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七上第6課動蕩的春秋時期(學生版)中考真題凝聚全國各地歷史精英智慧,準確把握大綱要求,緊跟時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專輯精選2022—2019年本課全國各地中考真題,助力同步教學,歡迎下載。1、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2)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戰國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名稱 時間 歷史特征 社會特點春秋 前770——476年 奴隸制瓦解: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強大的諸侯 戰亂與紛爭春秋以爭霸為主 戰國以兼并為主戰國 前475——前221年 封建制度形成:兼并戰爭更頻繁,規模更大更殘酷,有統一的趨勢注釋:春秋,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戰國,因劉向校訂《戰國策》而得名。一、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1、農業: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生產力發展了)2、手工業:規模不斷擴大,青銅業、冶鐵業、紡織業、煮鹽業以及漆器制作都有所發展。3、商業:出現商品交換市場、金屬貨幣。二、王室衰微1、原因:社會動蕩,各種制度遭到破壞,一些諸侯國不再把土地分封給卿大夫,而是設置縣、郡,委派官員管理,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2、表現:(1)周王室的統治勢力大減,已無力控制諸侯;(2)諸侯不再聽從王命,各自為政;(3)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納貢,導致周王室在財政上陷入困境。3、結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諸侯國勢力崛起。他們競相稱霸,操控政治局面,實際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諸侯爭霸背景:由于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各諸侯國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開爭斗;民族間的矛盾也有所發展。旗號“尊王攘夷”。經過: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先后稱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也先后北上爭霸(臥薪嘗膽)。(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是齊桓公)影響(結果):(1)消極影響:給社會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2)積極影響:①在爭霸過程中,有的諸侯國被滅掉,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加快了統一的步伐。②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一.選擇題1.(2022眉山中考1.)古書上記載,春秋時期,人們已經用鐵制農具耕種土地,最能印證此結論的是( )A. 多處春秋墓葬發掘出的鐵農具 B. 影視劇作品里的有關生產場景C. 民俗研究學者的相關學術文章 D. 有關春秋時期的歷史故事傳說2.(2022陜西中考1.)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是( )A. 鐵農具 B. 耬車 C. 翻車 D. 筒車3.(2022黃岡、孝感、咸寧中考1.)在我國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時期的鐵制農具(如圖)。在 《戰國策.趙策》中有秦國用牛耕田,用河流運糧食的記載。這反映了( )A. 古代冶煉工藝完善 B. 水利灌溉技術成熟C. 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D. 土地私有制的確立4.(2022泰州中考2.)《中國經濟史》在評述古代中國農業生產技術發展時說:“耕用牛型,使用鐵器。是農業耕作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是劃時代的進步。”這一“革命性突破”發生在( )A. 春秋后期 B. 秦朝 C. 西漢 D. 唐朝5.(2021濰坊市1.)春秋時期,貴族開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廟;戰國時期,秦國規定“盜牛者加(枷刑)”。這一現象反映了當時(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現C.生產方式的變革 D.兼并戰爭的影響6.(2021婁底市1.)生產生活離不開工具的革新。下列古代生產工具中,代表了春秋時期較高發展水平的是( )A. 打制石器 B. 骨耜 C. 青銅鏟 D. 鐵農具7.(2021恩施州1.)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下列有關夏商周的史實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西周確立分封制 ②商朝用甲骨文記事③夏朝的建立 ④春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 C. ④①②③ D. ②①③④8.(2021玉林市.)下圖所示是春秋時期的鐵制器物。據此可以判斷,春秋時期( )A.鐵制器物開始出現 B.鐵制武器種類豐富C.鐵制農具已經使用 D.鐵器已經取代銅器9.(2020青島2.)“當時(春秋時期)的大小國家,在名義上都承認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實權早已消滅,只有霸主才能左右當時的政局。”這反映了( )A.周王室勢力大減 B.周朝即將滅亡C.分封制得到鞏固 D.周朝政局穩定10.(2020常德2.)許多成語典故來源于歷史,如退避三舍、臥薪嘗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等。這些成語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的哪一特點( )A.奴隸制開始瓦解 B.封建制度確立C.生產力飛速發展 D.諸侯兼并爭霸11.(2020常德20.)常德自古以來就是“川黔咽喉,云貴門戶,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常德在春秋戰國時期屬于下列哪個諸侯國管轄( )A.齊國 B.秦國 C.楚國 D.燕國12.(2020紹興1.)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帝國雖然縣花一現,但它促進了東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匯。這一時期中華文明的發展正處于( )A.西周時期 B.春秋戰國時期 C.秦漢時期 D.兩晉南北朝時期13.(2020常州1.)史料是解釋歷史的依托,是現實與歷史對話的橋梁。下列史料中,最能直接解釋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力發展的是( )A. B.C. D.14.(2020菏澤1.)如圖農具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技術進步的是( )A.骨耜 B.鐵農具C.耬車 D.曲轅犁15.(2020聊城5.)小明運用下面四幅圖進行研究性學習。他研究的主題應是( )河姆渡人的骨耜 春秋時期的鐵制農具 漢代牛耕圖 唐代曲轅犁A.耕作方式的進步 B.冶鐵技術的提高 C.鐵犁牛耕的出現 D.原始農業的興起16.(2019聊城2.)《詩經》中的“千耜其耘”是對西周時期大規模集體耕作的形象描述。當時實行大規模集體耕作的原因主要是( )A.勞動力充足 B.技術落后C.生產工具簡陋 D.農作物品料單一17.(2019南平1 .)2019年1月,陜西劉家洼遺址對外發布的考古成果中,有刻“芮公”等字樣的青銅器。根據考古推知,劉家洼是春秋時期封國茵國的都邑。由此可以得知( )A.墓主的身份是天子 B.芮國是西周時期的諸侯國C.“芮公”字體是甲骨文 D.考古發現是了解歷史的重要依據18.(2019南京1.)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力飛躍發展的重要階段是( )A.20萬年前 B.距今10000年左右C.春秋戰國時期 D.北朝時期19.(2019青島4.)“東周時期,王朝軟弱無力,封建主相互混戰不休,表面上是個多事的時期。不過,這也是一個社會經濟發生根本變革,從而明確地、永久地決定中國發展進程的時期。”引發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發生根本變革”的主要原因是( )A.各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C.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進一步推廣 D.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20.(2019淮安13 .)下列關于我國古代農業發展的敘述,正確的是( )A.原始農耕時期,半坡人以種植水稻為主B.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進步推廣C.宋朝時期,小麥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D.元朝時期,發明并推廣了曲轅犁和筒車二.非選擇題1.(2022長沙中考13.)歷史在不斷變革中旋螺式發展,閱讀材科,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在11世紀至13世紀發生了根本的社會變化。首先,文官政治取代唐朝的以地方藩鎮為代表的軍人政治。受到儒家教育的文人擔任政府高級行政官員。其次,宋代的農業文明、城市文明和物質文明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 ——摘自庫恩《宋代文化史》材料二 著名歷史學家王曾瑜先生曾指出,“自秦漢至明清,社會也有不少變動,例如自唐迄宋,日本學者稱之為唐宋變革期。若與春秋、戰國時期相比,則至多只能算是一個小變革期。”“只有春秋,戰國時期,才是中國古代最大最重要的變革期。” ——摘編自李華瑞《20世紀中日“唐宋變革”觀研究述評》請回答:對于中國古代的社會變革。材料一認為“宋代發生了根本的社會變化”。材料二認為“只有春秋、戰國時期,才是中國古代最大最重要的變革期”。請選擇其中一個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行文流暢。2.(2021長沙市15.)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人類在進入工業革命之前,人口的基數是保證文明發展的最重要因素。而要維持較大基數的人口,生育從來不是問題,糧食卻是大問題。要想多收獲糧食就需要更多的人,而更多的人就又需要更多的糧食,唯一能夠解決這個困局的辦法是提高農業耕作的技術水平和與之相關的技術(比如水利技術和冶金技術)。——吳軍《全球科技通史》材料二 工業革命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蒸汽機車將廉價的工業品運往各地的市場,便捷又便宜。船只的改進,使發達國家的廉價制造品可以運往其他國家。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汽車和飛機廣泛應用于交通運輸,進一步降低了運輸成本,商品價格更加低廉,人們的生活進一步得到改善,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摘編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世界歷史地圖冊九年級下冊》中國地圖出版社(1)為提高糧食產量,古代中國在提高農業耕作技術、興修水利和農具改進等方面有哪些表現?(請列舉2例史實。4分)(2)蒸汽機車和飛機分別是哪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果?(4分)根據材料二分析,交通工具的發展有何積極作用?(2分)(3)材料三反映出世界人口變化呈現怎樣的趨勢?(2分)綜上,談談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2分)3.(2021金華市22.)(10分)回望農耕文明,厚植“三農”情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春秋戰國 漢代 魏晉南北朝 唐代 宋代中國進入鐵器時代,開始出現鐵農具,并已使用 ① 鐵農具數量大大增加,出現了曲柄鋤、耬車等新式農具 南方相對北方較為穩定,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太湖、鄱陽湖和洞庭湖流域,是當時的重要糧倉 改進耕作技術,出現了 ② 和筒車,糧食產量持續增加 江南地區處于長期相對和平的環境,農業發展很快, ③ 躍居糧食產量的首位材料二 中國古代封建政府趨勢減輕農民納稅應役負擔的第一個黃金時期,是西漢初年的“文景之治”時期……第二個黃金時期是唐太宗統治的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摘編自陳明光《中國古代的納稅與應役》(1)請將材料一表格中的①②③處填寫完整。(3分)(2)請結合所學知識,列舉能印證材料二說明的相關史實。(4分)(3)根據上述材料,概括促進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3分)4.(2019海南 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圖一 圖二(1)讀圖,完成以下題目:A.春秋形勢圖是 ,戰國形勢圖是 。(2分)B.讀地圖,寫出齊國的國都 ,薊是 的國都,在今 。(3分)C.據地圖,寫出其中三次戰役的名稱(3分)(2)閱讀材料,完成表格。(4分)材料序號 觀點所屬學派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春秋戰國時期的階段性特征。(3分)考點精講中考真題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七上第6課動蕩的春秋時期(教師版)中考真題凝聚全國各地歷史精英智慧,準確把握大綱要求,緊跟時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專輯精選2022—2019年本課全國各地中考真題,助力同步教學,歡迎下載。1、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2)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戰國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名稱 時間 歷史特征 社會特點春秋 前770——476年 奴隸制瓦解: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強大的諸侯 戰亂與紛爭春秋以爭霸為主 戰國以兼并為主戰國 前475——前221年 封建制度形成:兼并戰爭更頻繁,規模更大更殘酷,有統一的趨勢注釋:春秋,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戰國,因劉向校訂《戰國策》而得名。一、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1、農業: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生產力發展了)2、手工業:規模不斷擴大,青銅業、冶鐵業、紡織業、煮鹽業以及漆器制作都有所發展。3、商業:出現商品交換市場、金屬貨幣。二、王室衰微1、原因:社會動蕩,各種制度遭到破壞,一些諸侯國不再把土地分封給卿大夫,而是設置縣、郡,委派官員管理,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2、表現:(1)周王室的統治勢力大減,已無力控制諸侯;(2)諸侯不再聽從王命,各自為政;(3)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納貢,導致周王室在財政上陷入困境。3、結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諸侯國勢力崛起。他們競相稱霸,操控政治局面,實際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諸侯爭霸背景:由于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各諸侯國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開爭斗;民族間的矛盾也有所發展。旗號“尊王攘夷”。經過: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先后稱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也先后北上爭霸(臥薪嘗膽)。(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是齊桓公)影響(結果):(1)消極影響:給社會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2)積極影響:①在爭霸過程中,有的諸侯國被滅掉,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加快了統一的步伐。②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一.選擇題1.(2022眉山中考1.)古書上記載,春秋時期,人們已經用鐵制農具耕種土地,最能印證此結論的是( A )A. 多處春秋墓葬發掘出的鐵農具 B. 影視劇作品里的有關生產場景C. 民俗研究學者的相關學術文章 D. 有關春秋時期的歷史故事傳說2.(2022陜西中考1.)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是( A )A. 鐵農具 B. 耬車 C. 翻車 D. 筒車3.(2022黃岡、孝感、咸寧中考1.)在我國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時期的鐵制農具(如圖)。在 《戰國策.趙策》中有秦國用牛耕田,用河流運糧食的記載。這反映了( C )A. 古代冶煉工藝完善 B. 水利灌溉技術成熟C. 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D. 土地私有制的確立4.(2022泰州中考2.)《中國經濟史》在評述古代中國農業生產技術發展時說:“耕用牛型,使用鐵器。是農業耕作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是劃時代的進步。”這一“革命性突破”發生在(A )A. 春秋后期 B. 秦朝 C. 西漢 D. 唐朝5.(2021濰坊市1.)春秋時期,貴族開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廟;戰國時期,秦國規定“盜牛者加(枷刑)”。這一現象反映了當時( C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現C.生產方式的變革 D.兼并戰爭的影響6.(2021婁底市1.)生產生活離不開工具的革新。下列古代生產工具中,代表了春秋時期較高發展水平的是(D )A. 打制石器 B. 骨耜 C. 青銅鏟 D. 鐵農具7.(2021恩施州1.)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下列有關夏商周的史實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B )①西周確立分封制 ②商朝用甲骨文記事③夏朝的建立 ④春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 C. ④①②③ D. ②①③④8.(2021玉林市.)下圖所示是春秋時期的鐵制器物。據此可以判斷,春秋時期(A )A.鐵制器物開始出現 B.鐵制武器種類豐富C.鐵制農具已經使用 D.鐵器已經取代銅器9.(2020青島2.)“當時(春秋時期)的大小國家,在名義上都承認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實權早已消滅,只有霸主才能左右當時的政局。”這反映了( A )A.周王室勢力大減 B.周朝即將滅亡C.分封制得到鞏固 D.周朝政局穩定10.(2020常德2.)許多成語典故來源于歷史,如退避三舍、臥薪嘗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等。這些成語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的哪一特點( D )A.奴隸制開始瓦解 B.封建制度確立C.生產力飛速發展 D.諸侯兼并爭霸11.(2020常德20.)常德自古以來就是“川黔咽喉,云貴門戶,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常德在春秋戰國時期屬于下列哪個諸侯國管轄( C )A.齊國 B.秦國 C.楚國 D.燕國12.(2020紹興1.)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帝國雖然縣花一現,但它促進了東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匯。這一時期中華文明的發展正處于(B )A.西周時期 B.春秋戰國時期 C.秦漢時期 D.兩晉南北朝時期13.(2020常州1.)史料是解釋歷史的依托,是現實與歷史對話的橋梁。下列史料中,最能直接解釋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力發展的是( B )A. B.C. D.14.(2020菏澤1.)如圖農具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技術進步的是( B )A.骨耜 B.鐵農具C.耬車 D.曲轅犁15.(2020聊城5.)小明運用下面四幅圖進行研究性學習。他研究的主題應是(A )河姆渡人的骨耜 春秋時期的鐵制農具 漢代牛耕圖 唐代曲轅犁A.耕作方式的進步 B.冶鐵技術的提高 C.鐵犁牛耕的出現 D.原始農業的興起16.(2019聊城2.)《詩經》中的“千耜其耘”是對西周時期大規模集體耕作的形象描述。當時實行大規模集體耕作的原因主要是( C )A.勞動力充足 B.技術落后C.生產工具簡陋 D.農作物品料單一17.(2019南平1 .)2019年1月,陜西劉家洼遺址對外發布的考古成果中,有刻“芮公”等字樣的青銅器。根據考古推知,劉家洼是春秋時期封國茵國的都邑。由此可以得知( D )A.墓主的身份是天子 B.芮國是西周時期的諸侯國C.“芮公”字體是甲骨文 D.考古發現是了解歷史的重要依據18.(2019南京1.)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力飛躍發展的重要階段是( C )A.20萬年前 B.距今10000年左右C.春秋戰國時期 D.北朝時期19.(2019青島4.)“東周時期,王朝軟弱無力,封建主相互混戰不休,表面上是個多事的時期。不過,這也是一個社會經濟發生根本變革,從而明確地、永久地決定中國發展進程的時期。”引發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發生根本變革”的主要原因是( C )A.各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C.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進一步推廣 D.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20.(2019淮安13 .)下列關于我國古代農業發展的敘述,正確的是( B )A.原始農耕時期,半坡人以種植水稻為主B.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進步推廣C.宋朝時期,小麥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D.元朝時期,發明并推廣了曲轅犁和筒車二.非選擇題1.(2022長沙中考13.)歷史在不斷變革中旋螺式發展,閱讀材科,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在11世紀至13世紀發生了根本的社會變化。首先,文官政治取代唐朝的以地方藩鎮為代表的軍人政治。受到儒家教育的文人擔任政府高級行政官員。其次,宋代的農業文明、城市文明和物質文明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 ——摘自庫恩《宋代文化史》材料二 著名歷史學家王曾瑜先生曾指出,“自秦漢至明清,社會也有不少變動,例如自唐迄宋,日本學者稱之為唐宋變革期。若與春秋、戰國時期相比,則至多只能算是一個小變革期。”“只有春秋,戰國時期,才是中國古代最大最重要的變革期。” ——摘編自李華瑞《20世紀中日“唐宋變革”觀研究述評》請回答:對于中國古代的社會變革。材料一認為“宋代發生了根本的社會變化”。材料二認為“只有春秋、戰國時期,才是中國古代最大最重要的變革期”。請選擇其中一個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行文流暢。【答案】示例1:宋代發生了根本的社會變化。宋代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科舉制得到完善,文官政治取代了軍人政治,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城市中的商業活動突破了時空限制,世俗文化興起,市民階層逐漸形成;海外貿易繁榮,政府設置了管理海外貿易的市舶司進行管理;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示例2:只有春秋、戰國時期,才是中國古代最大最重要的變革期。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漸走向瓦解,周王室權威不再;鐵犁牛耕出現,生產力水平提升,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井田制瓦解;私學出現,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繁榮。2.(2021長沙市15.)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人類在進入工業革命之前,人口的基數是保證文明發展的最重要因素。而要維持較大基數的人口,生育從來不是問題,糧食卻是大問題。要想多收獲糧食就需要更多的人,而更多的人就又需要更多的糧食,唯一能夠解決這個困局的辦法是提高農業耕作的技術水平和與之相關的技術(比如水利技術和冶金技術)。——吳軍《全球科技通史》材料二 工業革命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蒸汽機車將廉價的工業品運往各地的市場,便捷又便宜。船只的改進,使發達國家的廉價制造品可以運往其他國家。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汽車和飛機廣泛應用于交通運輸,進一步降低了運輸成本,商品價格更加低廉,人們的生活進一步得到改善,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摘編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世界歷史地圖冊九年級下冊》中國地圖出版社(1)為提高糧食產量,古代中國在提高農業耕作技術、興修水利和農具改進等方面有哪些表現?(請列舉2例史實。4分)(2)蒸汽機車和飛機分別是哪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果?(4分)根據材料二分析,交通工具的發展有何積極作用?(2分)(3)材料三反映出世界人口變化呈現怎樣的趨勢?(2分)綜上,談談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2分)【答案】(1)鐵器牛耕的出現;都江堰、鄭國渠等修建;耬車、曲轅犁、秧馬等發明。(2)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作用:促進了運輸成本的降低,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提高了人們生活質量。(3)世界人口增長迅速。影響:科學技術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帶動了人類物質文化水平的長足進步,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生態安全以及危及人類的安全等。3.(2021金華市22.)(10分)回望農耕文明,厚植“三農”情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春秋戰國 漢代 魏晉南北朝 唐代 宋代中國進入鐵器時代,開始出現鐵農具,并已使用 ① 鐵農具數量大大增加,出現了曲柄鋤、耬車等新式農具 南方相對北方較為穩定,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太湖、鄱陽湖和洞庭湖流域,是當時的重要糧倉 改進耕作技術,出現了 ② 和筒車,糧食產量持續增加 江南地區處于長期相對和平的環境,農業發展很快, ③ 躍居糧食產量的首位材料二 中國古代封建政府趨勢減輕農民納稅應役負擔的第一個黃金時期,是西漢初年的“文景之治”時期……第二個黃金時期是唐太宗統治的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摘編自陳明光《中國古代的納稅與應役》(1)請將材料一表格中的①②③處填寫完整。(3分)(2)請結合所學知識,列舉能印證材料二說明的相關史實。(4分)(3)根據上述材料,概括促進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3分)【答案】(1)①牛耕;②曲轅犁;③水稻。(2)漢文帝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把每年服役改為三年一次;漢景帝將田租定為三十稅一;唐太宗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和勞役。(3)積極的國家政策;相對和平穩定的環境;耕作技術的革新;新作物的引進和培育。4.(2019海南 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圖一 圖二(1)讀圖,完成以下題目:A.春秋形勢圖是 ,戰國形勢圖是 。(2分)B.讀地圖,寫出齊國的國都 ,薊是 的國都,在今 。(3分)C.據地圖,寫出其中三次戰役的名稱(3分)(2)閱讀材料,完成表格。(4分)材料序號 觀點所屬學派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春秋戰國時期的階段性特征。(3分)【答案】(1)A.春秋形勢圖:圖一;戰國形勢圖:圖二;(2分)B.齊國的國都:臨淄。薊是:燕國國都;在今:北京。(3分)C.三次戰役:城濮之戰;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任寫3點,每點1分)(2)(4分)材料序號 觀點所屬學派材料一 儒家材料二 道家材料三 墨家材料四 法家(3)階段特征:兼并戰爭(社會動蕩);制度變革;思想學術繁榮。(每點1分)(3分)考點精講中考真題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6課動蕩的春秋時期(學生版).doc 第6課動蕩的春秋時期(教師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