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課 原始農耕生活 學案(考點精講+4年中考真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課 原始農耕生活 學案(考點精講+4年中考真題)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七上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教師版)
中考真題凝聚全國各地歷史精英智慧,準確把握大綱要求,緊跟時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專輯精選2022—2019年本課全國各地中考真題,助力同步教學,歡迎下載。
一、原始農業的發展
興起時間:距今約10000年。稻、粟、黍。
興起地區:黃河、長江、淮河等流域;
標志: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發展;
意義: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二、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原始居民 半坡人 河姆渡人
距今年代 距今約6000年 距今約7000年
生活地區 黃河流域的陜西西安半坡村 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
房屋結構樣式 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干欄式房屋
生產工具 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角器等 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
原始農業(種植作物) 種植粟 種植水稻
原始畜牧業(飼養業) 飼養豬、狗;打獵捕魚 飼養豬、狗和水牛
原始手工業 制作彩陶和樂器;會紡織、制衣 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會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的對比
都使用磨制石器,使用陶器,處于新石器時代。
都從事農業生產;都過著定居的生活。
不同點:(1)所處地理環境不同:半坡居民生活在黃河流域,而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
房屋樣式不同: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防風保暖,適應了北方寒冷干燥的氣候特點;而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欄式建筑,具有通風、防潮性能,適應南方炎熱潮濕的氣候。
種植的農作物不同:半坡居民主要種粟,而河姆渡居民主要種水稻;
陶器不同:半坡居民制作彩陶,而河姆渡人制作黑陶。
定居的根本原因:原始農業的出現,生產力的發展。
一.選擇題
1.(2022金昌市中考1.)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欄式建筑,農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半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主要種植粟。造成這種差異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 )
A. 地理環境 B. 生活習慣 C. 生產工具 D. 文明程度
2.(2022重慶中考B卷1.)實物史料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證據。下圖所示實物遺存可以證明當時已經出現( A )
A. 原始農業 B. 青銅鑄造 C. 紡織業 D. 冶鐵業
3.(2022山西中考.)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下面的出土文物從器物造型和圖案設計上可以印證我國原始居民( B )
A.會農業種植 B.具有樸素審美觀念 C.會制作陶器 D.開始飼養家禽家畜
河姆渡遺址·豬紋陶缽 仰韶遺址·魚鳥紋彩陶壺 馬家窯遺址·舞蹈紋彩陶盆
4.(2022江西中考1.)根據半坡遺址出土的骨針、骨錐,陶制和石制的紡輪,可推斷出半坡人( B )
A. 會制作玉器 B. 會簡單的紡織和制衣
C. 主要種植粟 D. 會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5.(2022鹽城中考1.)為河姆渡人提供穩定食物供應的農作物是( B )
A. 粟 B. 水稻 C. 玉米 D. 小麥
6.(2022蘇州中考1.)蘇州唯亭草鞋山遺址馬家浜文化層有距今約七千年的水稻田灌溉體系遺跡,考古學家還在該遺址中發現了我國目前最早的粳稻遺跡。大致與這些遺跡同時的稻作文明,我們還可以在下列哪個遺址中看到( D )
A. 北京人遺址 B. 山頂洞人遺址 C. 半坡遺址 D. 河姆渡遺址
7.(2022連云港中考1.)下列材料都涉及了河姆渡居民生活的歷史,其中史料價值最高的是( D )
A.當地傳說 B.地區風俗 C.經典文獻 D.出土文物
8.(2022邵陽中考1.)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如果要考證中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下列史料最可信的是(B )
A. 北京人遺址中發現的灰燼 B.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
C. 良渚遺址出土的玉琮和玉璧 D. 炎帝教民開墾耕種的傳說
9.(2022懷化中考1.)中國廣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類。我們從考古發掘出的一些遺址中,能夠看出早期人類的生產生活情況。符合生活在黃河流域、居住半地穴式房屋、種植粟等條件的遠古遺址是( A )
A. 半坡遺址 B. 河姆渡遺址 C. 良渚古城遺址 D. 周口店猿人遺址
10.(2022郴州中考1.)小華暑假參觀了陜西一處古人類遺址,在這里他看到粟的遺存、彩陶和半地穴式房屋復原模型。他參觀的遺址可能是( D )
A. 元謀人遺址 B. 北京人遺址 C. 河姆渡遺址 D. 半坡遺址
11.(2022宜昌中考2.)下圖是中國某原始農耕遺址里干欄式建筑的復原圖。該建筑是用木樁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而成的,它應當屬于( A )
A. 河姆渡遺址 B. 陶寺遺址 C. 大汶口遺址 D. 半坡遺址
12.(2022龍東中考1.)“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據考古發現,下列遺址的原始居民中最早種植粟的是( D )
A. 元謀人 B. 北京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居民
13.(2022黔東南州中考1 .) 2022年5月22日是第四屆海水稻插秧節,今年我國的海水稻種植面積將超100萬畝。我國種植水稻的歷史悠久,下列原始人中種植水稻的是( D )
A. 北京人 B. 山項洞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14.(2022白銀中考 1.)考古學家發現,陜西省西安市東郊淄橋區的半坡遺址有密集的房屋,貯藏用的糧穴和飼養牲畜的圈欄。據此推斷,半坡人的生產生活方式是(C )
A. 集體群居 B. 采集漁獵 C. 農耕定居 D. 鐵犁牛耕
15.(2021東營市中考1.)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列考古發現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原始農耕生活的是( C )
A. B. C. D.
16.(2021江西省1.)小唐同學在參觀西安半坡博物館時,能感受到( B )
A. 干欄式建筑巧妙 B. 彩陶紋飾的古樸美
C.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D. 甲骨文的造字特點
17.(2021南京市1.)“中華文明的起源是一個過程,以農業產生為上限。”有助于印證和推測“上限”的是:( B )
A. 北京人的發現 B. 半坡遺址發掘
C. 青銅工藝成就 D. 鐵制農具出現
18.(2021連云港市19.)博物館講解員說:“這里的人們以粟為主食,還能制作彩陶。”與之相符的遺址可能是( D )
A.北京人遺址 B.山頂洞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
19.(2021永州市3.)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是我們研究歷史的重要證據。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原始社會半坡居民農耕生活的是( C )
A.鐵制農具 B.司母戊鼎 C.魚紋彩陶盆 D.刻有文字的甲骨
20.(2021邵陽市1.)中華文明誕生于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下列選項中能夠支撐該論點的論據是( B )
①云南元謀發掘的粗糙石器②北京周口店發掘的打制石器③半坡遺址發掘的磨制石器和粟粒④河姆渡遺址發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1.(2021黃石市21.)下列各圖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最有可能是( A )
A B C D
22.(2021恩施州13.)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列考古發現中,可以用于研究半坡居民生產生活狀況的是( C )
A.打制石器 B.炭化稻粒 C.人面魚紋彩陶盆 D.司母戊鼎
23.(2021海南1.)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列可以佐證半坡人掌握簡單紡織、制衣技術的是( C )
A. 石鏟 B. 骨耜 C. 骨針、骨錐、紡輪 D. 漁叉、漁鉤、漁網
24.(2021定西市1.)考古工作者在半坡遺址除發掘出大量房屋、圈欄、窖穴外,還發現了大量磨制石器以及石制研磨器。人們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稱為( B )
A. 舊石器時代 B. 新石器時代
C. 遠古傳說時代 D. 金石并用時代
25.(2021福建中考1.)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遺址發現多處稻谷、稻草的堆積層,層厚20~50厘米,最厚處超過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達12噸以上。這可用于印證河姆渡居民( A )
A.已經從事農業生產 B.初步產生物品交換
C.廣泛使用青銅工具 D.開始推廣牛耕技術
26.(2020黔東南中考1.)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下列能反映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是(C )
A.北京人狩獵 B.山頂洞人捕魚
C.河姆渡人種植水稻 D.半坡人制作衣服
27.(2020恩施1.)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列考古發現中,可以用于研究半坡居民生產生活狀況的是(C  )
A.打制石器 B.炭化稻粒
C.人面魚紋彩陶盆 D.司母戊鼎
28.(2020無錫1.)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芭芭拉·沙爾和紐約大學的邁克爾·普魯加南聯合開展了一項DNA研究,最終得出結論:栽培稻的確起源于中國。你能從下面哪個遺址中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國的證據( B )
A.北京人遺址 B.河姆渡遺址 C.半坡遺址 D.龍山文化遺址
29.(2020赤峰1.)據考古發現,北京門頭溝東胡林遺址、內蒙古赤峰興隆洼遺址等,都發現了早期栽培粟和黍的遺存,時間在距今10000年至8000年前。其中粟是下列哪一遠古先民栽培的作物( C )
A. 北京人 B. 山頂洞人 C. 半坡居民 D. 河姆渡居民
30.(2020深圳1.)中華文明主要是在適合農業耕作的大河流域誕生的。圖 1 所示的文物出土于(C )
A.長江流域 B.珠江流域 C.黃河流域 D.遼河流域
31.(2020青海省1.)2020年5月,海水稻在格爾木市河西農場試種面積達到28畝。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下面哪個遺址中可以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國的依據?( C )
A. B.
C. D.
32.(2020宜昌1.)2019年7月,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所代表的良渚文化具有“稻作、禮玉、黑陶”等特征。與良渚文化特征類似的文化遺址是( B )
A.半坡遺址 B.河姆渡遺址 C.紅山遺址 D.大汶口遺址
33.(2020青島1.)西安市東部有目前中國境內發現的最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6000年。這一遺址是( B )
A.河姆渡遺址 B.半坡遺址 C.二里頭遺址 D.安陽殷墟
34.(2020重慶A1.)半坡和河姆渡文化是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典型代表。我們了解當時這兩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情況,是通過他們留下的( A )
A.遺跡遺物 B.甲骨文字 C.青銅銘文 D.史書記載
35.(2020北京1.)2019年,北京平谷上宅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中發現了大量陶器、磨制石器和半地穴式房屋遺存,這三類考古發現還出現在( D )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
36.(2020黔南州1.)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遺址都在大河流城,因為( D )
A.適宜航行、交通便利 B.河流湍急、地勢險要,戰略地位重要
C.環境優美、風景秀麗 D.水源豐富、土地肥沃,適宜農業生產
37.(2020蘇州1.)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現而得名。距今約7000﹣5000年,分布在陜西、河南、山西等地區,并分為不同的文化類型。下列哪一文化遺址最可能是考古學家研究仰韶文化類型的對象( C )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半坡遺址 D.河姆渡遺址
38.(2020南京1.) 某遺址考古發現中,最引人注目的稻作生產工具是骨耜。該遺址可能是( C )
A.北京人遺址 B.山頂洞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
39.(2020聊城1.)在以良諸古城為核心的良諸遺址出土了制作精美的玉器。據此判斷。與該遺址居民生活的時代最接近的是( D )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半坡人
40.(2020杭州13.)有學者認為,僅憑高大的宮殿臺基、宏偉的城墻、古老而龐大的水利工程以及那數以千計象征著權力與信仰的玉器,就足以讓人們相信,5000年前這里的社會發展高度已完全可與其他古老文明比肩。這位學者所說的“這里”是指(C )
A.河姆渡聚落 B.半坡聚落 C.良渚王城 D.二里頭宮殿
41.(2020宜昌26.)2019年7月,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所代表的良渚文化具有“稻作、禮玉、黑陶”等特征。與良渚文化特征類似的文化遺址是(B )
A.半坡遺址 B.河姆渡遺址 C.紅山遺址 D.大汶口遺址
42.(2020懷化1.)歷史圖片蘊涵了豐富的歷史信息。下組圖片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 B )
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復原圖 人面魚紋彩陶盆
A. 元謀人 B. 半坡居民 C. 北京人 D. 河姆渡居民
43.(2020徐州14.)考古發現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證據。以下能幫助我們了解中國原始農耕生活的文物是( C )
A.刻有甲骨文的牛骨 B.司母戊鼎 C.人面魚紋彩陶盆 D.鐵制農具
44. (2019聊城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種植水稻、建造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的原始人類是( D )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45.(2019蘇州 1 .)許倬云在《萬古江河》中提到:現在常說的“新石器”與“舊石器”時代,以人類生產食物來維持生計的方式為分界線。從舊石器時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時代生產食物。許倬云認為劃分新、舊石器時代的分界線是( D )
A.天然火的運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出現 D.原始農業的興起
46.(2019煙臺1 .)1958年在半坡遺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館。下列能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狀況的是( B )
A.干欄式房屋 B.半地穴式房屋 C.出土的稻谷 D.銅鼎
47. (2019德州市1.)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芭芭拉·沙爾和紐約大學的邁克爾·普魯加南聯合開展了一項DNA研究,最終得出結論:栽培稻的確起源于中國,你還能從下面哪個遺址中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國的證據?( B )
A.北京人遺址 B.河姆渡遺址 C.半坡遺址 D.龍山文化遺址
48.(2019福建1.)要了解史前時期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的歷史,最可信的證據是其遺址上發現的( D )
A.木器 B.彩色陶器 C.石器 D.炭化稻谷
49.(2019赤峰1 .)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部落、磨制工具的發展,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右圖中位于長江流域的原始農耕文明代表是( D )
A.紅山文化遺址
B.大汶口遺址
C.半坡遺址
D.河姆渡遺址
50.(2019湘西 1.)下列人類遺址中,對研究我國北方原始農耕文化幫助最大的是( C )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半坡遺址 D.河姆渡遺址
51.(2019綏化 1.)迄今為止,考古學者發現年代最早的木構水井是在(D  )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山頂洞人遺址 D.河姆渡遺址
52.(2019深圳 1.)原始農業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下列能反映這一進步的是( B )
A.北京人采集狩獵 B.河姆渡人種植水稻 C.半坡人制作陶器 D.相傳黃帝造船只
53.(2019北京1 .)考古發現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證據,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說明半坡原始居民(A )
石鏟(翻土) 石刀(收割) 石磨盤(谷物加工)
A.已從事農業生產 B.以捕魚狩獵為主 C.住半地穴式房屋 D.會人工種植水稻
二.非選擇題
1.(2022昆明中考26.)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距今10000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巢和黍均發現于中國。日本農學家認為,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桑就向東傳到日本、朝鮮,向西傳入阿拉伯、小亞細亞、俄國等國家和地區。
---據統編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等
(1)中國粟作、稻作農業分別起源于圖中的哪兩個區域?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中國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及中國粟的對外傳播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
材料二 20世紀以來,汽油拖拉機、柴汕拖拉機相繼實現批量生產,為農業機械的廣泛使用創造了條件,推動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同時,主要糧食作物的雜交育種技術有了新的突破。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始終走在雜交水稻技術的發展前沿,中國的雜交水稻被推廣到印度、越南、菲律賓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增產效果十分明顯。雜交育種斷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為人類消除饑餓作出了突出貢獻。
---據統編普通高中教科書選擇性必修2《經濟的社會生活》等
(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指出,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中國科學家是誰?并根據材料二,指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材料三 由于糧食生產不平衡,糧食過制與糧食短缺并存,全球約20億人口經歷著中度或重度的糧食安全風險,其中處于饑餓狀態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中等和低收入國家。亞洲有10.3億人、非洲有6.75億人、拉丁關洲及加勒比地區有2.05億人、北美洲和歐洲有8800萬人、大洋洲有590萬人。因此,糧食安全是影響人類的全球性問題之一。
-據王宏廣等著《中國糧食安全》
(3)根據材料三,指出當今世界糧食安全存在的主要何題及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
(4)根據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糧食安全問題的認識。
【答案】(1)粟作農業起源于①區,稻作農業起源于②區。重要貢獻:豐富了世界不同地區的食物多樣性;促進了世界農業的發展;鞏固了相關地區的社會穩定。
(2)袁隆平。農業機械的批量生產和廣泛使用;雜交育種技術突破和應用。
(3)主要問題:糧食過制與糧食短缺并存。主要原因:糧食生產不平衡;中等和低收入國家糧食供不應求。
(4)認識:我們要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可以利用先進的技術促進糧食生產;需要加強糧食安全方面的國際合作。
2.(2022張家界中考25.)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圖1反映了我國水稻栽培在世界歷史上怎樣的地位?圖2的秧馬大大提高了水稻種植效率。請另舉一例宋朝水稻種植的成就。圖3袁隆平在雜交水稻方面獲得了什么稱號?
材料二:夫農,天下之本也。
﹣﹣漢文帝
夫農者,國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議太平。若不由茲,而云太平者,謬矣。
﹣﹣《舊唐書》
(2)材料二體現了什么共同思想?漢唐多數統治者貫徹這一思想,出現了諸多“治世”。請舉三例。
材料三:
(3)分別指出材料三圖4、圖5、圖6所反映的農村土地制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4)為保證糧食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請你提出幾點合理化建議。
【答案】(1)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雜交水稻之父。
(2)以農為本;西漢出現了文景之治,唐朝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3)土地改革后我國實行的是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農業合作化運動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的是土地的集體所有制。
(4)加大對農業農村的農田基本建設投資,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努力提高糧食產量等。
3.(2021濰坊市28.)農業、工業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刻影響著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農業革命:種下了人類文明的第一粒種子
材料一:中國栽培作物始于距今10000年前后,而原始農業的興起則是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原始農業孕育了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利用尼羅河的定期泛濫,發展起原始農業,出現了巨大的建筑物、文字,形成專門的藝術和科學。
——據《全球通史》(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我國原始農業最早培植了哪些農作物?原始農業孕育出古代埃及
哪些文明成果?
工業革命:按下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快進鍵
材料二:英國工業革命初期制作的布料,在質量和產量上無法與亞洲等地的產品相提并論。但是,他們的工廠代表了未來。這些以水力為動力(很快變成以蒸汽為動力)的機器,在不斷創新的驅動之下,因為受薪工人的投入,也因為大量的資本積累以及新型國家的鼓勵,它們很快創造出棉花帝國的中心支柱。
——據《棉花帝國》
(2)據材料二,歸納英國棉紡織業發展后來居上的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鑄造了一把信息時代的雙刃劍
材料三:在全球電子通迅干涉系統中,最先進的監控系統要數美國控制的“梯隊系統”,每日監控著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對主流網絡服務器的數據庫和各國政要的通話進行監控。這一系統起源于冷戰時期的20世紀70年代末,之后為了應對日漸猖獗的恐怖活動和有組織的犯罪,加速了這些組織的最終滅亡。
——據《從投石索到無人機》
(3)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分析這一干涉系統的利與弊。
【答案】(1)水稻,小麥
太陽歷,象形文字,金字塔
(2)蒸汽機的改良與廣泛應用
原始資本的積累與新興國家的鼓勵
現代工廠制度的確立
工人階級的壯大
(3)侵犯人權,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行徑
惡化了國家關系,加劇了猜疑與不信任
有利于打擊恐怖活動和有組織犯罪,維護世界安寧。
4.(2021鹽城市21.)稻香話豐年,農業系民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9分)
材料一 距今10000年左右,我國長江中下游的先民開始栽培如圖6的農作物,……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某遺址也發現了此作物大量谷殼的堆積。
——摘編于部編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材料二 文帝重視農業,十三年下詔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復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稅一,并成為漢朝定制。文帝時,丁男徭役減為“三年而一事”,算賦也由每年百二十錢減為四十錢。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上)
材料三 安史之亂后,黃河流域陷入長期藩鎮割據混戰中,此時的南方保持了相對穩定。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南方興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水稻生產技術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動了南方農業的發展,加速經濟重心南移。
——齊濤《中國古代經濟史》
材料四 明代《農政全書》記載上海等地出現了稻棉輪作制……這些都是很好的經驗。
——曾勛、馬成《農學歷史》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指出圖中是何種農作物?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某遺址”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活區域?(2分)
(2)據材料二,概括文帝、景帝發展農業的措施。他們的統治局面歷史上稱為什么?(2分)
(3)據材料三,指出南方農業發展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最后完成的朝代。據材料四,指出明代江南地區水稻耕作技術提高的表現。(4分)
(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為我國農業發展獻計獻策。(1分)
【答案】(1)農作物:稻谷。(1分)原始居民:河姆渡人。(1分)
(2)措施:減免田租,減輕徭役、算賦。(1分)局面:文景之治。(1分)
(3)原因:北方戰亂,南方相當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給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生產技術;南方水利工程的興建和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2分)朝代:南宋。(1分)表現:出現了稻棉輪作制。(1分)
(4)計策:政府要重視農業;政府出臺減輕農民負擔的政策;研制新型的農業生產工具、生產技術等。(任答一點可得1分)
5.(2021臨沂市26.)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見圖
(1)圖是我國古代哪一都城的平面示意圖?如此巨大的建筑群是誰決定營建的?當時該都城核心區域的名稱是什么?
材料二 中國傳統建筑是以木結構框架為王的建筑體系。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筑相比西方古典的石結構、混凝土結構的建筑來講,整體耐久性較差,保存較難。這就使得木結構建筑的維修、翻建、重建的頻率很高。若相應的傳統營造技藝消失,那么遺存至今的傳統建筑,包括大量的文物建筑也終將消亡。2009年9月,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非物質文化代表作》名錄。
——摘編自《宣講家網》
(2)根據材料二,可以認識到圖11所示古都的宮殿建筑具有哪些特點?可以得知中國的哪項文化遺產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非物質文化代表作》名錄”?這項文化遺產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史前時期的何種建筑?
材料三 現在的木結構建筑不是簡單地用原木,而是用工程木材。工程木材和原木有本質區別,它是經過現代的工業手段和先進技術,加工成適合于建筑用的梁、柱等部品部件。比如,木板和膠合板不一樣,雖然都是以木質為原料,但是有區別,膠合板是經過加工的。國際上發展現代木結構已經很長時間了,我們國家這幾年也在發展木結構。
——摘編自《中國政府網》
(3)材料三表明,現在的建筑與我國的傳統建筑有何異同點?
【答案】(1)北京城;明成祖朱棣;紫禁城。
(2)木結構框架為主;整體耐久性較差,保存較難;維修、翻建、重建的頻率很高。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河姆渡人干欄式房屋。
(3)相同點:木質為原料;異:現在建筑是工業手段進行加工,傳統建筑是直接利用。
考點精講
中考真題
圖6 玉蟾巖遺址出土的稻谷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七上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學生版)
中考真題凝聚全國各地歷史精英智慧,準確把握大綱要求,緊跟時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專輯精選2022—2019年本課全國各地中考真題,助力同步教學,歡迎下載。
一、原始農業的發展
興起時間:距今約10000年。稻、粟、黍。
興起地區:黃河、長江、淮河等流域;
標志: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發展;
意義: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二、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原始居民 半坡人 河姆渡人
距今年代 距今約6000年 距今約7000年
生活地區 黃河流域的陜西西安半坡村 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
房屋結構樣式 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干欄式房屋
生產工具 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角器等 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
原始農業(種植作物) 種植粟 種植水稻
原始畜牧業(飼養業) 飼養豬、狗;打獵捕魚 飼養豬、狗和水牛
原始手工業 制作彩陶和樂器;會紡織、制衣 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會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的對比
都使用磨制石器,使用陶器,處于新石器時代。
都從事農業生產;都過著定居的生活。
不同點:(1)所處地理環境不同:半坡居民生活在黃河流域,而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
房屋樣式不同: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防風保暖,適應了北方寒冷干燥的氣候特點;而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欄式建筑,具有通風、防潮性能,適應南方炎熱潮濕的氣候。
種植的農作物不同:半坡居民主要種粟,而河姆渡居民主要種水稻;
陶器不同:半坡居民制作彩陶,而河姆渡人制作黑陶。
定居的根本原因:原始農業的出現,生產力的發展。
一.選擇題
1.(2022金昌市中考1.)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欄式建筑,農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半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主要種植粟。造成這種差異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 地理環境 B. 生活習慣 C. 生產工具 D. 文明程度
2.(2022重慶中考B卷1.)實物史料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證據。下圖所示實物遺存可以證明當時已經出現( )
A. 原始農業 B. 青銅鑄造 C. 紡織業 D. 冶鐵業
3.(2022山西中考.)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下面的出土文物從器物造型和圖案設計上可以印證我國原始居民( )
A.會農業種植 B.具有樸素審美觀念 C.會制作陶器 D.開始飼養家禽家畜
河姆渡遺址·豬紋陶缽 仰韶遺址·魚鳥紋彩陶壺 馬家窯遺址·舞蹈紋彩陶盆
4.(2022江西中考1.)根據半坡遺址出土的骨針、骨錐,陶制和石制的紡輪,可推斷出半坡人( )
A. 會制作玉器 B. 會簡單的紡織和制衣
C. 主要種植粟 D. 會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5.(2022鹽城中考1.)為河姆渡人提供穩定食物供應的農作物是( )
A. 粟 B. 水稻 C. 玉米 D. 小麥
6.(2022蘇州中考1.)蘇州唯亭草鞋山遺址馬家浜文化層有距今約七千年的水稻田灌溉體系遺跡,考古學家還在該遺址中發現了我國目前最早的粳稻遺跡。大致與這些遺跡同時的稻作文明,我們還可以在下列哪個遺址中看到( )
A. 北京人遺址 B. 山頂洞人遺址 C. 半坡遺址 D. 河姆渡遺址
7.(2022連云港中考1.)下列材料都涉及了河姆渡居民生活的歷史,其中史料價值最高的是(  )
A.當地傳說 B.地區風俗 C.經典文獻 D.出土文物
8.(2022邵陽中考1.)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如果要考證中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下列史料最可信的是( )
A. 北京人遺址中發現的灰燼 B.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
C. 良渚遺址出土的玉琮和玉璧 D. 炎帝教民開墾耕種的傳說
9.(2022懷化中考1.)中國廣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類。我們從考古發掘出的一些遺址中,能夠看出早期人類的生產生活情況。符合生活在黃河流域、居住半地穴式房屋、種植粟等條件的遠古遺址是( )
A. 半坡遺址 B. 河姆渡遺址 C. 良渚古城遺址 D. 周口店猿人遺址
10.(2022郴州中考1.)小華暑假參觀了陜西一處古人類遺址,在這里他看到粟的遺存、彩陶和半地穴式房屋復原模型。他參觀的遺址可能是( )
A. 元謀人遺址 B. 北京人遺址 C. 河姆渡遺址 D. 半坡遺址
11.(2022宜昌中考2.)下圖是中國某原始農耕遺址里干欄式建筑的復原圖。該建筑是用木樁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而成的,它應當屬于( )
A. 河姆渡遺址 B. 陶寺遺址 C. 大汶口遺址 D. 半坡遺址
12.(2022龍東中考1.)“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據考古發現,下列遺址的原始居民中最早種植粟的是( )
A. 元謀人 B. 北京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居民
13.(2022黔東南州中考1 .) 2022年5月22日是第四屆海水稻插秧節,今年我國的海水稻種植面積將超100萬畝。我國種植水稻的歷史悠久,下列原始人中種植水稻的是( )
A. 北京人 B. 山項洞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14.(2022白銀中考 1.)考古學家發現,陜西省西安市東郊淄橋區的半坡遺址有密集的房屋,貯藏用的糧穴和飼養牲畜的圈欄。據此推斷,半坡人的生產生活方式是( )
A. 集體群居 B. 采集漁獵 C. 農耕定居 D. 鐵犁牛耕
15.(2021東營市中考1.)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列考古發現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原始農耕生活的是( )
A. B. C. D.
16.(2021江西省1.)小唐同學在參觀西安半坡博物館時,能感受到( )
A. 干欄式建筑巧妙 B. 彩陶紋飾的古樸美
C.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D. 甲骨文的造字特點
17.(2021南京市1.)“中華文明的起源是一個過程,以農業產生為上限。”有助于印證和推測“上限”的是:( )
A. 北京人的發現 B. 半坡遺址發掘
C. 青銅工藝成就 D. 鐵制農具出現
18.(2021連云港市19.)博物館講解員說:“這里的人們以粟為主食,還能制作彩陶。”與之相符的遺址可能是( )
A.北京人遺址 B.山頂洞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
19.(2021永州市3.)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是我們研究歷史的重要證據。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原始社會半坡居民農耕生活的是( )
A.鐵制農具 B.司母戊鼎 C.魚紋彩陶盆 D.刻有文字的甲骨
20.(2021邵陽市1.)中華文明誕生于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下列選項中能夠支撐該論點的論據是()
①云南元謀發掘的粗糙石器②北京周口店發掘的打制石器③半坡遺址發掘的磨制石器和粟粒④河姆渡遺址發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1.(2021黃石市21.)下列各圖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最有可能是( )
A B C D
22.(2021恩施州13.)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列考古發現中,可以用于研究半坡居民生產生活狀況的是( )
A.打制石器 B.炭化稻粒 C.人面魚紋彩陶盆 D.司母戊鼎
23.(2021海南1.)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列可以佐證半坡人掌握簡單紡織、制衣技術的是( )
A. 石鏟 B. 骨耜 C. 骨針、骨錐、紡輪 D. 漁叉、漁鉤、漁網
24.(2021定西市1.)考古工作者在半坡遺址除發掘出大量房屋、圈欄、窖穴外,還發現了大量磨制石器以及石制研磨器。人們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稱為( )
A. 舊石器時代 B. 新石器時代
C. 遠古傳說時代 D. 金石并用時代
25.(2021福建中考1.)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遺址發現多處稻谷、稻草的堆積層,層厚20~50厘米,最厚處超過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達12噸以上。這可用于印證河姆渡居民( )
A.已經從事農業生產 B.初步產生物品交換
C.廣泛使用青銅工具 D.開始推廣牛耕技術
26.(2020黔東南中考1.)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下列能反映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是( )
A.北京人狩獵 B.山頂洞人捕魚
C.河姆渡人種植水稻 D.半坡人制作衣服
27.(2020恩施1.)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列考古發現中,可以用于研究半坡居民生產生活狀況的是( )
A.打制石器 B.炭化稻粒
C.人面魚紋彩陶盆 D.司母戊鼎
28.(2020無錫1.)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芭芭拉·沙爾和紐約大學的邁克爾·普魯加南聯合開展了一項DNA研究,最終得出結論:栽培稻的確起源于中國。你能從下面哪個遺址中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國的證據(  )
A.北京人遺址 B.河姆渡遺址 C.半坡遺址 D.龍山文化遺址
29.(2020赤峰1.)據考古發現,北京門頭溝東胡林遺址、內蒙古赤峰興隆洼遺址等,都發現了早期栽培粟和黍的遺存,時間在距今10000年至8000年前。其中粟是下列哪一遠古先民栽培的作物( )
A. 北京人 B. 山頂洞人 C. 半坡居民 D. 河姆渡居民
30.(2020深圳1.)中華文明主要是在適合農業耕作的大河流域誕生的。圖 1 所示的文物出土于( )
A.長江流域 B.珠江流域 C.黃河流域 D.遼河流域
31.(2020青海省1.)2020年5月,海水稻在格爾木市河西農場試種面積達到28畝。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下面哪個遺址中可以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國的依據?(  )
A. B.
C. D.
32.(2020宜昌1.)2019年7月,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所代表的良渚文化具有“稻作、禮玉、黑陶”等特征。與良渚文化特征類似的文化遺址是(  )
A.半坡遺址 B.河姆渡遺址 C.紅山遺址 D.大汶口遺址
33.(2020青島1.)西安市東部有目前中國境內發現的最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6000年。這一遺址是(  )
A.河姆渡遺址 B.半坡遺址 C.二里頭遺址 D.安陽殷墟
34.(2020重慶A1.)半坡和河姆渡文化是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典型代表。我們了解當時這兩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情況,是通過他們留下的( )
A.遺跡遺物 B.甲骨文字 C.青銅銘文 D.史書記載
35.(2020北京1.)2019年,北京平谷上宅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中發現了大量陶器、磨制石器和半地穴式房屋遺存,這三類考古發現還出現在( )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
36.(2020黔南州1.)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遺址都在大河流城,因為( )
A.適宜航行、交通便利 B.河流湍急、地勢險要,戰略地位重要
C.環境優美、風景秀麗 D.水源豐富、土地肥沃,適宜農業生產
37.(2020蘇州1.)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現而得名。距今約7000﹣5000年,分布在陜西、河南、山西等地區,并分為不同的文化類型。下列哪一文化遺址最可能是考古學家研究仰韶文化類型的對象(  )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半坡遺址 D.河姆渡遺址
38.(2020南京1.) 某遺址考古發現中,最引人注目的稻作生產工具是骨耜。該遺址可能是( )
A.北京人遺址 B.山頂洞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
39.(2020聊城1.)在以良諸古城為核心的良諸遺址出土了制作精美的玉器。據此判斷。與該遺址居民生活的時代最接近的是( )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半坡人
40.(2020杭州13.)有學者認為,僅憑高大的宮殿臺基、宏偉的城墻、古老而龐大的水利工程以及那數以千計象征著權力與信仰的玉器,就足以讓人們相信,5000年前這里的社會發展高度已完全可與其他古老文明比肩。這位學者所說的“這里”是指( )
A.河姆渡聚落 B.半坡聚落 C.良渚王城 D.二里頭宮殿
41.(2020宜昌26.)2019年7月,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所代表的良渚文化具有“稻作、禮玉、黑陶”等特征。與良渚文化特征類似的文化遺址是( )
A.半坡遺址 B.河姆渡遺址 C.紅山遺址 D.大汶口遺址
42.(2020懷化1.)歷史圖片蘊涵了豐富的歷史信息。下組圖片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 )
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復原圖 人面魚紋彩陶盆
A. 元謀人 B. 半坡居民 C. 北京人 D. 河姆渡居民
43.(2020徐州14.)考古發現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證據。以下能幫助我們了解中國原始農耕生活的文物是( )
A.刻有甲骨文的牛骨 B.司母戊鼎 C.人面魚紋彩陶盆 D.鐵制農具
44. (2019聊城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種植水稻、建造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的原始人類是( )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45.(2019蘇州 1 .)許倬云在《萬古江河》中提到:現在常說的“新石器”與“舊石器”時代,以人類生產食物來維持生計的方式為分界線。從舊石器時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時代生產食物。許倬云認為劃分新、舊石器時代的分界線是( )
A.天然火的運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出現 D.原始農業的興起
46.(2019煙臺1 .)1958年在半坡遺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館。下列能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狀況的是()
A.干欄式房屋 B.半地穴式房屋 C.出土的稻谷 D.銅鼎
47. (2019德州市1.)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芭芭拉·沙爾和紐約大學的邁克爾·普魯加南聯合開展了一項DNA研究,最終得出結論:栽培稻的確起源于中國,你還能從下面哪個遺址中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國的證據?( )
A.北京人遺址 B.河姆渡遺址 C.半坡遺址 D.龍山文化遺址
48.(2019福建1.)要了解史前時期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的歷史,最可信的證據是其遺址上發現的( )
A.木器 B.彩色陶器 C.石器 D.炭化稻谷
49.(2019赤峰1 .)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部落、磨制工具的發展,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右圖中位于長江流域的原始農耕文明代表是( )
A.紅山文化遺址
B.大汶口遺址
C.半坡遺址
D.河姆渡遺址
50.(2019湘西 1.)下列人類遺址中,對研究我國北方原始農耕文化幫助最大的是( )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半坡遺址 D.河姆渡遺址
51.(2019綏化 1.)迄今為止,考古學者發現年代最早的木構水井是在()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山頂洞人遺址 D.河姆渡遺址
52.(2019深圳 1.)原始農業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下列能反映這一進步的是( )
A.北京人采集狩獵 B.河姆渡人種植水稻 C.半坡人制作陶器 D.相傳黃帝造船只
53.(2019北京1 .)考古發現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證據,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說明半坡原始居民( )
石鏟(翻土) 石刀(收割) 石磨盤(谷物加工)
A.已從事農業生產 B.以捕魚狩獵為主 C.住半地穴式房屋 D.會人工種植水稻
二.非選擇題
1.(2022昆明中考26.)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距今10000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巢和黍均發現于中國。日本農學家認為,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桑就向東傳到日本、朝鮮,向西傳入阿拉伯、小亞細亞、俄國等國家和地區。
---據統編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等
(1)中國粟作、稻作農業分別起源于圖中的哪兩個區域?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中國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及中國粟的對外傳播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
材料二 20世紀以來,汽油拖拉機、柴汕拖拉機相繼實現批量生產,為農業機械的廣泛使用創造了條件,推動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同時,主要糧食作物的雜交育種技術有了新的突破。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始終走在雜交水稻技術的發展前沿,中國的雜交水稻被推廣到印度、越南、菲律賓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增產效果十分明顯。雜交育種斷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為人類消除饑餓作出了突出貢獻。
---據統編普通高中教科書選擇性必修2《經濟的社會生活》等
(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指出,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中國科學家是誰?并根據材料二,指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材料三 由于糧食生產不平衡,糧食過制與糧食短缺并存,全球約20億人口經歷著中度或重度的糧食安全風險,其中處于饑餓狀態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中等和低收入國家。亞洲有10.3億人、非洲有6.75億人、拉丁關洲及加勒比地區有2.05億人、北美洲和歐洲有8800萬人、大洋洲有590萬人。因此,糧食安全是影響人類的全球性問題之一。
-據王宏廣等著《中國糧食安全》
(3)根據材料三,指出當今世界糧食安全存在的主要何題及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
(4)根據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糧食安全問題的認識。
2.(2022張家界中考25.)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圖1反映了我國水稻栽培在世界歷史上怎樣的地位?圖2的秧馬大大提高了水稻種植效率。請另舉一例宋朝水稻種植的成就。圖3袁隆平在雜交水稻方面獲得了什么稱號?
材料二:夫農,天下之本也。
﹣﹣漢文帝
夫農者,國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議太平。若不由茲,而云太平者,謬矣。
﹣﹣《舊唐書》
(2)材料二體現了什么共同思想?漢唐多數統治者貫徹這一思想,出現了諸多“治世”。請舉三例。
材料三:
(3)分別指出材料三圖4、圖5、圖6所反映的農村土地制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4)為保證糧食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請你提出幾點合理化建議。
3.(2021濰坊市28.)農業、工業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刻影響著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農業革命:種下了人類文明的第一粒種子
材料一:中國栽培作物始于距今10000年前后,而原始農業的興起則是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原始農業孕育了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利用尼羅河的定期泛濫,發展起原始農業,出現了巨大的建筑物、文字,形成專門的藝術和科學。
——據《全球通史》(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我國原始農業最早培植了哪些農作物?原始農業孕育出古代埃及
哪些文明成果?
工業革命:按下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快進鍵
材料二:英國工業革命初期制作的布料,在質量和產量上無法與亞洲等地的產品相提并論。但是,他們的工廠代表了未來。這些以水力為動力(很快變成以蒸汽為動力)的機器,在不斷創新的驅動之下,因為受薪工人的投入,也因為大量的資本積累以及新型國家的鼓勵,它們很快創造出棉花帝國的中心支柱。
——據《棉花帝國》
(2)據材料二,歸納英國棉紡織業發展后來居上的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鑄造了一把信息時代的雙刃劍
材料三:在全球電子通迅干涉系統中,最先進的監控系統要數美國控制的“梯隊系統”,每日監控著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對主流網絡服務器的數據庫和各國政要的通話進行監控。這一系統起源于冷戰時期的20世紀70年代末,之后為了應對日漸猖獗的恐怖活動和有組織的犯罪,加速了這些組織的最終滅亡。
——據《從投石索到無人機》
(3)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分析這一干涉系統的利與弊。
4.(2021鹽城市21.)稻香話豐年,農業系民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9分)
材料一 距今10000年左右,我國長江中下游的先民開始栽培如圖6的農作物,……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某遺址也發現了此作物大量谷殼的堆積。
——摘編于部編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材料二 文帝重視農業,十三年下詔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復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稅一,并成為漢朝定制。文帝時,丁男徭役減為“三年而一事”,算賦也由每年百二十錢減為四十錢。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上)
材料三 安史之亂后,黃河流域陷入長期藩鎮割據混戰中,此時的南方保持了相對穩定。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南方興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水稻生產技術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動了南方農業的發展,加速經濟重心南移。
——齊濤《中國古代經濟史》
材料四 明代《農政全書》記載上海等地出現了稻棉輪作制……這些都是很好的經驗。
——曾勛、馬成《農學歷史》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指出圖中是何種農作物?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某遺址”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活區域?(2分)
(2)據材料二,概括文帝、景帝發展農業的措施。他們的統治局面歷史上稱為什么?(2分)
(3)據材料三,指出南方農業發展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最后完成的朝代。據材料四,指出明代江南地區水稻耕作技術提高的表現。(4分)
(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為我國農業發展獻計獻策。(1分)
5.(2021臨沂市26.)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見圖
(1)圖是我國古代哪一都城的平面示意圖?如此巨大的建筑群是誰決定營建的?當時該都城核心區域的名稱是什么?
材料二 中國傳統建筑是以木結構框架為王的建筑體系。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筑相比西方古典的石結構、混凝土結構的建筑來講,整體耐久性較差,保存較難。這就使得木結構建筑的維修、翻建、重建的頻率很高。若相應的傳統營造技藝消失,那么遺存至今的傳統建筑,包括大量的文物建筑也終將消亡。2009年9月,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非物質文化代表作》名錄。
——摘編自《宣講家網》
(2)根據材料二,可以認識到圖11所示古都的宮殿建筑具有哪些特點?可以得知中國的哪項文化遺產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非物質文化代表作》名錄”?這項文化遺產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史前時期的何種建筑?
材料三 現在的木結構建筑不是簡單地用原木,而是用工程木材。工程木材和原木有本質區別,它是經過現代的工業手段和先進技術,加工成適合于建筑用的梁、柱等部品部件。比如,木板和膠合板不一樣,雖然都是以木質為原料,但是有區別,膠合板是經過加工的。國際上發展現代木結構已經很長時間了,我們國家這幾年也在發展木結構。
——摘編自《中國政府網》
(3)材料三表明,現在的建筑與我國的傳統建筑有何異同點?
考點精講
中考真題
圖6 玉蟾巖遺址出土的稻谷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晋县| 三江| 普洱| 静海县| 卫辉市| 北川| 乌鲁木齐县| 德安县| 凌海市| 营口市| 华安县| 辰溪县| 皋兰县| 锡林浩特市| 宝坻区| 河南省| 湄潭县| 蓬安县| 万源市| 青神县| 积石山| 民乐县| 中卫市| 扶绥县| 大厂| 云梦县| 嫩江县| 中方县| 茌平县| 凤庆县| 九龙坡区| 田林县| 永和县| 沙田区| 古田县| 尼木县| 张家川| 宕昌县| 昭通市| 崇州市| 鱼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