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物的特征》教學設計模式介紹體驗式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創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情感預熱,讓學生達到適度的興奮狀態,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希望參與體驗,在合作互動中潤物無聲,實現知行合一的導行內化效果。本節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第一節課,學生對生物和非生物有一定的鑒別能力,本節先質疑什么是生物,生物與非生物有什么不同?怎樣找不同?設置體驗活動,讓學生從中學會如何進行科學觀察,為區分生物和非生物做鋪墊。接著讓學生結合平時的生活經驗,分組觀察和比較活的月季與塑料月季的不同,教師則借助學生的思路設疑,引導學生總結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基本特征。有些特征不易觀察,就設置問題“想一想”,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分析得出結論。有些特征學生難以得出結論,就由教師補充和提示,最后由學生歸納梳理,突出重點,及時練習,加強理解和運用。學生有日常生活中觀察各種事例的經驗,采用這一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對“生物的特征”這一概念的理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初步認識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材分析從內容和活動兩方面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設計。精選了機器人能演奏樂曲做出一些復雜的活動,生石花能開出黃色的花朵;鐘乳石能慢慢長大等學生感興趣的事例,讓學生分析這些事例中的物體是不是生物。 同時從日常生活中精選了一些典型事例說明生物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征。從內容的難易程度來看,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初步認識生物的基本特征為主。首先,在“想一想,議一議”欄目中創設一個“機器人不是生物”的問題情境,引出本節將要學習的重要概念,通過討論形成對概念的初步認識;然后,在“觀察與思考”活動中安排了學生難以分辨清楚是不是生物的生石花和鐘乳石,進一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對比,討論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生物應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以逐步使獲得的概念清晰化;最后,教材以圖文結合概念內海與例證相結合的方式,逐一闡述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并且鼓勵學生質疑和補充。陳了鼓勵學生認真觀察之外,如何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目的,教材特別安排了“科學方法 觀察”這一欄目,介紹了觀察的工具、步驟、方法等。學生有了這些知識,就可以在后續的學習中嘗試和實踐,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一欄目時,不應局限于欄目所在的位置,而應該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不斷地滲透。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區分生物與非生物。2、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和比較,對生物的基本特征進行歸納和概括。【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勇于對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進行質疑和補充,積極參與討論活動。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學難點】植物的營養,呼吸,排出廢物。植物的營養,呼吸,排出廢物。教學準備活的盆栽植物月季(含花和花蕾),塑料的盆栽月季(含花和花蕾)視頻資料、PPT課件。教學過程【教師】播放多媒體課件。首先給學生定好學習目標“今天我們的學習目標是①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②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養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 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④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通過學習你們有信心能達到嗎?”【學生】回答:“我們有信心能達到?!?br/>【教師】先讓學生知道生物的定義,并指出第一組圖片中的生物與非生物。提出問題:“請說出畫面中的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給出下一組圖片,讓學生有思考的時間,注意鼓勵中差生參與)【學生】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得出答案“百合花是生物,金絲猴是生物,石門不是生物,大腸桿菌是生物?!?br/>【設計意圖】肯定學生對大自然的認知能力,激發對生物學的學習興趣。【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評價。讓學生打開課本,引入“觀察”的概念。【學生】筆記和閱讀。【教師】講述“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我們首先宏對生物進行觀察”,提問“你認為什么是觀察? ”【學生】“觀察就是用眼睛看”,學生剛開始最質樸的回答。全體學生通過問答共同完善科學的觀察的正確操作,以及注意事項。【設計意圖】讓學生知道在學習中用了什么科學方法,應該注意什么問題。【教師】[活動]在紙箱中放入一個物體,將紙箱封閉只留一個可以伸進手的小酮,請一名學生伸手進去觸模這個物體,其他學生向他提問“箱子里是什么? ”該學生只能回客有或沒有,是或不是。引導學生回顧活動過程中學生的一些重要提問,提煉出活動的體驗【學生】總結體驗:①應利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②觀察應遵循由整體到局部, 由粗到細 由表及里等原則;③觀察越細致越能接近真實;④合作交流能綜合各種信息,更快地獲知真相。學生總結出科學的觀察應該是:①有明確的目的;②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實事求是,并及時記錄下來;③對長時期的觀察要有計劃,有耐心。【設計意圖】使學生處于特定的活動情境中,通過自身的學習經歷,改變已有的概念,重新建構關于“觀察”的概念。對新建構的“觀察”概念進行回顧和應用。【教師】要求學生看書、分小組討論, 提問:智能機器人是不是生物?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引導學生閱讀“想一想,議一議”和“觀察與思考”)【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回答。【設計意圖】通過質疑引起下文。【教師】[活動]觀察,比教活的盆栽月季和塑料的盆景月季(合花和花蕾,兩者的顏色和外形相似),找出它們的不同之處。【學生】分組活動,小組長做記錄。小組長陳述本組的觀察結果。學生發現1:活的月季花有香味,花蕾會開放,會產生種子,可用種子繁殖,個體能長大。 塑料花不具備這些特征。【教師】[講解1]月季能夠從小長大,到一定時食就能繁殖下一代。[質疑]其他生物有沒有這樣的特征呢?(多媒體或教材中圖1-7,圖1-8圖1-9)分別說明了什么?你能得出什么結論?[講解2]落葉能帶走一部分廢物。植物通過落葉,呼吸排出廢物。[質疑]動物和人是怎樣排出廢物的呢?(多媒體或教材中圖1-4)你能得出什么結論?[講解3]綠色的汁液是從植物細胞里流出來的。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觀察細胞需要借助工具一一顯微鏡。我們將在第二單元中進行學習。[講解4]植物需要水分和無機鹽,還需要有機物,所需的有機物由自身制造。【學生】學生發現1:活的月季花有香味,花蕾會開放,會產生種子,可用種子繁殖,個體能長大。 塑料花不具備這些特征。回答:植物,動物,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結論: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學生發現2:活的月季思考,回答:排尿出汗,呼吸。結論: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學生發現3:用手掐活月季的葉子,有綠色的液。學生發現4:活的月季需要水和肥料。思考, 回答: 動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動物從自然環境中獲取現成的有機物;細菌 真菌等分解枯枝落葉和動物的尸體, 糞便而獲取營養物質。【設計意圖】在實際觀察中體驗科學的觀察方法。各抒己見,探討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并找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教師】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學生】結論: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教師】展示課件,利用具有特色的圖片、動畫以及視頻,再通過講述、提問,加強生物的特征內容的概念認知和鞏固。【學生】通過對課件內容的學習、特色材料的欣賞、觀察,進而討論、回答問題,提高的學習內容的鞏固。【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對不易觀察的生物待征作補充。【教師】對剛才總結出的生物的特征,再重新審視一下,有什么不同意見或補充建議?【學生】思考,討論。【設計意圖】培養質疑精神和獨立思考的習慣。【教師】[小結]通過觀察和比較,我們以月季為代表,找到了生物和非生物的一些不同點,也認識了生物的基本特征,請學生歸納生物的基本特征。【學生】歸納,整理筆記。【設計意圖】梳理知識,建構知識框架。【教師】注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觀察法和比較法,并運用這些方法去尋找生物與非生物的不同點,進而找到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板書】第一節 生物的特征一、什么是生物二、科學方法:觀察三、生物的共同特征(一)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二)生物能進行呼吸(三)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四)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五)生物能生長和繁殖(六)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七)除病毒外,生物是由細胞構成的(八)生物能夠適應環境和影響甚至改變環境教學反思本節的學習,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在探究活動中學會 “科學方法 觀祭”,訓練相對應的觀察方法,是提升學生觀察能力的重要素材,是引導學生學習“生物的基本特征”這一重要概念,即初步了解生物區別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本節又是初中生物學課程的起始章節,對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激發其求知欲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采取討論或是師生談話的方式組織教學。學生對生物和非生物有一定的鑒別能力,但不能描述兩者之間的差異。 本節先質疑什么是生物,生物與非生物有什么不同?怎樣找不同?設置體驗活動,讓學生從中學會如何進行科學觀察,為區分生物和非生物做鋪墊。接著讓學生結合平時的生活經驗,分組觀察和比較活的月季與塑料月季的不同,教師則借助學生的思路設疑,引導學生總結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有些特征不易觀察,就設置問題“想一想”,教師要巧妙的引導下,為學生分析得出結論提供最大的助力。 有些特征學生難以得出結論,就由教師補充和提示,最后由學生歸納梳理,突出重點,及時練習,加強理解和運用??傊?,教師的講授、引導及提問都要帶著趣味性、科學性和激勵性,提起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習激情。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