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選擇性必修1第8課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 同步學案 (有答案 )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選擇性必修1第8課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 同步學案 (有答案 )

資源簡介

第8課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上)
【課程標準】
知道中國先秦時期成文法的產生過程,以及這一時期思想家對于德治、法治關系的討論;
知道自西漢起歷代王朝法律、禮教并用的統治手段。
【重點難點】
重點:先秦時期德治與法治的爭端,漢魏以后禮法結合的重要過程。
難點:法治的產生和成文法的出現,禮制的發展和鄉約的變化
【自主學習】
一、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
1、先秦時期德治與法治德出現:先秦德治與法治德是在什么基礎上出現的?
(1)起源:西周建立起以 為核心的禮制,提出“ ”的思想。
(2)發展: 時期,禮崩樂壞,諸侯國君尋找救國新思想。
2、早期德治與法治之爭的開始: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湯刑》,周朝有《九刑》等,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中國最早的成文法出現在何時?簡述早期德治與法治之爭的主要表現。
(1)說明:早期國家可能已經有了
(2)中國最早的成文法出現:中國最早的成文法出現在 時期的鄭國。
(3)早期德治與法治之爭的主要表現:鄭國的子產“ 書”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法,遭到鄰國 的反對 。
3、德治與法治之爭: 說出儒家和法家主要的治國主張有哪些?結果怎樣?
(1)儒家:認為人性 ,主張 治,注重 。 提出“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 主張“施仁政、省刑罰、薄稅斂”。
(2)法家:認為人性 ,主張 治,唯 為治。 在秦國變法,獎勵耕戰,軍功授官; 主張法、術、勢相結合,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3)結果:儒家思想不合時宜,在當時備受冷落,后來才得到重用。法家思想適應了當時建立統一的專制集權國家的需要,受到重用。
二、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
1、秦漢的律令:
自秦商鞅后,歷朝法典多以“ ”命名。秦漢朝廷還會發布法律文告,稱“ ”。
2、魏晉時期律令儒家化:魏晉時期,律令最重要的變化是什么?產生這一變化的原因有哪些?這一變化的主要表現是什么?這樣做的目的何在?
(1)最重要的變化:是律令 化。
(2)原因: 帝后儒學成為主流意識形態,儒學士人以經注律;魏明帝設置律博士,并命令專用 思想來解釋律令。
(3)表現、目的: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為量刑原則;目的主要在于維護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
3、中華法學體系的確立: 中華法學體系確立的標志是什么?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是指的什么?唐朝律令體現中華法學體系的突出特點是什么?
(1)中華法學體系確立的標志:唐高宗時,撰成《 律疏》 ,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 法典,是中華法學體系確立的標志。
(2)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732年,頒行的《大唐 禮》是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
(3)特點: 結合,提倡 治,重視 經驗,強化 教化。
三、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
1、宋元至明清律令的沿襲:說出宋元至明清律令的沿襲概況。
(1)宋朝基本沿用 朝法律體系;
(2)明朝以 律為藍本制定《大明律》,開創了 合編的體例;
(3)元朝對唐宋法律整體上棄而不用,在司法實踐中卻也廣泛援引 律;
(4)清朝法典沿襲《 律》,制定了《大清律例》。
2、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教化:
(1)理學教化:簡述理學的產生、發展概況。
宋朝 開始向基層滲透,并發展出理學;從 周敦頤開始,到南宋 集大成。南宋后期,以程穎、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逐步建立 地位,控制教育與科舉,并通過 、書院 等方式在社會上廣泛傳播,甚至深入族規、家訓之中。朱熹的《家禮》和《小學》也成為家庭和幼童的行為規范。
(2)鄉約教化:宋朝以后儒學士人開始以什么教化鄉里?鄉約的創造者是誰?儒學士人教化鄉里的范本是什么?
①宋朝以后,儒學士人投身基層教化,以 教化鄉里。②北宋 兄弟是鄉約的創造者。③呂大鈞撰寫的《 鄉約》,是儒學士人教化鄉里的范本。
(3)鄉約與法律的合流:鄉約與法律是怎樣合流的?
原本由 發起教化百姓的鄉約,經 利用和推廣而具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
①明朝后期,鄉約改而宣講 的“六諭”,并引用《大明律》來解釋,使鄉約逐漸帶有強制力;
②清朝鄉約宣講內容是 帝和 帝的圣諭,也常引用《大清律例》,使鄉約約束力加強。
【合作探究】
探究一
材料:中國古代思想家關于法律與教化關系的思考
思想家 主張
孔子 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孟子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荀子 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亂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也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古代中國思想家關于法律的主張,并分析這些主張的時代背景。
探究二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西漢建立后,“約法三章”不再適應現實需要,新的法令條文不斷增加,形成《九章律》。漢武帝時,《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條”迅速增至359“章”,僅關于死罪的法律條文便有1 000多條,“律令頗多,百有余萬言”;具有法律意義的案例匯編越編越多,《春秋》一書所記史事在判案時也用作參考。三國魏初沿用的“秦漢舊律”竟多達906卷,770余萬字,東漢以來馬融、鄭玄等儒學大師對法律的注釋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晉時對法律進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被編輯為“令”,由具體行政部門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為主體,共20篇、620條、27 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時任意引用法令條文的可能性。與漢代明顯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條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罰。
——摘編自張晉藩總主編《中國法制通史》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魏晉法律改革的主要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儒學對西漢、東漢、魏晉時期法律的影響。第8課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下)
【限時訓練】
1.有先秦思想家認為,“君上之于民也,有難則用其死,安平則盡其力”。據此可知這位思想家強調(  )
A.君主無為而治 B.強化血緣等級
C.推行禮樂仁政 D.實行嚴刑峻法
2.“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則入刑,相為表里者也”。東漢時的這一說法反映出當時(  )
A.禮制觀念淡化 B.儒法兩家結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學獨尊地位動搖
3.中國古代刑法起初并無公開條文,只是由判決者臨事決定懲罰標準,貴族階層以此擁有家長式的生殺予奪權力。但到春秋后期,鄭國“鑄刑書”,晉國“鑄刑鼎”,都是將成文刑法鑄在銅器上公諸于眾。這反映了統治者( )
A.出于形勢所迫實行依法治國 B.非常注重尋找權力合法的依據
C.適應現實需要調整統治方式 D.接受注重道德規范的儒家思想
4.周公要求統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張“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應”“郡守、縣令,民之師帥”,朱熹強調“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張為政者應該( )
A.發揮楷模和教化作用 B.順應天意,無為而治
C.統一信仰和社會規范 D.用禮義道德遏制人欲
5.“治民無常,唯治為法……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為人臣者畏誅罰而慶賞……則上尊而不侵?!辈牧洗淼乃枷肓髋伤值闹螄砟钍牵? )
A.以德治國,反對刑罰 B.以法治國,厲行賞罰
C.無為而治,崇尚自然 D.兼愛非攻,提倡節儉
6.商鞅變法強調“輕罪重刑”,韓非子對此評價“夫小過不生,大罪不至,是人無罪而不生也”。這說明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商鞅這一規定( )
A.反映了當時法律制度不完善 B.目的是強化人民的法律意識
C.地主階級不重視人權 D.商鞅對貴族決不妥協
7.秦代嚴格以律例斷案,漢代以《春秋》為斷案的主要依據,俗稱“春秋決獄”。促成這一變化的是( )
A.宗法血緣制度逐漸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漢民族文化共同體形成 D.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8.《唐律疏議》規定,子孫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況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單過(如為祖父母、父母指示則無罪),徒三年……詐稱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這表明唐代( )
A.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相統一 B.司法判決存在輕罪重罰現象
C.倫理綱常成為立法基本原則 D.孝老敬親成為社會行為規范
9.理學家朱熹撰修《家禮》,編輯《增損呂氏鄉約》,制定了一整套宗法倫理的繁文縟節,涉及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禮等民間家族制度的主要內容。朱熹的這一做法(  )
A.實現了鄉村基層自主管理 B.標志理學成為官方哲學
C.扼殺人的自然欲求 D.促進儒學的世俗化
10.朱元璋認為,“禮樂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藥石”,“刑政二者,不過輔禮樂為治耳”。這表明他(  )
A.強調嚴刑峻法的統治方式 B.重視禮樂制度的教化作用
C.宣揚休養生息的政治主張 D.兼采儒法二家為統治思想
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從公元前1世紀建立,到公元4世紀末分裂,羅馬帝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設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島之外的地區。羅馬民族在政治上處于主導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臘人除外)被稱為“蠻族”。什么是羅馬民族呢,那就是羅馬人和意大利人,他們在語言、經濟和文化上關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國天下的核心力量。據一種比較適中的估計,整個帝國人口約5400萬,意大利約有人口600萬。行省擁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權。不斷成熟的羅馬法通行于帝國全境,但整個帝國的羅馬化程度很淺,羅馬人使用的拉丁語,在帝國東部只在政府機關和城市中通行,廣大農村則仍是各自語言的世界。
——摘編自劉家和、王敦書《世界史》(古代史編上卷)
材料二 漢武帝強化中央集權,至東漢末,全國百余郡,實施統一制度、法令。通過察舉制度的實施,構建起研習儒經、崇尚教化、執行統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隊伍。漢朝盛時“編戶齊民”有5900多萬人,儒家倡導的忠義孝悌等倫理,成為民眾日常行為的規范。漢朝境內的百姓,不復以“燕人”“齊人”“秦人”相區別,而是“某郡某縣”人,他們雖方言有異,卻使用著統一的不因語言差異而改變的文字。經歷兩漢四個多世紀的統治,統一的觀念深入人心,“書同文、車同軌、人同倫”,在先秦以來華夏融合的基礎上,漢朝境內的人們逐漸被稱為“漢人”。
——據《漢書》《后漢書》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羅馬帝國與漢朝在國家治理上的異同。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漢朝國家治理對中國歷史的意義。
【知識拓展】
1.敬天保民: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商周之際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周初期統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國方針,體現了周初統治者的新認識:認為“上天”只把統治人間的“天命”交給那些有“德”者,一旦統治者“失德”,也就會失去上天的庇護,新的有德者即可以應運而生,取而代之,作為君臨天下的統治者應該“以德配天”。這從理論上為“武王伐紂,以周代商”的歷史提出了合理的解釋。
2.律令格式:中國隋唐時期 ( / item / %E9%9A%8B%E5%94%90%E6%97%B6%E6%9C%9F / 9696828" \t "_blank )法律的基本表現形式。律是對各種違法行為的懲罰條文;令是制度、規章的規定,格是用來防止奸邪 ( / item / %E5%A5%B8%E9%82%AA / 994559" \t "_blank )的禁令,對律的補充和變通條例;式是官府機構的各種章程細則(“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設范立制,格以禁違止邪,式以軌物程事”)。
3.宋代理學:宋代哲學的主流,是儒家哲學的特殊形式,又可稱為道學。因理學家主要討論的內容為義理、性命之學,故稱為理學。是融合佛、儒、道三教三位一體的思想體系。北宋時期的石介、胡瑗、孫復被稱為理學三先生,但實際的開創者為北宋五子,即邵雍、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宋代理學的這兩派對后來影響較大,王陽明為明代理學代表,他基本上承續了陸九淵一派思想,對后代影響巨大。
4.全面認識鄉約制度
(1)鄉約的變化
①宋以道德教化為主,明清增加了宣講“圣諭”的內容。
②鄉約組織從民間自發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動設立。
(2)鄉約的特點
①由人民公約,而不是官府命令。
②成文法則。中國農村的成訓習俗向來是世代相續,口頭相傳,從沒有見之于文字,見之于契約。
③以鄉為單位而不是以縣為單位,從小處著手,易收功效。
④自愿加入,民主選舉。
⑤以聚會的形式,使鄉人相親,淳厚風俗。
(3)作用
①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加強基層社會治理。
②有利于發展生產。
③促進了儒家文化和傳統道德的傳播。
5.正確認識以禮入法
進步性
(1)以禮入法建立了封建法律秩序,維護了皇權和封建等級,鞏固了封建秩序。
(2)促進了封建社會的繁榮。
局限性
(1)以禮入法使審理案件、定罪量刑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主觀化。儒家經義內容與精神作為定罪量刑的標準,實際背離了“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司法審判原則”。這樣的定罪量刑有失公正客觀。
(2)儒法結合重在禮法合一,納禮入律,深刻地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時空定位】第8課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答案版)
自主學習:
一、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
1、先秦時期德治與法治德出現:先秦德治與法治德是在什么基礎上出現的?
(1)起源:西周建立起以宗法為核心的禮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2)發展:東周時期,禮崩樂壞,諸侯國君尋找救國新思想。(以儒家的德治與法家的法治影響最大)
2、早期德治與法治之爭的開始: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湯刑》,周朝有《九刑》等,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中國最早的成文法出現在何時?簡述早期德治與法治之爭的主要表現。
(1)說明:早期國家可能已經有了法律(戰國法家思想形成之前,歷代統治者已經使用法律來治理國家了)
(2)中國最早的成文法出現:中國最早的成文法出現在春秋時期的鄭國。
(3)早期德治與法治之爭的主要表現:鄭國的子產“鑄刑書”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法,遭到鄰國叔向的反對(這是早期的德治與法治之爭,德治與法治之爭開啟)。
3、德治與法治之爭:(春秋戰國時期,德治與法治之爭在思想界體現為儒家與法家之爭)說出儒家和法家主要的治國主張有哪些?結果怎樣?
(1)儒家:認為人性善,主張德治,注重教化??鬃犹岢觥盀檎缘隆?、“節用而愛人”。孟子主張“施仁政、省刑罰、薄稅斂”。
(2)法家:認為人性惡,主張法治,唯法為治。商鞅在秦國變法,獎勵耕戰,軍功授官;韓非子主張法、術、勢相結合,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3)結果:儒家思想不合時宜,在當時備受冷落,后來才得到重用。法家思想適應了當時建立統一的專制集權國家的需要,受到重用。
●正是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國不斷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漢朝以后,儒家思想作為主流意識形態逐步融入法典,禮法結合。中華法系至唐律臻于完備)
二、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中華法學體系的確立)
1、秦漢的律令:(明確律令的含義)
自秦商鞅后,歷朝法典多以“律”命名。秦漢朝廷還會發布法律文告,稱“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魏晉時期律令儒家化(引禮入律):魏晉時期,律令最重要的變化是什么?產生這一變化的原因有哪些?這一變化的主要表現是什么?這樣做的目的何在?
(1)最重要的變化:是律令儒家化。
(2)原因:漢武帝后儒學成為主流意識形態,儒學士人以經注律;魏明帝設置律博士,并命令專用儒學思想來解釋律令。(進一步推動了律令的儒家化,這也是法律與儒學的結合越來越緊密的主要因素)
(3)表現、目的: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為量刑原則;目的主要在于維護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
3、中華法學體系的確立:(唐朝的禮法結合,提倡禮治)中華法學體系確立的標志是什么?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是指的什么?唐朝律令體現中華法學體系的突出特點是什么?
(1)中華法學體系確立的標志:唐高宗時,撰成《永徽律疏》(《唐律疏議》),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學體系確立的標志。
(2)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732年,頒行的《大唐開元禮》是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
(3)特點:禮法結合,提倡禮治,重視家訓經驗,強化基層教化。
(宋朝以后,理學在社會上廣泛傳播,深入社會基層,并以鄉約形式直接面向底層百姓宣講)
三、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
1、宋元至明清律令的沿襲:說出宋元至明清律令的沿襲概況。
(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體系;
(2)明朝以唐律為藍本制定《大明律》,開創了律例合編的體例;
(3)元朝對唐宋法律整體上棄而不用,在司法實踐中卻也廣泛援引唐律;
(4)清朝法典沿襲《大明律》,制定了《大清律例》。
2、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教化:
(1)理學教化:簡述理學的產生、發展概況。
宋朝儒學開始向基層滲透,并發展出理學;從北宋周敦頤開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南宋后期,以程穎、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逐步建立統治地位,控制教育與科舉,并通過授徒、書院講學等方式在社會上廣泛傳播,甚至深入族規、家訓之中。朱熹的《家禮》和《小學》也成為家庭和幼童的行為規范。
(2)鄉約教化:宋朝以后儒學士人開始以什么教化鄉里?鄉約的創造者是誰?儒學士人教化鄉里的范本是什么?
①宋朝以后,儒學士人投身基層教化,以鄉約教化鄉里。②北宋呂大鈞兄弟是鄉約的創造者。③呂大鈞撰寫的《呂氏鄉約》,是儒學士人教化鄉里的范本。
(3)鄉約與法律的合流:鄉約與法律是怎樣合流的?
原本由儒學士人發起教化百姓的鄉約,經政府利用和推廣而具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注意兩點)
①明朝后期,鄉約改而宣講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諭”,并引用《大明律》來解釋,使鄉約逐漸帶有強制力;
②清朝鄉約宣講內容是康熙帝和雍正帝的圣諭,也常引用《大清律例》,使鄉約約束力加強。
合作探究:
探究一:主張:禮刑結合,以禮為主;人治優于法治。
背景:社會巨變,禮制崩解,需要重建社會秩序;士階層興起,為解決現實問題提出了不同的方案。
探究二 (1)特點:從現實需要出發;刪繁就簡;刑法與行政法分離;突出倫理犯罪。
(2)影響:“獨尊儒術”后儒教經典開始影響法律實施。東漢時儒家學者深入影響法律的解釋。魏晉時期儒學理念法制化。
限時訓練:1-5ACAAB 6-10AACCB
11.(1)同:建立了疆域廣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制定了統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異:漢朝郡縣嚴格執行統一的制度法令,羅馬帝國行省權力較大;漢朝實現了文字統一,羅馬帝國未能實現語言文字的統一;漢朝強調教育、教化和倫理規范的作用,羅馬帝國重視法律的作用;漢朝制度上對各地區民眾同等對待,羅馬帝國境內民族區別對待較明顯。
(2)意義:確立了中國的基本疆域;強化了民族認同;形成了追求統一的價值觀;創立了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基本模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来安县| 万全县| 建昌县| 万载县| 米脂县| 道真| 疏附县| 泌阳县| 麻城市| 玉环县| 恭城| 岫岩| 定陶县| 蛟河市| 柳江县| 隆德县| 庐江县| 晋江市| 淅川县| 江陵县| 临洮县| 镇沅| 白河县| 苍梧县| 韶山市| 衡水市| 淮阳县| 佛学| 阜平县| 卢龙县| 谷城县| 象州县| 寿阳县| 黄石市| 巧家县| 阳城县| 灵寿县| 海晏县| 万州区| 牙克石市| 东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