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酸和堿的中和反應》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酸和堿之間發生中和反應,初步領會中和反應的實質。2.了解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過程與方法1.通過驗證酸堿之間的反應,認識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并進行探究活動。2.通過展示中和反應實質的微觀圖片,建立宏觀現象與微觀實質的聯系。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白酒變紅酒,紅酒變白酒”魔術表演,增強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2.在制定方案,探究實驗和交流討論中,發展勤于思考,善于合作,嚴謹求實,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教學重點1.對“白酒變紅酒,紅酒變白酒”魔術表演進行分析與猜想,并設計實驗驗證酸和堿發生反應。2.初步領會中和反應的實質。教學難點對“白酒變紅酒,紅酒變白酒”魔術表演實驗進行分析與猜想,并設計實驗驗證酸和堿發生反應。教學準備多媒體、稀鹽酸、氫氧化鈉溶液、稀硫酸、酚酞溶液、硫酸銅、膠頭滴管、試管、試管架等。教學過程創設情境:展示暴飲暴食引發胃疼的圖片,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胃疼該怎么辦?學生回答:看醫生;吃藥。播放視頻:《斯達舒——張豐毅》廣告。教師解說:一般由胃酸分泌過多引起的胃疼可服用“斯達舒”胃藥解緩疼痛。那“斯達舒”為什么能解緩疼痛呢?來關注一下它的成分。學生回答:(拿著手中派發的“斯達舒”說明書)主要成分有氫氧化鋁、維生素U……等教師追問:氫氧化鋁屬于什么?胃酸主要是什么酸?學生回答:氫氧化鋁是堿,胃酸主要是鹽酸。教師解答:“斯達舒”能解緩胃痛,說明什么?學生回答:酸和堿能發生反應。教師闡述:對,我們一起來學習《課題2酸和堿的中和反應》。下面請大家先欣賞我的魔術表演。表演魔術:“白酒變紅酒,紅酒變白酒”。提出問題:利用我們課題1學過的知識進行大膽猜測,實驗中可能用到了哪些溶液?學生思考:無色酚酞遇堿溶液變紅,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顯無色;紫色石蕊溶液……。學生回答:可能是無色酚酞、氫氧化鈉溶液、稀鹽酸。魔術揭秘:向試管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向氫氧化鈉溶液中加入無色酚酞試液,溶液變成紅色;再向溶液中滴加適量稀鹽酸,溶液變為無色,并伴隨有放熱。學生觀察老師的魔術揭秘,然后討論。再次得出:酸和堿之間發生了化學反應。進一步討論。老師提問:什么時候酸和堿恰好完全反應?學生回答:溶液剛好變為無色時,恰好完全反應。老師提問:為什么要加入酚酞溶液?演示實驗:向試管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再滴加適量稀鹽酸,觀察現象,進行對比。學生回答:起指示作用。因為NaOH與HCl反應無明顯的現象發生,根據酚酞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來見證NaOH和HCl的反應,以及判斷是否反應完全。老師提問:能否換成紫色的石蕊作指示劑?現象 但為什么不用?討論回答:理論上是可行的。可看到溶液由藍色變成紫色,再加酸又變成紅色,但由于藍色和紫色很接近,很不易區分,故不用。教師提問:無色酸堿溶液之間的反應怎么驗證?歸納總結:在無色的酸(或堿)溶液中加入指示劑以顯示它的存在,然后再滴加堿(或酸)溶液,觀察溶液是否能變為另一種顏色或褪色。演示實驗:向硫酸銅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后,再滴加稀鹽酸,觀察現象。嘗試總結:在有色堿與酸溶液反應時,不需要借助指示劑。教師解答:利用酚酞溶液做指示劑,驗證了酸和堿之間能發生反應。“白酒變紅酒”是因為無色酚酞遇堿能變紅,實質上是:堿溶液電離產生的OH-對酚酞的作用。“紅酒變白酒”說明溶液中的OH-沒有了,到哪里去了?與酸反應了。教師提問:究竟與酸中的那一部分反應了呢?(暗示) H+?還是酸根離子?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大膽猜想,同時復習鞏固舊知識。你還能設計出哪些方案來驗證酸堿發生反應呢?請你利用實驗臺上的儀器和藥品(稀硫酸、無色酚酞溶液、氫氧化鈉溶液、硫酸銅溶液、試管、膠頭滴管、試管架),設計實驗并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小組內先設計方案,然后進行實驗。得出方案:利用稀硫酸和滴了酚酞溶液的氫氧化鈉溶液,也可得到上述實驗現象,判斷酸與堿之間發生反應。并且證明酸堿反應就是:堿中的OH-與酸中的H+結合的過程。學生根據小組內的設計思路進行實驗;教師巡視、指導。聽小組同學講解自己的設計方案,并實時點評。反應原理:HCl + NaOH = NaCl+H2OHCl + Cu(OH)2 = CuCl2 + H2O根據學生書寫的化學方程式,講解像NaCl 、CuCl2一樣,水溶液中能解離出金屬離子(或NH4+)和酸根離子的化合物叫鹽。由酸和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叫做中和反應。追問:有鹽和水生成的反應,一定是中和反應嗎?請舉例說明。學生聆聽老師講解,理解中和反應的定義。并舉出反例:金屬氧化物和酸反應,某些非金屬氧化物和堿溶液反應都生成鹽和水,如:6HCl + Fe2O3 = 2FeCl3 + 3H2O但都不是中和反應。播放視頻——稀鹽酸與氫氧化鈉的反應微觀過程,并講解中和反應的實質。學生聆聽老師強調中和反應的實質。酸和堿之間發生的反應才是中和反應。學生閱讀教材61頁,然后小組內交流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指導學生交流,并讓學生回答中和反應在醫療、生活、工農業中的應用。醫療上,用胃藥(斯達舒、胃舒平)治療胃酸過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生活上,被蚊蟲叮咬后,皮膚紅腫、發癢,(蚊蟲向人體內注入蟻酸),可在皮膚表面涂抹肥皂水、牙膏或者稀氨水消除或減輕痛癢,注意:被黃蜂蜇到(黃蜂毒液呈堿性),應該抹酸性的物質。也可在吃堿面、米豆腐、松花蛋的食物時加醋調味等,都利用了中和反應。工農業中,用熟石灰處理酸性工業廢水以及中和酸性土壤。H2SO4 + Ca(OH)2 = CaSO4 + 2H2O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認識到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用科學的態度審視我們的生活,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課堂小結一、中和反應:二、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布置作業:1.必做P65 1.填空題(3)2.選做P66 53.預習后面的內容。板書設計:課題2 酸和堿的中和反應一、中和反應:1.定義:酸與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2.中和反應發生的驗證——常借助指示劑。3.中和反應的實質: H + + OH - = H2O4.鹽:含有金屬陽離子與酸根陰離子的化合物。二、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1.醫療上,用“斯達舒”等胃藥解緩疼痛。2.生活中,被蚊蟲叮咬后用堿性物質涂抹清洗。3.農業上,用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4.工業上,用熟石灰處理工業廢水。教學反思:本節課大致教學過程是:通過觀看“斯達舒”創意廣告的情景,導入課題——《酸和堿的中和反應》,再通過學生一系列自主活動探究與多媒體的輔助教學,讓學生獲得酸和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基本知識。然后學以致用:了解中和反應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具體的過程:當看到建議胃疼病人服用“斯達舒”的問題情景呈現后,讓學生閱讀 “斯達舒”的標簽,追問“斯達舒”的主要成分,它為什么能治療胃酸過多而引起的胃疼呢?從而直奔主題:酸和堿之間會發生什么反應。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酸和堿的反應為什么一定要酚酞來插足呢?雖然學生有一定的酸堿知識儲備,但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探究酸和堿之間會發生什么反應時,一開始就想到酸堿指示劑——酚酞,是很困難的。對此,我對教材作了如下的處理:通過“白酒變紅酒,紅酒變白酒”的魔術表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讓學生根據提供的酸和堿以及指示劑,小組內先設計方案。并利用實驗臺上的儀器和藥品,驗證自己的猜想。探究活動下來同學們很順利的得出酸和堿之間發生了化學反應的結論。酸和堿之間發生了化學反應的感性認識形成后,通過學生書寫自己在探究中所涉及的化學方程式,簡要分析反應物和生成物,酸和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理性認識基本形成。讓教學重點得到落實。酸和堿之間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反應呢?教材對“中和反應的實質”的解釋是通過一幅畫面呈現的,我變靜為動,通過氫氧化鈉和稀鹽酸反應的微觀視頻幫助學生直觀地認識中和反應的實質。讓學生印象更深刻,理解更透徹。教學難點便順利得以突破。教材的第二部分“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是從改變土壤酸堿性、處理工廠的廢水、用于生活與醫療三個方面依次展開。我從課堂導入情景“胃疼病人看醫生”這件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娓娓道來。學生在獲得了中和反應的基礎知識后,情景導入問題也就迎刃而解。此時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教學也隨之在教材的基礎上逐步拓展開來。例如生活中用于對蚊蟲叮咬后的處理、農業上用于改良土壤的酸堿性、工業上用于處理工業廢水等等…….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知識,又對學生進行了環保教育。最后,學生對本堂課的知識進行簡單的小結后獨立完成探究練習,使教學任務圓滿完成。(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