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依據新的課改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在教學中倡導探究學習,針對七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發展過程,注重聯系學生的實際年齡特征和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游戲、實驗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學生在各種活動和體驗中獲得循環系統的組成這一重要概念,提高小組合作能力、實驗技能和收集資料的能力,認識到血管和心臟的重要性,自覺保護血管和心臟,關愛生命。▍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區別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特點。2.概述心臟的位置、形態和大??;描述心臟的結構特點和功能。能力目標:1.通過觀察血管和心臟,增強觀察能力;通過觀察解剖心臟的內部結構,提高實驗操作技能。2.通過對三種血管的比較和心臟功能的總結,提高概括、歸納的思維能力。3.初步學會運用課上所學的知識分析生活中遇到的血管出血情況。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通過學習血管及心臟的結構特點及其功能,進一步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2.認識到血管和心臟的重要性,自覺保護血管和心臟,關愛生命。3.在實驗、觀察和討論中加強和提高合作精神、協作意識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區別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特點。2.描述心臟的結構特點和功能。教學難點: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課前準備學生:搜集有關心臟病、高血壓知識的文字資料。教師:1.心臟模型,自制瓣膜模具(一只塑料瓶、5~6瓣富有彈性的小塑料片、膠帶)。2.豬的心臟、解剖盤、解剖剪、鑷子、手套、玻璃棒、燒杯兩個(其中一個燒杯中裝有清水)。3.多媒體課件。▍流程一:導入新課引言: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血液,血液是一種結締組織,它在人體內不停的流動,把氧氣和養料送至身體各處,把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運走。如果把血細胞比作一輛輛汽車的話,它們在我們體內行駛的道路是什么?血細胞流動的動力是什么?[播放心臟搏動及血液在血管中流動的一段視頻]學生:血細胞在體內行駛的道路是血管,流動的動力是心臟。血管和心臟組成人體的循環系統,血液在其中按一定方向流動,周而復始,稱為血液循環。血液循環的主要功能是完成體內的物質運輸,運輸代謝原料和代謝產物,使機體新陳代謝能不斷進行。那么,血管和心臟的結構究竟是怎樣的?分別具有什么樣的功能呢?今天這節課我們來認識血管和心臟的有關內容。▍流程二:新課學習一、血管的結構和功能方案1:人體的血管是一個龐大的家族,你能說出人體中有哪幾種血管嗎?(出示三種血管圖片)以上三種血管的特點和功能分別是怎樣的?它們在我們人體中又是怎樣分布的?學生閱讀教材P50~P51中有關血管的內容,討論并填寫完成“三種血管的結構特點、分布與功能比較表”。血管名稱 結 構 分布 功能管壁特點 管內血流速度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出示血液在毛細血管里運輸的視頻或動畫。小結:師生共同結合表格進行小結,對血管的相關知識進行再次鞏固。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動脈分布在人體較深的部位,通過感受頸動脈或繞動脈的跳動來感知動脈的存在;有些靜脈分布于身體淺層,如胳膊上的青筋;眼睛疲勞導致眼白處出現的紅血絲即是充血增粗的毛細血管。方案2:角色扮演小游戲:有人把人體內的上述三種血管形象的比喻成血管家族的三兄妹,即強壯的動脈大哥、文靜的靜脈二哥以及纖細小巧的毛細血管妹妹。請同學們分角色扮演“血管三兄妹”,用科學和形象化的語言介紹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功能和分布。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可能會因創傷引起出血,有以下三種出血情況:(1)擦破了皮膚,滲出少量的血液;(2)傷勢較嚴重,傷口處緩慢流出暗紅色的血液;(3)發生了嚴重事故,導致傷口處噴射出鮮紅色的血液。請對以上三種出血情況進行分析,它們分別是哪一種血管受傷呢?二、心臟的結構和功能血液在血管內不停流動,它為什么不會停息呢?教師:心臟就像一臺水泵一樣,把血液從心臟輸送到全身,推動血液不停的循環流動。它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一)心臟的位置和形態1.用心感受:把手放在胸前感受心跳,說出心臟的位置。2.出示心臟在人體中的位置圖片。討論:(1)心臟在人體的什么部位?(2)心臟的大小、形態怎樣呢?(3)圖示中所顯示的心臟左右方向正確嗎?小結:心臟位于胸腔偏左下方,它和我們的拳頭差不多大,形狀像倒置的梨。教材圖中所畫的心臟左右方向,是其在人體內的真實方向,這與觀察者的左右方向相反,我們可以記住:心尖靠著的是左邊。(二)心臟的結構心臟的搏動促使血液在全身不停的流動,這就是心臟的基本功能。那么,心臟有哪些結構特點與這一功能相統一呢?俗話說“眼見為實”,同學們只有通過親眼觀察,對心臟的結構才能有深刻的認識。方案1:觀察心臟的模型。出示心臟的模型學生結合模型,認真觀察并討論:(1)我們已經學過人體有四大組織,心臟主要是由什么組織構成?該組織有什么功能?(2)心臟內有幾個腔,每個腔是否相通?繪出心臟結構簡圖。(3)心臟四個腔分別與哪些血管相連?請在心臟結構簡圖上標注。(4)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度是否相同?想一想這與什么功能有關?(5)左右心室肌肉壁的厚度是否相同?這與什么功能有關?(6)心臟的結構中哪些部位有瓣膜?瓣膜的功能是什么?方案2:觀察豬的心臟(分組實驗)出示豬的心臟(已大致解剖好)、解剖盤、解剖剪、鑷子、手套、玻璃棒。哺乳動物的心臟結構類似,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和解剖豬的心臟來認識人的心臟結構。在實驗之前,我們必須清楚觀察的順序和實驗注意事項。觀察順序:按照從外向內、從上到下的順序來觀察。(解剖豬的心臟可以參照心臟模型的解剖路線。)注意事項:分組實驗中需要用到解剖剪,一定要注意安全。學生分小組開展實驗,觀察心臟的結構。觀察并討論:(1)我們已經學過人體有四大組織,心臟主要是由什么組織構成?該組織有什么功能?(2)心臟內有幾個腔,用玻璃棒試探每個腔是否相通?繪出心臟結構簡圖。(3)心臟四個腔分別與哪些血管相連?請在心臟結構簡圖上標注。(4)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度是否相同?想一想這與什么功能有關?(5)左右心室肌肉壁的厚度是否相同?這與什么功能有關?(6)心臟的結構中哪些部位有瓣膜?瓣膜的功能是什么?學生實驗過程中,教師巡回指導。實驗完畢后,請學生回答上述討論題,教師進一步講解。小結:心臟的結構左心房 肺靜脈左心室 主動脈右心房 上下腔靜脈右心室 肺動脈巧計心臟結構的順口溜:心臟的結構比較復雜,我們可以用以下順口溜來方便記憶“心臟左右分兩半,上房下室緊相連,房連靜脈室連動,心壁瓣膜保循環”。(三)心臟的功能心臟主要是由肌肉組織構成,肌肉具有收縮和舒張的功能,所以心臟能夠促使血液在身體內循環流動。1.播放視頻:心臟中血液的流向。討論:血液中的這種流向能改變嗎?為什么?2.出示自制瓣膜模具教師用廢舊礦泉水瓶和塑料袋等制作了一個簡易的心臟瓣膜模型。當堂演示:當水順著瓣膜的方向往下倒時,水可以流出,而當水逆著瓣膜的方向往下倒時,水不能流出。思考:同學們認為瓣膜具有什么作用呢?小結:瓣膜能控制血流的方向。在心房和心室之間的房室瓣,保證血液從心房流向心室;心室和動脈之間的動脈瓣保證血液從心室流向動脈。將板書中的箭頭補充完整:左心房 肺靜脈左心室 主動脈右心房 上下腔靜脈右心室 肺動脈▍流程三:課堂反饋反饋的設計方案1:說說我的收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方面的收獲?你有什么相關的疑問嗎?方案2:反饋習題1.手背上常見的“青筋”就是( )A.靜脈 B.毛細血管C.動脈 D.靜脈和動脈都有2.下列關于毛細血管適于進行物質交換特點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管腔極細 B.管內血流速度很慢C.管壁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 D.A、B、C都是3.下列關于人體心臟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B.血液只能由心室流向心房C.同側的心房和心室相通 D.心室壁比心房壁厚4.取新鮮的豬心臟一個,往肺動脈內注水,最后水從 ____ 流出。 答案:肺動脈教師:本節課,通過討論、觀察和實驗,我們真正認識了循環系統的組成及血管和心臟的特點和功能,為什么心室的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血液在血管中是怎樣流動的?我們下節課將繼續探討。(答案:1.A 2.A 3.B)方案3:課外拓展請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收集的相關資料,進行交流匯報:1.你了解有關血管的疾病嗎?在日常生活中,怎樣做才能更好地保護我們的血管?2.什么是冠心???引起冠心病的因素有哪些?我們應如何對心臟進行自我保健?本節課從課前資料的準備,到課堂上的探究討論,突出了以下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是依據核心概念精選恰當的教學方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血管及心臟的結構與功能為本節的核心概念,教學過程中開展的游戲、運動、實驗以及展示圖片、視頻和教具等活動均是圍繞核心概念設計,既也能讓學生在興趣中形成概念,也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概念、形成概念。同時充分調動學生獲取知識的積極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二是注重滲透情感教育。通過分析血管出血現象引導學生認識三種血管中血液的不同流速后,可進一步對學生滲透保護血管、珍愛生命的情感教育。在完成的心臟的教學內容后,也向學生滲透愛護心臟的情感教育。第十章 人體內的物質運輸和能量供給第一節 人體的血液循環(第1課時)● 設計依據與構思● 教材分析● 教學流程及分析設計思想 由復習引入新課,學生容易接受,也容易打開學生的思路,形象的比喻和直觀的視頻引發了學生的興趣,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非常自然地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滲透給了學生。設計思想 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開展自學和討論,主要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自學和交流討論中提高了自學歸納的能力和與人協作的能力。設計思想 針對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格和善于表現自我的心理特征,設計了“角色扮演”的游戲,同學們對該游戲十分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的“表演”,通過游戲,既鞏固了課堂所學知識,也使學生的才華得到了展示。設計思想 引導學生分析出血情況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血管特點和功能的認識,同時也體現出理論和實際生活的關聯性。設計思想 通過問題“血液為什么能在血管內不停流動”引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通過“一起來運動”感受心跳,學生們比較興奮,對心臟的位置和功能有深刻的感知。再結合圖片認識心臟,從而使知識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教師對心臟左右方向的強調有利于學生對心臟結構的正確認識。設計思想 在實驗之前要求學生清楚觀察的順序和實驗注意事項,可以排除無關干擾,提高實驗的有效性。在學生進行實驗過程中給出討論題,同學們帶著問題來探究,目標具體、明確,通過認真的觀察和熱烈的討論,同學們對心臟的結構特點和功能有了非常直觀的認識,印象更加深刻。設計思想 用順口溜的方式,生動有趣,方便學生記憶心臟的各個結構,效果很好。設計思想 瓣膜的功能較為抽象,用心臟瓣膜教具演示血流的方向,非常直觀,學生能夠充分感知瓣膜的作用是使血液沿一個方向流動,不能倒流,從而很好的理解了瓣膜的功能。設計思想 在小結本課內容后,鼓勵學生提出相關的問題,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發散。反饋習題的設計可以檢測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同時也檢測教師對課程目標的落實情況。設計思想 通過查閱資料,既能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還可使學生進一步樹立保護血管、心臟以及珍愛生命的意識。●教學感悟(反思)1探究和體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心率和脈搏的概念,加強“運動對心率的影響”知識的理解力,在活動中感知生物學知識的存在。通過探究活動中的“數據記錄、列表、曲線圖的繪制、問題討論、歸納結論、交流結論”等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說出心率和脈搏的基本知識。能力目標:1.通過對影響心率的因素的探究,提高探究能力。2.通過對心率的測量,提高實踐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通過對“切脈”診病的學習,增進愛國主義思想。2.通過小組探究影響影響心率的因素,增強合作意識。▍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探究運動對心率的影響。教學難點:1.探究運動對心率的影響。2.心率和脈搏的變化與人體健康狀況的關系。▍課前準備學生:1.課前調查家庭成員(父母、祖父母等)的心率。2.帶秒針的表。教師:多媒體課件。▍流程一:導入新課請同學們結合PPT出示的填空題,回憶心臟的結構和功能這部分知識。▍流程二:新課學習體驗:請同學們坐好,用自己的右手按在自己胸部偏左側,再次感受心臟有節律的跳動。教師指出心臟跳動其實是心臟在有節律地收縮和舒張,而且每收縮和舒張一次,就表示心跳一次。想一想:心臟的跳動有快慢之分嗎?怎樣能比較出心臟跳動的快慢呢?引導學生說出心率的概念——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活動一:測心率學生4人一組,把手放在胸部偏左側記錄自己的心率。統計出本組同學心率的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并在班級匯報。教師指出,成年人平靜休息時的心率一般為75次/分,嬰幼兒心率一般較快,只要心率在60~100次/分范圍內都正常。活動二:匯報統計的心率請各小組同學匯報測得的父母、祖父母等不同人群的心率,分析數據,討論影響心率的因素。有時我們到中醫院就醫,醫生把手放在我們的手腕部感覺一會就知道心率是否正常,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什么是動脈脈搏?人體什么部位能明顯感覺到動脈搏動?活動三:體驗“切脈”教師示范“切脈”方法,指導學生用右手食指、中指和無名指稍用力按壓左手腕部橈骨端的內側,感覺動脈的搏動,測定一分鐘內動脈搏動的次數(脈搏)。對比自己的心率和脈搏數值是否一致,小組討論:心率和脈搏有什么關系?可以看出:正常人每分鐘脈搏的次數和心跳的次數一樣,可以通過測定脈搏得出心率。活動四:探究運動對心率的影響請學生聯系長跑后的心跳感覺等生活經驗,提出探究問題:人的心率在運動狀態下比安靜狀態下高嗎?作出假設:人的心率在運動狀態下比安靜狀態下高。討論:小組討論探究實驗的設計方案。明確探究實驗需要設置對照,運動方式如在室內可選擇深度下蹲,如在操場可選擇跑步,需要注意安全。將測得的數據記錄在表格中,參考表格如下:安靜時(平均值) 運動后心率次/分活動五:匯報交流,得出結論教師組織開展匯報評比活動,請每一小組展示本組的探究方案、測得的數據以及得到的結論。評比活動中,探究方案的科學性、數據的準確性、結論的合理性以及小組成員是否能有效分工合作等是評比的重要依據。教師講述:一般情況下,人的心率在運動狀態下比平靜狀態下高。人的某一器官發生病變,常會使心跳發生快慢、強弱的變化,并在脈搏上表現出來。我國傳統中醫診斷疾病的方法“望聞問切”中“切脈”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醫學家扁鵲就已經用“切脈”的方式來診斷疾病。直到現在,“切脈”仍然是我國中醫學上一種重要的診斷疾病的方法。▍流程三:課堂反饋反饋的設計方案1:說說我的收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方面的收獲?你有什么相關的疑問嗎?方案2:反饋習題1.正常人的平均心率為( )A.60次/分 B.75次/分C.90次/分 D.100次/分2.小林和同學們玩跳繩,20秒鐘內他的脈搏為40次,則他的心率為( )A.75次/分 B.88次/分C.132次/分 D.120次/分3.中醫切脈時按摸的血管是( )A.動脈 B.靜脈C.毛細血管 D.無法確定(答案:1.B 2.D 3.A)方案3:課外拓展調查吸煙、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對心臟健康的影響。在本節課教學中,我注重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通過體驗、探究、匯報和討論等多種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營造一個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讓每個同學體驗到探究的快樂和學習的喜悅。在實施探究實驗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設計探究實驗的能力,同時注重滲透情感教育,通過簡介扁鵲“切脈”等事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升華愛國主義情感。第十章 人體內的物質運輸和能量供給第一節 人體的血液循環(第2課時)● 設計依據與構思● 教材分析● 教學流程及分析設計思想 以舊知引入,達到溫故知新的作用,同時強調重點內容,自然引入本節課所學內容。設計思想 通過體驗、實踐和匯報等活動,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有利于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明白生物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習生物學知識的興趣。設計思想 通過探究運動對心率的影響,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獲得新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加強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意識。設計思想 通過交流和討論,開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的思路和方法,在與他人的交流中學會取長補短,在合作學習中體會成功的喜悅。設計思想 學生一方面了解生物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明白學以致用的道理,另一方面認識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豪感,升華愛國主義情感。設計思想 在小結本課內容后,鼓勵學生提出相關的問題,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發散。反饋習題的設計可以檢測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同時也檢測教師對課程目標的落實情況。設計思想 通過查閱資料,既能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還可使學生認識不良生活習慣會影響心臟健康,從而遠離不良生活習慣。●教學感悟(反思)1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 初中生物學 七年級下冊利用生物科學史的材料進行探究,是生物學理論課教學中進行探究式學習的契機,也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本節課首先嘗試利用哈維發現血液循環的生物科學史,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定向探究,進行思維活動,合理地建構知識。然后通過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情況,進一步完善對知識的理解,驗證假設,得出結論。再通過視頻資源給學生直觀印象,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構建概念圖,形成相對完整的知識網絡,加深了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和掌握。▍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描述血液循環的概念。2.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及意義。能力目標:1.通過模擬哈維的繃帶實驗和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情況,體驗科學家的實驗過程,提高實驗操作能力。2.通過聯系實際,創設情境,嘗試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3.通過利用概念圖的教與學,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通過介紹血液循環的發現史,感受科學家的懷疑精神和創新精神。2.通過小組實驗,養成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合作意識。▍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血液循環的途徑。教學難點:血液循環途徑中血液成份的變化。▍課前準備學生:復習心臟和血管的相關知識;預習血液循環的途徑。教師:多媒體課件;相關實驗材料:繃帶或橡皮管,橡皮筋,活的小魚或泥鰍(尾鰭淺色),培養皿,紗布,顯微鏡等。▍流程一:導入新課方案1:復習導入回顧:1.人體內有幾種血管?每一種血管都有哪些結構和功能特點?2.人的心臟有幾個腔?每一個腔是否相通?主要與哪些血管相連?3.血液在心臟和血管中不斷地流動,它們是如何構建出這一奇妙的系統?讓我們首先簡單了解一下人類發現血液循環的過程。方案2:懸念導入我們在平常打針時藥物是經過怎樣的途徑到達患處達到治療的效果呢?今天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來探索 一下血液循環的途徑。▍流程二:新課學習一、血液循環的發現血液循環是怎么發現的?教師講述:血液循環的發現。1.蓋倫的假說。1800年前,古羅馬神醫蓋倫通過解剖動物,發現動脈中充滿了血液。但他認為血液是在肺臟中合成,與所謂的“生命靈氣”混合后,在血管中潮漲般地往復運動,造成奇妙的生命現象。他的“生命靈氣”的說法符合基督教的需要,因而被教會所推崇。蓋倫的理論在此后的一千年內都被奉為真理,并和“地心說”一樣被寫入基督教教義,無人敢提出質疑。2.哈維的科學推理。英國醫生哈維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做了大量離體心臟的實驗研究,指出血液在體內是循環流動的。哈維做了著名的繃帶實驗,我們先了解這個實驗的過程。活動1:模擬哈維的血管捆扎實驗教師分發橡皮管或繃帶,學生4人一組按照提示,嘗試哈維的血管捆扎實驗。(要求實驗人員較瘦,血管清晰可見,捆扎時間不易超過2分鐘,捆扎部位可以選擇后臂或者前臂。)實驗過程:先觀察手臂上“青筋”(靜脈)的位置和狀態,然后握緊拳頭,再用繃帶扎緊手臂,觀察在繃帶哪一端的“青筋”臌脹起來?思考:捆扎處_______(選填“靠近心臟”或“遠離心臟”)的血管鼓起,說明靜脈中血液流動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 。此后,哈維用狗做動脈管結扎實驗。他切開狗身上的肌肉,露出一條跳動的動脈管來,用繃帶扎緊一處。一會兒,靠近心臟一方的動脈馬上鼓脹了起來,而離心臟遠的動脈卻癟了下去。思考:捆扎狗的動脈時靠近心臟一方的動脈鼓脹了起來,說明動脈中血液流動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 。之后,哈維根據對40種不同動物的解剖觀察和實驗,得出血液在體內循環不息的結論,并證明心臟的收縮和舒張是血液循環的原動力。哈維還猜想在動脈和靜脈之間有一個肉眼看不見的起連接作用的血管網,但由于當時沒有顯微鏡,因此無法證實這一假說。1660年,意大利醫生馬爾比基通過顯微鏡發現了把動脈和靜脈連接起來的許多血管,這些血管像毛發一樣細,于是馬爾比基把這些血管叫做“毛細血管”。哈維的血液循環理論的形成,標志著當時的科技在醫學領域中的顯著成就。 哈維的貢獻是劃時代的,他的工作標志著新的生命科學的開始。試一試:請學生根據科學史的敘述,推測并畫出血液在心臟和動脈、靜脈以及毛細血管中的循環路徑。血液流動的方向是否如大家的推測?推測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實驗驗證才更準確和具有說服力,請同學們通過觀察小魚尾鰭的血液流動情況分析以上推測的正誤并且修改。二、觀察魚尾鰭的血液流動活動2:觀察小魚尾鰭的血液流動。(建議也可以用長度7 cm左右的泥鰍作為實驗材料)注意事項:2人一組,用濕紗布覆蓋小魚身體,露出尾鰭使尾鰭平貼在培養皿底部,使用低倍鏡觀察,操作過程中盡量不傷害小魚。思考:你在顯微鏡下看到了哪種血管,是怎樣區分的?血液流動方向如何?驗證:思考之前畫的血液循環的大體路徑是否正確,然后師生共同討論修改完成:觀察:實驗中小魚所有血管內的血液顏色是否都是鮮紅的呢?討論:血液顏色發生什么樣的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視頻:觀察動脈血和靜脈血的顏色變化,認識什么是動脈血和靜脈血。討論:模擬哈維的血管捆扎實驗中,扎緊繃帶一段時間后手的顏色變成暗紅色,松開繃帶后手的顏色立刻恢復鮮紅色。這是什么原因?小結:心臟就像一臺水泵一樣,通過全身的各級動脈把血液送到全身的毛細血管,各部位毛細血管與周圍的組織細胞發生物質交換,進行物質交換后的血液再通過全身各級靜脈流回心臟,這樣周而復始,不停地循環流動。老師:血液是如何完成全身的循環的?這其中還有很多細節需要我們去發現。三、人體的血液循環(一)活動體驗活動3:體驗橡皮筋綁緊手指觀察:橡皮筋綁緊手指第一關節一段時間后,手指的顏色變化。說說指尖的感覺。問題:手指為什么有冰涼、發脹、麻木等感覺?如果長時間用皮筋勒緊手指可能會有什么后果?血液是怎樣完成從心臟流向指尖再回到心臟的旅程?(二)血液循環途徑方案1:課件展示血液循環中體循環和肺循環視頻,引導學生理解體循環途徑和肺循環途徑。1.先觀察體循環示意圖并解答:體循環是從心臟的哪個腔開始的?血液流經何處?最后流回心臟的哪個腔?在體循環中血液成分主要有什么變化?主要在什么位置發生了成分的變化?師生一起畫出體循環的示意圖:左心室(動脈血) 主動脈 全身各級動脈 全身各毛細血管網(物質交換) 全身各級靜脈 上下腔靜脈 右心房(靜脈血)2.再觀察肺循環示意圖并解答:肺循環是從心臟的哪個腔開始的?血液流經何處?最后流回心臟的哪個腔?在肺循環中血液成分主要有什么變化?主要在什么位置發生了成分的變化?師生一起畫出肺循環的示意圖:右心室(靜脈血) 肺動脈 肺部毛細血管網(物質交換) 肺靜脈 左心房(動脈血)3.請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什么是血液循環通過心臟的跳動,促使血液在心臟和全部血管所組成的網管中不斷循環流動的過程就叫血液循環。方案2:小組活動請同學們化身為身體中的一個紅細胞,以心臟為“大本營”開始一次旅行探險,然后以活動小組為單位,討論并寫出每組的路線圖,最后各組派代表交流分享。討論:紅細胞的主要作用是攜帶氧氣和二氧化碳。大家說說在不同部位紅細胞的功能有何變化?師生共同總結體循環和肺循環途徑。(三)血液循環的意義方案1:學生討論:當血液不能充分流動到身體的某些組織器官時,這些組織器官會出現什么狀況?你能說說血液循環的意義嗎?老師:在用橡皮筋綁手指時,手指變得烏紫,腫脹,漸漸失去知覺,如果時間較長還可能導致手指部分壞死。由此可以看出人體通過血液循環不斷地為身體各個組織器官輸送生命活動所需的氧氣和養料,同時又不斷地將這些部位產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謝廢物運走,沒有血液循環,所有的組織器官都將失去活力。請同學再次觀看人體血液循環動畫。老師強調:體循環、肺循環并不是兩條獨立的循環途徑,而是在心臟處交匯在一起組成了一條完整的封閉式的循環途徑。血液循環的兩條途徑不是分開進行,而是同時進行的。方案2:巧記順口溜血液循環比較復雜,我們可以用以下順口溜來方便記憶“兩條途徑、一個過程、多條線路、全身參與、吐故納新、生生不息”?!皟蓷l途徑”指體循環和肺循環,“一個過程”指血液流動在體循環和肺循環中同時發生,“多條線路、全身參與”指人體各個分支血管,毛細血管遍布全身,血液在全身循環往復?!巴鹿始{新、生生不息”指通過血液循環不斷地為身體各個組織器官輸送生命活動所需的氧氣和養料,同時又不斷地將這些部位產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謝廢物運走,循環不息。(四)知識串聯循環系統在人體中構建了一個四通八達的路線,聯通了人體的各個器官與組織,它與其他系統之間又有什么聯系呢?思考:營養物質從哪里被吸收進入血液?又是如何被運送到身體的各個細胞?代謝廢物會被運輸到人體的哪些部位最后被排出體外呢?血液中的氧氣是從哪里獲得,二氧化碳氣體又在哪里被排出?補充:白細胞的免疫功能也是需要血液將其運輸到作用部位。內分泌系統分泌的激素也是通過血液循環運輸到相應作用部位發揮效應。(五)聯系實際請同學們思考討論以下幾個問題:1.如果某同學因頭部受傷需要打針,通過臀部肌肉注射,注射的藥物怎樣達到受傷部位呢?2.如果換成上肢靜脈注射,注射的藥物怎樣達到受傷部位呢?你認為與肌肉注射相比,哪種方式更快呢?▍流程三:課堂反饋反饋的設計方案1:說說我的收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覺得自己有什么收獲?請大家交流分享自己的收獲。方案2:反饋練習1.比一比:請同學們嘗試畫出人體的血液循環示意圖,看誰畫的既準確又美觀。2.辨析:動脈中流的是動脈血,靜脈中流的是靜脈血。方案3:課外調查調查有關高血壓的知識——你的親人中有患高血壓的人嗎?他(她)有什么感覺?什么是高血壓?你能不能收集一些預防和治療高血壓的知識指導他們的生活,讓他們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血液循環途徑的知識所涉及的概念和名詞比較多,對于初中來說比較抽象復雜,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積極調動學生的興趣,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1.科學史簡介——調動興趣,積極引導蓋倫的假說引發學生注意力和質疑,在模擬哈維的實驗中,學生興奮的進行捆綁與觀察,挪動捆綁的位置,觀察結果是否一致,調整捆綁的松緊度,感受肢體的變化,開心的分享自己的感受,愉快的合作,不斷的嘗試,相互交流看到的現象,分析結果。這樣的知識獲得是愉悅的,對知識的理解也是深切的。2.課堂實驗——考驗能力觀察小魚尾鰭的血液流動實驗中,學生們為從指縫中滑走的小魚而驚慌失措,但又相互配合,積極參與,很多學生使了很大力氣才把小魚安排妥當,讓其靜靜躺好不再蹦跶,然后小心翼翼地使用顯微鏡進行觀察,終于看到鏡頭下流動的血液,興奮異常,誰說這不是一種能力的鍛煉呢。3.知識串聯——構建網絡知識本身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相互間具有清晰邏輯關系的整體,其中的每個知識點都有固定的位置,從而使大腦對知識的提取、應用變得較為容易。在教學中讓學生嘗試畫概念圖就是構建知識網的一種有效途徑,其次在最后總結時還聯系了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等知識,讓學生認識到各個系統之間相互聯系,初步形成了一個人體各個系統緊密相關的大關聯網。4.情感教育——慢慢滲透從講述科學史開始,到小組實驗,課外調查有關高血壓的知識等內容,希望可以在不經意間把科學方法,科學品質,健康的生活態度等情感傳遞給學生,建設他們更加豐富健康的精神世界。第十章 人體內的物質運輸和能量供給第二節 人體的血液循環(第3課時)● 設計依據與構思● 教材分析● 教學流程及分析設計思想 講授新課時,首先復習以前所學的知識,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這樣既可以使舊知識得以鞏固,又能調動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設計思想 開門見山,引發學生的思考:藥物——血液循環——患病處。到底如何循環的呢?這樣就激起了學生學習本節課的欲望。設計思想 培養學生實驗分析能力,從而真正理解哈維的繃帶實驗,進一步加深對心臟和血管的認識,為全面了解血液循環的過程做鋪墊。且使學生感受科學進步需要人類付出許多努力,學習科學家反復實驗、追求真知的精神。心臟動脈靜脈毛細血管設計思想 通過觀察驗證血液循環路徑的正確與否,修改血液循環的大體路徑。通過自己動手實驗,觀察到血液在不同的部位顏色發生了變化,知道血液在流動過程中成分發生了變化,并且通過聯系剛才的實驗現象,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思想 簡單的體驗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聯系切身感受,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親身經歷加深了學生對血液循環可以為身體的組織器官送來氧氣和養料的認識和思考。設計思想 讓學生通過觀察直觀的動畫,根據已有的知識描述血液循環途徑,再通過概念圖的構建使知識得到歸納與整理。這樣不僅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血液循環途徑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設計思想 通過“角色扮演”的游戲,使同學們對血液循環的途徑產生興趣,通過合作分享和總結,使他們主動的去發現血液循環的主要過程和不同途徑。設計思想 聯系手指被綁上橡皮筋的體驗,直觀的認識到血液循環的意義,通過討論加深對血液循環的理解。設計思想 用順口溜的方式,生動有趣,加深印象,方便學生記憶。設計思想 聯系已學知識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進一步加深對人體各系統之間分工合作的認識,為后面章節的學習做鋪墊。設計思想 與上課時導課的問題前后呼應,鍛煉學生用所學知識解答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設計思想 通過畫圖理清血液循環的各個環節,加深記憶。設計思想 通過辨析,加深對動脈、靜脈、動脈血、靜脈血的理解。設計思想 鍛煉學生收集知識的能力,用搜集到的知識改變自己及家人的不良生活習慣,為健康生活做好知識儲備。●教學感悟(反思)PAGE1血壓的概念尤其是與其相關的收縮壓和舒張壓的概念抽象難懂,初一學生沒有相關物理知識的儲備,對這些概念理解較為困難。本節課教師應該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理解相關概念,指導學生進行血壓的實際測量進一步加深對收縮壓和舒張壓的認識和理解。血壓的高低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教師可以布置學生收集、交流有關資料來認識什么是高血壓,什么是低血壓,也可以指導學生通過調查實踐等方法,加深對高血壓的認識,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高血壓的危害,提出改變不良生活習慣的建議。▍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描述血壓的概念;知道血壓的表示方法。能力目標:通過實習測量血壓,掌握基本的測量方法,加深對收縮壓、舒張壓的理解。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識到人體的血壓高低變化與人體健康狀況密切相關,注意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血壓的概念及高血壓的預防。教學難點:實習測量血壓。▍課前準備學生:復習血液循環的相關知識;預習血壓的相關知識,收集與血壓相關的資料。教師:多媒體課件;相關實驗材料:血壓計。▍流程一:導入新課復習導入回顧上節課的知識,你能說出人體血液循環的兩條途徑嗎?血液循環對人體有什么重要意義?▍流程二:新課學習一、血壓1.血壓的概念展示教具,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教師講述:這就是一臺水銀血壓計,可以用于測量血壓。提問:你知道什么是血壓嗎?教師講述:就像打開水管,水管中流動的水對水管壁有一個側壓力一樣,在血液循環中,血液對動脈管壁也有一個側壓力,我們將其稱之為血壓。2.血壓的表達方式展示某同學體檢報告單中血壓一項的數據。教師講述:血壓通常用分式表示,分子表示收縮壓,分母表示舒張壓,即收縮壓/舒張壓。心臟在不停地跳動,那么心室的收縮和舒張,導致血液對動脈血管壁的側壓力也是不一樣的,好比用水管放水時,如果在一端擠壓水管壁,那么另一端水流出的速度也不一樣,擠壓時水流加快,水管壁受到的側壓力較大,而松開時,水流減緩,水管壁受到的側壓力就減小。同樣道理,心室收縮時,血液對動脈的壓力最高,我們把這個最高值叫做收縮壓;心室舒張時,動脈血管彈性回縮,血液仍慢慢繼續向前流動,血壓下降,我們把下降到的最低值叫做舒張壓。3.血壓的測量血壓的測量可分為直接測量法和間接測量法兩種。圖片資料:1733年,一位叫海耶斯的牧師,首次測量了動物的血壓。他用尾端接有小金屬管、長270厘米的玻璃管插入一只馬的頸動脈內,此時血液立即傾入玻璃管內,高達270厘米,這表示馬頸動脈內血壓可維持270厘米的血柱高,高度會因馬的心跳而稍微升高或降低,心臟收縮時血壓升高(收縮壓),心臟舒張時血壓下降(舒張壓)。他采用的方法就是直接測量法。直接測量法:又叫有創測量法,也就是通過穿刺在血管內放置導管后測得的血壓。因所測部位不同,方法各異,也不能完全反映個體的血壓。間接測量法:又叫無創測量法,也就是不通過穿刺而是通過間接方式測得血壓。目前血壓的測量主要采用的是間接測量法,下面我們分別通過練習水銀血壓計的使用和了解電子血壓計的使用方法來認識這種測量方法。活動1:學習水銀血壓計的使用方法。老師先示范講解注意事項,然后學生兩人一組練習使用水銀血壓計。活動2:學習電子血壓計的使用方法。老師演示電子血壓計的使用。教師講解:這兩種血壓計目前使用都比較廣泛,電子血壓計相對于傳統的水銀血壓計而言使用更加方便,快捷。只要使用方法正確,測量結果都是科學準確的。有的人認為電子血壓計測量不準確,可能是使用方法不當導致,所以使用前要認真閱讀說明書。而且我們應該認識到,每個人的血壓在一天之內的變化相對很大,嚴格來說,人每一時刻的血壓都是不一樣的,它是隨著人的心理狀態、時間、季節、氣溫的變化以及測量的部位(臂或腕)、體位(坐或臥)的不同而發生變化的,所以測量時應盡量減少這些因素的影響。4.人血壓的正常范圍展示圖片資料,讓學生知道一般情況下健康人的收縮壓為12~18.7 kPa,收縮壓為8~12 kPa,但在實際生活中,對于不同年齡段的人來說,血壓的正常范圍是不同的。分析剛才測得的數據,了解自己血壓情況。對于血壓異常的同學提醒他有時間再多測幾次,也可以試著分析原因,使其明白血壓與心情,壓力,和最近的睡眠情況等也有關系。5.高血壓和低血壓方案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相關資料,課堂上進行匯報交流,從而了解什么是高血壓和低血壓,危害以及如何預防。方案2:高血壓相對于低血壓在生活中更加常見,可以課前調查班級內學生家人或身邊的人群中是否有高血壓患者,讓身邊有高血壓患者的同學再通過調查分析患者的生活和飲食習慣等與高血壓之間的聯系,進行交流,然后集體討論預防高血壓的常見方法。▍流程三:課堂反饋反饋的設計方案1:說說我的收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覺得自己有什么收獲?方案2:實踐用本節課學習的方法為家人測量血壓,并堅持一周,注意每天選擇同一合適的時間測量,然后分析其血壓是否正常,異常的要督促其去醫院進一步檢查。本節課是與健康息息相關的一節課,課前準備時參閱了大量的資料,盡量使內容變得更加通俗易懂并且實用。下面就兩點來談談:一、關于血壓,收縮壓和舒張壓的概念,通過聯系學生已有經驗,舉例說明,讓學生更容易理解。二、積極發揮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水銀血壓計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深了對血壓的認識和理解,而且有利于學生在課后將這一技能用于生活,提高健康生活的意識。不足點:受實驗條件限制沒有讓每一個學生練習電子血壓計的使用,只能老師示范,有條件的學??梢宰寣W生也練習使用電子血壓計。第十章 人體內的物質運輸和能量供給第二節 人體的血液循環(第4課時)● 設計依據與構思● 教材分析● 教學流程及分析設計思想 鞏固血液循環的知識,為本節課的內容作準備。設計思想 用血壓計引發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再通過打比方的方式引入血壓的概念,有利于學生的理解。設計思想 通過打比方有利于學生理解什么叫收縮壓、舒張壓。設計思想 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通過練習水銀血壓計的使用進一步理解什么是收縮壓和舒張壓。讓學生在學會使用方法后,使其可以在家庭中幫助家人測量血壓。設計思想 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和分享交流的能力,或者通過調查,加深對高血壓的認識,并且通過學習交流認識到血壓和健康的聯系,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設計思想 學以致用,讓學生關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教學感悟(反思)- 1 - / 3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蘇教版七年級下冊 第二節 人體的血液循環(第1課時) 參考教案.doc 蘇教版七年級下冊 第二節 人體的血液循環(第2課時) 參考教案.doc 蘇教版七年級下冊 第二節 人體的血液循環(第3課時) 參考教案.doc 蘇教版七年級下冊 第二節 人體的血液循環(第4課時) 參考教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