻就打開止水夾。偏大:沒有迅速將燃燒的紅磷插入集氣瓶中,使得集氣瓶中空氣受熱逸出。 讓學生在觀察與討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空氣中各成分的含量 【過渡】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在科研和日常生活中,人們已經能夠利用傳感器簡潔高效地測量氧氣以及其他成分的含量。【ppt】出示餅狀圖【總結】只有正確地用科學方法認識了空氣,才能合理地改造和應用空氣,取自自然,敬畏自然。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空氣中各成分的作用,以及關注空氣質量。下課! 讀圖、分析 感悟科技前沿感悟化學對物質的認識-改造-應用過程。六、板書設計應用改造認識空氣大家族拉瓦錫 實驗室汞+氧氣 氧化汞 紅磷+氧氣 五氧化二磷氣體減少→氣壓減小→產生壓強差→水倒吸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五分之一消耗法點燃加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