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學設計【教材依據】《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是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六單元第二課題的內容。設計思路1.設計思想: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剛剛學習了《碳的單質和化學性質》,知道了碳跟氧氣或某些氧化物反應可以產生二氧化碳,本節課之后,學生將要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所以本節課既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簡單回顧,又為后續學習打好基礎。同時,本節課又是繼氧氣制取的研究之后出現的又一個專題研究活動。氧氣制取的研究為本節課的探究學習打下了基礎,本節課又是氧氣制取研究的延伸與拓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將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氣體制取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和探究思路。經過前面化學課程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簡單化學實驗探究所需要的基礎,能在教師的點撥下進行簡單的實驗設計。初三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對于化學實驗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識,喜歡動手操作。2.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思路,掌握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了解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探究活動了解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設計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解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運用設計裝置、動手實驗等方法,激發學生參與問題探究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善于合作、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3.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和裝置的探究教學難點: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裝置的設計教學準備制作簡單地提綱式ppt,呈現教學的基本過程。實驗儀器:試管若干,燒杯兩個,木條,火柴,化學試劑:.稀鹽酸、碳酸鈉粉末、石灰石粉末、塊狀石灰石, 澄清石灰水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教師展示可口可樂飲料,讓學生觀察飲料瓶壁有少量氣泡,點燃蠟燭,將剛開口的可口可樂瓶口對準點燃蠟燭,觀察到蠟燭熄滅,為什么將打開飲料瓶口對著燃燒的蠟燭,蠟燭會熄滅?(產生了一種氣體),可口可樂是常見的碳酸飲料,那么打開瓶蓋,產生的氣體可能是什么氣體?(二氧化碳),怎樣驗證呢?(將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演示實驗:可口可樂產生的氣體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那么,在實驗室里,我們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本節課我們將一起來研究。板書:課題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PPT)活動一:請盡可能多的列舉你所知道的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1.碳在氧氣或空氣中燃燒;2. 蠟燭燃燒;3.一氧化碳在空氣或氧氣中燃燒;4.木炭還原氧化銅;5.碳酸鈉與稀鹽酸的反應;6.人體呼吸;7.雞蛋殼與食醋反應;提問:哪些反應能方便快捷地得到較純凈的二氧化碳呢?請對這些方法進行評價。學生分組討論后,各小組選派一名學生代表匯報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小結:方案五和七,均屬于碳酸鹽和某種酸的反應,那么在實驗室選擇那種反應物比較合適呢?(PPT)活動二:請根據所給的試劑,選擇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最合適的反應物。實驗一:碳酸鈉,碳酸鈣粉末,塊狀碳酸鈣和稀鹽酸1.稀鹽酸和碳酸鈉粉末:產生氣泡,速率很快2. 稀鹽酸和石灰石粉末:產生氣泡,速率很快3. 稀鹽酸和塊狀石灰石:產生氣泡,速率適中。結論:選擇塊狀的石灰石,速率適中,便于收集。實驗二:塊狀石灰石與稀鹽酸、稀硫酸、濃鹽酸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回指導(請同學們說一說剛才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4.稀鹽酸和塊狀石灰石:產生氣泡,速率適中。5.稀硫酸和塊狀石灰石:產生氣泡,速率緩慢并漸止。6.濃鹽酸和塊狀石灰石:產生氣泡,速率適中,瓶口有白霧引導學生思考,白霧是什么?(HCl氣體)針對上述實驗現象,同學們想一想,實驗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反應是?(稀鹽酸和塊狀石灰石)板書:一、反應原理CaCO3+2HCl=CaCl2+H2CO3 ;H2CO3 =H2O+CO2↑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PPT)活動三: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過渡:確定了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接下來,我們研究一下制取裝置。板書:二、制取裝置根據氧氣的制取,回答確定氣體的發生裝置時要考慮哪些因素?(反應物的狀態和反應發生的條件)那么根據剛才的推斷,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屬于哪一類呢?(反應物為固體和液體,不需要加熱)板書:發生—固液;不加熱。應該和哪一個制取氧氣反應的發生裝置相似(過氧化氫溶液的分解)。根據氧氣的收集,回答確定氣體的收集裝置時要考慮的因素又有哪些?(密度、溶解性、能否與水反應)。已知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能溶于水;能和水發生反應。請考慮:收集二氧化碳氣體應該采用那種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氣法)板書:收集—向上排空氣(PPT)展示教材P114頁圖:供選擇的實驗裝置,選擇發生和收集裝置來制取二氧化碳呢?學生選擇,在教材上完成。裝置中大家基本用到了長頸漏斗,該儀器的作用是什么?(用于添加鹽酸)講述:用長頸漏斗時,要注意其下端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否則氣體要從長頸漏斗中逸出。如果實驗室里沒有長頸漏斗,能用那個儀器來替代?(分液漏斗)注意:分液漏斗的下端不需要插入液面以下。剛才,在選擇反應器時,用人選擇圓底燒瓶,有人選擇廣口瓶,還有人選擇了錐形瓶,選擇那一個更合適? (錐形瓶)請同學到白板前點擊屏幕上的儀器,設計組接裝置。(PPT)活動四:探究二氧化碳的驗證和驗滿。板書:三、檢驗和驗滿如何檢驗二氧化碳?(將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變渾濁,則表明氣體是二氧化碳)如何檢驗二氧化碳是否充滿了集氣瓶?(用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若木條熄滅,則表明氣體已經集滿。)(PPT)活動五: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的實驗步驟。為了使實驗規范有序進行,我們如何進行操作?(學生思考后回答)①按要求連接好儀器②檢查裝置的氣密性③裝入藥品(先加固體,后加液體)④收集并驗滿氣體板書—實驗步驟:連、查、裝、收(思考)如何檢查裝置是否漏氣?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檢查原理。課堂小結:學生小結學習收獲。課后作業:1.搜集家庭廚房中的常見物質制備二氧化碳,在家里動手實驗,并對用量的多少、產生氣泡的多少以及快慢詳細記錄,完成一份實驗報告。2.根據自己的小實驗,利用飲料瓶和吸管、橡皮泥等材料,設計制作一個簡易的滅火器,進行蠟燭滅火實驗。教學反思本節課充分利用學生實驗操作,激發學習興趣,探究二氧化碳制取,整堂課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注意力集中,課堂氣氛活躍。缺點是,對于初三學生,實驗操作能力還不是很高,由于高密度的實驗操作,使得課堂氣氛活躍有余,后來的班級改用學生代表演示,教師電子白板同步視頻,效果更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