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教學目標這節課的開展是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通過將觀察和比較,收集和分析資料的學習方法應用于本節課,使學生們更進一步認識生物圈中與人類生活乃至一切生命息息相關的綠色植物,能夠對它們進行簡單分類,為今后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參與水循環等內容奠定基礎。因此,我確定本節教學目標為:1、通過觀察和比較,概述藻類、苔蘚、蕨類植物的形態特征和生活環境。2、說出藻類、苔蘚、蕨類植物對生物圈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并樹立生物體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3、關注生物圈中各種綠色植物及它們的生存狀況。4、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自主探究、比較總結、合作與交流等能力。重點和難點1、對生物圈的不同環境中分布不同綠色植物的理解。2、藻類、苔蘚、蕨類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關系。課前準備教師 自制CAI課件,實物標本,鐵線蕨,腎蕨,海帶,裙帶菜等。學生 白紙(設計表格),課前收集的綠色植物有關資料。教學設計思路學生對這節課的內容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還不全面,有的地方甚至可能沒有接觸。對于綠色植物分為四大類群這樣的知識點學生們也許不知道,那么象這樣的地方可以直接引出。不過老師把“樹干”畫了出來,要盡可能得讓學生去添“枝葉”和“果實”。為了讓學生自始至終主導課堂和延續隊本節課所包含的科學知識的興趣,我認為以“愛”為主線貫穿整個課堂很重要。那就是學生對綠色植物的“愛”,對與自己交流合作的同學的“愛”,對生命的“愛”,對科學的“愛”等。教師始終圍繞學生的主體地位,提供直觀的實物資料,讓學生不局限于一個小小的教室,而是讓他們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一樣,在體驗中主動地獲取知識,進而更加熱愛生物學科,也更加積極向上。課堂教學實錄師:大家知道最近我們的家鄉沈陽有什么喜事發生嗎?生1:學校附近出現了綠色網吧。師:嗯,這是一件喜事,但是,老師說的不是這個。生2:沈陽市被評為了森林城市。師:答對了。這是我們整個城市共同的驕傲,要知道全國只有兩個森林城市,一個是貴陽,另一個就是我們沈陽了。那么,提到森林大家腦海中會浮現出什么呢?生:鳥語花香、樹木。生:野生動物,各種奇珍異獸,荊棘。生:一片綠色,生機勃勃。師:大家說得真好,那一片綠色是什么呢?生:大部分是植物。師:嗯,說到綠色植物啊,相信在座的同學們很多家中都養了不少,能給大家介紹介紹嗎?生:我家養了君子蘭、吊蘭、蝴蝶蘭、仙人掌、石榴。師:哇,可真不少啊。還有嗎?生:我家有腎蕨。生:我家沒養植物,但是我課前上網查了一些綠色植物的資料,現在給大家介紹一下。生物圈中一共有三十多萬種綠色植物,其中大多數是有種子的,也就是俗稱結籽的。由于生活環境不同,不同地方的植物種類也不一樣,比如說沙漠中就有我們學過的耐旱的駱駝刺,仙人掌等。師:嗯,說得非常好,看來同學們現在不但會收集資料,還會篩選資料了,真棒。那么老師也不甘落后,請看大屏幕,這是老師找到的一些綠色植物的彩色圖片,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看看都有哪些職務是你見過的或認識的,再比較比較它們的形態和生活環境,你又發現了哪些問題?(大屏幕上:紫菜、裙帶菜、墻蘚、葫蘆蘚、腎蕨、胎生狗脊、滿江紅、櫻桃、小麥、柳樹)生:我發現它們的形態結構差別很大,沒有規律,有的長長的,有的非常短,有的還奇形怪狀的。師:正如剛才同學們查到的,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有三十多萬種,,它們形態各異,生活環境也有差別,那么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四大類: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正是這些綠色植物構成了絢麗多彩的植物界,也正是它們養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你愿意成為它們的好朋友嗎?那就讓我們走進它們吧。既然最后一種叫做種子植物,也就是說區別于前三種沒有種子的植物的,我們把藻類、苔蘚和蕨類就稱為非種子植物。今天我們就來深入了解這三種綠色植物。講授一、藻類師:首先我們來看藻類,老師剛才讓大家看了一些藻類,現在我給大家看看老師帶來的實物,(海帶、裙帶菜)(分發給同學們,讓大家觀察)(大屏幕上顯示植物照片,淡水藻類:硅藻、綠藻、紅藻、衣藻、水綿。海洋藻類:石花菜、鹿角菜、馬尾藻、紫菜、石莼)關于藻類植物你想知道什么呢,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記下來。學生分小組觀察,討論交流師:好,現在,同學們先不著急回答老師的問題,請大家看大屏幕上面介紹的藻類植物的生活,加深對藻類植物生活環境的感性認識。(學生觀察)師:好了,看來大家正在腦中處理資料呢,把你們小組想知道的問題說說吧。生:我們小組提出的問題是大多數藻類終生生活在水中,它們具體是怎樣生活的呢?藻類植物的形態與陸生植物有什么區別呢?藻類植物在生物圈中起什么作用呢?她的作用是植物中最大的嗎?生:我來解釋他們小組的疑問。首先藻類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數生活在陸地上的陰濕處。他們整個身體都沒在水中,全身沒有很明顯的像陸生植物那樣的根莖葉,全身每個地方都能從水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它的作用也很明顯,就是給生物提供氧氣。二、苔蘚植物師:很好,這位同學對這方面的知識了解得很多,相信大家也知道了藻類植物的生活,但是啊,對于藻類植物的作用,我看說的還不夠全面,有沒有同學知道的?(沒有學生舉手)好,請看老師的解釋(大屏幕課件四個方面展示:釋放氧,可做魚類餌料,可供食用,可供藥用。海洋藻類是海洋植物的主體,是人類的一大自然財富,目前可作食用的海洋藻類有100多種。藻類與我們人類的生活是息息相關。其中衍生出來的一些相關問題我們課上就不討論了,比如說赤潮現象常引起魚體大量死亡,這又是為什么呢?請大家下課后探究。那第二種苔蘚植物大家更好理解了。根據平時的觀察,說說大家都能在什么地方發現苔蘚?苔蘚植物和藻類植物相比形態結構有什么不同?生活環境又有什么區別呢?生:我經常在墻壁上和老樹根上發現苔蘚。生:我也在墻壁和樹根上發現過苔蘚,但是我補充一點是那墻壁和樹根都是潮濕的。還有樹干上也有苔蘚,有的濕漉漉的巖石上苔蘚也很多。師:大家說得真好,看來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得非常仔細。那么有的同學可能接觸的少,那么請同學們看看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什么,請看大屏幕。(大屏幕上展示裸露巖石上的苔蘚,樹干上和樹根上的苔蘚,墻蘚,苔蘚植株彩圖。語音介紹:苔蘚植株分布極廣,它們廣泛分布在森林,沼澤和其他陰濕地方,在適宜的環境中可以大片地生長。拓寬學生知識面,也為學生更好地了解苔蘚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做了良好的鋪墊。)師:通過剛才老師和幾位同學們的介紹相信大家已經知道了苔蘚植物的生活環境了,誰能給大家說說?生:我的結論是苔蘚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濕的陸地環境中。師:非常好。那么關于苔蘚植物的第一個疑問已經讓我們解開了。接下來啊我們結合剛才的藻類植物的學習,再觀察老師為大家帶來的墻蘚植株,比較藻類植物,看看他們兩個在形態結構上有區別么?有哪些主要區別呢?這與它們的生活環境不同有關么?(激發學生仔細觀察,深入探究苔蘚植物形態結構的興趣。學生觀察過程中大屏幕上有提示:苔蘚有無根、莖、葉的分化,莖的質地,莖上有沒有筋絡,也就是疏導組織。葉的薄厚和大小,有無葉脈,假根形態。)生:我們組通過觀察討論一致認為苔蘚植物有根莖葉,但它的葉很薄,是綠色的,沒有葉脈,所以我們推斷它沒有疏導組織。它的根也很細弱簡單,所以它吸水和無機鹽能力不強,就長的矮小。師:很好,它們觀察得很認真,還有沒有小組要補充或有不同意見?生:我們小組和他們小組的意見基本一樣,但是他們沒發現苔蘚植物的根是假根,功能不全,而且我們推斷苔蘚植物不是靠根吸水和無機鹽,而是靠它的葉。師:補充得非常好。請看大屏幕,看看是否和大家說的一樣。(苔蘚植物的第二個問題解決了。)師:(課件展示苔蘚植物大面積生長的生態圖片)“在什么樣的地方能看到這種景象?成片生長的苔蘚植物對生物圈有什么意義?如果在這樣的地方修建一座燃煤火力發電廠,幾年以后,這里還會有苔蘚嗎?為什么?學生歸納苔蘚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自然界拓荒者、指示作用、保持水土。(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增強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師:好了,我們已經了解了兩種非種子植物──藻類和苔蘚,那么現在請大家設計一種方式,可以是表格等形式來羅列出這兩種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環境,作用等的相同和不同之處。時間四分鐘。(學生在課前準備的白紙上設計,老師巡視指導,最后在投影儀上展示。)三、蕨類植物師:通過前面的學習大家分析問題,觀察能力,動手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那么我們接下來的學習就更加輕松了。最后一種今天接觸的植物就是蕨類植物。(引導學生觀察實物和大屏幕,通過和苔蘚植物的對比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學生觀察后得出蕨類和苔蘚生活環境有相似之處,都生活在潮濕環境中,但是蕨類植物比苔蘚類植株高大得多。)生:為什么它們的生活環境相似,但是形態結構卻差別這么大呢?(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讓學生自行得出結論。觀察鳳尾蕨、鐵線蕨、筆筒樹、腎蕨等實物或圖片)師:好,那么請大家把蕨類植物的各種特點談如剛才設計的表格中,這三種植物的生活環境,形態結構就清楚了。最后大家歸納一下蕨類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吧。生:食用、肥料、飼料,藥用:可解熱利尿等,銀粉背蕨可止血。課堂小結播放藻類,苔蘚,蕨類植物的生活錄像,通過觀看和回顧,使學生對這三種植物的生活環境,基本特征和作用及與人類的關系更深刻全面地認識。同時加深學生們對綠色植物的熱愛。案例評析因為這節課包含的生物學科學知識很多,如果學生用心去觀察、研究、推理,那么,課后學生一定會覺得意猶未盡,會把這節課拓寬到自主去探究,這是我想要達到的理想目標。從上課開始我就說過,要讓同學們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但是要達到這樣的目的畢竟很難,所以,我多么希望有為我們生物課堂教學提供的特殊的真實的生物園啊!到那時我會把學生們帶出去,直接感受大自然,這會使我的課堂更直觀。在這里真誠地希望廣大生物學教師們和研究者們開發出更多的,更新穎的生物學教法來,給廣大學生以受益。知識并不是最重要的,興趣的培養和產生才最重要。這節課之后,我做了一個調查問卷,上面只有兩個問題:“就你所上過的生物課,哪節課你最喜歡上,哪節課認為還想知道更多?”學生們的答案很分散,但這節課排名不錯,在第四位,第一位是觀察動植物細胞的兩節有關聯的課,第二位是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第三位是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這讓我很欣慰。希望我的工作會讓學生們更加熱愛生物學科,熱愛科學知識,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這節課的知識內容屬于了解的范疇,學生的生活經歷缺乏感性認識。教師課前準備了大量的教學實物和有關的幻燈片,創設問題情景,通過學生細致的觀察、比較、分析、區別、歸納和總結,掌握知識。通過了解這類植物于人類生產、生活實踐的緊密聯系,深刻理解愛護植物、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的重要意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德育教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拓展探究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類生物,它對生物圈的存在和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課標在這一主題下設置了四個二級主題,就是希望學生能通過體驗一種常見植物的栽培過程了解有關植物一生的簡要過程和必備知識、技能等。所以,教師可以有意識的整合和開發各種課程資源,為教學服務。教師可以嘗試使用以下幾種方法:1、持續使用一種植物作為研究對象,體驗“被子植物一生”例:菜豆種子在“綠色開花植物的一生”這一主題教學中的應用。①菜豆種子是教學中經常用到的一種實驗材料,在學習“種子的結構”一節時,利用菜豆種子作為實驗材料,由于種子的個體比較大,便于學生進行觀察。②然后,利用菜豆種子和學生共同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并引導學生將實驗中萌發的種子栽種到土壤中,使其生根、長葉。③菜豆的種子在外界條件適宜的情況下生長的很快,至少能保證每個班級的教室里都有一株正在生長的菜豆植株,讓它在學生的視野里不斷的長大。教師還可以繼續利用這株植物,在學習葉片的結構時,選取菜豆的葉片作為實驗材料。④進行花的結構的教學時可以選擇這株菜豆的花作為實驗對象,而學習“開花和結果”這一節內容時,正值北方的秋冬季節,鮮花很難獲得,這樣即解決了實驗材料選擇的難題,同時連貫性的使用一種植物作為教具也讓學生真正的體驗到了“被子植物一生”的生長歷程,發展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2、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自主編寫植物成長小冊子,作為教學資源例:制作“如何種植苔蘚”的小冊子,與同學交流實驗目的:制作一本題為“如何種植苔蘚”的小冊子,并與他人一起分享。為了更好地完成這個實驗,你必須:1、苔蘚種在一個容量為2 L的玻璃容器中;2、每天觀察這株苔蘚,并記錄你所提供的光量、水量和其他條件;3、列出種植苔蘚所需的條件。實驗準備:與同學組成一個實驗小組,列出你們所知道的蘚類植物生長地。將你們這一組的結果與其他組進行比較。大多數人指出的生長地有哪些?苔蘚生長的環境怎樣?為了在玻璃容器中營造出一個類似的環境,請列出所需的條件。寫一份關于制作具備這些條件的玻璃容器的計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