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課題2 原子的結構 (第一課時)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1了解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1.2了解原子結構中的一些規律及構成原子的粒子間的關系。1.3理解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2、過程與方法:2.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圖、表等資料,借助模型,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化抽象為直觀,初步學會運用類比, 想象 ,歸納,概括等方法獲取信息并進行加工。2.2通過討論與交流,啟發學生的思維,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1激發學生對微觀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3.2對學生進行世界的物質性,物質的可分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二、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1.1 對原子結構的探究認識。1.2原子的結構: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的關系。2、教學難點:知道原子的結構,理解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三、教學方法創設情境、合作探究、教師講解等方法進行教學。通過觀察、討論與交流、領悟等系列群體探究方式來逐步完善對原子結構的認識。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五、 教學過程[引入新課]引導學生回顧分子、原子的定義,提出問題:“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物質的構成,知道了物質是由分子或原子構成的,誰能說說分子、原子的定義及區別呢?”學生回答:“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微粒,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區別是:在化學變化中,分子不能再分,原子可再分。”我們知道了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那么,你們是否思考過這些問題: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呢?如果可以,它又是由什么構成的呢?這堂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原子的構成。[新授]教學活動[板書]原子的構成[探究一]原子的構成[介紹]原子論的發展史。1897年,在英國科學家湯姆生發現了電子以后,人們開始揭示了原子內部的秘密。經過20世紀整整一個世紀的努力,科學家不但打開了原子的大門,而且發現小小的原子內部結構十分復雜。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發現電子,認為原子的模型為棗糕型,原子是一個平均分布著正電荷的粒子,其中鑲嵌著許多電子,中和了正電荷,從而形成了中性原子。1909年至1911年,英國 物理學家盧瑟福和他的合作者通過α粒子的散射實驗,提出了原子結構的核式結構學說。[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科學家的智慧。[提問] 既然原子可以再分,請同學們歸納一下原子又由哪些更小的微粒構成?[學生歸納][板書]原子的構成[探究二]構成原子的粒子之間的關系?[老師提問]原子核內既有帶正電荷的質子,又有帶負電荷的電子,還有不帶電的中子,為什么我們常見的原子不顯電性呢?請同學們結合書上的表格,討論一下這三種微粒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學生活動] 1、原子一定由什么粒子構成?2、粒子之間的數量關系?3、原子是否顯電性?[學生回答]1、氫原子核內只有一個質子,沒有中子;2、碳原子和氧原子的質子數、中子數和核外電子數都相等;3、所有原子的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都相等;4、原子不顯電性;5、有的原子的質子數等于中子數,有的不相等;6、不同原子的核內質子數不同;7、不同原子的核外電子數不同;[教師歸納]1、原子一定由質子和電子構成(不一定有中子,有一種氫原子沒有中子)2、質子數不一定等于中子數3、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4、質子與核外電子電量相等,電性相反,故整個原子不顯電性。[小節]通過本節課我們知道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1個電子帶一個單位負電荷,1個質子帶一個單位正電荷,中子不帶電;核內電子數=核電荷數=核外質子數,原子不顯電性;不同種類的原子,質子數、電子數不同;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練習]1.原子(普通的氫除外)的原子核是( )A.由電子和質子構成 B.由質子和中子構成C.由電子和中子構成 D.不能再分2.已知原子的核電荷數,可以確定它( )A.相對原子質量 B.質子數C.中子數 D.電子數3.原子中決定相對原子質量大小的主要微粒是( )A.質子數和電子數 B.核電荷數C.中子數和電子數 D.質子數和中子數[布置作業] 1.復習本節課的內容;2.預習新課的內容;3.完成課后作業。[板書設計]3.2.1原子的構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