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5.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學案(含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5.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學案(含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同步學案(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
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一)學 生 版
【時空坐標】
【知識梳理】
一、三國與西晉1.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年,曹丕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229年,孫權在建業(今江蘇南京)稱帝,國號吳。2.西晉的建立與滅亡(1)建立: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發兵滅蜀。 年,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司馬炎即晉武帝。(2)統一:280年,西晉滅昊,完成統一。(3)滅亡:316年,西晉被內遷匈奴貴族所滅 原因:①自東漢以來,西、北邊睡的一些少數民族不斷向內地遷徙。 ②晉武帝死后,宗室諸王展開對中央權力的爭奪,演化為內戰,內遷少數民族卷入其中,并逐漸主導了局勢。二、東晉與南朝1.東晉建立:317年, 建立東晉,都城建康。2.南朝政權演變(1)宋建立:420年, 奪取皇位,改國號宋。(2)政權演變:南方先后建立 四個王朝,都城均在建康。3.江南地區經濟發展(1)原因: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大批流亡南下,帶去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充實了勞動力資源。(2)表現:①農業:東晉南朝時期,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②手工業: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3)意義:在江南開發的過程中,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也逐步與漢族交融。三、十六國與北朝1.十六國并立(1)東晉統治南方時期,北方先后出現一批割據政權,最主要的有15個,加上西南地區的成漢,合稱“ ” 。 (2)十六國在長期混戰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亂,各族之間頻繁接觸,差異慢慢縮小,但民族隔閡仍然廣泛存在。2.前秦短暫的統一及瓦解(1)前秦的統一:4世紀下半葉,前秦統一北方。(2)政權瓦解:前秦統一北方后,大舉進攻東晉,在 戰敗,政權迅速崩潰。3.北魏的統治(1)統一黃河流域:4世紀末,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強大起來,439年統一北方。(2)北魏 改革①內容:遷都 ;改鮮卑姓為漢姓;改穿漢服;學說漢語:仿照漢族社會 的士族階層,將新改姓的部分鮮卑貴族定為一等高門,并鼓勵他們與漢族高門士族通婚 ,②影響:這些措施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拓展】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政治上,平城保守勢力強大,民族隔間很深。經濟上,平城氣候惡劣,糧食供給經常出現困難。軍事上,平城時常受到北方柔然的襲擾。地理位置上,平城位置偏僻,不利于對整個中原地區的統治: 洛陽農業發達,交通便利,是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圖解】三國→西晉【釋義】士族:又稱世族、門閥等,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士族的特點是政治上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世代擔任重要官職;經濟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建立起自給自足、實力雄厚的莊園;社會生活上不與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談。【圖表】南朝政權 【辨析】“十六國”因北魏末年史官崔鴻撰寫的《十六國春秋》而得名。當時,北方并非僅十六國,崔鴻自北方所有大大小小的政權中選出國祚較長、影響力較大、較具代表性的十六國。【圖解】北魏的分裂與演變【圖解】北魏遷都洛陽
【重難突破】
一、 關于士族制度
(1)形成時間:魏晉時期。
(2)形成原因:
①歷史根源,東漢以來的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
②經濟原因,土地兼并嚴重,經營莊園,漸成割據。
③政治原因,魏晉政權統治基礎是士族,皇帝依賴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3)衰落:至隋唐兩代,廢止九品中正制,實行科舉制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
(4)衰落原因
①士族自身的腐朽,與生俱來的特權導致士族缺乏執掌政權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②隋唐科舉制的實行動搖了士族的政治基礎。
③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經濟基礎。
④唐朝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
⑤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機以軍功崛起,進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
典例1[遼寧渤海大學附屬高中2022考前模擬]東晉時期,皇權受制于士族門閥,朝廷中重要官職均為門閥士族把持,庶人不能染指。至于左右朝政的六品以上的宰輔,更是完全由士族壟斷。這反映出當時
A.庶族地主不滿生存現狀 B.士族成為權貴攀附對象
C.門閥之間爭奪核心權力 D.社會階層流動受到阻礙
【答案】D
【解析】東晉時期,士族門閥把持朝廷的重要官職,將庶族地主排除在外,六品以上的宰輔完全由士族壟斷等,反映出當時社會階層流動受到阻礙,D項正確;庶族地主不滿生存現狀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士族成為權貴攀附對象,排除B項;門閥之間爭奪核心權力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項。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經濟的主要特點
1、南北經濟趨于平衡
南方相對穩定,使得江南得到迅速開發;而北方大規模的戰亂持續時間較長,導致中原發展相對緩慢。這樣一來,南北經濟開始趨于平衡,以北方黃河流域為重心的經濟格局開始改變。
2、士族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占有重要地位
士族制的發展和一些統治者崇信佛教導致地主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惡性膨脹,造成土地和勞動力的大量流失
3.商品經濟總體水平較低
由于戰亂,北方不少城市遭到嚴重破壞,而南方也剛得到開發,商品經濟發展較為緩慢。
4.各民族經濟交流加強
這一時期各民族之間聯系密切,并逐漸融為一體。各民族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同時也為隋唐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典例2[湖南衡陽(百校聯考)2022二模]下面的縣城數量變化表(單位:座)從側面反映了
時間區域 東漢后期 唐朝前期
黃河流域 765 669
長江流域 342 611
A.北方的經濟已被破壞 B.南方人口數接近北方
C.南方的經濟得到發展 D.統一之下的割據趨勢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縣城數量變化表(單位:座)”中的信息,可知,從東漢后期到唐朝前期,黃河流域的縣城數量呈下降趨勢,長江流域的縣城數量呈上升趨勢。結合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中原人口大量南遷,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技術,南方的經濟得到發展。長江流域縣城數量增多,從側面反映了南方經濟得到發展,C項正確;僅憑黃河流域縣城數量有所減少,不能斷定北方的經濟已被破壞,排除A項;材料只強調縣城數量變化,無法說明南方人口數接近北方,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割據趨勢,排除D項。
【模擬測試】
1.[河南南陽2022考前適應考]三國時期,揚州由東漢時的3個郡分為8個郡級行政區,屬縣由40個增至近80個;贛江流域原東漢豫章郡則被分為7個郡級行政區,屬縣由21個增至58個。對這一現象解讀合理的是,當時
A.統治疆域的進一步拓展 B.江南市鎮經濟興起
C.經濟發展影響行政區劃 D.經濟重心南移加速
2.[河北省級聯測2022八聯]公元4世紀下半期,河西走廊分布著許多民族。如圖所示氐人《耕地圖》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民族差異逐漸縮小 B.漢族王朝鼓勵西北開發
C.區域經濟趨向多樣 D.氐人普遍重視精耕細作
3.[廣東六校聯盟2022六聯]遙領制度,是指對不入版圖之地,設刺史、郡守以轄之,主要集中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東晉政府對于淪陷區域的諸多州郡縣,仍然任命官員以遙領,并不在意有無固定人口。這說明
A.制度創新加強中央集權 B.冗官泛濫削弱統治力量
C.分裂時期暗含統一因素 D.郡縣制度符合時代潮流
4.[重慶八中2022全真模擬]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記載:“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國史,互相排黜,南謂北為索虜(北人編發為辮,狀似繩索),北謂南為島夷(海濱南蠻土著)。”這反映了
A.南宋和金的政權對峙 B.南北方政權更迭頻繁
C.民族融合的發展趨勢 D.社會經濟的嚴重倒退
5.[吉林吉林2022三調]公元6世紀初期,地處今天河北、山西北部及內蒙地區的人口大量遷到今天的河南、陜西關中的農耕富饒之地。推動這次北方人口較大規模遷移的因素是
A.封建生產方式的擴展 B.黃河流域的長期持續分裂
C.中國政治中心的東移 D.少數民族政權的政治改革
6.[安徽滁州2022沖刺(五)]如圖是西晉末年內遷少數民族分布與北方流民南遷示意圖。該圖信息反映了
A.士族勢力膨脹直接導致西晉滅亡
B.西北邊陲少數民族開始向內地遷徙
C.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趨勢增強
D.拉開了邊疆少數民族武裝割據的序幕
7.[遼寧遼南協作校2022三模]根據《魏書李寶附承子韶傳》記載:“高祖將創遷都之計,詔引侍臣訪以古事。韶對:‘洛陽九鼎舊所,七百攸基,地則士中,實均朝貢,惟王建國,莫尚于此。’高祖稱善。”據此可知北魏遷都洛陽的原因是
A.削弱鮮卑貴族勢力 B.順應洛陽士族要求
C.洛陽地區經濟發達 D.追求政權的正統性
8.[河北2022新高考八模]北魏孝文帝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則推最先實現在中原進行統治的拓跋珪為太祖,并且為了不違“天子七廟”的禮制,孝文帝前無古人地在太廟中為自己虛設一廟。這一做法
A.利于加強北魏的中央集權 B.順應北方民族交融的趨勢
C.旨在進一步神化封建皇權 D.旨在爭取鮮卑貴族的支持
9.[福建寧德2022三模]北魏孝文帝時,下令按職官高低授予地方官吏公田,如刺史15頃,太守10頃,治中、別駕各8頃,縣令、郡丞各6頃,離職時移交給下任官吏,不得轉賣。該政令有助于
A.阻止公田的性質變化 B.規范官員的俸祿制度
C.打壓地方的豪強勢力 D.加速北魏的漢化進程
10.[湖北十堰2022調研]下圖所示為北魏孝子石棺圖,上面刻著中國傳統著名孝子的故事。據此可知,北魏( )
A.受到儒家倫理觀念的影響 B.民間風俗畫的技法高超
C.政府重視基層民眾的教化 D.極其推崇漢代文化藝術
11.[廣東汕頭2022三模]西漢以來州舉秀才、郡察孝廉,照例為本州郡人,無須標明其地。這種情況在東漢后期開始出現例外,而且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異地(戶籍不在本州郡)察舉、異地求舉則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門閥士族壟斷政治權力 B.監察體制強化回避本籍
C.人口出現大規模的流動 D.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弱化
12.[四川射洪2022模擬]西晉時期,“歸附”的少數民族人口達“八百七十余萬口”之多;西晉被內遷匈奴貴族所滅后,大批人口從中原地區外遷,公元296年,齊萬年之亂后,一股經漢中抵蜀地,另一股經漢水至淮河一帶,后為石勒所收。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人口遷徙
A.呈現由政府組織的特點 B.呈現由北向南的趨勢
C.造成中原人口大量銳減 D.開啟了經濟重心轉移
13.[福建2022年高考考前押題密卷]曹魏時期,名士嵇康被司馬氏集團所殺,但其子嵇紹依然為司馬氏集團建立的晉朝盡忠而死。有人罵嵇紹為仇人賣命“不孝之罪通于天”,西晉王朝卻一直將他奉為忠義楷模,并再三褒獎。這說明,西晉時期
A.正統思想受到玄學沖擊 B.門閥制度漸趨衰落
C.士族與王朝利益的結合 D.社會處于分裂狀態
14.[河南部分重點高中2022模擬]蘭陵蕭氏家族子弟先后建立了南齊和南梁兩個朝代,發展為南遷僑姓士族代表。但是至南梁末,獨霸政局的僑姓士族完全崩潰,由南方土著取代。這一現象( )
A.有利于田莊經濟普及 B.推動了科舉制的建立
C.阻礙了庶族地主崛起 D.反映出門閥世族衰落
15.[湖南新高考教學教研聯盟2022二聯]北魏史書中“熙平(516—518年)初……河北州鎮。既無新造五鐵,設有舊者,而復禁斷,并不得行……河北諸州。猶以他物交易,錢略不入市也”。而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430年)鑄四銖錢,輪廓形制與五銖同,用費損無利,故百姓不盜鑄。故南方四銖錢流行”。該材料反映出這一時期
A.南方商品經濟相對發達 B.南北經濟交流頻繁
C.北方完全以實物交易 D.經濟重心已在南方
16.[天津2022新高考模擬沖刺]下圖是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各地區貨幣使用情況示意圖。該時期是
A.春秋戰國時期 B.南北朝時期 C.五代十國時期 D.宋金元時期
答案與解析(第5課)
1.【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郡級行政區和屬縣的數量明顯增加,主要是因為南方開發,經濟發展影響行政區劃,C項正確;材料是行政區域劃分的變化,不是統治疆域擴大,排除A項;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經濟興起,排除B項;安史之亂以后,經濟重心南移加速,排除D項。
2.【答案】A
【解析】根據圖片所示氐人以牛耕地的圖像,可知材料反映的史實為魏晉時期河西走廊的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的農耕經濟,生產方式與漢族差異縮小,A項正確;河西走廊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不歸屬東晉漢人政權管轄,故不能得出漢族王朝的邊疆政策,排除B項;區域經濟一直就具有多樣性的特征,C項與材料無直接關系,排除C項;當時氐人以游牧經濟為主,故“普遍重視”說法不準確,排除D項。
3.【答案】C
【解析】東晉的遙領制度體現了東晉政府意圖恢復對這些地區統治的意圖,說明在當時南北對峙的分裂局面下,東晉還想著統一全國,即分裂時期暗含統一因素,C項正確;遙領的這些地區并不在東晉政府的統治之下,因此并不能說明加強中央集權,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遙領制度,沒有體現冗官和郡縣制度,排除B、D兩項。
4.【答案】C
【解析】根據“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雙方建立了對峙政權,材料體現的是南北方對于王朝正統的激烈爭奪,說明南北之間的民族融合,有了共同的民族認同意識,C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排除A項;B、D兩項與材料無關,排除。
5.【答案】D
【解析】依據所學,公元6世紀中國處于南北朝時期,此時黃河流域處于北魏的統治之下。公元5世紀末,北魏推行封建化政治改革并遷都洛陽,引發了人口關中地區的轉移,D項正確;河北、山西一帶的封建生產方式已經確立,排除A項;此時黃河流域已經實現局部統一,排除B項;由山西平城到河南洛陽,是政治中心的西移,排除C項。
6.【答案】C
【解析】到西晉,內遷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還有活動在長城邊緣的鮮卑,各民族之間交往、交融的趨勢增強,C項正確;316年,西晉被內遷匈奴貴族所滅,排除A項;自東漢以來,西、北邊陲的一些少數民族不斷向內地遷徙,排除B項;材料無法看出這是少數民族武裝割據的開始,排除D項。
7.【答案】D
【解析】根據“洛陽九鼎舊所,七百攸基,地則士中,實均朝貢,惟王建國,莫尚于此。”可得出遷都洛陽是因為洛陽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的統治中心,遷都于此,能夠證明其政權的合法性,D項正確;A、C兩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且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沒有體現士族的需求,排除B項。
8.【答案】B
【解析】材料中所述的“廟號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內容,其仿照的是中原傳統禮制,這一改革有利于加快鮮卑等北方少數民族的封建化(漢化),順應了中國北方各民族間的交往和交融的趨勢,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中央集權,排除A項;C項不是主旨,是客觀影響,排除C項;D項不是主旨,排除D項。
9.【答案】B
【解析】根據“下令按職官高低授予地方官吏公田,如刺史15頃,太守10頃,治中、別駕各8頃,縣令、郡丞各6頃,離職時移交給下任官吏,不得轉賣”可得出這樣規定即相當于給予官員一定的財產俸祿,減少其腐敗的現象,因此有利于規范官員的俸祿制度,B項正確;阻止的說法太絕對,排除A項;目的不在于打壓豪強,排除C項;D項是客觀影響,排除D項。
10.【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化程度不斷提高,北魏孝子石棺圖體現的是受到儒家倫理觀念的影響,A項正確;材料不是民間風俗畫,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基層治理的信息,得不出政府重視基層民眾的教化,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政府的態度,得不出極其推崇漢代文化藝術,排除D項。
11.【答案】C
【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兩晉時期出現北民南遷,北方人口大規模向南方遷移,許多讀書人離開了原籍,因此異地(戶籍不在本州郡)察舉、異地求舉則成為一種普遍現象,C項正確;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大規模流動,而非門閥士族壟斷政治權力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弱化,排除AD項;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政權并立,社會動蕩,國家的監察體制并沒有得到強化,排除B項。
12.【答案】B
【解析】根據“西晉被內遷匈奴貴族所滅后,大批人口從中原地區外遷,公元296年,齊萬年之亂后,一股經漢中抵蜀地,另一股經漢水至淮河一帶,后為石勒所收。”可得出,北方戰亂,而言相對穩定,因此大量北展南遷,呈現出由北向南的趨勢,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政府的組織,排除A項;中原人口大量增加,排除C項;“開啟”錯誤,在這之前已經開始,排除D項。
13.【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說明西晉是士族支撐起來的政權;名士嵇康被司馬氏集團所殺,但其子嵇紹依然為司馬氏集團建立的晉朝盡忠而死,說明士族利益與政權緊密結合,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儒家思想受到沖擊,排除A項;魏晉時期門閥制度盛行,排除B項;西晉實現了短暫統一,排除D項。
14.【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至南梁末,獨霸政局的僑姓士族完全崩潰,由南方土著取代”反映出南朝后期政權更迭,門閥世族衰落,D項正確;材料并未提及田莊經濟,是否普及無法推斷出來,排除A項;科舉制創立于隋朝,時間不符合,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歷史現象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崛起,排除C項。
15.【答案】A
【解析】從材料可知,南方統治者重視鑄錢,百姓不盜鑄,四銖錢流行,而北方還存在實物交易,對比得出南方商品經濟相對發達,A項正確;從材料看不出南北經濟交流頻繁,排除B項;C項錯在說法太絕對,排除;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時期,排除D項。
16.【答案】B
【解析】根據地圖信息可知,黃河流域主要以絹、帛作為貨幣,這說明南北朝時期北方戰爭頻繁,人們對國家的貨幣不信任,于是使用實物貨幣;長江流域主要使用銅幣即國家發行的貨幣,這說明人們對國家比較信任,反映了當時該地區社會穩定。故B項正確;A、C、D三項錯誤。
(二)教 師 版
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時空坐標】
【知識梳理】
一、三國與西晉1.三國鼎立局面形成:220年,曹丕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229年,孫權在建業(今江蘇南京)稱帝,國號吳。2.西晉的建立與滅亡(1)建立: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發兵滅蜀。266年,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司馬炎即晉武帝。(2)統一:280年,西晉滅昊,完成統一。(3)滅亡:316年,西晉被內遷匈奴貴族所滅 原因:①自東漢以來,西、北邊睡的一些少數民族不斷向內地遷徙。 ②晉武帝死后,宗室諸王展開對中央權力的爭奪,演化為內戰,內遷少數民族卷入其中,并逐漸主導了局勢。二、東晉與南朝1.東晉建立: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都城建康。2.南朝政權演變(1)宋建立:420年,劉裕奪取皇位,改國號宋。(2)政權演變:南方先后建立宋、齊、梁、陳四個王朝,都城均在建康。3.江南地區經濟發展 (1)原因: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大批流亡南下,帶去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充實了勞動力資源。(2)表現:①農業:東晉南朝時期,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②手工業: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3)意義:在江南開發的過程中,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也逐步與漢族交融。三、十六國與北朝1.十六國并立(1)東晉統治南方時期,北方先后出現一批割據政權,最主要的有15個,加上西南地區的成漢,合稱“十六國” 。(2)十六國在長期混戰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亂,各族之間頻繁接觸,差異慢慢縮小,但民族隔閡仍然廣泛存在。2.前秦短暫的統一及瓦解(1)前秦的統一:4世紀下半葉,前秦統一北方。(2)政權瓦解:前秦統一北方后,大舉進攻東晉,在淝水戰敗,政權迅速崩潰。3.北魏的統治(1)統一黃河流域:4世紀末,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強大起來,439年統一北方。(2)北魏孝文帝改革①內容:遷都洛陽;改鮮卑姓為漢姓;改穿漢服;學說漢語:仿照漢族社會 的士族階層,將新改姓的部分鮮卑貴族定為一等高門,并鼓勵他們與漢族門士族通婚 。②影響:這些措施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拓展】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政治上,平城保守勢力強大,民族隔間很深。經濟上,平城氣候惡劣,糧食供給經常出現困難。軍事上,平城時常受到北方柔然的襲擾。地理位置上,平城位置偏僻,不利于對整個中原地區的統治: 洛陽農業發達,交通便利,是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圖解】三國→西晉【釋義】士族:又稱世族、門閥等,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士族的特點是政治上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世代擔任重要官職;經濟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建立起自給自足、實力雄厚的莊園;社會生活上不與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談。【圖表】南朝政權 【辨析】“十六國”因北魏末年史官崔鴻撰寫的《十六國春秋》而得名。當時,北方并非僅十六國,崔鴻自北方所有大大小小的政權中選出國祚較長、影響力較大、較具代表性的十六國。【圖解】北魏的分裂與演變 【圖解】北魏遷都洛陽
【重難突破】
一、 關于士族制度
(1)形成時間:魏晉時期。
(2)形成原因:
①歷史根源,東漢以來的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
②經濟原因,土地兼并嚴重,經營莊園,漸成割據。
③政治原因,魏晉政權統治基礎是士族,皇帝依賴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3)衰落:至隋唐兩代,廢止九品中正制,實行科舉制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
(4)衰落原因
①士族自身的腐朽,與生俱來的特權導致士族缺乏執掌政權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②隋唐科舉制的實行動搖了士族的政治基礎。
③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經濟基礎。
④唐朝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
⑤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機以軍功崛起,進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
典例1[遼寧渤海大學附屬高中2022考前模擬]東晉時期,皇權受制于士族門閥,朝廷中重要官職均為門閥士族把持,庶人不能染指。至于左右朝政的六品以上的宰輔,更是完全由士族壟斷。這反映出當時
A.庶族地主不滿生存現狀 B.士族成為權貴攀附對象
C.門閥之間爭奪核心權力 D.社會階層流動受到阻礙
【答案】D
【解析】東晉時期,士族門閥把持朝廷的重要官職,將庶族地主排除在外,六品以上的宰輔完全由士族壟斷等,反映出當時社會階層流動受到阻礙,D項正確;庶族地主不滿生存現狀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士族成為權貴攀附對象,排除B項;門閥之間爭奪核心權力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項。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經濟的主要特點
1、南北經濟趨于平衡
南方相對穩定,使得江南得到迅速開發;而北方大規模的戰亂持續時間較長,導致中原發展相對緩慢。這樣一來,南北經濟開始趨于平衡,以北方黃河流域為重心的經濟格局開始改變。
2、士族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占有重要地位
士族制的發展和一些統治者崇信佛教導致地主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惡性膨脹,造成土地和勞動力的大量流失
3.商品經濟總體水平較低
由于戰亂,北方不少城市遭到嚴重破壞,而南方也剛得到開發,商品經濟發展較為緩慢。
4.各民族經濟交流加強
這一時期各民族之間聯系密切,并逐漸融為一體。各民族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同時也為隋唐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典例2[湖南衡陽(百校聯考)2022二模]下面的縣城數量變化表(單位:座)從側面反映了
時間區域 東漢后期 唐朝前期
黃河流域 765 669
長江流域 342 611
A.北方的經濟已被破壞 B.南方人口數接近北方
C.南方的經濟得到發展 D.統一之下的割據趨勢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縣城數量變化表(單位:座)”中的信息,可知,從東漢后期到唐朝前期,黃河流域的縣城數量呈下降趨勢,長江流域的縣城數量呈上升趨勢。結合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中原人口大量南遷,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技術,南方的經濟得到發展。長江流域縣城數量增多,從側面反映了南方經濟得到發展,C項正確;僅憑黃河流域縣城數量有所減少,不能斷定北方的經濟已被破壞,排除A項;材料只強調縣城數量變化,無法說明南方人口數接近北方,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割據趨勢,排除D項。
【模擬測試】
1.[河南南陽2022考前適應考]三國時期,揚州由東漢時的3個郡分為8個郡級行政區,屬縣由40個增至近80個;贛江流域原東漢豫章郡則被分為7個郡級行政區,屬縣由21個增至58個。對這一現象解讀合理的是,當時
A.統治疆域的進一步拓展 B.江南市鎮經濟興起
C.經濟發展影響行政區劃 D.經濟重心南移加速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郡級行政區和屬縣的數量明顯增加,主要是因為南方開發,經濟發展影響行政區劃,C項正確;材料是行政區域劃分的變化,不是統治疆域擴大,排除A項;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經濟興起,排除B項;安史之亂以后,經濟重心南移加速,排除D項。
2.[河北省級聯測2022八聯]公元4世紀下半期,河西走廊分布著許多民族。如圖所示氐人《耕地圖》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民族差異逐漸縮小 B.漢族王朝鼓勵西北開發
C.區域經濟趨向多樣 D.氐人普遍重視精耕細作
【答案】A
【解析】根據圖片所示氐人以牛耕地的圖像,可知材料反映的史實為魏晉時期河西走廊的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的農耕經濟,生產方式與漢族差異縮小,A項正確;河西走廊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不歸屬東晉漢人政權管轄,故不能得出漢族王朝的邊疆政策,排除B項;區域經濟一直就具有多樣性的特征,C項與材料無直接關系,排除C項;當時氐人以游牧經濟為主,故“普遍重視”說法不準確,排除D項。
3.[廣東六校聯盟2022六聯]遙領制度,是指對不入版圖之地,設刺史、郡守以轄之,主要集中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東晉政府對于淪陷區域的諸多州郡縣,仍然任命官員以遙領,并不在意有無固定人口。這說明
A.制度創新加強中央集權 B.冗官泛濫削弱統治力量
C.分裂時期暗含統一因素 D.郡縣制度符合時代潮流
【答案】C
【解析】東晉的遙領制度體現了東晉政府意圖恢復對這些地區統治的意圖,說明在當時南北對峙的分裂局面下,東晉還想著統一全國,即分裂時期暗含統一因素,C項正確;遙領的這些地區并不在東晉政府的統治之下,因此并不能說明加強中央集權,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遙領制度,沒有體現冗官和郡縣制度,排除B、D兩項。
4.[重慶第八中學2022全真模擬]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記載:“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國史,互相排黜,南謂北為索虜(北人編發為辮,狀似繩索),北謂南為島夷(海濱南蠻土著)。”這反映了
A.南宋和金的政權對峙 B.南北方政權更迭頻繁
C.民族融合的發展趨勢 D.社會經濟的嚴重倒退
【答案】C
【解析】根據“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雙方建立了對峙政權,材料體現的是南北方對于王朝正統的激烈爭奪,說明南北之間的民族融合,有了共同的民族認同意識,C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排除A項;B、D兩項與材料無關,排除。
5.[吉林吉林2022三調]公元6世紀初期,地處今天河北、山西北部及內蒙地區的人口大量遷到今天的河南、陜西關中的農耕富饒之地。推動這次北方人口較大規模遷移的因素是
A.封建生產方式的擴展 B.黃河流域的長期持續分裂
C.中國政治中心的東移 D.少數民族政權的政治改革
【答案】D
【解析】依據所學,公元6世紀中國處于南北朝時期,此時黃河流域處于北魏的統治之下。公元5世紀末,北魏推行封建化政治改革并遷都洛陽,引發了人口關中地區的轉移,D項正確;河北、山西一帶的封建生產方式已經確立,排除A項;此時黃河流域已經實現局部統一,排除B項;由山西平城到河南洛陽,是政治中心的西移,排除C項。
6.[安徽滁州2022沖刺(五)]如圖是西晉末年內遷少數民族分布與北方流民南遷示意圖。該圖信息反映了
A.士族勢力膨脹直接導致西晉滅亡
B.西北邊陲少數民族開始向內地遷徙
C.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趨勢增強
D.拉開了邊疆少數民族武裝割據的序幕
【答案】C
【解析】到西晉,內遷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還有活動在長城邊緣的鮮卑,各民族之間交往、交融的趨勢增強,C項正確;316年,西晉被內遷匈奴貴族所滅,排除A項;自東漢以來,西、北邊陲的一些少數民族不斷向內地遷徙,排除B項;材料無法看出這是少數民族武裝割據的開始,排除D項。
7.[遼寧遼南協作校2022三模]根據《魏書李寶附承子韶傳》記載:“高祖將創遷都之計,詔引侍臣訪以古事。韶對:‘洛陽九鼎舊所,七百攸基,地則士中,實均朝貢,惟王建國,莫尚于此。’高祖稱善。”據此可知北魏遷都洛陽的原因是
A.削弱鮮卑貴族勢力 B.順應洛陽士族要求
C.洛陽地區經濟發達 D.追求政權的正統性
【答案】D
【解析】根據“洛陽九鼎舊所,七百攸基,地則士中,實均朝貢,惟王建國,莫尚于此。”可得出遷都洛陽是因為洛陽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的統治中心,遷都于此,能夠證明其政權的合法性,D項正確;A、C兩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且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沒有體現士族的需求,排除B項。
8.[河北2022新高考八模]北魏孝文帝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則推最先實現在中原進行統治的拓跋珪為太祖,并且為了不違“天子七廟”的禮制,孝文帝前無古人地在太廟中為自己虛設一廟。這一做法
A.利于加強北魏的中央集權 B.順應北方民族交融的趨勢
C.旨在進一步神化封建皇權 D.旨在爭取鮮卑貴族的支持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所述的“廟號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內容,其仿照的是中原傳統禮制,這一改革有利于加快鮮卑等北方少數民族的封建化(漢化),順應了中國北方各民族間的交往和交融的趨勢,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中央集權,排除A項;C項不是主旨,是客觀影響,排除C項;D項不是主旨,排除D項。
9.[福建寧德2022三模]北魏孝文帝時,下令按職官高低授予地方官吏公田,如刺史15頃,太守10頃,治中、別駕各8頃,縣令、郡丞各6頃,離職時移交給下任官吏,不得轉賣。該政令有助于
A.阻止公田的性質變化 B.規范官員的俸祿制度
C.打壓地方的豪強勢力 D.加速北魏的漢化進程
【答案】B
【解析】根據“下令按職官高低授予地方官吏公田,如刺史15頃,太守10頃,治中、別駕各8頃,縣令、郡丞各6頃,離職時移交給下任官吏,不得轉賣”可得出這樣規定即相當于給予官員一定的財產俸祿,減少其腐敗的現象,因此有利于規范官員的俸祿制度,B項正確;阻止的說法太絕對,排除A項;目的不在于打壓豪強,排除C項;D項是客觀影響,排除D項。
10.[湖北十堰2022調研]下圖所示為北魏孝子石棺圖,上面刻著中國傳統著名孝子的故事。據此可知,北魏( )
A.受到儒家倫理觀念的影響 B.民間風俗畫的技法高超
C.政府重視基層民眾的教化 D.極其推崇漢代文化藝術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化程度不斷提高,北魏孝子石棺圖體現的是受到儒家倫理觀念的影響,A項正確;材料不是民間風俗畫,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基層治理的信息,得不出政府重視基層民眾的教化,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政府的態度,得不出極其推崇漢代文化藝術,排除D項。
11.[廣東汕頭2022三模]西漢以來州舉秀才、郡察孝廉,照例為本州郡人,無須標明其地。這種情況在東漢后期開始出現例外,而且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異地(戶籍不在本州郡)察舉、異地求舉則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門閥士族壟斷政治權力 B.監察體制強化回避本籍
C.人口出現大規模的流動 D.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弱化
【答案】C
【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兩晉時期出現北民南遷,北方人口大規模向南方遷移,許多讀書人離開了原籍,因此異地(戶籍不在本州郡)察舉、異地求舉則成為一種普遍現象,C項正確;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大規模流動,而非門閥士族壟斷政治權力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弱化,排除AD項;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政權并立,社會動蕩,國家的監察體制并沒有得到強化,排除B項。
12.[四川射洪2022模擬]西晉時期,“歸附”的少數民族人口達“八百七十余萬口”之多;西晉被內遷匈奴貴族所滅后,大批人口從中原地區外遷,公元296年,齊萬年之亂后,一股經漢中抵蜀地,另一股經漢水至淮河一帶,后為石勒所收。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人口遷徙
A.呈現由政府組織的特點 B.呈現由北向南的趨勢
C.造成中原人口大量銳減 D.開啟了經濟重心轉移
【【答案】B
【解析】根據“西晉被內遷匈奴貴族所滅后,大批人口從中原地區外遷,公元296年,齊萬年之亂后,一股經漢中抵蜀地,另一股經漢水至淮河一帶,后為石勒所收。”可得出,北方戰亂,而言相對穩定,因此大量北展南遷,呈現出由北向南的趨勢,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政府的組織,排除A項;中原人口大量增加,排除C項;“開啟”錯誤,在這之前已經開始,排除D項。
13.[福建2022年高考考前押題密卷]曹魏時期,名士嵇康被司馬氏集團所殺,但其子嵇紹依然為司馬氏集團建立的晉朝盡忠而死。有人罵嵇紹為仇人賣命“不孝之罪通于天”,西晉王朝卻一直將他奉為忠義楷模,并再三褒獎。這說明,西晉時期
A.正統思想受到玄學沖擊 B.門閥制度漸趨衰落
C.士族與王朝利益的結合 D.社會處于分裂狀態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說明西晉是士族支撐起來的政權;名士嵇康被司馬氏集團所殺,但其子嵇紹依然為司馬氏集團建立的晉朝盡忠而死,說明士族利益與政權緊密結合,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儒家思想受到沖擊,排除A項;魏晉時期門閥制度盛行,排除B項;西晉實現了短暫統一,排除D項。
14.[河南部分重點高中2022模擬]蘭陵蕭氏家族子弟先后建立了南齊和南梁兩個朝代,發展為南遷僑姓士族代表。但是至南梁末,獨霸政局的僑姓士族完全崩潰,由南方土著取代。這一現象( )
A.有利于田莊經濟普及 B.推動了科舉制的建立
C.阻礙了庶族地主崛起 D.反映出門閥世族衰落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至南梁末,獨霸政局的僑姓士族完全崩潰,由南方土著取代”反映出南朝后期政權更迭,門閥世族衰落,D項正確;材料并未提及田莊經濟,是否普及無法推斷出來,排除A項;科舉制創立于隋朝,時間不符合,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歷史現象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崛起,排除C項。
15.[湖南新高考教學教研聯盟2022二聯]北魏史書中“熙平(516—518年)初……河北州鎮。既無新造五鐵,設有舊者,而復禁斷,并不得行……河北諸州。猶以他物交易,錢略不入市也”。而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430年)鑄四銖錢,輪廓形制與五銖同,用費損無利,故百姓不盜鑄。故南方四銖錢流行”。該材料反映出這一時期
A.南方商品經濟相對發達 B.南北經濟交流頻繁
C.北方完全以實物交易 D.經濟重心已在南方
【答案】A
【解析】從材料可知,南方統治者重視鑄錢,百姓不盜鑄,四銖錢流行,而北方還存在實物交易,對比得出南方商品經濟相對發達,A項正確;從材料看不出南北經濟交流頻繁,排除B項;C項錯在說法太絕對,排除;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時期,排除D項。
16.[天津2022新高考模擬沖刺]下圖是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各地區貨幣使用情況示意圖。該時期是
A.春秋戰國時期 B.南北朝時期 C.五代十國時期 D.宋金元時期
【答案】B
【解析】根據地圖信息可知,黃河流域主要以絹、帛作為貨幣,這說明南北朝時期北方戰爭頻繁,人們對國家的貨幣不信任,于是使用實物貨幣;長江流域主要使用銅幣即國家發行的貨幣,這說明人們對國家比較信任,反映了當時該地區社會穩定。故B項正確;A、C、D三項錯誤。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康县| 望城县| 海晏县| 南召县| 马鞍山市| 彭泽县| 蓬溪县| 九寨沟县| 阿拉善盟| 朔州市| 东辽县| 大厂| 资源县| 清徐县| 安宁市| 高清| 宁津县| 铜川市| 保亭| 朝阳县| 常山县| 东山县| 东兴市| 潮安县| 西昌市| 台前县| 云阳县| 武陟县| 石阡县| 扬州市| 新河县| 柯坪县| 宜宾县| 锡林郭勒盟| 东方市| 依兰县| 江城| 泽库县| 准格尔旗| 灌南县| 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