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1.2化學研究些什么(共2課時)教案-2022-2023學年九年級化學滬教版上冊(表格式)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1.2化學研究些什么(共2課時)教案-2022-2023學年九年級化學滬教版上冊(表格式)

資源簡介

第1章 開啟化學之門
第2節 化學研究些什么
設計說明 本節教學活動設計要有利于實現四個目標:一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二要用典型的事例和簡明的語言幫助學生了解化學研究的內容;三要讓學生參與簡單的實驗探究活動,體會到化學學習離不開實驗觀察和分析思考;四要幫助學生建立化學變化和化學性質、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認識空氣是混合物,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用實驗事實說明空氣是混合物;了解空氣中的主要成分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 2.初步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混合物和純凈物等化學概念的含義,并能舉例說明。 3.知道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伴隨能量變化,初步認識通過化學反應實現能量轉化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活動與探究,認識化學變化的特征和伴隨發生的現象。 2.在活動與探究中,初步學會“觀察”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通過實驗探究,使學生體會發現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3.養成探究物質及其變化的好奇心,激發求知欲望,樹立學好化學的信心。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知道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概念與本質區別,認識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會區分一些典型的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知道化學變化常伴隨一些現象,知道化學變化時伴隨能量的轉化,初步認識通過化學反應獲得能量的重要性。 2.知道什么是物質的化學性質,能夠列舉物質常見的物理性質;初步了解物質性質與物質變化之間存在內在聯系。 3.知道并能辨析混合物與純凈物這兩個不同的概念,能區分一些典型的混合物與純凈物。 4.初步學習觀察、記錄實驗的方法,并能理解該方法對學習化學的重要性,并體驗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一種手段。 教學難點 1.混合物與純凈物概念的辨析。 2.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 教學方法 1.用對比法學習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物質的性質和物質的變化、純凈物和混合物等。 2.充分重視教學中的觀察和實驗探究活動。教材在“觀察與思考”“活動與探究”“交流與討論”欄目中為學生提供了演示實驗、影像資料、趣味實驗等活動。教學中必須留有足夠的活動時間,使學生通過活動認識觀察的重要性,體驗實驗和探究的樂趣,初步學習觀察和探究的方法。 3.多聯系生活和生產實際,特別要善于從學生身邊、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中取材,使學生認識化學研究的內容就在自己身邊,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使其感到親切,容易接受。 4.學會用觀察的方法了解物質的變化。 教具、學具 蠟燭、火柴、玻璃管、燒杯、澄清的石灰水、試管、酒精燈、單孔橡皮塞、導管、試管夾、煤油、蒸發皿、燃燒匙、集氣瓶、氯化氫、氨氣、碘化鉀、硝酸銀、葡萄糖、砂糖、面粉、多媒體課件等。 授課時數 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 【教師提問】 親愛的同學們,《西游記》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大家都看過電視劇或紙質書。師徒四人你更喜歡哪一個呢? 【學生回答】經過討論后回答。 【教師點撥】 相信大多數人,包括我在內都喜歡孫悟空。為什么呢?因為孫悟空神通廣大,會“七十二”般變化。那么,生活中也有各種變化,如食物變質、水果榨汁、牛奶變酸、釀酒、制醋等,所有這些變化都與化學有關。今天我們就學習有關物質變化的相關知識。 講授新課 【教師講述】 一、化學研究物質的性質與變化 1.物質的變化——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1)蠟燭及其燃燒 【多媒體展示】 【演示實驗】 實驗步驟實驗現象①取一段蠟燭,觀察外觀特征(如顏色、形狀等)乳白色,固態,圓柱等形狀(按實際情況填寫)②點燃蠟燭,觀察現象石蠟慢慢熔化,火焰分為三層,外層最明亮,內層最暗③在蠟燭火焰上方罩一個干冷的小燒杯,觀察燒杯內壁的變化燒杯內壁有水霧④將小燒杯翻轉,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蕩,觀察現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⑤取一小段粗玻璃管,按教材圖1-14所示方式置于火焰中,觀察發生的現象玻璃管口有“白煙”冒出⑥吹滅蠟燭,觀察實驗現象有“白煙”生成
【教師提問】蠟燭燃燒時產生的“黑煙”是什么物質? 【學生回答】經過討論后回答。 【教師點撥】蠟燭燃燒時產生的“黑煙”是石蠟不完全燃燒產生的微小的炭黑顆粒。 【教師提問】蠟燭燃燒時產生的“白煙”是什么物質? 【學生回答】經過討論后回答。 【教師點撥】蠟燭熄滅后產生的“白煙”是石蠟蒸氣冷凝后形成的白色固體小顆粒。 【教師提問】蠟燭燃燒時哪層火焰溫度最高?哪層火焰溫度最低? 【學生回答】經過討論后回答。 【教師點撥】外層最明亮,溫度最高;內層最暗,溫度最低。 【教師講述】 (2)蠟燭燃燒時發生的變化 ①物理變化:石蠟遇熱熔化,冷卻后又凝固,蠟燭的這種變化過程并沒有新物質生成,只發生了狀態的改變或形狀上的改變,像這樣的變化是物理變化。 ②化學變化:石蠟燃燒,發出明亮的火焰,放出熱量,生成了不同于石蠟的新物質——水和二氧化碳,像這樣的變化是化學變化。 【教師點撥】通過蠟燭燃燒實驗的探究,我們知道了實驗現象,實驗現象是通過觀察得到的。下面我們就學習一下觀察的方法。 【教師講述】 觀察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要了解物質發生的變化,必須從觀察入手,在觀察中思考,對物質變化的條件、現象和結果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歸納。我們可以運用自己的感官,也可以借助儀器,通過實驗觀察物質及其變化的條件、現象和結果。在化學實驗中要特別注意觀察和記錄實驗現象。觀察的內容包括:物質原來的顏色、狀態;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現象(例如物質的狀態與顏色的變化、發光、發熱、形成煙霧和放出氣體等);變化后新生成的物質的顏色、狀態等。 【教師提問】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有什么區別與聯系? 【教師講述】 (3)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與聯系 項目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概念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本質區別 (判斷依據)變化時是否有新物質生成伴隨現象物質的外形、狀態發生改變伴隨能量的變化、發光、顏色改變、生成氣體、產生沉淀等相互聯系化學變化過程中一定伴隨物理變化實例礦石粉碎、水蒸發、碘升華等木炭燃燒、鐵生銹等說明化學變化常伴隨發光、放熱等現象,但有發光、放熱等現象產生的變化卻不一定是化學變化,如燈泡通電、電爐上的電阻絲工作時也發光、放熱,但這些是物理變化
【教師提問】在生產生活中常見的物理變化有哪些? 【教師講述】 (1)物質三態變化:水的三態變化、石蠟融化、鐵水鑄鍋、干冰升華等。 (2)物質形狀變化:玻璃等破碎、水果榨汁、礦石粉碎、剪紙成花、木材制成桌椅等。 (3)物質揮發:汽油揮發、酒精揮發、鹽酸揮發等。 (4)物質溶于水:食鹽溶于水、蔗糖溶于水等。 (5)氣味擴散:花香四溢、酒香不怕巷子深等。 (6)有關光的現象: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海市蜃樓等。 (7)物理爆炸:汽車爆胎、氣球爆炸等。 (8)金屬導電、電燈發光。 【教師提問】成語、諺語和古詩詞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近幾年有關成語、諺語和古詩詞中物理變化的考查在中考中比較常見,成語、諺語和古詩詞中的物理變化有哪些呢?我們總結如下。 【教師講述】 海市蜃樓 木已成舟 鑿壁偷光 懸梁刺股 刻舟求劍 投鞭斷流 花香四溢 水乳交融 滴水成冰 大海撈針 量體裁衣 積土成山 杯弓蛇影 春風得意 草木皆兵 水中撈月 破釜沉舟 揚湯止沸 聚沙成塔 大浪淘沙 積水成淵 披荊斬棘 繩鋸木斷 掩耳盜鈴 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淘盡黃沙始到金 白玉為床,金作馬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北風卷地白草折 日照香爐生紫煙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教師提問】在生產生活中常見的化學變化有哪些? 【教師講述】 (1)物質燃燒:木材燃燒、紙張燃燒、鎂條燃燒。 (2)金屬銹蝕:鋼鐵生銹、鎂條(鋁片)氧化、銅器生銹等。 (3)物質釀造:釀酒、釀醋、牛奶發酵等。 (4)食物腐敗變質:面包發霉、糧食霉變等。 (5)動植物的呼吸作用、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師提問】成語、諺語和古詩詞中的化學變化又有哪些呢?我們總結如下。 【教師講述】 火燒赤壁 鉆木取火 百煉成鋼 火上澆油 死灰復燃 蠟炬成灰  刀耕火耨(nòu) 釜底抽薪 抱薪救火 星火燎原 玉石俱焚 烈火焚燒若等閑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爝(jué)火燃回春浩浩,烘爐照破夜沉沉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教師提問】通過上面的總結同學們能否總結一些化學變化的規律? 【學生回答】經過討論后回答。 【教師點撥】上面的反應大部分都涉及燃燒,我們可以總結這樣一個規律:燃燒都是化學變化。 【教師提問】 判斷下列變化屬于物理變化還是屬于化學變化。 (1)水的三態變化。 (2)汽油的揮發。 (3)煤油的燃燒。 (4)氯化氫和氨氣混合,產生白煙。 (5)碘化鉀溶液和硝酸銀溶液混合,產生黃色沉淀。 (6)金剛石加工成鉆石。 (7)植物的光合作用。 【學生回答】經過討論后回答。 【教師總結】 (1)物理變化。 (2)物理變化。 (3)化學變化。 (4)化學變化。 (5)化學變化。 (6)物理變化。 (7)化學變化。 【教師講述】 2.物質的性質——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1)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如顏色、狀態、熔點、沸點、硬度、密度、氣味、導電性、延展性、揮發性和溶解性等。 (2)化學性質: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表現出來的性質,如可燃性、助燃性、還原性、氧化性、穩定性、毒性等。 【教師點撥】 金剛石硬度大的性質不需要經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屬于金剛石的物理性質,而金剛石能燃燒這一性質,只有在金剛石燃燒這一化學變化中才能表現出來,屬于金剛石的化學性質。 【教師提問】我們學習了物質的性質與物質的變化,物質的性質與物質的變化有什么區別與聯系? 【教師講述】 (3)物質的性質與物質的變化的區別和聯系 項目物質的性質物質的變化區別物質的性質是物質本身固有的屬性,是物質變化的內因。物質的性質在語言描述時常用“能、可以、會、容易、是、具有”等詞語物質的變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的發生需要時間且常伴隨各種可以感知的現象,是性質的具體體現,描述時常用“生成了”“變成了”等詞語實例汽油易揮發、碳能燃燒、真金不怕火煉汽油揮發、碳燃燒聯系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變化,而物質的變化又能體現物質的某些性質
【教師點撥】 3.化學變化中能量的變化 化學變化伴隨能量的變化,有的化學變化釋放能量,如燃燒釋放熱能和光能;干電池放電釋放電能。有的化學變化吸收能量,如光合作用需要吸收太陽能才能進行。 【教師講述】 4.實驗現象的觀察和描述 實驗前反應物的顏色、狀態、氣味等實驗中是否發光、放熱、變色、放出氣體、產生沉淀、形成煙霧等實驗后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氣味等
【教師點撥】 實驗現象的描述不能與實驗結論混淆,如“蠟燭燃燒,放熱,生成可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罩在火焰上方干燥的燒杯內壁有水霧”,這是描述蠟燭燃燒的現象,“蠟燭燃燒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則為實驗結論,二者不可混淆。即描述現象時不能出現生成物的名稱。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化學研究物質的性質與變化,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變化,而物質的變化又能體現物質的某些性質。孫悟空的“七十二”變,逃不出如來佛的手心。只要你學好化學知識,大千世界的物質變化也會被你掌控在手中。 當堂達標 1.下列變化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 A.蠟燭燃燒 B.冰雪融化 C.酒精揮發 D.試管破裂 答案:A 2.詩詞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瑰寶。下列古詩中不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 A.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B.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C.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D.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答案:B 3.下列性質屬于物理性質的是(  ) A.可燃性 B.毒性 C.穩定性 D.揮發性 答案:D 4.如圖所示是一些物質的自我介紹,其中介紹自己化學性質的是(  )        A.我是紫紅色固體 B.我在自然界中硬度最大 C.我在常溫下是氣體 D.我會生銹 答案:D 5.人類生活需要的能量有些來自化學反應。下列變化中實現了由化學能轉化成電能的是(  ) A.利用電熱器取暖 B.發電廠利用水力發電 C.在手電筒中使用干電池 D.利用蠟燭照明 答案:C 6.下列有關蠟燭燃燒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可觀察到蠟燭燃燒產生明亮的火焰,火焰分三層 B.蠟燭熔化產生“燭淚” C.在蠟燭火焰上方罩一個干燥的燒杯,燒杯內壁有水霧 D.用燃著的火柴去點燃蠟燭剛熄滅時的白煙,蠟燭不能被點燃 答案:D 7.通過觀察蠟燭的燃燒以及對其燃燒產物的實驗探究,得出的結論正確的有(  ) ①火焰溫度最高處是外焰 ②蠟燭燃燒能生成二氧化碳 ③燃燒火焰為橘黃色 ④燃燒發生了化學變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8.在下列描述中: 屬于物理變化的是(  );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 屬于物理性質的是(  );屬于化學性質的是(  )。 A.氧氣能使木條燃燒更旺 B.純凈的水是無色無味的液體 C.鎂帶在空氣中燃燒生成氧化鎂 D.水在0 ℃時變成冰 答案:D C B A 板書設計 第1章 開啟化學之門 第2節 化學研究些什么 第1課時 一、化學研究物質的性質與變化 1.物質的變化——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1)蠟燭及其燃燒 (2)蠟燭燃燒時發生的變化 (3)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與聯系 2.物質的性質——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1)物理性質 (2)化學性質 (3)物質的性質與物質的變化的區別和聯系 3. 化學變化中能量的變化 4. 實驗現象的觀察和描述 第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化學研究物質的性質與變化,本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化學研究物質的組成和結構、用途與制法。 講授新課 【教師提問】 二、化學研究物質的組成和結構 空氣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實實在在存在著。你能證明它的存在嗎?你知道空氣中含有哪些物質嗎? 【學生回答】學生根據所學知識思考后后回答。 【教師點撥】 證明空氣存在的方法: 1.把杯子倒扣在水中,水無法進入杯子,證明杯子中的空氣存在。 2.拿個塑料袋開口向風,然后捏緊開口,鼓起塑料袋里面就是空氣。 … … 空氣中含有的物質: 空氣中含有氧氣、氮氣、二氧化碳、稀有氣體等。 【教師提問】 1.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既然空氣有這些成分,那么如何驗證空氣的成分呢?我們看一個實驗——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實驗演示】 實驗原理:利用紅磷燃燒消耗密閉容器內空氣中的氧氣,使密閉容器內壓強減小,在大氣壓的作用下,進入容器內水的體積即為減少的氧氣的體積。 實驗用品:集氣瓶、燃燒匙、酒精燈、導管、燒杯、止水夾、膠管、橡皮塞、火柴、紅磷、水。 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實驗步驟:(1)連接裝置; (2)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3)塞好橡皮塞后,將集氣瓶的容積劃分為5等份,并加以標記; (4)用止水夾夾緊膠管,將燃燒匙內裝滿紅磷; (5)在酒精燈上點燃紅磷后,迅速伸入集氣瓶內并把橡皮塞塞緊,觀察現象; (6)燃燒結束冷卻到室溫后,把導管插入盛水的燒杯中,打開止水夾,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紅磷在集氣瓶內燃燒,產生黃色火焰,放出大量熱,生成大量白煙。冷卻后,打開止水夾,燒杯中的水倒吸,進入水的體積約占集氣瓶內空氣總體積的1/5。 實驗分析:紅磷燃燒消耗了集氣瓶內的氧氣,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為固體,集氣瓶內氣體的壓強減少。冷卻后打開止水夾,大氣壓把燒杯內的水壓進集氣瓶,進入的水的體積約等于集氣瓶內消耗的氧氣的體積。 實驗結論: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 【教師點撥】紅磷燃燒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磷+氧氣五氧化二磷。 【教師提問】如果集氣瓶中吸入的水少于集氣瓶內空氣體積的1/5,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學生討論后回答。 【教師點撥】裝置漏氣;紅磷量不足;裝置未冷卻至室溫就打開止水夾等。 【教師提問】如果集氣瓶中吸入的水大于集氣瓶內空氣體積的1/5,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學生討論后后回答。 【教師點撥】燃著的紅磷插入集氣瓶中的操作太慢,集氣瓶內空氣受熱逸出;止水夾沒夾緊,集氣瓶內紅磷燃燒時放熱,瓶內空氣從導管逸出等。 【教師提問】可不可以用蠟燭代替紅磷進行相同的實驗,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學生討論后回答。 【教師點撥】不可以。因為蠟燭燃燒后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而二氧化碳是氣體,會彌補所消耗的氧氣的體積,導致實驗失敗。 【教師講述】 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裝置的氣密性要良好,否則瓶外空氣進入集氣瓶內,導致進入水的體積減小,使測得的氧氣的體積分數偏小。 (2)紅磷要過量,如果紅磷的量不足,則不能將集氣瓶內空氣中的氧氣完全反應掉,導致測得的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偏小。 (3)不能用木炭、硫等代替紅磷,木炭、硫燃燒后的生成物分別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氣體,會彌補所消耗氧氣的體積,瓶內壓強不會減小。 (4)必須冷卻至室溫后再打開止水夾,由于氣體體積隨溫度升高而增大,如不冷卻到室溫就打開止水夾,會使進入水的體積偏小,導致測量結果偏低。 (5)燒杯內的水要足量。 (6)該實驗同時證明了剩余氣體(氮氣)的性質:不支持燃燒,難溶于水。 【教師點撥】 2.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其他方法 【多媒體展示】 【教師講述】 ①破底集氣瓶內水面上升,上升的水的體積約占其內空氣總體積的1/5。 ②通電后,白磷燃燒,一段時間后左側水面升高至約刻度1處。 【多媒體展示】 【教師講述】 ③白磷燃燒,冷卻至室溫后,打開止水夾,水倒吸進入集氣瓶,約占集氣瓶內空氣體積的1/5。 【多媒體展示】 【教師講述】 ④白磷燃燒,冷卻后,活塞左移至約刻度4處。 【多媒體展示】 【教師講述】 ⑤實驗時應交替緩慢推動注射器活塞,使氧氣與細銅絲充分反應,熄滅酒精燈冷卻至室溫后將氣體推進一個注射器內,根據刻度讀出體積。減少的體積為氧氣的體積,再將它與原空氣體積比較,就可得氧氣的體積分數。 ⑥用酒精燈加熱充分反應一段時間,熄滅酒精燈,冷卻穩定后,注射器內減少的氣體體積為注射器和硬質玻璃管內氣體總體積的1/5。 【教師提問】空氣中含有氧氣、氮氣等多種物質,是混合物。那么什么是混合物?氧氣單獨存在屬于哪類物質呢?我們學習一下混合物與純凈物的相關知識。 【教師講述】 3.混合物與純凈物 空氣是由氮氣和氧氣等多種物質組成的混合物,而氮氣、氧氣都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純凈物,兩者的區別和聯系如下表所示: 物質混合物純凈物組成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混合而成,組成不固定由一種物質組成,組成固定表示方法無固定符號有固定的符號,如氮氣(N2)性質無固定的物理性質,混合物中各組分都保持各自的化學性質有固定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舉例空氣、海水、糖水等氧氣(O2)、二氧化碳(CO2)等聯系混合物純凈物
【教師點撥】 (1)判斷一種物質是純凈物還是混合物,關鍵看其由幾種物質組成,不能與物質的名稱混淆。如五氧化二磷是一種物質的名稱,屬于純凈物。 (2)不要被一些字詞誤導,如清新(或純凈)的空氣仍是混合物,冰水混合物只是不同狀態的同種物質混合,為純凈物。 【教師提問】空氣的成分是何時?由什么人發現的呢? 【教師講述】 4.空氣成分的發現 (1)18世紀70年代,瑞典科學家舍勒和英國化學家普里斯特利分別制得了氧氣。 (2)1774年,法國化學家拉瓦錫通過實驗,得出了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的結論。 (3)后來,許多科學家研究發現,空氣中還含有氦(He)、氖(Ne)、氬(Ar)、氪(Kr)、氙(Xe)等稀有氣體。 【實驗演示】加熱葡萄糖、砂糖、面粉。 實驗步驟:取少量葡萄糖、砂糖和面粉,分別放在燃燒匙中,在酒精燈上加熱。 實驗現象:完全燒焦后,得到黑色的殘渣。 實驗結論:這幾種物質的組成中均含有碳元素。 【教師講述】 5.世間萬物僅僅由100多種元素組成 (1)少量物質只由一種元素組成,如氧氣由氧元素組成,金剛石由碳元素組成。 金剛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也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構成的,但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導致二者在物理性質上有很大的差異。如圖所示。 【多媒體展示】 金剛石及其微觀結構模型      石墨及其微觀結構模型 【教師講述】 (2)多數物質由兩種或更多種元素組成,如二氧化碳由碳和氧兩種元素組成,碳酸氫銨由碳、氫、氧、氮四種元素組成。 (3)各種物質都是由肉眼看不見的、極小的微粒構成的,且都具有一定的組成與結構。物質組成和結構的不同導致了物質性質的差異。 【教師點撥】物質的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 【教師講述】 6.物質的變化遵循一定的規律 一種物質通過化學變化可以變成其他物質,但反應物、生成物中應含有相同的元素。即在化學變化中,組成物質的元素種類不變。如鐵礦石可以煉成鐵,卻不能煉成金;用水可以制取氫氣,卻不能通過化學方法把水變成油。 【教師提問】 請指出下列用途中,哪些是金剛石的用途,哪些是石墨的用途,并說明該用途分別利用了金剛石或石墨的哪些性質? 1.制作鉆石; 2.作為電池的電極; 3.制作鉛筆的鉛筆芯; 4.切割玻璃。 【學生回答】學生討論后回答。 【教師點撥】 1.金剛石的用途,利用了金剛石是無色透明的晶體,具有特殊的光學性質。 2.石墨的用途,石墨是一種能導電的物質。 3.石墨的用途,利用了石墨為黑色質軟的固體,在紙上劃過會留下痕跡。 4.金剛石的用途,利用了金剛石的硬度大。 【教師導入】 以上幾個問題中,涉及了物質的性質和用途,其實化學也研究物質的用途與制法。 【教師講述】 三、化學研究物質的用途與制法 1.研究物質的化學反應,可以揭示物質之間的轉化規律。以此為基礎,科學家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自然資源,生產出現代社會中人們需要的各種用品,并不斷拓展著各種物質的使用范圍。 【教師點撥】化學研究的是物質而不是物體。占有空間、具有質量、具有特性的東西稱為物質,如玻璃、木材等;由物質組成,具有一定形狀、大小和用途的東西稱為物體,如玻璃杯、桌椅等。化學主要研究物質,物理學主要研究物體及其運動。 【教師提問】物質的性質與物質變化、用途、制法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呢?我們看這張圖。 【多媒體展示】 2.物質的性質與物質變化、用途、制法之間的關系。 【教師講述】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物質的用途又反映物質的性質;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變化,物質的變化又反映物質的性質;物質的性質也決定物質的制法;性質是變化的內因,而變化是一個過程。 【教師講述】 3.人們以煤、石油、天然氣等為原料,通過化學工藝,制造和合成價值更高的藥物、化學纖維、塑料和合成橡膠等產品。 4.歷史上幾項重要的化學研究成果 (1)法國化學家拉瓦錫通過實驗研究空氣的成分。 (2)門捷列夫于1869年發表了元素周期表。 (3)著名化學家、發明家諾貝爾多年研究炸藥,改進引爆裝置。 (4)1898年,居里夫婦從瀝青鈾礦中發現了有放射性的釙和鐳。 (5)1965年,我國化學家首次人工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 (6)三位科學家研究導電塑料,獲得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化學研究物質的組成和結構、用途與制法。物質的性質、物質的用途、物質的變化貫穿化學學習的始終,同學們要從現在做起,努力學習化學知識,掌握化學規律,為學好化學打下基礎。 當堂達標 1.如圖所示是“測定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的實驗裝置,關于該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不用考慮裝置氣密性是否良好 B.紅磷火焰熄滅后立即打開止水夾 C.依據實驗現象推測,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 D.紅磷點燃后,慢慢伸入瓶中并塞緊橡皮塞 答案:C 2.下列研究課題不屬于化學研究領域的是(  ) A.研究物質的組成和結構 B.研究物質的性質與變化 C.研究物體的運動規律 D.研究物質的用途與制法 答案:C 3.下列物質屬于混合物的是(  ) A.氧氣   B.澄清的石灰水  C.碳酸氫銨   D.五氧化二磷 答案:B 4.下列科技成果不屬于化學成就的是(  ) A.科學家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的黑體形式”,獲得諾貝爾獎 B.科學家用單個分子制成“納米車”,它能在人工操縱下運輸藥物分子 C.科學家發現“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獲得諾貝爾獎 D.1965年,我國化學家首次人工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 答案:A 5.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同學為探究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請根據圖示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閉合電源開關,可以觀察到白磷     。 (2)裝置冷卻至室溫時,可觀察到U形管內左側液面    。 (3)通過這個實驗得出的結論是     。 (4)通過此實驗還可推知反應后剩余氣體的性質是     、 。 答案:(1)白磷燃燒,產生白煙 (2)上升 (3)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1/5 (4)不易溶于水 不燃燒、不支持燃燒 板書設計 第1章 開啟化學之門 第2節 化學研究些什么 第2課時 二、化學研究物質的組成和結構 1.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2.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其他方法 3.混合物與純凈物 4.空氣成分的發現 5.世間萬物僅僅由100多種元素組成 6.物質的變化遵循一定的規律 三、化學研究物質的用途與制法 1.研究物質的化學反應,可以揭示物質之間的轉化規律。以此為基礎,科學家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自然資源,生產出現代社會中人們需要的各種用品,并不斷拓展著各種物質的使用范圍。 2.物質的性質與物質變化、用途、制法之間的關系。 3.人們以煤、石油、天然氣等為原料,通過化學工藝,制造和合成價值更高的藥物、化學纖維、塑料和合成橡膠等產品。 4.歷史上幾項重要的化學研究成果 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泊头市| 沂南县| 潞城市| 鹤壁市| 瑞安市| 天门市| 姚安县| 二手房| 兴安盟| 长白| 肥城市| 铅山县| 鱼台县| 治县。| 腾冲县| 永顺县| 苏尼特左旗| 晴隆县| 黄骅市| 巴塘县| 黑龙江省| 无锡市| 新和县| 固镇县| 馆陶县| 军事| 海伦市| 高青县| 肇州县| 津市市| 宁南县| 聊城市| 莱西市| 元阳县| 长沙市| 阿克苏市| 博客| 休宁县| 敦煌市| 罗甸县| 门头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