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同步學案(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一)學 生 版【時空坐標】【知識梳理】 選官制度 1.魏晉南北朝: 。 (1)含義:中央委任中正官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共分九等。 (2)選拔標準:曹魏時,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從西晉開始,主要看重家世。 (3)作用: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4)衰落:隨著士族的沒落,九品中正制無法繼續。2.隋唐:科舉制(1)形成:隋朝建立后,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始建 ,科舉制度形成。(2)發展①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以 和明經兩科為主。②武則天擴大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武舉和 。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3)影響:科舉制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比較】九品中正制與科舉制比較二、三省六部制 1.歷程⑴魏晉南北朝:尚書臺改稱尚書省,與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三省,它們共同輔助決策,行使權力⑵隋唐時期:隋文帝時,中央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 、門下省、尚書省;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3)唐太宗時期:三省長官共議國事,執宰相之職。宰相議事的地方叫 ,后改稱中書門下。政事堂的設立提高了行政效率。2.職責:中書、門下和尚書三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3.意義: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影響三、 賦稅制度1.魏晉時期:租調制,按戶征收糧和絹帛。2.北魏時期 (1)土地制度: 。【釋義】 均田制是指政府在不觸動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礎上,把無主荒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農民耕種,接受土地的農民要向封建國家交納賦稅和服役,土地只允許使用不允許買賣。 (2)賦稅制度: 。 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成年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3.唐初: 制 (1)內容:21—59歲的成年男子除租、調外,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 (2)作用: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4.唐中后期:兩稅法 (1)原因: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降。為了解決財政困難,780年,唐政府推行兩稅法。 (2)內容 ①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3)影響 ①兩稅法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 ②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 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圖解】古代選官制度【圖解】九品中正制【解讀】九品中正制初行時,將評品人物之權收歸中央,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圖解】唐代科舉制圖為《唐書》所載830名進士的出身分布比例,出身士族的占很大比例,出身寒族以及小姓的占比較小,說明唐代科舉制雖兼顧多個階層但并不完善。【圖解】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有三省分權制衡的但從主觀動機到客觀效果都在于削弱相權強化君權,因而與近代分權思想不可相并。【辨析】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度1.區別:均田制是土地分配制度,租庸調則是賦稅政策,二者定義不同,適用范圍不同,沿革歷史時期不同。2.聯系:租庸調以均田制為基礎和存在的依據,同時也正是由于均田制沒有真正得到貫徹,租庸調制在中唐之后為兩稅法所取代。【圖解】唐代稅制【重難突破】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1.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的發展演變與趨勢2.比較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典例1[四川大數據精準教學聯盟2022二聯]唐初至中期,朝廷重臣多國子監、太學畢業,并以進士及第而入仕為榮。唐后期,“國家之仕進者,必舉于州縣,然后升于禮部吏部”,再也沒有“或太學高第,或諸州進士”的排序了。這反映了A.官員文化素質降低 B.人才選拔方式調整C.考試舞弊行為杜絕 D.科考選才范圍擴大【答案】D【解析】唐中期以前,皇室和高級官員子弟為主體的國子監、太學學生更容易進士及第;唐后期,地方考試后推薦到中央的考生更容易進士及第。這一變化說明世家大族的影響削弱,官員選拔的范圍擴大,D項正確;唐后期地方考生間競爭更激烈,這對人才的文化素質要求更高,排除A項;仍是實行科舉取士,排除B項;雖削弱了世家大族對科考的影響,但這一調整杜絕不了考試舞弊行為,排除C項。二、漢唐以來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特點(1)皇帝通過不斷壓抑、削弱相權來加強皇權。宰相制度沿著相權的步步削弱,君權的逐漸強化這根主線發展。(2)中朝官向外朝官轉化。中朝在牽制、架空外朝的同時演變。久而久之逐步發展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機構。(3)宰相職位的設置由實位轉向虛位。由實位到虛位反映的是宰相權限及權威的下降,宰相不再專職是對相權的限制壓縮。(4)宰相權力不斷分化。宰相既實行分權,在同一機構中往往設置幾個宰相職位,又注重事權的相對集中,彌補分權的效率低下的弊端。典例2[遼寧葫蘆島2022二模]22.如表是唐中后期出身于非三省長官的宰相人數及參與機構變化的統計情況。這反映了當時宰相總人數 出身于非三省長官的宰相人數 機構變化唐肅宗 16 14 翰林學士開始參政唐代宗 12 10 置內樞密使唐德宗 35 33唐憲宗 29 27 翰林學士草詔權A.中樞權力結構的重構 B.三省內部制衡機制強化C.相權擴大威脅了皇權 D.中央行政效率不斷加強【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唐中后期出身于非三省長官的宰相人數及參與機構變化的統計表”中的信息,可知,唐中后期多數宰相都不是出身于三省長官。結合所學可知,唐初實行三省制,三省長官均為宰相;唐中后期出身于非三省長官的宰相人數不斷增多,反映了當時中樞權力結構的重構,A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三省內部制衡機制強化”,排除B項;出身于非三省長官的宰相人數多是分散相權的體現,這有利于加強皇權,排除C項;僅憑材料不能得出“中央行政效率不斷加強”,排除D項。三、全面理解中國古代賦稅制度1.演變的特點(1)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步向以土地財產為主轉變(以兩稅法為標志),直至取消人頭稅(以攤丁入畝為標志),反映了封建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的逐漸松弛。(2)農民由必須服徭役逐漸發展為納絹代役(以租庸調制中的“庸”為標志)(3)賦稅由以實物為主向以貨幣為主轉變(以一條鞭法為標志),反映了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4)征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展為基本定時(以兩稅法為標志)。(5)稅種由繁雜多項逐漸演變為簡化單一(以一條鞭法為標志)。2.調整的原因(1)王朝建立之初,統治者吸取前朝教訓而減輕賦稅。(2)在國家控制大量無主土地而推行均田制時實行租調制。(3)為了解決經濟困難,增加財政收入,調整賦稅制度。(4)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3.產生的影響(1)王朝之初,統治者減輕賦稅,迅速改變經濟凋敝、民不聊生的狀況,緩和了階級矛盾后,有利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2)國家經濟出現困難時,統治者通過稅制改革,擴大了國家稅源,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3)臨時加深的苛捐雜稅,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成為農民起義的原因之一。4.對賦稅制度演變的認識(1)隨著歷史的進步,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松弛。(2)用銀兩收稅是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經濟活躍及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相應反映。(3)賦稅制度的沿革取決于生產關系和生產力水平,實質體現了對生產關系的調整。(4)封建國家賦稅的合理與否關系到社會的進步與倒退,是評價歷史人物和封建統治的依據之一。典例3[山東濰坊2022三模]如表為唐代兩種不同的賦稅制度。從前者向后者的轉變反映出當時制度 征收方式租庸調制 租:政府授田的男丁,每年須交納粟二石庸:每丁每年須為國家服勞役二十日調:每丁按照當地的出產,每年輸納絹二匹、綾二丈、綿三兩兩稅法 全國各地的人民,一律以現有男丁與田地數目為標準,劃分等級,規定稅額,分夏、秋兩季交納,其稅額概以錢計,再折合綾絹繳納封建剝削減輕 B.貨幣經濟發展C.人身控制加強 D.實物地租消失【解析】根據材料“租庸調制”“一律以現有男丁與田地數目為標準,劃分等級,規定稅額,分夏、秋兩季交納,其稅額概以錢計,再折合綾絹繳納”等信息可知,租庸調的賦稅制度主要收取實物為主,并且課稅名目繁雜,而兩稅法將人丁與田地數目為標準,稅額概以錢計,即收取貨幣為主,因此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唐代兩種不同的賦稅制度下由收取實物稅到貨幣稅的轉變,體現了貨幣經濟的發展現象,B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唐代兩種不同的賦稅制度,沒有體現封建剝削程度,無法得出封建剝削減輕的結論,排除A項;唐兩稅法改變了自戰國以來的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而“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體現了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松弛,排除C項;兩稅法規定稅額以錢計算,但不代表實物地租消失,排除D項。【模擬測試】1.[湖南衡陽2022全真模擬]魏晉南北時期,世家豪族勢力膨脹,察舉大權已被地方名士控制,察舉征辟制的弊端逐漸顯露,導致人才匱乏。群臣建議征召賢士,皇帝允準并要求“訪于本州評議”,同時官員在向上薦舉人才的書折中大多有“謹條(列舉)資品,乞蒙簡察”字樣。這說明該時期A.官員考核趨于嚴謹 B.品評風氣影響選官C.中央集權不斷強化 D.世官制度遭到沖擊2.[湖北宜昌2022四模]東漢順帝陽嘉年間(132年-135年)下詔:每年從地方各郡推薦的孝廉,要集中到京城洛陽考試,“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箋奏”,即來自儒生者要考各派的儒家經典解釋,來自文職吏員者要考各類公文寫作。這是以國家名義集中進行的每年分科考試的萌芽,這一歷史現象較適用于研究A.皇帝征召制的產生 B.科舉制產生的淵源C.九品中正制的沒落 D.八股取士制的僵化3.[遼寧2022一模]史載“武德,貞觀世重資蔭”,據統計,“從武德五年至顯慶六年(622~661)的40年間,進士及第共290人,其中貞觀年間年均錄取9人;永徽、顯慶年間年均錄取14人,只及顯慶時期每年人流(官階從九品外登人九品內)總數1400人的百分之一”。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唐初社會秩序動蕩 B.九品中正制的崩潰C.科舉制度存在弊病 D.門閥世族勢力強大4.[河北省級聯測2022八聯]唐代科舉中第的考生稱主考官為“座主”,自稱“門生”,相互稱“同年”。唐武宗會昌三年,中書上奏稱:“今日已后,進士及第,任一度參見有司(座主),向后不得聚集參謁,及于有司宅置宴。不得聚集同年進士,廣為宴會。”武宗準奏。此規定A.避免了朝政大權旁落 B.加強了朝廷對官僚集團的掌控C.完善了科舉選官程序 D.改變世家大族把持政權的局面5.[湖南永州2022三模]魏晉以來,強宗大族雄踞鄉間,武斷鄉曲,朝廷依靠他們才能貫徹對地方的統治。但隋唐之際,很多名門望族乃至一般士族的成員紛紛離開其籍貫族源地,遷居“長安——洛陽”京畿之地。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選官用人制度的重大變化 B.京畿之地經濟文化發展的吸引C.國家政治統一與社會穩定 D.朝廷加強中央集權的強制遷移6.[河南新鄉2022三模]唐代擇官考試的主要內容是試書、判,其中“判”又稱“判牘”“判狀”“判詞”,是司法人員對案件是非曲直之判斷與評價結果的文字體現,即法律判斷的文書。《通典》對唐代選拔官吏的標準有言:“不習經書史無以立身,不習法理無以效職。”唐代這一擇官標準旨在A.提高封建統治效能 B.深化依法治國觀念C.完善考試選官制度 D.培養法律專業人才7.[廣東廣州2022三模]唐朝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基礎上,設立了政事堂議政制度,主要由皇帝親信主持集體商議;參與政事堂議政的除了三省長官,還有皇帝直接指派的親信官員參與議政。政事堂初設于門下省,后改設到中書省,唐朝中期將政事堂議政處設在中書門下省,兩省合署辦公之所。唐朝政事堂的演變A.加強了皇帝獨裁權力 B.提高了尚書省的地盤C.有利于決策的科學性 D.取消了宰相的決策權8.[湖南2022模擬]“(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權,擴大了議政人員的名額,收到了集思廣益的效果。各部職責有明確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權與政令的貫徹執行,提高了行政效率。”這表明三省六部制A.使君主專制統治空前強化 B.充分發揮了國家機構的效能C.有效的限制了皇權的濫用 D.具有三權分立政治的民主性9.[重慶2022三模]從政事堂制度形成過程中可以看出,封建統治者為了使他們“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消滅,就需要有一個表面上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于是,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的政事堂,便從控制矛盾和沖突的需要中產生了。這說明設立政事堂是為了( )A.分割宰相權力 B.緩解君相矛盾C.強化皇權專制 D.維護政治穩定10.[江蘇2022考前押題密卷]唐代,因三省長官品位崇高,不輕易授人,中書令、侍中也不再常設。唐太宗特置參知政事、參預朝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等名號,高宗以后這些名號逐漸統一,固定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凡以本官加帶此類頭銜的官員,即為宰相。宰相人數的增加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規范了朝廷的決策程序C.加強了封建君主專制 D.削弱了門閥士族的勢力11.[山西臨汾2022考前適應考]輸籍法是隋代制定的各戶等級和納稅標準的辦法,即由中央政府制定戶等劃分的標準,發到州縣,各縣依樣確定戶籍,強制隱庇戶口向政府登記,旨在拆散大戶,析出若干小戶。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B.加強中央集權C.促進小農經濟的發展 D.維護社會安定12.[福建三明2022三模]下圖為唐朝嶺南道懷集百姓在繳納庸調時,由地方官折納成銀餅上交朝廷。下圖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貨幣地租取代實物地租 B.賦稅征收方式靈活C.政府減輕百姓賦稅負擔 D.白銀進入流通領域13.[廣東2022考前沖刺]《唐會要》記載:(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六月敕“如聞河東、河北官人職田(政府按官職品級授給官吏作為俸祿的田地),既納地租,仍收桑課,田樹兼稅,民何以堪”。據此可推知唐朝時期( )A.國有土地下佃農的負擔沉重 B.均田制推行官吏獲得了土地C.兩稅法實施加重了人民負擔 D.封建剝削使自耕農經濟解體14.[安徽廣德2022七聯]關于唐代的兩稅制,宰相陸贄說:“定稅之初,皆計緡錢。納稅之時,多配綾絹。往者納絹一匹,當錢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納絹一匹,當錢一千五六百文。往輸其一,今過于二。”據此可知,兩稅法的實施A.是對租庸調制的完善 B.加重了農民負擔C.使納銀條件完全具備 D.抑制了土地兼并15.[海南海口2022診斷]唐代的兩稅法“將租庸調以及戶稅、地稅、青苗錢等合并,統一開征兩稅,納稅項目減少,繳納時間集中,省去了原來的‘旬輸月送’的麻煩和稅吏催繳的痛苦”。這說明,兩稅法的實行A.大大減輕百姓稅額負擔 B.降低了賦稅征納的成本C.放松了對農民人身控制 D.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16.[湖北十一校2022二聯]下表是天寶十四載與乾元三年的戶數變化。據此可知( )表:天寶十四載與乾元三年戶數比較表戶口 天寶十四載(755 年) 百分比 乾元三年(760年) 百分比戶數 總戶數 8914709 100% 1933174 100%不課戶 3565501 40% 1174519 61%課戶 5349280 60% 758582 39%A.戰爭致使戶口數量下滑 B.百姓賦稅負擔明顯加重C.土地買賣趨向于合法化 D.政府財政收入大量減少答案與解析1.【答案】B【解析】魏晉時期,察舉制被地方豪強掌控,弊端逐漸顯現,群臣建議將選拔官員的權力下放至地方,或者揀選官員時候也多側重資品,這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品評風氣影響了選官,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官員選拔而非考核,排除A項;材料內容與中央集權無關,排除C項;世官制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逐漸破壞了,排除D項。2.【答案】B【解析】材料“這是以國家名義集中進行的每年分科考試的萌芽,”與后來的科舉制有相似的地方,因此,可用來研究科舉制產生的淵源,B項正確;征召制是由皇帝直接下詔,指名直接聘請那些有一定才能又不肯出仕的社會賢者、隱居高士、學者名流做官,與材料分科考試無關,排除A項;九品中正制的沒落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八股取士制的僵化主要指八股文成為考試文體的定制后,非八股文章一概不錄,更有甚者,連文字筆畫錯誤的好的文章也不能錄取。由于這種文體在后來日益固定和僵化,強化士子們對文體形式上和諧、完美的要求,其內容的真善美為次之.故一篇標準的八股文,形式上工整、對仗,但內容空疏、乏味。八股文外在形式的僵硬與內在思想空洞的畸形結構,導致了士人思想的僵化、枯竭,乃至整個社會系統的凝固、停滯。因此,材料無法用來研究八股取士制的僵化,排除D項。3.【答案】D【解析】材料所述現象是唐代早期通過科舉途徑為官的人數不多,“重資蔭”說明多數官員是通過門蔭的方式為官的。題干問的是此現象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是世族勢力強大造成的,D項正確;這種情況與社會秩序動蕩無關,排除A項;也不是因為九品中正制的崩潰而造成,排除B項;此時期科舉制不夠完善,但這不是此現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4.【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后不得聚集參謁……不得聚集同年進士”可知,這一規定減少了“門生”“座主”和“同年”考生之間的私人聯系,有利于加強朝廷對官員的掌控,B項正確;“避免了”過于絕對,排除A項;這一規定是科舉之后對官員的管理措施,不屬于科舉選官程序,排除C項;科舉制的實施改變了世家大族把持政權的局面,排除D項。5.【答案】A【解析】隋唐科舉制度成為選官用人的主要途徑,考試合格后取得做官的資格,通過吏部的面試考核才能正式授官,A項正確;B、C兩項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項不符合史實。6.【答案】A【解析】根據“唐代擇官考試的主要內容是試書、判”“不習經書史無以立身,不習法理無以效職。”可得出,唐朝的擇官標準,更加注重官員的實際治理能力以及文化素養,為的是提高封建統治的效能,A項;唐朝沒有依法治國,排除B項;C項是客觀影響,排除;D項不是其主旨,排除。7.【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設立了政事堂議政制度”、“政事堂初設于門下省,后改設到中書省,唐朝中期將政事堂議政處設在中書門下省,兩省合署辦公之所”,可知政事堂議政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促進決策的科學性,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加強君權,排除A項;“提高了”表述錯誤,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相勸,排除D項。8.【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收到了集思廣益的效果;有利于皇帝的集權與政令的貫徹執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得出充分發揮了國家機構的效能,B項正確;使君主專制統治空前強化的是明清時期,排除A項;根據材料“三省六部制有利于皇帝的集權”,不利于限制君權,排除C項;三省六部制是君主專制下的中央官制,而不是民主制度下的三權分立,排除D項。9.【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封建統治者為了使他們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消滅,就需要有一個表面上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可以看出政事堂的設置實質是為了維護皇權的專制,C項正確;分割相權仍然是為了加強皇權,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強化皇權,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皇權的強化,排除D項。10.【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三省六部制之下,增加宰相人數,是為了進一步分散相權,加強皇權,C項正確;人數增加不利于提高效率,排除A項;人數增加與決策規范沒有關聯,排除B項;材料沒有針對門閥,排除D項。11.【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中對輸籍法的表述可知,這種確定各戶等級和納稅標準的辦法,可以把隱匿戶口強制登記,從而拆析出若干小戶,這樣就導致了戶數的增加,從而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A項正確;材料同加強中央集權無關,排除B項;促進小農經濟的發展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項;維護社會安定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項。12.【答案】B【解析】通過觀察圖片及文字說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722年”即唐朝初期,地方政府專門安排官員,負責將均田制下農民繳納的庸調,“折納”成銀餅上交朝廷,可以用來說明當時賦稅征收方式靈活,B項正確;地方官把庸調折納成銀餅,不能說明農民交納的是貨幣地租,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政府“減輕”了百姓賦稅負擔,排除C項;白銀進入流通領域與“銀餅上交朝廷”不符,排除D項。13.【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河東、河北官人職田……既納地租,仍收桑課,田樹兼稅,民何以堪”可知,耕種職田(國有土地的一類)的佃農,在交租之外還要另交別立名目的桑課等,說明佃農負擔沉重,A項正確;官人職田不屬于均田制內容,排除B項;兩稅法是在唐德宗時期(780年)開始實行的,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材料與自耕農經濟無關,排除D項。14.【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唐代賦役制度。由題干材料信息“定稅之初,皆計緡錢”可知賦稅征收不收米谷而改收貨幣;由題干材料信息“納稅之時,多配綾絹”可知兩稅法在實施中被迫改貨幣計征為折納實物;再由題干材料信息“往輸其一,今過于二”可知農民要賤賣絹帛、谷物交納稅錢,據此可推知農民的負擔增加了,B項正確;兩稅法是在均田制破壞、租庸調制無法維持的背景下實施的,排除A項;由題干材料信息“定稅之初,皆計緡錢”可知兩稅法改實物計征為貨幣計征;由題干材料信息“納稅之時,多配綾絹”可知當時尚不具備完全用錢來征稅的條件,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晚期因美洲白銀的大量輸入才實現了賦役征銀,排除C項;兩稅法改變了過去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根據土地和資產的多少來征稅,兩稅法下土地可以合法買賣,不存在抑制土地兼并問題,排除D項。15.【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兩稅法的實行不僅便利了百姓納稅,也便利了稅吏征收,這說明兩稅法提高了稅款的征納效率,降低了稅款征納的成本,B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大大減輕了百姓稅額負擔,排除A項;雖然兩稅法“以資產為宗”既放松了對農民人身控制,也穩定了國家財政收入,但材料并沒有涉及,排除C、D兩項。16.【答案】B【解析】依據表格信息可知,與755年相比,760年的總戶數銳減,課戶數量減少,結合所學可知,戶數和課戶數量減少,必然會影響政府的賦稅收入,政府會加大賦稅征收,使得百姓賦稅負擔加重,B項正確;“戰爭致使戶口數量下滑”是材料反映的現象,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項;材料與“土地買賣趨向于合法化”無關,排除C項;戶數和課戶數量減少會影響財政收入,但是“大量減少”表述錯誤,排除D項。(二)教 師 版【時空坐標】【知識梳理】 選官制度 1.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含義:中央委任中正官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共分九等。 (2)選拔標準:曹魏時,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從西晉開始,主要看重家世。 (3)作用: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4)衰落:隨著士族的沒落,九品中正制無法繼續。2.隋唐:科舉制(1)形成:隋朝建立后,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度形成。(2)發展①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②武則天擴大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3)影響:科舉制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比較】九品中正制與科舉制比較二、三省六部制 1.歷程⑴魏晉南北朝:尚書臺改稱尚書省,與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三省,它們共同輔助決策,行使權力⑵隋唐時期:隋文帝時,中央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3)唐太宗時期:三省長官共議國事,執宰相之職。宰相議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稱中書門下。政事堂的設立提高了行政效率。2.職責:中書、門下和尚書三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3.意義: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影響三、 賦稅制度1.魏晉時期:租調制,按戶征收糧和絹帛。2.北魏時期 (1)土地制度:均田制。【釋義】 均田制是指政府在不觸動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礎上,把無主荒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農民耕種,接受土地的農民要向封建國家交納賦稅和服役,土地只允許使用不允許買賣。 (2)賦稅制度:租調制。 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成年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3.唐初:租庸調制 (1)內容:21—59歲的成年男子除租、調外,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 (2)作用: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4.唐中后期:兩稅法 (1)原因: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降。為了解決財政困難,780年,唐政府推行兩稅法。 (2)內容 ①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3)影響 ①兩稅法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 ②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圖解】古代選官制度演變【圖解】九品中正制【解讀】九品中正制初行時,將評品人物之權收歸中央,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圖解】唐代科舉制圖為《唐書》所載830名進士的出身分布比例,出身士族的占很大比例,出身寒族以及小姓的占比較小,說明唐代科舉制雖兼顧多個階層但并不完善。【圖解】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有三省分權制衡的但從主觀動機到客觀效果都在于削弱相權強化君權,因而與近代分權思想不可相并。【辨析】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度1.區別:均田制是土地分配制度,租庸調則是賦稅政策,二者定義不同,適用范圍不同,沿革歷史時期不同。2.聯系:租庸調以均田制為基礎和存在的依據,同時也正是由于均田制沒有真正得到貫徹,租庸調制在中唐之后為兩稅法所取代。【圖解】唐代稅制【重難突破】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1.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的發展演變與趨勢2.比較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典例1[四川大數據精準教學聯盟2022二聯]唐初至中期,朝廷重臣多國子監、太學畢業,并以進士及第而入仕為榮。唐后期,“國家之仕進者,必舉于州縣,然后升于禮部吏部”,再也沒有“或太學高第,或諸州進士”的排序了。這反映了A.官員文化素質降低 B.人才選拔方式調整C.考試舞弊行為杜絕 D.科考選才范圍擴大【答案】D【解析】唐中期以前,皇室和高級官員子弟為主體的國子監、太學學生更容易進士及第;唐后期,地方考試后推薦到中央的考生更容易進士及第。這一變化說明世家大族的影響削弱,官員選拔的范圍擴大,D項正確;唐后期地方考生間競爭更激烈,這對人才的文化素質要求更高,排除A項;仍是實行科舉取士,排除B項;雖削弱了世家大族對科考的影響,但這一調整杜絕不了考試舞弊行為,排除C項。二、漢唐以來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特點(1)皇帝通過不斷壓抑、削弱相權來加強皇權。宰相制度沿著相權的步步削弱,君權的逐漸強化這根主線發展。(2)中朝官向外朝官轉化。中朝在牽制、架空外朝的同時演變。久而久之逐步發展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機構。(3)宰相職位的設置由實位轉向虛位。由實位到虛位反映的是宰相權限及權威的下降,宰相不再專職是對相權的限制壓縮。(4)宰相權力不斷分化。宰相既實行分權,在同一機構中往往設置幾個宰相職位,又注重事權的相對集中,彌補分權的效率低下的弊端。典例2[遼寧葫蘆島2022二模]22.如表是唐中后期出身于非三省長官的宰相人數及參與機構變化的統計情況。這反映了當時宰相總人數 出身于非三省長官的宰相人數 機構變化唐肅宗 16 14 翰林學士開始參政唐代宗 12 10 置內樞密使唐德宗 35 33唐憲宗 29 27 翰林學士草詔權A.中樞權力結構的重構 B.三省內部制衡機制強化C.相權擴大威脅了皇權 D.中央行政效率不斷加強【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唐中后期出身于非三省長官的宰相人數及參與機構變化的統計表”中的信息,可知,唐中后期多數宰相都不是出身于三省長官。結合所學可知,唐初實行三省制,三省長官均為宰相;唐中后期出身于非三省長官的宰相人數不斷增多,反映了當時中樞權力結構的重構,A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三省內部制衡機制強化”,排除B項;出身于非三省長官的宰相人數多是分散相權的體現,這有利于加強皇權,排除C項;僅憑材料不能得出“中央行政效率不斷加強”,排除D項。三、全面理解中國古代賦稅制度1.演變的特點(1)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步向以土地財產為主轉變(以兩稅法為標志),直至取消人頭稅(以攤丁入畝為標志),反映了封建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的逐漸松弛。(2)農民由必須服徭役逐漸發展為納絹代役(以租庸調制中的“庸”為標志)(3)賦稅由以實物為主向以貨幣為主轉變(以一條鞭法為標志),反映了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4)征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展為基本定時(以兩稅法為標志)。(5)稅種由繁雜多項逐漸演變為簡化單一(以一條鞭法為標志)。2.調整的原因(1)王朝建立之初,統治者吸取前朝教訓而減輕賦稅。(2)在國家控制大量無主土地而推行均田制時實行租調制。(3)為了解決經濟困難,增加財政收入,調整賦稅制度。(4)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3.產生的影響(1)王朝之初,統治者減輕賦稅,迅速改變經濟凋敝、民不聊生的狀況,緩和了階級矛盾后,有利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2)國家經濟出現困難時,統治者通過稅制改革,擴大了國家稅源,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3)臨時加深的苛捐雜稅,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成為農民起義的原因之一。4.對賦稅制度演變的認識(1)隨著歷史的進步,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松弛。(2)用銀兩收稅是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經濟活躍及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相應反映。(3)賦稅制度的沿革取決于生產關系和生產力水平,實質體現了對生產關系的調整。(4)封建國家賦稅的合理與否關系到社會的進步與倒退,是評價歷史人物和封建統治的依據之一。典例3[山東濰坊2022三模]如表為唐代兩種不同的賦稅制度。從前者向后者的轉變反映出當時制度 征收方式租庸調制 租:政府授田的男丁,每年須交納粟二石庸:每丁每年須為國家服勞役二十日調:每丁按照當地的出產,每年輸納絹二匹、綾二丈、綿三兩兩稅法 全國各地的人民,一律以現有男丁與田地數目為標準,劃分等級,規定稅額,分夏、秋兩季交納,其稅額概以錢計,再折合綾絹繳納封建剝削減輕 B.貨幣經濟發展C.人身控制加強 D.實物地租消失【解析】根據材料“租庸調制”“一律以現有男丁與田地數目為標準,劃分等級,規定稅額,分夏、秋兩季交納,其稅額概以錢計,再折合綾絹繳納”等信息可知,租庸調的賦稅制度主要收取實物為主,并且課稅名目繁雜,而兩稅法將人丁與田地數目為標準,稅額概以錢計,即收取貨幣為主,因此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唐代兩種不同的賦稅制度下由收取實物稅到貨幣稅的轉變,體現了貨幣經濟的發展現象,B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唐代兩種不同的賦稅制度,沒有體現封建剝削程度,無法得出封建剝削減輕的結論,排除A項;唐兩稅法改變了自戰國以來的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而“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體現了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松弛,排除C項;兩稅法規定稅額以錢計算,但不代表實物地租消失,排除D項。【模擬測試】1.[湖南衡陽2022全真模擬]魏晉南北時期,世家豪族勢力膨脹,察舉大權已被地方名士控制,察舉征辟制的弊端逐漸顯露,導致人才匱乏。群臣建議征召賢士,皇帝允準并要求“訪于本州評議”,同時官員在向上薦舉人才的書折中大多有“謹條(列舉)資品,乞蒙簡察”字樣。這說明該時期A.官員考核趨于嚴謹 B.品評風氣影響選官C.中央集權不斷強化 D.世官制度遭到沖擊【答案】B【解析】魏晉時期,察舉制被地方豪強掌控,弊端逐漸顯現,群臣建議將選拔官員的權力下放至地方,或者揀選官員時候也多側重資品,這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品評風氣影響了選官,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官員選拔而非考核,排除A項;材料內容與中央集權無關,排除C項;世官制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逐漸破壞了,排除D項。2.[湖北宜昌2022四模]東漢順帝陽嘉年間(132年-135年)下詔:每年從地方各郡推薦的孝廉,要集中到京城洛陽考試,“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箋奏”,即來自儒生者要考各派的儒家經典解釋,來自文職吏員者要考各類公文寫作。這是以國家名義集中進行的每年分科考試的萌芽,這一歷史現象較適用于研究A.皇帝征召制的產生 B.科舉制產生的淵源C.九品中正制的沒落 D.八股取士制的僵化【答案】B【解析】材料“這是以國家名義集中進行的每年分科考試的萌芽,”與后來的科舉制有相似的地方,因此,可用來研究科舉制產生的淵源,B項正確;征召制是由皇帝直接下詔,指名直接聘請那些有一定才能又不肯出仕的社會賢者、隱居高士、學者名流做官,與材料分科考試無關,排除A項;九品中正制的沒落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八股取士制的僵化主要指八股文成為考試文體的定制后,非八股文章一概不錄,更有甚者,連文字筆畫錯誤的好的文章也不能錄取。由于這種文體在后來日益固定和僵化,強化士子們對文體形式上和諧、完美的要求,其內容的真善美為次之.故一篇標準的八股文,形式上工整、對仗,但內容空疏、乏味。八股文外在形式的僵硬與內在思想空洞的畸形結構,導致了士人思想的僵化、枯竭,乃至整個社會系統的凝固、停滯。因此,材料無法用來研究八股取士制的僵化,排除D項。3.[遼寧2022一模]史載“武德,貞觀世重資蔭”,據統計,“從武德五年至顯慶六年(622~661)的40年間,進士及第共290人,其中貞觀年間年均錄取9人;永徽、顯慶年間年均錄取14人,只及顯慶時期每年人流(官階從九品外登人九品內)總數1400人的百分之一”。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唐初社會秩序動蕩 B.九品中正制的崩潰C.科舉制度存在弊病 D.門閥世族勢力強大【答案】D【解析】材料所述現象是唐代早期通過科舉途徑為官的人數不多,“重資蔭”說明多數官員是通過門蔭的方式為官的。題干問的是此現象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是世族勢力強大造成的,D項正確;這種情況與社會秩序動蕩無關,排除A項;也不是因為九品中正制的崩潰而造成,排除B項;此時期科舉制不夠完善,但這不是此現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4.[河北省級聯測2022八聯]唐代科舉中第的考生稱主考官為“座主”,自稱“門生”,相互稱“同年”。唐武宗會昌三年,中書上奏稱:“今日已后,進士及第,任一度參見有司(座主),向后不得聚集參謁,及于有司宅置宴。不得聚集同年進士,廣為宴會。”武宗準奏。此規定A.避免了朝政大權旁落 B.加強了朝廷對官僚集團的掌控C.完善了科舉選官程序 D.改變世家大族把持政權的局面【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后不得聚集參謁……不得聚集同年進士”可知,這一規定減少了“門生”“座主”和“同年”考生之間的私人聯系,有利于加強朝廷對官員的掌控,B項正確;“避免了”過于絕對,排除A項;這一規定是科舉之后對官員的管理措施,不屬于科舉選官程序,排除C項;科舉制的實施改變了世家大族把持政權的局面,排除D項。5.[湖南永州2022三模]魏晉以來,強宗大族雄踞鄉間,武斷鄉曲,朝廷依靠他們才能貫徹對地方的統治。但隋唐之際,很多名門望族乃至一般士族的成員紛紛離開其籍貫族源地,遷居“長安——洛陽”京畿之地。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選官用人制度的重大變化 B.京畿之地經濟文化發展的吸引C.國家政治統一與社會穩定 D.朝廷加強中央集權的強制遷移【答案】A【解析】隋唐科舉制度成為選官用人的主要途徑,考試合格后取得做官的資格,通過吏部的面試考核才能正式授官,A項正確;B、C兩項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項不符合史實。6.[河南新鄉2022三模]唐代擇官考試的主要內容是試書、判,其中“判”又稱“判牘”“判狀”“判詞”,是司法人員對案件是非曲直之判斷與評價結果的文字體現,即法律判斷的文書。《通典》對唐代選拔官吏的標準有言:“不習經書史無以立身,不習法理無以效職。”唐代這一擇官標準旨在A.提高封建統治效能 B.深化依法治國觀念C.完善考試選官制度 D.培養法律專業人才【答案】A【解析】根據“唐代擇官考試的主要內容是試書、判”“不習經書史無以立身,不習法理無以效職。”可得出,唐朝的擇官標準,更加注重官員的實際治理能力以及文化素養,為的是提高封建統治的效能,A項;唐朝沒有依法治國,排除B項;C項是客觀影響,排除;D項不是其主旨,排除。7.[廣東廣州2022三模]唐朝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基礎上,設立了政事堂議政制度,主要由皇帝親信主持集體商議;參與政事堂議政的除了三省長官,還有皇帝直接指派的親信官員參與議政。政事堂初設于門下省,后改設到中書省,唐朝中期將政事堂議政處設在中書門下省,兩省合署辦公之所。唐朝政事堂的演變A.加強了皇帝獨裁權力 B.提高了尚書省的地盤C.有利于決策的科學性 D.取消了宰相的決策權【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設立了政事堂議政制度”、“政事堂初設于門下省,后改設到中書省,唐朝中期將政事堂議政處設在中書門下省,兩省合署辦公之所”,可知政事堂議政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促進決策的科學性,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加強君權,排除A項;“提高了”表述錯誤,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相勸,排除D項。8.[湖南2022模擬]“(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權,擴大了議政人員的名額,收到了集思廣益的效果。各部職責有明確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權與政令的貫徹執行,提高了行政效率。”這表明三省六部制A.使君主專制統治空前強化 B.充分發揮了國家機構的效能C.有效的限制了皇權的濫用 D.具有三權分立政治的民主性【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收到了集思廣益的效果;有利于皇帝的集權與政令的貫徹執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得出充分發揮了國家機構的效能,B項正確;使君主專制統治空前強化的是明清時期,排除A項;根據材料“三省六部制有利于皇帝的集權”,不利于限制君權,排除C項;三省六部制是君主專制下的中央官制,而不是民主制度下的三權分立,排除D項。9.[重慶2022三模]從政事堂制度形成過程中可以看出,封建統治者為了使他們“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消滅,就需要有一個表面上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于是,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的政事堂,便從控制矛盾和沖突的需要中產生了。這說明設立政事堂是為了( )A.分割宰相權力 B.緩解君相矛盾C.強化皇權專制 D.維護政治穩定【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封建統治者為了使他們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消滅,就需要有一個表面上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可以看出政事堂的設置實質是為了維護皇權的專制,C項正確;分割相權仍然是為了加強皇權,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強化皇權,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皇權的強化,排除D項。10.[江蘇2022考前押題密卷]唐代,因三省長官品位崇高,不輕易授人,中書令、侍中也不再常設。唐太宗特置參知政事、參預朝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等名號,高宗以后這些名號逐漸統一,固定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凡以本官加帶此類頭銜的官員,即為宰相。宰相人數的增加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規范了朝廷的決策程序C.加強了封建君主專制 D.削弱了門閥士族的勢力【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三省六部制之下,增加宰相人數,是為了進一步分散相權,加強皇權,C項正確;人數增加不利于提高效率,排除A項;人數增加與決策規范沒有關聯,排除B項;材料沒有針對門閥,排除D項。11.[山西臨汾2022考前適應考]輸籍法是隋代制定的各戶等級和納稅標準的辦法,即由中央政府制定戶等劃分的標準,發到州縣,各縣依樣確定戶籍,強制隱庇戶口向政府登記,旨在拆散大戶,析出若干小戶。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B.加強中央集權C.促進小農經濟的發展 D.維護社會安定【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中對輸籍法的表述可知,這種確定各戶等級和納稅標準的辦法,可以把隱匿戶口強制登記,從而拆析出若干小戶,這樣就導致了戶數的增加,從而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A項正確;材料同加強中央集權無關,排除B項;促進小農經濟的發展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項;維護社會安定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項。12.[福建三明2022三模]下圖為唐朝嶺南道懷集百姓在繳納庸調時,由地方官折納成銀餅上交朝廷。下圖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貨幣地租取代實物地租 B.賦稅征收方式靈活C.政府減輕百姓賦稅負擔 D.白銀進入流通領域【答案】B【解析】通過觀察圖片及文字說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722年”即唐朝初期,地方政府專門安排官員,負責將均田制下農民繳納的庸調,“折納”成銀餅上交朝廷,可以用來說明當時賦稅征收方式靈活,B項正確;地方官把庸調折納成銀餅,不能說明農民交納的是貨幣地租,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政府“減輕”了百姓賦稅負擔,排除C項;白銀進入流通領域與“銀餅上交朝廷”不符,排除D項。13.[廣東2022考前沖刺]《唐會要》記載:(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六月敕“如聞河東、河北官人職田(政府按官職品級授給官吏作為俸祿的田地),既納地租,仍收桑課,田樹兼稅,民何以堪”。據此可推知唐朝時期( )A.國有土地下佃農的負擔沉重 B.均田制推行官吏獲得了土地C.兩稅法實施加重了人民負擔 D.封建剝削使自耕農經濟解體【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河東、河北官人職田……既納地租,仍收桑課,田樹兼稅,民何以堪”可知,耕種職田(國有土地的一類)的佃農,在交租之外還要另交別立名目的桑課等,說明佃農負擔沉重,A項正確;官人職田不屬于均田制內容,排除B項;兩稅法是在唐德宗時期(780年)開始實行的,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材料與自耕農經濟無關,排除D項。14.[安徽廣德2022七聯]關于唐代的兩稅制,宰相陸贄說:“定稅之初,皆計緡錢。納稅之時,多配綾絹。往者納絹一匹,當錢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納絹一匹,當錢一千五六百文。往輸其一,今過于二。”據此可知,兩稅法的實施A.是對租庸調制的完善 B.加重了農民負擔C.使納銀條件完全具備 D.抑制了土地兼并【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唐代賦役制度。由題干材料信息“定稅之初,皆計緡錢”可知賦稅征收不收米谷而改收貨幣;由題干材料信息“納稅之時,多配綾絹”可知兩稅法在實施中被迫改貨幣計征為折納實物;再由題干材料信息“往輸其一,今過于二”可知農民要賤賣絹帛、谷物交納稅錢,據此可推知農民的負擔增加了,B項正確;兩稅法是在均田制破壞、租庸調制無法維持的背景下實施的,排除A項;由題干材料信息“定稅之初,皆計緡錢”可知兩稅法改實物計征為貨幣計征;由題干材料信息“納稅之時,多配綾絹”可知當時尚不具備完全用錢來征稅的條件,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晚期因美洲白銀的大量輸入才實現了賦役征銀,排除C項;兩稅法改變了過去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根據土地和資產的多少來征稅,兩稅法下土地可以合法買賣,不存在抑制土地兼并問題,排除D項。15.[海南海口2022診斷]唐代的兩稅法“將租庸調以及戶稅、地稅、青苗錢等合并,統一開征兩稅,納稅項目減少,繳納時間集中,省去了原來的‘旬輸月送’的麻煩和稅吏催繳的痛苦”。這說明,兩稅法的實行A.大大減輕百姓稅額負擔 B.降低了賦稅征納的成本C.放松了對農民人身控制 D.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兩稅法的實行不僅便利了百姓納稅,也便利了稅吏征收,這說明兩稅法提高了稅款的征納效率,降低了稅款征納的成本,B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大大減輕了百姓稅額負擔,排除A項;雖然兩稅法“以資產為宗”既放松了對農民人身控制,也穩定了國家財政收入,但材料并沒有涉及,排除C、D兩項。16.[湖北十一校2022二聯]下表是天寶十四載與乾元三年的戶數變化。據此可知( )表:天寶十四載與乾元三年戶數比較表戶口 天寶十四載(755 年) 百分比 乾元三年(760年) 百分比戶數 總戶數 8914709 100% 1933174 100%不課戶 3565501 40% 1174519 61%課戶 5349280 60% 758582 39%A.戰爭致使戶口數量下滑 B.百姓賦稅負擔明顯加重C.土地買賣趨向于合法化 D.政府財政收入大量減少【答案】B【解析】依據表格信息可知,與755年相比,760年的總戶數銳減,課戶數量減少,結合所學可知,戶數和課戶數量減少,必然會影響政府的賦稅收入,政府會加大賦稅征收,使得百姓賦稅負擔加重,B項正確;“戰爭致使戶口數量下滑”是材料反映的現象,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項;材料與“土地買賣趨向于合法化”無關,排除C項;戶數和課戶數量減少會影響財政收入,但是“大量減少”表述錯誤,排除D項。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