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冊十上. 十上.第16課 兩次鴉片戰爭知識脈絡 同步訓練知識脈絡第16課 兩次鴉片戰爭一、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年)1.背景(1)中國:政治上,君主專制統治依舊頑固;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主要生產方式,科技落后,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思想上,理學占統治地位,天朝上國盲目自大,文化專制;外交上,海禁政策,閉關鎖國;軍事上,八旗和綠營作戰能力低下,武器主要是冷兵器。社會階級矛盾激化,農民起義此起彼伏。(2)世界:工業革命后的半個世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英、法、美等國逐漸占據主導地位。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了中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意圖打開中國市場,將中國變成其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3)直接原因:1839年6月林則徐虎門銷煙(導火線)。2.過程(1)時間:1840年6月~1842年8月。(2)結果:失敗,清政府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條約 時間 簽約國家 內容 主權影響《南京條約》 1842 中英 割讓香港島、賠款2 100萬銀元、接受協議關稅以及開放五口通商等 英、美、法三國從中國獲得協議關稅、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以及通商口岸傳教權等《虎門條約》 1843 中英《望廈條約》 1844 中美《黃埔條約》 1844 中法3、影響: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1)政治上: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經濟上:小農經濟開始解體,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3)社會矛盾:從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4)革命任務:由反對本國的封建統治,變為反對本國的封建統治和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雙重任務,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5)思想: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林則徐組織編譯《四洲志》,魏源《海國圖志》“師夷長技以制夷”;徐繼畬《瀛寰志略》是近代中國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1.原因:列強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提出修約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絕。2.經過:1856年英、法兩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美、俄以調停人面目出現。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天津、北京,火燒圓明園,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3.結果:失敗,清政府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條約 時間 簽約國家 影響《天津條約》 1858 中英、中法 英法獲得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以及內河航行權等權益;鴉片以“洋藥”名義納稅進口,實現鴉片貿易合法化《北京條約》 1860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1860 中俄 俄國搶占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100余萬平方千米的中國土地,還把俄方提出的邊界走向強加給中國,為此后大規模侵占中國領土制造根據《璦琿條約》 1858 中俄4.影響從《南京條約》到《北京條約》,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了嚴重侵犯,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步訓練第16課 兩次鴉片戰爭一、單選題1.1851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倫敦的海德公園為萬國工業博覽會剪彩,充分展示了英國強大的工業實力,同時也昭示了英國對市場的需求,基于這種需求,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在簽訂的條約中最能體現這一需求的是( )A.協定關稅 B.勒索大量賠款C.開放通商口岸 D.割占香港島2.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部分官員認為中外沖突的根源在于外國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關稅,讓列強放棄公使駐京、賠償軍費、長江通商等條款。這表明,當時清政府部分官員( )A.華夷觀念正在轉變 B.主張自由貿易以求自強C.已具有國際法意識 D.缺乏近代國家主權意識3.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后的兩年內,先是俄國拒絕與理藩院繼續往來,將理藩院致俄國的照會原封退還,接著美、英、法三國公使中止與管理通商事務的地方總督兼欽差大臣的關系,都將其照會直接送到軍機處。這一做法( )A.表明英國對清政府存在著明顯的歧視B.使中國在外交上享有與英國平等的權力C.反映出《天津條約》是一個屈辱的條約D.在客觀上有利于推動中國外交近代化4.右圖昭示世人:中華民族曾經遭受戰爭的劫難。它是指( )A.鴉片戰爭B.第二次鴉片戰爭C.俄、美軍隊所為D.南京下關場面5.有學者認為“就世界大勢論,鴉片戰爭是不能避免的”。這里所說的“大勢”主要是指( )A.英國的船堅炮利 B.工業文明迅速發展C.中國的閉關鎖國 D.西方列強加緊擴張6.1838年,林則徐奉召進京期間受到不尋常的禮遇,他以私人身份被道光帝召見竟達十九次,隨后不久被任命為欽差大臣。這反映出的本質問題是( )A.鴉片走私已引起清廷重視B.道光帝堅決捍衛大國顏面C.鴉片輸入威脅到清朝統治D.禁煙主張得到了朝廷認可7.19世紀40年代,英國開始實行自由貿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關稅,同時與法國等國家簽署了減免關稅的雙邊協議。這一政策也推廣到歐洲以外,用武力強迫中國等東方國家減免關稅、開放市場。這反映了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目的是( )A.要求中國實行自由貿易政策B.要求中國大幅度降低關稅C.打開中國的市場D.把中國變成英國的殖民地8.“英國商民既在各口通商,難保無與內地居民人(等)交涉獄訟之事,……英商歸英國自理,……他國夷商,仍不得援以為例。”材料反映了( )A.英國取得片面最惠國待遇B.門戶開放政策C.英國商人的利益受到保護D.英國取得領事裁判權9.《海國圖志》序言中說:“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上述言論反映出作者( )A.主張與外國禮尚往來 B.主張學習西方科學技術C.主張主動進攻西方國家 D.主張學習西方政治制度10.《海國圖志》問世16年后,兵部侍郎王茂蔭上書咸豐皇帝,要求“親王大臣、八旗子弟”學習《海國圖志》,但這個建議如石沉大海,波瀾不驚。這主要是因為( )A.《海國圖志》并非官方編修B.滿漢貴族的極力反對C.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國”思想D.清政府固守鎖國政策11.造成下圖所示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百姓普遍貧困 B.對外貿易蕭條C.農業嚴重歉收 D.鴉片大量走私12.近代一有識之士曾說:“一國所得,諸國安然而享之;一國所求,諸國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驅西洋諸國使之協以謀我。”上述言論針對的是( )A.領事裁判權 B.居住及租地權C.片面最惠國待遇 D.“門戶開放”政策13.1861年,清政府設立了處理各國事務的總理衙門;1864年,清政府翻譯出版了有關國際法的教科書;1873年,清帝接見外國外交官時準予免行叩拜禮;1876年,清政府開始向外國派駐外交使團。這反映了( )A.中國近代外交半殖民地化進程加速B.中國外交逐漸步入近代化C.傳統朝貢體系外交退出歷史舞臺D.清廷外交受制于西方列強14.下圖是簽訂《南京條約》的情景,這一事件及此后可能出現的歷史情景是( )A.清朝官員普遍為政府放棄“閉關鎖國”政策而慶幸B.道光帝認為《南京條約》影響很壞而一直不予批準C.消息傳到英國,英國商人為鴉片貿易合法化舉杯祝賀D.中國政府派出專員與英國領事商定進出口貨物的稅率15.姚瑩在《康輶紀行》中,闡述了英法歷史、英印關系、英俄關系,以及印度、尼泊爾、錫金入藏交通要道等,并建議清政府提防英國侵略西藏的野心。這部著述與《海國圖志》《瀛寰志略》相似的是( )A.推動清政府放棄閉關鎖國政策B.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C.面對民族危亡,探索救國之路D.促使人們普遍面對現實二、材料分析題16.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們不能希望貿易立刻就發展到按照該國(指中國)人口的眾多、土地的富饒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測定的那種程度……自從條約締結以來,因我對華通商的擴展有限而感到許多失望,……屆時我們當有權要求中英條約修訂……我們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員通力合作……更好地影響中國政府去履行對目前事情的改進。”材料二 但無論什么時候我們談判條約的修訂,我們都可以提出建議……一、爭取廣泛地進入中華帝國的整個內地以及沿海各城;二、爭取揚子江的自由航行,并進入沿江兩岸到南京為止(包括南京在內)的各城市以及浙江沿海人煙稠密的各大城市……——1854年英國《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材料三 兩次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請回答:(1)材料一中“自從條約締結以來”指的是什么條約?根據材料一,你認為英國要求修訂條約的原因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開放通商口岸的特點。這反映了什么實質?(3)根據材料,分析第二次鴉片戰爭和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關系。 參考答案:1.A解析:隨著工業革命的完成,基于發展資本主義的需要,英國迫切需要廣闊的商品傾銷地和原料產地。協定關稅指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需與英國商定,從此中國的關稅自主權開始喪失,它有利于英國壓迫中國降低稅率以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故選A項。勒索大量賠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財政負擔,同時轉嫁到勞動人民的身上,使他們的生活更加艱苦,反而導致國內市場相對狹小,不利于擴大對華商品輸出,排除B項;通商口岸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進行殖民掠奪和不等價交換的中心,若關稅不降低,列強依然難以擴大商品輸出,排除C項;割占香港島,損害了中國領土的完整,與列強擴大對華商品輸出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2. D解析:清政府部分官員認為“公使駐京”比“全免關稅”更能危及統治根本,這說明這些官員缺乏近代國家主權意識,故D項正確。材料正是華夷觀念的體現,故A項錯誤;B項不符合史實;材料是清政府缺乏國際法的表現,故C項錯誤。3.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因為清政府原有的外事管理體制與國際慣例不符,引起了西方國家的日益不滿,西方列強的這些行為使清朝政府不得不對原有的管理模式進行變革,客觀上推動了中國外交的近代化,故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的外事管理體制與國際慣例不符,沒有體現出中英之間的關系和《天津條約》的內容,故排除A、B、C三項。4.B解析:圖片為圓明園遺址,圓明園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被英法聯軍毀壞。故B項正確。5.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爆發時間是19世紀40年代,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所以材料中的“世界大勢”主要是指西方工業文明的迅速發展。與中國保守封閉的農業文明相對,兩種文明必然會發生沖突和碰撞,故B項正確。船堅炮利是英國取勝的原因,不是必然要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原因,排除A項;“閉關鎖國”并不必然招致外來侵略,排除C項;新航路開辟以后,西方列強就在世界各地擴張,排除D項。6.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鴉片輸入威脅到了清朝統治,道光帝接受了林則徐的建議,并任命他為欽差大臣赴廣東禁煙,故選C項。其他三項均不符合材料中“本質問題”的要求,排除A、B、D三項。7.C解析:根據材料“用武力強迫中國等東方國家減免關稅、開放市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40年代,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在世界范圍內搶占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為了打開中國的市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故C項正確。A、B兩項均從屬于C項,排除;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8.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交涉獄訟之事,……英商歸英國自理”可知,材料中的主張破壞了中國司法主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特權是指領事裁判權,是在鴉片戰爭后《南京條約》附件中取得的,故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出最惠國待遇,故排除A項;B項是1899年美國提出的,排除;材料中沒有體現出對英國商人利益的保護,故排除C項。9.B解析:魏源在其著作《海國圖志》的序言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以抵抗外國的侵略,而非學習西方政治制度,作為地主階級的代表,他不可能提出改變社會制度,故B項正確,D項錯誤。材料信息主張學習西方技術以抵抗外國侵略,無法體現與外國禮尚往來、主動進攻西方國家,排除A、C兩項。10.C解析:《海國圖志》向國人介紹西方歷史地理等知識并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這與當時統治者固守的“天朝上國”思想相悖,因此,王茂蔭的主張石沉大海,故C項正確。清廷是否采納王茂蔭的建議與《海國圖志》是否為官修無關,故A項錯誤;B項表述太絕對;鴉片戰爭后,清政府鎖國政策已經破產,D項錯誤。11.D解析:根據圖示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因為鴉片貿易,白銀外流,導致銀貴錢賤,故D項正確。百姓普遍貧困,與銀貴錢賤現象無關,排除A項;對外貿易蕭條不會導致白銀外流、銀貴錢賤,排除B項;農業嚴重歉收,與銀貴錢賤現象無關,排除C項。12.C解析:片面最惠國待遇是指一國在通商、航海、稅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給予另一國享受現時或將來所給予任何第三國同樣的一切優惠、特權或豁免等待遇。材料中所述正是片面最惠國待遇,故選C項。A項是司法方面的權利,外國人在中國犯了法中國法律無權管制;B項與材料無關;D項是指在整個中國范圍,列強都有進行貿易的權利。13.B解析:材料反映清政府外交事務方面的各項規章制度、運作流程均初步向國際慣例看齊,這一過程體現的是外交的近代化,故B項正確。材料體現出的是外交的近代化,不是外交半殖民地化,故A項錯誤;傳統的朝貢體系外交并沒有退出歷史舞臺,故C項錯誤;清廷外交并不是完全受制于西方列強,故D項錯誤。14.D解析:《南京條約》中有關于協定關稅的內容,故選D項。A項中“普遍”、B項中的“一直”,均不符合事實,排除;“鴉片貿易合法化”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侵略者獲得的權益,故排除C項。15.C解析:“建議清政府提防英國侵略西藏的野心”與《海國圖志》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及《瀛寰志略》介紹西方政治、軍事、地理、風俗的目的基本一致,都是為探索救國之路,故C項正確。材料題答案:(1)中英《南京條約》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原因: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掠奪原料,加強經濟侵略。(2)特點:列強獲得對中國的侵略已經擴大到整個東部沿海,并開始深入到長江沿岸和清朝統治的心臟地帶。實質:列強獲得更多侵略權益,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3)兩次鴉片戰爭的目的和實質相同,都是為打開中國市場而發動的侵略戰爭,因此,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屆時我們當有權要求中英條約修訂”“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員通力合作”等信息,可知是《南京條約》。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因我對華通商的擴展有限而感到許多失望”概括。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進入中華帝國的整個內地以及沿海各城”“爭取揚子江的自由航行……”和材料三圖中內容概括。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即可。第(3)問,根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二找出兩次鴉片戰爭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再得出結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