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選擇性必修1 第10課 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 同步學案 (有答案 )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選擇性必修1 第10課 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 同步學案 (有答案 )

資源簡介

第10課 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
自主學習:
一、新中國的法治進程:簡述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
1、開始: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共同綱領》,是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文件。
2、初創:20世紀50年代,先后通過《婚姻法》、《土地改革法》等;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初步奠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
3、“文革”時期,遭到嚴重破壞。
4、文革之后,進入新時期:
(1)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法制建設方針(十六字方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2)1982年,制定了1982年憲法等基本法律。(中國的法治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3)中共十五大報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并于1999年寫入憲法。
(4)2004年,“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被寫入憲法。到2010年,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簡述我國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歷程。
1、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涌現出的全國勞動模范孟泰,“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科學家李四光、兩彈元勛鄧稼先等是杰出代表。
2、改革開放后,我國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中國共產黨)
3、1994年,中共中央提出把愛國主義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加以推進。
4、2001年,又從以德治國的高度規劃思想道德建設。
5、2006年10月,中共第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
6、中共十八大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們應該怎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由易到難,由近及遠,內化于心,外顯于行,把核心價值觀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
合作探究:
探究一
(1)示例:劃分四段:第一段為1954-1957年。理由:是我國法制的初創時期;法律集中在政治領域,主要是建章立制。第二段為1978-1992年。理由: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加強了法治建設。第三階段為1993-1999年。理由:以經濟立法居多,加強宏觀調控,規范市場秩序。第四階段為21世紀初。理由:經濟立法向社會立法轉變;立法更加關注民生、關注社會。(其他劃分,合理即可)
(2)20世紀50年代,是新中國建立初期,新中國不同于以往的舊政權,需要建立新的上層建筑。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面反思“文革”的教訓,撥亂反正,推進改革開放。90年代全面推進市場經濟體制,對法治提出更高的要求。21世紀初,目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針,加快了法制建設。
(3)中國的法制建設總體向前發展,尤其改革開放后,發展迅速;我國的立法從政治領域、經濟領域到社會領城,不斷完善21世紀初已形成完備的法律體系;我國立法根據黨的工作重心變化不斷發展;我國立法體現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言之成理即可)
探究二
(1)經驗:堅持黨對精神文明的領導作用;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全黨、教育干部和人民;引導文化建設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服務;為中國文藝指明正確的發展道路;樹立典型,利用多種手段積極營造健康、文明、向上的社會風氣;處理好守正與創新的關系;培育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和革命愛國主義精神等。
影響:普及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凝聚了全國人民的共識;調動了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精神風尚。
(2)背景: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實施;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大量傳入,及西方“和平演變”戰略的腐蝕,部分人追求自由主義和腐朽的生活方式;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運動遭受挫折,引起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
必要性;堅持黨的領導和走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凝聚共識、樹立民族自信心;堅持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需要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各領域人才;完成祖國統一,實現民族復興,需要全國人民團結奮斗,因此,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很有必要。
限時訓練:1-5CAACD 6-10CDCBD
11.(1)特點:與西方接軌,借鑒和移植西方成果。史實: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實行責任內閣制。
(2)成就:1949年頒布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作用,195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新時期實行依法治國,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3)認識:法治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趨勢;法治建設要結合現實和國情,吸收古今中外的長處;追求法治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第10課 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下)
【限時訓練】
1.1954年憲法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在內容上的根本不同在于(  )
規定的國家政體不同
B.1954年憲法規定了人民的權利和義務
規定的社會形態和體現出的原則不同
D.規定權利不同
2.制定憲法或頒布法律是實施和保障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途徑。下面有關中國近代以來的憲法或法律文件,說法正確的是(  )
A.1954年憲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世界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
C.1954年憲法是在第一次中央人民政府會議上制定并通過
D.1954年憲法是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否定
3.1980年8月,鄧小平指出,必須革除黨和國家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實現由“人治”向“法治”的轉變。其主要是鑒于( )
“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破壞
B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
中共與民主黨派的合作狀態
D.“依法治國”理念的推行
4.《法制日報》在談到某部憲法修改時說: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章置于“國家機構”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國家權力來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稱之為中國在新時期治國安邦總章程。這部憲法應該是(  )
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B.1954年憲法
C.1982年憲法D.1999年憲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最早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寫進憲法是在(  )
A.1978年 B.1982年 C.1995年 D.1999年
6.下表反映了1978年以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法律和有關法律文件的決定情況(單位:件)。這反映了我國(  )
時間  法律 法律文件的決定 合計
第五屆人大(1978年2月—1983年6月) 41 19 60
第六屆人大(1983年6月—1988年3月) 47 16 63
第七屆人大(1988年3月—1993年3月) 60 27 87
第八屆人大(1993年3月—1998年3月) 85 32 117
第九屆人大(1998年3月—2003年3月) 20 12 32
總計 253 106 359
A.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還不到位B.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還不完整
C.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不斷健全完善D.將依法治國方略正式寫進憲法
7.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不包括(  )
A.是使我國現代化建設沿著正確方向發展的保證
B.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C.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穩定的社會環境提供保證
D.是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特征
8.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是(  )
A.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建設B.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
C.發展教育文化事業D.加強社會輿論監督
9.我國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原因不包括(  )
A.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之魂
B.它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制度性前提
C.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前進的“路標”
D.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
10.2019年10月底,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要求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之后,在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座談會上,習總書記在賀信中強調,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為中華文化傳承做出新貢獻。由此可知文化自信應該( )
A.實施全民文化創新運動B.以甲骨文研究為根本
C重新確立“雙百”方針D堅持民族性與時代性
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中西方在歷史傳統、文明基礎、思想觀念、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異,晚清時期的國人對于源自西方的現代法治文明隔閡極深,加之當時啟動變法的直接目的是盡快地在法治方面與西方列強接軌,這就決定了當時中國的法治變革是從借鑒和移植起步的。
——侯欣一《近代中國法治變革回顧》
材料二 由于我國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從歷史上考察是缺乏法治文化傳統和法律制度背景的。因此可以說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候法治建設的基礎是非常薄弱的,法治建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然而,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政府和人民不畏艱辛,60年來在法治建設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只要與我國的國情相結合,走中國特色的法治之路,就能克服法治建設的阻礙,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目標。
——郭慶珠《新中國法治建設歷程》
(1)依據材料一,概括指出近代中國法治變革的特點,并結合民國初年的相關史實加以說明。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新中國成立前后、改革開放新時期在法治建設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法治”的認識。
【知識拓展】
1.法治建設:就是在一定的階級范圍內,按照在憲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按照平等原則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的制度。
2.精神文明建設:就是通過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全面提高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3.憲法、法律、法規、條例:我國的法律體系是由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組成的。下位法低于上位法。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由全國人大制定通過,任何法律都要服從于憲法;法律是由全國人大或者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條例一般就是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的,其法律效力低于法律;另外還有地方法規,由省級人大或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城市人大經省級人大批準制定的,其法律效力低于行政法規;部門規章是中央各部委制定的,其法律效力低于地方性法規。
4.“法制國家”與“法治國家”的區別和聯系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于制度的范疇;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于“人治”而言的。法制幾乎所有國家都有,而法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法制的主要標志,是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整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二者的聯系在于: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是最終實現法治。
5.“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主要特征
它是建立在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之上的,本質上屬于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文明,其成果為廣大人民所享用;它是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導,能促進社會主義事業健康發展的思想、政治、道德觀念和社會風貌,給物質文明建設以精神動力,并保證其社會主義方向。
【時空定位】第10課 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上)
【課標要求】
了解當代中國的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成就。
【重點難點】
學習重點:新中國的法制建設進程。
學習難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與地位。
【時空定位】
【自主學習】
一、新中國的法治進程:簡述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
1、開始: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 》,是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文件。
2、初創:20世紀50年代,先后通過《婚姻法》、《土地改革法》等;1954年,第一屆全國 大會制定了第一部 類型的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初步奠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
3、“文革”時期,遭到嚴重破壞。
4、文革之后,進入新時期:
(1)1978年底, 全會提出法制建設方針(十六字方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2)1982年,制定了1982年憲法等基本法律。
(3)中共 大報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并于 年寫入憲法。
(4)2004年,“國家尊重和保障 ”被寫入憲法。到2010年,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體系。
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簡述我國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歷程。
1、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涌現出的全國勞動模范 ,“鐵人” ,黨的好干部 ,解放軍好戰士 ,科學家 、兩彈元勛 等是杰出代表。
2、改革開放后,我國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開展“ ”活動。
3、1994年,中共中央提出把 主義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加以推進。
4、2001年,又從 的高度規劃思想道德建設。
5、2006年10月,中共第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 體系的戰略任務。
6、中共 大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們應該怎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由易到難,由近及遠,內化于心,外顯于行,把核心價值觀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
【合作探究】
探究一:新中國的法制歷程
材料一:
時間 通過的法律文件
1954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國務院組織法》《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
1954—1957 共制定規范性法律文件730多件
1978—1992 《憲法》《刑法》《民法通則》《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國務院組織法》《行政訴訟法》等230多個
1993 《公司法》《產品質量法》
1997 《合伙企業法》
1999 《合同法》《個人獨資企業法》
2001—2009 《職業病防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勞動合同法》《反壟斷法》《食品安全法》
材料二:1954年毛澤東說:“一個團體要有個章程,一個國家也要有一個章程,憲法就是一個總章程,是根本大法。”1982年新黨章規定:“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2002年,中共十六大將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作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中共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1)根據材料一圖表內容劃分階段,并說明理由。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中國法制演變的原因。
(3)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對中國法制建設的看法。
探究二:社會主義法制文明建設
材料一:建國初期,黨和政府指出:“文藝工作者的首要任務是積極地發展適合群眾需要的新的文學藝術和電影創作,同時對民間原有的各種藝術和娛樂形式應廣泛地正確地加以控制、利用、改革和發展”,并要求文藝工作者以社會主義精神教育人,鼓舞群眾努力參加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并逐步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要求。中央政府還有計劃、有組織地出版了大量的馬列主義著作和毛澤東著作,最大限度地運用全國的報紙、廣播、出版、學校、電影以及其他各種文化教育工具來宣講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在廣大干部、知識分子、青年學生中掀起了學習毛澤東思想的熱潮。
材料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把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引導和凝聚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上來,引導和凝聚到為祖國的統一、繁榮和富強作貢獻上來,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為實現四化、振興中華的共同理想團結奮斗。
——摘自《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1994年8月23日)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況新中國初期精神文明建設的經驗,分析其產生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頒布的歷史背景,并分析其實施必要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兰县| 东辽县| 汝城县| 涟源市| 秭归县| 横山县| 哈尔滨市| 德保县| 福泉市| 盈江县| 隆安县| 靖宇县| 库尔勒市| 衡南县| 天祝| 廉江市| 温泉县| 盱眙县| 平远县| 多伦县| 金坛市| 将乐县| 潮安县| 德昌县| 若羌县| 长治县| 丰县| 元朗区| 汉阴县| 高青县| 灵璧县| 资阳市| 海丰县| 车致| 得荣县| 大田县| 思南县| 河池市| 平塘县| 昌乐县| 高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