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歷史《綱要(上)》同步學案( 第二單元)學生版+教師版(知識框架+階段特征+重點梳理+單元測試)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歷史《綱要(上)》同步學案( 第二單元)學生版+教師版(知識框架+階段特征+重點梳理+單元測試)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同步學案(知識框架+階段特征+重點梳理+單元測試)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單元知識總結
(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一)學 生 版
【知識框架】
【階段特征】
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220~589年)------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
1.總體特征:魏晉南北朝是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時期。
2.具體表現
(1)政治方面:
①長期處于國家分裂時期,戰亂不斷,民族交融加強。九品中正制維護士族的政治特權,選拔官員看重出身和門第,不注重才能。
②政治制度上出現了三省制。
經濟方面:北方經濟遭到破壞,南方經濟得到發展。
(3)文化方面
①此時佛教盛行,佛教文化突出。
②書法藝術進入自覺階段,出現了王羲之、王獻之等書法大家,東晉顧愷之的繪畫講究“以形寫神”,推動了繪畫藝術發展。
③北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古代四大農書之一,比較系統、完整地介紹了農林牧副漁業生產經驗和知識。
二、隋唐五代時期(581~960年)———封建社會的繁榮與再次分裂
1.總體特征:全面繁榮,成就突出,影響深遠,中華文明鼎盛時期。
2.具體表現
(1)政治方面:
①隋朝是我國歷史上繼往開來的重要朝代。隋朝開創或沿用前代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和府兵制對唐朝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②唐以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唐朝前期,統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訓,注意調整統治政策,政治比較清明,階級矛盾相對緩和,社會經濟相對繁榮,民族關系和睦融洽,對外交流盛況空前,文化事業興旺發達,出現了“貞觀之治”、武則天的統治、“開元盛世”。唐朝后期,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而衰,此后,地方上形成藩鎮割據,政局混亂。
(2)經濟方面
①隋朝繼續實行北魏以來的均田制、租調制,開鑿了大運河,經濟曾一度繁榮,為唐的封建經濟繁榮打下基礎。
②唐朝前期,封建經濟呈現全面繁榮的景象。唐朝后期,安史之亂使農業生產遭到破壞,土地兼并使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無法維持,兩稅法也未使經濟復蘇,但兩稅法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葉中國古代賦稅的基礎。
(3)民族關系方面:
①隋朝的統一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②唐朝統治者實行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加強了與周邊各族的關系,各民族進一步交融,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進步加強,唐朝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發展階段。
(4)對外關系方面:唐朝時,我國經濟和文化處于世界先進地位,對外交通發達,采取較開放的對外政策,唐朝同亞洲、歐洲各國間的往來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況,
(5)思想文化方面:隋唐時期的建筑、雕版印刷、天文、醫藥學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哲學、史學、宗教興盛;文學藝術光罐千古;體育活動也空前活躍。唐文化澤被深遠,促進了亞洲文明的發展和西方文明的進步,是“中華文化圈的源流,唐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巨大的不可磨滅的印跡。
【重點梳理】
重點1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發展趨勢
三國兩晉南北朝近四百年中,戰亂頻繁,國家分裂,但歷史在動蕩中前進
1.民族交融的趨勢:蜀國發展同南方少數民族友好關系;吳國少數民族同漢族開發江南;東漢以來五胡內遷,以及十六國混戰都促進了民族交融,為隋朝統一提供了條件。
2.經濟重心逐漸向南轉移的趨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頻繁,社會生產屢遭破壞,而江南地區相對穩定。從西晉末年起,直到南北朝,北方大批農民為躲避戰禍,紛紛南遷,為南方的農業生產增加了大量勞動力,并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他們同南方漢族人民以及從山區遷出定居的少數民族一起,興修水利,開墾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術有所提高,小麥開始推廣,牛耕得到普及。江南經濟的較大發展,開始改變我國農業經濟以北方黃河流域為重心的經濟格局,為南北經濟差距的縮小和全國的大統一創造了條件。
3.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趨勢:這其中有局部統一的三國鼎立,西晉的短期統一和前秦、北魏、北周對北方的次統一。
重點2 秦漢以來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及特點
演變
朝代 中樞政務機構
秦朝 三公九卿
西漢 三公九卿、中朝
東漢 書臺省
魏晉南北朝 三省
隋唐 三省六部制
2.特點
(1)皇帝通過壓抑、侵奪相權來加強皇權。
(2)內朝官向外朝官轉化。內朝在牽制、架空外朝的同時,逐步發展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機構。
(3)宰相職位的設置由實位轉向虛位,由實位到虛位,反映的是宰相權威的下降。宰相不再專職,是對相權的限制和壓縮。
(4)宰相權力不斷分化。宰相既實行分權,在同一機構中,往往置幾個宰相職位,又注重事權的相對集中,彌補分權效率低下的弊端。
重點3 從漢至唐的制度創新
重點4 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及趨勢
重點5 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沿革
1.規律總結 特征分類(中國古代賦稅史上的四大稅種):納稅主體、形式、內容具有多樣性,以田賦、丁稅為主。
以人丁為主要征稅依據:人頭稅,即丁稅,如租調制、租庸調制。
以土地和財產(田畝)為主要征稅依據:土地稅,即田租,如兩稅法。
征收貨幣:募役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
以戶為依據的財產稅,即調。
以成年男子為依據的搖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雜稅
2.沿革(演變)
(1)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步向以土地財產為主轉變(以兩稅法為標志),直至取消人頭稅(以攤丁入畝為標志),反映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的松弛。
(2)賦稅形式由實物為主到貨幣為主轉變(以一條鞭法為標志),反映了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
(3)征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展為基本定時(以兩稅法為標志)。
(4)稅種由繁雜多項逐漸演變為簡化單一(以一條鞭法為標志)。
(5)農民由必須服搖投逐漸發展為納絹代役(以庸為標志)。
(6)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商品征收重稅,商品稅所占比重增大。
上述演變體現了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這種演變說明,自然經濟中商品經濟的發展,封建統治者無法抗拒。
3.變化原因
(1)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發展。(2)農民的反抗斗爭。
(3)統治者順應形勢,鞏固統治,調整政策。
4.認識
(1)隨著歷史的進步,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2)用銀兩收稅則是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經濟活躍及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相應反映。
(3)賦稅制度的沿革取決于生產關系和生產力水平狀況,實質體現了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規律。
(4)賦稅是封建國家生存的經濟基礎,合理與否關系到社會進步與倒退,是評價歷史人物和封建統治的依據之一。賦稅制度的變化主觀上取決于統治者的素質,客觀上取決于生產力的進步。
【單元測試】
一、選擇題(共24小題,每題2分,共48分)
1.【湖南岳陽2022考前沖刺卷(三)】下圖所示為20世紀末在甘肅嘉峪關(河西走廊中部)考古發現的魏晉時期的《黃帝問道圖》(壁畫磚)。該圖可用于說明魏晉時期嘉峪關地區
A.“大一統”思想的強化 B.道教發展本土化
C.民族服飾的相互影響 D.民族認同感增強
2.[廣東汕頭2022二模]據《宋書》記載:南朝宋時期,路太后(孝武帝母)的侄孫路瓊之去拜訪中書令王僧達,被其譏笑祖上是王家的車夫。路太后震怒、請求孝武帝懲處。孝武帝回道:“瓊之年少、自不宜輕造詣(拜訪)。王僧達貴公子,豈可以此事加罪!”這可以用于說明,當時
A.門閥士族勢力較為強大 B.君主的權力受到削弱
C.庶族地主力量不斷增長 D.社會階層流動性加強
3.[湖南永州2022三模]南北朝時期,門第之風盛極一時,擇偶必先看門第出身,高門大姓結成一個封閉的婚姻圈,只在圈內通婚,不與庶族通婚,……與此同時,北朝不同民族之間的通婚卻越來越普遍,胡漢之間的婚姻風俗也相互影響。據此可知,南北朝時期( )
A.宗法制度發展完善得愈加系統嚴密 B.九品中正制強調出身門第血緣純正
C.民族之間的文化認同漸成時代潮流 D.門第觀念不影響胡漢之間通婚關系
4.[云南昭通2022一模]大體自永嘉元年開始,北方士族為躲避戰亂,紛紛渡江南下。東晉南朝各代政權都曾在其管轄區內設置僑州、郡、縣,安置、優撫北方南遷流民。北方流民即僑人保持原來的籍貫,另立戶籍,給予優待特權。這一措施的實施有利于
A.促進全國經濟格局變化 B.徹底解決藩鎮割據問題
C.進一步鞏固大一統格局 D.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漢化
5.[海南??谒男?022聯考]魏晉南北朝時期,畜牧業經濟一度在北方的主要農區大肆擴張,但在經歷一段時期的繁榮之后,繼而重新衰退,到北魏中期中原地區一度變為牧場的土地又恢復了農業生產。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自然條件發生重大變化 B.各族統治者推行不同的經濟政策
C.大量少數民族成為農業居民 D.北方統一后漢族地主把持了政權
6.[湖南隆回2022考前押題]北魏早期,祭祀以自然崇拜和女性祖先為主。孝文帝執政后改革傳統祭祀制度,華夏圣君日益與北魏統治者的血緣祖先結合成為北魏政權的祖先神并與儒家先賢共同成為祭祀的主要對象。這一改變意在
A.加速北魏政權的封建化 B.削弱鮮卑舊貴族勢力
C.鞏固大一統的政治局面 D.變革傳統的社會習俗
7.[廣東2022沖刺]如表所示是唐代嶺南節度使趙昌的任職情況。這從側面說明當時
姓名 籍貫 時間 所任官職 出處 備注
趙昌 天水 元和元年(806年)至元和一年(808年) 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安南都護、安南經略使、江陵尹、荊南節度使等 《舊唐書·憲宗紀》等 起于州府、兩任安南都護
A.地方官吏擁兵自重 B.中央政府重視對地方的管轄
C.唐朝統轄范圍廣闊 D.異地任職防范了地方割據
8.[甘肅天水2022四檢]據學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亂”后,政府任命投降的叛軍將領田承嗣等擔任節度使以掌管地方軍政,并在內地普遍設置節度使,增加內地的兵力。到唐憲宗時期,已經沒有一個藩鎮能有力量與朝廷叫板了。由此推知,這一時期的藩鎮
A.形成了割據稱霸局面 B.擴大了國家統治區域
C.注重維護中央的權威 D.延續了唐朝帝國的統治
9.[閩粵名校聯盟2022二模]杜甫的詩中有“乘搓消息斷,何處覓張騫”的哀嘆以及“崆峒西極過昆侖,駝馬由來擁國門,逆氣數年吹路斷,蕃人聞道漸星奔”的描述。這可以用來說明唐代
A.絲綢之路的變遷 B.邊疆地區的失控
C.由盛轉衰的歷程 D.對外交流的中斷
10.[四川成都2022聯測(四)]唐朝前期,州縣可以自行增加僚佐官員,其人數常超出國家規定。唐朝中后期,中央頻繁干預州縣僚佐官員的設置,要求省減官員人數。這一舉措
A.削弱了藩鎮割據的經濟基礎 B.降低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C.鞏固了安定有序的統一局面 D.促使了社會矛盾的相對緩和
11.[山東臨沂2022二模][唐朝]王建《涼州行》(部分):“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驅羊亦著錦為衣,為惜氈裘防斗時。養蠶綠繭成匹帛,那堪繞帳作旌旗。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痹撛姺从沉?br/>A.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 B.社會治理制度完善
C.中華多元一體格局固化 D.羈縻政策成效顯著
12.[重慶2022聯合診斷]1900年敦煌莫高窟出土一批古代文獻,其中有12件唐代《放妻書》(離婚協議文書)。此類文書語氣溫柔,遣詞風雅,常用如下表述“解怨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解怨舍結,再莫相談”、“兩共取穩,各自分離”。此類文書反映了唐代
A.婦女地位的顯著提高 B.男女社會地位的平等
C.儒學正統地位受沖擊 D.社會風氣的包容開放
13.[湖南2022考前沖刺]漢代通過“舉孝廉”制度,將官吏選拔與遵守、踐行孝道結合起來,既體現出官僚選拔制度的鮮明特點,又是漢代倫理觀念向選官制度滲透的成功經驗,在社會上形成了“在家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輿論風尚。據此可知,察舉制
A.體現了“家國同構”的政治理念 B.整頓了基層治理的秩序
C.有利于激發官員的社會責任感 D.未能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14.[湖北黃岡2022四模]漢代選官實行察舉制,選中的人必須品德高尚,魏晉選官實行九品中正制,依據門第等級。唐代科舉允許“公薦”和“通榜”,允許人們向主考官推薦優秀人才,考生可以將自己的文學創作投獻給達官顯貴或文壇名人,提高及第機會。這反映出唐代科舉制度
A.兼顧才學和從政能力 B.具有經世致用的色彩
C.受傳統選官制的影響. D.淪為應試者投機工具
15.[山東威海2022模擬]南北朝時期,士庶不婚的現象得到了政權的肯定和支持,甚至平民中的良賤通婚也被禁止。而到了唐代,士庶不婚現象被打破,婚姻中重財的風氣逐漸加重,并蔓延到社會下層,“聘財”與“嫁妝”在婚姻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隨著科舉制的發展,社會上才子佳人的觀念興起,文人才子成為理想的擇偶對象。這一變化反映了唐朝
A.商品經濟的發展 B.社會的平民化趨勢
C.社會思想觀念的轉變 D.等級制度被打破
16.[河北2022七模]如表為唐代三司使的起源和演進概括。它反映了唐代
唐太宗 三司即戶部、度支、鹽鐵轉運。三司是尚書省下設的三個各自獨立的部門。
唐玄宗 鹽鐵使和轉運使合二為一即鹽鐵轉運使,地位日益突出,呈現“天下之賦,鹽利居半”。
中唐后 度支超過戶部,號稱度支使,貞元后以本部尚書侍郎擔任。以“計相”之名,侵奪尚書省職權。
A.三司使逐漸控制決策權 B.科舉制不斷發展完善
C.三省六部制已日漸成熟 D.國家機構權力再整合
17.[湖北2022考前沖刺(五)]“唐末諸司使,內臣(宦官)領之。樞密使參預朝政,始與宰相分權矣。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樞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日與議軍國大事,其權重于宰相。太祖受命,以宰相主文事,參知政事佐之;樞密使專掌武事,副使佐之。”對材料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A.唐末五代就已開始設置樞密使 B.樞密使是皇帝的心腹之臣
C.樞密使的設立是為了分割相權 D.皇權與相權既矛盾又互相依賴
18.[福建龍巖2022三模]隋文帝實行“輸籍定樣”政策,規定由縣令每年清查百姓,核定戶等上下,對國家編戶從輕征稅,寫成定簿,使地方官不致任意收稅,而所定稅額低于豪強大族對其佃客的剝削。這一舉措的政治目的是
A.規范征稅程序防止官吏腐敗 B.統一中央對地方財政的管理
C.減免農民負擔維護社會穩定 D.增強國家對勞動力的控制力
19.[山東2022考前沖刺 ]下圖是南北朝時期的青瓷蓮花尊,作為陳設供器,其形制美觀,制作精巧,瓷身裝飾著飛天、忍冬、蓮花、菩提等佛教題材紋飾。這反映出
A.南青北白的制瓷系統業已形成 B.南方的制瓷水平開始超過北方
C.佛教文化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 D.政教合一成為南朝統治的基石
20.[湖北武漢2022仿真模擬(一)]北魏僧統(統監全國僧尼事務的僧官)法果曾提出皇帝即當今如來,拜天子如拜佛陀。北魏文成帝曾詔令,建造佛像“令如帝身”,其后又以太祖之后的五位皇帝為原型建造了五座佛像。這表明,北魏時期( )
A.三教合流的趨勢日益明顯 B.中央集權的體制不斷加強
C.皇帝的好惡決定佛教發展 D.專制統治促進佛教本土化
21.[湖南岳陽2022考前沖刺(二)]如圖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竹林七賢磚畫》,描繪了“七賢”游于竹林之下,飲酒清談,撫琴吟詩,過著縱情山水、放蕩不羈的生活。這反映出
A.士族階層生活奢靡 B.門閥政治日益衰落
C.文人畫與時代關聯 D.主流思想受到沖擊
22.[山東2022模擬]下圖為唐朝著名詩人籍貫所占比重分布圖。對圖片解讀正確的是
A.經濟政治影響文化發展 B.科舉選官凸顯公平公正
C.南方經濟發展超過北方 D.文化重心北移趨勢明顯
23.[廣東深圳2022模擬(一)]景教是基督教教派之一。據文獻記載,景教在唐初傳入中國,一度興盛于長安。下圖所示為北京房山“十字寺”(景教教堂遺址)唐代石碑碑首圖案的拓片,紋樣相似的飾物在全國各地多有出土。由此可知,唐代
A.政府奉行開明的文化政策 B.外來宗教中國化速度加快
C.百姓對西方宗教頗為青睞 D.長安成為世界性交通樞紐
24.[江蘇蘇州2022聯考]下圖是寧夏固原北周貴族李賢墓葬中出土的鎏金銀壺。銀壺造型別致,具有典型的羅馬風格,屬中亞地區波斯薩珊王朝(226-650年)手工藝品,其主題圖案描繪了古希臘神話特洛伊戰爭的故事。該文物的發現證明
A.北周時期北方民族交融盛況 B.域外手工生產技術傳入中原
C.中國與歐洲開始了直接聯系 D.絲路貿易促進文化交流互通
二、材料分析題(共52分,其中25題25分,26題15分,27題12分)
25.(25分)[江蘇徐州新沂2022模擬]選官制度是古代中國政治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個青年跑進太學求學,畢業后,被派到地方服務。待地方服務行政有了成績,再經長官察選到中央,又經過中央一番規定的考試,然后才開始正式入仕。那是當時(西漢)入仕從政的唯一正途,政府一切官員,幾乎全由此項途徑出身。這樣的政府,我們只能叫它作讀書人的政府,或稱士人政府。
———摘編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如果前期地方推舉制還一定程度上基于財產狀況的差別(門第),容易造成門閥世家,不利于國家集權向心力的凝聚,那么科舉制的妙處在于它基于考試錄用原則,表面上“人人有份”、高度流動。然而即使到宋明科舉名額大為增加,也還是“粥少僧多”,競走“獨木橋”,士大夫實際已失去了與君主分庭抗禮現實與心理的任何依據。故唐太宗有膾炙人口的名言:“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br/>———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
材料三 北宋時期,科舉入仕者逐漸增多,對于文官隊伍知識結構、能力素質之改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儒學思潮的振興,促使“治學”與“從政”的溝通蔚為風氣。以“天下”為胸懷的士大夫們,以“天道”、“公議”為旗幟,作為凝聚群體的號召、制約君主的力量,坦坦蕩蕩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權利,參與治理國家政事。北宋中期熙寧年間,樞密使文彥博提出了“與士大夫治天下”的說法。
———摘編自《中華文明史》第三卷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西漢政府成為“士人政府”的主要推動因素有哪些?(6分)
材料二中的“地方推舉制”是指什么制度?與它相比,科舉制的政治作用是什么?(6分)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北宋士大夫群體崛起的時代背景,并談談如何理解“與士大夫治天下”的說法。(13分)
26.(15分)[山西長治2022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唐時期伴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監察制度得以基本形成。隋朝雖歷時較短,但隋文帝對原有的監察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為進一步完善官僚系統,將監察機構的規模擴大,并取消御史直屬官制度,使御史脫離了宮禁,提高了其獨立性,并恢復了地方巡查制度。同時監察機構的職責更加清晰、明確,中央與地方的監察機構相分離,中央官吏由御史臺負責監察,下設治書侍御史、侍御史、殿內侍御史、監察御史,并且下屬官吏不再由御史大夫任命更換,而是由吏部任命。地方官吏則由司隸臺和謁者臺,專掌州縣監察。
——摘編自楊聯《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變遷、特征及啟示》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隋文帝改革監察制度的措施。(8分)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隋文帝改革監察制度的意義。(7分)
27.(12分)[湖北2022聯考]文明的碰撞與融合。
材料 以“文明的碰撞與融合”為主題的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展開了相關的理論學習與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學習筆記
觀點 人類文明多樣性賦予這個世界姹紫嫣紅的色彩,多樣帶來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產生進步。文明相處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 ——習近平文明必須通過交融才能發展,沒有交融就沒有文明?!蝗谠谖拿鞯漠a生中很重要,在文明的發展中就更重要?!獙W者錢乘旦
材料 孝文帝在位時,北魏統治面臨著嚴峻考驗。鮮卑族拓跋部以“塞外蠻族”進入中原漢族的封建政治、經濟、文化發達地區,落后的鮮卑統治方式與中原的先進生產方式之間的不和諧,使北魏內部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尖銳。隨著漢文化的熏陶漸染及對北魏政權面臨形勢的了解,加上馮太后的著意培養,孝文帝以高度的熱情實行封建化改革。——摘編自姚紅艷《淺析孝文帝漢化改革態度確立的過程》鴉片戰爭以后,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和西學東漸,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大量傳入中國,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發生激烈的碰撞。在中西文化沖突和融合的過程中,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也不斷地得到更新:“師夷長技”的觀念更新了“用夏變夷”的觀念,“維新變法”的觀念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觀念,“民主民權”的觀念更新了“君權神授”的觀念,“男女平等”的觀念更新了“男尊女卑”的觀念。——摘編自熊呂茂、建紅英《近代中西文化沖突與融合研究述評》“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資本主義也有計劃”,二者都是經濟手段或調節方式,都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共同成果。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曾經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只是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社會化和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矛盾的加劇,周期性的經濟危機頻繁爆發,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才被國家干預下的市場經濟所代替。特別是二戰以后,一定的經濟計劃成為資本主義國家普遍采用的經濟手段?!幾院钚帕x《關于計劃與市場關系的若干思考》
通過研讀,有的同學看到了文明的碰撞,有的同學看到了文明的融合,有的同學看到了二者間的復雜關系。請任選角度,自擬論題,結合筆記中的觀點與材料,并運用所學知識加以論證。(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單元測試】答案與解析
一、選擇題(共24小題,每題2分,共48分)
1.【答案】D
【解析】由材料“甘肅嘉峪關(河西走廊中部)考古發現的魏晉時期的《黃帝問道圖》”可知魏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畫像磚中出現代表漢族文化的內容,說明民族融合趨勢加強,少數民族認同感增強,D項正確;“春秋大一統”的思想主張是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的,意在加強中央集權,魏晉時期國家處于分裂狀態,“大一統”思想弱化,排除A項;道教不是外來教派,排除B項;民族服飾是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獨有特色的服飾,材料中不能看出民族服飾,排除C項。
2【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路太后的侄孫路瓊之拜訪中書令王僧達,被譏諷出身卑微;孝武帝認為路瓊之不應該拜訪王僧達,王僧達是門閥士族,不應該懲罰王僧達,故可知南朝時門閥士族勢力較為強大,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君主的權力受到削弱,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庶族地主的信息,得不出庶族地主力量大小,排除C項;科舉制加強了社會階層流動性,排除D項。
3.【答案】C
【解析】從材料“不同民族之間的通婚卻越來越普遍,胡漢之間的婚姻風俗也相互影響”,可以看出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認同漸成時代潮流,C項正確;宗法制度發展完善得愈加系統嚴密不符合史實,材料也沒有體現,排除A項;九品中正制強調出身門第血緣純正材料未體現,排除B項;門第觀念不影響胡漢之間通婚關系不符合史實,材料也不能體現,排除D項。
4.【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僑州、郡、縣是東晉南朝政府按其原籍郡縣地名另外設立的州、郡、縣地方政府,安置、優撫北方南遷流民,這項措施有利于維護東晉南朝社會秩序穩定和推動北民向南移,有利于推動經濟重心南移,促進全國經濟格局變化,A項正確:該措施并未解決藩鎮割據問題,排除B項;魏晉時期,國家處于分裂狀態,排除C項;該項措施與少數民族地區漢化問題無關,排除D項。
5【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末以來,分裂戰亂,北方少數民族內遷,導致畜牧經濟向中原擴張,但隨著民族交融,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逐步轉而從事農耕,即大量少數民族成為農業居民,C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時期北方自然條件沒有重大變化,排除A項;材料所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隨著各民族的融合,大量少數民族成為農業居民,各族統治者經濟政策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項;材料所述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少數民族成為農業居民,而不是因為漢族地主把持了政權,并且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6.【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北魏從祭祀自然神和女性祖先變為祭祀華夏圣君和儒家先賢,這體現了北魏孝文帝對漢族文化的認同,既可以彰顯北魏政權的正統性,又可以加速其封建化,故選A;材料強調的是對漢族文化的認同,證明北魏政權的正統性,沒有涉及到削弱舊貴族勢力的措施,故排除B;北魏時期的中國處于分裂時期,不是大一統的局面,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民族文化的認同,沒有涉及到社會習俗變革,故排除D。
7.【答案】B
【解析】通過觀察表格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節度使趙昌在廣州、嶺南等地的頻繁調動、更換職務,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的中央政府重視對地方的管轄,B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出地方官吏擁兵自重,排除A項;僅從趙昌在廣州、嶺南等南方地區任職情況,不能得出唐朝統轄范圍廣闊的結論,排除C項;早在八世紀中后期,即趙昌異地任職以前,安史之亂已爆發,藩鎮割據局面已形成,排除D項。
8.【答案】D
【解析】唐朝后期,地方節度使數量和權力均有所擴大,但該時期藩鎮割據,相互制約,從而使唐朝中央政權與地萬割據勢力達到一個動態平衡,藩鎮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唐朝帝國的統治,D項正確;形成了割據稱霸局面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擴大了國家統治區域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注重維護中央的權威表述錯誤,排除C項。
9.【答案】A
【解析】“崆峒西極過昆侖,駝馬由來擁國門,逆氣數年吹路斷,蕃人聞道漸星奔”描述的是陸上絲綢之路行人稀少的情形,反映了當時唐朝安史之亂沖擊了絲綢之路的貿易,可以反映出絲綢之路的變遷,A項正確;材料內容針對的是絲綢之路商業凋敝現象,不能得出邊疆地區失控,排除B項;材料內容無法體現出整個唐朝的盛衰,排除C項;D項表述絕對,排除D項。
10.【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唐朝中后期,中央王朝更加嚴格限定州縣僚佐官員的數量,這一舉措既有利于增強中央王朝的政治權威,又有利于減輕官僚隊伍膨脹帶來的財政負擔,也就有利于社會矛盾的相對緩和,故選D項;干預州縣僚佐官員的設置與削弱藩鎮割據的經濟基礎無關,排除A項;嚴格官員設置,省減官員人數,有利于提高州縣政府的行政效率,而非降低行政效率,排除B項;自安史之亂后,唐朝中后期政局動蕩,而非安定有序,排除C項。
11.【答案】A
【解析】根據詩句內容可知,吐蕃人仿照漢族習慣也開始了農耕生活,在生活習俗方面也逐漸漢化,同時,漢族人民也學習少數民族的胡樂等,故該詩反映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A項正確;該詩作反映出胡漢民族之間相互交融的史實,并沒有涉及社會治理制度完善,排除B項;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是一個不斷交融的過程,并沒有出現“固化”現象,排除C項;“羈縻政策”指的是歷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國家里對社會發展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所采取的一種民族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強對邊疆的治理,排除D項。
12.【答案】D
【解析】唐代的離婚協議書,從其內容和遣詞造句上都能反映對待離婚問題較為寬容,夫妻和平分手,這是唐代包容開放的社會風氣的體現,D項正確;A、B兩項是對材料的過度解讀,也不符合唐代的歷史事實。排除AB項;材料沒有涉及到對儒學的沖擊,排除C項。
13.【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漢代以察舉制為紐帶,將倫理觀念滲透于官僚體制建設之中,形成了“在家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輿論風尚,體現了“家國同構”的政治理念,A項正確;“舉孝廉”雖然是一種自下而上的人才選拔制度,但與基層社會秩序無直接關系,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官員的社會責任感,排除C項;察舉制選拔官員的依據是品德,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血緣關系對官員選拔的影響,有利于平民階層進入官僚體系,從而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排除D項。
14.【答案】C
【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都注重推薦人才。唐代雖然實行科舉制,也也存在推薦的情況以提高考中的機會,說明唐代的科舉制還受到傳統選官制度的影響,C項正確;材料信息說明唐代科舉制中也存在推薦的情況,并不涉及選官的標準和特點,排除AB項;D項說法明顯不符合史實,排除。
15.【答案】C
【解析】材料中通過南北朝時期和唐朝時期婚姻觀念對比,說明唐朝時期,婚姻中重財風氣盛行;同時科舉考試使得一些下層士子,可以獲得更多躋身為權貴的機會,遂成為理想擇偶對象。這反映地是長期以來的“門第觀念”逐漸出現動搖,C項正確;商品經濟的發展只是材料中重財風氣盛行的主要原因,不代表整個材料的意思,排除A項;婚姻觀的改變,更多反映地是唐朝庶族階層獲得了更多向上流動的路徑,而并非是社會向平民化方向發展,排除C項;D選項說法錯誤,不符合史實,排除。
16.【答案】D
【解析】根據表格內容可知,唐代三司使由尚書省下設的各自獨立的部門,到地位突出,再到以“計相”之名侵奪尚書省職權,說明三司使的職權不斷發生變化,即國家機構權力不斷整合,D項正確;決策權屬于皇帝,排除A項;材料與科舉制沒有關系,排除B項;三省六部制在唐朝前期已經成熟,但是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
17.【答案】D
【解析】從材料來看主要闡明了唐宋時候的官職的設置情況。據信息“樞密使參預朝政,始與宰相分權”“以宰相主文事,參知政事佐之;樞密使專掌武事,副使佐之”,這充分反映出為限制相權,君主采取了各種措施。故反映出皇權與相權既矛盾又互相依賴,D項正確;材料的主旨是皇權與相權既矛盾又互相依賴,不是唐末五代就已開始設置樞密使,排除A項;樞密使是皇帝的心腹之臣,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的主旨是皇權與相權既矛盾又互相依賴,不是樞密使的設立是為了分割相權,排除C項。
18.【答案】D
【解析】根據“規定由縣令每年清查百姓,核定戶等上下,對國家編戶從輕征稅,寫成定簿,使地方官不致任意收稅,而所定稅額低于豪強大族對其佃客的剝削”可得出,隋朝通過嚴格核查百姓的戶口,并減輕征稅,加強對基層戶籍的管理,增強了國家對勞動力的控制力,D項正確;腐敗不能防止,且也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財政,排除B項;農民負擔并沒有減免,排除C項。
19.【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材料“作為陳設供器”“裝飾著飛天、忍冬、蓮花、菩提等佛教題材紋飾”表明,佛教文化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C項正確;南青北白的制瓷系統在唐朝形成,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瓷器,南北方的制瓷水平無法得知,排除B項;在古代,宗教只是封建王朝維護統治的工具,“政教合一”說法錯誤,排除D項。
20.【答案】D
【解析】北魏僧統提出皇帝即如來,拜天子如拜佛陀,文成帝以皇帝為原型塑造佛像,將專制統治下的皇權至上融入佛教,促進了佛教本土化,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三教合流”,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中央與地方關系的變化,不能反映中央集權體制不斷加強,排除B項;皇帝好惡對佛教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但是不是決定性因素,排除C項。
21.【答案】D
【解析】竹林七賢游于竹林之下,飲酒清談,撫琴吟詩,過著縱情山水、放蕩不羈的生活,這與傳統儒家思想注重社會責任感的要求存在沖突,所以反映出主流思想受到沖擊,D項正確;竹林七賢的這些生活方式并不能反映出士族階層的生活奢靡,排除A項;當時門閥政治日益強化,而非衰落,排除B項;圖示的磚畫不屬于文人畫,排除C項。
22.【答案】A
【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唐朝時期的政治重心和經濟重心都位于北方,當時著名詩人的籍貫也多在北方,說明政治經濟影響了文化發展,A項正確;材料僅反映了著名詩人的籍貫,并不能凸顯科舉制的特點,排除B項;根據圖示內容不能說明南方經濟超過北方和文化重心北移,排除CD項。
23.【答案】A
【解析】材料“紋樣相似的飾物在全國各地多有出土”體現了外來宗教在唐朝得到廣泛傳播的情況,體現了唐政府奉行開明的文化政策,A項正確;材料并沒有體現景教中國化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百姓對西方宗教的態度,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長安的交通地位,而且“長安成為世界性交通樞紐”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24.【答案】D
【解析】描繪古希臘神話故事的鎏金銀壺是出自波斯的手工藝品,通過絲路貿易傳到中國,D項正確;該文物無法反映中國與歐洲開始直接聯系,也并非是在中國生產,體現的主要是中外關系,排除A、B、C三項。
二、材料分析題(共52分,其中25題25分,26題15分,27題12分)
25.
【答案】(1)太學的成立;察舉制的實行;漢武帝重視儒學。(6分)
(2)制度:九品中正制。作用:科舉制選拔程序相對公平公正;加強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6分)
(3)時代背景:理學的興起;北宋完善發展科舉制,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理解:共治天下不是對國家權力的分享,而是君臣共定國是。(13分)
【解析】
(1)根據材料“一個青年跑進太學求學”“再經長官察選到中央”及所學知識分析作答,可得出太學的成立;察舉制的實行;漢武帝重視儒學。
(2)第一小問,根據材料“如果前期地方推舉制還一定程度上基于財產狀況的差別(門第),容易造成門閥世家,不利于國家集權向心力的凝聚,那么科舉制”及所學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分析;第二小問,根據材料“如果前期地方推舉制還一定程度上基于財產狀況的差別(門第),容易造成門閥世家,不利于國家集權向心力的凝聚,那么科舉制”“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提煉概括,可得出科舉制選拔程序相對公平公正;加強了君主專制。
(3)問第一小問,據材料“新儒學思潮的振興”“北宋時期,科舉入仕者逐漸增多,對于文官隊伍知識結構、能力素質之改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分析歸納;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以‘天下’為胸懷的士大夫們……作為凝聚群體的號召、制約君主的力量,坦坦蕩蕩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權利,參與治理國家政事”及所學宋代政治特點分析作答。
26.
【答案】(1)措施:擴大監察機構的規模;提高御史監察的獨立性;恢復了地方巡查制度;明確監察機構的職責;中央與地方的監察機構相分離;御史臺下屬官吏由吏部任命。(8分)
(2)意義:加強了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完善了監察制度;有助于吏治的清明;為制度提供了借鑒。(7分)
【解析】
(1)根據材料“將監察機構的規模擴大”可知擴大監察機構的規模;根據材料“取消御史直屬官制度,使御史脫離了宮禁,提高了其獨立性”可知提高御史監察的獨立性;根據材料“并恢復了地方巡查制度”可知恢復了地方巡查制度;根據材料“同時監察機構的職責更加清晰、明確,中央與地方的監察機構相分離,中央官吏由御史臺負責監察,下設治書侍御史、侍御史、殿內侍御史、監察御史,并且下屬官吏不再由御史大夫任命更換,而是由吏部任命。地方官吏則由司隸臺和謁者臺,專掌州縣監察”可知明確監察機構的職責;中央與地方的監察機構相分離;御史臺下屬官吏由吏部任命。
(2)根據材料“隋唐時期伴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監察制度得以基本形成?!笨芍訌娏司鲗V坪椭醒爰瘷啵煌晟屏吮O察制度;有助于吏治的清明;為制度提供了借鑒。
27.
【答案】示例:論題:文明在融合與沖突中產生和發展。(2分)
論證:許多學者都深刻認識到多元文化之間的接觸、碰撞、相互學習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進步的巨大動力,如錢乘旦認為交融在文明的產生和發展中很重要,應該尊重文明的多樣性并相互交流學習。唐前期出現盛世局面,中外文化交流頻繁,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產生重大影響。新羅、日本等國家向唐朝派遣了許多使節和留學生,這些使節和留學生歸國后,從文字、思想與宗教、社會與習俗、城市與建筑、科技和制度等方面向中國學習,促進本國社會文化的進步。鴉片戰爭以后,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和西學東漸,西方文化大量傳入中國,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發生激烈的碰撞。在中西文化沖突和融合的過程中,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尋求強國御侮之道。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洋務派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開展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甲午戰后,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學習西方政治制度,主張變法圖強,實行君主立憲,開展了維新變法運動,變法雖然失敗,但是在社會上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20世紀初,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發動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和封建帝制,實行民主共和。民國初期,陳獨秀等進步知識分子發動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猛烈批判傳統的儒家思想,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并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因此,在近代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中,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學習不斷深入,經歷了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階段,不斷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8分)
結論:綜上所述,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學習借鑒,互通有無,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正確道路。(2分)
【解析】本題屬于開放性題,沒有固定的答案。緊扣主題“文明的碰撞與融合”,根據材料“文明必須通過交融才能發展,沒有交融就沒有文明?!蝗谠谖拿鞯漠a生中很重要,在文明的發展中就更重要”可知,錢乘旦認為交融在文明的產生和發展中很重要,應該尊重文明的多樣性并相互交流學習,由此可以得出論題是文明在融合與沖突中產生和發展。然后根據材料“鴉片戰爭以后,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和西學東漸,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大量傳入中國,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發生激烈的碰撞”,結合所學從唐朝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及其影響、洋務思想及其影響、維新思想及其影響、辛亥革命及其影響、新文化運動及其影響等方面進行論證。最后進行歸納總結,得出結論是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學習借鑒,互通有無,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正確道路。也可從文明的碰撞、文明的融合、文明的碰撞與融合二者的復雜關系入手,圍繞題干中提供的相關的歷史來補充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二)教 師 版
【知識框架】
【階段特征】
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220~589年)------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
1.總體特征:魏晉南北朝是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時期。
2.具體表現
(1)政治方面:
①長期處于國家分裂時期,戰亂不斷,民族交融加強。九品中正制維護士族的政治特權,選拔官員看重出身和門第,不注重才能。
②政治制度上出現了三省制。
經濟方面:北方經濟遭到破壞,南方經濟得到發展。
(3)文化方面
①此時佛教盛行,佛教文化突出。
②書法藝術進入自覺階段,出現了王羲之、王獻之等書法大家,東晉顧愷之的繪畫講究“以形寫神”,推動了繪畫藝術發展。
③北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古代四大農書之一,比較系統、完整地介紹了農林牧副漁業生產經驗和知識。
二、隋唐五代時期(581~960年)———封建社會的繁榮與再次分裂
1.總體特征:全面繁榮,成就突出,影響深遠,中華文明鼎盛時期。
2.具體表現
(1)政治方面:
①隋朝是我國歷史上繼往開來的重要朝代。隋朝開創或沿用前代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和府兵制對唐朝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②唐以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唐朝前期,統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訓,注意調整統治政策,政治比較清明,階級矛盾相對緩和,社會經濟相對繁榮,民族關系和睦融洽,對外交流盛況空前,文化事業興旺發達,出現了“貞觀之治”、武則天的統治、“開元盛世”。唐朝后期,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而衰,此后,地方上形成藩鎮割據,政局混亂。
(2)經濟方面
①隋朝繼續實行北魏以來的均田制、租調制,開鑿了大運河,經濟曾一度繁榮,為唐的封建經濟繁榮打下基礎。
②唐朝前期,封建經濟呈現全面繁榮的景象。唐朝后期,安史之亂使農業生產遭到破壞,土地兼并使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無法維持,兩稅法也未使經濟復蘇,但兩稅法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葉中國古代賦稅的基礎。
(3)民族關系方面:
①隋朝的統一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②唐朝統治者實行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加強了與周邊各族的關系,各民族進一步交融,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進步加強,唐朝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發展階段。
(4)對外關系方面:唐朝時,我國經濟和文化處于世界先進地位,對外交通發達,采取較開放的對外政策,唐朝同亞洲、歐洲各國間的往來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況,
(5)思想文化方面:隋唐時期的建筑、雕版印刷、天文、醫藥學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哲學、史學、宗教興盛;文學藝術光罐千古;體育活動也空前活躍。唐文化澤被深遠,促進了亞洲文明的發展和西方文明的進步,是“中華文化圈的源流,唐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巨大的不可磨滅的印跡。
【重點梳理】
重點1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發展趨勢
三國兩晉南北朝近四百年中,戰亂頻繁,國家分裂,但歷史在動蕩中前進
1.民族交融的趨勢:蜀國發展同南方少數民族友好關系;吳國少數民族同漢族開發江南;東漢以來五胡內遷,以及十六國混戰都促進了民族交融,為隋朝統一提供了條件。
2.經濟重心逐漸向南轉移的趨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頻繁,社會生產屢遭破壞,而江南地區相對穩定。從西晉末年起,直到南北朝,北方大批農民為躲避戰禍,紛紛南遷,為南方的農業生產增加了大量勞動力,并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他們同南方漢族人民以及從山區遷出定居的少數民族一起,興修水利,開墾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術有所提高,小麥開始推廣,牛耕得到普及。江南經濟的較大發展,開始改變我國農業經濟以北方黃河流域為重心的經濟格局,為南北經濟差距的縮小和全國的大統一創造了條件。
3.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趨勢:這其中有局部統一的三國鼎立,西晉的短期統一和前秦、北魏、北周對北方的次統一。
重點2 秦漢以來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及特點
演變
朝代 中樞政務機構
秦朝 三公九卿
西漢 三公九卿、中朝
東漢 書臺省
魏晉南北朝 三省
隋唐 三省六部制
2.特點
(1)皇帝通過壓抑、侵奪相權來加強皇權。
(2)內朝官向外朝官轉化。內朝在牽制、架空外朝的同時,逐步發展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機構。
(3)宰相職位的設置由實位轉向虛位,由實位到虛位,反映的是宰相權威的下降。宰相不再專職,是對相權的限制和壓縮。
(4)宰相權力不斷分化。宰相既實行分權,在同一機構中,往往置幾個宰相職位,又注重事權的相對集中,彌補分權效率低下的弊端。
重點3 從漢至唐的制度創新
重點4 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及趨勢
重點5 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沿革
1.規律總結 特征分類(中國古代賦稅史上的四大稅種):納稅主體、形式、內容具有多樣性,以田賦、丁稅為主。
以人丁為主要征稅依據:人頭稅,即丁稅,如租調制、租庸調制。
以土地和財產(田畝)為主要征稅依據:土地稅,即田租,如兩稅法。
征收貨幣:募役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
以戶為依據的財產稅,即調。
以成年男子為依據的搖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雜稅
2.沿革(演變)
(1)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步向以土地財產為主轉變(以兩稅法為標志),直至取消人頭稅(以攤丁入畝為標志),反映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的松弛。
(2)賦稅形式由實物為主到貨幣為主轉變(以一條鞭法為標志),反映了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
(3)征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展為基本定時(以兩稅法為標志)。
(4)稅種由繁雜多項逐漸演變為簡化單一(以一條鞭法為標志)。
(5)農民由必須服搖投逐漸發展為納絹代役(以庸為標志)。
(6)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商品征收重稅,商品稅所占比重增大。
上述演變體現了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這種演變說明,自然經濟中商品經濟的發展,封建統治者無法抗拒。
3.變化原因
(1)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發展。(2)農民的反抗斗爭。
(3)統治者順應形勢,鞏固統治,調整政策。
4.認識
(1)隨著歷史的進步,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2)用銀兩收稅則是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經濟活躍及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相應反映。
(3)賦稅制度的沿革取決于生產關系和生產力水平狀況,實質體現了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規律。
(4)賦稅是封建國家生存的經濟基礎,合理與否關系到社會進步與倒退,是評價歷史人物和封建統治的依據之一。賦稅制度的變化主觀上取決于統治者的素質,客觀上取決于生產力的進步。
【單元測試】
一、選擇題(共24小題,每題2分,共48分)
1.【湖南岳陽2022考前沖刺卷(三)】下圖所示為20世紀末在甘肅嘉峪關(河西走廊中部)考古發現的魏晉時期的《黃帝問道圖》(壁畫磚)。該圖可用于說明魏晉時期嘉峪關地區
A.“大一統”思想的強化 B.道教發展本土化
C.民族服飾的相互影響 D.民族認同感增強
【答案】D
【解析】由材料“甘肅嘉峪關(河西走廊中部)考古發現的魏晉時期的《黃帝問道圖》”可知魏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畫像磚中出現代表漢族文化的內容,說明民族融合趨勢加強,少數民族認同感增強,D項正確;“春秋大一統”的思想主張是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的,意在加強中央集權,魏晉時期國家處于分裂狀態,“大一統”思想弱化,排除A項;道教不是外來教派,排除B項;民族服飾是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獨有特色的服飾,材料中不能看出民族服飾,排除C項。
2.[廣東汕頭2022二模]據《宋書》記載:南朝宋時期,路太后(孝武帝母)的侄孫路瓊之去拜訪中書令王僧達,被其譏笑祖上是王家的車夫。路太后震怒、請求孝武帝懲處。孝武帝回道:“瓊之年少、自不宜輕造詣(拜訪)。王僧達貴公子,豈可以此事加罪!”這可以用于說明,當時
A.門閥士族勢力較為強大 B.君主的權力受到削弱
C.庶族地主力量不斷增長 D.社會階層流動性加強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路太后的侄孫路瓊之拜訪中書令王僧達,被譏諷出身卑微;孝武帝認為路瓊之不應該拜訪王僧達,王僧達是門閥士族,不應該懲罰王僧達,故可知南朝時門閥士族勢力較為強大,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君主的權力受到削弱,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庶族地主的信息,得不出庶族地主力量大小,排除C項;科舉制加強了社會階層流動性,排除D項。
3.[湖南永州2022三模]南北朝時期,門第之風盛極一時,擇偶必先看門第出身,高門大姓結成一個封閉的婚姻圈,只在圈內通婚,不與庶族通婚,……與此同時,北朝不同民族之間的通婚卻越來越普遍,胡漢之間的婚姻風俗也相互影響。據此可知,南北朝時期( )
A.宗法制度發展完善得愈加系統嚴密 B.九品中正制強調出身門第血緣純正
C.民族之間的文化認同漸成時代潮流 D.門第觀念不影響胡漢之間通婚關系
【答案】C
【解析】從材料“不同民族之間的通婚卻越來越普遍,胡漢之間的婚姻風俗也相互影響”,可以看出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認同漸成時代潮流,C項正確;宗法制度發展完善得愈加系統嚴密不符合史實,材料也沒有體現,排除A項;九品中正制強調出身門第血緣純正材料未體現,排除B項;門第觀念不影響胡漢之間通婚關系不符合史實,材料也不能體現,排除D項。
4.[云南昭通2022一模]大體自永嘉元年開始,北方士族為躲避戰亂,紛紛渡江南下。東晉南朝各代政權都曾在其管轄區內設置僑州、郡、縣,安置、優撫北方南遷流民。北方流民即僑人保持原來的籍貫,另立戶籍,給予優待特權。這一措施的實施有利于
A.促進全國經濟格局變化 B.徹底解決藩鎮割據問題
C.進一步鞏固大一統格局 D.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漢化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僑州、郡、縣是東晉南朝政府按其原籍郡縣地名另外設立的州、郡、縣地方政府,安置、優撫北方南遷流民,這項措施有利于維護東晉南朝社會秩序穩定和推動北民向南移,有利于推動經濟重心南移,促進全國經濟格局變化,A項正確:該措施并未解決藩鎮割據問題,排除B項;魏晉時期,國家處于分裂狀態,排除C項;該項措施與少數民族地區漢化問題無關,排除D項。
5.[海南??谒男?022聯考]魏晉南北朝時期,畜牧業經濟一度在北方的主要農區大肆擴張,但在經歷一段時期的繁榮之后,繼而重新衰退,到北魏中期中原地區一度變為牧場的土地又恢復了農業生產。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自然條件發生重大變化 B.各族統治者推行不同的經濟政策
C.大量少數民族成為農業居民 D.北方統一后漢族地主把持了政權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末以來,分裂戰亂,北方少數民族內遷,導致畜牧經濟向中原擴張,但隨著民族交融,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逐步轉而從事農耕,即大量少數民族成為農業居民,C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時期北方自然條件沒有重大變化,排除A項;材料所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隨著各民族的融合,大量少數民族成為農業居民,各族統治者經濟政策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項;材料所述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少數民族成為農業居民,而不是因為漢族地主把持了政權,并且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6.[湖南隆回2022考前押題]北魏早期,祭祀以自然崇拜和女性祖先為主。孝文帝執政后改革傳統祭祀制度,華夏圣君日益與北魏統治者的血緣祖先結合成為北魏政權的祖先神并與儒家先賢共同成為祭祀的主要對象。這一改變意在
A.加速北魏政權的封建化 B.削弱鮮卑舊貴族勢力
C.鞏固大一統的政治局面 D.變革傳統的社會習俗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北魏從祭祀自然神和女性祖先變為祭祀華夏圣君和儒家先賢,這體現了北魏孝文帝對漢族文化的認同,既可以彰顯北魏政權的正統性,又可以加速其封建化,故選A;材料強調的是對漢族文化的認同,證明北魏政權的正統性,沒有涉及到削弱舊貴族勢力的措施,故排除B;北魏時期的中國處于分裂時期,不是大一統的局面,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民族文化的認同,沒有涉及到社會習俗變革,故排除D。
7.[廣東2022沖刺]如表所示是唐代嶺南節度使趙昌的任職情況。這從側面說明當時
姓名 籍貫 時間 所任官職 出處 備注
趙昌 天水 元和元年(806年)至元和一年(808年) 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安南都護、安南經略使、江陵尹、荊南節度使等 《舊唐書·憲宗紀》等 起于州府、兩任安南都護
A.地方官吏擁兵自重 B.中央政府重視對地方的管轄
C.唐朝統轄范圍廣闊 D.異地任職防范了地方割據
【答案】B
【解析】通過觀察表格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節度使趙昌在廣州、嶺南等地的頻繁調動、更換職務,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的中央政府重視對地方的管轄,B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出地方官吏擁兵自重,排除A項;僅從趙昌在廣州、嶺南等南方地區任職情況,不能得出唐朝統轄范圍廣闊的結論,排除C項;早在八世紀中后期,即趙昌異地任職以前,安史之亂已爆發,藩鎮割據局面已形成,排除D項。
8.[甘肅天水2022四檢]據學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亂”后,政府任命投降的叛軍將領田承嗣等擔任節度使以掌管地方軍政,并在內地普遍設置節度使,增加內地的兵力。到唐憲宗時期,已經沒有一個藩鎮能有力量與朝廷叫板了。由此推知,這一時期的藩鎮
A.形成了割據稱霸局面 B.擴大了國家統治區域
C.注重維護中央的權威 D.延續了唐朝帝國的統治
【答案】D
【解析】唐朝后期,地方節度使數量和權力均有所擴大,但該時期藩鎮割據,相互制約,從而使唐朝中央政權與地萬割據勢力達到一個動態平衡,藩鎮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唐朝帝國的統治,D項正確;形成了割據稱霸局面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擴大了國家統治區域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注重維護中央的權威表述錯誤,排除C項。
9.[閩粵名校聯盟2022二模]杜甫的詩中有“乘搓消息斷,何處覓張騫”的哀嘆以及“崆峒西極過昆侖,駝馬由來擁國門,逆氣數年吹路斷,蕃人聞道漸星奔”的描述。這可以用來說明唐代
A.絲綢之路的變遷 B.邊疆地區的失控
C.由盛轉衰的歷程 D.對外交流的中斷
【答案】A
【解析】“崆峒西極過昆侖,駝馬由來擁國門,逆氣數年吹路斷,蕃人聞道漸星奔”描述的是陸上絲綢之路行人稀少的情形,反映了當時唐朝安史之亂沖擊了絲綢之路的貿易,可以反映出絲綢之路的變遷,A項正確;材料內容針對的是絲綢之路商業凋敝現象,不能得出邊疆地區失控,排除B項;材料內容無法體現出整個唐朝的盛衰,排除C項;D項表述絕對,排除D項。
10.[四川成都2022聯測(四)]唐朝前期,州縣可以自行增加僚佐官員,其人數常超出國家規定。唐朝中后期,中央頻繁干預州縣僚佐官員的設置,要求省減官員人數。這一舉措
A.削弱了藩鎮割據的經濟基礎 B.降低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C.鞏固了安定有序的統一局面 D.促使了社會矛盾的相對緩和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唐朝中后期,中央王朝更加嚴格限定州縣僚佐官員的數量,這一舉措既有利于增強中央王朝的政治權威,又有利于減輕官僚隊伍膨脹帶來的財政負擔,也就有利于社會矛盾的相對緩和,故選D項;干預州縣僚佐官員的設置與削弱藩鎮割據的經濟基礎無關,排除A項;嚴格官員設置,省減官員人數,有利于提高州縣政府的行政效率,而非降低行政效率,排除B項;自安史之亂后,唐朝中后期政局動蕩,而非安定有序,排除C項。
11.[山東臨沂2022二模][唐朝]王建《涼州行》(部分):“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驅羊亦著錦為衣,為惜氈裘防斗時。養蠶綠繭成匹帛,那堪繞帳作旌旗。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痹撛姺从沉?br/>A.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 B.社會治理制度完善
C.中華多元一體格局固化 D.羈縻政策成效顯著
【答案】A
【解析】根據詩句內容可知,吐蕃人仿照漢族習慣也開始了農耕生活,在生活習俗方面也逐漸漢化,同時,漢族人民也學習少數民族的胡樂等,故該詩反映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A項正確;該詩作反映出胡漢民族之間相互交融的史實,并沒有涉及社會治理制度完善,排除B項;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是一個不斷交融的過程,并沒有出現“固化”現象,排除C項;“羈縻政策”指的是歷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國家里對社會發展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所采取的一種民族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強對邊疆的治理,排除D項。
12.[重慶2022聯合診斷]1900年敦煌莫高窟出土一批古代文獻,其中有12件唐代《放妻書》(離婚協議文書)。此類文書語氣溫柔,遣詞風雅,常用如下表述“解怨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解怨舍結,再莫相談”、“兩共取穩,各自分離”。此類文書反映了唐代
A.婦女地位的顯著提高 B.男女社會地位的平等
C.儒學正統地位受沖擊 D.社會風氣的包容開放
【答案】D
【解析】唐代的離婚協議書,從其內容和遣詞造句上都能反映對待離婚問題較為寬容,夫妻和平分手,這是唐代包容開放的社會風氣的體現,D項正確;A、B兩項是對材料的過度解讀,也不符合唐代的歷史事實。排除AB項;材料沒有涉及到對儒學的沖擊,排除C項。
13.[湖南2022考前沖刺]漢代通過“舉孝廉”制度,將官吏選拔與遵守、踐行孝道結合起來,既體現出官僚選拔制度的鮮明特點,又是漢代倫理觀念向選官制度滲透的成功經驗,在社會上形成了“在家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輿論風尚。據此可知,察舉制
A.體現了“家國同構”的政治理念 B.整頓了基層治理的秩序
C.有利于激發官員的社會責任感 D.未能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漢代以察舉制為紐帶,將倫理觀念滲透于官僚體制建設之中,形成了“在家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輿論風尚,體現了“家國同構”的政治理念,A項正確;“舉孝廉”雖然是一種自下而上的人才選拔制度,但與基層社會秩序無直接關系,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官員的社會責任感,排除C項;察舉制選拔官員的依據是品德,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血緣關系對官員選拔的影響,有利于平民階層進入官僚體系,從而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排除D項。
14.[湖北黃岡2022四模]漢代選官實行察舉制,選中的人必須品德高尚,魏晉選官實行九品中正制,依據門第等級。唐代科舉允許“公薦”和“通榜”,允許人們向主考官推薦優秀人才,考生可以將自己的文學創作投獻給達官顯貴或文壇名人,提高及第機會。這反映出唐代科舉制度
A.兼顧才學和從政能力 B.具有經世致用的色彩
C.受傳統選官制的影響. D.淪為應試者投機工具
【答案】C
【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都注重推薦人才。唐代雖然實行科舉制,也也存在推薦的情況以提高考中的機會,說明唐代的科舉制還受到傳統選官制度的影響,C項正確;材料信息說明唐代科舉制中也存在推薦的情況,并不涉及選官的標準和特點,排除A、B項;D項說法明顯不符合史實,排除。
15.[山東威海2022模擬]南北朝時期,士庶不婚的現象得到了政權的肯定和支持,甚至平民中的良賤通婚也被禁止。而到了唐代,士庶不婚現象被打破,婚姻中重財的風氣逐漸加重,并蔓延到社會下層,“聘財”與“嫁妝”在婚姻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隨著科舉制的發展,社會上才子佳人的觀念興起,文人才子成為理想的擇偶對象。這一變化反映了唐朝
A.商品經濟的發展 B.社會的平民化趨勢
C.社會思想觀念的轉變 D.等級制度被打破
【答案】C
【解析】材料中通過南北朝時期和唐朝時期婚姻觀念對比,說明唐朝時期,婚姻中重財風氣盛行;同時科舉考試使得一些下層士子,可以獲得更多躋身為權貴的機會,遂成為理想擇偶對象。這反映地是長期以來的“門第觀念”逐漸出現動搖,C項正確;商品經濟的發展只是材料中重財風氣盛行的主要原因,不代表整個材料的意思,排除A項;婚姻觀的改變,更多反映地是唐朝庶族階層獲得了更多向上流動的路徑,而并非是社會向平民化方向發展,排除C項;D選項說法錯誤,不符合史實,排除。
16.[河北2022七模]如表為唐代三司使的起源和演進概括。它反映了唐代
唐太宗 三司即戶部、度支、鹽鐵轉運。三司是尚書省下設的三個各自獨立的部門。
唐玄宗 鹽鐵使和轉運使合二為一即鹽鐵轉運使,地位日益突出,呈現“天下之賦,鹽利居半”。
中唐后 度支超過戶部,號稱度支使,貞元后以本部尚書侍郎擔任。以“計相”之名,侵奪尚書省職權。
A.三司使逐漸控制決策權 B.科舉制不斷發展完善
C.三省六部制已日漸成熟 D.國家機構權力再整合
【答案】D
【解析】根據表格內容可知,唐代三司使由尚書省下設的各自獨立的部門,到地位突出,再到以“計相”之名侵奪尚書省職權,說明三司使的職權不斷發生變化,即國家機構權力不斷整合,D項正確;決策權屬于皇帝,排除A項;材料與科舉制沒有關系,排除B項;三省六部制在唐朝前期已經成熟,但是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
17.[湖北2022考前沖刺(五)]“唐末諸司使,內臣(宦官)領之。樞密使參預朝政,始與宰相分權矣。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樞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日與議軍國大事,其權重于宰相。太祖受命,以宰相主文事,參知政事佐之;樞密使專掌武事,副使佐之?!睂Σ牧侠斫庾顪蚀_的一項是
A.唐末五代就已開始設置樞密使 B.樞密使是皇帝的心腹之臣
C.樞密使的設立是為了分割相權 D.皇權與相權既矛盾又互相依賴
【答案】D
【解析】從材料來看主要闡明了唐宋時候的官職的設置情況。據信息“樞密使參預朝政,始與宰相分權”“以宰相主文事,參知政事佐之;樞密使專掌武事,副使佐之”,這充分反映出為限制相權,君主采取了各種措施。故反映出皇權與相權既矛盾又互相依賴,D項正確;材料的主旨是皇權與相權既矛盾又互相依賴,不是唐末五代就已開始設置樞密使,排除A項;樞密使是皇帝的心腹之臣,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的主旨是皇權與相權既矛盾又互相依賴,不是樞密使的設立是為了分割相權,排除C項。
18.[福建龍巖2022三模]隋文帝實行“輸籍定樣”政策,規定由縣令每年清查百姓,核定戶等上下,對國家編戶從輕征稅,寫成定簿,使地方官不致任意收稅,而所定稅額低于豪強大族對其佃客的剝削。這一舉措的政治目的是
A.規范征稅程序防止官吏腐敗 B.統一中央對地方財政的管理
C.減免農民負擔維護社會穩定 D.增強國家對勞動力的控制力
【答案】D
【解析】根據“規定由縣令每年清查百姓,核定戶等上下,對國家編戶從輕征稅,寫成定簿,使地方官不致任意收稅,而所定稅額低于豪強大族對其佃客的剝削”可得出,隋朝通過嚴格核查百姓的戶口,并減輕征稅,加強對基層戶籍的管理,增強了國家對勞動力的控制力,D項正確;腐敗不能防止,且也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財政,排除B項;農民負擔并沒有減免,排除C項。
19.[山東2022考前沖刺 ]下圖是南北朝時期的青瓷蓮花尊,作為陳設供器,其形制美觀,制作精巧,瓷身裝飾著飛天、忍冬、蓮花、菩提等佛教題材紋飾。這反映出
A.南青北白的制瓷系統業已形成 B.南方的制瓷水平開始超過北方
C.佛教文化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 D.政教合一成為南朝統治的基石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材料“作為陳設供器”“裝飾著飛天、忍冬、蓮花、菩提等佛教題材紋飾”表明,佛教文化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C項正確;南青北白的制瓷系統在唐朝形成,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瓷器,南北方的制瓷水平無法得知,排除B項;在古代,宗教只是封建王朝維護統治的工具,“政教合一”說法錯誤,排除D項。
20.[湖北武漢2022仿真模擬(一)]北魏僧統(統監全國僧尼事務的僧官)法果曾提出皇帝即當今如來,拜天子如拜佛陀。北魏文成帝曾詔令,建造佛像“令如帝身”,其后又以太祖之后的五位皇帝為原型建造了五座佛像。這表明,北魏時期( )
A.三教合流的趨勢日益明顯 B.中央集權的體制不斷加強
C.皇帝的好惡決定佛教發展 D.專制統治促進佛教本土化
【答案】D
【解析】北魏僧統提出皇帝即如來,拜天子如拜佛陀,文成帝以皇帝為原型塑造佛像,將專制統治下的皇權至上融入佛教,促進了佛教本土化,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三教合流”,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中央與地方關系的變化,不能反映中央集權體制不斷加強,排除B項;皇帝好惡對佛教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但是不是決定性因素,排除C項。
21.[湖南岳陽2022考前沖刺(二)]如圖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竹林七賢磚畫》,描繪了“七賢”游于竹林之下,飲酒清談,撫琴吟詩,過著縱情山水、放蕩不羈的生活。這反映出
A.士族階層生活奢靡 B.門閥政治日益衰落
C.文人畫與時代關聯 D.主流思想受到沖擊
【答案】D
【解析】竹林七賢游于竹林之下,飲酒清談,撫琴吟詩,過著縱情山水、放蕩不羈的生活,這與傳統儒家思想注重社會責任感的要求存在沖突,所以反映出主流思想受到沖擊,D項正確;竹林七賢的這些生活方式并不能反映出士族階層的生活奢靡,排除A項;當時門閥政治日益強化,而非衰落,排除B項;圖示的磚畫不屬于文人畫,排除C項。
22.[山東2022模擬]下圖為唐朝著名詩人籍貫所占比重分布圖。對圖片解讀正確的是
A.經濟政治影響文化發展 B.科舉選官凸顯公平公正
C.南方經濟發展超過北方 D.文化重心北移趨勢明顯
【答案】A
【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唐朝時期的政治重心和經濟重心都位于北方,當時著名詩人的籍貫也多在北方,說明政治經濟影響了文化發展,A項正確;材料僅反映了著名詩人的籍貫,并不能凸顯科舉制的特點,排除B項;根據圖示內容不能說明南方經濟超過北方和文化重心北移,排除C、D項。
23.[廣東深圳2022模擬(一)]景教是基督教教派之一。據文獻記載,景教在唐初傳入中國,一度興盛于長安。下圖所示為北京房山“十字寺”(景教教堂遺址)唐代石碑碑首圖案的拓片,紋樣相似的飾物在全國各地多有出土。由此可知,唐代
A.政府奉行開明的文化政策 B.外來宗教中國化速度加快
C.百姓對西方宗教頗為青睞 D.長安成為世界性交通樞紐
【答案】A
【解析】材料“紋樣相似的飾物在全國各地多有出土”體現了外來宗教在唐朝得到廣泛傳播的情況,體現了唐政府奉行開明的文化政策,A項正確;材料并沒有體現景教中國化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百姓對西方宗教的態度,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長安的交通地位,而且“長安成為世界性交通樞紐”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24.[江蘇蘇州2022聯考]下圖是寧夏固原北周貴族李賢墓葬中出土的鎏金銀壺。銀壺造型別致,具有典型的羅馬風格,屬中亞地區波斯薩珊王朝(226-650年)手工藝品,其主題圖案描繪了古希臘神話特洛伊戰爭的故事。該文物的發現證明
A.北周時期北方民族交融盛況 B.域外手工生產技術傳入中原
C.中國與歐洲開始了直接聯系 D.絲路貿易促進文化交流互通
【答案】D
【解析】描繪古希臘神話故事的鎏金銀壺是出自波斯的手工藝品,通過絲路貿易傳到中國,D項正確;該文物無法反映中國與歐洲開始直接聯系,也并非是在中國生產,體現的主要是中外關系,排除A、B、C三項。
二、材料分析題(共52分,其中25題25分,26題15分,27題12分)
25.(25分)[江蘇徐州新沂2022模擬]選官制度是古代中國政治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個青年跑進太學求學,畢業后,被派到地方服務。待地方服務行政有了成績,再經長官察選到中央,又經過中央一番規定的考試,然后才開始正式入仕。那是當時(西漢)入仕從政的唯一正途,政府一切官員,幾乎全由此項途徑出身。這樣的政府,我們只能叫它作讀書人的政府,或稱士人政府。
———摘編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如果前期地方推舉制還一定程度上基于財產狀況的差別(門第),容易造成門閥世家,不利于國家集權向心力的凝聚,那么科舉制的妙處在于它基于考試錄用原則,表面上“人人有份”、高度流動。然而即使到宋明科舉名額大為增加,也還是“粥少僧多”,競走“獨木橋”,士大夫實際已失去了與君主分庭抗禮現實與心理的任何依據。故唐太宗有膾炙人口的名言:“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
材料三 北宋時期,科舉入仕者逐漸增多,對于文官隊伍知識結構、能力素質之改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儒學思潮的振興,促使“治學”與“從政”的溝通蔚為風氣。以“天下”為胸懷的士大夫們,以“天道”、“公議”為旗幟,作為凝聚群體的號召、制約君主的力量,坦坦蕩蕩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權利,參與治理國家政事。北宋中期熙寧年間,樞密使文彥博提出了“與士大夫治天下”的說法。
———摘編自《中華文明史》第三卷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西漢政府成為“士人政府”的主要推動因素有哪些?(6分)
(2)材料二中的“地方推舉制”是指什么制度?與它相比,科舉制的政治作用是什么?(6分)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北宋士大夫群體崛起的時代背景,并談談如何理解“與士大夫治天下”的說法。(13分)
【答案】(1)太學的成立;察舉制的實行;漢武帝重視儒學。(6分)
(2)制度:九品中正制。作用:科舉制選拔程序相對公平公正;加強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6分)
(3)時代背景:理學的興起;北宋完善發展科舉制,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理解:共治天下不是對國家權力的分享,而是君臣共定國是。(13分)
【解析】
(1)根據材料“一個青年跑進太學求學”“再經長官察選到中央”及所學知識分析作答,可得出太學的成立;察舉制的實行;漢武帝重視儒學。
(2)第一小問,根據材料“如果前期地方推舉制還一定程度上基于財產狀況的差別(門第),容易造成門閥世家,不利于國家集權向心力的凝聚,那么科舉制”及所學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分析;第二小問,根據材料“如果前期地方推舉制還一定程度上基于財產狀況的差別(門第),容易造成門閥世家,不利于國家集權向心力的凝聚,那么科舉制”“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提煉概括,可得出科舉制選拔程序相對公平公正;加強了君主專制。
(3)問第一小問,據材料“新儒學思潮的振興”“北宋時期,科舉入仕者逐漸增多,對于文官隊伍知識結構、能力素質之改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分析歸納;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以‘天下’為胸懷的士大夫們……作為凝聚群體的號召、制約君主的力量,坦坦蕩蕩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權利,參與治理國家政事”及所學宋代政治特點分析作答。
26.(15分)[山西長治2022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唐時期伴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監察制度得以基本形成。隋朝雖歷時較短,但隋文帝對原有的監察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為進一步完善官僚系統,將監察機構的規模擴大,并取消御史直屬官制度,使御史脫離了宮禁,提高了其獨立性,并恢復了地方巡查制度。同時監察機構的職責更加清晰、明確,中央與地方的監察機構相分離,中央官吏由御史臺負責監察,下設治書侍御史、侍御史、殿內侍御史、監察御史,并且下屬官吏不再由御史大夫任命更換,而是由吏部任命。地方官吏則由司隸臺和謁者臺,專掌州縣監察。
——摘編自楊聯《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變遷、特征及啟示》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隋文帝改革監察制度的措施。(8分)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隋文帝改革監察制度的意義。(7分)
【答案】(1)措施:擴大監察機構的規模;提高御史監察的獨立性;恢復了地方巡查制度;明確監察機構的職責;中央與地方的監察機構相分離;御史臺下屬官吏由吏部任命。(8分)
(2)意義:加強了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完善了監察制度;有助于吏治的清明;為制度提供了借鑒。(7分)
【解析】
(1)根據材料“將監察機構的規模擴大”可知擴大監察機構的規模;根據材料“取消御史直屬官制度,使御史脫離了宮禁,提高了其獨立性”可知提高御史監察的獨立性;根據材料“并恢復了地方巡查制度”可知恢復了地方巡查制度;根據材料“同時監察機構的職責更加清晰、明確,中央與地方的監察機構相分離,中央官吏由御史臺負責監察,下設治書侍御史、侍御史、殿內侍御史、監察御史,并且下屬官吏不再由御史大夫任命更換,而是由吏部任命。地方官吏則由司隸臺和謁者臺,專掌州縣監察”可知明確監察機構的職責;中央與地方的監察機構相分離;御史臺下屬官吏由吏部任命。
(2)根據材料“隋唐時期伴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監察制度得以基本形成?!笨芍訌娏司鲗V坪椭醒爰瘷?;完善了監察制度;有助于吏治的清明;為制度提供了借鑒。
27.(12分)[湖北2022聯考]文明的碰撞與融合。
材料 以“文明的碰撞與融合”為主題的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展開了相關的理論學習與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學習筆記
觀點 人類文明多樣性賦予這個世界姹紫嫣紅的色彩,多樣帶來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產生進步。文明相處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 ——習近平文明必須通過交融才能發展,沒有交融就沒有文明?!蝗谠谖拿鞯漠a生中很重要,在文明的發展中就更重要。——學者錢乘旦
材料 孝文帝在位時,北魏統治面臨著嚴峻考驗。鮮卑族拓跋部以“塞外蠻族”進入中原漢族的封建政治、經濟、文化發達地區,落后的鮮卑統治方式與中原的先進生產方式之間的不和諧,使北魏內部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尖銳。隨著漢文化的熏陶漸染及對北魏政權面臨形勢的了解,加上馮太后的著意培養,孝文帝以高度的熱情實行封建化改革?!幾砸t艷《淺析孝文帝漢化改革態度確立的過程》鴉片戰爭以后,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和西學東漸,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大量傳入中國,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發生激烈的碰撞。在中西文化沖突和融合的過程中,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也不斷地得到更新:“師夷長技”的觀念更新了“用夏變夷”的觀念,“維新變法”的觀念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觀念,“民主民權”的觀念更新了“君權神授”的觀念,“男女平等”的觀念更新了“男尊女卑”的觀念。——摘編自熊呂茂、建紅英《近代中西文化沖突與融合研究述評》“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資本主義也有計劃”,二者都是經濟手段或調節方式,都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共同成果。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曾經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只是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社會化和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矛盾的加劇,周期性的經濟危機頻繁爆發,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才被國家干預下的市場經濟所代替。特別是二戰以后,一定的經濟計劃成為資本主義國家普遍采用的經濟手段?!幾院钚帕x《關于計劃與市場關系的若干思考》
通過研讀,有的同學看到了文明的碰撞,有的同學看到了文明的融合,有的同學看到了二者間的復雜關系。請任選角度,自擬論題,結合筆記中的觀點與材料,并運用所學知識加以論證。(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論題:文明在融合與沖突中產生和發展。(2分)
論證:許多學者都深刻認識到多元文化之間的接觸、碰撞、相互學習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進步的巨大動力,如錢乘旦認為交融在文明的產生和發展中很重要,應該尊重文明的多樣性并相互交流學習。唐前期出現盛世局面,中外文化交流頻繁,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產生重大影響。新羅、日本等國家向唐朝派遣了許多使節和留學生,這些使節和留學生歸國后,從文字、思想與宗教、社會與習俗、城市與建筑、科技和制度等方面向中國學習,促進本國社會文化的進步。鴉片戰爭以后,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和西學東漸,西方文化大量傳入中國,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發生激烈的碰撞。在中西文化沖突和融合的過程中,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尋求強國御侮之道。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洋務派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開展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甲午戰后,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學習西方政治制度,主張變法圖強,實行君主立憲,開展了維新變法運動,變法雖然失敗,但是在社會上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20世紀初,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發動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和封建帝制,實行民主共和。民國初期,陳獨秀等進步知識分子發動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猛烈批判傳統的儒家思想,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并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因此,在近代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中,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學習不斷深入,經歷了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階段,不斷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8分)
結論:綜上所述,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學習借鑒,互通有無,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正確道路。(2分)
【解析】本題屬于開放性題,沒有固定的答案。緊扣主題“文明的碰撞與融合”,根據材料“文明必須通過交融才能發展,沒有交融就沒有文明。……交融在文明的產生中很重要,在文明的發展中就更重要”可知,錢乘旦認為交融在文明的產生和發展中很重要,應該尊重文明的多樣性并相互交流學習,由此可以得出論題是文明在融合與沖突中產生和發展。然后根據材料“鴉片戰爭以后,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和西學東漸,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大量傳入中國,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發生激烈的碰撞”,結合所學從唐朝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及其影響、洋務思想及其影響、維新思想及其影響、辛亥革命及其影響、新文化運動及其影響等方面進行論證。最后進行歸納總結,得出結論是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學習借鑒,互通有無,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正確道路。也可從文明的碰撞、文明的融合、文明的碰撞與融合二者的復雜關系入手,圍繞題干中提供的相關的歷史來補充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刚察县| 凌海市| 陆河县| 和田县| 石楼县| 华容县| 屯昌县| 陵川县| 女性| 东乡族自治县| 安乡县| 沂水县| 孙吴县| 张北县| 临夏县| 三门峡市| 金寨县| 苗栗县| 龙海市| 博罗县| 廊坊市| 方正县| 堆龙德庆县| 德庆县| 谢通门县| 甘南县| 靖宇县| 武邑县| 营口市| 邯郸县| 台安县| 长白| 鹤庆县| 布拖县| 枣阳市| 静海县| 民县| 乐山市| 岐山县| 景宁| 图木舒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