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2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導學案自主學習【學】【課標要求】掌握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區分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學習目標】科學精神:正確理解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等相關知識。公共參與:自覺遵循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讓思維合乎邏輯。【自學評價】知識梳理:目標評價:1.一列火車進站了。有個小伙子搶先上了火車,一看,座無虛席。他就厚著臉皮硬往一位老大爺身邊擠座兒。老大爺不高興了,說:“小伙子,別硬坐了,座位已經滿了。”小伙子嬉皮笑臉地說:“老大爺,沒辦法,我買的就是‘硬座’票。”這個小伙子在說話時( )①違反同一律的要求 ②犯了“偷換概念”的邏輯錯誤 ③故意違反矛盾律的要求 ④犯了“兩不可”的邏輯錯誤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某天,一小轎車被盜,經過偵破,警方現確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審訊過程中,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我沒有偷"乙∶"車是丁偷的"丙∶"車是乙偷的"丁∶"我沒有偷"現在假定這四人中只有一人說真話,罪犯是 ( );假定這四人中只有一人說假話,則罪犯是( )A.甲丙 B.乙丁 C.甲乙 D.丙丁3.甲說:“你們這樣通宵達旦、吵吵鬧鬧地在宿舍打牌,影響別人休息。”乙說:“影響別人,又不影響你。別人沒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 ”從科學思維角度看,下列評價正確的是( )A.甲干擾別人娛樂,影響和諧社會建設B.乙違反同一律要求,犯了“偷換概念”的邏輯錯誤C.甲夸大其詞,犯了“定義過寬”的邏輯錯誤D.乙違反排中律要求,犯了“兩不可”的邏輯錯誤答案:1.答案:A解析:老大爺所說“硬坐”的意思是一定要坐著,小伙子所說“硬座”的意思是客運列車車廂內安裝的一種座椅類型。這個小伙子在說話時故意把“硬坐”換成“硬座”,這在邏輯上叫做偷換概念,違反了同一律的要求,①②說法正確,③④說法錯誤。2.答案:C解析:ABD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假定這四人中只有一人供詞真,根據排中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這唯一的真話在乙、丁中,則甲、丙的供詞為假。甲說他不是罪犯為假,則甲是罪犯。假定這四人中只有一人說假話,根據不矛盾律,兩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乙、丁中必有一句假話,則甲、丙為真話。甲說我不是罪犯是真話,則甲不是罪犯;丙說的話為真,則乙是罪犯。故選:C。3.答案:B解析:提示:甲所說的“別人”,指除打牌者之外的人。乙故意將其偷換為打牌者和甲之外的人。在同一思維過程中,這種沒有保持概念同一性的思維,違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有“混淆概念”或“偷換概念”的邏輯錯誤。故正確答案為B項。ACD三項說法錯誤,應排除。師生研學【研】【學習過程】探究點一 同一律:思維的確定性要求【合作探究】議題:正確理解同一律自1968年美國哈佛大學死亡定義審查特別委員會提出腦死亡診斷指標以來,世界上已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陸續建立了死亡標準,一些國家制定了相應的腦死亡法,但也有國家采用的是腦死亡和呼吸死亡標準并存方式。目前我國采用腦死亡和心死亡并存的雙重標準。腦死亡是指以腦干或腦干以上中樞神經系統永久性地喪失功能為參照系而宣布死亡的標準。腦死亡有別于“植物人”,“植物人”的腦干功能是正常的,昏迷只是由于大腦皮層受到嚴重損害或處于突然抑制狀態,病人可以有自主呼吸、心跳和腦干反應,而腦死亡則無自主呼吸,是永久、不可逆性的。不少國家一直把“心跳停止”“呼吸消失”和“血壓為零”作為死亡的標準。但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病人的心跳、呼吸、血壓等生命體征都可以通過一系列藥物和先進設備加以逆轉或長期維持。但是如果腦干發生結構性損傷破壞,無論采取何種醫療手段,最終都會發展為心臟死亡。因此,與心臟死亡相比,腦死亡顯得更為科學,標準更可靠。人們對死亡標準的不同定義,是不是違背“同一律” 答案 不違背。同一律并不否認客觀事物及人的思想認識的發展變化,反映事物發展變化的正確認識并不違反同一律。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人們對“死亡”的認知也在發生著變化。但是在相同的認知條件下,對死亡的定義是同一的、確定的。【核心歸納】1.理解同一律:思維的確定性要求在不同的時間或不同的條件下,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斷,同一律并不要求它們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認認識對象的復雜多樣性及其變化和發展。它所反對的,只限于時間、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任意變更概念或判斷。例如,魯迅在其雜文里曾經談論到一位不懂邏輯的排長。他寫道:“這排長的天真……他以為不抵抗將軍下臺,‘不抵抗’就一定跟著下臺了。這是不懂邏輯:將軍是一個人,而不抵抗是一種主義,人可以下臺,主義卻可以仍舊留在臺上的。”魯迅提到的這位天真的排長所犯的錯誤,就在于他把“不抵抗將軍下臺”和“不抵抗主義下臺”混為一談,違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混淆論題”的邏輯錯誤。不自覺地或者無意地以一個似是而非的論題來代替原論題的,稱為混淆論題。但如果別有所圖而故意違反同一律要求混淆論題的稱為“偷換論題”的邏輯錯誤。探究點二 矛盾律:思維的一致性要求議題:全面把握矛盾律北京一名導游在向一法國旅游團介紹中國的萬里長城時說:“中國有世界上沒有的萬里長城,就像你們法國有世界上沒有的埃菲爾鐵塔一樣,為萬人矚目。”導游的話存在什么樣的邏輯錯誤 應如何改正 答案 這位導游的表述違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錯誤。正確的表述:中國有世界上唯一的萬里長城,就像你們法國有世界上唯一的埃菲爾鐵塔一樣,為萬人矚目。或者中國有其他國家沒有的萬里長城,就像你們法國有其他國家沒有的埃菲爾鐵塔一樣,為萬人矚目。【核心歸納】1.正確理解矛盾律思維中出現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辯證法所講的事物的客觀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時間、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作的論斷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論斷是對客觀實際的錯誤反映。客觀事物本身是包含矛盾的。事物是發展變化的,此事物可以變成彼事物。從不同時間、不同方面對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論斷,并不是自相矛盾的。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是正確把握客觀矛盾的必要條件。探究點三 排中律:思維的明確性要求議題:全面把握排中律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枝葉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 ”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 ”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分析材料中莊子的觀點違背了什么邏輯規律。答案 莊子面對學生的提問,只能無可奈何地回答道:“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因為不管他選擇“材”也好,選擇“不材”也好,都會遇到無法自圓其說的尷尬,故只得選擇“材與不材之間”,走中間道路。可是,在實踐中這是根本做不到的,因為在客觀上并不存在“是與非”“材與不材”之間的第三者,這個幻想中的中間道路是行不通的。從邏輯上說,肯定事實上不存在的第三者,是違反排中律的一種表現。【核心歸納】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這些基本規律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對認識客觀事物的正確思維活動的總結。它們不是邏輯學家頭腦中固有的,也不是哪個權威規定的。人們通過無數次的社會實踐,既認識到了客觀事物的規律,也認識到了思維自身的規律。實踐證明,只有遵循形式邏輯基本規律的思維,才有可能成為科學的思維,而違背形式邏輯基本規律的思維,不可能是科學的思維。項目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必要性 要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事實與規律,必須讓思維確定下來,該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 要避免思維出現不融貫一致的邏輯錯誤 邏輯思維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也要反對在“是”與“非”之間騎墻居中,在矛盾關系的論斷之間持“兩不可”的態度公式 通常用公式“A是A”來表示同一律的內容。這個公式的意思是: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來表示矛盾律的內容。這個公式的意思是: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它的否定論斷“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來表示排中律的內容。這個公式的意思是: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要求 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必須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轉移論題 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成立 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不成立。也就是說,不能同時否認“A”,又否認“非A”,對“是”與“非”各打五十大板違反此規律所犯的邏輯錯誤 “偷換概念”或“偷換論 題” “自相矛盾” “兩不可”作用 遵守同一律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必要條件 是思維得以正確表達的必要條件。換言之,只有遵守了矛盾律的要求,思維在由邏輯形式的表述過程中才能首尾一貫,前后一致,表達準確 排中律的作用在于保證思維表述的明確性。只有遵守排中律的要求,才能正確地進行思維表述,才能正確地進行思維。因此,排中律是正確思維的必要條件共性 (1)都是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2)都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對認識客觀事物的正確思維活動的總結。(3)都是形成科學思維的必要條件訓練提升【練】【當堂檢測】典例1 “他今年已滿50歲,不算年輕了,但在部級領導干部中他是最年輕的”這段話( )A.違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B.違反了不矛盾律的要求C.違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D.不違反邏輯基本規律的要求答案 D解析 A:同一律的基本內容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須是同一的。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公式中的A可以表示任何思想,即可以表示任何一個概念或任何一個命題。就是說,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所使用的每一概念或判斷都有其確定的內容,而不能任意變換,A不符合題意。B:不矛盾律的內容是:兩個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思想不同時為真,其中必有一假,不矛盾律的邏輯要求是:對兩個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命題,不能同時肯定,必須否定其中的一個,題中不涉及不矛盾律的內容,B不符合題意。C:排中律的基本內容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證思想的明確性。而思維的明確性也是正確思維的一個必要條件,題中未涉及排中律的內容,C不符合題意。D :題中他今年已滿50歲,不算年輕了,但在部級領導干部中他是最年輕的,這段話不違反邏輯基本規律的要求,D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典例2 說本案是重傷罪是對的,說本案不是重傷罪也是對的。對此評價正確的是( )A.違反了同一律 B.違反了矛盾律C.不違反邏輯規律 D.違反了排中律答案 B解析 對一個案件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所形成的論斷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說本案是重傷罪又不是重傷罪,自相矛盾,違背了矛盾律,故正確答案為B項。典例3 如同時否定“小周或小王獨舞表演”和“小周或小王都不獨舞表演”,則( )A.違反同一律要求 B.違反矛盾律要求C.違反排中律要求 D.不違反邏輯規律要求答案 C解析 小周或小王要么獨舞表演,要么都不獨舞表演,二者必具其一。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矛盾的論斷不能都否定,騎墻居中,否則就犯了“兩不可”的錯誤,題中說法違反排中律要求, C符合題意。ABD:如同時否定“小周或小王獨舞表演”和“小周或小王都不獨舞表演”,則違反排中律。因為小周或小王要么獨舞表演,要么都不獨舞表演,二者必具其一,不能都否定,故ABD均錯誤。故本題選C。【布置作業】1.甲、乙、丙和丁是同班同學。甲說:“我們班同學都是團員。”乙說:“丁不是團員。”丙說:“我們班有人不是團員。”丁說:“乙也不是團員。”已知只有一個人說假話測可推出以下判斷肯定是真的一項為( )A.說假話的是甲,乙不是團員 B.說假話的是乙,丙不是團員C.說假話的是丁,乙是團員 D.說假話的是甲,丙不是團員2.自相矛盾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就同一時間、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作出兩個互相否定的斷定。下列各項斷定自相矛盾的是( )A.在張經理發言后,老陳說:“我基本上完全同意張經理的意見。”B.小李在一次辯論會上說:“人的認識能力既是無限的,又是有限的。”C.方老師在介紹生物的分類時說:“眼蟲既有動物的特征,也有植物的特征。”D.小陳在介紹南極洲動物情況時說:“南極海岸地帶,鳥類的種類雖少,但鳥卻很多。”3.張三問李四:“你常看《新聞聯播》嗎 ”李四回答:“誰說我不常看《新聞聯播》 ”張三又問李四:“這么說你常看《新聞聯播》了 ”李四回答:“我并不是說我常看 《新聞聯播》。”從形式邏輯基本規律的角度判定,李四的回答( )A.違反了矛盾律 B.違反了排中律C.既違反了矛盾律,又違反了排中律 D.既沒有違反矛盾律,又沒有違反排中律師生總結【結】【課堂總結】答案參考:1.答案:A 2.答案:A 3.答案: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