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綱要上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學習目標】通過了解春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的歷史現象,認識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在經濟 、政治和文化方面發生的重大變動。通過運用唯物史觀解釋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各學派的思想,理解其政治立場,掌握百家爭鳴局面的意義。【預習新知】5’一、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動與社會轉型1. 春秋時期,有些人以?;蚺8髅?,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馬牛名犁;晉國還有個力士叫牛子耕2.王奪鄭伯政,鄭伯不朝。秋,王以諸侯伐鄭,鄭伯御之。祝聃射王中肩,夜,鄭伯使祭足勞王,且問左右。 ——摘自《左傳》3.孔子周游列國,14年間,帶著學生從魯國出發,大致走了衛國、曹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地,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張。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歷史現象:1.春秋時期有的人以牛、耕、犁作為名字,說明此時已經出現牛耕2.春秋時期鄭伯與周王作戰,且傷及周王,說明王室衰微,諸侯國勢力增強。3.孔子與學生周游列國宣傳政治主張,說明私學興起,士階層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試圖影響現實政治。【探究解疑】二、用唯物史觀的觀點解釋以上歷史現象之間的關系15’唯物史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必備知識】三、商鞅變法5’四、春秋孔子、老子和戰國百家爭鳴5’時期 學派 人物 主要思想春秋 儒家 孔子 “仁”;“為政以德”;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有教無類”;私學;《論語》道家 老子 “道”;樸素的唯物論(天人合一)和辯證法;政治上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戰國 儒家 孟子 人性善,“仁政”儒家 荀子 人性惡,隆禮重法道家 莊子 逍遙自由墨家 墨子 代表下層平民利益;“兼愛”“非攻”“尚賢”“節儉”法家 韓非 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主張以法為工具治理國家;中央集權陰陽家 鄒衍 “相生相勝”五、春秋戰國時期階段特征10’春秋戰國時期(前 770 年~前 221 年)是我國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的社會轉型時期,也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大變動時期,呈現由分裂走向統一的趨勢。經濟上,鐵犁牛耕推廣,生產力提升,井田制逐漸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農業生產的小農經濟產生并發展,新興地主階級和自耕農逐漸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農業進步推動社會分工,促進工商業繁榮。政治上,王室衰微,諸侯國勢力增強,分封制逐漸瓦解,禮崩樂壞,新興地主階級要求掌握政治權力。各國進行變法,富國強兵,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文化上,春秋時期打破西周“學在官府”的教育制度,私學興起,戰國時期,士階層崛起,各學派提出政治主張,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不僅為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也成為后世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深遠。出現“定于一”的思想,中國古代大一統思想初步形成。民族關系上,春秋時期,周邊民族產生華夏認同觀念,戰國時期,周邊各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反饋練習】5’(2021·山東合格考)從春秋到戰國,我國民族關系出現重要變化,主要表現在周邊各族A. 大量遷居黃河流域 B. 生產方式迅速封建化C. 華夏認同不斷發展 D. 采用漢族的典章制度(2020·山東合格考)春秋戰國時期,主張統治者應順應民心,愛惜民力,“為政以德”的思想家是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韓非(2021·山東高考)1.儒家學派重視禮樂,宣揚“樂文同則上下和”;墨家學派認為樂“與君子聽之,廢君子聽治”“與賤人聽之,廢賤人之從事”。這反映了兩者A.文化取向的迥異 B.政治立場的不同C.學術觀點的分歧 D.生活態度的差異(2020·山東高考)2.戰國時期,孟子認為“無禮義,則上下亂”,韓非子認為“義者,君臣上下之事”。他們所說“義”的實質是A.中央集權政治的準則 B.衡量道德修養的標準C.統治階層的行為規范 D.維護等級秩序的工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