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燃燒與燃料第一節 燃燒與滅火設計說明 利用活動教學原理,設計不同的活動,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活動,并充分利用展臺、實物、圖片、實驗以及視頻等多種教學手段以達到教學目的。具體思路為提出問題,引起思考──分組實驗,討論與交流,初步悟出燃燒的條件──學生觀察演示實驗并在討論與交流的基礎上進一步得出燃燒的條件──實驗探究討論與交流得出“燃燒的條件與滅火的原理”之間的內在聯系──觀看圖片以及視頻,了解家庭火災時的一般滅火方法以及如何從火場中逃生的技巧,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了解常見滅火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常見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燃燒的概念 2.掌握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方法 3.了解爆炸、緩慢氧化和自燃現象,知道它們與燃燒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4.了解基本安全知識及自救常識。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燃燒的條件,培養學生對獲得事實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2.能用化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燒現象和滅火的原理。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認識燃燒與滅火是一對對立關系,應用辯證觀點認識事物。 2.通過認識燃燒與滅火是有規律可循的,認識規律掌握規律才能造福人類。 3.通過基本安全知識的學習,增強安全意識。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燃燒的條件 2.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3.促進燃燒的方法。 4.引起爆炸的條件。 教學難點 1.燃燒與緩慢氧化、爆炸及自燃的區別。 2.對著火點的理解 3.對實驗事實進行逆向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的形成,通過實驗探究燃燒的條件。 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突出“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教學理念,遵循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從實際出發,通過創設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探索、交流、合作、嘗試等方法獲得新知識,本課采用了“探究式學習”教學模式。 教具、學具 計算機多媒體教學系統、CAI課件等。 蠟燭、打火機、燒杯、酒精燈、紙片、木塊、石頭、白磷、紅磷、蒸餾水、銅片等 授課時數 2 課時 第一課時 燃燒與滅火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回顧總結木炭、鐵絲、鎂條幾種物質燃燒的現象 木炭在氧氣中燃燒 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鎂條在空氣中燃燒 學生討論回答不同的物質燃燒有什么共同點。 教師總結:發光、放熱、化學變化 講授新課 一、燃燒及其條件 1.燃燒的定義 燃燒是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放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 思考: (1)燃燒一定是化學變化嗎? (2)燃燒一定有氧氣參加嗎? (3)凡有發光發熱現象的一定是燃燒嗎? (4)氧化反應都是燃燒嗎? (5)燃燒一定需要點燃才能發生嗎?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1)燃燒過程有新物質生成,一定是化學變化。 (2)燃燒不一定有氧氣參加,鎂條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燒,鈉能在氯氣中燃燒。 (3)燈泡通電發光放熱,是物理變化。 (4)鐵生銹等緩慢氧化沒有達到燃燒的條件,不是燃燒。 (4)一些物質經緩慢氧化積聚熱量后達到自身著火點,能自發燃燒,如白磷能自燃。 那燃燒需要什么條件呢? 下面一起通過實驗來探究燃燒的條件。 2.探究燃燒的條件 實驗1 分別在酒精燈上點燃石頭和木塊,觀察是否都能燃燒? 結論:物質必須具有可燃性。 實驗2 分別在空氣中點燃兩只蠟燭,其中一只用燒杯倒罩住,觀察實驗現象。 結論:可燃物要與氧氣接觸。 實驗3 分別在酒精燈上點燃紙條和木塊,觀察實驗現象。 結論:可燃物達到燃燒所需要的最低溫度也就是可燃物的著火點,要特別注意著火點是物質固有的屬性,無法改變。 深入探究: 在500 mL的燒杯中注入400 mL熱水,并投入一小塊白磷(著火點約為40 ℃)。在燒杯上蓋一片薄銅片,銅片上一端放一小塊干燥的紅磷(著火點大于200 ℃),另一端放一小塊已用濾紙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討論]: (1)在相同的條件下,薄銅片上的白磷燃燒了,而紅磷沒有燃燒,說明燃燒需要什么條件? (2)同樣是白磷為什么薄銅片上的能燃燒,而水中的不能呢?說明燃燒需要什么條件? (3)怎樣讓水中的白磷燃燒? (4)薄銅片和熱水的作用是什么呢? [小結]:(1)燃燒需要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2)燃燒需要與氧氣接觸。 (3)通入氧氣后水中的白磷燃燒。 (4)銅片導熱,熱水提供熱量并使水中的白磷隔絕氧氣。 同學們,只要滿足燃燒的三個條件,水火就能相溶,現在你們知道為什么水中能生火嗎? 通過剛才的實驗探究,不難得出燃燒的條件 1、可燃物 2、與氧氣(或空氣)接觸 3、溫度達到著火點 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二、滅火的原理和條件 情境1:做完飯后,你怎樣將液化石油氣熄滅?利用了什么原理? 情境2:炒菜時油鍋中的油不慎著火,如何處理?利用了什么原理? 情景3:做實驗時不慎碰倒酒精燈,酒精在桌面上燃燒起來。 怎么辦?利用了什么原理? 你還能列舉生活中其他滅火的方法嗎? 教師總結滅火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與其他物品隔離 2、隔絕氧氣(或空氣) 3、使溫度降低到著火點以下 注意:著火點是物質本身的固有屬性,是不能人為改變的,因此不能表述為“降低可燃物的著火點”,應該表述為“降低溫度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 滅火只需滿足一個條件即可。 [過渡]:俗話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若不幸遇見火災,同學們該怎么做?若你置身火場,又該如何逃生? 思考:該實驗中高處蠟燭先熄滅,低處蠟燭后熄滅,該實驗對我們在火災中逃生有什么啟示? 介紹火災自救常識,展示火災逃生圖片 1.發現火災迅速撥打火警電話119。報警時要講清詳細地址、起火部位、著火物質、火勢大小、報警人姓名及電話號碼,并派人到路口迎候消防車。2.家中一旦起火,不要驚慌失措,如果火勢不大,應迅速利用家中備有的簡易滅火器材,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撲救火災。 3.油鍋著火,不能潑水滅火,應關閉爐灶燃氣閥門,直接蓋上鍋蓋或用濕抹布覆蓋,隔絕空氣。還可向鍋內放入切好的蔬菜冷卻滅火。4.燃氣罐著火,要用浸濕的被褥、衣物等捂蓋滅火,并迅速關閉閥門。 5.家用電器或線路著火,要先切斷電源,再用干粉或氣體滅火器滅火,不可直接潑水滅火,以防觸電或電器爆炸傷人。6.救火時不要貿然開門窗,以免空氣對流,加速火勢蔓延。自主學習滅火器的使用方法、滅火原理和使用范圍 當堂達標 1.點燃的火柴豎直向上,火柴便不易燃燒,其原因是( ) A.火柴梗溫度達不到著火點 B.火柴梗著火點高 C.火柴梗潮濕,不易繼續燃燒 D.火柴梗接觸氧氣少 答案:A 2.為探究物質的燃燒條件,某同學進行了如下圖所示的實驗,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白磷是可燃物,紅磷不是可燃物 B.熱水中的白磷不燃燒是因為沒有與氧氣接觸 C.銅片上的紅磷不燃燒是因為溫度未達到它的著火點 D.實驗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熱量及隔絕氧氣 答案:A 3.下列有關滅火方法錯誤的是( ) A.家用電器著火時,立即用水撲滅 B.撲滅森林火災時,設置隔離帶 C.炒菜時油鍋著火,立即蓋上鍋蓋 D.圖書資料著火,用壓縮二氧化碳滅火 答案:A 4.防火、滅火、自救等安全知識是每個中學生都應該了解的生活常識。從化學角度看,下列做法錯誤的是( ) A.用明火檢查燃氣是否泄漏 B.炒菜時油鍋著火用鍋蓋蓋滅 C.室內著火時不急于打開門窗 D.火場逃生時用濕毛巾捂住口鼻 答案:A 5.依據如圖進行實驗(夾持儀器略去)。實驗過程:①通入N2,點燃酒精燈,一段時間后,a、b中均無明顯現象;②熄滅酒精燈,立即改通入O2,a中無明顯現象,b中紅磷燃燒。 (1)實驗過程②中,紅磷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過程②中,對比a、b中的實驗現象,可知可燃物燃燒的條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過程中,能說明可燃物燃燒需要氧氣的實驗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4P+5O22P2O5 (2)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3)步驟①中b通入N2,不燃燒;步驟②中b通入O2,燃燒 板書設計 第一節 燃燒與滅火 第一課時 燃燒與滅火 一、燃燒的條件 二、滅火的原理 1、可燃物 1、隔離可燃物 2、與氧氣(或空氣)接觸 2、隔離空氣(或氧氣) 3、溫度達到著火點 3、降溫至著火點 (缺一不可) ( 破壞任一燃燒條件即可) 第二課時 促進燃燒的方法 爆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探究的是燃燒的條件及怎樣滅火,即想辦法阻止燃燒。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有時候需要促進可燃物的燃燒,比如冬天生煤爐取暖,需要煤燃燒得更旺一些。請同學們考慮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討論,研究,歸納。 結論:目的是使可燃物燃燒能放出更多的熱量,從而節約能源。 講授新課 三、促進燃燒的方法 用什么辦法可以促進燃燒? 工人師傅進行金屬切割或焊接時使用的氧炔焰是乙炔(C2H2)與氧氣反應產生的火焰。 通過調節乙炔和氧氣的進氣閥門,可以改變兩種氣體的比例,從而控制氧炔焰的溫度。 活動天地6-3 乙炔的不充分燃燒和充分燃燒 引導學生推測乙炔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說明理由。 乙炔在空氣中燃燒 乙炔在氧氣中燃燒 反應現象乙炔在空氣中燃燒火焰呈黃色,有大量黑煙冒出乙炔在氧氣中燃燒發出明亮的火焰,沒有黑煙乙炔的不充分燃燒和充分燃燒: 當氧氣的用量相對于乙炔不足時,乙炔不充分燃燒,生成炭黑(或一氧化碳)和水;當氧氣足量時,乙炔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從微觀角度講,溫度達到著火點以后,乙炔分子和氧分子接觸碰撞,就能發生燃燒。同一時刻、一定空間內,相互接觸碰撞的分子越多,燃燒就越劇烈。 怎樣驗證乙炔在氧氣中燃燒后的產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學生:設計實驗并說明理論根據。 屏幕顯示: 乙炔 + 氧氣水 + 二氧化碳 C2H2 O2 H2O CO2 2C2H2+5O24CO2+2H2O 活動天地:下列問題你能作出解釋嗎?由此你能總結出采取哪些方法能促進可燃物的完全燃燒? 屏幕顯示: 1.工廠燒鍋爐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粉末狀 2.化油器將汽油噴成霧狀進入內燃機汽缸 3.用煤炭燒鍋爐時,要用鼓風機不斷往鍋爐中鼓入空氣 4.家庭用的燃煤通常要加工成蜂窩煤 5.在空氣中加熱鐵絲時,鐵絲不會發生燃燒;如果在純氧中加熱鐵絲,它就會劇烈燃燒,火星四射 學生逐一分析,歸納總結 促進可燃物完全燃燒的方法:增大氧氣的濃度;或者增大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 應用: 1.為什么蠟燭一吹就滅,爐火越扇越旺? 2.為什么生爐子時要先引燃紙和木柴? 學生:匯報,歸納 教師總結: 1.蠟燭燃燒產生的熱量少,用嘴吹會使產生的熱量隨空氣的流動而散失,溫度降低到著火點以下,蠟燭就會熄滅。爐火中燃料多,燃燒放出的熱量多,扇風不能使爐火的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反而使空氣流動,補充了氧氣,所以越扇越旺。 2.煤的著火點較高,紙和木柴的著火點低,先引燃紙和木柴,燃燒放出的熱量足以達到煤的著火點。 閱讀教材多識一點:一氧化碳中毒及其預防,了解以下反應 碳充分燃燒(氧氣充足),生成二氧化碳 C+O2CO2 碳不充分燃燒(氧氣不足),生成一氧化碳 2C+O22CO 在高溫下,碳可使二氧化碳變成一氧化碳 C+CO22CO 一氧化碳是一種可燃性氣體,燃燒時發出藍色火焰,放出熱量。 一氧化碳有毒,CO極易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結合能力是氧氣與血紅蛋白結合能力的200~300倍),從而使血紅蛋白不能再與氧氣結合,造成生物體內缺氧,嚴重時會危及生命。 四、爆炸 你知道有哪些爆炸現象嗎?它們發生的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學生說出爆炸現象,分析變化類型 交流共享:在露天的空地上引燃少量火藥粉末不會發生爆炸,爆竹里只有少量火藥,卻為什么會爆炸?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間內急劇燃燒,就會在短時間內聚積大量的熱,使氣體的體積迅速膨脹,發生爆炸。 放面粉爆炸和氫氣爆炸的演示視頻,討論爆炸是如何發生的,在什么條件下就會發生爆炸? 學生討論回答。 (1)爆炸的條件是:①可燃性氣體(或易燃物的粉末), ②有限空間; ③氣體的體積急速膨脹 爆炸產生的過程 (3)一些與燃燒和爆炸的圖標: 當心火災 當心爆炸 禁止放置易燃物 禁止煙火 禁止攜帶火種 【多識一點】可燃氣體的爆炸極限 可燃氣體在空氣中達到一定濃度時,遇到明火都會發生爆炸。人們把容易導致爆炸的空氣中可燃性氣體的體積分數范圍,稱為該氣體的爆炸極限。 可燃氣體爆炸極限(體積分數)H24.0%~74.2%CH45%~15%CO12.5%~74.2%【討論】在生活中可采取哪些措施防止爆炸的發生? 學生討論回答 【回顧與總結】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自燃的區別與聯系: 反應條件反應程度反應現象聯系燃燒可燃物跟氧氣接觸,溫度達到著火點劇烈發光、放熱燃燒、緩慢氧化、自燃、爆炸的本質都是氧化反應,都放出熱量爆炸(化學性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間里急劇燃燒,熱量來不及散失非常劇烈發光、放熱、爆炸緩慢氧化跟氧氣接觸,溫度沒有達到著火點緩慢放熱不明顯,不易察覺自燃跟氧氣接觸,緩慢氧化產生的熱量不易散失,達到著火點由緩慢轉 成劇烈由不明顯到發光、放熱當堂達標 1.發現室內煤氣泄漏使人中毒時,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 A.迅速做人工呼吸 B.立即關閉煤氣閥門,打開門窗 C.撥打急救電話120 D.立即打開換氣扇開關 答案:BC 2.下列氣體的混合物遇到明火有可能發生爆炸的是( ) A. N2和O2 B. CO2和O2 C. H2和O2 D. H2和CH4 答案:C 3.下列圖標中與燃燒和爆炸無關的是( ) A B C D 答案:D 4.下列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的是( ) A.燃燒 B.放熱 C.變色 D.爆炸 答案:A 5.如圖,往容器內吹入一定量的空氣,發生燃爆現象:硬紙板隨熱氣流沖高,蠟燭熄滅。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發生燃爆后體系的溫度升高,氧氣耗盡蠟燭熄滅 B.蠟燭熄滅是因為蠟燭的著火點改變了 C.在有限的作業空間,要謹防可燃性粉塵發生燃爆事故 D.實驗用的容器可用廢舊礦泉水瓶,但不能用玻璃瓶 答案:B 6.請用燃燒和滅火的知識解釋下列詞語: 1.杯水車薪 2.釜底抽薪 3.煽風點火 4.鉆木取火 5.火上澆油 答案:1.雖然是水火不容,但用量太少而無濟于事,既不能覆蓋柴火使其隔絕空氣,也不能使溫度迅速下降到著火點以下,也就不能滅火了。 2.燃燒是要有可燃物和氧氣參加的,從鍋底把燃料取走,自然也就無法燃燒了。 3.煽風:增大氧氣的濃度,助燃。點火:提供足夠的溫度,達到反應的著火點。 4.摩擦升溫,使可燃物溫度達到其著火點。 5.增加可燃物,使燃燒更劇烈 板書設計 第一節 燃燒與滅火 第二課時 促進燃燒的方法 爆炸 三、促進燃燒的方法 1.增大氧氣的濃度 2.增大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 四、爆炸 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間內急劇的燃燒,就會在短時間內聚積大量的熱,使氣體的體積迅速膨脹,發生爆炸。 2.爆炸產生的條件 3.爆炸產生的過程 4.一些與燃燒和爆炸有關的圖標 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