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第18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知識脈絡+同步訓練(含答案)知識脈絡第18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一、戊戌維新運動1、歷史背景:《馬關條約》簽訂,民族危機的加深;維新思想的興起。康有為撰寫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為變法維新提供了理論依據。2、序幕:“公交車上書”。3、高潮:“百日維新”。(1)時間: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2)標志:光緒帝在維新派推動下,頒布“明定國是”詔書。(3)內容:光緒帝先后發布上百道變法詔令,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舊布新的舉措,史稱“百日維新”。4、失敗: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變法失敗。“戊戌六君子”被殺于北京菜市口。變法期間的改革措施,除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廢止。5、失敗原因(1)守舊勢力很強大。(2)維新派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沒有嚴密的組織。(3)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實權的皇帝身上。6、意義(1)戊戌維新運動對于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2)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二、義和團運動1、背景(1)《馬關條約》簽訂后,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劇。(2)西方勢力深入中國城市、鄉村后引發了一系列沖突。(3)德國強占膠州灣,進一步刺激了山東民眾。2、口號:“扶清滅洋”。3、結果:在中外勢力聯合鎮壓下,失敗。4、評價(1)義和團運動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也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2)由于沒有先進的階級領導,義和團運動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但它所展現的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使外國列強認識到,任何國家“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實為下策”。三、八國聯軍侵華(1900~1901年)1、背景(1)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資本輸出,瓜分世界的要求。(2)直接原因:義和團運動危及帝國主義在華利益。2、目的: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維護和擴大殖民利益。3、經過: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聯軍從天津進犯北京,攻陷天津、北京。4、結果: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主要內容:賠償各國白銀4.5億兩,本息共計白銀約9.82億兩;將北京東交民巷劃為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臺,各國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12個重要地區駐扎軍隊;禁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等。5、影響: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經濟的衰敗;外國軍隊駐扎于中國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在北京設立“使館界”,實際成為“國中之國”。《辛丑條約》的訂立,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同步訓練(含答案)第18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一、單選題1.如圖為刊登在《巴黎人》雜志上的一張名為“向北京進軍”的法軍海報,印證了法國侵略近代中國的歷史。法國的此次侵略( )A.導致中國領土主權開始遭到破壞B.逼迫清政府允許其在華投資設廠C.將戰火從山東擴大到了華北地區D.獲得了武裝控制京津地區的特權2.近代史上某一條約的簽訂,列強采取了所謂的“保全政策”,但當時就有先進的中國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滅國之實”。此條約名稱和“保全政策”的內涵是( )A.《馬關條約》;由商品輸出轉為資本輸出B.《辛chou條約》;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為在華代理人C.《南京條約》;取得領事裁判權、租界等特權D.《北京條約》;將侵華勢力由沿海深入內地3.某作者在評論義和團時寫道:“他們站在新舊交替的世紀轉折點,對已然逝去的時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發碧眼的西洋。”這里強調的是義和團運動( )A.起到了促進歷史轉折的作用B.沒有認識到歷史發展趨勢C.抗擊外來侵略的英雄氣概D.本質上依然是一場農民運動4.1901年之后,“外國公使成為中國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可以“任意斥責一切對待外國人不稱職的中國官吏”。材料說明的問題是( )A.外國公使在清政府中擔任官職B.外國公使在中國擁有決策權C.清政府已經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D.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5.19世紀末,維新變法從一種思潮得以發展為一場政治運動,關鍵是( )A.發展資本主義符合歷史發展趨勢B.爭取到光緒帝的支持C.維新派擁有廣泛的階級基礎D.維新派把維新變法與救亡圖存結合起來6.戊戌變法損害了頑固派利益,遭到他們的極力阻撓。下列措施直接觸犯頑固勢力利益的是( )①裁撤冗員 ②取消旗人特權 ③廢除八股 ④裁汰舊軍 ⑤設立京師大學堂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⑤ D.②③④7.說戊戌變法的內容沒有觸動清朝的統治基礎,是因為( )A.維新派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B.地方官對新政猶豫觀望,并不實行C.是自上而下的改革D.新政沒有涉及君主立憲的政治主張8.長期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說,人民群眾的武裝起義保全了帝國的領土完整,它們使外國列強懾于群眾起義,特別是在經歷了某一事件的恐怖以后,列強放棄了瓜分中國的希望。材料所評論的事件( )A.主要波及中國南方B.直接推動了武昌起義的爆發C.具有強烈的愛國性D.導致了清朝統治集團的瓦解9.美國專使柔克義將《辛丑條約》內容分為四類:一是適當懲辦策動排外屠殺和暴亂的分子及其參與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類事件重演;三是對各國及其人民在暴亂中所遭受的損失予以賠償;四是普遍改善與中國政府及中國的關系。這表明,列強當時的主要目的是( )A.繼續保持在華特權和地位B.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C.懲罰反帝官民以瓜分中國D.修復形象以改善與中國的關系10.1901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后,光緒帝下詔說:“從前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辦理交涉,雖歷有年所,惟所派王大臣等多系兼差,恐未能殫心職守,自應特設員缺,以專責成。”這說明外務部的設立( )A.適應了列強侵華的需要B.旨在扭轉外交失敗局面C.防范大臣通過兼職專權D.促進了外交近代化發展11.康有為主張:“我朝變法,但采鑒日本,一切足矣。”這一主張的根本依據應是( )A.日本明治維新取得了成功B.中國與日本的國情基本相同C.其他國家的改革很不徹底D.日本確立了君主立憲制12.康有為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宣傳維新變法的道理。這反映的根本問題是( )A.中國的封建頑固勢力相當強大B.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C.中國的封建傳統思想根深蒂固D.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日趨成熟13.梁啟超認為:“戊戌維新,雖時日極短,現效極小,而實二十世紀中國史開宗明義第一章也。”下列關于戊戌變法的評價,與此相吻合的是( )A.把西方政治制度介紹到中國B.掀起了愛國救亡運動的高潮C.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覺醒D.為資產階級革命準備了條件14.在義和團運動時期,外國人被稱為“大毛子”。中國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稱為“二毛子”;其他通洋學、懂洋語,以至用洋貨者,被稱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由此可知,義和團運動( )A.具有盲目的排外性 B.打擊了清朝的統治C.阻止了列強瓜分中國 D.堅決捍衛了民族尊嚴15.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11個國家簽訂條約。在條約上,李鴻章將名字簽成了“肅”字的模樣。下列屬于該條約內容的是( )A.懲辦義和團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員B.增開天津為商埠C.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D.在通商口岸開設醫院,建立教堂二、材料題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既占上海,又割臺灣;膠州強立埠,國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橫,未有甚于今日者。——范書義等《中國近代史新編》材料二 最恨和約,誤國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趨炎附勢,肆虐同群。材料三 義和團各壇場,均門前樹立大旗,上書“保清滅洋”等字,人皆耀武揚威。材料四 先拆電線桿,后拆火車道,殺盡外國人,再與大清鬧。——黃曾源《義和團事實》材料五 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瓦德西《拳亂筆記》(1)材料一、二說明義和團運動爆發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材料三、四反映了義和團對待“洋人”和清政府的態度如何?說明理由?(3)義和團為什么要拆電線桿和鐵路?你怎么看待此做法?(4)材料五說明了義和團運動的什么影響?(5)針對材料一中的狀況,資產階級掀起了什么運動?參考答案:1.D解析:近代法國侵略中國,并且“向北京進軍”,只有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中國領土主權開始遭到破壞”是鴉片戰爭的后果,故A項錯誤;“逼迫清政府允許其在華投資設廠”是《馬關條約》的內容,故B項錯誤;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是從天津向北京進犯,故C項錯誤;《辛丑條約》規定“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臺,準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略要地”,使京津至山海關廣大地區,置于列強武裝控制之下,故D項正確。2.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列強在《辛丑條約》中保留清政府,“托保全之名”,實際上是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為其在華的代理人,“行滅國之實”,中國最終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故B項正確。《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北京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A、C、D三項均不能體現“行滅國之實”的信息,故排除。3.B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義和團運動打著“扶清滅洋”的旗幟,盲目排外,違背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故B項正確。義和團運動并未起到促進歷史轉折的作用,故A項不符合題意;材料中沒有體現出義和團運動的作用和性質,故排除C、D兩項。4.C解析:從材料信息外國公使“可以‘任意斥責一切對待外國人不稱職的中國官吏’”來看,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已經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故選C項。A、B兩項不符合史實,均排除;《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排除D項。5.D解析:維新變法最初只是一種思潮,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定大大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在這一形勢下,康有為領導了“公車上書”,使維新變法思潮發展成為愛國救亡運動,故D項正確。發展資本主義是維新派的根本目的,符合歷史發展趨勢,但這不能解釋維新變法成為一場政治運動的原因,故排除A項;光緒帝沒有實權,因此光緒帝的支持不是維新變法的關鍵,故B項錯誤;維新派并沒有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因此不具有廣泛的階級基礎,故C項錯誤。6.A解析:頑固勢力的利益主要是政治權力,注意材料要求——“直接”,京師大學堂的設立主要是為了培養新式人才,并沒有直接觸犯頑固勢力利益,排除⑤。①②③④都直接觸犯了頑固勢力利益,故選A項。7.D解析:戊戌變法的內容沒有涉及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等政治主張,故沒有觸動清朝的統治基礎,D項正確。維新派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與是否觸動清朝的統治基礎沒有直接聯系,故A項錯誤;地方官對新政并不實行,也不符合題意,故B項錯誤;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不能說明它沒有觸動清朝的統治基礎,故C項錯誤。8.C解析:義和團運動后列強認識到瓜分中國一事實屬下策,所以列強放棄了瓜分中國的希望,所以材料所評論的事件是義和團運動,而義和團運動是具有強烈的愛國性的,C項正確。義和團運動主要波及北方,A項不符合題意;義和團運動和武昌起義無關聯,B項錯誤;義和團運動并未導致清朝統治集團的瓦解,D項不合史實,排除。9.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丑條約》中的懲辦義和團、賠款以及改善與中國的關系,其主要目的是維護在華特權,故A項正確。扶植清政府不是其主要目的,故B項錯誤;甲午戰爭后列強就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故C項錯誤;改善與中國的關系是內容,不是目的,故D項錯誤。10.D解析:根據材料“自應特設員缺,以專責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辦理外交事務的官職由兼任到專任,說明外務部的設立順應了外交近代化的潮流,故選D項。列強侵華需要中國外交機構半殖民地化,而材料沒有體現外務部的半殖民地化,排除A項;外務部的設立是為了與國際外交接軌,不是為了扭轉外交失敗的局面,排除B項;兼職還是專職,不是專權的必然手段,排除C項。11.B解析:由于近代中國與日本的國情基本相同,都面臨西方列強的侵略,故康有為主張“我朝變法,但采鑒日本”,故B項正確。日本明治維新取得了成功,這不是根本依據,故A項錯誤;日本的改革也有不徹底性,故C項錯誤;日本通過改革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并不是根本依據,故D項錯誤。12.B解析:由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故康有為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以減少變法阻力,故B項正確。中國的封建頑固勢力相當強大,屬于客觀原因,故A項錯誤;中國的封建傳統思想根深蒂固,也不是根本問題,故C項錯誤;當時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不夠成熟,故D項錯誤。13.C解析:材料強調了戊戌變法形成了第一次影響深遠的思想解放運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維新變法時,維新派提倡西方先進思想,對封建思想文化進行了猛烈的抨擊,為近代思想啟蒙作出了貢獻,故選C項。在維新變法前,西方的政治制度早已傳播到中國,且戊戌變法并未掀起愛國救亡運動的高潮,A、B兩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戊戌維新是改良運A解析:義和團運動對于外國及與外國相關的一切事物都持排斥態度,不分其作用是否積極,體現出盲目的排外性,A項正確。義和團運動的口號是“扶清滅洋”,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清政府統治,B項錯誤;義和團運動對列強瓜分中國起到了一定的抵抗作用,但最終運動失敗,沒能阻止列強瓜分中國,C項錯誤;義和團運動盲目排外的思想和行為無法捍衛民族尊嚴,D項錯誤。15.A解析:根據材料“清政府與11個國家簽訂條約”等可知,該條約指的是《辛丑條約》,而懲辦義和團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員屬于該條約的內容,A項正確。增開天津為商埠是《北京條約》的內容,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是《天津條約》的內容,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在通商口岸開設醫院,建立教堂是《望廈條約》的內容,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16.材料題(1)19世紀末,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清政府推行賣國政策,使民族危機加深。(2)分別是“滅”和“扶”。說明了當時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滅洋”成為首要目標。之后必然要反清,“再與大清鬧”。這也是義和團為求發展的策略。(3)帝國主義利用鐵路等侵略掠奪中國人民,義和團借此發泄仇恨,打擊帝國主義。這種盲目排外,盲目排斥先進技術的做法是其狹隘性和落后性的反映。(4)義和團運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偉大反抗力,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5)戊戌變法運動。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一“國土欲瓜分”以及材料二“最恨和約,誤國殃民”等信息歸納回答。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三“保清滅洋”以及材料四“殺盡外國人,再與大清鬧”歸納回答;第二小問,從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角度以及義和團運動的策略方面回答。第(3)問,第一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從打擊帝國主義的角度回答;第二小問,從排斥西方文明以及落后性回答。第(4)問,根據材料五“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打擊帝國主義”等角度思考回答。第(5)問,結合所學知識回答。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