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冊十上. 第17課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中國的加劇知識脈絡 同步訓練知識脈絡第17課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中國的加劇一、太平天國運動1.過程(1851~1864年)(1)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義。(2)1853年占領南京,改名天京,定為都城。(3)北伐和西征,軍事上達到全盛。(4)1856年天京事變,由盛轉衰。(5)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2、頒布綱領(1)前期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內容: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的主張,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農民追求社會財富平均的理想。(2)后期頒布《資政新篇》。內容:提出了新的社會經濟政策,試圖回答農民革命應當向何處去的問題。3、失敗的原因(1)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2)主觀原因:農民階級的歷史局限性,缺乏科學思想理論的指導,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不可能沖破封建社會的制度和思想,失敗是必然的。4、影響: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引起了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湘淮系官僚集團的崛起,中央權力下移,對此后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二、洋務運動1、背景:內有太平天國運動;外有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內憂外患)。2、目的: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挽救國家頹勢(剿發逆,勤遠略)。3、代表: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4、內容(1)為了自強,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官辦企業),例如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2)為了求富,創辦近代民用企業(官督商辦),例如上海輪船招商局、上海機器織布局、開平煤礦等。(3)興辦新式教育:創辦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的學校。(4)建成了以北洋艦隊為代表的新式海軍。5、影響:引進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提高了國防特別是海防實力;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一種嘗試。6、結局:隨著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而破產。洋務派希望洋務新政可以保障國家安全,抵抗外敵侵略的目的未能達到。7、失敗原因:洋務派的初衷不是改變封建統治,只是引進資本主義國家新的軍事和生產技術,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修修補補。三、邊疆危機和甲午中日戰爭1、邊疆危機:19世紀60~70年代英國支持的阿古柏入侵,占領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區,俄國占領伊犁地區,左宗棠率軍平亂,收復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西北邊疆渡過了危機。2、1883~1885年中法戰爭:1883年底爆發,1884年年馬尾海戰。同年,法軍攻臺灣,劉銘傳率軍多次擊退法軍。1885年3月,清軍在馮子材的率領下取得鎮南關大捷,法軍敗退,法國內閣垮臺。中法簽訂《越南條款》,承認法國占領越南;1885年臺灣建省,清政府強化了對臺灣的管轄。3、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1)背景①日本:明治維新后,資本主義發展迅速,日本侵略野心膨脹,要求分割世界。(根本原因)②中國:清政府政治腐敗,各種矛盾尖銳,列強侵華,邊疆危機不斷。③朝鮮:東學黨起義。(導火線)(2)經過①爆發標志:1894年日軍在豐島海面偷襲清朝運兵船。②主要戰役:黃海海戰,北洋艦隊官兵英勇作戰,重創日本艦隊,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經遠艦管帶林永升與艦同沉。北洋艦隊遭到重大損失。1895年2月,日軍摧毀威海衛軍港,北洋艦隊覆滅。(3)結果:清軍慘敗,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獨立。內容: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款2億兩白銀,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制造。(4)影響①對日本:獲得了稀缺資金,市場擴大,推動資本主義發展。②對中國:進一步把中國社會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證明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中華民族開始覺醒,中國社會各階層為挽救民族危機展開斗爭和探索;客觀上加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③對列強: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侵略深入到中國內地;日本得到巨額賠款和臺灣等戰略要地,不僅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而且便利了對遼東地區的進一步侵略。四、瓜分中國的狂潮(1)三國干涉還遼。《馬關條約》簽訂后,俄法德“三國干涉還遼”。日本被迫歸還遼東半島,但向清政府索取了3000萬兩白銀的“贖遼費”。(2)清政府向歐洲大借款。為了在三年內向日本交出2.3億兩白銀,清政府分三次向俄法銀行團、英德銀行團以高額利息借款3億兩白銀。(3)劃分勢力范圍和強租租借地。俄租旅大,英國租威海衛,德國租膠州灣,英國租九龍,法國租州灣。(4)加緊對中國鐵路和工礦利權的掠奪。同步訓練第17課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一、單選題1.據資料統計,從1862~1894年這30余年中,李鴻章所主辦和參與籌辦的“新政”事業占中國這一時期舉辦的全部新政的80%以上,其范圍包括軍火、采礦、民用,此外還舉辦新式學校。李鴻章“新政”事業的主題是( )A.廢除八股取士,舉辦新式教育B.發展近代產業,自強求富C.引進先進技術,改革封建制度D.學習西方思想,改變傳統習俗2.19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邊疆地區發生嚴重危機,下列選項中,為解決邊疆危機作出過重要貢獻的人物有( )A.李鴻章 馮子材 B.曾國藩 張之洞C.左宗棠 馮子材 D.劉永福 鄧世昌3.有人曾對中國近代史上一場戰爭發出這樣的感慨:“從前我們只是被西方大國打敗過,現在竟被東方小國打敗了,而且失敗得那樣慘,條約又訂得那樣苛刻,這是多么大的恥辱啊!”這場戰爭是( )A.第一次鴉片戰爭 B.八國聯軍侵華戰爭C.第二次鴉片戰爭 D.甲午中日戰爭4.甲午戰后,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美國傳教士李佳白等人,紛紛向清政府上書,希望清政府聘請外國人為顧問,“亟行變通改革”,實行“新政”。這種現象實質上反映了( )A.傳教士關心中國政治 B.英美意圖控制清政府C.列強干涉中國內政 D.變法已成為時代主流5.錢穆先生在他的講演中提出了一些對太平天國的看法:“他們對下層民眾,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淺一些的社會主義,大抵他們是有此想法的。”能夠證明這一觀點的有力證據是( )A.定都天京 B.金田起義C.頒布《天朝田畝制度》 D.頒布《資政新篇》6.1853年,英國一家報紙曾登文指出:“叛亂運動的最后成功將是敵視在中國的外國人的信號,我們的損失將是很大的,我們的所得將是零。”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①文中所指的叛亂是太平天國運動 ②該運動的主要對象是外國侵略者 ③太平天國運動面臨雙重敵人 ④侵略者極端仇視中國革命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7.歷史學家徐中約指出:“在太平天國之后,湘軍和淮軍的官佐因功而擢升至重要職位,從前由滿人占據的重要督撫位置現在落入了漢人之手。……外省大員在國是中的影響日益擴大,勢力強大的巡撫和總督時時會擺脫中央政府自行其是”。作者所闡述的核心意思是( )A.清政府權力的轉移推動了中國政治制度的變革B.太平天國運動具有狹隘的民族主義色彩C.太平天國運動推動了統治階級內部的重大變動D.太平天國運動促使清政府的權力由滿人轉移到漢人8.洪秀全在《天父詩》《幼學詩》中說:“只有媳錯無爺錯,只有嬸錯無哥錯,只有人錯無天錯,只有臣錯無主錯。”“生殺由天子,諸官莫得違。”這主要反映了太平天國運動( )A.繼承了農民起義的全部傳統B.按照拜上帝教創立人間天國C.旨在強化等級尊卑的傳統觀念D.并未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9.“臺灣兵勇約四五萬人,割讓后半數奉命撤營內渡,官吏亦紛紛離去,兵力士氣大受影響……復以倉促成軍,單位又雜,唐景崧乏統馭之才及決心。”據此可知,反割臺斗爭失利的原因有( )①民眾抗日決心不足 ②缺乏朝廷支持援助 ③地方官員領導不力 ④軍隊臨時拼湊而成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1899年美國照會英、德、俄、法、意、日等國,提出在中國實行商業機會均等的主張,1900年又補充了保持中國領土和行政權力完整的條款。上述政策( )A.導致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B.引發了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C.擴大了美國在中國的權益D.為中國挽回了一些損失和利益11.有人認為“太平天國運動為中國的近代化減少了阻力”。這一說法的主要依據是( )A.《天朝田畝制度》具有革命性B.太平天國沉重打擊了清朝統治C.《資政新篇》要求發展資本主義D.“拜上帝教”吸收了西方文化12.1858年,英國侵華軍司令額爾金率艦隊自上海沿江西上。在天京江面,太平軍與其交火。事后,太平天國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條件下英國船艦可在長江航行。由此可見,太平天國( )A.受《北京條約》影響較深B.通曉國際水路交往規則C.迫切學習西方的強烈愿望D.沒有認清列強侵華本質13.1898年英國人貝斯福參觀李鴻章的金陵制造局后寫道:“中國總辦和官吏們似乎不了解他們在造什么、為什么制造。機器是現代的、頭等的,卻用來制造過時的軍需品。”從貝斯福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推斷出金陵制造局( )A.是一家民用企業B.能夠有力地增強清朝軍事實力C.沒有引進西方先進技術D.屬于洋務派創辦的軍用工業14.甲午戰爭之前,清朝統治者雖然事事對西方列強讓步以求苛安,但唯獨對日本一直態度強硬。這主要是因為( )A.日本實力弱于西方列強B.火燒圓明園的記憶猶新C.清政府不諳熟近代外交D.華夷之辨觀念根深蒂固15.1897年9月9日,德國通知俄國,根據彼得戈夫會談的精神,德國艦只將考慮今冬在膠州灣過冬。為此,在德國剛剛占領膠州灣時,俄國外交大臣就上奏沙皇:“由于山東的已成,看來我們應不失時機,即由我國艦隊占領大連灣。”這反映出( )A.俄國和德國爭奪中國山東激烈B.俄德加強了對清政府的軍事控制C.清政府重視利用列強間的矛盾D.列強侵占中國權益時相互勾結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鴉片戰爭后)隨著西學東漸,近代中國人逐漸認識到與外國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戰敗之后,中國讀書人逐漸被戰勝者改變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強弱分文野的新觀念。這類因對抗性互動而產生的概念轉移,急劇而徹底……對西方的認知,也從“夷務”到“洋務”再到“時務”,由貶義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說是天翻地覆的轉變,也不為過。——羅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國》材料二 日本除了把臺灣奪到手之外,還拿到了中國2.3億兩的賠款。這等于日本4年的財政收入,等于中國3年的財政收入。日本要是拿這筆款發展經濟,用于改善經濟發展的環境,用于改善國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觀了。但它用來擴軍,85%的賠款都用于擴軍和相關的項目,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只有一部分拿來建了一家鋼鐵廠。這就導致了日后侵略別國反過來被迫無條件投降的災難性后果,同樣輸得很慘。——袁偉時《甲午戰爭:沒有贏家的結局》材料三 19世紀末中國形勢示意圖(1)根據材料一,概括鴉片戰爭后中國人對于世界的認知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袁偉時認為甲午戰爭的結局是“沒有贏家”,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說明理由。(3)結合材料三中的兩幅圖,說明“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時局。參考答案:1.B解析:根據材料“1862~1894年”“李鴻章所主辦和參與……其范圍包括軍火、采礦、民用,此外還舉辦新式學校”可知,這反映的是洋務運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朝內外交困,統治集團內部一些較為開明的官員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統治。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官員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創辦軍工企業、民用企業、學校等,力求“師夷長技以自強”,發展近代產業以抵御外侮,維護清朝統治。B項正確。洋務運動沒有廢除八股取士,A項錯誤;洋務運動沒有改革封建制度,C項不合題意;辛亥革命后,中國人開始普遍學習西方思想,改變了傳統習俗,D項不合題意。2.C解析:李鴻章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與“重要貢獻”不符,排除A項;曾國藩并未為邊疆事業作出貢獻,故排除B項;劉永福、鄧世昌都與甲午戰爭相關,發生于19世紀90年代,時間不符,排除D項;左宗棠收復新疆,馮子材取得鎮南關大捷,二者都為邊疆危機作出過重要貢獻,故選C項。3.D解析:從“現在竟被東方小國打敗了”可以看出,這場戰爭是甲午中日戰爭。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簽署《馬關條約》,接受割地和賠款的苛刻條款,故選D項。第一次鴉片戰爭是英國發動的,排除A項;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侵略國家包括日本,但主要是西方國家,排除B項;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兩國發動的,排除C項。4.B解析:甲午戰爭之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由“希望清政府聘請外國人為顧問”可以看出英美的目的是想通過此舉控制晚清政府統治權,故B項正確。傳教士關心中國政治只是假象,目的是借助傳教士宣傳控制中國政策,故A項錯誤;列強干涉中國內政不是材料反映的實質,故C項錯誤;材料中的“新政”不是維新變法時期的“新政”,故D項錯誤。5.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天朝田畝制度》中規定了絕對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故選C項。6.C解析:從材料時間“1853年”可知這一事件為太平天國運動;它面臨的不僅是本國封建統治者的鎮壓,還有外國列強的侵略;材料也明顯可以看出侵略者對中國革命的仇視。故①③④正確。②說法錯誤,太平天國主要斗爭矛頭是國內的封建腐朽統治,故排除。故C項正確。7.C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地方政權逐漸被漢族官僚控制,有些地方政府擺脫中央政府“自行其是”,說明太平天國運動推動了統治階級內部的重大變動,故C項正確。清政府部分權力轉移到地方漢族官僚手中,不等于政治制度發生變革,A項錯誤;材料與是否有狹隘的民族主義色彩無關,B項錯誤;材料強調太平天國運動推動了統治階級內部的重大變動,不等于促使清政府的權力由滿人轉移到漢人,故D項錯誤。8.C解析:A項“全部傳統”說法絕對,錯誤;材料反映的是社會倫理,B項與材料內容不符;材料反映的是三綱五常的觀念,體現了其等級尊卑的觀念,C項正確;太平天國運動以拜上帝會為組織基礎,受到西方思想影響,D項說法錯誤。9.D解析:從材料“奉命撤營內渡,官吏亦紛紛離去,兵力士氣大受影響”“復以倉促成軍,單位又雜,唐景崧乏統馭之才”來看,反割臺斗爭失利的原因有缺乏朝廷支持援助、地方官員領導不力和軍隊臨時拼湊而成等,②③④說法正確;材料信息只提到“唐景崧乏統馭之才及決心”,沒有提到民眾的抗日決心,①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故選D項。10.C解析 :材料中提及的是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這一舉措讓中國全部對帝國主義開放,擴大了美國在中國的權益,C項正確。A項是甲午戰爭失敗的影響;義和團運動是1899年,不符合題意,B項錯誤;該措施并沒有為中國挽回損失和利益,D項錯誤。11.B解析:當時中國近代化的最大阻力是封建統治,故選B項。12.D解析:從材料“太平天國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條件下英國船艦可在長江航行”來看,太平天國沒有認識到英國艦船在長江航行破壞了中國主權,沒有認識到英方行為的侵略性質。故選D項。《北京條約》在1860年簽訂,排除A項;B、C兩項不符合史實,均排除。13.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維護清朝統治,19世紀60~90年代地主階級洋務派掀起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以“自強”為口號創辦了一系列軍事工業,其中比較重要的有李鴻章創辦的金陵制造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等,故D項符合題意。李鴻章是地主階級洋務派的代表,創辦的企業屬于官辦企業,A項錯誤;由材料“卻用來制造過時的軍需品”可見制造總局在軍事方面不能起到重大作用,B項不合題意;洋務派主張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朝統治,C項與史實不符。14.D解析:中國一直對日本態度強硬,主要原因是認為日本是蕞爾小邦,是中國的屬國,中國一直把日本當做蠻夷之地,故選D項。A項不完全符合史實,甲午中日戰爭前夕,日本的國力已經趕超某些歐洲列強,故排除;火燒圓明園的是英法聯軍,與日本沒有關系,故排除B項;C項不符合史實,這時中國的清政府已經對近代外交有了一定的了解,故排除。15.D解析:材料并不能說明俄國和德國爭奪中國山東,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反映俄德加強了對清政府的軍事控制,故B項錯誤;材料未涉及清政府的態度和政策,故C項錯誤;俄國與德國的行為說明列強侵占中國權益時相互勾結,故D項正確。16.材料題(1)變化:認識到與外國交往的重要性;接受了以強弱分文野的新觀念;對西方的態度從鄙視到平等對待再到尊崇。(2)理由:對中國而言: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屈辱的《馬關條約》;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機加深)。對日本而言:戰爭的勝利進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進一步擴軍備戰(軍國主義);發動更大規模的侵略戰爭,最終導致日本戰敗投降。(3)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浪潮,而腐朽的清王朝依舊搜刮民財,生活腐化,空有武藝,避戰自保,導致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近代中國人逐漸認識到與外國交往的重要”“接受了以強弱分文野的新觀念”“對西方的認知,也從‘夷務’到‘洋務’再到‘時務’,由貶義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等信息進行歸納概括即可。第(2)問,關于中國角度,結合《馬關條約》簽訂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思考作答即可;關于日本角度,根據材料二中走上軍國主義道路,“這就導致了日后侵略別國反過來被迫無條件投降的災難性后果,同樣輸得很慘”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日本擴軍備戰,發動更大規模的侵略戰爭,最終導致日本戰敗投降的角度分析作答。第(3)問,結合材料三中兩幅圖的內容,歸納概括,但要注意從列強和清王朝兩個方面分析概括。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