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7單元 生物的變異、育種與進化一、易錯易混再鞏固1.有關基因突變的4個易混點(1)DNA中堿基的增添、缺失、替換不一定是基因突變,只有引起了基因堿基序列的變化,才是基因突變。(2)基因突變不一定都產生等位基因,如原核生物和病毒的基因突變產生的是新基因。(3)基因突變不只是發生在分裂間期:基因突變通常發生在有絲分裂前的間期或減數分裂前的間期,也能發生在其他各時期,只是突變率更低。(4)誘變因素不能決定基因突變的方向:誘變因素可提高基因突變的頻率,但不會決定基因突變的方向,基因突變具有不定向性的特點。2.與基因重組有關的4個易錯點(1)自然條件下,原核生物一般不能進行基因重組。但是特殊情況下可以,如肺炎鏈球菌的轉化。(2)基因重組只產生新的性狀組合,不產生新性狀。(3)雜合子自交,后代發生性狀分離,根本原因是等位基因的分離,而不是基因重組。(4)受精過程中精卵隨機結合,導致后代性狀多樣,不屬于基因重組。3.與染色體變異有關的4個易混點(1)基因突變中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替換屬于分子水平的變化,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不到;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重復、缺失、倒位或易位屬于細胞水平的變化,在光學顯微鏡下能觀察到。(2)單倍體所含染色體組的個數不定,可能含1個、2個或多個染色體組,也可能含同源染色體或等位基因。(3)單倍體并非都不育。多倍體的配子中若含有偶數個染色體組且是同源關系,則其發育成的單倍體中含有同源染色體就可育。(4)“可遺傳”≠“可育”。三倍體無子西瓜、騾子、二倍體的單倍體等均表現為“不育”,但它們均屬于可遺傳變異。4.與生物的進化有關的6個易錯點(1)突變≠基因突變。“突變”不是基因突變的簡稱,而是包括“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2)變異在環境變化之前已經產生,環境只是起選擇作用,不能定向誘發基因突變。(3)變異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選擇能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從而使種群發生定向進化。(4)能產生后代≠同一物種。兩個個體能夠交配產生后代,但子代可能高度不育,則仍是兩個物種。(5)生物進化不一定導致物種的形成,但新物種一旦形成,則說明生物肯定進化了。(6)只有地理隔離而沒形成生殖隔離,可能產生了亞種,但沒有產生新物種。二、長句應答多強化1.名詞解釋(1)(必修2 P81)基因突變:是指DNA分子中發生堿基的替換、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堿基序列的改變。(2)(必修2 P84)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3)(必修2 P87)染色體變異:生物體的體細胞或生殖細胞內染色體數目或結構的變化,稱為染色體變異。(4)(必修2 P87)染色體組:在大多數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都是兩兩成對的,也就是說含有兩套非同源染色體,其中每套非同源染色體稱為一個染色體組。(5)(必修2 P88)單倍體: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與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相同的個體。(6)(必修2 P110)種群:生活在一定區域的同種生物全部個體的集合叫作種群。(7)(必修2 P111)基因庫: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這個種群的基因庫。(8)(必修2 P116)物種:能夠在自然狀態下相互交配并且產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稱為一個物種。(9)(必修2 P121)協同進化: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這就是協同進化。2.教材黑體字(1)(必修2 P112)基因突變產生新的等位基因,這就可以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變化。(2)(必修2 P114)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生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不斷進化。(3)(必修2 P123)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對自然界的生命史作出了科學的解釋: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突變和基因重組提供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進而通過隔離形成新的物種;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境協同進化的過程;生物多樣性是協同進化的結果。3.教材結論性語句(1)(必修2 P97)由DNA分子中發生堿基的替換、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堿基序列的改變,叫作基因突變。基因突變既可以由環境因素誘發,也可以自發產生。基因突變有可能導致它所編碼的蛋白質及相應的細胞功能發生變化,某些基因突變能導致細胞分裂失控,甚至發生癌變。從進化角度看,基因突變有著積極意義,它為生物進化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2)(必修2 P97)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對生物的進化也具有重要意義。(3)(必修2 P97)染色體變異包括染色體數目的增減和染色體結構的改變。染色體數目的增減包括個別染色體的增減和以染色體組為基數的成倍的增或成套的減。人們常常采用人工誘導多倍體的方法來獲得多倍體植株,培育新品種。(4)(必修2 P125)有許多證據支持生物是不斷進化的,當今生物來自共同祖先,其中化石是直接的證據,比較解剖學和胚胎學證據也給生物進化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隨著生物科學的發展,來自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方面的證據也越來越多。(5)(必修2 P125)關于適應是如何形成的,多種多樣的物種是如何起源的,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作出了科學的解釋:在生存斗爭中,某些可遺傳的有利變異將賦予個體在特定環境中生存和繁殖的優勢,通過自然選擇,這些可遺傳的有利變異逐漸積累,導致生物更好地適應特定的環境,不斷出現適應各種環境的生物新類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