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4.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學案(含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4.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學案(含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同步學案(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一)學 生 版
【時空坐標】
【知識梳理】
一、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1.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定 都 史稱西 漢,劉邦就是漢高祖。2.漢初統治(1)“文景之治” ①背景:漢初統治集團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 ”政策。 ②措施:減輕賦稅、徭役和刑罰,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 ③表現:文帝、景帝在位期間,經濟得到明顯恢復,社會穩定,史稱“ ”(2)王國問題 ①背景:西漢初年的各種制度基本沿襲秦朝,史稱“漢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 制。 ②弊端:諸侯王擁兵自重,對中央集權造成嚴重成脅,給漢王朝的統治和穩定埋下了隱患。③舉措:漢景帝削減諸侯封地,引發吳、楚等七國叛亂【點撥】雖然出現了“文景之治”,但西漢仍然存在許多棘手的問題:王國威脅中央集權、匈奴威脅邊疆安全,地方豪強威脅政府權威,這是留給漢武帝的三個主要難題。二、西漢的強盛1.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1)政治上 ①頒布“ ”,要求諸侯王將封地再行分封給子弟,這一措施成功削 弱了諸侯王的勢力。 ②設置 制度,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1 ③采用 制,大量選拔人才,廣泛吸收社會各階層的有用之才,擴大封建政權的社會基礎,鞏固專制統治。【辨析】 “漢承秦制”,并非漢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襲秦朝制度,并有所損益,如郡國并行制。后來漢武帝實行的刺史制度即為制度創新。 ④設 :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負責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巡視監察。【點撥】西漢時刺史位卑權重,東漢中后期,刺史職權進步擴大,由監察官變為地方軍事行政長官。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嚴厲打擊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經濟上 ①改革幣制 ,將鑄幣權收歸中央。 ②鹽鐵官營 ,由政府 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 ③推行 ,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增加收入,平簡物價,抑制工商業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 (3)思想上 ①表現:接受 建議,尊崇儒術,設五經博士, ②影響:確立了儒學的獨尊地位,此后,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 (4)民族關系上:積極開拓疆域 (1)對匈蟻:漢武帝任用 、霍去病為將,經過三次較大規模的戰爭,大敗匈奴,控制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在河西走廊設立酒泉、武威、張液、敦煌四郡 (2)對西域:漢武帝派遣 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絲綢之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公元前60年,西漢在烏壘城設置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3)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統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加強。【解讀】漢武帝開疆拓土,中國版圖向北、向南、向東、向西都大幅擴大,并為后世幾千年的中華版圖奠定了基本格局,漢武帝促進了民族交融和對外交流發展,維護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三、東漢的興衰 1.王莽代漢 (1)背景:西漢后期,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并嚴重,賦稅徭役沉重,破產農民淪為奴婢或流亡,社會動蕩不安。 (2)概況 ①建立新朝:公元9年,外戚 奪取皇位,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 ②推行改革: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試圖挽救社會危機,但措施不切實際反而更加激化了社會矛盾。 ③滅亡:綠林、赤眉等農民大起義爆發,23年,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政權被推翻。 2,東漢的興衰 (1)東漢建立:公元25年, 重建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即光武帝。 (2)光武中興 (3)東漢衰落 ①外戚宦官專權:東漢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繼位, 和宦官交替專政,導致政治黑暗。 ②豪強地主的發展:豪強地主勢力在東漢時期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③黃巾起義:184年,張角創立的民間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個地方同時發動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 四、兩漢的文化1.史學 (1)《史記》:西漢時期司馬遷撰寫,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的形式,敘述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年間約3000年的歷史,首創了 通史體裁。 (2)《漢書》:東漢時期班固撰寫,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 史。2.文學 (1)漢賦:是一種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文體、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 (2)樂府:是國家專管音樂的機構,樂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詩稱為樂3.醫學(1)《 》:成書于戰國至西漢間,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2)《 》: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3)《 》:東漢張仲景博采眾方所著。(4)麻沸散:東漢華佗發明的一種從植物中提取、適用于外科手術的麻醉。4.數學(1)(周算經》:西漢初期成書,最早引用了西周初年勾股定理的特例。(2)《 》:成書于東漢,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5.造紙術:105年,東漢 改進造紙術,后來,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6.天文學:東漢張衡發明候風地動儀,測定地震方位,還撰寫了天文學專著《靈憲》。7.農學:《 》《四民月令》記載了較多的農學內容。 【圖解】“漢并天下”瓦當上圖中的瓦當于陜西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出土,上有篆書“漢并天下”四字,是為紀念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而作。【釋義】黃老之學:是黃帝學派和老子學派的合稱,是除老莊之學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黃老之學以道家思想為主,并且采納了陰陽、儒、法、墨等學派的觀點。在社會政治領城,黃老之學認為君主應“無為而治”。“無為而治”強調“無為而無不為”,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倡導“待時而動”“因時制宜”,是一種“積極無為”的哲學觀。【圖解】中外朝制度【解讀】察舉制【圖解】黃老之學→董仲舒新儒學【圖解】董仲舒的新儒學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質是通過思想的統一達到政治的統一。“獨尊儒術”中的“儒術是指經過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等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學,已不完全是先秦時期的儒學,是在繼承先秦儒家思想中民本等思想基礎上的創新發展。【解讀】“光武中興”:一是指光復漢政權,二是指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三是指漢王朝再次出現盛世景象。【圖解】外威和宦官交替專政【圖解】豪強地主莊園 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占有大量田地和人口,建立了家族莊園,經濟上自給自足,軍事上擁有家兵,周圍筑有塢壁。上圖為1969年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陶樓院,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個,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解讀】東漢時期儒家思想作為封建正統思想,已在史學領域立穩了腳跟。《漢書》神化西漢皇權、擁漢為正統的思想,是為論證東漢王朝的正統性和神化東漢皇權服務的。
【重難突破】
一、 漢承秦制
漢代在總體框架上繼承了秦朝制度,又對秦制作了某些調整和變動,主要表現為:
1.承襲了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此基礎上,構建了比較完整的皇帝名號、禮儀等制度
2.承襲了秦朝以丞相為核心的中央官制。西漢建立后至漢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體制,基本上沒有突破秦代模式;漢武帝時出現了由皇帝的侍從、秘書等人組成的中朝,此后丞相職權逐漸轉移到尚書令手中。
3.承襲了秦朝的監察制度。秦朝在中央設御史大夫,管理國家的監察事務,在地方設置郡御史。漢武帝時期,廢除了監郡御史,把全國分為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負責監察,刺史級別不高,但巡查時代表中央,可以監察諸侯王和地方高官,
4.承襲了秦朝的郡縣制。漢初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度同時又兼有封國制,但仍以郡縣制為主,漢武帝時期,頒布“推恩令”,最終解決了王國問題,東漢時期,作為監察區的州,變成了郡以上的地方政權,郡縣二級制演變為州郡縣三級制。
5.承襲了秦朝的賦役、兵制、選官制度,加強對意識形態的控制等。
典例1[湖北2022新高考信息卷(一)]秦代存在“故地”與“新地”的劃分,并采取差別式管理。秦末關東大亂,“新地”皆復為王國,秦將章邯以東郡為根據地鎮壓起義。西漢初年,天下格局恢復東西對峙局面。漢文帝重新設置東郡,掌握了壓制關東諸侯王國的地緣優勢,從而保障了漢廷的政治安全。這說明( )
A.分封制的推行有一定的經濟基礎 B.郡縣的設置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C.秦漢時的“新地”全部推行郡縣制 D.秦漢時的“故地”全部推行分封制
【答案】B
【解析】秦末,章邯為平定新地即原來六國地區的叛亂,將東郡作為根據地,西漢時期,漢文帝為結束東西對峙局面,重設東郡壓制關東諸侯王國等做法,表明郡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B項正確;分封制的推行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秦漢時的“新地”全部推行郡縣制與秦代關東大亂,“新地”皆復為王國不符,排除C項;秦漢時的“故地”全部推行分封制說法絕對,且與秦朝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的史實不符,排除D項。
二、儒學獨尊地位的確立對中國歷史發展的深遠影響
1.對漢代政治:有利于鞏固大一統局面,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穩定封建統治。
2.對民族精神:儒學逐漸內化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是維護統一、阻止分裂的強大思想武器。
3.對學術文化:一方面,利于思想統一,一定程度上結束了各派學術思想競爭的局面;另一方面,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識分子在社會上的地位。
4.對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逐漸成為我國古代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
典例2[山東濟南2022考前打靶]下圖為西漢某時期丞相出身的統計圖。其變化反映出
A.重視教育,書院大量興起 B."推恩令"使白衣卿相迭出
C.儒學的政治影響力加強 D.注重人才出身的察舉制改革
【答案】C
【解析】依據材料信息可知,漢武帝之后儒者出身的丞相人數在逐漸的增多,說明儒學的政治影響力加強,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書院的大量興起,排除A項;推恩令解決的是地方諸侯問題,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選官制度的改革,排除D項。
三、漢朝政治的特點
漢朝基本繼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是,也有自己獨特的一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政治制度或者政治環境。
(1)布衣將相:西漢開國諸臣授官將相的,絕大多數“起自布衣”,這些人大都沒有貴族頭銜,因此稱之為“布衣將相”。這既是對秦末農民起義結果的承認,也是削弱貴族勢力的必然產物。
(2)重視母族親屬關系:漢代皇室的母族勢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視,西漢出現了呂后暴政和竇太后專權,東漢出現了外戚干政的局面,這些都是母族勢力強大的表現。
(3)儒士受到重用:漢初,重視黃老之學,但是,并不排擠儒學。漢武帝尊崇儒術,儒士受到了重用,幾乎壟斷了漢代官僚體系。
(4)地方勢力強大:漢初,王國是中央集權的主要威脅,王國問題解決后,豪強地主逐漸成為威脅中央集權的主要力量,最終導致了東漢的滅亡和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典例3[安徽卓越縣中聯盟2022二模]東漢靈帝時,太常劉焉建言,“刺史、太守,貨賂為官,割剝百姓,以致離叛。可選清名重臣以為牧伯,鎮安方夏”,于是“出焉為監軍使者,領益州牧,太仆黃琬為豫州牧”“皆以本秩居職”,位在郡守之上,掌管一州軍政大權。這一舉措客觀上
A.弱化了中央監察權力 B.助推了地方勢力膨脹
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D.造成了官僚機構臃腫
【答案】B
【解析】東漢時期,鑒于刺史太守盤剝地方,形成割據之勢,因此設置州牧,掌管地方軍政大權,結合這一時期中央權力式微的歷史背景可知,州牧設置之后,更加助推了地方勢力的膨脹,B項正確;材料內容與監察無關,排除A項;州牧設置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地方行政效率,但是其不是客觀影響,排除C項;州牧數量有限,并不會導致官僚機構臃腫,排除D項。
【模擬測試】
1.[湖南2022四大名校名師團隊猜題卷(A)]秦朝實行“輕罪重罰”,許多刑徒離開土地,作為強制勞動力,匯聚為行走的官奴大軍。漢初承秦制,但文景二朝奉行無為而治,不需要眾多刑徒建設公共工程。這造成漢初
A.法令要求嚴格而執行寬松 B.儒家思想逐漸獲得統治地位
C.秦制在漢朝淪為一紙空文 D.眾多刑徒安心從事農業生產
2.[江蘇揚州2022考前調研(B)]西漢初年,全國設立54郡,中央直接管轄15個郡:人口在450萬左右,大約占全國人口的1/3。而諸侯國中“藩國大者夸(跨)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這反映
A.西漢仍處于分裂的狀態 B.諸侯國完全動搖了中央的統治
C.郡縣只隸屬于中央政府 D.西漢沒有實現有效的中央集權
3.[山東2022大聯考]漢武帝時,朝廷命令世襲的侯的爵位應授給諸王的次子或弟兄。諸王之子和弟兄此時則能取得一定程度的獨立,并在劃定的某些地區內負責地方行政,但受中央監察。這
A.加強了封建專制皇權 B.延續了抑制地方勢力的思想
C.擴大了地方經濟權力 D.體現了中央對諸侯王的妥協
4.[山西呂梁2022二模]漢代儒學家對宗法制度進行了再解釋:天子,諸侯的繼統屬于君統,卿大夫、士的繼統屬于宗統;宗法制度只是卿大夫、士的繼統法,與天子、諸侯無關。因此有“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諸侯”的說法。這反映出漢代
A.宗法制度得到嚴格承襲 B.政治倫理逐漸弱化
C.儒家思想確立獨尊地位 D.君主專制程度加深
5.[湖南2022聯考(二)]某甲取笑某乙:“過去,憑著游說,可得卿相之位,澤及后世;今日,你卻只能官至尚書侍郎。”某乙回答:“今日天子在上,諸侯賓服。過去位至卿相者,要是換到今日,也不可能比我好。”某乙有如此說法的原因是
A.皇帝近臣職權日漸加重 B.平民崛起趨勢不可阻擋
C.國家開始控制學術思想 D.朝廷重用文學賢良之士
6.[湖北鄂東南三校2022聯考]漢在長安城附近黃帝陵墓處設陵城,均設邑建縣。起初,陵邑滿足帝王建筑龐大陵園、保護陵寢以及祭祀的需要。景帝時遷徙豪強大族、政治權貴充實京畿,其主要目的是( )
A.加強中央集權 B.擴大軍事防御 C.提供人才儲備 D.維護封建禮制
7.[山東威海2022二模]西漢時,有一陳姓寡婦,養婆母28年,漢文帝感其孝行,給予“孝婦”稱號。東漢初年,臨淄人江革以孝母聞名鄉里,光武帝賜其“巨孝”稱號,賜谷千斛。漢代統治者的上述做法旨在
A.加強儒學獨尊地位 B.推進以禮入法
C.維護社會倫理秩序 D.創新基層教化
8.[江蘇海安、南京2022模擬]如圖為漢代畫像磚圖“二桃殺三士”,齊景公與晏嬰合謀,饋二桃于公孫接、田開疆和古冶子三人,由他們“計功而食桃”。三人述說了各自的功績,公孫接、田開疆聽了古冶子的事跡,認為“取桃不讓,是貪也,然而不死,無勇也”,遂拔劍自刎。古冶子恥于自己的言行,自認不仁、不義,也拔劍自刎了。據此可知,該畫像磚
A.反映出漢代思想文化多元化 B.有利于推動儒學的社會教化
C.是研究秦漢歷史的二手史料 D.再現了齊國尚武的社會風貌
9.[江蘇南通2022四模]西漢各郡國每年都要向中央交納一定的實物貢輸,由于路遠費煩,貢品多有損壞,往往政府得不償失。漢武帝元鼎二年,規定各郡國把貢品及運輸費用,按當地市價折合成土特產品,上繳當地均輸官。均輸官負責分類,有的運往京師,有的運往缺少這類產品的地區出售。上述改革
A.增加了百姓負擔 B.保障了商人利益
C.沖擊了自然經濟 D.活躍了商品流通
10.[福建莆田2022全真模擬]漢武帝時,源于北方匈奴之地的鼓吹曲,在吸納了漢族民歌之后,很快成為軍樂并被廣泛演奏于郊祀、儀仗、宴饗、喪葬等不同場合;東漢桓、靈二帝時,胡服、胡物伴隨著胡樂、胡舞盛行于漢家腹地。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
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確立 B.民族間文化交流頻繁
C.漢族文化凝聚力的增強 D.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
11.[遼寧大連2022二模]從公元前105年開始,兩漢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區推行屯戍政策,以軍屯為主,最多的年份屯軍人數多達幾千人。屯戍士卒修建了許多用于農田灌溉的水渠,還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同時設置管理屯戍事務的行政機構。這一舉措
A.根本目的是發展當地經濟 B.推動了邊疆開發與民族交融
C.為絲綢之路開通鋪平道路 D.開始于西域都護府設立以后
12.[江蘇徐州2022考前押題密卷(一)]公元39年,光武帝下詔“度田”,官員回答:“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多近親,田宅逾制,不可為準。”光武帝派官員考察屬實后,以“坐度田不實罪”,處死了有關郡守十余人。光武帝此舉旨在
A.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 B.淡化宗法文化的影響
C.鏟除豪強勢力的根基 D.限制土地私有制發展
13.[湖南多所學校2022仿真模擬]東漢時期,多位皇帝登基時皆為幼童,控制皇帝的宦官和外戚事實上主宰了朝政。到了東漢末年,起兵爭奪天下的地方軍閥往往也挾持天子,以號令天下。這一歷史現象說明,東漢
A.君主專制制度存在弊端 B.制度賦予皇帝的權力較小
C.中央集權制度逐漸崩潰 D.郡國并行的危害并未根除
14.[福建2022考前押題密卷]下圖為東漢墓出土的陶制望樓陪葬品,下為方形池塘,池垣上有吹奏、迎賓、執弩等九俑,池中央矗立三層方形望樓(有瞭望示警功能),第一層門內正坐一俑,第二、三層平臺上各有2個吹奏俑、2個執弩俑、1個立俑。此類陶制望樓較常見于東漢中晚期的墓葬中。這反映了當時( )
A.百姓娛樂生活豐富 B.豪強地主莊園遍布
C.佛教影響世俗生活 D.軍閥割據混戰局面
15.[遼寧丹東2022二模]漢賦最初是典型的宮廷文學,其內容多是為天子歌功頌德,描寫國家的富強,篇幅普遍較長,稱大賦;漢末以來,小賦流行,篇幅更加精簡,文風更加樸素、自由,內容側重于抒發個人心志或針砭現實。漢賦的變化說明
A.漢末文人的家國認同有所下降 B.藝術創作受到時代環境影響
C.漢末的文化政策更加開放自由 D.小賦比大賦更加具有時代性
16.[浙江杭州、溫州、金華2022模擬]論及古代某一科技成就,有學者稱:“夫其何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則,體潔性貞。含章蘊藻,實好斯文。取彼之弊,以為此新。”下列關于這一科技成就的表述,正確的是
A.秦漢時期,以紙張和絲織品作為主要書寫材料
B.東漢時,蔡倫獨創新意發明紙張“蔡侯紙”
C.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開始用中國的技術和設備造紙
D.經由波斯傳到西方,為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準備條件
答案與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實行“輕罪重罰”,強制將刑徒作為勞動力,建設政府公共工程;漢承秦制,但實行無為而治,不需要眾多刑徒建設公共工程,眾多刑徒安心從事農業生產,有利于經濟恢復發展,D項正確;漢初廢除了秦朝的嚴刑酷法,不會出現法令要求嚴格而執行寬松現象,排除A項;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逐漸獲得統治地位,排除B項;漢承秦制,但有所損益,排除C項。
2.【答案】D
【解析】依據材料“全國設立54郡,中央直接管轄15個”、“藩國大者夸(跨)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可知漢初地方勢力過大,中央權力受到嚴重威脅,D項正確;此時西漢已經完成統一,排除A項;“完全動搖”表述錯誤,排除B項;“郡縣只隸屬于中央政府”表述錯誤,排除C項。
3.【答案】B
【解析】根據“漢武帝時,朝廷命令世襲的侯的爵位應授給諸王的次子或弟兄。諸王之子和弟兄此時則能取得一定程度的獨立,并在劃定的某些地區內負責地方行政,但受中央監察。”可得出漢武帝推行的推恩令目的是削弱地方的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因此延續了抑制地方勢力的思想,B項正確;材料與加強皇權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這一做法削弱了的方的權力,排除C項;這一做法不是妥協,排除D項。
4.【答案】D
【解析】漢代對宗法制度的重新解釋將君統和宗統區分開來,“尊尊”之義超過了“親親”之義,這反映出的本質問題是君主專制程度的加深,D項正確;宗法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瓦解,排除A項;政治倫理逐漸弱化表述與材料意思相反,排除B項;儒家思想的獨尊地位主要體現在思想的一統,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C項。
5.【答案】A
【解析】過去憑著游說可得卿相之位的時代為春秋戰國時期,今日的“尚書侍郎”權勢卻可能比過去的卿相更高,可知這符合漢代內朝官員被皇帝重用的情形,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并不是平民崛起,和國家控制學術思想無關,排除BC項;材料反映的是皇帝重用近臣,而非重用文學賢良之士,排除D項。
6.【答案】A
【解析】漢景帝遷徙豪強大族、政治權貴充實京畿,意在將打擊危及地方統治的潛在因素,加強中央集權,A項正確;豪強大族以及政治權貴不屬于軍事力量,排除B項;遷徙地方豪強不是為了儲備人才,排除C項;維護封建禮制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D項。
7.【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漢代統治者的做法是推行孝道有關,“以孝治天下”,孝道由家庭倫理擴展為社會倫理、政治倫理,維護社會倫理秩序,C項正確;漢文帝時的治國思想是無為而治,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禮和法的關系,得不出推進以禮入法,排除B項;材料中的做法是推行孝道,沒有涉及基層教化的信息,排除D項。
8.【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畫像磚中的人物舍生取義、勇于赴死、重仁義等行為,有利于推動儒學的社會教化,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漢代思想文化多元化,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秦朝歷史,排除C項;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中的畫像磚有利于推動儒學的社會教化,排除D項。
9.【答案】D
【解析】漢武帝讓均輸官“負責分類,有的運往京師,有的運往缺少這類產品的地區出售”,其目的在于抑制商人的活動,客觀上促進了商品的流通,D項正確,排除B項;題干沒有提及農民,排除A項;C項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項。
10.【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漢時期,漢族民歌豐富了匈奴音樂,促進了其發展,胡服、胡物、胡樂、胡舞盛行于漢家腹地等民族交融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民族間文化交流頻繁,B項正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確立只是客觀背景,并非民族文化交融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漢族文化凝聚力的增強與“胡服、胡物伴隨著胡樂、胡舞盛行于漢家腹地”等不符,排除C項;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并非漢代中原社會生活廣泛吸收少數民族文化因素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
11.【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兩漢政府推行屯戍政策,不僅為軍隊提供了糧草,保障了軍隊的戰斗力,而且發展了生產,繁榮了經濟,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社會進步和民族交融,B項正確;兩漢政府推行屯戍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國家統一,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張騫前后兩次通西域的時間分別是公元前139年、公元前119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府設立,加強了對西域地區的管轄,排除D項。
12.【答案】A
【解析】根據“光武帝派官員考察屬實后,以‘坐度田不實罪’,處死了有關郡守十余人。”可得出通過“度田”,可以把隱藏的土地統計出來,增加稅收,A項正確;材料與宗法無關,排除B項;豪強勢力的根基是封建土地私有,并不能鏟除,排除C項;D項不是主旨,排除D項。
13.【答案】A
【解析】宦官外戚控制皇帝來主宰朝政,地方軍閥挾天子以令諸侯,這都說明在專制制度下,皇權至上衍生而來的派生力量會引發動亂,A項正確;專制制度賦予皇帝以至高無上的權力,排除B項;材料內容與專制有關,而非中央集權,排除C項;漢武帝解決了郡國并行制,排除D項。
14.【答案】B
【解析】東漢中后期,豪強實力壯大,莊園經濟發展。莊園經濟上自給自足,軍事上擁有私人武裝。從材料可知,東漢中晚期墓葬中較多發現此類具有明顯軍事防御性質的陶制望樓,反映了當時豪強地主莊園大量形成的現實,B項正確;望樓這種軍事建筑和百姓的娛樂生活無關,排除A項;C項材料無法體現。黃巾軍起義后,地方長官擁兵自重,軍閥割據局面出現,東漢政權名存實亡,材料無法體現軍閥混戰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
15.【答案】B
【解析】漢賦最初辭藻華麗,手法夸張,內容豐富,表現出大一統時代恢弘的文化氣度;漢末,隨著時代的變化小賦流行,篇幅更加精簡,文風更加樸素、自由,內容側重于抒發個人心志或針砭現實。說明藝術創作受到時代環境影響,B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家國認同有所下降,排除A項;材料也無法體現文化政策更加開放自由,排除C項;小賦和大賦都是時代的體現,排除D項。
16.【答案】C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廉方有則,體潔性貞”等稱贊的古代科技成就是造紙術,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開始用中國的技術和設備造紙的說法符合史實,C項正確;秦漢時期,以竹木簡牘和絲織品作為主要書寫材料,排除A項;東漢蔡倫改進而非發明了造紙術,排除B項;造紙術是由阿拉伯人傳到西方的,排除D項。
(二)教 師 版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時空坐標】
【知識梳理】
一、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1.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定 都長安,史稱西 漢,劉邦就是漢高祖。2.漢初統治(1)“文景之治” ①背景:漢初統治集團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體息”政策。 ②措施:減輕賦稅、徭役和刑罰,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 ③表現:文帝、景帝在位期間,經濟得到明顯恢復,社會穩定,史稱“文景之治”(2)王國問題 ①背景:西漢初年的各種制度基本沿襲秦朝,史稱“漢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國并行制。 ②弊端:諸侯王擁兵自重,對中央集權造成嚴重成脅,給漢王朝的統治和穩定埋下了隱患。③舉措:漢景帝削減諸侯封地,引發吳、楚等七國叛亂【點撥】雖然出現了“文景之治”,但西漢仍然存在許多棘手的問題:王國威脅中央集權、匈奴威脅邊疆安全,地方豪強威脅政府權威,這是留給漢武帝的三個主要難題。二、西漢的強盛1.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1)政治上 ①頒布“推恩令”,要求諸侯王將封地再行分封給子弟,這一措施成功削 弱了諸侯王的勢力。 ②設置中朝制度,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1 ③采用察舉制,大量選拔人才,廣泛吸收社會各階層的有用之才,擴大封建政權的社會基礎,鞏固專制統治。【辨析】 “漢承秦制”,并非漢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襲秦朝制度,并有所損益,如郡國并行制。后來漢武帝實行的刺史制度即為制度創新。 ④設刺史: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負責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巡視監察。【點撥】西漢時刺史位卑權重,東漢中后期,刺史職權進步擴大,由監察官變為地方軍事行政長官。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嚴厲打擊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經濟上 ①改革幣制 ,將鑄幣權收歸中央。 ②鹽鐵官營 ,由政府 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 ③推行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增加收入,平簡物價,抑制工商業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 (3)思想上 ①表現:接受董仲舒建議,尊崇儒術,設五經博士, ②影響:確立了儒學的獨尊地位,此后,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 (4)民族關系上:積極開拓疆域 (1)對匈蟻:漢武帝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將,經過三次較大規模的戰爭,大敗匈奴,控制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在河西走廊設立酒泉、武威、張液、敦煌四郡 (2)對西域: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絲綢之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公元前60年,西漢在烏壘城設置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3)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統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加強。【解讀】漢武帝開疆拓土,中國版圖向北、向南、向東、向西都大幅擴大,并為后世幾千年的中華版圖奠定了基本格局,漢武帝促進了民族交融和對外交流發展,維護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三、東漢的興衰 1.王莽代漢 (1)背景:西漢后期,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并嚴重,賦稅徭役沉重,破產農民淪為奴婢或流亡,社會動蕩不安。 (2)概況 ①建立新朝: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 ②推行改革: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試圖挽救社會危機,但措施不切實際反而更加激化了社會矛盾。 ③滅亡:綠林、赤眉等農民大起義爆發,23年,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政權被推翻。 2,東漢的興衰 (1)東漢建立:公元25年,劉秀重建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即光武帝。 (2)光武中興 (3)東漢衰落 ①外戚宦官專權:東漢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繼位,外威和宦官交替專政,導致政治黑暗。 ②豪強地主的發展:豪強地主勢力在東漢時期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③黃巾起義:184年,張角創立的民間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個地方同時發動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 四、兩漢的文化1.史學 (1)《史記》:西漢時期司馬遷撰寫,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的形式,敘述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年間約3000年的歷史,首創了紀傳體通史體裁。 (2)《漢書》:東漢時期班固撰寫,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2.文學 (1)漢賦:是一種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文體、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 (2)樂府:是國家專管音樂的機構,樂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詩稱為樂3.醫學(1)《黃帝內經》:成書于戰國至西漢間,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2)《神農本草經》: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3)《傷寒雜病論》:東漢張仲景博采眾方所著。(4)麻沸散:東漢華佗發明的一種從植物中提取、適用于外科手術的麻醉。4.數學(1)(周算經》:西漢初期成書,最早引用了西周初年勾股定理的特例。(2)《九章算術》:成書于東漢,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5.造紙術: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后來,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6.天文學:東漢張衡發明候風地動儀,測定地震方位,還撰寫了天文學專著《靈憲》。7.農學:《氾勝之書》《四民月令》記載了較多的農學內容。 【圖解】“漢并天下”瓦當上圖中的瓦當于陜西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出土,上有篆書“漢并天下”四字,是為紀念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而作。【釋義】黃老之學:是黃帝學派和老子學派的合稱,是除老莊之學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黃老之學以道家思想為主,并且采納了陰陽、儒、法、墨等學派的觀點。在社會政治領城,黃老之學認為君主應“無為而治”。“無為而治”強調“無為而無不為”,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倡導“待時而動”“因時制宜”,是一種“積極無為”的哲學觀。【圖解】中外朝制度【解讀】察舉制【圖解】黃老之學→董仲舒新儒學【圖解】董仲舒的新儒學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質是通過思想的統一達到政治的統一。“獨尊儒術”中的“儒術是指經過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等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學,已不完全是先秦時期的儒學,是在繼承先秦儒家思想中民本等思想基礎上的創新發展。【解讀】“光武中興”:一是指光復漢政權,二是指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三是指漢王朝再次出現盛世景象。【圖解】外威和宦官交替專政【圖解】豪強地主莊園 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占有大量田地和人口,建立了家族莊園,經濟上自給自足,軍事上擁有家兵,周圍筑有塢壁。上圖為1969年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陶樓院,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個,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解讀】東漢時期儒家思想作為封建正統思想,已在史學領域立穩了腳跟。《漢書》神化西漢皇權、擁漢為正統的思想,是為論證東漢王朝的正統性和神化東漢皇權服務的。
【重難突破】
一、 漢承秦制
漢代在總體框架上繼承了秦朝制度,又對秦制作了某些調整和變動,主要表現為:
1.承襲了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此基礎上,構建了比較完整的皇帝名號、禮儀等制度
2.承襲了秦朝以丞相為核心的中央官制。西漢建立后至漢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體制,基本上沒有突破秦代模式;漢武帝時出現了由皇帝的侍從、秘書等人組成的中朝,此后丞相職權逐漸轉移到尚書令手中。
3.承襲了秦朝的監察制度。秦朝在中央設御史大夫,管理國家的監察事務,在地方設置郡御史。漢武帝時期,廢除了監郡御史,把全國分為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負責監察,刺史級別不高,但巡查時代表中央,可以監察諸侯王和地方高官,
4.承襲了秦朝的郡縣制。漢初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度同時又兼有封國制,但仍以郡縣制為主,漢武帝時期,頒布“推恩令”,最終解決了王國問題,東漢時期,作為監察區的州,變成了郡以上的地方政權,郡縣二級制演變為州郡縣三級制。
5.承襲了秦朝的賦役、兵制、選官制度,加強對意識形態的控制等。
典例1[湖北2022新高考信息卷(一)]秦代存在“故地”與“新地”的劃分,并采取差別式管理。秦末關東大亂,“新地”皆復為王國,秦將章邯以東郡為根據地鎮壓起義。西漢初年,天下格局恢復東西對峙局面。漢文帝重新設置東郡,掌握了壓制關東諸侯王國的地緣優勢,從而保障了漢廷的政治安全。這說明( )
A.分封制的推行有一定的經濟基礎 B.郡縣的設置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C.秦漢時的“新地”全部推行郡縣制 D.秦漢時的“故地”全部推行分封制
【答案】B
【解析】秦末,章邯為平定新地即原來六國地區的叛亂,將東郡作為根據地,西漢時期,漢文帝為結束東西對峙局面,重設東郡壓制關東諸侯王國等做法,表明郡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B項正確;分封制的推行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秦漢時的“新地”全部推行郡縣制與秦代關東大亂,“新地”皆復為王國不符,排除C項;秦漢時的“故地”全部推行分封制說法絕對,且與秦朝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的史實不符,排除D項。
二、儒學獨尊地位的確立對中國歷史發展的深遠影響
1.對漢代政治:有利于鞏固大一統局面,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穩定封建統治。
2.對民族精神:儒學逐漸內化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是維護統一、阻止分裂的強大思想武器。
3.對學術文化:一方面,利于思想統一,一定程度上結束了各派學術思想競爭的局面;另一方面,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識分子在社會上的地位。
4.對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逐漸成為我國古代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
典例2[山東濟南2022考前打靶]下圖為西漢某時期丞相出身的統計圖。其變化反映出
A.重視教育,書院大量興起 B."推恩令"使白衣卿相迭出
C.儒學的政治影響力加強 D.注重人才出身的察舉制改革
【答案】C
【解析】依據材料信息可知,漢武帝之后儒者出身的丞相人數在逐漸的增多,說明儒學的政治影響力加強,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書院的大量興起,排除A項;推恩令解決的是地方諸侯問題,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選官制度的改革,排除D項。
三、漢朝政治的特點
漢朝基本繼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是,也有自己獨特的一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政治制度或者政治環境。
(1)布衣將相:西漢開國諸臣授官將相的,絕大多數“起自布衣”,這些人大都沒有貴族頭銜,因此稱之為“布衣將相”。這既是對秦末農民起義結果的承認,也是削弱貴族勢力的必然產物。
(2)重視母族親屬關系:漢代皇室的母族勢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視,西漢出現了呂后暴政和竇太后專權,東漢出現了外戚干政的局面,這些都是母族勢力強大的表現。
(3)儒士受到重用:漢初,重視黃老之學,但是,并不排擠儒學。漢武帝尊崇儒術,儒士受到了重用,幾乎壟斷了漢代官僚體系。
(4)地方勢力強大:漢初,王國是中央集權的主要威脅,王國問題解決后,豪強地主逐漸成為威脅中央集權的主要力量,最終導致了東漢的滅亡和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典例3[安徽卓越縣中聯盟2022二模]東漢靈帝時,太常劉焉建言,“刺史、太守,貨賂為官,割剝百姓,以致離叛。可選清名重臣以為牧伯,鎮安方夏”,于是“出焉為監軍使者,領益州牧,太仆黃琬為豫州牧”“皆以本秩居職”,位在郡守之上,掌管一州軍政大權。這一舉措客觀上
A.弱化了中央監察權力 B.助推了地方勢力膨脹
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D.造成了官僚機構臃腫
【答案】B
【解析】東漢時期,鑒于刺史太守盤剝地方,形成割據之勢,因此設置州牧,掌管地方軍政大權,結合這一時期中央權力式微的歷史背景可知,州牧設置之后,更加助推了地方勢力的膨脹,B項正確;材料內容與監察無關,排除A項;州牧設置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地方行政效率,但是其不是客觀影響,排除C項;州牧數量有限,并不會導致官僚機構臃腫,排除D項。
【模擬測試】
1.[湖南2022四大名校名師團隊猜題卷(A)]秦朝實行“輕罪重罰”,許多刑徒離開土地,作為強制勞動力,匯聚為行走的官奴大軍。漢初承秦制,但文景二朝奉行無為而治,不需要眾多刑徒建設公共工程。這造成漢初
A.法令要求嚴格而執行寬松 B.儒家思想逐漸獲得統治地位
C.秦制在漢朝淪為一紙空文 D.眾多刑徒安心從事農業生產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實行“輕罪重罰”,強制將刑徒作為勞動力,建設政府公共工程;漢承秦制,但實行無為而治,不需要眾多刑徒建設公共工程,眾多刑徒安心從事農業生產,有利于經濟恢復發展,D項正確;漢初廢除了秦朝的嚴刑酷法,不會出現法令要求嚴格而執行寬松現象,排除A項;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逐漸獲得統治地位,排除B項;漢承秦制,但有所損益,排除C項。
2.[江蘇揚州2022考前調研(B)]西漢初年,全國設立54郡,中央直接管轄15個郡:人口在450萬左右,大約占全國人口的1/3。而諸侯國中“藩國大者夸(跨)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這反映
A.西漢仍處于分裂的狀態 B.諸侯國完全動搖了中央的統治
C.郡縣只隸屬于中央政府 D.西漢沒有實現有效的中央集權
【答案】D
【解析】依據材料“全國設立54郡,中央直接管轄15個”、“藩國大者夸(跨)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可知漢初地方勢力過大,中央權力受到嚴重威脅,D項正確;此時西漢已經完成統一,排除A項;“完全動搖”表述錯誤,排除B項;“郡縣只隸屬于中央政府”表述錯誤,排除C項。
3.[山東2022大聯考]漢武帝時,朝廷命令世襲的侯的爵位應授給諸王的次子或弟兄。諸王之子和弟兄此時則能取得一定程度的獨立,并在劃定的某些地區內負責地方行政,但受中央監察。這
A.加強了封建專制皇權 B.延續了抑制地方勢力的思想
C.擴大了地方經濟權力 D.體現了中央對諸侯王的妥協
【答案】B
【解析】根據“漢武帝時,朝廷命令世襲的侯的爵位應授給諸王的次子或弟兄。諸王之子和弟兄此時則能取得一定程度的獨立,并在劃定的某些地區內負責地方行政,但受中央監察。”可得出漢武帝推行的推恩令目的是削弱地方的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因此延續了抑制地方勢力的思想,B項正確;材料與加強皇權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這一做法削弱了的方的權力,排除C項;這一做法不是妥協,排除D項。
4.[山西呂梁2022二模]漢代儒學家對宗法制度進行了再解釋:天子,諸侯的繼統屬于君統,卿大夫、士的繼統屬于宗統;宗法制度只是卿大夫、士的繼統法,與天子、諸侯無關。因此有“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諸侯”的說法。這反映出漢代
A.宗法制度得到嚴格承襲 B.政治倫理逐漸弱化
C.儒家思想確立獨尊地位 D.君主專制程度加深
【答案】D
【解析】漢代對宗法制度的重新解釋將君統和宗統區分開來,“尊尊”之義超過了“親親”之義,這反映出的本質問題是君主專制程度的加深,D項正確;宗法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瓦解,排除A項;政治倫理逐漸弱化表述與材料意思相反,排除B項;儒家思想的獨尊地位主要體現在思想的一統,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C項。
5.[湖南2022聯考(二)]某甲取笑某乙:“過去,憑著游說,可得卿相之位,澤及后世;今日,你卻只能官至尚書侍郎。”某乙回答:“今日天子在上,諸侯賓服。過去位至卿相者,要是換到今日,也不可能比我好。”某乙有如此說法的原因是
A.皇帝近臣職權日漸加重 B.平民崛起趨勢不可阻擋
C.國家開始控制學術思想 D.朝廷重用文學賢良之士
【答案】A
【解析】過去憑著游說可得卿相之位的時代為春秋戰國時期,今日的“尚書侍郎”權勢卻可能比過去的卿相更高,可知這符合漢代內朝官員被皇帝重用的情形,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并不是平民崛起,和國家控制學術思想無關,排除BC項;材料反映的是皇帝重用近臣,而非重用文學賢良之士,排除D項。
6.[湖北鄂東南三校2022聯考]漢在長安城附近黃帝陵墓處設陵城,均設邑建縣。起初,陵邑滿足帝王建筑龐大陵園、保護陵寢以及祭祀的需要。景帝時遷徙豪強大族、政治權貴充實京畿,其主要目的是( )
A.加強中央集權 B.擴大軍事防御 C.提供人才儲備 D.維護封建禮制
【答案】A
【解析】漢景帝遷徙豪強大族、政治權貴充實京畿,意在將打擊危及地方統治的潛在因素,加強中央集權,A項正確;豪強大族以及政治權貴不屬于軍事力量,排除B項;遷徙地方豪強不是為了儲備人才,排除C項;維護封建禮制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D項。
7.[山東威海2022二模]西漢時,有一陳姓寡婦,養婆母28年,漢文帝感其孝行,給予“孝婦”稱號。東漢初年,臨淄人江革以孝母聞名鄉里,光武帝賜其“巨孝”稱號,賜谷千斛。漢代統治者的上述做法旨在
A.加強儒學獨尊地位 B.推進以禮入法
C.維護社會倫理秩序 D.創新基層教化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漢代統治者的做法是推行孝道有關,“以孝治天下”,孝道由家庭倫理擴展為社會倫理、政治倫理,維護社會倫理秩序,C項正確;漢文帝時的治國思想是無為而治,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禮和法的關系,得不出推進以禮入法,排除B項;材料中的做法是推行孝道,沒有涉及基層教化的信息,排除D項。
8.[江蘇海安、南京2022模擬]如圖為漢代畫像磚圖“二桃殺三士”,齊景公與晏嬰合謀,饋二桃于公孫接、田開疆和古冶子三人,由他們“計功而食桃”。三人述說了各自的功績,公孫接、田開疆聽了古冶子的事跡,認為“取桃不讓,是貪也,然而不死,無勇也”,遂拔劍自刎。古冶子恥于自己的言行,自認不仁、不義,也拔劍自刎了。據此可知,該畫像磚
A.反映出漢代思想文化多元化 B.有利于推動儒學的社會教化
C.是研究秦漢歷史的二手史料 D.再現了齊國尚武的社會風貌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畫像磚中的人物舍生取義、勇于赴死、重仁義等行為,有利于推動儒學的社會教化,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漢代思想文化多元化,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秦朝歷史,排除C項;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中的畫像磚有利于推動儒學的社會教化,排除D項。
9.[江蘇南通2022四模]西漢各郡國每年都要向中央交納一定的實物貢輸,由于路遠費煩,貢品多有損壞,往往政府得不償失。漢武帝元鼎二年,規定各郡國把貢品及運輸費用,按當地市價折合成土特產品,上繳當地均輸官。均輸官負責分類,有的運往京師,有的運往缺少這類產品的地區出售。上述改革
A.增加了百姓負擔 B.保障了商人利益
C.沖擊了自然經濟 D.活躍了商品流通
【答案】D
【解析】漢武帝讓均輸官“負責分類,有的運往京師,有的運往缺少這類產品的地區出售”,其目的在于抑制商人的活動,客觀上促進了商品的流通,D項正確,排除B項;題干沒有提及農民,排除A項;C項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項。
10.[福建莆田2022全真模擬]漢武帝時,源于北方匈奴之地的鼓吹曲,在吸納了漢族民歌之后,很快成為軍樂并被廣泛演奏于郊祀、儀仗、宴饗、喪葬等不同場合;東漢桓、靈二帝時,胡服、胡物伴隨著胡樂、胡舞盛行于漢家腹地。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
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確立 B.民族間文化交流頻繁
C.漢族文化凝聚力的增強 D.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
【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漢時期,漢族民歌豐富了匈奴音樂,促進了其發展,胡服、胡物、胡樂、胡舞盛行于漢家腹地等民族交融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民族間文化交流頻繁,B項正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確立只是客觀背景,并非民族文化交融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漢族文化凝聚力的增強與“胡服、胡物伴隨著胡樂、胡舞盛行于漢家腹地”等不符,排除C項;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并非漢代中原社會生活廣泛吸收少數民族文化因素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
11.[遼寧大連2022二模]從公元前105年開始,兩漢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區推行屯戍政策,以軍屯為主,最多的年份屯軍人數多達幾千人。屯戍士卒修建了許多用于農田灌溉的水渠,還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同時設置管理屯戍事務的行政機構。這一舉措
A.根本目的是發展當地經濟 B.推動了邊疆開發與民族交融
C.為絲綢之路開通鋪平道路 D.開始于西域都護府設立以后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兩漢政府推行屯戍政策,不僅為軍隊提供了糧草,保障了軍隊的戰斗力,而且發展了生產,繁榮了經濟,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社會進步和民族交融,B項正確;兩漢政府推行屯戍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國家統一,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張騫前后兩次通西域的時間分別是公元前139年、公元前119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府設立,加強了對西域地區的管轄,排除D項。
12.[江蘇徐州2022考前押題密卷(一)]公元39年,光武帝下詔“度田”,官員回答:“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多近親,田宅逾制,不可為準。”光武帝派官員考察屬實后,以“坐度田不實罪”,處死了有關郡守十余人。光武帝此舉旨在
A.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 B.淡化宗法文化的影響
C.鏟除豪強勢力的根基 D.限制土地私有制發展
【答案】A
【解析】根據“光武帝派官員考察屬實后,以‘坐度田不實罪’,處死了有關郡守十余人。”可得出通過“度田”,可以把隱藏的土地統計出來,增加稅收,A項正確;材料與宗法無關,排除B項;豪強勢力的根基是封建土地私有,并不能鏟除,排除C項;D項不是主旨,排除D項。
13.[湖南多所學校2022仿真模擬]東漢時期,多位皇帝登基時皆為幼童,控制皇帝的宦官和外戚事實上主宰了朝政。到了東漢末年,起兵爭奪天下的地方軍閥往往也挾持天子,以號令天下。這一歷史現象說明,東漢
A.君主專制制度存在弊端 B.制度賦予皇帝的權力較小
C.中央集權制度逐漸崩潰 D.郡國并行的危害并未根除
【答案】A
【解析】宦官外戚控制皇帝來主宰朝政,地方軍閥挾天子以令諸侯,這都說明在專制制度下,皇權至上衍生而來的派生力量會引發動亂,A項正確;專制制度賦予皇帝以至高無上的權力,排除B項;材料內容與專制有關,而非中央集權,排除C項;漢武帝解決了郡國并行制,排除D項。
14.[福建2022考前押題密卷]下圖為東漢墓出土的陶制望樓陪葬品,下為方形池塘,池垣上有吹奏、迎賓、執弩等九俑,池中央矗立三層方形望樓(有瞭望示警功能),第一層門內正坐一俑,第二、三層平臺上各有2個吹奏俑、2個執弩俑、1個立俑。此類陶制望樓較常見于東漢中晚期的墓葬中。這反映了當時( )
A.百姓娛樂生活豐富 B.豪強地主莊園遍布
C.佛教影響世俗生活 D.軍閥割據混戰局面
【答案】B
【解析】東漢中后期,豪強實力壯大,莊園經濟發展。莊園經濟上自給自足,軍事上擁有私人武裝。從材料可知,東漢中晚期墓葬中較多發現此類具有明顯軍事防御性質的陶制望樓,反映了當時豪強地主莊園大量形成的現實,B項正確;望樓這種軍事建筑和百姓的娛樂生活無關,排除A項;C項材料無法體現。黃巾軍起義后,地方長官擁兵自重,軍閥割據局面出現,東漢政權名存實亡,材料無法體現軍閥混戰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
15.[遼寧丹東2022二模]漢賦最初是典型的宮廷文學,其內容多是為天子歌功頌德,描寫國家的富強,篇幅普遍較長,稱大賦;漢末以來,小賦流行,篇幅更加精簡,文風更加樸素、自由,內容側重于抒發個人心志或針砭現實。漢賦的變化說明
A.漢末文人的家國認同有所下降 B.藝術創作受到時代環境影響
C.漢末的文化政策更加開放自由 D.小賦比大賦更加具有時代性
【答案】B
【解析】漢賦最初辭藻華麗,手法夸張,內容豐富,表現出大一統時代恢弘的文化氣度;漢末,隨著時代的變化小賦流行,篇幅更加精簡,文風更加樸素、自由,內容側重于抒發個人心志或針砭現實。說明藝術創作受到時代環境影響,B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家國認同有所下降,排除A項;材料也無法體現文化政策更加開放自由,排除C項;小賦和大賦都是時代的體現,排除D項。
16.[浙江杭州、溫州、金華2022模擬]論及古代某一科技成就,有學者稱:“夫其何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則,體潔性貞。含章蘊藻,實好斯文。取彼之弊,以為此新。”下列關于這一科技成就的表述,正確的是
A.秦漢時期,以紙張和絲織品作為主要書寫材料
B.東漢時,蔡倫獨創新意發明紙張“蔡侯紙”
C.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開始用中國的技術和設備造紙
D.經由波斯傳到西方,為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準備條件
【答案】C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廉方有則,體潔性貞”等稱贊的古代科技成就是造紙術,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開始用中國的技術和設備造紙的說法符合史實,C項正確;秦漢時期,以竹木簡牘和絲織品作為主要書寫材料,排除A項;東漢蔡倫改進而非發明了造紙術,排除B項;造紙術是由阿拉伯人傳到西方的,排除D項。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织金县| 河北区| 牙克石市| 南昌市| 北票市| 沙坪坝区| 南皮县| 会昌县| 寿光市| 平泉县| 措美县| 明溪县| 吉隆县| 宜兰县| 鲁山县| 玉溪市| 虹口区| 元谋县| 西平县| 长宁县| 花莲市| 福建省| 湄潭县| 南宫市| 昔阳县| 饶阳县| 赫章县| 青田县| 亳州市| 油尖旺区| 辽源市| 昭苏县| 贺州市| 丰县| 沁阳市| 海原县| 定襄县| 寻甸| 丁青县| 建水县| 阳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