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學目標】知識和技能(1)認識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裝置,利用設計的裝置制取二氧化碳。(2)通過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認識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3)通過制取二氧化碳探究的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過程和方法(1)通過對獲得二 氧化碳氣體的途徑的討論與分析,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藥品,樹立多角度、多層次的觀察和分析問題的意識。(2)通過對二氧化碳和氧氣有關性質的比較,分析裝置的不同,初步確立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增強學生對化學實驗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2)培養學生合作、勤于思考、大膽實踐的科學精神【教學重難點】1.重點: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2.難點:從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出發,學習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方法【教學方法】活動探究、對比探究、合作交流、討論歸納相結合的教學法。【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設計】【引入課題】我們前面探究了氧氣的實驗室制法,今天我們來探究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板書】課題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活動1:與交流【提問】在我們所學過的反應中,有哪些反應可以產生二氧化碳呢?【回憶并列舉】回憶并列舉能夠產生二氧化碳氣體的反應:1.C+O2CO22.石蠟+氧氣二氧化碳+水3.人和動物的呼吸4.煅燒石灰石: CaCO3 CaO+CO2↑【提問】這些反應能否用于在實驗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簡要說明理由。【討論交流】都不能,制得的氣體可能不純,反應條件要求太高。【講述】很遺憾,我們所熟悉的這些能夠產生二氧化碳的反應,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入選實驗室制備二氧化碳的反應。活動2:下面,老師再向同學們介紹三個能夠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讓我們通過一組較為粗略的對比實驗,看看哪些反應適用于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活動探究】探究實驗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取三支試管,分別加入碳酸鈉粉末、石灰石、石灰石,分別向試管中加入稀鹽酸、稀鹽酸、稀硫酸;觀察現象,重點比較反應劇烈程度,由此歸納實驗室制二氧化碳氣體的理想原料。反應原料 實驗現象 反應劇烈程度 結論碳酸鈉粉末+稀鹽酸 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為:石灰石+稀鹽酸石灰石+稀硫酸【點評】此設計能讓學生認識實驗對比觀察是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更注重學生獲取新知的體驗學習。【討論分析】比較這三個實驗,分析哪個比較適合于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為什么?【交流】1. 不能用稀HCl與Na2CO3粉末反應,因為碳酸鈉粉末,反應速率太快,不便于控制。2.不能用稀H2SO4代替鹽酸與石灰石反應,因為CaCO3+ H2SO4 =CaSO4 +H2O+CO2↑。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蓋在碳酸鈣表面,阻止了碳酸鈣與酸接觸,使反應難以進行。3.稀鹽酸和石灰石的反應速率適中,適用于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小結】由此可知,什么原料是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我們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如:反應條件難易、反應原料是否易得、反應速度快慢、產生的氣體是否便于收集等。由于石灰石和稀鹽酸的反應符合上述幾點要求,因此,我們將該反應確定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的反應。【板書】一、實驗室制取CO2的藥品及反應原理:藥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鹽酸原理:CaCO3+2HCl2=CaCl2+CO2↑+H2O活動3:【復習引入】在學習了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實驗后,我們知道了制取一種氣體,實驗裝置由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兩部分組成。【問題討論】確定氣體發生裝置時應考慮那些因素?收集氣體一般有哪些方法?確定收集裝置時應考慮那些因素?【復習交流】發生裝置的確定取決于兩個條件:反應物狀態和反應條件。收集方法一般有三種:向上排空氣法、向下排空氣法和排水法。收集裝置的選擇要考慮氣體的溶解性、氣體能否與水發生化學反應及氣體的密度。活動4:【做一做】以小組為單位,從下列給定的儀器(也可以從其它未給出的儀器,也可以用生活代用品)中選擇適當儀器,設計幾組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可供選擇的儀器有:玻璃導管(若干)、橡膠管(若干)、無孔橡皮塞、單孔橡皮管(若干)、雙孔橡皮塞(若干)、鐵架臺(帶鐵夾)、集氣瓶、玻璃片、水槽、過濾普通漏斗、長頸漏斗、管徑被折斷的長頸漏斗、分液漏斗、注射器、燒杯、小試管、大試管、破試管、廣口瓶、U型管、平底燒瓶、錐形瓶、帶支管的燒瓶、燒杯、銅絲……(見下圖所示)設計裝置 方案1 方案2 方案3 方案4【點評】創設真實問題情境,鼓勵小組合作探究,激勵創新,提高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促進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展示交流】(1)同學展示交流用本組給定儀器設計的實驗裝置和實驗成敗的原因。(2)在交流展示實驗裝置的同時,與小組設計的另外幾組實驗裝置進行比較,找出異同之處,反思自己所設計裝置的不足,并總結歸納實驗最佳裝置。(3)討論實驗室制取氣體,在選擇儀器組裝成裝置時,要思考哪些方面的問題。【點評】采取先設計多種方案之后,再交流展示,從而對方案進行反思、診斷、改進、補充完善的群體探究方式,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并使學生體驗到探究發現的樂趣。【比較歸納】比較實驗室制取氧氣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如:反應原料的狀態、反應原理、反應條件、制氣體的反應裝置、氣體密度、氣體溶解性、氣體是否與水反應、制氣體的收集裝置及檢驗氣體的方法。歸納出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講述:反應原理、制取裝置、驗證、驗滿方法,是研究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主要內容,具體的研究思路是:確定制備氣體的反應原理,也就是確定反應物及反應的表達式→確定氣體的制取裝置,氣體制取的裝置包括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兩部分,發生裝置確定的依據是?(反應物的狀態和反應發生的條件)收集裝置確定的依據是?(氣體的密度、溶解性以及氣體是否與水反應等)→確定氣體驗證、驗滿方法,一般而言,氣體驗證、驗滿利用的是氣體的——(化學性質)。【板書】3、發生裝置:固——液反應不加熱型4、收集方法: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活動5:指導學生按自己設計的實驗裝置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氣體。【討論與思考】實驗的步驟有哪些?怎么檢驗瓶內氣體已收集滿了?【小結】實驗步驟(1)檢查裝置氣密性(2)裝入大理石、塞緊塞子、發生裝置內導管剛露出塞子即可(3)把反應裝置固定好(4)把長頸漏斗加入稀鹽酸至浸沒漏斗下端,液封(5)收集氣體(6)檢驗是否集滿【板書】5、驗滿: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將燃著的木條靠近集氣瓶口,如果木條的火焰熄滅,則證明收集的二氧化碳已滿。【課題小結】通過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歸納出了氣體實驗室制取的設計思路及方法。選擇藥品,確定原理,選擇發生裝置,選擇合適的收集方法及驗滿方法。【課后反思】這是一節學生自主的、全員參與的活動探究課,學生經歷“搜集資料→處理信息→實驗對比探究→用給定器材設計實驗方案→實驗驗證→自選儀器設計多種方案→展示交流并反思→復習歸納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的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使同學進一步明確科學探究的幾個要素。交流展示時的方案三、方案四、方案七和方案八等,讓成功的同學體驗創新發現的樂趣,使思維受阻的同學豁然開朗,并激起思維的共鳴,提高思維的發散性。用破試管、管頸被折斷的長頸漏斗等儀器組裝成實驗裝置,使學生既形成廢物利用的思想、又懂得可以節約資源。 給出“實驗室制取氣體在選擇儀器組裝成實驗裝置時,要考慮哪些方面的問題” 的討論,使學生的認知過程清晰條理化,逐步形成一般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該課題設計最大的特點是學生自主活動較為充分、學生參與面廣,老師起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小組提供器材讓學生實踐反思,引導學生進行思維創新,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既獲取知識和技能,又錘煉思維,同時張揚個性,這樣的設計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理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