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燃燒和滅火》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行為 學生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景設置,整體導入列舉古代人類利用火種的事例和日常生活中燃燒的利用。通過提出你對燃燒了解多少而導入新課。 學生思考。 通過事實情景,激發學生了解燃燒的欲望。(二)新課講解,探究推理提問:讓學生列出所學的燃燒反應。 提問:這些反應的反應物有什么共同點? 通常柴、煤、煤氣等燃燒都是與氧氣反應,這類燃燒稱為通常的燃燒。提問:在通常燃燒中氧氣的作用是什么?指出:在氧氣中燃燒的物質稱為可燃物。引導學生歸納通常燃燒的共同點。讓學生給“通常的燃燒”下定義。 學生分組討論,寫化學方程式回答。 學生回答:多數反應有氧氣參加。但不是所有的燃燒反應都有氧氣參與。 學生回答:支持燃燒。 學生分組討論,從反應物、反應類型、現象歸納。 通過設置問題情景,引導學生討論,了解“通常的燃燒”的概念。(三)分組實驗,探究條件提問:是不是什么物質都可以在氧氣中燃燒? 提問:有可燃物就可以發生燃燒嗎?還需要什么物質。 學生分組實驗:用酒精燈給木條、石頭點火。觀察現象,討論得出燃燒的條件之一:燃燒要有可燃物。學生討論回答:燃燒條件之二:可燃物要接觸氧氣。 設置探究實驗,探究燃燒條件之一:需要可燃物。培養學生實驗能力和分析能力。 培養學生聯想能力。 提問:可燃物接觸氧氣就能燃燒嗎?引導學生探究:著火點。 學生回答:還需點火。學生分組實驗:坩鍋鉗夾取小木條和煤塊在酒精燈上點火。 設置探究實驗,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意識,理解 “著火點” 。 引導學生分析:木條易點燃,而煤塊不易點燃,它們點燃需要的時間長短不同說明了什么? 引導學生閱讀表7—1常見物質的著火點。引導學生歸納“燃燒條件”。 學生討論、回答:可燃物著火燃燒所需要的最低溫度不同。 學生分組討論,匯報交流。 交流合作,歸納“燃燒條件”。(四)分組討論,歸納滅火原理教師演示P124【活動與探究】,引導學生觀察現象,分析結論。 學生分組討論。 通過探究實驗,引導學生分析,加深對“燃燒條件”的理解。提問:現有可燃物白磷,已知白磷的著火點是40℃,你能設計實驗證明可燃物燃燒同時需要氧氣和溫度達到著火點嗎? 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交流方案,進行實驗。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設計探究方案,進行實驗,培養合作意識和探究實驗的設計能力。導入:生活中遇到失火,學習了燃燒的條件,我們要知道怎樣去滅火。 學生思考。 設計問題情景,激發興趣。提問: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滅火的方法?提問:這些滅火方法共同之處是什么?提問:這些方法各是破壞燃燒的哪一條件?引導學生歸納:滅火的原理。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學生回答:破壞燃燒的條件。學生回答。 學生從理論上歸納。 根據已有知識提出“滅火方法”的設想,培養小組合作意識,使學生認識化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化學知識來于生活。(五)運用所學,解釋實際事例引導學生做探究【實驗7—1】,要求學生觀察現象,解釋原因。 學生做【實驗7—1】。 通過探究實驗進一步認識CO2在滅火上的應用。引導學生討論回答:P128“討論”。 學生討論回答。 用所學知識解釋實際問題。提出問題:將一高一低的兩支燃著的蠟燭罩在玻璃杯中,哪支先熄 為什么。對高樓失火如何從室內逃生有何啟示? 學生猜想,討論。進行實驗探究。學生討論,交流。 培養學生學會探究猜想,認識化學與生活相關,化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引導學生歸納小結本課知識,布置練習。 學生歸納小結所學知識。 培養學生歸納知識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