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教材 中外歷史綱要上 學案注 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編寫說明:1.編寫嚴格按照新課標歷史五大核心素養,創設新情境,力圖夯實課本基礎知識基礎上,提高靈活學習、知識前后貫通的效果。2.每一課按照[夯實基礎][課內小結][素養提升][史料補充][習題鞏固]五部分循序漸進,提高學科素養。3.[夯實基礎]以圖文并茂形式展開,[課內小結]以時間坐標形式提升時空觀素養,[史料補充]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分析文言文能力水平,[習題鞏固]精選習題、提升學生綜合解題思路與能力,做到知識融會貫通。4.各個部分穿插學科素養,提升學生知識儲備與能力。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夯實基礎](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舊石器時代 核心素養:唯物史觀、史料實證含義:舊石器時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代表遺址古人類 生活時間 生活習性元謀人 距今約170萬年 ①從事漁獵和采集,過群居生活②已經學會用火北京人 距今約70萬年-20萬年新石器時代 核心素養:唯物史觀、史料實證含義:新時期時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距今約1萬年前,中國進入新時期時代。(2)文化遺存①分布特點:分布廣泛,奠定了多元一體的發展基礎。②主要代表:A.距今約7000至5000年前:黃河中游地區進入仰韶文化時期,典型器物是彩繪陶器,以粟等為主要栽培作物;黃河下游出現了大汶口文化;長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種植水稻,掌握了養蠶繅絲技術。B.距今約5000年:黃河流域進入龍山文化時期,代表器物是黑陶。在北方遼河上游有紅山文化,長江下游有良渚文化。這些文化遺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3、社會發展階段(1)原始群:出現于舊石器早期和中期(2)母系氏族:出現于舊石器晚期,生產力水平低下,氏族成員共同勞動,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出現于新石器晚期,出現私有制和貧富分化,氏族間聯系趨于緊密,形成較大的部落聯盟,即將進入階級社會(二)從部落到國家 核心素養:唯物史觀1、三皇五帝(1)三皇:名稱眾說不一,神話色彩濃厚。(2)五帝:五帝通常指黃帝、顓頊(Zhuānxū)、帝嚳(Dìkù)、唐堯、虞舜。為中原地區部落聯盟首領,首領采用禪讓制,(3)認識:此時已經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萬邦林立。PS:陶寺遺址:有宮殿、天文建筑、禮器、階層分化明顯,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 (選擇題小技巧)2、國家的建立:生產力的發展——剩余產品——貧富分化——私有制——國家【微討論】夏朝真的存在嗎?核心素養: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二里頭遺址一號宮殿復原圖(三)商和西周 核心素養: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1、夏朝(1)建立: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禹死后啟繼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傳賢變為傳子,公天下變為家天下。統治: 夏王是最高統治者,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宗教的機構和官職對夏族部落生活地區實行直接統治,其他地方通過控制一些部族進行間接治。(3)滅亡:夏最后一個王夏桀殘暴無道,前1600年商部落在其首領湯領導夏滅到夏朝。(4)遺址: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可能是夏代文化遺址。2、商朝(1)建立:前1600年商部落在其首領湯領導下滅掉夏朝建立商朝,商都多次遷徙后定于殷,稱殷商。(2)統治①中央:商王是最高統治者,商王之下設有尹及各類官職。②地方:商朝實行內外服制度。滅亡:商朝最后一個王紂統治殘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掉商朝建立周朝。文化:殷墟的發掘和甲骨文的發現,證實了文獻中關于商朝的部分歷史記載。【史料閱讀】“在昔殷先哲王……自成湯咸至于帝乙……越在外服:侯、甸、男、衛、邦伯;越在內服:百僚、庶尹、惟亞、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尚書·酒誥》3、西周(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掉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2)統治: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井田制(3)事件:國人暴動與共和行政(4)滅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史料閱讀】(武王)封商紂子祿父殷之余民。……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之后于焦,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所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記·周本紀》(5)分封制A.目的:鞏固周王室統治,加強對各諸侯國的控制。B.評價(一分為二地辯證地看待)①積極:1O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政治統治。2O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矛盾與沖突。②消極(局限性)諸侯國在各自領地內有很大的獨立性,易導致分裂割據。(6)宗法制以血緣關系親疏與嫡庶來確定繼承關系和名分的制度。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周王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類推,層層區別,形成政權與族權的結合。(7)西周統治特點①嫡長子繼承制、分封制、宗法制相結合②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小宗必須服從大宗,兩者具有相對性。③血緣與政治、家族與政治隸屬關系相結合、政權與族權相結合。(選擇題易考)(8)夏商周時期經濟①井田制1O奴隸主土地國有制。2O周天子名義上占有全國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得隨意買賣。②手工業——青銅鑄造主要用于貴族,青銅大多不用于農業生產。(選擇題易考)[課內小結]核心素養:時空觀、唯物史觀[素養提升]核心素養:唯物史觀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1)私有制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品出現一定的剩余,一些氏族部落首領和少數家長利用擔任公職的方便條件,把一些集體的財產據為己有,私人占有財產的現象出現,貧富分化出現。(2)隨著貧富分化的加劇,逐步產生了階級。(3)隨著階級矛盾和部落戰爭的加劇,政府、軍隊和監獄等強制機關出現,國家開始形成。[史料補充]材料一:世襲制建立、國家產生(1)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 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材料二:分封制逮克殷踐奄、滅國數十,而新建之國,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魯、衛、晉、齊四國,又以王室至親為東方大藩。”(2)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左傳》(3)封邦建國,授民授疆土。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4)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封召公爽于燕;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摘自《史記·周本紀》(5)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摘自《孟子·告子》(6)“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左傳》材料三:宗法制“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左傳》桓公二年[習題鞏固]一、單選題1.在被考古學家們認為是夏都遺存的河南二里頭遺址,發現“井”字形的城市主干道,以及被道路和城垣劃分為若干方正、規整的城市區域。這些發現說明夏朝A.統治疆域遼闊 B.城市基礎設施完備C.統治格局有序 D.注重道路交通建設2.據“清華簡”記載,“商邑興反,四方禍亂未定,多侯邦伯,率去不朝”周公與周成王出兵平定叛亂后,“既遷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設出宗子,以作周厚屏據此可知,西周A.分封制宗法制的推行鞏固了統治 B.大規模分封始于周公和周成王時C.重視血緣關系對鞏固統治的作用 D.對古代帝王后代都進行嚴格管控3.受封地屬于殷商故地的魯、衛兩國,周王囑其“啟以商政,疆(強)以周索(法度)”;分封地在所謂“夏墟的晉國,有大量原住民,且周邊戎狄環伺,周王囑其“啟以夏政,疆(強)以戎索(法度)”。這表明西周A.利用血緣維系地緣政治 B.地方權力集中于周王C.管理地方注意因地制宜 D.繼承夏商的政治制度4.杜佑在《通典·職官》中說“夫立法作程,未有不弊之者,固在度其為患之長短耳。政在列國也,其初有維城磐石之固,其末有下堂中肩之辱。遠則萬國屠滅,近則鼎峙戰爭,所謂其患也長。”以下對作者觀點理解最準確的是A.分封制度初期利于國家安定 B.宗法制未能長久維護周王朝C.應從長遠角度考察制度得失 D.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沒有弊端5.商朝王位繼承本來以兄終弟及為主,國君即位時年紀較長,對民情有一定了解,統治較為得法。自第26任商王庚丁時起,繼承法改為父死子繼,新君養于深宮。《尚書﹒無逸》有云:“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是從”。據此不能得出A.商朝政治加速腐敗B.宗族關系成為基本的政治關系C.商朝以血緣關系維護政治聯系D.商朝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秩序6.下列關于井田制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它是封建土地私有制 B.土地世代享用,可以買賣C.奴隸主強迫奴隸、庶民耕種土地 D.它存在于中國封建社會始終7.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姚河塬遺址中,發現有功能結構復雜的聚落形態、帶墓道的高等級墓葬、掌握高技能工藝的鑄銅作坊,出土的青銅器、玉器、瓷器、象牙器等珍貴文物,以及刻字的卜骨等。由此可知,這一時期可能存在的現象是①貧富分化和階級差別的出現 ②定居和原始村落的形成 ③手工技術的進步④殉葬成為當時社會的普遍現象 ⑤早期文字符號的出現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8.歷史遺跡是研究史前歷史的主要證據來源。某原始人墓葬群遺址考古發掘出大量私入陪葬品,社會貧富分化明顯。據此判斷該遺址處于A.舊石器時代 B.新石器時代C.母系氏族社會 D.父系氏族社會9.三星堆考古發掘的最新發現,把我們的目光聚焦到早期人類文明的產生。以下關于人類文明產生的前提,說法正確的是A.私有財產的出現 B.社會分工的發展C.農業畜牧業產生 D.階級和國家產生10.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與諸侯國君將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賜給卿、大夫作為世祿。西周中期以后,貴族所獲采邑越來越多,到春秋時期,有的諸侯國一個大夫的采邑就多達數十個。這說明A.土地國有制度廢除 B.分封體制不斷強化C.諸侯國君權力鞏固 D.社會生產持續發展11.春秋時期,天子正妻稱為后,庶妻被稱為次妃、嬪、世婦等。諸侯之正妻稱夫人、元妃,庶妻為如夫人、次妃或二妃、下妃等。這一規定A.反映出周天子大宗地位逐漸喪失 B.有利于家國內外的宗法化管理C.體現出嫡長子繼承制已名存實亡 D.說明權力繼承世襲化開始形成12.《禮記·王制》列舉許多不鬻于市的東西,其中包括“五谷不時(即不合時令的作物)”“果實未熟”“不到砍伐時期的樹木”“不到捕殺時期的禽獸魚鱉”。這體現了古代商業政策A.嚴格限制商人活動 B.蘊含樸素的生態意識C.利于各地商品流通 D.易致市場商品的匱乏13.西周分封制之下,受封諸侯從周天子那里不僅得到了土地、民眾和表示身份與權力的彝器等,還得到了因地制宜的行政權和開疆拓土的軍事征伐權。這一現象有助于A.擴大國家統一局面 B.突出血緣宗法色彩C.調整地方行政體制 D.大一統觀念的形成14.在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中,青銅尊、青銅罍以及玉璋、玉琮等與黃河流域出土文物類型相似。同時,三星堆新發現的黃金面具與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黃金面具存在高度相似性。這說明A.跨區域間文化交流頻繁 B.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特征C.古蜀文明長期領先世界 D.長江流域經濟得到充分開發15.據史料記載商周時期國君被放逐的事例很多,著名的如伊尹將太甲放之于桐宮 ,國人暴動使厲王出奔于彘等。對于這些情況時人不以為怪,周王后裔王子朝對周厲王被逐事曾直言不諱地說:“至于厲王,王心戾虐,萬民弗忍,君王于彘。”這反映了當時A.政治局面動蕩不堪 B.君主專制受到制約C.帶有原始民主傳統 D.宗法制的逐漸崩潰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周朝 宗族和姻戚累世同居的大家庭。在周朝的舊國當中,從沒聽說過是商朝的后裔,而唯一奉殷祀的宋國,卻是周人所建。可知王子分封的事在商朝若不是絕無,亦稀有。但在周朝,則不然了。王位是以嫡長子繼承的,王的庶子除在少數例外的情形之下(如王后無出,或嫡長子先死)都沒有為王的資格,所以文王、武王的庶子都受封建國,其后,周王的庶子在可能的限度內也都或被封在畿外建國或被封在畿內立家。商、周間的這一大差異產生了以下兩種重大的結果:第一,因為王族的向外分封,周朝王族的地盤比之前商朝大大擴張了,王室的勢力也大大加強了,同時王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了。周王正式的名號是“天王”,通俗的稱號是“天子”。第二,王族的向外分封也就是周人的向外移殖,這促進民族間的同化,也就助成“諸夏”范圍的拓展。——摘編自張蔭麟《中國史綱》(1)編寫一幕發生在周代諸侯之間對話場景。(要求:先寫出對話主題,主題要緊扣商周政治領域的重大事件;對話內容要圍繞主題展開,觀點明確;對話過程完整,邏輯清晰。)(2)根據材料并結合商周對地方管理的措施,說明周朝是一個宗族和姻戚累世同居的大家庭。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國古代政治的得與失第一,任何一項制度,決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項制度間,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則那些制度各各分裂,決不會存在,也不能推行。第二,某一制度之創立,決不是憑空忽然地創立,它必有淵源,早在此項制度創立之先,已有此項制度之前身,漸漸地在創立。第三,任何一制度,決不會絕對有利而無弊,也不會絕對有弊而無利。所謂得失,即根據其實際利弊而判定。第四,一項制度,固然應該重視其時代性,同時又該重視其地域性。在這一國家,這一地區,該項制度獲得成立而推行有利,但在另一國家與另一地區,則未必盡然。——據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1955年)等整理運用古代史相關知識評析材料中的觀點(任意一點或整體),得出結論。(要求:結論不能重復材料中觀點,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政治內涵說到國家理論,德國思想家馬克斯。韋伯有一個著名的講演《以政治為業》,開篇便問道:“政治是什么意思?”他的回答是,“‘政治’就是指爭取分享權力或影響權力分配的努力,這或是發生在國家之間,或是發生在一國之內的團體之間。”結合所學知識,從古今中外歷史中選取一例,依據馬克斯韋伯對政治內涵的界定作具體闡釋,并利用唯物史觀簡析其出現理由。(要求:舉例簡要、分析詳細、理由充分。邏輯性強。)附:參考答案1.C【詳解】據題意可知,河南二里頭遺址中城市中道路規劃整齊有序,這說明統治格局有序,故選C;材料中沒有比較信息,無法說明夏朝的統治疆域遼闊和城市基礎設施完備,排除AB;城市格局有序不代表注重道路交通建設,排除D。2.A【詳解】根據“既遷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設出宗子,以作周厚屏”可得出,材料強調的是西周通過分封來鞏固統治,A正確;始于的說法不能證明,排除B;“殷民”與周代并沒有血緣關系,排除C;D項太絕對,排除D。3.C【詳解】據題意可知,周王對分封于商、夏故地的諸侯都強調要順應當地的傳統,同時宣揚周王朝的文化,由此可知西周管理地方注意因地制宜,故選C;材料體現的是周王朝在地方管理上的因地制宜,沒有體現利用血緣關系,排除A;周代的地方權力并沒有集中于周王,排除B;周代開啟了新的政治,并沒有繼承夏商的政治制度,排除D。4.C【詳解】根據材料“夫立法作程,未有不弊之者,固在度其為患之長短耳。政在列國也,其初有維城磐石之固,其末有下堂中肩之辱。遠則萬國屠滅,近則鼎峙戰爭,所謂其患也長”可知,材料內容大意是作者認為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沒有弊端,如分封制初期利于國家安定,但是后期造成分裂動蕩,因此應從長遠角度考察制度得失,C項正確;材料表明分封制初期利于國家安定,但后期則造成分裂動蕩,因此材料內容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分封制度初期利于國家安定,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內容,A項錯誤;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沒有弊端,對于制度的得失評價需要從長遠角度考慮,沒有體現宗法制是否長久維護周王朝的信息,B項錯誤;材料內容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沒有弊端,但只是材料內容的一部分,不是所反映的主要觀點,D項錯誤。5.D【詳解】題干只提及商王繼承方式的變化,并不能得出商朝的政治結構特征,D符合題意;繼承方式的變化使得新繼任商王不了解國情民情,容易導致政治腐敗,A不符合題意,排除;父死子繼的繼承方式屬于宗法關系內容,說明商朝以血緣關系維護政治聯系,B、C不符合題意,排除。6.C【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在井田制之下,奴隸主強迫奴隸、庶民耕種土地,C正確;井田制是奴隸制時代的產物,排除AD;它不能買賣,排除B。7.C【詳解】題干主旨是原始社會末期已出現聚落形態、高級墓葬、手工作坊和刻字的卜骨等,①②③⑤符合題干,殉葬不可能是當時的普遍現象,④錯誤,故選C,排除ABD。8.D【詳解】根據材料“發掘出大量私人陪葬品,社會貧富分化明顯”結合所學可知父系氏族社會,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的萌芽開始出現,私有制已經產生,故D項正確;ABC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D。9.C【詳解】人類文明產生前,在一些地方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麥、小麥和豆類作物,人類還馴養了羊、豬和等動物,最初的農業和畜牧業逐漸發展并傳播開來,故選C項;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力低下,沒有私有財產,排除A項;社會分工的發展出現在農業畜牧業產生之后,不是人類文明產生的前提,排除B項;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力低下,沒有階級和國家,排除D項。10.D【詳解】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可知,西周時期諸侯國接受天子分封并進行世襲統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時期,由于生產力不斷發展,墾田數量增多,推動了諸侯國內部分封規模的擴大,故D項正確;井田制在戰國改革變法中被廢除,排除A項;春秋時期,隨著諸侯國實力增強,傳統分封體制受到沖擊,天子權威日益削弱,排除B項;材料信息不能直接體現對諸侯國君權力地位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11.B【詳解】根據題干可知,春秋時期,天子正妻及庶妻的稱呼與諸侯之正妻及庶妻稱呼不一樣,結合知識可知,這是宗法制下尊卑、等級的嚴格體現,這一規定有利于家國內外的宗法化管理,故選B;綜上所述可知ACD的說法都與題干無關。12.B【詳解】“不到砍伐時期的樹木”“不到捕殺時期的禽獸魚鱉”體現了古代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故選B;材料重點強調按時令采伐農作物和進行捕獵活動,體現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并非突出對商人活動的限制,排除A;材料禁止不按照時令采伐農作物和進行捕獵活動,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商品流通,排除C;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3.A【詳解】從材料可以看出,西周時期,地方諸侯擁有諸侯國內統治權力和軍事征伐權,這有利于地方諸侯開拓疆土,有利于擴大國家統治范圍,故選A;材料沒有體現血緣宗法的內容,排除B;材料沒有體現地方行政體制的調整,排除C;材料沒有強調大一統觀念,排除D。14.B【詳解】三星堆與黃河流域、成都全沙遺址出土的文物具有相似性,說明不同地區的中華文明具有多元體的特征,故B正確;跨區域間文化交流頻繁、長江流域經濟得到充分開發均不符合題意,古蜀文明領先世界與材料無關,排除A、C、D。15.C【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商周時期的國君因為暴虐無道而被國人放逐,這說明這一時期國君的權力是受到限制的,體現了早期原始民主,所以C正確;國君因為暴虐無道而被國人放逐,這與政治局面動蕩不堪無關,所以A錯誤;商周時期尚未建立起君主專制,所以B錯誤;春秋戰國時期宗法制逐漸崩潰,且材料內容與宗法制無關,所以D錯誤。16.(1)示例主題:分封制——雖非王之姻親,但你我殊途同歸。(宋、齊國國君在去鎬京述職的路上偶遇)宋君:(微笑)同路同路。老兄,祖上……齊君:(拱手)姜姓,侯爵。只因祖上(太公)助周武王滅商,而被封國建邦。老弟,祖上又是……宋君:(無奈、慚愧)我系商后裔,因紂王不道而滅國,承蒙武王垂憐被封故地。齊君:是啊是啊,我輩應竭力盡忠大王。(無比榮幸的樣子)(2)說明:周人對被征服的土地和人民采取封建制,根據與周王血緣關系的親疏、功勞的大小,以周王的名義“授土”“授民”,使周的親族、姻親和功臣在新占領地建立了諸侯國,逐漸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這樣就形成了以周天子為首的及以血緣為紐帶的等級秩序,鞏固了西周的統治。17.示例一各國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中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建立在保證小農經濟的基礎上,既鞏固地主階級統治和土地制度,也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為封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又如雅典實行的直接民主制度,建立在小國寡民的城邦制和商品經濟活躍的基礎上,同時平民和貴族的斗爭也推動了雅典民主制的建立。這種制度為公民創造了廣泛的參政機會,激發了公民的自由、開拓精神,推動了雅典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具有歷史性的進步性。綜上所述,各國制度在特定歷史時期和社會環境中都有其積極作用,也推動了各自文明的發展。(備注:此示例還可從制度的特點、原因進行論證。)示例二井田制和分封制相結合,構成周代制度的基礎。井田制是周代土地國有制度,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均為周天子所有。通過分封制,周天子將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授予各地諸侯,各地諸侯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獲得土地、人口的諸侯必須向周天子承擔必要的政治、軍事、經濟義務。綜上所述,井田制為經濟基礎,分封制為上層建筑,它們之間的結合,構成周代制度的基礎。18.示例:例子:中國周代分封制。闡釋:分封制的基礎是宗法制,以血緣關系的遠近來分配政治權利。分封制下,貫徹宗法制之中的嫡長子繼承制,由嫡長子繼承分封。分封制下,通過嫡長子繼承制,形成層層分封,出現天子一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家國同構模式。各層分封者,在自己封地內享有世襲統治權。理由:分封制是建立在周代井田制上的政治制度。(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