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細菌教學目標1.描述細菌的主要特征;2.嘗試通過將細菌與動植物細胞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3.通過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認同科學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的觀點,認同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觀點。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細菌的主要特征。【教學難點】細菌的發現史。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細菌的菌落一般呈什么顏色?它的表面有什么特點?【學生】一般呈白色。表面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教師】真菌的菌落呈什么顏色,有哪些形狀?【學生】顏色有紅、褐、綠、黑、黃色等;形狀一般呈絨毛狀、絮狀、蜘蛛網狀等。【教師】提問:同學們了解了細菌的菌落特點,那么細菌是怎樣被發現的呢?作為單個的細菌,其形態、結構又是怎樣的呢?這就是今天我們要探究的問題。二、講授新課(一)細菌的發現【教師】介紹列文·虎克和他發現細菌的過程。進而提出當時人們共同的疑問——這些微小的生物真的很神奇,但它們是從哪來的?【學生】隨老師一同探索細菌的發現過程。【教師】19世紀時,許多科學家都認為細菌是自然發生的。接著介紹巴斯德和他的鵝頸瓶實驗。【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深入分析巴斯德實驗的科學性,并得出結論。【教師】老師帶著學生進行總結: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同學們只有努力學習、涉獵各科知識,在平時積極訓練自己科學的思維、嚴密的邏輯、做好實驗,為將來報效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教師】簡單的介紹巴氏消毒法。(二)細菌的形態和結構【教師】課件展示各種細菌的圖片,提問:你能嘗試描述細菌的形態嗎?不同形態的這些細菌在組成結構上是否一樣呢?【學生】試著總結細菌的三種形態:桿狀、球狀、螺旋狀。【教師】播放視頻:細菌的結構。【學生】觀看視頻,熟知細菌各結構名稱。【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細菌細胞的結構特征,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學生】合作交流后回答: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營養方式是異養型。(三)細菌的生殖【教師】播放動畫:細菌的生殖。【學生】觀看動畫,了解細菌細胞分裂生殖的過程。【教師】各小組探究若細菌30分鐘繁殖一代,4小時后,原來的100個細菌總共能繁殖出的細菌數目。【學生】討論計算方法。感受細菌繁殖能力強、繁殖速度快的特點。認識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必要性。【教師】介紹芽孢的概念及作用。強調芽孢并不是細菌的生殖細胞。【學生】認識到芽孢是細菌度過不良環境的休眠體。【教師】提問:根據以上學習的細菌內容,大家來思考細菌為什么分布廣泛?【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提問:細菌具有驚人的繁殖速度,為什么我們的地球沒有被細菌充滿呢?【學生】思考回答。三、課堂反饋建議使用:【同步測試】第二節 細菌.docx四、課堂小結【教師】和學生一起小結本節的知識,學生邊講教師邊板書,或通過課件展示。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