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用機械種莊稼課標要求 1-2-8 描述世界一些地區和國家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比較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點。 1-4-2 運用各種不同的地圖和圖表,描述區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特點。教材解讀 學情分析 教材分析 學情分析 重難點本課為七上《人文地理》第三單元第一課《家住平原》中的第二課時內容。本課以美國中部平原為例,重點講述以機械化生產為核心的美國農場文化。并借此讓學生感受不同平原地區由于環境的不同,農業生產會呈現不同的生產特點。 七年級學生在本學期剛接觸地理的學習,因此,在學習過程中的方法、技巧還有待進一步培養。對地理學習中的因地制宜、人地和諧等觀念還沒有過多認知,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滲透學習地理的一些常規方法,以及因地制宜、人地和諧等觀念是很有必要的。 重點:從地形圖、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中獲取有用信息,綜合分析美國中部平原地區自然環境特點。通過圖文資料,概括美國農業的生產特點,知道機械化程度高是美國農業生產的最顯著特點。 難點:知道一個地區的自然環境會影響當地人們的生產、生活,初步樹立因地制宜的觀念,理解區域特色是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學習目標 1.讀圖,說出美國中部平原地區在世界的位置 2.從地形圖、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中獲取有用信息,綜合分析美國中部平原地區自然環境特點。通過圖文資料,概括美國農業的生產特點,知道機械化程度高是美國農業生產的最顯著特點。 3.知道一個地區的自然環境會影響當地人們的生產、生活,初步樹立因地制宜的觀念,理解區域特色是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教學設計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視頻導入 播放視頻,提出思考題 觀看視頻,思考并回答:請用一兩個詞語,說說你對視頻中美國農業的初印象。 激發學生興趣,導入新課環節一:精讀地圖,說地理位置 呈現《美國在世界中的位置》 《美國本土地形》兩幅地圖,并提出問題。 讀圖,從半球位置、緯度帶位置、熱量帶位置、所處大洲、海陸位置等方面描述美國的地理位置 總結:位于北美洲阿巴拉契亞山脈和落基山脈之間,密西西比河從北到南貫穿平原 通過地圖,認識美國中部大平的地理位置,并熟練讀圖方法環節二: 細覽圖文,歸生產特點 呈現任務:請結合書本P58圖3-13,簡要描述美國農業生產的過程。 按要求自主閱讀,在書本中提煉相關信息,并在課堂中分 歸納由此體現的美國農業生產特點——機械化程度高。 通過具體的圖文資料,幫助學生歸納出美國農業生產特點,并理解這些生產特點之間的關系,知道機械化程度高是其中最顯著地特點。1.提供材料,提出問題。 2.在學生回答時適時引導。 出示材料:材料一: 在美國中部平原,2個人耕種著300公頃土地(大致相當于中國1000戶農民的耕地),農業生產以家庭農場為主。 材料二:在美國,有不少人是脫離農業生產,專門給農場主供應生產資料、收購農產品,或提供其他各環節的服務。久而久之,美國農產品在生產、收購、儲藏、運輸、加工和包裝等環節,實現了高度一體化。 材料三: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美國的農業人口不到全國人口總量的3%,但卻養活了全國3億多人;農產品不僅能滿足全國人民的需要,還有2/3出口國外。 依據教師提供的三則材料,分別概括出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 特色:大規模機械化商品性農業引導學生認識美國農業生產4個特點之間的關系。 出示材料: 1.按照要求,在美國農業生產的4個特點中,選擇合適的特點填在①②③處。 2.回答問題,交流理由環節三:小組合作,探當地環境 出示材料: 1.按照要求,完成小組合作探究。 小組代表代表小組發言,進行全班性交流。 任務: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探究美國中部大平原在農業上適宜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的有利條件。(角度提示:地形、氣候、耕地類型、河流湖泊、科技水平等) 出示材料:以高度機械化為主要特點的美國商品性農業也影響著當地人們的生活 總結:平原地形,地勢平坦開闊,為農業大規模機械化生產提供有利條件 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全年降水較少,以旱地為主,方便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主要農作物為玉米、大豆、小麥等旱地作物。 幫助學生認識到區域農業發展必須樹立因地制宜的觀念。 通過探究,認識美國中部平原的自然、人文環境。認識到一個地區的自然和人文條件會影響當地的生產特色。總結提升 思考并回答問題 幫助學生認識到區域農業發展必須樹立因地制宜的觀念。板書、作業設計與教學反思板書設計作業設計 課時特訓A、B層次完成23-24選擇題和非選擇題--美國的位置和生產生活方式。A層次完成提高訓練--比較不同地區的生產生活特色。教學反思 這節課主要介紹了高度機械化成為美國中部平原上的農業特色,以及在這一特色下的人們的生活情況。讓學生通過分析與對比,明確人的生活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關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