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歷史《綱要(上)》同步學案(第一單元)學生版+教師版(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歷史《綱要(上)》同步學案(第一單元)學生版+教師版(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同步學案(知識框架+階段特征+重點梳理+單元測試)
第一單元知識總結提升
(一)學 生 版
【知識框架】
【階段特征】
一、先秦時期文明發(fā)展的階段特征(遠古至公元前221年)
1.總體特征:先秦時期,我國從原始公有制走向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形成發(fā)展,引發(fā)了中國從奴隸制度向封建制的社會 轉型,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時期。
2.具體表現(xiàn)
(1)政治方面
①原始民主制。原始社會經歷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三個階段。堯、舜、禹時期的“禪讓”制,是民主推選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制度,反映了原始社會的原始民主制度。
②分封制和井田制。夏朝建立了奴隸制國家機器,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西周為了鞏固奴隸制國家政權,政治上實行宗法分封制、經濟上實行井田制,使周王朝成為地域空前廣大的奴隸制國家。
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初步形成。春秋戰(zhàn)國時期,奴隸制日益崩潰,封建制逐步形成,社會正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韓非順應社會變革的要求,提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理論,符合封建統(tǒng)治者建立中央集權的需要。秦國的商鞅變法,建立縣制,鞏固了封建經濟的基礎。
(2)經濟方面
①遠古時期:經歷了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社會生產處于刀耕火種階段,逐步從狩獵、采集走向原始農業(yè)耕作,生活從
群居到聚居。
②夏商西周時期:生產工具和耕作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商朝青銅器制造業(yè)發(fā)達,少量青銅器用于農業(yè)生產。
③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春秋后期鐵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產力得到顯著的提高;戰(zhàn)國時期,隨著鐵器和牛耕的推廣,封建經濟初步發(fā)展起來。
(3)思想文化方面:
①商周時期:以甲骨文和青銅器制造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國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②春秋戰(zhàn)國時期:伴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劇變和經濟大發(fā)展,思想和科技出現(xiàn)了繁榮局面,思想方面,形成了的百家爭鳴局面;教育方面,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學興起:天文、歷法、醫(yī)學等科學技術有了發(fā)展。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文化為后世文明的發(fā)展莫定了基礎。
二、秦漢時期文明發(fā)展的階段特征(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1.總體特征:
1.總體特征:秦漢期是封建社形成和初步發(fā)展的歷史時期,是當時社會從天下大亂到天下大治,社會經濟從停滯到初步恢復發(fā)展的時期,建國家處于民族國家形成、發(fā)展、鞏固階段,東漢后期出現(xiàn)軍閥割據的局面。秦漢時期是中華文明的形成與初步發(fā)展階段時期。
2.具體表現(xiàn)
(1)政治方面:
①政治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制度。秦朝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構建專制主義中央集制度 ,此外還制定經濟措施、文化措施等促進封建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西漢建立后,漢承秦制,又有所損益 , 著手采取措施解決王國問題,創(chuàng)立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等,加強中央集權。
②政權總體穩(wěn)定,但有不安定因素,先后經歷了秦、西漢、東漢三個歷史時期, 政治上實現(xiàn)了“大一統(tǒng)”,政權穩(wěn)定,但這些王朝統(tǒng)治期問,也出現(xiàn)一些不穩(wěn)定回素,如東漢的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政等。
(2)經濟方面
①秦朝統(tǒng)一后,結束了諸侯割據的局面,通過統(tǒng)一貨幣、 度量衡等經濟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生產。
②西度初年,統(tǒng)治階級實行了與民休息,恢復生產的措施,出現(xiàn)“文景之治”的局面, 漢武帝時,出現(xiàn)繁榮的局面。
③東漢初年,光武帝條整統(tǒng)治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經濟,因此出現(xiàn)了“光武中興”的局面。
(3)民族關系方面
①征服南方越族地區(qū),加對西南地區(qū)的控制,修筑萬里長城,基本上奠定了后世的疆域版圖。
②漢武帶時期北擊匈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中原地區(qū)與西域的聯(lián)系,開辟了絲綢之路,兩漢加強對西域地區(qū)的管
轄,開拓疆土,進一步鞏固了封建“大一統(tǒng)”的局面。
(4)思想文化方面
①思想上,秦朝時“以法為教,以吏為師”:西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
②科技文化,科學技術方面有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在當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特別是造紙術的發(fā)明,史學、文學、藝術等各放異彩。
【重點梳理】
重點1 全面理解古代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1.基本概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應當分成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兩個概念來理解,同時又要注意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
(1)君主專制;是一種決策方式,是指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最高權力于一身,皇帝從決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
(2)中央集權:是一種組織形式,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上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
2.產生原因
(1)經濟:小農經濟非常脆弱,經不起自然災害和社會動亂的沖擊,要維持生產和再生產的正常運行,就必須依賴于國家的統(tǒng)一和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大體適應了這一要求,這是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2)政治:封建地主有著極強的割據性。割據局面一旦出現(xiàn),必然引起社會的動亂,嚴重威脅封建政權基礎的穩(wěn)固。因而,必須要加強中央集權,以防止割據勢力的膨脹。
(3)思想:法家的“集權”理論與中國的社會文化傳統(tǒng)從“君權神授”“天子以四海為家”“家天下”到春秋戰(zhàn)國后的“大一統(tǒng)”,都為其形成提供了社會文化的來源。
(4)地理;中國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也是促進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重要因素;中國起源于大江大河流域,治理水患、救濟災荒都需要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政府協(xié)調組織。
3.一個核心:皇權至高無上。
4.兩對矛盾: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5.發(fā)展趨勢;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不斷改革地方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6.影響
(1)積極方面
①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理,防止分裂割據,有利于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
②有利于維護國內政局的穩(wěn)定,為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和平環(huán)境。
③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大規(guī)模的經濟文化建設。
④有利于各地區(qū)、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推動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在較廣闊范圍內的傳播。
(2)消極方面:帶有濃厚的人治色彩,容易造成個人專斷,導致暴政出現(xiàn),進而激化階級矛盾。
重點2 漢代“大一統(tǒng)”局面的形成
1.政治方面
(1)改革官制,加強皇權。任命低級的官吏和待從人員為尚書令,侍中等,共議軍國大事,形成“中朝”決策機構,其中尚書令權力日重,以丞相為首的官僚機構,演化為一般的執(zhí)行機構,稱為“外朝”。
(2)實行察舉制,大量選拔人才,重視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加強皇帝對地方官更的控制;實行刺史制度,分全國為13州,每一州作為一個監(jiān)察區(qū),設刺史一名進行監(jiān)察。
(3)逐步削弱王國權力,漢武帝時推行“推恩令”,使王國問題得以解決。
2.經濟方面:繼續(xù)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實行均輸平準鹽鐵專賣、“算緡”“告緡”等經濟政策,打擊私營工商業(yè)者同時加強對土地制度的管理,從經濟上鞏固政治統(tǒng)治。
3.思想方面:尊崇儒學,重仲舒的新儒學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正統(tǒng)思想,提倡“大一統(tǒng)”思想,逐步確立儒學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適應了漢武帝時期的政治統(tǒng)治需要。
重點3 西周、秦朝和西漢政治制度的演進與創(chuàng)新
【單元測試】
一、選擇題(共24小題,每題2分,共48分)
1.【河南南陽2022三模】位于浙江余杭的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在遺址中心的莫角山,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了30公頃的人工地基,經過部分試發(fā)掘,證明其上曾建有宮殿。近年來,又在良渚遺址的西北發(fā)現(xiàn)了綿延四五公里的土壘,據推測可能是城墻或堤坊。據此可以推知良渚文化時我國
A.初步確立了君主政治 B.已有了初始的文明
C.部落之間的紛爭不斷 D.階級分化十分明晰
2.【天津紅橋區(qū)2022二模】觀察下列出土在同一時代的青銅器,可以推斷
A.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有文化的交流
B.各地文明獨立發(fā)展體現(xiàn)多元性特征
C.商周時期各地區(qū)之間交流十分頻繁
D.中原文明經絲綢之路傳到巴蜀地區(qū)
3.【湖南懷化2022一模】夏、商國王無謚號,其名號皆以天干命名,如夏朝的孔甲、履癸,商朝的盤庚、武丁等。西周國王謚號則變成如文王、武王等美謚,厲王、幽王等惡謚。這一變化反映
A.敬天保民具有歷史傳統(tǒng) B.輿論評價影響統(tǒng)治行為
C.統(tǒng)治觀念出現(xiàn)理性趨勢 D.王權出現(xiàn)了集中的趨勢
4.【山西呂梁2022二模】周代受封諸侯從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權力便是因地制宜,開疆拓土,如太公在齊國“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yè),便魚鹽之利”;伯禽受封治魯,則“變其俗,革其禮”;秦襄公在“岐以西之地"吸納周邊部族立國開疆。周代分封
A.創(chuàng)立了家天下的政治模式 B.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控制
C.推動了區(qū)域間的文化認同 D.明確了君臣間的政治隸屬關系
5.【河北新高考2022模擬】商代“服國”所管轄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賜予,商王朝無法形成“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過分封直接對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時的“諸侯之長”變成名副其實的“諸侯之君”。可見,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A.推動了血緣宗法制的發(fā)展 B.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認同
C.成為開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D.形成天子權力的高度集中
6.【陜西咸陽2022三模】1975年出土的共王時期(公元前922-前900年)的衛(wèi)盉銘文載,在司徒、司馬、司空三有司主持的矩伯與裘衛(wèi)的交易儀式上,矩伯以“十田”土地換取了裘衛(wèi)價值“八十朋”的玉璋;傳世的共王時期的格伯簋銘文載,格伯曾以四匹“良馬”換取了傭生的“卅田”。據此可知,當時的西周
A.貴族土地私有制確立 B.土地所有權下移
C.分封宗法制走向瓦解 D.禮樂制度較完善
7.[福建漳州2022三模]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得到周平王的許諾:“戎無道,侵奪我歧、豐之地。染能攻諸戎,即有其地”。公元前766年,秦襄公東征伐戎,攻至歧山,取得重大勝利。這反映
A.分封制得到發(fā)展 B.諸侯爭霸空前激烈
C.周王室統(tǒng)治衰微 D.周朝疆域得以擴大
8.[湖南衡陽百校聯(lián)考2022二模]商周時期商業(yè)或手工業(yè)全都由官府壟斷,即所謂“工商食官”“工商在官”。而到了春秋時期,在某些官府商業(yè)存在的同時也開始出現(xiàn)了獨立的商人,同時一些商業(yè)發(fā)達城市興起。上述變化
A.使區(qū)域之間的長途販運非常繁榮 B.有利于瓦解秩序森嚴的禮樂制度
C.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工業(yè)者地位 D.促進新興商業(yè)階層地位持續(xù)走高
9.[江蘇2022考前沖刺]春秋時期卿大夫雖是諸侯的臣屬,但對本宗族全體族人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卿大夫的家臣只把卿大夫當成自己的君主而效忠于他,除此之外,不臣服于任何人。這有助于
A.消除諸侯爭霸戰(zhàn)爭的危害 B.推動宗法關系不斷強化
C.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轉型 D.鞏固專制主義統(tǒng)治秩序
10.【東北三省四市教研聯(lián)合體2022二模】戰(zhàn)國時期的國家形態(tài),已逐漸演變?yōu)椤翱鐓^(qū)域”的地域性國家;列國疆域內的居民,也不再是宗法等級制下的“小國寡民”狀態(tài),而表現(xiàn)為“多地域、多族群”的特點,人口構成遠較前代要復雜得多。這一狀況說明
A.宗法分封制的影響已經消除 B.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態(tài)正孕育
C.經濟交流導致政治制度變化 D.民族間的文化認同逐步形成
11.[陜西寶雞2022三模]《墨子·尚同》中說:“天下之所以亂者生于無政長,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進而選擇賢者仁人為三公、諸侯國君、里長鄉(xiāng)長等。于是“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天子)“壹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也”。由此可知,墨子
A.提倡原始直接民主 B.主張建立專制集權政體
C.認同儒家仁義觀念 D.強調人才選拔的重要性
12.【江蘇海安、南京2022模擬】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已將領土拓展至甘肅、四川、廣東等地。目睹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逐步喪失的諸侯國君,深切地意識到戰(zhàn)爭中新增長的土地繼續(xù)授予卿大夫的后果,一種新的政治制度在此時逐漸萌生。上述現(xiàn)象
A.為國家走向統(tǒng)一奠定基礎 B.推動了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C.表明分封制開始走向解體 D.保證了中央對封國的集權控制
13.【河北2022二模】先秦時期,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韓非認為,“抱法處勢則治”“君無術則弊于上,臣無法則亂于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據此可知,先秦儒法兩派
A.主張積極進取的發(fā)展觀 B.呈現(xiàn)統(tǒng)一合流趨勢
C.認同禮法結合的合理性 D.注重維護社會秩序
14.【安徽宿州2022最后一卷】春秋前期,諸侯所屬軍隊(族軍)主要由貴族子弟組編,平民沒有資格參加。從春秋中后期開始,大量平民參軍,立軍功者可獲得土地及相應政治地位。到戰(zhàn)國時代,“貴族軍隊解體,平民軍隊代興。”這一變化( )
A.推動了新興階層的壯大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鞏固了貴族的世襲地位 D.確立了封建土地制度
15.[湖南衡陽2022一模]下圖為湖南湘西(秦代洞庭那千靈縣)出土秦簡中的木方,木方上用小篆對“王”、“皇”、“制”、“詔”等部分書寫用字進行了規(guī)范,并對卿、太守等部分官職名稱變更提出了要求。這一史料可以
A.說明秦代采取了有效措施建立君主專權制度
B.說明秦代皇權已發(fā)展到乾綱獨斷的崇高地位
C.為了解秦代推行郡國并行制度提供實證材料
D.證明秦代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加強直接管轄
16.[福建漳州2022一模]周公“國西土為方千里,分以百縣,縣有四郡”(《逸周書·作雒》),縣大于郡;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jiān)”(《史記》),郡下轄縣,郡守與縣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這表明秦朝郡縣制
A.因襲周代制度 B.強化宗法管理 C.尚需不斷完善 D.具備創(chuàng)新特性
17.[廣東2022粵港澳大灣區(qū)聯(lián)合模擬]秦統(tǒng)一前,“屬邦”是管理少數民族居住地的中央機構,同時還下轄這些地區(qū)的地方縣治;至公元前214年后,蒙恬北逐匈奴所設隴西郡和北地郡接管了最后的少數民族縣治。至此,“屬邦”成為專職管理少數民族事務的中央機構。這說明秦朝
A.郡縣治理體系不斷加強 B.大一統(tǒng)實現(xiàn)民族大交融
C.分化事權強化君主權力 D.地方官吏行政能力提升
18.[江蘇鹽城2022全真模擬(一)]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時曾立石刻:“尊卑貴賤,不逾次行。……端直敦忠,事業(yè)有常。”湖北云夢出土的秦簡文書《為吏之道》要求官員“寬俗(容)忠信,和平毋怨”“以忠為干,慎前慮后”。這表明秦朝統(tǒng)治者
A.注重構建政治道德秩序 B.在治國實踐中突出君主獨尊
C.傳承先秦時期尊卑理念 D.試圖建立中央集權政治體制
19.[河南部分重點高中2022考前定位聯(lián)考]史載:“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餉,作業(yè)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到漢文帝時期,國家富裕,國庫充盈,以致于穿錢之繩多年不用而腐爛。這一變化的出現(xiàn)主要在于
A.鐵犁牛耕技術的推廣 B.鹽鐵官營政策的實施
C.重農抑商政策的執(zhí)行 D.與民休息的開明政策
20.[安徽廣德2022七聯(lián)]《漢書》記載,漢宣帝本始四年詔:“父子之親,夫婦之道,天性也。雖有禍患,猶蒙死而存之。誠愛結于心,心厚之至也,豈能違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孫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孫,罪殊死,皆上請廷尉以聞。”漢宣帝的詔書,反映出
A.家庭內部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 B.黃老哲學是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
C.小農經濟的發(fā)展導致倫理的喪失 D.統(tǒng)治者利用法律儒家化鞏固政權
21.[山西呂梁2022三模]兩漢時期,朝廷大力修建各類祠堂,主要有宗族祠堂、顯宦名哲祠堂等,民間亦盛行立祠之風。這些祠堂規(guī)模宏偉,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用來祭祀祈福、紀念緬懷和昭德勸來。漢代祠堂的興盛
A.豐富了儒學思想的內涵 B.促進了祖先崇拜觀念的普及
C.擴大了儒家學說的影響 D.便利了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
22.[福建廈門2022四模]永和三年(138年),河間相張衡作《歸田賦》云:“游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以美魚,俟河清乎未期。……茍縱心于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由此可推知,當時
A.儒學正統(tǒng)尚未確立 B.朝政綱紀敗壞
C.王國問題有待解決 D.軍閥割據混戰(zhàn)
23.[山東2022新高考模擬(八)]漢元帝改變了“王霸道雜用”的大政方針,片面推行儒家……寬馳的政策使封建權貴、官吏、地主們如同脫韁之馬、貪殘暴虐,對百姓敲骨吸髓的壓榨,日益加深。哀帝、平帝相繼承襲,以至政權落于外家之手,而出現(xiàn)了王莽篡漢的局面。西漢的衰落主要是因為
A.儒家思想已不適合當時形勢 B.統(tǒng)治者調整國家政策與措施
C.儒家思想主流地位遭到沖擊 D.外戚和宦官竊取權力的斗爭
24.[福建三明2022三模]下表為漢朝中央政府為治理邊疆而設立的機構,這些機構的設置
機構 管理范圍 職能
郡縣 北疆、東北疆、西南地區(qū)、南疆 管理民政、防務和屯田
屬國 脫離本民族主體而遷徙到內地的邊疆民族 設屬國都尉,其內部事務仍由該內遷民族的首長負責
都護府、校尉等 不具備設置郡縣管理的邊疆地區(qū) 管理民政、軍政和屯田
A.體現(xiàn)出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B.保證了邊疆地區(qū)的政局穩(wěn)定
C.旨在促進民族間的文化交流 D.消除地方勢力對中央的威脅
二、材料分析題(共52分,其中25題15分,26題25分,27題12分)
25.(15分)[山西呂梁2022二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商鞅變法之前。泰人尚武,私斗成風。商鞅在變法中引導人們殺敵立功、追名逐利,乃致達到“聞戰(zhàn)而相賀”的地步,形成了“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的局面。在秦人價值觀中,倫理意識差,親情和宗法觀念淡薄,講求功利的氛圍濃烈。商鞅據此宣揚“國好力者以難攻,以難攻者必興”的理論,而道德.知識則是有害無益的,指出要發(fā)展國家的實力,就要順應民眾“饑而求食、勞而求佚、苦則索樂、辱則求榮"的本性,以重刑厚賞的嚴密措施,把人民的力量集中到“農戰(zhàn)”方面來。商鞅極力限制和削弱貴族的世襲特權,強制秦人把大家族變?yōu)樾〖彝ィ懊裼卸幸陨喜环之愓弑镀滟x”,“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新法實行后,“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在社會上普遍確立。
——摘編自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商鞅變法順應和整合秦國文化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7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商鞅變法對秦國風俗的影響。(8分)
26.(25分)[遼寧2022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所示是漢朝中央政府為治理邊疆而設立的不同機構。
機構 管理范圍 職能
郡縣 北疆、東北疆、西南地區(qū)、南疆 管理民政、防務和屯田
屬國 脫離本民族主題而遷徙到內地的邊疆民族 設屬國都尉,其內部事務仍由該內遷民族的首長負責
都護府、校尉、中郎將、將軍等 不具備設置郡縣管理的邊疆地區(qū) 管理民政、軍政和屯田
——據馬大正《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整理
材料二 在對匈奴的斗爭中,漢帝國文武兼?zhèn)洌ㄟ^武力征伐基本上解除了匈奴的威脅;通過政治聯(lián)盟和文化滲透,很好地配合了軍事斗爭。西漢統(tǒng)治者綜合運用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運籌帷幄,制定并成功實施了一整套戰(zhàn)略,最終實現(xiàn)了北拓邊疆的戰(zhàn)略目標。
——摘編自張韶梅《西漢北拓邊疆戰(zhàn)略述論》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朝邊疆治理的方式及特點。(17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朝邊疆治理的意義。(8分)
27.(12分)[山東泰安2022三模]下表為歷史文獻對先秦至兩漢不同時期儒生區(qū)域分布狀況的記載。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文獻 記載內容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共列錄先秦時期儒生七十七人,其中齊魯人四十五人,約占58.44%;衛(wèi)宋陳楚吳人十二人,約占15.58%;秦人二人,約占2.60%;籍貫不明者十八人,約占23.38%。
《史記·儒林外傳》 共列錄西漢前期著名儒生三十九人,其中,齊魯人二十八人,約占71.79%;燕人、碭人、溫人、廣川人、雒陽人共計七人,約占17.95%;籍貫不明者四人,約占10.26%。
《漢書·儒林傳》 綜合西漢一代著名儒生的區(qū)域分布,齊魯人占45.60%,其他地區(qū)約占46.11%,籍貫不明者約占8.29%。著名的儒學學者中,有遠至蜀、淮南、九江、江東,甚至蒼悟的。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三輔(京畿地區(qū))名儒約占總數的5.18%,三河(畿輔之地)名儒約占總數的5.70%。
《后漢書·儒林列傳》 東漢著名的儒學學者,齊魯人約占36.36%,其他地區(qū)約占63.64%。其中,關中學者約占6.82%,河南、河內、南陽學者約占7.95%,會稽、九江、豫章學者約占6.82%,巴蜀學者約占10.23%。
根據材料指出從先秦到兩漢儒生區(qū)域分布變化呈現(xiàn)的規(guī)律,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成因。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測試卷答案與解析
一、選擇題(共24小題,每題2分,共48分)
1.【答案】B
【解析】良渚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宮殿、城防遺址,說明當時已經形成了初始文明,B項正確;通過材料無法得出當時良渚文化已經確立君主制,排除A項;設立城防并不能證明當時部落之間紛爭不斷,排除C項;材料信息能反映出階級分化,但是不能夸大到“十分明晰”,排除D項。
2.【答案】A
【解析】根據圖示內容可知,在同一時代,四川、湖南和河南地區(qū)都出土了青銅器,說明這些地方的文明成就存在相似之處,因此位于長江流域的四川、湖南和位于黃河流域的河南之間可能存在文化交流,A項正確;各地之間可能存在文化交流,“獨立發(fā)展”的說法不夠準確,排除B項;“交流十分頻繁”的說法過于夸張,排除C項;中原與巴蜀之間不必經過絲綢之路, 排除D項。
3.【答案】C
【解析】從題干信息夏商國王以天干命名,反映的是一種非理性的神權觀念。而西周根據周王行為以德行定謚號反映的是統(tǒng)治觀念中出現(xiàn)了以德治國的觀念,這是一種理性的統(tǒng)治思維,C項正確;從題干信息中既讀不到西周的統(tǒng)治觀念有敬天,也讀不到西周的統(tǒng)治觀念有保民,排除A項;從以天干對王的稱號命名,到以德行對王的謚號命名與輿論評價沒有關系,排除B項;從夏商王的稱號的命名到西周謚號的命名反映不了王權的集中,排除D項。
4.【答案】C
【解析】受封諸侯在封地因地制宜進行治理,與本地土著交融,或變革習俗,或因俗而治,促進了不同部族間文化的交融.推動了區(qū)域間的文化認同,C項正確;夏朝創(chuàng)立了家天下的政治模式,排除A項;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控制是指中央集權制度,B項錯誤;君臣間的政治隸屬關系是通過明確天子與諸侯之間權利義務關系實現(xiàn)的,材料中未體現(xiàn),排除D項。
5.【答案】B
【解析】根據“周天子由夏、商時的‘諸侯之長’變成名副其實的‘諸侯之君’”可知,周天子分封,天子正式成為諸侯的君主,王權得以提升,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認同,B項正確;材料信息無法體現(xiàn)血緣宗法制,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由夏、商時的‘諸侯之長’變成名副其實的‘諸侯之君’”,無法體現(xiàn)分封制成為開拓疆土的主要手段,排除C項;夏商周時期,中央權力尚未形成權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項;故選B項。
6.【答案】B
【解析】由材料“矩伯以‘十田’土地換取了裘衛(wèi)價值‘八十朋’的玉璋”“格伯曾以四匹‘良馬’換取了傭生的‘卅田’”可知,西周共王時期出現(xiàn)了以土地換取物品的現(xiàn)象,說明這一時期一些貴族已將土地作為私人物品進行交易,體現(xiàn)了土地所有權的下移,B項正確;材料所舉事實體現(xiàn)的是用土地交換其他物品,是土地所有權下移的表現(xiàn),并不是貴族土地私有制確立的標志,排除A項;分封宗法制走向瓦解是在春秋時期,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xiàn)禮樂制度完善與否,排除D項。
7.【答案】C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周平王在秦襄公的護送下東遷,許諾秦襄王代周天子伐無道即尊王攘夷的特權等,反映出周王室的統(tǒng)治衰微,C項正確;分封制得到發(fā)展與秦襄公尊王攘夷不符,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xiàn)春秋前期諸侯爭霸“空前激烈”,排除B項;材料體現(xiàn)的是周朝王室力量不及諸侯,并非周朝疆域得以擴大,排除D項。
8.【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商周時期官府壟斷工商業(yè),即工商食官;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因生產力發(fā)展,商業(yè)城市興起,獨立商人出現(xiàn),這些社會“活躍”因素的出現(xiàn),對原有的社會等級制度造成一定的沖擊,有利于瓦解之前秩序森嚴的禮樂制度,B項正確;材料與區(qū)域之間的長途販運無關,且明清時期出現(xiàn)區(qū)域之間的長途販運非常繁榮的景象,排除A 項;材料未涉及手工業(yè)者地位,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xiàn)“促進新興商業(yè)階層地位持續(xù)走高”,且戰(zhàn)國時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D項。
9.【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春秋時期卿大夫對于族人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同時卿大夫的家臣只效忠于卿大夫,這表明卿大夫階層突破了宗法制的限制,強化了對臣屬的控制,這適應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轉型的需要,C項正確;“消除”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春秋時期宗法關系處于瓦解過程中,排除B項;專制統(tǒng)治秩序在當時尚未產生,排除D項。
10.【答案】B
【解析】據題意可知,戰(zhàn)國時期的國家形成具有“多地域,多族群”的特點,說明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正在孕育之中,B項正確;“已經消除”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政治制度變化不是經濟交流的結果,排除C項;雖然出現(xiàn)了“多族群”的特點,但并不能體現(xiàn)文化認同的逐步形成,排除D項。
11.【答案】D
【解析】根據此料“天下之所以亂者生于無政長,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可知墨子強調人才選拔的重要性,D項正確;材料體現(xiàn)不出墨子提倡原始直接民主,排除A項;材料體現(xiàn)不出主張建立專制集權政體,排除B項;墨子是墨家代表人物,且材料沒有提到仁義觀念,排除C項。
12.【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征戰(zhàn)不休,諸侯王為了更好統(tǒng)治新占領的地區(qū),逐漸廢除分封制,設立郡和縣,這種現(xiàn)象推動了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B項正確;材料中現(xiàn)象與A項無關,排除A項;C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現(xiàn)象推動了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排除C項;材料中現(xiàn)象指的是諸侯國在新增長的土地設立郡縣,而不是分封制,所以D項說法不符合材料,排除D項。
13.【答案】D
【解析】據題意可知,孔子認為在實行仁政的 同時也要實行刑罰,韓非子主張法制和等級秩序,說明儒法兩派都注重維護社會秩序,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不是積極進取的發(fā)展觀,排除A項;儒家和法家沒有呈現(xiàn)合流趨勢,排除B項;法家沒有認同禮,排除C項。
14.【答案】A
【解析】從材料可知,春秋前期,軍隊實行貴族兵制,平民無權參加作戰(zhàn)。春秋中后期以后,平民得以參軍,并且可以憑借軍功獲得土地和政治地位,這一方面沖擊貴族的政治地位,另一方面壯大了軍功地主階級的力量。A項正確;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宗法分封制度,排除B項;戰(zhàn)國時期,商鞅變法從法律上廢除井田制,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
15.【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木方上用小篆對‘王’、‘皇’、‘制’、‘詔’等部分書寫用字進行了規(guī)范,并對卿、太守等部分官職名稱變更提出了要求”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內容是關于皇帝制度和官職名稱變更,這體現(xiàn)了秦代采取措施來鞏固統(tǒng)治,A項符合題意主旨,正確;清朝君主專制政治制度達到頂峰,B項錯誤;秦代沒有實行郡國并行制,C項錯誤;材料內容與管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無關,D項錯誤。
16.【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縣大于郡”“郡下轄縣,郡守與縣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統(tǒng)一全國后,在全國推行郡縣制,改變以前縣大于郡的情況,說明秦朝實行郡縣制具備創(chuàng)新特性,D項正確;西周時期地方實行分封制,而秦統(tǒng)一全國后在全國推行郡縣制,沒有對周代制度承襲,排除A項;材料內容體現(xiàn)了秦統(tǒng)一全國后在地方實行郡縣制的史實,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免,這沖擊了宗法管理,而不是強化,排除B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xiàn)了秦統(tǒng)一全國在地方實行郡縣制的史實,體現(xiàn)了秦朝郡縣制具備的創(chuàng)新特征,而不是強調需不斷完善的信息,排除C項。
17.【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秦統(tǒng)一后,在少數民族地區(qū)設立郡縣制;“屬邦”成為專職管理少數民族事務的中央機構,表明秦朝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管理,郡縣治理體系不斷加強,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民族大交融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得不出是分化事權,加強皇權,排除C項;材料與地方官員的行政能力無關,排除D項。
18.【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秦始皇強調“不逾次行”,意思是不能僭越等級:(為吏之道)要求官吏“忠信”“以忠為干”等,都是要求他們忠于君主.服從君主權威,結合時代背景可知,秦朝統(tǒng)治者往重政治道德秩序的構建,A項正確;君主獨尊強調皇帝獨特性,排除B項;尊卑觀念與題無關,排除C項;當時已經建立了中央集權體制,排除D項。
19.【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并聯(lián)系所學知識可知,漢初實行“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政策,促進了經濟的恢復與發(fā)展,D項正確;鐵犁牛耕技術的推廣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排除A項;鹽鐵官營政策是在漢武帝時期實施的,排除B項;抑商政策對經濟發(fā)展有負面影響,排除C項。
20.【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漢代儒學的發(fā)展。題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中國古代法律制度中的“親親相隱”原則。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正統(tǒng)思想,其后,儒家思想逐漸滲透到法律之中,出現(xiàn)禮教入律和法律儒家化等,漢宣帝的詔書是“親親相隱”法律制度化的現(xiàn)實體現(xiàn),即通過父子、夫妻、祖孫親情倫理來鞏固統(tǒng)治,D項正確;家庭內部矛盾并不是社會主要矛盾,排除A項;黃老哲學適應于西漢初年,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加強中央集權,此后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正統(tǒng)思想,排除B項;小農經濟下封建國家特別強調倫理親情,注重家庭和諧,排除C項。
21.【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祠堂是供奉和祭祀祖先、先哲圣賢等的場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儒家慎終追遠,倡導祭祀文化和孝道,故漢代祠堂的興盛擴大了儒家學說的影響,C項正確;儒學思想內涵的豐富無法從材料得出,排除A項;B項表述中,“普及”之說材料無從體現(xiàn),排除;D項表述中,“融合”之說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
22.【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游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以美魚,俟河清乎未期。……茍縱心于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并結合所學可知,張衡《歸田賦》中敘述了自己在京做官已久,沒有高明的謀略輔佐君王,所以要歸隱田園。結合所學可知,張衡所生活的東漢時期,朝政綱紀敗壞,張衡的政治理想破滅,這是張衡歸隱的真正原因,B項正確;漢武帝時期儒學正統(tǒng)地位就已經確立,排除A項;漢武帝時期,王國問題已經解決,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軍閥割據混戰(zhàn),排除D項。
23.【答案】B
【解析】根據題意可知,漢元帝改變大政方針,片面推行儒家導致西漢后期社會問題的出現(xiàn),B項正確;并非儒家思想不適合形勢,而是由于片面推行而導致問題出現(xiàn),排除A項;材料說明儒家受到推崇并非遭到沖擊,排除C項;外戚和宦官竊取權力的斗爭是西漢衰落的原因之一,但在材料中未體現(xiàn)。排除D項。
24.【答案】A
【解析】通過觀察表格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朝中央政府把邊疆地區(qū)分為三類,設置不同機構,區(qū)別管理民族事務,體現(xiàn)出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A項正確;“保證”了邊疆地區(qū)的政局穩(wěn)定的說法夸大了相關機構的作用,排除B項;封建政府管理邊疆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其統(tǒng)治,并非旨在促進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排除C項;漢代不同類型的邊疆機構并未“消除”地方勢力對中央的威脅,排除D項。
二、材料分析題(共52分,其中25題15分,26題25分,27題12分)
25.【答案】(1)表現(xiàn):利用尚武精神引導將士殺敵建功;順應民眾本性施行重刑厚賞政策;基于講究功利的氛圍獎勵農戰(zhàn)以發(fā)展國家實力;利用親情和宗法觀念的淡薄打擊貴族特權;強制分家以建立小農家庭。(答任答四點7分)
(2)影響:激發(fā)了民眾尚武崇戰(zhàn)的意識,增強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減少了民間私斗;通過嚴刑峻法確立社會規(guī)范.強化了統(tǒng)治秩序;進一步削弱宗法倫理觀念,推動小農經濟發(fā)展;整合文化傳統(tǒng)上升為統(tǒng)一的意識形態(tài),推動秦國社會發(fā)展;但也導致秦人過于貪求功利,不利于社會的長治久安;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對后來的秦朝也有消極影響。(答任答四點8分)
【解析】
(1)表現(xiàn):根據“秦人尚武,私斗成風。商鞅在變法中引導人們殺敵立功、追名逐利”可得出利用尚武精神引導將士殺敵建功;根據“以重刑厚賞的嚴密措施”得出順應民眾本性施行重刑厚賞政策;根據“以重刑厚賞的嚴密措施,把人民的力量集中到‘農戰(zhàn)’方面來”得出基于講究功利的氛圍獎勵農戰(zhàn)以發(fā)展國家實力;根據“商鞅極力限制和削弱貴族的世襲特權”得出利用親情和宗法觀念的淡薄打擊貴族特權;根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得郵強制分家以建立小農家庭。
(2)影響:根據“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得出激發(fā)了民眾尚武崇戰(zhàn)的意識,增強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減少了民間私斗;根據“以重刑厚賞的嚴密措施”可得出通過嚴刑峻法確立社會規(guī)范,強化了統(tǒng)治秩序;根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得出進一步削弱宗法倫理觀念,推動小農經濟發(fā)展;根據所學可得出整合文化傳統(tǒng)上升為統(tǒng)一的意識形態(tài),推動秦國社會發(fā)展;人局限性的角度可得出但也導致秦人過于貪求功利,不利于社會的長治久安;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對后來的秦朝也有消極影響。
26.【答案】(1)方式:設置管理機構,移民戍邊,戰(zhàn)爭,和親等。(答任意三點得7分)
特點:因地制宜,設置不同的管理機構;設立完善的邊疆防御體系;因俗而治,采用不同的民族政策;給予邊疆民族較大的自主權;多措并舉,采用政治、經濟、軍事等手段。(10分)
(2)意義:加強了中央對邊疆的管理;有利于邊疆穩(wěn)定;傳播了漢文化,推動了民族交融;鞏固了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8分)
【解析】
(1)方式:根據材料可以看出,漢代在邊疆管理方面的主要方式是設置管理機構,移民戍邊,戰(zhàn)爭,和親,等等。特點:漢代在不同地區(qū)設置不同的機構,體現(xiàn)了因地制宜,設置不同的管理機構;在職能方面,體現(xiàn)了漢代設立完善的邊疆防御體系;根據材料“設屬國都尉,其內部事務仍由該內遷民族的首長負責”可知,因俗而治,采用不同的民族政策、給予邊疆民族較大的自主權;根據材料“西漢統(tǒng)治者綜合運用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運籌帷幄,制定并成功實施了一整套戰(zhàn)略,最終實現(xiàn)了北拓邊疆的戰(zhàn)略目標”并結合措施的領域看,多措并舉,采用政治、經濟、軍事等手段。
(2)意義:根據材料“西漢統(tǒng)治者綜合運用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運籌帷幄,制定并成功實施了一整套戰(zhàn)略,最終實現(xiàn)了北拓邊疆的戰(zhàn)略目標”可知,加強了中央對邊疆的管理、有利于邊疆穩(wěn)定;根據材料“通過武力征伐基本上解除了匈奴的威脅;通過政治聯(lián)盟和文化滲透,很好地配合了軍事斗爭”可知,傳播了漢文化,推動了民族交融;從效果看,鞏固了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
27.【答案】(1)規(guī)律:從山東地區(qū)逐漸向外擴展,全國其他地區(qū)的占比逐漸增多。(3分)
(2)成因:①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亂頻繁,各諸侯國聯(lián)系加強;秦漢國家統(tǒng)一;兩漢疆域遼闊,為儒學傳播創(chuàng)造條件。②儒家思想最早產生于齊魯地區(qū),逐漸得到重視;漢代統(tǒng)治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逐漸成為主流思想。③古代教育不斷發(fā)展,統(tǒng)治者推廣儒學教育,促進儒學傳播。(9分)
【解析】(1)規(guī)律:根據材料可知,從先秦到兩漢,齊魯即山東地區(qū)的儒生由“約占58.44%”到“約占71.79%”到“占45.60%”到“約占36.36%”,逐漸下降,其他地區(qū)的儒生占比則逐漸上升,得出從山東地區(qū)逐漸向外擴展,全國其他地區(qū)的占比逐漸增多。
(2)成因:根據從先秦到兩漢儒生區(qū)域分布變化呈現(xiàn)從山東地區(qū)逐漸向外擴展,全國其他地區(qū)的占比逐漸增多的規(guī)律,結合所學的先秦到兩漢的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狀況,分析成因即可。如戰(zhàn)國時期和秦漢時期的政治狀況,統(tǒng)治者對儒學的態(tài)度等方面。
(二)教 師 版
第一單元知識總結
【知識框架】
【階段特征】
一、先秦時期文明發(fā)展的階段特征(遠古至公元前221年)
1.總體特征:先秦時期,我國從原始公有制走向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形成發(fā)展,引發(fā)了中國從奴隸制度向封建制的社會 轉型,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時期。
2.具體表現(xiàn)
(1)政治方面
①原始民主制。原始社會經歷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三個階段。堯、舜、禹時期的“禪讓”制,是民主推選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制度,反映了原始社會的原始民主制度。
②分封制和井田制。夏朝建立了奴隸制國家機器,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西周為了鞏固奴隸制國家政權,政治上實行宗法分封制、經濟上實行井田制,使周王朝成為地域空前廣大的奴隸制國家。
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初步形成。春秋戰(zhàn)國時期,奴隸制日益崩潰,封建制逐步形成,社會正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韓非順應社會變革的要求,提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理論,符合封建統(tǒng)治者建立中央集權的需要。秦國的商鞅變法,建立縣制,鞏固了封建經濟的基礎。
(2)經濟方面
①遠古時期:經歷了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社會生產處于刀耕火種階段,逐步從狩獵、采集走向原始農業(yè)耕作,生活從
群居到聚居。
②夏商西周時期:生產工具和耕作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商朝青銅器制造業(yè)發(fā)達,少量青銅器用于農業(yè)生產。
③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春秋后期鐵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產力得到顯著的提高;戰(zhàn)國時期,隨著鐵器和牛耕的推廣,封建經濟初步發(fā)展起來。
(3)思想文化方面:
①商周時期:以甲骨文和青銅器制造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國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②春秋戰(zhàn)國時期:伴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劇變和經濟大發(fā)展,思想和科技出現(xiàn)了繁榮局面,思想方面,形成了的百家爭鳴局面;教育方面,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學興起:天文、歷法、醫(yī)學等科學技術有了發(fā)展。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文化為后世文明的發(fā)展莫定了基礎。
二、秦漢時期文明發(fā)展的階段特征(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1.總體特征:
1.總體特征:秦漢期是封建社形成和初步發(fā)展的歷史時期,是當時社會從天下大亂到天下大治,社會經濟從停滯到初步恢復發(fā)展的時期,建國家處于民族國家形成、發(fā)展、鞏固階段,東漢后期出現(xiàn)軍閥割據的局面。秦漢時期是中華文明的形成與初步發(fā)展階段時期。
2.具體表現(xiàn)
(1)政治方面:
①政治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制度。秦朝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構建專制主義中央集制度 ,此外還制定經濟措施、文化措施等促進封建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西漢建立后,漢承秦制,又有所損益 , 著手采取措施解決王國問題,創(chuàng)立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等,加強中央集權。
②政權總體穩(wěn)定,但有不安定因素,先后經歷了秦、西漢、東漢三個歷史時期, 政治上實現(xiàn)了“大一統(tǒng)”,政權穩(wěn)定,但這些王朝統(tǒng)治期問,也出現(xiàn)一些不穩(wěn)定回素,如東漢的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政等。
(2)經濟方面
①秦朝統(tǒng)一后,結束了諸侯割據的局面,通過統(tǒng)一貨幣、 度量衡等經濟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生產。
②西度初年,統(tǒng)治階級實行了與民休息,恢復生產的措施,出現(xiàn)“文景之治”的局面, 漢武帝時,出現(xiàn)繁榮的局面。
③東漢初年,光武帝條整統(tǒng)治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經濟,因此出現(xiàn)了“光武中興”的局面。
(3)民族關系方面
①征服南方越族地區(qū),加對西南地區(qū)的控制,修筑萬里長城,基本上奠定了后世的疆域版圖。
②漢武帶時期北擊匈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中原地區(qū)與西域的聯(lián)系,開辟了絲綢之路,兩漢加強對西域地區(qū)的管
轄,開拓疆土,進一步鞏固了封建“大一統(tǒng)”的局面。
(4)思想文化方面
①思想上,秦朝時“以法為教,以吏為師”:西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
②科技文化,科學技術方面有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在當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特別是造紙術的發(fā)明,史學、文學、藝術等各放異彩。
【重點梳理】
重點1 全面理解古代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1.基本概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應當分成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兩個概念來理解,同時又要注意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
(1)君主專制;是一種決策方式,是指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最高權力于一身,皇帝從決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
(2)中央集權:是一種組織形式,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上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
2.產生原因
(1)經濟:小農經濟非常脆弱,經不起自然災害和社會動亂的沖擊,要維持生產和再生產的正常運行,就必須依賴于國家的統(tǒng)一和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大體適應了這一要求,這是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2)政治:封建地主有著極強的割據性。割據局面一旦出現(xiàn),必然引起社會的動亂,嚴重威脅封建政權基礎的穩(wěn)固。因而,必須要加強中央集權,以防止割據勢力的膨脹。
(3)思想:法家的“集權”理論與中國的社會文化傳統(tǒng)從“君權神授”“天子以四海為家”“家天下”到春秋戰(zhàn)國后的“大一統(tǒng)”,都為其形成提供了社會文化的來源。
(4)地理;中國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也是促進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重要因素;中國起源于大江大河流域,治理水患、救濟災荒都需要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政府協(xié)調組織。
3.一個核心:皇權至高無上。
4.兩對矛盾: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5.發(fā)展趨勢;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不斷改革地方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6.影響
(1)積極方面
①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理,防止分裂割據,有利于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
②有利于維護國內政局的穩(wěn)定,為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和平環(huán)境。
③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大規(guī)模的經濟文化建設。
④有利于各地區(qū)、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推動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在較廣闊范圍內的傳播。
(2)消極方面:帶有濃厚的人治色彩,容易造成個人專斷,導致暴政出現(xiàn),進而激化階級矛盾。
重點2 漢代“大一統(tǒng)”局面的形成
1.政治方面
(1)改革官制,加強皇權。任命低級的官吏和待從人員為尚書令,侍中等,共議軍國大事,形成“中朝”決策機構,其中尚書令權力日重,以丞相為首的官僚機構,演化為一般的執(zhí)行機構,稱為“外朝”。
(2)實行察舉制,大量選拔人才,重視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加強皇帝對地方官更的控制;實行刺史制度,分全國為13州,每一州作為一個監(jiān)察區(qū),設刺史一名進行監(jiān)察。
(3)逐步削弱王國權力,漢武帝時推行“推恩令”,使王國問題得以解決。
2.經濟方面:繼續(xù)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實行均輸平準鹽鐵專賣、“算緡”“告緡”等經濟政策,打擊私營工商業(yè)者同時加強對土地制度的管理,從經濟上鞏固政治統(tǒng)治。
3.思想方面:尊崇儒學,重仲舒的新儒學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正統(tǒng)思想,提倡“大一統(tǒng)”思想,逐步確立儒學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適應了漢武帝時期的政治統(tǒng)治需要。
【單元測試】
一、選擇題(共24小題,每題2分,共48分)
1.【河南南陽2022三模】位于浙江余杭的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在遺址中心的莫角山,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了30公頃的人工地基,經過部分試發(fā)掘,證明其上曾建有宮殿。近年來,又在良渚遺址的西北發(fā)現(xiàn)了綿延四五公里的土壘,據推測可能是城墻或堤坊。據此可以推知良渚文化時我國
A.初步確立了君主政治 B.已有了初始的文明
C.部落之間的紛爭不斷 D.階級分化十分明晰
【答案】B
【解析】良渚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宮殿、城防遺址,說明當時已經形成了初始文明,B項正確;通過材料無法得出當時良渚文化已經確立君主制,排除A項;設立城防并不能證明當時部落之間紛爭不斷,排除C項;材料信息能反映出階級分化,但是不能夸大到“十分明晰”,排除D項。
2.【天津紅橋區(qū)2022二模】觀察下列出土在同一時代的青銅器,可以推斷
A.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有文化的交流
B.各地文明獨立發(fā)展體現(xiàn)多元性特征
C.商周時期各地區(qū)之間交流十分頻繁
D.中原文明經絲綢之路傳到巴蜀地區(qū)
【答案】A
【解析】根據圖示內容可知,在同一時代,四川、湖南和河南地區(qū)都出土了青銅器,說明這些地方的文明成就存在相似之處,因此位于長江流域的四川、湖南和位于黃河流域的河南之間可能存在文化交流,A項正確;各地之間可能存在文化交流,“獨立發(fā)展”的說法不夠準確,排除B項;“交流十分頻繁”的說法過于夸張,排除C項;中原與巴蜀之間不必經過絲綢之路, 排除D項。
3.【湖南懷化2022一模】夏、商國王無謚號,其名號皆以天干命名,如夏朝的孔甲、履癸,商朝的盤庚、武丁等。西周國王謚號則變成如文王、武王等美謚,厲王、幽王等惡謚。這一變化反映
A.敬天保民具有歷史傳統(tǒng) B.輿論評價影響統(tǒng)治行為
C.統(tǒng)治觀念出現(xiàn)理性趨勢 D.王權出現(xiàn)了集中的趨勢
【答案】C
【解析】從題干信息夏商國王以天干命名,反映的是一種非理性的神權觀念。而西周根據周王行為以德行定謚號反映的是統(tǒng)治觀念中出現(xiàn)了以德治國的觀念,這是一種理性的統(tǒng)治思維,C項正確;從題干信息中既讀不到西周的統(tǒng)治觀念有敬天,也讀不到西周的統(tǒng)治觀念有保民,排除A項;從以天干對王的稱號命名,到以德行對王的謚號命名與輿論評價沒有關系,排除B項;從夏商王的稱號的命名到西周謚號的命名反映不了王權的集中,排除D項。
4.【山西呂梁2022二模】周代受封諸侯從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權力便是因地制宜,開疆拓土,如太公在齊國“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yè),便魚鹽之利”;伯禽受封治魯,則“變其俗,革其禮”;秦襄公在“岐以西之地"吸納周邊部族立國開疆。周代分封
A.創(chuàng)立了家天下的政治模式 B.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控制
C.推動了區(qū)域間的文化認同 D.明確了君臣間的政治隸屬關系
【答案】C
【解析】受封諸侯在封地因地制宜進行治理,與本地土著交融,或變革習俗,或因俗而治,促進了不同部族間文化的交融.推動了區(qū)域間的文化認同,C項正確;夏朝創(chuàng)立了家天下的政治模式,排除A項;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控制是指中央集權制度,B項錯誤;君臣間的政治隸屬關系是通過明確天子與諸侯之間權利義務關系實現(xiàn)的,材料中未體現(xiàn),排除D項。
5.【河北新高考2022模擬】商代“服國”所管轄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賜予,商王朝無法形成“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過分封直接對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時的“諸侯之長”變成名副其實的“諸侯之君”。可見,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A.推動了血緣宗法制的發(fā)展 B.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認同
C.成為開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D.形成天子權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B
【解析】根據“周天子由夏、商時的‘諸侯之長’變成名副其實的‘諸侯之君’”可知,周天子分封,天子正式成為諸侯的君主,王權得以提升,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認同,B項正確;材料信息無法體現(xiàn)血緣宗法制,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由夏、商時的‘諸侯之長’變成名副其實的‘諸侯之君’”,無法體現(xiàn)分封制成為開拓疆土的主要手段,排除C項;夏商周時期,中央權力尚未形成權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項;故選B項。
6.【陜西咸陽2022三模】1975年出土的共王時期(公元前922-前900年)的衛(wèi)盉銘文載,在司徒、司馬、司空三有司主持的矩伯與裘衛(wèi)的交易儀式上,矩伯以“十田”土地換取了裘衛(wèi)價值“八十朋”的玉璋;傳世的共王時期的格伯簋銘文載,格伯曾以四匹“良馬”換取了傭生的“卅田”。據此可知,當時的西周
A.貴族土地私有制確立 B.土地所有權下移
C.分封宗法制走向瓦解 D.禮樂制度較完善
【答案】B
【解析】由材料“矩伯以‘十田’土地換取了裘衛(wèi)價值‘八十朋’的玉璋”“格伯曾以四匹‘良馬’換取了傭生的‘卅田’”可知,西周共王時期出現(xiàn)了以土地換取物品的現(xiàn)象,說明這一時期一些貴族已將土地作為私人物品進行交易,體現(xiàn)了土地所有權的下移,B項正確;材料所舉事實體現(xiàn)的是用土地交換其他物品,是土地所有權下移的表現(xiàn),并不是貴族土地私有制確立的標志,排除A項;分封宗法制走向瓦解是在春秋時期,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xiàn)禮樂制度完善與否,排除D項。
7.[福建漳州2022三模]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得到周平王的許諾:“戎無道,侵奪我歧、豐之地。染能攻諸戎,即有其地”。公元前766年,秦襄公東征伐戎,攻至歧山,取得重大勝利。這反映
A.分封制得到發(fā)展 B.諸侯爭霸空前激烈
C.周王室統(tǒng)治衰微 D.周朝疆域得以擴大
【答案】C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周平王在秦襄公的護送下東遷,許諾秦襄王代周天子伐無道即尊王攘夷的特權等,反映出周王室的統(tǒng)治衰微,C項正確;分封制得到發(fā)展與秦襄公尊王攘夷不符,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xiàn)春秋前期諸侯爭霸“空前激烈”,排除B項;材料體現(xiàn)的是周朝王室力量不及諸侯,并非周朝疆域得以擴大,排除D項。
8.[湖南衡陽百校聯(lián)考2022二模]商周時期商業(yè)或手工業(yè)全都由官府壟斷,即所謂“工商食官”“工商在官”。而到了春秋時期,在某些官府商業(yè)存在的同時也開始出現(xiàn)了獨立的商人,同時一些商業(yè)發(fā)達城市興起。上述變化
A.使區(qū)域之間的長途販運非常繁榮 B.有利于瓦解秩序森嚴的禮樂制度
C.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工業(yè)者地位 D.促進新興商業(yè)階層地位持續(xù)走高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商周時期官府壟斷工商業(yè),即工商食官;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因生產力發(fā)展,商業(yè)城市興起,獨立商人出現(xiàn),這些社會“活躍”因素的出現(xiàn),對原有的社會等級制度造成一定的沖擊,有利于瓦解之前秩序森嚴的禮樂制度,B項正確;材料與區(qū)域之間的長途販運無關,且明清時期出現(xiàn)區(qū)域之間的長途販運非常繁榮的景象,排除A 項;材料未涉及手工業(yè)者地位,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xiàn)“促進新興商業(yè)階層地位持續(xù)走高”,且戰(zhàn)國時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D項。
9.[江蘇2022考前沖刺]春秋時期卿大夫雖是諸侯的臣屬,但對本宗族全體族人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卿大夫的家臣只把卿大夫當成自己的君主而效忠于他,除此之外,不臣服于任何人。這有助于
A.消除諸侯爭霸戰(zhàn)爭的危害 B.推動宗法關系不斷強化
C.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轉型 D.鞏固專制主義統(tǒng)治秩序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春秋時期卿大夫對于族人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同時卿大夫的家臣只效忠于卿大夫,這表明卿大夫階層突破了宗法制的限制,強化了對臣屬的控制,這適應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轉型的需要,C項正確;“消除”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春秋時期宗法關系處于瓦解過程中,排除B項;專制統(tǒng)治秩序在當時尚未產生,排除D項。
10.【東北三省四市教研聯(lián)合體2022二模】戰(zhàn)國時期的國家形態(tài),已逐漸演變?yōu)椤翱鐓^(qū)域”的地域性國家;列國疆域內的居民,也不再是宗法等級制下的“小國寡民”狀態(tài),而表現(xiàn)為“多地域、多族群”的特點,人口構成遠較前代要復雜得多。這一狀況說明
A.宗法分封制的影響已經消除 B.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態(tài)正孕育
C.經濟交流導致政治制度變化 D.民族間的文化認同逐步形成
【答案】B
【解析】據題意可知,戰(zhàn)國時期的國家形成具有“多地域,多族群”的特點,說明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正在孕育之中,B項正確;“已經消除”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政治制度變化不是經濟交流的結果,排除C項;雖然出現(xiàn)了“多族群”的特點,但并不能體現(xiàn)文化認同的逐步形成,排除D項。
11.[陜西寶雞2022三模]《墨子·尚同》中說:“天下之所以亂者生于無政長,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進而選擇賢者仁人為三公、諸侯國君、里長鄉(xiāng)長等。于是“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天子)“壹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也”。由此可知,墨子
A.提倡原始直接民主 B.主張建立專制集權政體
C.認同儒家仁義觀念 D.強調人才選拔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根據此料“天下之所以亂者生于無政長,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可知墨子強調人才選拔的重要性,D項正確;材料體現(xiàn)不出墨子提倡原始直接民主,排除A項;材料體現(xiàn)不出主張建立專制集權政體,排除B項;墨子是墨家代表人物,且材料沒有提到仁義觀念,排除C項。
12.【江蘇海安、南京2022模擬】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已將領土拓展至甘肅、四川、廣東等地。目睹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逐步喪失的諸侯國君,深切地意識到戰(zhàn)爭中新增長的土地繼續(xù)授予卿大夫的后果,一種新的政治制度在此時逐漸萌生。上述現(xiàn)象
A.為國家走向統(tǒng)一奠定基礎 B.推動了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C.表明分封制開始走向解體 D.保證了中央對封國的集權控制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征戰(zhàn)不休,諸侯王為了更好統(tǒng)治新占領的地區(qū),逐漸廢除分封制,設立郡和縣,這種現(xiàn)象推動了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B項正確;材料中現(xiàn)象與A項無關,排除A項;C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現(xiàn)象推動了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排除C項;材料中現(xiàn)象指的是諸侯國在新增長的土地設立郡縣,而不是分封制,所以D項說法不符合材料,排除D項。
13.【河北2022二模】先秦時期,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韓非認為,“抱法處勢則治”“君無術則弊于上,臣無法則亂于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據此可知,先秦儒法兩派
A.主張積極進取的發(fā)展觀 B.呈現(xiàn)統(tǒng)一合流趨勢
C.認同禮法結合的合理性 D.注重維護社會秩序
【答案】D
【解析】據題意可知,孔子認為在實行仁政的 同時也要實行刑罰,韓非子主張法制和等級秩序,說明儒法兩派都注重維護社會秩序,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不是積極進取的發(fā)展觀,排除A項;儒家和法家沒有呈現(xiàn)合流趨勢,排除B項;法家沒有認同禮,排除C項。
14.【安徽宿州2022最后一卷】春秋前期,諸侯所屬軍隊(族軍)主要由貴族子弟組編,平民沒有資格參加。從春秋中后期開始,大量平民參軍,立軍功者可獲得土地及相應政治地位。到戰(zhàn)國時代,“貴族軍隊解體,平民軍隊代興。”這一變化( )
A.推動了新興階層的壯大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鞏固了貴族的世襲地位 D.確立了封建土地制度
【答案】A
【解析】從材料可知,春秋前期,軍隊實行貴族兵制,平民無權參加作戰(zhàn)。春秋中后期以后,平民得以參軍,并且可以憑借軍功獲得土地和政治地位,這一方面沖擊貴族的政治地位,另一方面壯大了軍功地主階級的力量。A項正確;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宗法分封制度,排除B項;戰(zhàn)國時期,商鞅變法從法律上廢除井田制,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
15.[湖南衡陽2022一模]下圖為湖南湘西(秦代洞庭那千靈縣)出土秦簡中的木方,木方上用小篆對“王”、“皇”、“制”、“詔”等部分書寫用字進行了規(guī)范,并對卿、太守等部分官職名稱變更提出了要求。這一史料可以
A.說明秦代采取了有效措施建立君主專權制度
B.說明秦代皇權已發(fā)展到乾綱獨斷的崇高地位
C.為了解秦代推行郡國并行制度提供實證材料
D.證明秦代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加強直接管轄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木方上用小篆對‘王’、‘皇’、‘制’、‘詔’等部分書寫用字進行了規(guī)范,并對卿、太守等部分官職名稱變更提出了要求”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內容是關于皇帝制度和官職名稱變更,這體現(xiàn)了秦代采取措施來鞏固統(tǒng)治,A項符合題意主旨,正確;清朝君主專制政治制度達到頂峰,B項錯誤;秦代沒有實行郡國并行制,C項錯誤;材料內容與管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無關,D項錯誤。
16.[福建漳州2022一模]周公“國西土為方千里,分以百縣,縣有四郡”(《逸周書·作雒》),縣大于郡;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jiān)”(《史記》),郡下轄縣,郡守與縣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這表明秦朝郡縣制
A.因襲周代制度 B.強化宗法管理 C.尚需不斷完善 D.具備創(chuàng)新特性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縣大于郡”“郡下轄縣,郡守與縣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統(tǒng)一全國后,在全國推行郡縣制,改變以前縣大于郡的情況,說明秦朝實行郡縣制具備創(chuàng)新特性,D項正確;西周時期地方實行分封制,而秦統(tǒng)一全國后在全國推行郡縣制,沒有對周代制度承襲,排除A項;材料內容體現(xiàn)了秦統(tǒng)一全國后在地方實行郡縣制的史實,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免,這沖擊了宗法管理,而不是強化,排除B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xiàn)了秦統(tǒng)一全國在地方實行郡縣制的史實,體現(xiàn)了秦朝郡縣制具備的創(chuàng)新特征,而不是強調需不斷完善的信息,排除C項。
17.[廣東2022粵港澳大灣區(qū)聯(lián)合模擬]秦統(tǒng)一前,“屬邦”是管理少數民族居住地的中央機構,同時還下轄這些地區(qū)的地方縣治;至公元前214年后,蒙恬北逐匈奴所設隴西郡和北地郡接管了最后的少數民族縣治。至此,“屬邦”成為專職管理少數民族事務的中央機構。這說明秦朝
A.郡縣治理體系不斷加強 B.大一統(tǒng)實現(xiàn)民族大交融
C.分化事權強化君主權力 D.地方官吏行政能力提升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秦統(tǒng)一后,在少數民族地區(qū)設立郡縣制;“屬邦”成為專職管理少數民族事務的中央機構,表明秦朝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管理,郡縣治理體系不斷加強,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民族大交融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得不出是分化事權,加強皇權,排除C項;材料與地方官員的行政能力無關,排除D項。
18.[江蘇鹽城2022全真模擬(一)]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時曾立石刻:“尊卑貴賤,不逾次行。……端直敦忠,事業(yè)有常。”湖北云夢出土的秦簡文書《為吏之道》要求官員“寬俗(容)忠信,和平毋怨”“以忠為干,慎前慮后”。這表明秦朝統(tǒng)治者
A.注重構建政治道德秩序 B.在治國實踐中突出君主獨尊
C.傳承先秦時期尊卑理念 D.試圖建立中央集權政治體制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秦始皇強調“不逾次行”,意思是不能僭越等級:(為吏之道)要求官吏“忠信”“以忠為干”等,都是要求他們忠于君主.服從君主權威,結合時代背景可知,秦朝統(tǒng)治者往重政治道德秩序的構建,A項正確;君主獨尊強調皇帝獨特性,排除B項;尊卑觀念與題無關,排除C項;當時已經建立了中央集權體制,排除D項。
19.[河南部分重點高中2022考前定位聯(lián)考]史載:“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餉,作業(yè)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到漢文帝時期,國家富裕,國庫充盈,以致于穿錢之繩多年不用而腐爛。這一變化的出現(xiàn)主要在于
A.鐵犁牛耕技術的推廣 B.鹽鐵官營政策的實施
C.重農抑商政策的執(zhí)行 D.與民休息的開明政策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并聯(lián)系所學知識可知,漢初實行“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政策,促進了經濟的恢復與發(fā)展,D項正確;鐵犁牛耕技術的推廣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排除A項;鹽鐵官營政策是在漢武帝時期實施的,排除B項;抑商政策對經濟發(fā)展有負面影響,排除C項。
20.[安徽廣德2022七聯(lián)]《漢書》記載,漢宣帝本始四年詔:“父子之親,夫婦之道,天性也。雖有禍患,猶蒙死而存之。誠愛結于心,心厚之至也,豈能違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孫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孫,罪殊死,皆上請廷尉以聞。”漢宣帝的詔書,反映出
A.家庭內部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 B.黃老哲學是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
C.小農經濟的發(fā)展導致倫理的喪失 D.統(tǒng)治者利用法律儒家化鞏固政權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漢代儒學的發(fā)展。題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中國古代法律制度中的“親親相隱”原則。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正統(tǒng)思想,其后,儒家思想逐漸滲透到法律之中,出現(xiàn)禮教入律和法律儒家化等,漢宣帝的詔書是“親親相隱”法律制度化的現(xiàn)實體現(xiàn),即通過父子、夫妻、祖孫親情倫理來鞏固統(tǒng)治,D項正確;家庭內部矛盾并不是社會主要矛盾,排除A項;黃老哲學適應于西漢初年,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加強中央集權,此后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正統(tǒng)思想,排除B項;小農經濟下封建國家特別強調倫理親情,注重家庭和諧,排除C項。
21.[山西呂梁2022三模]兩漢時期,朝廷大力修建各類祠堂,主要有宗族祠堂、顯宦名哲祠堂等,民間亦盛行立祠之風。這些祠堂規(guī)模宏偉,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用來祭祀祈福、紀念緬懷和昭德勸來。漢代祠堂的興盛
A.豐富了儒學思想的內涵 B.促進了祖先崇拜觀念的普及
C.擴大了儒家學說的影響 D.便利了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祠堂是供奉和祭祀祖先、先哲圣賢等的場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儒家慎終追遠,倡導祭祀文化和孝道,故漢代祠堂的興盛擴大了儒家學說的影響,C項正確;儒學思想內涵的豐富無法從材料得出,排除A項;B項表述中,“普及”之說材料無從體現(xiàn),排除;D項表述中,“融合”之說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
22.[福建廈門2022四模]永和三年(138年),河間相張衡作《歸田賦》云:“游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以美魚,俟河清乎未期。……茍縱心于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由此可推知,當時
A.儒學正統(tǒng)尚未確立 B.朝政綱紀敗壞
C.王國問題有待解決 D.軍閥割據混戰(zhàn)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游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以美魚,俟河清乎未期。……茍縱心于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并結合所學可知,張衡《歸田賦》中敘述了自己在京做官已久,沒有高明的謀略輔佐君王,所以要歸隱田園。結合所學可知,張衡所生活的東漢時期,朝政綱紀敗壞,張衡的政治理想破滅,這是張衡歸隱的真正原因,B項正確;漢武帝時期儒學正統(tǒng)地位就已經確立,排除A項;漢武帝時期,王國問題已經解決,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軍閥割據混戰(zhàn),排除D項。
23.[山東2022新高考模擬(八)]漢元帝改變了“王霸道雜用”的大政方針,片面推行儒家……寬馳的政策使封建權貴、官吏、地主們如同脫韁之馬、貪殘暴虐,對百姓敲骨吸髓的壓榨,日益加深。哀帝、平帝相繼承襲,以至政權落于外家之手,而出現(xiàn)了王莽篡漢的局面。西漢的衰落主要是因為
A.儒家思想已不適合當時形勢 B.統(tǒng)治者調整國家政策與措施
C.儒家思想主流地位遭到沖擊 D.外戚和宦官竊取權力的斗爭
【答案】B
【解析】根據題意可知,漢元帝改變大政方針,片面推行儒家導致西漢后期社會問題的出現(xiàn),B項正確;并非儒家思想不適合形勢,而是由于片面推行而導致問題出現(xiàn),排除A項;材料說明儒家受到推崇并非遭到沖擊,排除C項;外戚和宦官竊取權力的斗爭是西漢衰落的原因之一,但在材料中未體現(xiàn)。排除D項。
24.[福建三明2022三模]下表為漢朝中央政府為治理邊疆而設立的機構,這些機構的設置
機構 管理范圍 職能
郡縣 北疆、東北疆、西南地區(qū)、南疆 管理民政、防務和屯田
屬國 脫離本民族主體而遷徙到內地的邊疆民族 設屬國都尉,其內部事務仍由該內遷民族的首長負責
都護府、校尉等 不具備設置郡縣管理的邊疆地區(qū) 管理民政、軍政和屯田
A.體現(xiàn)出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B.保證了邊疆地區(qū)的政局穩(wěn)定
C.旨在促進民族間的文化交流 D.消除地方勢力對中央的威脅
【答案】A
【解析】通過觀察表格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朝中央政府把邊疆地區(qū)分為三類,設置不同機構,區(qū)別管理民族事務,體現(xiàn)出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A項正確;“保證”了邊疆地區(qū)的政局穩(wěn)定的說法夸大了相關機構的作用,排除B項;封建政府管理邊疆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其統(tǒng)治,并非旨在促進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排除C項;漢代不同類型的邊疆機構并未“消除”地方勢力對中央的威脅,排除D項。
二、材料分析題(共52分,其中25題15分,26題25分,27題12分)
25.(15分)[山西呂梁2022二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商鞅變法之前。泰人尚武,私斗成風。商鞅在變法中引導人們殺敵立功、追名逐利,乃致達到“聞戰(zhàn)而相賀”的地步,形成了“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的局面。在秦人價值觀中,倫理意識差,親情和宗法觀念淡薄,講求功利的氛圍濃烈。商鞅據此宣揚“國好力者以難攻,以難攻者必興”的理論,而道德.知識則是有害無益的,指出要發(fā)展國家的實力,就要順應民眾“饑而求食、勞而求佚、苦則索樂、辱則求榮"的本性,以重刑厚賞的嚴密措施,把人民的力量集中到“農戰(zhàn)”方面來。商鞅極力限制和削弱貴族的世襲特權,強制秦人把大家族變?yōu)樾〖彝ィ懊裼卸幸陨喜环之愓弑镀滟x”,“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新法實行后,“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在社會上普遍確立。
——摘編自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商鞅變法順應和整合秦國文化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7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商鞅變法對秦國風俗的影響。(8分)
【答案】(1)表現(xiàn):利用尚武精神引導將士殺敵建功;順應民眾本性施行重刑厚賞政策;基于講究功利的氛圍獎勵農戰(zhàn)以發(fā)展國家實力;利用親情和宗法觀念的淡薄打擊貴族特權;強制分家以建立小農家庭。(答任答四點7分)
(2)影響:激發(fā)了民眾尚武崇戰(zhàn)的意識,增強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減少了民間私斗;通過嚴刑峻法確立社會規(guī)范.強化了統(tǒng)治秩序;進一步削弱宗法倫理觀念,推動小農經濟發(fā)展;整合文化傳統(tǒng)上升為統(tǒng)一的意識形態(tài),推動秦國社會發(fā)展;但也導致秦人過于貪求功利,不利于社會的長治久安;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對后來的秦朝也有消極影響。(答任答四點8分)
【解析】
(1)表現(xiàn):根據“秦人尚武,私斗成風。商鞅在變法中引導人們殺敵立功、追名逐利”可得出利用尚武精神引導將士殺敵建功;根據“以重刑厚賞的嚴密措施”得出順應民眾本性施行重刑厚賞政策;根據“以重刑厚賞的嚴密措施,把人民的力量集中到‘農戰(zhàn)’方面來”得出基于講究功利的氛圍獎勵農戰(zhàn)以發(fā)展國家實力;根據“商鞅極力限制和削弱貴族的世襲特權”得出利用親情和宗法觀念的淡薄打擊貴族特權;根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得郵強制分家以建立小農家庭。
(2)影響:根據“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得出激發(fā)了民眾尚武崇戰(zhàn)的意識,增強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減少了民間私斗;根據“以重刑厚賞的嚴密措施”可得出通過嚴刑峻法確立社會規(guī)范,強化了統(tǒng)治秩序;根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得出進一步削弱宗法倫理觀念,推動小農經濟發(fā)展;根據所學可得出整合文化傳統(tǒng)上升為統(tǒng)一的意識形態(tài),推動秦國社會發(fā)展;人局限性的角度可得出但也導致秦人過于貪求功利,不利于社會的長治久安;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對后來的秦朝也有消極影響。
26.(25分)[遼寧2022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所示是漢朝中央政府為治理邊疆而設立的不同機構。
機構 管理范圍 職能
郡縣 北疆、東北疆、西南地區(qū)、南疆 管理民政、防務和屯田
屬國 脫離本民族主題而遷徙到內地的邊疆民族 設屬國都尉,其內部事務仍由該內遷民族的首長負責
都護府、校尉、中郎將、將軍等 不具備設置郡縣管理的邊疆地區(qū) 管理民政、軍政和屯田
——據馬大正《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整理
材料二 在對匈奴的斗爭中,漢帝國文武兼?zhèn)洌ㄟ^武力征伐基本上解除了匈奴的威脅;通過政治聯(lián)盟和文化滲透,很好地配合了軍事斗爭。西漢統(tǒng)治者綜合運用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運籌帷幄,制定并成功實施了一整套戰(zhàn)略,最終實現(xiàn)了北拓邊疆的戰(zhàn)略目標。
——摘編自張韶梅《西漢北拓邊疆戰(zhàn)略述論》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朝邊疆治理的方式及特點。(17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朝邊疆治理的意義。(8分)
【答案】(1)方式:設置管理機構,移民戍邊,戰(zhàn)爭,和親等。(答任意三點得7分)
特點:因地制宜,設置不同的管理機構;設立完善的邊疆防御體系;因俗而治,采用不同的民族政策;給予邊疆民族較大的自主權;多措并舉,采用政治、經濟、軍事等手段。(10分)
(2)意義:加強了中央對邊疆的管理;有利于邊疆穩(wěn)定;傳播了漢文化,推動了民族交融;鞏固了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8分)
【解析】
(1)方式:根據材料可以看出,漢代在邊疆管理方面的主要方式是設置管理機構,移民戍邊,戰(zhàn)爭,和親,等等。特點:漢代在不同地區(qū)設置不同的機構,體現(xiàn)了因地制宜,設置不同的管理機構;在職能方面,體現(xiàn)了漢代設立完善的邊疆防御體系;根據材料“設屬國都尉,其內部事務仍由該內遷民族的首長負責”可知,因俗而治,采用不同的民族政策、給予邊疆民族較大的自主權;根據材料“西漢統(tǒng)治者綜合運用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運籌帷幄,制定并成功實施了一整套戰(zhàn)略,最終實現(xiàn)了北拓邊疆的戰(zhàn)略目標”并結合措施的領域看,多措并舉,采用政治、經濟、軍事等手段。
(2)意義:根據材料“西漢統(tǒng)治者綜合運用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運籌帷幄,制定并成功實施了一整套戰(zhàn)略,最終實現(xiàn)了北拓邊疆的戰(zhàn)略目標”可知,加強了中央對邊疆的管理、有利于邊疆穩(wěn)定;根據材料“通過武力征伐基本上解除了匈奴的威脅;通過政治聯(lián)盟和文化滲透,很好地配合了軍事斗爭”可知,傳播了漢文化,推動了民族交融;從效果看,鞏固了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
27.(12分)[山東泰安2022三模]下表為歷史文獻對先秦至兩漢不同時期儒生區(qū)域分布狀況的記載。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文獻 記載內容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共列錄先秦時期儒生七十七人,其中齊魯人四十五人,約占58.44%;衛(wèi)宋陳楚吳人十二人,約占15.58%;秦人二人,約占2.60%;籍貫不明者十八人,約占23.38%。
《史記·儒林外傳》 共列錄西漢前期著名儒生三十九人,其中,齊魯人二十八人,約占71.79%;燕人、碭人、溫人、廣川人、雒陽人共計七人,約占17.95%;籍貫不明者四人,約占10.26%。
《漢書·儒林傳》 綜合西漢一代著名儒生的區(qū)域分布,齊魯人占45.60%,其他地區(qū)約占46.11%,籍貫不明者約占8.29%。著名的儒學學者中,有遠至蜀、淮南、九江、江東,甚至蒼悟的。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三輔(京畿地區(qū))名儒約占總數的5.18%,三河(畿輔之地)名儒約占總數的5.70%。
《后漢書·儒林列傳》 東漢著名的儒學學者,齊魯人約占36.36%,其他地區(qū)約占63.64%。其中,關中學者約占6.82%,河南、河內、南陽學者約占7.95%,會稽、九江、豫章學者約占6.82%,巴蜀學者約占10.23%。
根據材料指出從先秦到兩漢儒生區(qū)域分布變化呈現(xiàn)的規(guī)律,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成因。
【答案】(1)規(guī)律:從山東地區(qū)逐漸向外擴展,全國其他地區(qū)的占比逐漸增多。(3分)
(2)成因:①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亂頻繁,各諸侯國聯(lián)系加強;秦漢國家統(tǒng)一;兩漢疆域遼闊,為儒學傳播創(chuàng)造條件。②儒家思想最早產生于齊魯地區(qū),逐漸得到重視;漢代統(tǒng)治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逐漸成為主流思想。③古代教育不斷發(fā)展,統(tǒng)治者推廣儒學教育,促進儒學傳播。(9分)
【解析】(1)規(guī)律:根據材料可知,從先秦到兩漢,齊魯即山東地區(qū)的儒生由“約占58.44%”到“約占71.79%”到“占45.60%”到“約占36.36%”,逐漸下降,其他地區(qū)的儒生占比則逐漸上升,得出從山東地區(qū)逐漸向外擴展,全國其他地區(qū)的占比逐漸增多。
(2)成因:根據從先秦到兩漢儒生區(qū)域分布變化呈現(xiàn)從山東地區(qū)逐漸向外擴展,全國其他地區(qū)的占比逐漸增多的規(guī)律,結合所學的先秦到兩漢的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狀況,分析成因即可。如戰(zhàn)國時期和秦漢時期的政治狀況,統(tǒng)治者對儒學的態(tài)度等方面。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竹市| 安化县| 湾仔区| 常德市| 北安市| 安康市| 云霄县| 盐亭县| 洪雅县| 常德市| 曲阜市| 易门县| 麻江县| 华坪县| 平顶山市| 宁海县| 吕梁市| 达日县| 当阳市| 绍兴市| 冀州市| 安乡县| 翁源县| 旬邑县| 乌拉特前旗| 静海县| 田东县| 剑河县| 沂南县| 五河县| 扬州市| 萍乡市| 沅江市| 邢台县| 资源县| 和龙市| 怀柔区| 婺源县| 河源市| 苍山县| 武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