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節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教學目標1. 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2. 通過調查和查閱資料,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青蛙的生殖過程和發育特點。【教學難點】早期蝌蚪與成蛙在外部形態上的不同點。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從趙師秀的詩“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導入課題,引導學生分析在什么環境條件下能聽到蛙的鳴叫,蛙的鳴叫意味著什么?二、新課講解【教師】課件展示常見的兩棲動物:中華樹蛙、小狐斑姬蛙、中華蟾蜍、大鯢、蠑螈、蚓螈。提問:兩棲動物的特征是什么?【學生】幼體只能在水中生活,用肺呼吸;成體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陸地上生活,用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教師】兩棲動物在進化上的地位是怎樣的?【學生】思考、討論。【教師】總結、講授:1. 兩棲的地位:魚綱之后,爬行綱之前。2. 兩棲的含義:一是從脊椎動物的演變歷史來看,兩棲動物是從水生開始向陸生過渡的一個類群。二是從兩棲動物的個體發育來看,它們的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水陸兩棲,用四肢運動,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膚輔助呼吸。(一)青蛙的生殖和發育【教師】播放視頻:【知識解析】青蛙的生殖和發育。引導學生思考:1.雌蛙和雄蛙都能鳴叫嗎?2.雌雄蛙的抱對對生殖有什么意義?3.青蛙的受精過程在什么環境中進行?青蛙的個體發育經歷了幾個時期?4.青蛙的幼體和成體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上有沒有差異?【學生】思考、討論、回答。【教師】總結、講述:1. 雄蛙有鳴囊,可以鳴叫;2. 抱對刺激雌蛙釋放卵細胞,雄蛙釋放精子。有利于精液直接排在卵細胞上,這樣就會提高卵的受精率。3. 水中進行,經歷: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教師總結:蛙的生殖和幼體發育必須在水中進行,幼體經過變態發育才能在陸地生活,兩棲動物與昆蟲都是變態發育。但昆蟲的變態發育可分為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兩棲動物則沒有這兩種變態發育之分。(二)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條件【教師】課件展示資料分析1和資料分析2。指導學生進行資料分析,提出問題:1.上述事例說明,環境的變化對兩棲動物的繁衍有什么影響?環境變遷破壞了兩棲動物生殖和發育所需的環境,使兩棲動物不能正常地進行生殖活動,同時環境變遷還影響了兩棲動物正常的發育,最終導致兩棲動物繁衍后代的能力下降,種群的數量和種類減少。2.某些地區出現畸形蛙,可能有什么原因造成的?畸形蛙可能是由于水環境污染而造成的,這種水中有影響蛙正常發育的物質。【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同時進行熱愛家鄉、保護環境的情感教育。三、課堂反饋1. 兩棲動物的_____和_________必須在水中進行,幼體要經過 __________才能上陸生活。2.下列哪種不是兩棲動物?( )A.大鯢 B.海龜 C.青蛙 D.蟾蜍3.能鳴叫的蛙是( )A.雌蛙 B.雌蛙和雄蛙 C.雄蛙 D.雌蛙或雄蛙答案:1.生殖 幼體發育 變態發育 2.B 3.C四、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現在我們來回顧一下。1.生殖:有性生殖、體外受精2.發育:變態發育,卵→蝌蚪→幼蛙→成蛙(建議使用思維導圖:【知識解析】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