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性狀和性狀的傳遞》教案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描述染色體、DNA和基因之間的關系;2、描述生殖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3、說出基因經生殖細胞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圖片資料,引導學生理解性狀的遺傳是基因在親子代間傳遞的結果。 教給學生把基因傳遞的復雜問題轉化成研究染色體傳遞的簡單問題,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 情感目標: 1、通過了解基因在親子代之間的傳遞,再次激發學生對生命的思考,對生命的關愛。課時安排:1課時課前準備: 繩子 人體染色體圖片 基因、DNA和染色體的關系圖片等。教學設計: 新課導入: 回憶上節課內容導入新課 遺傳:是指親子間的相似性;變異:是指親子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性 性狀:是指生物體所表現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征和行為方式 生物的各種性狀又是由基因控制。 (板書,第二節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新課講授-- 一、基因和染色體觀察與思考: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觀察與思考并回答后面的討論 人體的體細胞中有23對染色體,在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 染色體由DNA和蛋白質組成,DNA上有無數的基因。 不同顏色的區段表示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不斷把長繩螺旋縮短變粗,就能把長繩處理成短棒狀的染色體樣子。由此可見,在生物的體細胞(除生殖細胞外)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如人的體細胞染色體是23對。基因也是成對存在的,分別位于成對的染色體上,如人的體細胞中23對染色體就包含46個DNA分子,含有數萬對的基因,決定著人體可遺傳的形狀。第一部分小結:基因在染色體上,基因是染色體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狀的DNA片斷。一條染色體上有一個DNA分子,一個DNA上有無數個基因。 基因在精子或卵細胞中的傳遞 。回憶生殖過程引入 講解馬蛔蟲實驗 1883年,比利時的胚胎學家比耐登對體細胞只有 兩對 染色體的馬蛔蟲進行研究時發現,馬蛔蟲的精子和卵細胞都只有兩條 染色體(由每一對里的一條 組成),而受精卵則又恢復到 兩對 染色體。(ppt及動畫展示染色體減半過程) 1890年,德國細胞學家鮑維里和1891年德國動物學家亨金通過對多種生物的觀察研究 得出在形成精子或卵細胞的過程中,染色體要減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對染色體中各有一條進入精子或卵細胞。 拓展:生殖過程中染色體變化規律板書設計: 第二節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一、基因和染色體 基因 DNA 基因 基因 染色體 蛋白質二、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的傳遞 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體細胞中染色體數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基因、DNA和染色體及基因經生殖細胞的傳遞,使我們每個人具有了父母的一些相似性狀,為什么有的性狀沒有顯示出來?它們去哪里了?這又是怎么回事?這些問題我們下節課再去探究吧!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