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體感知信息》(第1課時)教學方案教學目標說出眼的結構及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說出視覺形成的過程;認同應保持視覺衛生;確立關愛和幫助有視覺障礙的人群的態度。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視覺的形成過程。【教學難點】眼球的結構、視覺的形成過程及近視的原因。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做好預習。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PPT展示一個雨天的場景,要求同學們認真體會:都有哪些器官參與?引導學生思考人對外界環境復雜信息的感知過程。帶著這些問題,一起來學習《人體感知信息》。講授新課(一)眼球的結構和各部分的功能【教師】展示眼球的模型、掛圖、視頻等,指導組織學生進行觀看,并引導交流和討論:(1)聯系自己的眼睛,交流討論眼的結構和各部分的功能。(2)對照教材、模型、掛圖、視頻等,理解、記憶眼的結構和各部分的功能。(3)我們俗語所說的“黑眼珠”和“白眼球”分別是指眼球的哪部分結構?(使用資源:【生物世界】眼睛;【教學圖片】眼球結構示意圖;【知識探究】眼球的結構)【學生】交流討論,小組代表發言。【教師】針對性點評,總結講解:我們熟知的照相機主要由鏡頭、機身(光圈、暗箱)構成。拍照時放入膠卷,調節光圈,使光線進入量達到最適,調節焦距使成像最清晰,按快門后,光線通過透鏡折射,在膠片上成像。使一個人的某一瞬間定格在膠片紙上。而眼球的晶狀體相當于鏡頭,瞳孔相當于光圈,脈絡膜相當于照相機暗室的壁,視網膜相當于膠卷。我們俗語所說的白眼珠相當于鞏膜,黑眼珠相當于透過角膜看到的虹膜。【學生】總結眼球的基本結構和功能。【教師】展示圖片:【教學圖片】貓在明亮和黑暗環境中瞳孔的變化,提出問題:中午和傍晚的貓,眼睛內主要是什么結構發生了變化?上面這幅圖種哪個是在中午,哪個在傍晚?【學生】思考后回答問題。【教師】歸納總結:光線強時,瞳孔變大,光線弱時,瞳孔縮小。看遠處物體時,瞳孔縮小,看近處物體時,瞳孔變大。(二)視覺的形成過程【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了解視覺是怎樣形成的。小組討論:(1)形成物象的部位是眼球的什么結構?形成的物象有什么特點?(2)形成視覺的部位是哪里?【學生】閱讀教材尋找答案,小組間交流討論。【教師】針對性的點評,歸納總結:(1)形成物象只是成像在眼睛視網膜上,但是這時候大腦并沒有形成對物象的視覺,需要視網膜的感光細胞將光線刺激變成神經沖動信號通過視神經傳遞到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才會產生視覺,所以形成物象和形成視覺是不一樣的。(2)形成視覺的部位是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3)視覺的形成過程:物體發射的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折射——玻璃體——視網膜——視覺神經——大腦的視覺中樞——視覺的形成(使用資源:【知識解析】視覺的形成)【教師】有一個小女孩,眼球的結構完整無損,但是她看不見周圍的物體,想一想,這種情況可能是眼球的哪部分發生了病變?【學生】思考后回答問題:可能是視神經或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發生了病變。【教師】歸納總結:視覺形成的三個條件:眼球完好、視神經沒斷、大腦正常。(三)近視及其預防【教師】你近視嗎?什么時候近視的?怎么近視的?近視給你的生活帶來哪些不便?【學生】交流討論。(使用資源:【知識解析】近視眼的形成和預防)【教師】歸納總結:(1)近視的形成及其矯正:晶狀體曲度過大或眼球前后徑過長使物像落在視網膜的前方,佩戴凹透鏡進行矯正。(2)近視的預防:“三要”、“四不看”【教師】組織學生對問題作答,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評價,對學生解答不完善的問題進行簡單分析。引導學生講述自己在視力保護方面的經驗和知識,對學生的新鮮有趣的說法給予肯定,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三、隨堂練習建議使用:【同步測試】《人體感知信息》(第1課時).doc。四、小結【教師】課堂小結,多媒體課件展示。1《人體感知信息》(第2課時)教學方案教學目標說出耳的結構及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說出聽覺形成的過程;說出導致耳聾的各種因素及預防的措施;關注日常生活中耳的衛生保健。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聽覺的形成過程。【教學難點】耳的結構、聽覺的形成過程及耳聾的原因。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做好預習。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上節課我們知道了人體從外界獲取的信息中,眼從外界獲得的信息最多。而聽覺僅次于視覺,居第二位。那么聽覺是怎樣形成的?耳的結構及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呢?下面就進行我們這節課的學習。【學生】邊聽講邊回顧舊識。講授新課【教師】講授:人體從外界獲取的信息中,聽覺僅次于視覺,居第二位。【教師】指導學生討論:假如失去聽覺會怎樣呢?【學生】參與討論,從而認同耳與聽覺的重要性。(一)耳的結構和功能1.教師指導學生觀察 “耳的基本結構示意圖”和相關文字,小組內討論說出耳的結構及部分功能,嘗試完成下列空白:【學生】代表匯報討論結果。【教師】作出及時評價。2.教師展示耳的結構模型,結合模型指導學生進一步認識耳的結構。(建議使用資源:【知識探究】耳的結構)3.教師結合生活實際,講解前庭和半規管以及咽鼓管的作用。提問:僅有耳,能否形成聽覺?聽覺的形成還需要什么的參與呢?(可回顧視覺的形成過程回答)使學生認識聽覺形成除了與耳結構有關外,還與聽覺神經和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有關。(二)聽覺的形成【教師】播放【知識解析】聽覺的形成。嘗試用結構名稱和箭頭來表述聽覺形成過程。(請幾位小組代表上黑板展示)【學生】小組代表上臺展示。【教師】給予鼓勵、評價,借助PPT分步演示聽覺形成過程,幫助學生總結、完善。(建議使用資源:【生物世界】耳朵與聽力)【教師】強調:聽覺的產生與耳的結構、聽覺神經和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有密切的聯系。提問: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聽力下降或聽力喪失,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學生】參與討論,回答問題。【教師】與學生生共同總結: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聽力下降或聽力喪失是由于藥物、感染、疾病、環境、噪音、意外事故、遺傳等因素導致耳的結構、聽覺神經或聽覺中樞受損,從而影響聽力,甚至耳聾。所以,我們要加強耳的衛生保健。(三)保護聽力1.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嘗試說出如何保護聽力。保護聽力要做到幾點:(1) 遠離噪聲;(2)不用尖銳的東西挖耳朵;(3)遇到巨大的聲音,迅速張開口,或者堵耳、閉嘴,保持鼓膜兩側大氣壓力平衡;(4)鼻咽部有炎癥,及時治療,避免中耳炎;(5)不讓污水進入外耳道,避免其感染。2.PPT展示“手語欄目”照片,提問下列圖片表示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用處?以此進行情感遷移,培養學生關心、愛護有聽覺障礙人群的品德。(四)皮膚感覺【教師】和學生一起回顧皮膚的結構:表皮、真皮、皮下組織。各層分別分布有哪些組織?有些什么功能?【學生】思考后回答問題。【教師】針對性的點評并進行總結。【教師】提出問題:感覺冷覺的結構是皮膚的什么結構?你是否知道冷覺是怎么形成的?根據皮膚的結構你認為人的皮膚還具有哪些感覺功能?分別由什么結構來完成?【學生】小組交流談論,小組代表發言。【教師】針對性點評。下面我們通過幾個實驗來完成探討,找出答案。[皮膚的觸覺]實驗一:同桌間組成實驗小組,其中一位同學閉上雙眼,將雙手往后放,另一位同學拿出事先準備的:玻璃球、金屬塊、木塊、橡皮等物品,讓同桌同學摸,通過手的觸摸,讓對方同學說出該物體的形狀、大小、表面粗糙程度、物品材料、物體冷熱程度等一些物品的特點。思考一:實驗時,你是用手的哪一部位去觸摸物體的?為什么不用其它部位?由此你能否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手指與手背、身體背部等人體不同部位的觸覺的敏感度的差異。實驗二:分別用一支鉛筆,用同樣大小的力試觸對方同學的手背、手指的指尖、手掌、身體背部等處,讓對方感覺各部位對鉛筆的感覺的敏感度的差異。【學生】交流合作。【教師】請同學們將兩個實驗的現象,加以分析比較,得出皮膚具有什么功能?哪一部位皮膚最敏感?【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結論:人的皮膚具有觸覺、痛覺。手指的指尖觸覺較敏感。【教師】PPT出示圖片“盲人用觸覺閱讀盲文”。提出思考問題:你現在觀察這幅圖靠的是哪一個感覺器官,根據你觀察到的現象你認為此圖告訴了你人的皮膚具有什么功能?你知道他為什么用手指去觸摸盲文嗎?【學生】交流討論,回答問題。[皮膚的冷、熱覺]【教師】小實驗:請學生用簡單的方法,測試同桌體溫是否正常?并請幾位同學上臺演示用手測試額頭體溫的方法,并指明正確的測試方法:用手背測試體溫。提出思考問題:你認為用手背而不用手心測試體溫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同桌間進行合作,思考問題。實驗結論:手背上熱敏感的神經末梢比較豐富。【教師】出示一個玻璃球和一塊小木塊。請一位學生分別用左右手摸兩個物體,然后說出兩手對物體冷熱程度的感覺。【學生】進行實驗和觀察。【教師】將兩物體取回放到講臺桌上,提出問題:兩個物體所處的環境是否一樣?溫度是否有高低?【學生】積極回答問題。【教師】由此實驗請你分析,皮膚對外界物體感覺的是熱的還是冷的,是不是物體本身的溫度的高低?【學生】說出可能答案:皮膚對外界物體冷熱覺的感覺并不是物體本身溫度的高低。【教師】提問:你認為皮膚對外界物體冷熱覺的感覺應該是什么因素?進行演示實驗:拿出三杯水,一杯冷水,一杯熱水(約60℃),一杯溫水。請兩位學生上臺實驗:一位學生先將一手指浸入冷水中,說出手指的感覺。再將手取出浸入溫水中,說出浸入溫水后手指的感覺。請另一位學生先將手指浸入熱水中一會兒,再取出浸入溫水中,說出浸入溫水中后手指的感覺。實驗現象:二位學生的感覺不同:一個形成冷覺,一個形成熱覺。實驗證明:皮膚形成的冷、熱覺并非物體的溫度高低。(因為同一杯水的溫度應該是相同的。)實驗解釋: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1)先浸入熱水再浸入溫水的學生的手指皮膚,浸入溫水后,手指在散熱,散熱越快,感覺物體越冷,先浸入冷水,再浸入溫水的學生的手指在吸熱,吸熱越快感覺物體越熱。(2)皮膚感覺到的冷覺和熱覺是皮膚散熱或吸熱速率的快慢程度。實驗結論:皮膚具有散熱和吸熱功能,散熱和吸熱速率隨環境可以變化,冷覺和熱覺的形成是散熱或吸熱的結果。舉例說明:冬天,由于外界溫度低,人體皮膚與外界之間溫差大,人體皮膚散熱快,人感覺到冷。夏天,由于外界溫度高,人體皮膚與外界之間溫差小,皮膚散熱慢,感覺到熱。提出思考問題:(1)拿冰塊的人的手為什么會感覺到冷?(2)冬天的晚上,腳為什么會感覺到熱水袋很燙?(3)皮膚對冷覺、熱覺的形成是皮膚中的什么結構完成的?【學生】思考后回答問題。【教師】進行針對性點評,歸納總結,得出結論:皮膚具有冷覺和熱覺,是皮膚真皮中的熱敏小體和冷敏小體接受刺激的。皮膚的冷覺、熱覺并不是物體溫度的高低,而是皮膚散熱的速率快慢。[皮膚的痛覺]【教師】請學生說出自己平時出現過哪些痛覺?討論:皮膚的觸覺、冷覺、熱覺、痛覺中,你認為哪一種感覺對人體具有保護作用?你判斷的理由是什么?設問:當皮膚中的這些感覺器接受刺激后,神經將興奮傳到哪兒?在哪兒形成這些感覺的呢?【學生】小組間交流討論。三、隨堂練習建議使用:【同步測試】《人體感知信息》(第2課時).doc。四、小結【教師】課堂小結,多媒體課件展示。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蘇教版七年級下冊 第三節 人體感知信息(第1課時) 教學設計.docx 蘇教版七年級下冊 第三節 人體感知信息(第2課時) 教學設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