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下第19課社會生活的變遷 (教師版)中考真題凝聚全國各地歷史精英智慧,準確把握大綱要求,緊跟時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專輯精選近年本課全國各地中考歷史真題,助力同步教學,歡迎下載。一、 日常生活的變化1.背景:新中國成立前,物價飛漲,民生凋敝。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做主,經濟恢復,物價穩定,人民生活發生了根本變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明顯改善。2.表現 (1)衣 ①改革開放前:買衣服要憑布票,不僅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也很單調。 ②改革開放后:衣著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服飾成為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2)食 ①改革開放前:飲食結構比較單一,有的農村甚至沒有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 ②改革開放后:不但能“吃飽”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3)住 ①改革開放前:住房比較擁擠,室內設施也很簡單。 ②改革開放后:人均住房面積擴大,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明顯改善。(4)生活方式: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閑娛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開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種休閑生活,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二、 交通、通信的不斷發展1.交通(1)背景:新中國成立前,我國交通條件很落后。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投入巨額資金改善交通條件,并取得巨大成就。(2)成就 ①鐵路:截至2010年底,中國的鐵路營運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1997年以來全國鐵路實現了幾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運營效率。 ②公路:公路運輸也獲得較快發展。全國建立起比較密集的公路網,在黃河、長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設了一座座公路大橋,許多偏遠閉塞的山區也通了汽車;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 ③航空:現在全國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勝地都有航線,并與世界許多國家的大城市設有直通航線,中國已成為世界民航大國。 ④城市交通:城市道路建設也發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發展軌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狀況。 ⑤交通運輸網:鐵路、公路、民用航空、水運和地下軌道交通建設飛速發展,已形成綜合交通運輸網。(2)意義:人們的出行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除了自行車、公交車、出租車,還有方便快捷的地鐵,私家汽車也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長途旅行時,人們還可以選擇火車、汽車、飛機、輪船等多種交通工具。2.通信(1)背景:新中國成立后,國家不斷增加對電信事業的投資,逐漸形成全國電信網絡。(2)成就 ①電信:改革開放后,電信產業快速發展。如今,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發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國大多數地區,固定電話早已進入千家萬戶,移動電話的使用十分普遍。 ②互聯網:中國的互聯網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中國網民規模不斷擴大,互聯網普及率越來越高。(3)意義:通信事業的發展和通信方式的變遷,使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一.選擇題1.(2022重慶中考A卷11.)以下示意圖根據上海一個普通家庭的帳水制作。從一個視角反映了當代中國百姓生活的變遷。促使這一變遷的主要原因是( A )A.社會經濟迅速發展 B.生活方式的變化C.消費結構不斷優化 D.城市化進程加速2.(2022達州中考7.) 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期,中國人多因公務出國。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出境旅游興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周邊國家擴大到世界各地。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 A )A. 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 B. 中日關系的穩定發展C.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D.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3.(2022陜西中考7.)下列兩組圖片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C )A. 國防力量的壯大 B. 教育事業的繁榮C. 社會生活的變遷 D. 民族關系的和睦4.(2022赤峰中考13.) 觀察下面圖片,分析城鄉變化原因( C )A.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B. 中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揮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優勢C.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D. 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5.(2022河南中考14.)近年來,“直播帶貨”“線上拼單”等熱詞頻出,這表明我國商業領域( C )A. 銷售渠道單一 B. 物資供應充沛 C. 信息技術發展 D. 市場監管規范6.(2022海南中考10.)讀下圖,可知改革開放以來( C )A. 城市缺房問題徹底解決 B. 農村居住環境明顯好轉C. 城鄉居住條件得到改善 D. 室內設備設施大為改觀7.(2022賀州中考14 .) 目前,賀州市一些縣區農民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紛紛通過網絡直播帶貨銷售自己本地的特色農產品,推動農業生產發展。這反映了計算機網絡( A )A. 極大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B. 安全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C. 尚未影響農村生產生活方式 D. 使網絡銷售完全取代市場銷售8.(2022廣東中考 21.)如圖。伴隨高速鐵路的開通,“半小時”“一小時”城市圈形成。這一成就( C )A. 形成全國電信網絡 B. 實現軍備更新換代C. 加速區域協調發展 D. 促進了西部大開發9.(2022寧波中考8.)如圖是我國2017年和2020年發展教育等民生事業的財政支出柱狀圖。它反映了我國( B )①教育等民生保障逐步提高 ②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已得到解決 ④改革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眾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0.(2021眉山市8.)春節聯歡晚會是贊助商競爭舞臺。20世紀80年代春晚的主流贊助商是鐘表廠和自行車制造廠,90年代是家電生產廠,如今則是互聯網公司。這反映了( C )A. 中國經濟體制的變化 B. 對外開放取得的成就C. 中國社會經濟的變遷 D.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11.(2021山西省9.)下列兩幅圖呈現出我國交通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它們對國家發展的共同作用是( A )A. 健全交通網,改善民生 B. 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C. 發展高科技,鞏固國防 D. 有利于海峽兩岸交往12.(2021江西省15.) 下圖反映了( C )A. 人們出行方式的多樣化 B. 居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C. 我國經濟建設的重大成就 D. 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長13.(2021蘇州市11.)1955年11月我國正式印制并且使用糧票,1993年2月后糧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糧票的使用與廢除實際上體現了( C )A.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B.所有制形式的變化C.經濟管理體制的變化 D.產品分配方式變化14.(2021衡陽市13.)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家庭財富標志。下圖是改革開放以來家庭財富標志的變化,反映出( B )A. 經濟持續增長使農業結構不斷優化 B. 經濟發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C. 經濟持續發展使就業觀念不斷變化 D. 工業技術進步使產品質量不斷提升15. (2019黃石10 .)1978年,我國很少有家庭擁有家用汽車和摩托車,2007年,城鎮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達到606輛,農村每百戶擁有摩托車達到48.52輛。我國城市每萬人擁有公交車輛從1986年的2.5臺增長到2007年的10.2臺。這主要反映出我國( D )A.城市建設發展 B.思維方式改變 C.傳統觀念更新 D.生活水平提高16. (2019福建19 .)表1時間 20世紀70年代 20世紀80年代 20世紀90年代“三大件” 自行車,縫紉機、手表 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 手機、空調、汽車表1所示內容反映了我國( A )A.經濟快速發展 B.文化教育進步C.社會保障提高 D.飲食結構優化17.(2019株洲10 .)2016年暑假,一位外籍教師帶著家人到株洲游玩,下列生活情景他們不可能看到的是( D )A.用微信支付 B.穿現代服裝 C.住小洋樓 D.用糧票買米二.非選擇題1.(2019昆明29 .)(13分)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前赴后繼、英勇不屈的奮平,終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迎來了嶄新的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它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階段,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從此,中國成為一個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人民大眾成為國家的主人,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據部編教材、中華書局版教材《中國歷史》(八年級下)(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3分)材料二(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指出,圖4“鐵人”、圖5“兩彈一星”元勛分別是誰 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時代精神是什么 (4分)材料三1978年至2017年,我國就業人員從40152萬人增加到77640萬人,年均增加961萬人。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974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228倍。2017年,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分別比1978年增加30.2、38.6平方米——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部分)(3)根據材料三,指出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3分)(4)根據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能夠取得舉世矚目偉大成就的認識。(3分)【答案】(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它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階段,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從此,中國成為一個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人民大眾成為國家的主人,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2)王進喜,鄧稼先。艱苦奮斗精神。(3)就業規模不斷擴大;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住房條件持續改善。(4)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人民群眾的艱苦奮斗;改革開放的政策等。(言之有理即可)2.(2018臨沂28.)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 改革開放之后,我們黨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戰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戰略目標。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兩個目標已提前實現。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黨提出,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然后再奮斗三十年,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是誰 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是在哪次會議上作出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的生活狀況發生了怎樣的巨大變化 (6分)(2)依據材料概括指出“到建黨一百年時”和“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各是什么 實現這“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必須確保哪一政黨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 (6分)【答案】(1)鄧小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衣著色彩艷麗,樣式豐富多彩,不但能吃飽,還能吃好,房子變的更加寬敞,轎車走進千家萬戶等。(2)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共產黨。考點精講中考真題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下第19課社會生活的變遷 (學生版)中考真題凝聚全國各地歷史精英智慧,準確把握大綱要求,緊跟時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專輯精選近年本課全國各地中考歷史真題,助力同步教學,歡迎下載。一、 日常生活的變化1.背景:新中國成立前,物價飛漲,民生凋敝。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做主,經濟恢復,物價穩定,人民生活發生了根本變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明顯改善。2.表現 (1)衣 ①改革開放前:買衣服要憑布票,不僅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也很單調。 ②改革開放后:衣著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服飾成為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2)食 ①改革開放前:飲食結構比較單一,有的農村甚至沒有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 ②改革開放后:不但能“吃飽”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3)住 ①改革開放前:住房比較擁擠,室內設施也很簡單。 ②改革開放后:人均住房面積擴大,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明顯改善。(4)生活方式: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閑娛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開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種休閑生活,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二、 交通、通信的不斷發展1.交通(1)背景:新中國成立前,我國交通條件很落后。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投入巨額資金改善交通條件,并取得巨大成就。(2)成就 ①鐵路:截至2010年底,中國的鐵路營運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1997年以來全國鐵路實現了幾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運營效率。 ②公路:公路運輸也獲得較快發展。全國建立起比較密集的公路網,在黃河、長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設了一座座公路大橋,許多偏遠閉塞的山區也通了汽車;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 ③航空:現在全國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勝地都有航線,并與世界許多國家的大城市設有直通航線,中國已成為世界民航大國。 ④城市交通:城市道路建設也發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發展軌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狀況。 ⑤交通運輸網:鐵路、公路、民用航空、水運和地下軌道交通建設飛速發展,已形成綜合交通運輸網。(2)意義:人們的出行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除了自行車、公交車、出租車,還有方便快捷的地鐵,私家汽車也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長途旅行時,人們還可以選擇火車、汽車、飛機、輪船等多種交通工具。2.通信(1)背景:新中國成立后,國家不斷增加對電信事業的投資,逐漸形成全國電信網絡。(2)成就 ①電信:改革開放后,電信產業快速發展。如今,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發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國大多數地區,固定電話早已進入千家萬戶,移動電話的使用十分普遍。 ②互聯網:中國的互聯網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中國網民規模不斷擴大,互聯網普及率越來越高。(3)意義:通信事業的發展和通信方式的變遷,使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一.選擇題1.(2022重慶中考A卷11.)以下示意圖根據上海一個普通家庭的帳水制作。從一個視角反映了當代中國百姓生活的變遷。促使這一變遷的主要原因是( )A.社會經濟迅速發展 B.生活方式的變化C.消費結構不斷優化 D.城市化進程加速2.(2022達州中考7.) 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期,中國人多因公務出國。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出境旅游興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周邊國家擴大到世界各地。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 )A. 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 B. 中日關系的穩定發展C.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D.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3.(2022陜西中考7.)下列兩組圖片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A. 國防力量的壯大 B. 教育事業的繁榮C. 社會生活的變遷 D. 民族關系的和睦4.(2022赤峰中考13.) 觀察下面圖片,分析城鄉變化原因( )A.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B. 中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揮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優勢C.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D. 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5.(2022河南中考14.)近年來,“直播帶貨”“線上拼單”等熱詞頻出,這表明我國商業領域( )A. 銷售渠道單一 B. 物資供應充沛 C. 信息技術發展 D. 市場監管規范6.(2022海南中考10.)讀下圖,可知改革開放以來( )A. 城市缺房問題徹底解決 B. 農村居住環境明顯好轉C. 城鄉居住條件得到改善 D. 室內設備設施大為改觀7.(2022賀州中考14 .) 目前,賀州市一些縣區農民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紛紛通過網絡直播帶貨銷售自己本地的特色農產品,推動農業生產發展。這反映了計算機網絡( )A. 極大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B. 安全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C. 尚未影響農村生產生活方式 D. 使網絡銷售完全取代市場銷售8.(2022廣東中考 21.)如圖。伴隨高速鐵路的開通,“半小時”“一小時”城市圈形成。這一成就( )A. 形成全國電信網絡 B. 實現軍備更新換代C. 加速區域協調發展 D. 促進了西部大開發9.(2022寧波中考8.)如圖是我國2017年和2020年發展教育等民生事業的財政支出柱狀圖。它反映了我國( )①教育等民生保障逐步提高 ②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已得到解決 ④改革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眾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0.(2021眉山市8.)春節聯歡晚會是贊助商競爭舞臺。20世紀80年代春晚的主流贊助商是鐘表廠和自行車制造廠,90年代是家電生產廠,如今則是互聯網公司。這反映了( )A. 中國經濟體制的變化 B. 對外開放取得的成就C. 中國社會經濟的變遷 D.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11.(2021山西省9.)下列兩幅圖呈現出我國交通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它們對國家發展的共同作用是( )A. 健全交通網,改善民生 B. 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C. 發展高科技,鞏固國防 D. 有利于海峽兩岸交往12.(2021江西省15.) 下圖反映了( )A. 人們出行方式的多樣化 B. 居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C. 我國經濟建設的重大成就 D. 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長13.(2021蘇州市11.)1955年11月我國正式印制并且使用糧票,1993年2月后糧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糧票的使用與廢除實際上體現了( )A.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B.所有制形式的變化C.經濟管理體制的變化 D.產品分配方式變化14.(2021衡陽市13.)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家庭財富標志。下圖是改革開放以來家庭財富標志的變化,反映出( )A. 經濟持續增長使農業結構不斷優化 B. 經濟發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C. 經濟持續發展使就業觀念不斷變化 D. 工業技術進步使產品質量不斷提升15. (2019黃石10 .)1978年,我國很少有家庭擁有家用汽車和摩托車,2007年,城鎮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達到606輛,農村每百戶擁有摩托車達到48.52輛。我國城市每萬人擁有公交車輛從1986年的2.5臺增長到2007年的10.2臺。這主要反映出我國( )A.城市建設發展 B.思維方式改變 C.傳統觀念更新 D.生活水平提高16. (2019福建19 .)表1時間 20世紀70年代 20世紀80年代 20世紀90年代“三大件” 自行車,縫紉機、手表 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 手機、空調、汽車表1所示內容反映了我國( )A.經濟快速發展 B.文化教育進步C.社會保障提高 D.飲食結構優化17.(2019株洲10 .)2016年暑假,一位外籍教師帶著家人到株洲游玩,下列生活情景他們不可能看到的是( )A.用微信支付 B.穿現代服裝 C.住小洋樓 D.用糧票買米二.非選擇題1.(2019昆明29 .)(13分)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前赴后繼、英勇不屈的奮平,終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迎來了嶄新的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它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階段,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從此,中國成為一個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人民大眾成為國家的主人,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據部編教材、中華書局版教材《中國歷史》(八年級下)(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3分)材料二(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指出,圖4“鐵人”、圖5“兩彈一星”元勛分別是誰 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時代精神是什么 (4分)材料三1978年至2017年,我國就業人員從40152萬人增加到77640萬人,年均增加961萬人。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974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228倍。2017年,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分別比1978年增加30.2、38.6平方米——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部分)(3)根據材料三,指出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3分)(4)根據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能夠取得舉世矚目偉大成就的認識。(3分)2.(2018臨沂28.)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 改革開放之后,我們黨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戰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戰略目標。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兩個目標已提前實現。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黨提出,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然后再奮斗三十年,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是誰 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是在哪次會議上作出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的生活狀況發生了怎樣的巨大變化 (6分)(2)依據材料概括指出“到建黨一百年時”和“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各是什么 實現這“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必須確保哪一政黨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 (6分)考點精講中考真題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9課社會生活的變遷 (學生版).doc 第19課社會生活的變遷 (教師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