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九下第11課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學生版)中考真題凝聚全國各地歷史精英智慧,準確把握大綱要求,緊跟時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專輯精選本課知識要點和全國各地中考真題,助力同步教學,歡迎下載!【知識要點】必背知識點一:新經濟政策1.開始時間:1921年春。2.背景:經歷了數年戰爭的蘇維埃俄國,經濟異常困難,社會矛盾加劇。3.領導人:列寧。4.內容: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地,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5.影響:新經濟政策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必背知識點二:蘇聯的工業化1.蘇聯成立:1922年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2.背景:1925年,斯大林提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設想。3.成就:1928一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后,蘇聯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評價:蘇聯的工業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一方面使蘇聯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工業化;另一方面,這種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來,致使后來蘇聯的經濟體制日益僵化。必背知識點三:農業集體化1.背景: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蘇聯發生了嚴重的糧食收購危機。2.目的:斯大林決心用行政手段加快農業集體化進程,解決糧食問題。3.開始時間:20世紀30年代初4.措施:開展了消滅富農運動;多方面支持集體農莊的建設,加快組建拖拉機站,為集體農莊提供機械服務,監督集體農莊執行國家的生產計劃。5.影響:為蘇聯的工業化提供了必要的條件;農民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致使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必背知識點四:蘇聯模式1.形成標志:1936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2.表現:經濟上,建立單一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政治上,權力高度集中,各級領導實際上由上級指派,基本不受群眾監督。3.特征: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評價:蘇聯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也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沒有尊重經濟規律,隨著時間推移,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必記圖片名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在第聶伯河上修建的水電站意義:其修建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真題演練】一.選擇題1.(2022金昌市中考17.)1921年3月27日,糧食人民委員部頒布了《關于在地方范圍內以及國家與公民之間商品交換條例》,規定在地方范圍內,農民完成農業稅后的剩余產品可以在公民之間自由交換。這反映出當時蘇俄( )A. 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 實施新經濟政策C. 開展農業集體化運動 D. 進行工業化建設2.(2022張家界中考20.) 今天的俄羅斯是由13世紀莫斯科公國發展而來,在其發展進程中改革產生了重要影響。1921年春蘇維埃政府決定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這次改革是( )A. 彼得一世改革 B. 亞歷山大二世改革 C. 新經濟政策 D. 赫魯曉夫改革3.(2022湘西州中考15.)農業問題關系著國家的穩定。1921年,俄國蘇維埃政府采取了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的措施,這一措施產生的作用是( )A. 由農業國發展為工業國 B. 恢復和發展了農業生產C. 促進了中小企業的發展 D. 推動了農業集體化運動4.(2022內江中考15.)1922年12月30日,下圖所示由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組成的共和國聯盟成立。此時其處于( )A. 十月革命時期 B. 新經濟政策時期 C. 冷戰對峙時期 D. 赫魯曉夫改革時期5.(2022成都中考21.)在1928—1932年“一五計劃”期間,蘇聯整個工業增長了102%,重工業增長了173%,機器制造業幾乎增長了3倍。這表明蘇聯( )A. 計劃經濟成效顯著 B. 贏得反法西斯的優勢C. 新經濟政策穩步推進 D. 農業集體化進程停滯6.(2022宿遷中考19.)1927年至1928年,蘇聯發生了嚴重的糧食收購危機,斯大林認為危機出現的原因是富農階級的蓄意破壞,其思想根源是對私有經濟和個體經濟的否定。為此,斯大林( )A.推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完善經濟管理體制C.發動玉米種植運動 D.加快農業集體化進程7.(2022眉山中考10.)1921年春,蘇維埃政府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其主要內容有: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實行自由貿易;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這些政策措施( )A. 促進了經濟恢復 B. 實現了共產主義C 繁榮了文學藝術 D. 改變了國際格局8.(2022涼山中考10.)1928-1937年,蘇聯建成6000多個大企業,建立了拖拉機、汽車、飛機制造以及化工、電力等部門,興建了鋼鐵、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二位。蘇聯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強大的工業國是在( )A. 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后 B.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時C 新經濟政策開始實施后 D. 蘇維埃俄國成立時9.(2022廣安中考12.) 1929—1940年,蘇聯社會總產值年均增長13.4%,國民收入年均增長14.6%。促進這一時期蘇聯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是( )A. 新經濟政策的推行 B. 馬歇爾計劃的援助C. 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現 D. 經濟互助委員會的推動10.(2022陜西中考10.) 蘇聯在1934-1935年的機器進口只相當于1931年的1/10,從1937年起就不再從國外進口鍋爐、發電機、化工設備等。這說明( )A. 經濟大危機阻礙蘇聯發展 B. 糧食稅代替了余糧收集制C. 農奴制的廢除帶來新氣象 D. 工業化建設取得重要成就11.(2022江西中考18.) 下圖是蘇聯1928一1937年集體農莊數量變化圖。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新經濟政策實施 B. 農業集體化運動C. 經濟大危機影響 D. 戈爾巴喬夫改革12.(2022鹽城中考17.)1922年,列寧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現在,農民精力充沛地、廢寢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修復自己的農具、房舍、各種設施。”出現這一現象是因為( )A.十月革命的勝利 B. 蘇維埃政權的建立B.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D. 農業集體化的開展13.(2022泰州中考21.)列寧多次指出,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后的幾年內,俄國農村的災難并不是由于資本主義發展,而是由于資本主義發展不夠所引起的。這一認識推動了蘇俄(聯)( )A. 實施新經濟政策 B. 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C. 推行農業集體化 D. 建設社會主義的工業化14.(2022蘇州中考22.) 20世紀20年代,某位蘇俄領導人說:“事情似乎很奇怪,社會主義共和國怎么能依靠資本主義來改善自己的狀況呢?”“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在資本主義包圍中利用資本家對利潤的貪婪和托拉斯與托拉斯之間的敵對關系,為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生存創造條件。”這一論述意在( )A. 粉碎外國的武裝干涉 B. 解釋實行新經濟政策的原因C. 推動工業化全面展開 D. 闡明推行蘇聯模式的必然性15.(2022長沙中考10.)斯大林認為,必須優先發展重工業,資本主義工業化是從輕工業開始的,社會主義則是從重工業開始;工業化必須高速度,因為帝國主義仇視社會主義,戰爭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強大的物質基礎。基于這一認識,蘇聯( )A. 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 實施新經濟政策C. 實施兩個五年計劃 D. 成立“華約”組織16.(2022荊州中考11.)蘇聯集體農莊建立后,國家從農民手中征到的糧食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平均每年1820萬噸增加到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的平均每年2750萬噸。材料表明,蘇聯集體農莊建立的主要影響是( )A. 擴大了玉米種植的面積 B. 粉碎了外國的武裝干涉C. 繼承了新經濟政策的思路 D. 支持了國家工業化建設17.(2022恩施州中考13.) 改革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蘇俄和美國都通過改革來應對危機,這兩次改革的相同點是( )A. 都從根本上解決了危機 B. 都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C. 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D. 都是對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18.(2022牡丹江、雞西中考22.)抓住關鍵詞是把握歷史事件的重要方法。與“1921年”“蘇維埃俄國”“列寧”“糧食稅”“實行自由貿易”“鞏固工農聯盟”幾個關鍵詞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 斯大林體制B. 新經濟政策C. 農業集體化D.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2022大慶中考38.)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這些規定出自于( )A.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 新經濟政策 C. 《社會保障法》 D. 《農業調整法》20.(2022河南中考18.)1921年秋天,往日沉寂的蘇俄鄉村變得熱鬧起來,每逢星期日,一些大的村莊開始舉辦集市活動。這種場面的出現主要是因為( )A.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 B. 新經濟政策實施C. 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D. 農業集體化完成21.(2022賀州中考13 .) 圖表為1913~1937年蘇聯(俄)工業產值變化曲線圖。導致1925~1937年工業產值數據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當時蘇聯( )A.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B. 實行自由貿易C. 推行余糧征集制 D. 實施國家工業化22.(2022安徽中考13 .)1925一1927年夏季之前,蘇聯連續三年糧食豐收。然而,1927年底之前國家僅征收到240萬噸糧食,為計劃征收數量的52%。為解決這一問題,蘇聯推行了( )A.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 新經濟政策 C. 農業集體化運動 D. 墾荒運動23.(2021郴州市15.)蘇聯的糧食產量,在全盤集體化運動前的1925~1927年期間平均每年為7527萬噸,一五期間降為年均7360萬噸,二五期間再降為7290萬噸。畜牧業的狀況更差。一五期間,牛從6010萬頭降為3350萬頭;羊從10700萬頭降為3730萬頭……材料說明蘇聯的農業集體化( )A.使工業總產值大幅度提高 B.適應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C.超越了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 D.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24.(2021雅安市17.)蘇聯到衛國戰爭前夕,電站占全國固定動力設備的73%,工作機器的電氣系數達到82%,修筑了幾千千米鐵路和開鑿了運河等大型工程,在荒涼的東部建立了新的工業區。這反映了蘇聯( )A.商品經濟繁榮 B.工農業協調發展 C.國際地位提高 D.工業化成就突出25.(2021自貢市18.)閱讀下圖,造成蘇俄(聯)農民平均稅款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實施固定糧食稅 B.實行實物配給制C.推行余糧收集制 D.實現農業集體化26.(2021鎮江市21.)“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材料中的“它”指(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蘇聯模式 D.農業集體化27.(2021昆明21.)為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召開,蘇俄政府開始改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 )A.新經濟政策 B.兩個五年計劃 C.赫魯曉夫改革 D.戈爾巴喬夫改革28.(2021攀枝花22.)蘇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出現了嚴重的糧食收購危機,為此蘇聯開始大規模地把農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產資料公有化。由此可知,它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B.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C.服務于工業化需要 D.調整農輕重產業比重29.(2021眉山市12.) 1954年,蘇聯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蘇聯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東方一號”進入太空,后安全返回地面。這些成就取得主要得益于( )A.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 市場經濟體制 C. 新經濟政策 D. 蘇聯模式30.(2021涼山州11.)1936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新憲法規定蘇聯是( )A.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 B.工農兵社會主義國家C.工兵代表社會主義國家 D.工農社會主義國家二.非選擇題1.(2022雅安中考23.) 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宋神宗時大搞農田水利。北宋中期在南方修復并興建了許多圩(圍)田和其他水利設施。宋太宗曾令江南、兩浙等諸州長吏,勸諭百姓種植北方的粟、麥、黍、豆等作物。宋真宗時,將從越南引進、原在福建種植的占城稻,下令推廣到長江和淮河流域。南宋時,太湖地區便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隋唐遼宋金卷》(1)根據材料一,歸納宋朝為促進糧食生產發展采取的措施。分析這些措施產生的影響。材料二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雖然保證了革命戰爭的勝利,卻使蘇俄出現了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農民不堪忍受越來越嚴厲的糧食無償征集,有意縮減生產,1921年的播種面積就比1920年減少了690萬公頃,而1920年的糧食產量也只有1913年的一半。在許多產糧區發生農民騷亂和暴動。——摘編自徐藍主編《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2)根據材料二,指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導致的問題。為此蘇俄在農業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材料三——摘編自《中國統計年鑒》等(3)根據材料三,概括中國糧食生產的成就,并指出這些成就取得的主要政策因素。材料四 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從生產形勢看,農業生產成本仍在攀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趨緊,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抗災減災能力有待提升,在確保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的同時,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壓力較大。——摘編自《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2019年10月)(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就如何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提出一條建議并對其進行說明。(要求:建議的觀點明確,說明的內容具體,邏輯嚴密,表述清晰。)2.(2022益陽中考28.)(14分)歷史學習的方式多種多樣。在復習“大國興衰”時,劉老師運用不同的方法,設計了如下學案,請你完成相關學習任務。探究一[圖文說史﹣探討英國崛起]我認為“光榮革命”帶來了政治穩定的局面,其最重要的結果就是普通國民感覺有一個可以信賴的政府。由于對政府持有好感,國民愿意納稅來支持政府。﹣﹣倫敦大學皇家學院教授安德魯 波特(1)上述史料反映了英國崛起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探究二[文獻說史﹣解決美國難題]華盛頓:“邦聯只是個有名無實的空架子……我們想要聯合成一個國家,但我們又不愿給這個國家的管理者足夠的權力去管理國家事務。” 文獻1: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總統、國會與最高法院及其相關機構各司其職,相互制衡;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分享權利;總統和議員由選舉產生。林肯:“一幢裂開了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維持半奴隸和半自由的狀態……” 文獻2:宣布從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軍隊。(2)華盛頓和林肯為解決面臨的難題,分別制定和發表了什么文獻?探究三[導圖說史﹣闡述蘇俄 (聯)興衰](3)根據以上思維導圖,簡述蘇俄(聯)興衰的過程。探究四[以史鑒今﹣暢談國家發展](4)綜合上述材料和問題,你認為影響大國興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2022桂林中考18.)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隋朝大運河示意圖(見下圖)材料二:斯大林等蘇聯領導人認為,蘇聯經濟遠比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落后,……兩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建成6000多個大企業,建成了拖拉機、汽車、飛機制造以及化工、電力等部門,修建了幾千千米鐵路,興建了鋼鐵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材料三: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明顯進展,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格局不斷鞏固。……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改革發展支持力度。新增高速鐵路運營里程4100公里,新建改建高速公路6000多公里、農村公路30多萬公里。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持續增強。——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2019年3月5日)請回答:(1)從材料一提取兩個信息,并根據提取的信息分折隋朝大運河的作用。(要求: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清晰。)(2)根據材料二指出蘇聯兩個五年計劃制定的背景及取得的成就。(3)根據材料三概括我國為推動區域發展采取的措施。(4)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國家在制定總體發展規劃時應該關注哪些方面?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九下第11課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教師版)中考真題凝聚全國各地歷史精英智慧,準確把握大綱要求,緊跟時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專輯精選本課知識要點和全國各地中考真題,助力同步教學,歡迎下載!【知識要點】必背知識點一:新經濟政策1.開始時間:1921年春。2.背景:經歷了數年戰爭的蘇維埃俄國,經濟異常困難,社會矛盾加劇。3.領導人:列寧。4.內容: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地,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5.影響:新經濟政策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必背知識點二:蘇聯的工業化1.蘇聯成立:1922年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2.背景:1925年,斯大林提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設想。3.成就:1928一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后,蘇聯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評價:蘇聯的工業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一方面使蘇聯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工業化;另一方面,這種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來,致使后來蘇聯的經濟體制日益僵化。必背知識點三:農業集體化1.背景: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蘇聯發生了嚴重的糧食收購危機。2.目的:斯大林決心用行政手段加快農業集體化進程,解決糧食問題。3.開始時間:20世紀30年代初4.措施:開展了消滅富農運動;多方面支持集體農莊的建設,加快組建拖拉機站,為集體農莊提供機械服務,監督集體農莊執行國家的生產計劃。5.影響:為蘇聯的工業化提供了必要的條件;農民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致使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必背知識點四:蘇聯模式1.形成標志:1936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2.表現:經濟上,建立單一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政治上,權力高度集中,各級領導實際上由上級指派,基本不受群眾監督。3.特征: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評價:蘇聯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也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沒有尊重經濟規律,隨著時間推移,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必記圖片名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在第聶伯河上修建的水電站意義:其修建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真題演練】一.選擇題1.(2022金昌市中考17.)1921年3月27日,糧食人民委員部頒布了《關于在地方范圍內以及國家與公民之間商品交換條例》,規定在地方范圍內,農民完成農業稅后的剩余產品可以在公民之間自由交換。這反映出當時蘇俄( B )A. 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 實施新經濟政策C. 開展農業集體化運動 D. 進行工業化建設2.(2022張家界中考20.) 今天的俄羅斯是由13世紀莫斯科公國發展而來,在其發展進程中改革產生了重要影響。1921年春蘇維埃政府決定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這次改革是( C )A. 彼得一世改革 B. 亞歷山大二世改革 C. 新經濟政策 D. 赫魯曉夫改革3.(2022湘西州中考15.)農業問題關系著國家的穩定。1921年,俄國蘇維埃政府采取了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的措施,這一措施產生的作用是( B )A. 由農業國發展為工業國 B. 恢復和發展了農業生產C. 促進了中小企業的發展 D. 推動了農業集體化運動4.(2022內江中考15.)1922年12月30日,下圖所示由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組成的共和國聯盟成立。此時其處于( B )A. 十月革命時期 B. 新經濟政策時期 C. 冷戰對峙時期 D. 赫魯曉夫改革時期5.(2022成都中考21.)在1928—1932年“一五計劃”期間,蘇聯整個工業增長了102%,重工業增長了173%,機器制造業幾乎增長了3倍。這表明蘇聯( A )A. 計劃經濟成效顯著 B. 贏得反法西斯的優勢C. 新經濟政策穩步推進 D. 農業集體化進程停滯6.(2022宿遷中考19.)1927年至1928年,蘇聯發生了嚴重的糧食收購危機,斯大林認為危機出現的原因是富農階級的蓄意破壞,其思想根源是對私有經濟和個體經濟的否定。為此,斯大林( D )A.推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完善經濟管理體制C.發動玉米種植運動 D.加快農業集體化進程7.(2022眉山中考10.)1921年春,蘇維埃政府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其主要內容有: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實行自由貿易;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這些政策措施( A )A. 促進了經濟恢復 B. 實現了共產主義C 繁榮了文學藝術 D. 改變了國際格局8.(2022涼山中考10.)1928-1937年,蘇聯建成6000多個大企業,建立了拖拉機、汽車、飛機制造以及化工、電力等部門,興建了鋼鐵、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二位。蘇聯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強大的工業國是在( A )A. 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后 B.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時C 新經濟政策開始實施后 D. 蘇維埃俄國成立時9.(2022廣安中考12.) 1929—1940年,蘇聯社會總產值年均增長13.4%,國民收入年均增長14.6%。促進這一時期蘇聯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是( C )A. 新經濟政策的推行 B. 馬歇爾計劃的援助C. 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現 D. 經濟互助委員會的推動10.(2022陜西中考10.) 蘇聯在1934-1935年的機器進口只相當于1931年的1/10,從1937年起就不再從國外進口鍋爐、發電機、化工設備等。這說明( D )A. 經濟大危機阻礙蘇聯發展 B. 糧食稅代替了余糧收集制C. 農奴制的廢除帶來新氣象 D. 工業化建設取得重要成就11.(2022江西中考18.) 下圖是蘇聯1928一1937年集體農莊數量變化圖。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B )A. 新經濟政策實施 B. 農業集體化運動C. 經濟大危機影響 D. 戈爾巴喬夫改革12.(2022鹽城中考17.)1922年,列寧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現在,農民精力充沛地、廢寢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修復自己的農具、房舍、各種設施。”出現這一現象是因為( B )A.十月革命的勝利 B. 蘇維埃政權的建立B.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D. 農業集體化的開展13.(2022泰州中考21.)列寧多次指出,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后的幾年內,俄國農村的災難并不是由于資本主義發展,而是由于資本主義發展不夠所引起的。這一認識推動了蘇俄(聯)( A )A. 實施新經濟政策 B. 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C. 推行農業集體化 D. 建設社會主義的工業化14.(2022蘇州中考22.) 20世紀20年代,某位蘇俄領導人說:“事情似乎很奇怪,社會主義共和國怎么能依靠資本主義來改善自己的狀況呢?”“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在資本主義包圍中利用資本家對利潤的貪婪和托拉斯與托拉斯之間的敵對關系,為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生存創造條件。”這一論述意在(B )A. 粉碎外國的武裝干涉 B. 解釋實行新經濟政策的原因C. 推動工業化全面展開 D. 闡明推行蘇聯模式的必然性15.(2022長沙中考10.)斯大林認為,必須優先發展重工業,資本主義工業化是從輕工業開始的,社會主義則是從重工業開始;工業化必須高速度,因為帝國主義仇視社會主義,戰爭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強大的物質基礎。基于這一認識,蘇聯( C )A. 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 實施新經濟政策C. 實施兩個五年計劃 D. 成立“華約”組織16.(2022荊州中考11.)蘇聯集體農莊建立后,國家從農民手中征到的糧食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平均每年1820萬噸增加到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的平均每年2750萬噸。材料表明,蘇聯集體農莊建立的主要影響是( D )A. 擴大了玉米種植的面積 B. 粉碎了外國的武裝干涉C. 繼承了新經濟政策的思路 D. 支持了國家工業化建設17.(2022恩施州中考13.) 改革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蘇俄和美國都通過改革來應對危機,這兩次改革的相同點是(D )A. 都從根本上解決了危機 B. 都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C. 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D. 都是對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18.(2022牡丹江、雞西中考22.)抓住關鍵詞是把握歷史事件的重要方法。與“1921年”“蘇維埃俄國”“列寧”“糧食稅”“實行自由貿易”“鞏固工農聯盟”幾個關鍵詞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是(B )A. 斯大林體制B. 新經濟政策C. 農業集體化D.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2022大慶中考38.)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這些規定出自于( B )A.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 新經濟政策 C. 《社會保障法》 D. 《農業調整法》20.(2022河南中考18.)1921年秋天,往日沉寂的蘇俄鄉村變得熱鬧起來,每逢星期日,一些大的村莊開始舉辦集市活動。這種場面的出現主要是因為(B )A.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 B. 新經濟政策實施C. 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D. 農業集體化完成21.(2022賀州中考13 .) 圖表為1913~1937年蘇聯(俄)工業產值變化曲線圖。導致1925~1937年工業產值數據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當時蘇聯( D )A.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B. 實行自由貿易C. 推行余糧征集制 D. 實施國家工業化22.(2022安徽中考13 .)1925一1927年夏季之前,蘇聯連續三年糧食豐收。然而,1927年底之前國家僅征收到240萬噸糧食,為計劃征收數量的52%。為解決這一問題,蘇聯推行了(C )A.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 新經濟政策 C. 農業集體化運動 D. 墾荒運動23.(2021郴州市15.)蘇聯的糧食產量,在全盤集體化運動前的1925~1927年期間平均每年為7527萬噸,一五期間降為年均7360萬噸,二五期間再降為7290萬噸。畜牧業的狀況更差。一五期間,牛從6010萬頭降為3350萬頭;羊從10700萬頭降為3730萬頭……材料說明蘇聯的農業集體化( C )A.使工業總產值大幅度提高 B.適應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C.超越了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 D.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24.(2021雅安市17.)蘇聯到衛國戰爭前夕,電站占全國固定動力設備的73%,工作機器的電氣系數達到82%,修筑了幾千千米鐵路和開鑿了運河等大型工程,在荒涼的東部建立了新的工業區。這反映了蘇聯( D )A.商品經濟繁榮 B.工農業協調發展 C.國際地位提高 D.工業化成就突出25.(2021自貢市18.)閱讀下圖,造成蘇俄(聯)農民平均稅款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 )A.實施固定糧食稅 B.實行實物配給制C.推行余糧收集制 D.實現農業集體化26.(2021鎮江市21.)“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材料中的“它”指( B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蘇聯模式 D.農業集體化27.(2021昆明21.)為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召開,蘇俄政府開始改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 A )A.新經濟政策 B.兩個五年計劃 C.赫魯曉夫改革 D.戈爾巴喬夫改革28.(2021攀枝花22.)蘇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出現了嚴重的糧食收購危機,為此蘇聯開始大規模地把農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產資料公有化。由此可知,它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C )A.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B.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C.服務于工業化需要 D.調整農輕重產業比重29.(2021眉山市12.) 1954年,蘇聯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蘇聯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東方一號”進入太空,后安全返回地面。這些成就取得主要得益于(D )A.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 市場經濟體制 C. 新經濟政策 D. 蘇聯模式30.(2021涼山州11.)1936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新憲法規定蘇聯是( D )A.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 B.工農兵社會主義國家C.工兵代表社會主義國家 D.工農社會主義國家二.非選擇題1.(2022雅安中考23.) 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宋神宗時大搞農田水利。北宋中期在南方修復并興建了許多圩(圍)田和其他水利設施。宋太宗曾令江南、兩浙等諸州長吏,勸諭百姓種植北方的粟、麥、黍、豆等作物。宋真宗時,將從越南引進、原在福建種植的占城稻,下令推廣到長江和淮河流域。南宋時,太湖地區便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隋唐遼宋金卷》(1)根據材料一,歸納宋朝為促進糧食生產發展采取的措施。分析這些措施產生的影響。材料二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雖然保證了革命戰爭的勝利,卻使蘇俄出現了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農民不堪忍受越來越嚴厲的糧食無償征集,有意縮減生產,1921年的播種面積就比1920年減少了690萬公頃,而1920年的糧食產量也只有1913年的一半。在許多產糧區發生農民騷亂和暴動。——摘編自徐藍主編《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2)根據材料二,指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導致的問題。為此蘇俄在農業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材料三——摘編自《中國統計年鑒》等(3)根據材料三,概括中國糧食生產的成就,并指出這些成就取得的主要政策因素。材料四 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從生產形勢看,農業生產成本仍在攀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趨緊,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抗災減災能力有待提升,在確保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的同時,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壓力較大。——摘編自《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2019年10月)(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就如何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提出一條建議并對其進行說明。(要求:建議的觀點明確,說明的內容具體,邏輯嚴密,表述清晰。)【答案】(1)措施:統治者引導種植糧食作物;開展農田水利工程修建;引進和推廣新的糧食作物。影響:促進糧食產量的增加和農業的發展;促進了南方的發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2)問題:出現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產量縮減;發生農民騷亂和暴動。(答出兩點即可)調整: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地,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答出一點即可)(3)成就:糧食產量不斷提高;糧食穩定高產;人均占有糧食大大增加。(答出兩點即可)政策: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4)建議:統籌糧食價格,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論述: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是解決糧食問題的重要途徑,隨著經濟的發展,化肥、農藥、灌溉等的費用在不斷上漲,但糧食的價格卻一直變化不大,但是收獲不多。因此,很多農民開始撂荒,外出打工。因而,適當提高糧食價格,讓農民能夠從種糧中看到希望,回歸農村,對國家糧食安全至關重要。但在提高糧食價格的同時,也要為消費者考慮,尤其是城鄉當中的低收入群體,他們的生活成本尤其是飲食成本會相應提高,價格過高反而會傷害他們的利益,所以糧食價格一定要定在合理的水平之上,做到統籌兼顧。2.(2022益陽中考28.)(14分)歷史學習的方式多種多樣。在復習“大國興衰”時,劉老師運用不同的方法,設計了如下學案,請你完成相關學習任務。探究一[圖文說史﹣探討英國崛起]我認為“光榮革命”帶來了政治穩定的局面,其最重要的結果就是普通國民感覺有一個可以信賴的政府。由于對政府持有好感,國民愿意納稅來支持政府。﹣﹣倫敦大學皇家學院教授安德魯 波特(1)上述史料反映了英國崛起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探究二[文獻說史﹣解決美國難題]華盛頓:“邦聯只是個有名無實的空架子……我們想要聯合成一個國家,但我們又不愿給這個國家的管理者足夠的權力去管理國家事務。” 文獻1: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總統、國會與最高法院及其相關機構各司其職,相互制衡;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分享權利;總統和議員由選舉產生。林肯:“一幢裂開了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維持半奴隸和半自由的狀態……” 文獻2:宣布從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軍隊。(2)華盛頓和林肯為解決面臨的難題,分別制定和發表了什么文獻?探究三[導圖說史﹣闡述蘇俄 (聯)興衰](3)根據以上思維導圖,簡述蘇俄(聯)興衰的過程。探究四[以史鑒今﹣暢談國家發展](4)綜合上述材料和問題,你認為影響大國興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案】(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工業革命。(2)制定了1787年美國憲法,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發表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廢除了奴隸制。(3)1917年俄國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1921年,列寧從國情出發,實施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并存,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1928﹣1937年,蘇聯通過兩個五年計劃的實行,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盛的工業國。1941﹣1945年,蘇聯與世界反法西斯國家團結合作,贏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1945﹣1991年,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日益僵化,雖然蘇聯也進行多次改革,但都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最終導致蘇聯解體。(4)政府政策、科技創新等。3.(2022桂林中考18.)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隋朝大運河示意圖(見下圖)材料二:斯大林等蘇聯領導人認為,蘇聯經濟遠比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落后,……兩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建成6000多個大企業,建成了拖拉機、汽車、飛機制造以及化工、電力等部門,修建了幾千千米鐵路,興建了鋼鐵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材料三: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明顯進展,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格局不斷鞏固。……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改革發展支持力度。新增高速鐵路運營里程4100公里,新建改建高速公路6000多公里、農村公路30多萬公里。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持續增強。——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2019年3月5日)請回答:(1)從材料一提取兩個信息,并根據提取的信息分折隋朝大運河的作用。(要求: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清晰。)(2)根據材料二指出蘇聯兩個五年計劃制定的背景及取得的成就。(3)根據材料三概括我國為推動區域發展采取的措施。(4)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國家在制定總體發展規劃時應該關注哪些方面?【答案】(1)提取兩個信息進行分析,作用與信息相對應。示例:以洛陽為中心,臨近長安,有利于鞏固中央政權。余杭位于富庶的江南地區,有利于將該地區的物資輸送到北方。(2)背景:蘇聯經濟落后;急需趕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成就:工業建設取得重大成就(3)措施:推進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扶持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加快交通設施建設。(4)關注:注重協調發展;優化城鄉區域發展格局;根據國情制定發展策略;推進重大工程建設;完善交通設施建設;堅持可持續發展。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1課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學生版).doc 第11課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教師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