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選擇性必修1第12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 同步學案 (有答案 )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選擇性必修1第12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 同步學案 (有答案 )

資源簡介

第12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下)
【限時訓練】
1.新航路開辟刺激了民族君主制的崛起,形成以王權君主制為核心的國家,民族語言、民族文化得到進一步的統一,使民眾逐漸擺脫了狹隘的地方主義,轉向以國王和國家為認同的對象,并且形成統一與整體的民族意識與民族情感。這表明( )
A.新航路開辟是民族國家形成的前提
B.新航路開辟得益于民族國家的支持
C.新航路開辟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形成
D.近代民族國家基于王權君主制的形成
2.有學者指出,“全球性,指示著這么一種意識形態機制:它試圖勞永逸地將整個世界當作一件價值連城的獎品,一些民族國家(發達民族國家)以全體名義得天獨厚地占有這件獎品。”下列對這段話的理解正確的是( )
①在全球化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發達國家
②經濟全球化有利于政治多極化的實現
③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縮小
④發達國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15世紀,隨著西歐民族國家力量的增強,教權和王權的發展趨勢是
A.教權衰落王權加強B.教權加強王權衰落C.教權與王權都加強D.教權與王權都衰落
4.19世紀80年代,晚清在處理法越問題時,兩江總督劉坤一稱:“法人進入越南舉動忽以捕盜為詞,狡焉思啟,其如萬國公法何?”河南道監察御史劉恩溥從正面援引國際法,并提出聯合英美諸國利用國際法維護清廷對越南的宗主權,履行保護越南的職責。這說明當時( )
清政府依然推行傳統的夷夏之防
清政府完全依賴列強維護宗藩體系
國際法被近代士大夫普遍接受
近代國際法影響中國處理外交關系
5.在美國主導下的所謂“南海仲裁”出臺之后,中國政府再次闡明了非常明確的態度,不接受、不承認。但同時強調將繼續根據《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規定,依據國際法通過談判協商和平解決有關爭議。該材料反映了( )
A.國際法已成為美國推行對外擴張的工具
B.中國政府對國際法的蔑視,注重維護自己核心利益
C.南海仲裁是西方大國試圖通過國際法公平解決主權爭}義的嘗試
D.中國政府主張通過對話代替對抗解決國際爭端
6.19世紀末,歐洲國際法學家明確以歐洲“文明”來衡量世界各國的國際行為及法律權利,從而在國際法中形成一套規范國際關系的“文明”標準。按這一標準,世界上的國家被劃分為“文明”、“野蠻”和“蒙昧”等不同類別。不同類別的國家在國際法上享有不同的權利和義務。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歐洲文明觀念是在殖民擴張過程中形成的
B.歐洲文明的標準推動了世界各地協調發展
C.野蠻和蒙昧的國家是指工業水平低的國家
D.歐洲文明標準有利于推動落后地區的進步
7.有人說“萬民法是羅馬帝國統治范圍內的國際法”,這是因為它( )
A.通用于世界各地 B.適用于羅馬帝國的公民
C.包含了羅馬帝國的全部法律文獻 D.適用于羅馬帝國境內一切自由民
8.某國際多邊貿易協定存在于幾乎達半個世紀之久的美蘇爭霸和對抗的冷戰時期,“與其說是其締約各方精心設計的獨特國際法杰作,不如說是締約各方為了實現國際貿易關系的最低法治而不得已采取的政治上的權宜之計。”該協定是( )
A.《布雷頓森林協定》B.《關稅與貿易總協定》C.《歐洲聯盟條約》D.《北大西洋公約》
9.“《萬民法》并非《國際法》,其實它只是為了適應羅馬統治權而制定的部分法令,事實上它是地方法,其目的是用來統治意大利各民族和各屬地,而不給他們公民資格與權利。”材料表明( )
A.萬民法是國與國之間的法律B.萬民法授予各屬地公民權利
C.萬民法主要維護羅馬統治權D.萬民法取代公民法治理羅馬
10.中美建交伊始,正當中美兩國人民對雙方關系的美好前景充滿期待之際,美國國會卻通過了《與臺灣關系法》,經美國總統卡特簽署正式生效。美國的這種做法
A.表明美國總統對國會負責
B.表明西方代議制具有分權制衡的特點
C.違反公認的國際法準則
D.表明美國大搞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
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意義的國際法起源于歐洲。1839年,林則徐組織人員翻譯《國際法》部分內容,成了中國真正接觸西方國際法的發端。1874年臺灣琉球漂民案,代表著國際法在中國運用的萌芽期。中法戰爭期間,上自總理衙門和軍機大臣,下至各省督撫、御史、道員,還有活躍在報刊輿論中的知識分子,自覺或不自覺地參與到以公法為武器的外交評論中。即便如此,清政府卻對國際法采取本土化的理解和應對,依照中國情境和自身利益加以采擇。19世紀80至90年代,國際法引導并融入宗藩體系的自適性調整當中……1902年中美商約談判中,國際法被清政府自覺地運用于商約談判。
——摘編自張衛明《晚清中國對國際法的運用》
材料二 西方國際法學說敘事模式的最近一次變化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自由”國家與“專制”國家二元對立的思維。這就使得走出國際法學說的西方中心主義成為二戰后國際關系史中的一條未絕的主線。……七十年來,中國以實際行動在國際法領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如中國的條約實踐、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國兩制”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等,改革開放前,中國對外締約5300余項,主要為涉及國家關系的政治性條約。1979—1990年,中國締結的國際公約涉及經濟、勞工、海事、民航、外空、核能等多方面。1990年,中國制定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條約程序法》。1990年至今,中國共加入300余項多邊公約,締結1.7萬余項雙邊條約,上至外空,下達洋底,大到維護和平,小到保護稀有物種;服務對象也從國家擴展到普通公民。中國全面參與各項重要條約談判并發揮建設性作用。
——摘編自賈桂德《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中國的國際法實踐和貢獻》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晚清中國運用國際法的背景和特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中國在國際法實踐中的發展并闡釋其對戰后國際法學說走出西方中心主義做出的貢獻。
【知識拓展】
1.民族國家的特點
(1)從民族國家與民族主義的關系上來看,民族認同感是近代民族國家的特點之一。民族認同感強,則有利于民族國家的穩定;民族認同感弱,則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民族國家的整體力量。
(2)民族國家的出現在其發生時段上大多與現代化的過程密切相關。這首先是因為工業化、現代化使得世界民族分布的狀況發生了巨大改觀,迫使過去處于彼此分離狀態的各個民族交往密切;其次是因為現代化催生了英、法、德等資本主義民族國家。
(3)民族國家有統一的國內市場,有明確的國家疆界,有通用的民族語言。
2.認識國際聯盟與聯合國的異同、作用及原因
相同點
(1)都是世界大戰的產物。
(2)都反映了戰后世界要求和平的共同愿望。
(3)都是普遍性的國際組織。
(4)都具有明顯的大國強權色彩,都曾為大國所控制或操縱。
(5)宗旨都是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
不同點
(1)國際聯盟強調大會一致(全體一致)原則,聯合國強調大國一致原則。
(2)聯合國較之國際聯盟更具有普遍性、權威性。
(3)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方面比國際聯盟更有效。
聯合國與國際聯盟的不同作用及原因
作用 原因
國國際聯盟 (1)維護“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工具 (2)反共、反民族獨立,干涉革命 (3)一直為大國操縱,無視弱小民族利益 (1)建立基礎不同 ①國際聯盟:帝國主義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一戰的產物 ②聯合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產物 (2)組織方式不同 ①國際聯盟:排除蘇俄,帝國主義大國操縱 ②聯合國:具有廣泛性,容納社會主義國家和廣大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 (3)國際形勢不同 ①國際聯盟:一戰后,戰勝國欲制裁戰敗國,帝國主義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矛盾尖銳 ②聯合國:二戰后共產主義發展,社會主義陣營形成,亞非拉美等第三世界崛起,改變了國際力量對比
【時空坐標】
1第12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上)
【課程標準】
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情況,以及國際法的發展
【重難點】
重點: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情況
難點:了解國際法的發展歷程,分析國際法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知識梳理】
一、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
1、王權國家:西方王權國家出現的原因有哪些?說出近代西方兩個主要的王權國家,這樣的國家有何特點?
(1)王權國家出現的原因:
①15世紀前后,西歐國家的封建 勢力遭到削弱, 加強。
② 改革(主張王權高于教權),打擊了教會勢力,強化了各國的 權力,民族認同觀念出現。
(2)主要的王權國家:①英國:1534年,英國頒布《至尊法案》,建立起 的專制統治;②法國:路易十四時期,法國 達到頂峰。名言:朕即國家。
(3)王權國家的特點: 就是國家, 專制,國家的版圖常常因為國王的 或
關系發生改變。
2、王權國家轉變為民族國家:近代西方民族國家出現的原因有哪些?說出近代西方最早的兩個民族國家和特點?
(1)近代西方民族國家出現的原因:
① 勢力衰弱和 觀念興起,促使英法等國民族語言的地位逐漸上升。(13世紀, 語逐漸成為英國人廣泛使用的語言;16世紀, 語成為法國的官方語言)
② 國大革命及 戰爭,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2)近代西方最早的兩個民族國家: 國是近代西方最早的民族國家,其次是 國。
(3)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特點:
這些民族國家由單一族群組成的,更多則是由多個族群組成。民族國家主權獨立,個人對國家的忠誠度提高,有共同的地域、國民語言、國家體制和民族認同感,出現了國旗、國歌和各種國家節日等。
二、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
1、國際法的形成:國際法形成的原因有哪些?簡述其形成與發展的情況。
(1)原因:
① 國家的出現和國家 意識的加強,各國都強調國家 至上,導致國家之間的 紛爭加劇。
②人們希望通過 來處理國際關系,減少 沖突。
(2)形成與發展:
①國際法基礎的奠定:荷蘭人格老秀斯在1625年岀版的《 法》一書中提出君主應該制定條約并接受約束,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 國家,奠定了 法的基礎。
②國際法基本原則的確立: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簽訂,結束了長達30年的歐洲混戰,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 、 與 等原則,奠定了近代歐洲國際關系的基礎。開創了通過 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爭的先例,確認了締約國必須遵守條約、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
法基本原則。
③國際法應用范圍的擴大:1815年, 體系建立,國際法的應用范圍擴大。
2、外交制度的建立:近代外交制度是怎樣建立的?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有何歷史意義?
(1)建立:17世紀時,歐洲國家開始派常駐外交 和外交 ,近代 制度逐漸建立。
(2)歷史意義、作用:為國際關系確立了一些規則,為用 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減少戰爭開辟了新的途徑。
三、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簡述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的基本概況。(主要是了解戰后國際法的制定)
1、 使國際法遭到嚴重破壞。
2、十月革命后,蘇聯提出了 的原則,為國際法開辟了新的發展階段。
3、一戰后的國際法:簡述一戰后確立的國際法及其難以實施的原因。
(1)國際法:建立了 —— 體系,成立了 ;1928年,各國簽訂了 公約。
(2)國際法難以實施的原因:①被 控制,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②形成決議實行“ 一致”原則。
4、 期間,國際法再次遭到極大破壞。
5、二戰后的國際法:簡述二戰后國際法發展的表現有哪些?二戰后國際法的實施有何意義? 又有何局限性?
(1)發展的表現:
①1945年6月,《 》簽署,確定了“ ”原則,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
②國際法院在荷蘭 成立,發展了國際司法制度。
(2)意義:
①促進了民族國家的獨立,各類 數量猛增,推動了國際法的發展。
②國際法的領域大大擴大,對世界 與持續 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3)局限性:一些大國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國際條約,甚至不經 授權就采取制裁或戰爭,嚴重威脅著國際和平。
【合作探究】
探究一 西歐現代化進程開啟于近代民族國家的建立,而近代隨著西方列強侵華,中國的民族主義興起、發展,隨著抗戰到來,中華民族徹底覺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歐洲在近代形成民族的過程中,專制王權是民族國家的第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上,國家統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紀的混亂狀況得以解除。民族國家的第二個階段,“民族”與王權發生對抗,最終推翻專制王權,法國大革命就是其中的典型,因此“很多學者說法國大革命及以后發生的拿破侖戰爭是近代歐洲民族主義的起源。當然,在此之前,歐洲的民族國家就形成了。為什么要形成民族國家?因為民族國家是現代化的載體。但是,隨著近代化的發展,歐洲民族國家發展不平衡,造成近代歐洲動蕩和民族沖突。時至今日,這種不平衡被拉平,西歐的一體化開始,就是今天的歐盟。
——江蘇人民出版社錢乘旦主編《世界現代化歷程》總論卷
(1)依據材料一,說明近代歐洲“民族國家”形成的必要性;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說明現代西歐實現一體化的原因。
材料二:1901年,梁啟超首次提出了“中華民族”的觀念,他認為“中華民族”是多民族融合的產物。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后,革命派迅速放棄了他們早先提出的“驅除韃虜”的主張,而主張“五族共和”,建立一個獨立、民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根據列寧的民族自決理論,中華民族的民族自決是指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實現民族的獨立和自由。九一八事變、華北事變后,《義勇軍進行曲》問世,“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發出最后的吼聲”的悲憤歌聲,極大地激發了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整體的認同感和愛國熱情。
(2)依據材料二,概括近代中華民族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結合材料二與所學知識,分析抗戰時期中華民族徹底覺醒的原因。
探究二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威斯特伐利亞公會(1643-1648年)承認了羅馬帝國統治下為數眾多的邦國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確立了國家主權和主權平等原則,標志近代國際法產生,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對國際法發展有重大影響。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提出的民族自決、不干涉內政、戰爭中貫徹人道主義原則逐步為國際社會接受,成為國際法的原則。
——摘自顧肖榮《國際法的理念和運作》
從路勞秀斯開始,幾乎所有的國際法學者都把國際法主體鎖定在歐洲國家這個范圍,與尚處在“野蠻狀態”或“半野蠻狀態”國家之間的關系不能適用國際法來調整。列強之間的霸權政治和侵略戰爭使國際法規范的遵守大打折扣。馬克思(1818-1883年)在批判資產階級國家粗暴踐踏國際法行徑的同時,提出和平原則、道德與正義原則、國際合作原則等一系列國際法原則。
——摘自藺運珍《馬克思恩格所對近代國際法的豐富和發展》
材料二傳統國際法認為,承認是一種單方法律行為。針對某些西方國家對新中國的敵視,新中國認為,承認不僅是法律行為,而且是一種政治行為,承認應該是相互承認,不僅僅是單方承認。在承認問題上,新中國始終堅持三個原則,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圖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并以此作為承認和建立外交關系的前提,新中國關于承認的理論和實踐,完善了國際法中的承認制度。
——摘自王軍敏《新中國外交對國際法的積極貢獻》
(1)根據材料一,概括近代國際法的主要特征,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馬克思對國際法原則提出發展的主要歷史背景。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明新中國對近代以來形成的國際法的基本態度。綜合所學知識分析新中國提出的國際法承認的理論及實踐有何意義。
1第12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
自主學習:
一、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
1、王權國家:西方王權國家出現的原因有哪些?說出近代西方兩個主要的王權國家,這樣的國家有何特點?
(1)王權國家出現的原因:
①15世紀前后,西歐國家的封建割據勢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權加強。
②宗教改革(主張王權高于教權),打擊了教會勢力,強化了各國的世俗權力,民族認同觀念出現。
(2)主要的王權國家:①英國:1534年,英國頒布《至尊法案》,建立起國王的專制統治;②法國:路易十四時期,法國王權達到頂峰。名言:朕即國家。
(3)王權國家的特點:國王就是國家,王權專制,國家的版圖常常因為國王的婚姻或繼承關系發生改變。
2、王權國家轉變為民族國家:近代西方民族國家出現的原因有哪些?說出近代西方最早的兩個民族國家和特點?
(1)近代西方民族國家出現的原因:
①基督教勢力衰弱和民族認同觀念興起,促使英法等國民族語言的地位逐漸上升。(13世紀,英語逐漸成為英國人廣泛使用的語言;16世紀,法語成為法國的官方語言)
②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戰爭,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歐洲各專制王權國家逐漸轉變為民族國家。
(2)近代西方最早的兩個民族國家:英國是近代西方最早的民族國家,其次是法國。
(3)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特點:(注意了解)
這些民族國家由單一族群組成的,更多則是由多個族群組成。民族國家主權獨立,個人對國家的忠誠度提高,有共同的地域、國民語言、國家體制和民族認同感,出現了國旗、國歌和各種國家節日等。
(隨著王權國家的出現和國家主權意識的加強,各國都強調國家利益至上,國家之間的利益紛爭加劇,于是出現了國際外交規則,也就是國際法和外交制度)
二、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
1、國際法的形成:國際法形成的原因有哪些?簡述其形成與發展的情況。
(1)原因:
①王權國家的出現和國家主權意識的加強,各國都強調國家利益至上,導致國家之間的利益紛爭加劇。
②人們希望通過法律來處理國際關系,減少武力沖突。
(2)形成與發展:(注意三點)
①國際法基礎的奠定:荷蘭人格老秀斯在1625年岀版的《戰爭與和平法》一書中提出君主應該制定條約并接受約束,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
②國際法基本原則的確立: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簽訂,結束了長達30年的歐洲混戰,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奠定了近代歐洲國際關系的基礎。開創了通過國際會議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爭的先例,確認了締約國必須遵守條約、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則。
③國際法應用范圍的擴大:1815年,維也納體系建立,國際法的應用范圍擴大。(漸從歐洲擴大到美洲、亞洲等其他許多地方)
2、外交制度的建立:近代外交制度是怎樣建立的?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有何歷史意義?
(1)建立:17世紀時,歐洲國家開始派常駐外交使節和外交使團,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
(2)歷史意義、作用:為國際關系確立了一些規則,為用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減少戰爭開辟了新的途徑。
三、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簡述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的基本概況。(主要是了解戰后國際法的制定)
1、一戰使國際法遭到嚴重破壞。
2、十月革命后,蘇聯提出了不兼并不賠償的原則,為國際法開辟了新的發展階段。
3、一戰后的國際法:簡述一戰后確立的國際法及其難以實施的原因。
(1)國際法: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成立了國際聯盟;1928年,各國簽定了非戰公約。
(2)國際法難以實施的原因:①被英法控制,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②形成決議實行“全體一致”原則。
4、二戰期間,國際法再次遭到極大破壞。
5、二戰后的國際法:簡述二戰后國際法發展的表現有哪些?二戰后國際法的實施有何意義? 又有何局限性?
(1)發展的表現:
①1945年6月,《聯合國憲章》簽署,確定了“大國一致”原則,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
②國際法院在荷蘭海牙成立,發展了國際司法制度。
(2)意義:
①促進了民族國家的獨立,各類國際組織數量猛增,推動了國際法的發展。
②國際法的領域大大擴大,對世界和平與持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3)局限性:一些大國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國際條約,甚至不經聯合國授權就采取制裁或戰爭(美國的霸權主義政策),嚴重威脅著國際和平。
探究一.(1)必要性:歐洲經濟發展的需要,民族國家是歐洲現代化的必要條件。原因:文藝復興以來,西歐國家有著相似的文化傳統;近代歐洲持續不斷的沖突和戰爭從反面激起歐洲人對于歐洲統一的強烈愿望;二戰后,歐洲衰落,美蘇的強大和冷戰使歐洲人認識到國家聯合的必要;二戰后,西歐經濟得到恢復與發展,各國經濟發展日趨平衡,聯系密切;法德兩國政治和解。
(2)階段:清末,梁啟超提出“中華民族”觀念:辛亥革命后,孫中山提出“五族共和”;抗戰時期,中華民族民族意識覺醒。原因: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最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實現了國共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制定了人民戰爭路線,即全面抗戰路線。
探究二.(1)特征:主要由西方國家確立;內容上強調國家主權、主權平等、人道主義等原則,屬于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觀念的體現;使用范圍上排斥非資本主義的其他國家和地區。
背景:近代以來西方資本主文國家主導制定的國家法本身的局限;列強之間的霸權政治和侵略戰爭使國際法規范的遵守大打折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發展。
(2)態度:基本承認國際法的主要原則,強調遵守各主權國家間建立在平等和獨立基礎上的各項原則和規則;并在對外關系中積極使用這些國際法的基本原則推動本國外交發展;拒絕、排斥與否定傳統國際法中維護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利益的原則和規則。
意義:新中國對國際法承認的理論的完善了國際法中的承認制度;有利于維護我國國家主權的獨立和領士完整;避免新中國被國際社會孤立,推動新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
限時訓練
1-5CCADD 6-10ADBCC
11.(1)特點:由具體領域擴展到全方面;否定了“戰爭權”的合法性;漸進性與動態發展;解決國家爭端方式多樣化。
(2)機遇:聯合國的建立;區域性組織的推動;和平與發展逐漸成為主流;經濟全球化推動國際合作與交流;維護世界和平的因素不斷增長。
挑戰: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恐怖主義;地區沖突;南北發展不平衡;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尚未建立;冷戰思維;聯合國制裁能力有限;難民問題。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汶上县| 宣化县| 日喀则市| 萨嘎县| 玉门市| 随州市| 昌乐县| 新兴县| 如皋市| 武宁县| 田东县| 随州市| 石首市| 虞城县| 福清市| 两当县| 平利县| 建宁县| 南昌县| 喀喇| 上思县| 隆尧县| 临泉县| 昭通市| 玉门市| 英吉沙县| 金平| 敦煌市| 阿图什市| 多伦县| 长治县| 礼泉县| 云安县| 东宁县| 巨鹿县| 大竹县| 临汾市| 福州市| 名山县| 镇巴县| 甘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