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校長講壇:扎根強校謀發展,孜孜不已潤無聲對我來說,2018年是意義非凡的一年。這一年,我榮獲了上海市特級校長(書記)的稱號。這一年,上海市教委頒布關于實施百所公辦初中“強校工程”的意見,虹口區教育學院附屬中學(以下簡稱虹教附中)被列為“強校工程”項目基地學校。這一年,我到了虹教附中,開始了為期3年的流動工作。這一年,經組織批準,我雙向任職,在擔任虹口區教育學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的同時,兼任虹教院教育集團總校長,托管虹教附中。有人問我,你評上了特級校長(書記)之后有什么感想?我說,特級校長(書記)的稱號不僅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種責任、一種要求。我心懷一份感恩之心,愿意把我對教育的堅守和初心綻放在虹口教育的這方熱土之上。也有人問我,你擔任這么多工作崗位,不累嗎?說實話,累的。可是除了累,我也感受到了快樂與成就。托管一所學校,親歷它的蛻變,推動它的發展,難道還有比這讓人更加快樂、更有成就感的事情嗎?也有人問我,流動工作讓你有哪些收獲與感受?我想,除了學校特色課程的品牌確立、教師人才梯隊的逐步成形、校園育人氛圍的良好營造之外,在流動過程中,深切感受到辦好一所學校,一定要擁有豐實的教育情懷以及開闊的教育視野。一所學校的校長首先應該是一位有教育思想的領導者。扎根強校,孜孜不已。我用我的努力翻開了一所學校辦學治校發展過程中新的一頁,我用我的堅持親歷了一所學校的整體變革。一、以調研邁出蹲點扎根的第一步任何一所學校的深度發展關鍵是要找準學校的薄弱環節,才能據此進一步提升辦學水平。我擔任虹教附中總校長的工作以后,再三思考托管工作的思路。“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決定從深入學校調研開始,邁出扎根強校的第一步。托管前,虹教附中是虹口區文明單位、虹口區三星級行為規范示范校,在學生武術、美術等方面有一些辦學亮點。但是,學校地處弄堂深處、生源對口嚴重不足,加上辦學歷史上的動蕩起伏,成為制約學校發展的客觀因素。我是以流動的方式走進虹教附中的,但是想到自身的使命、職責,我沒有一點“額外負擔”的情緒,只有做好、做優、做強。我努力扎根虹教附中,進辦公室、走教室,聽課、座談、做項目,與領導班子深度溝通,與一線教師親切交流,力求用最短的時間與大家零距離交流,摸清情況。我也帶領學校管理團隊到各區走訪優秀學校,反復調整學校發展規劃,細化年度目標和項目計劃。回憶托管開始的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我和虹教院的蹲點研訓員、虹教附中的教師幾乎每天都在開會討論規劃學校的強校方案,我們請了多批市級專家來校調研,開了多次論證會。高密度地聽取虹教附中教師們的意見和建議,讓我在很短的時間內認識了全校的教職工,并與他們積累了感情,對相當一部分教職工有了“老同事”的感覺。一次次的推門聽課、一次次的師生交流、一次次的現場調研,虹教附中存在的關鍵問題逐漸浮出水面。突出的瓶頸問題是:在全區同類學校中,辦學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辦學特色沒有凸顯,學校的知名度還不夠高,與掛牌“附屬中學”的榮譽不相稱。按照上海市教委“強校工程”理念,結合上海市中考改革、虹口區教育強區建設等具體要求,通過對學校進行SWOT分析,我和我的管理團隊找到了托管工作的切入口。這就是以課程與教學的校本化改革為重點抓手,制定適合學校發展的托管目標及相關達成路徑。同時,規范托管工作的過程管理,為虹教附中在學校管理、教育教學、隊伍建設等方面全面提升,在區域范圍內擴大影響力提供切實可行的幫助。簡單地說,就是要把虹教附中辦成區域性的均衡、優質初中學校,實現“強校工程”的目標。當然,深入調研也成為我在虹教附中蹲點扎根的重要工作法寶之一,并且始終堅持,一以貫之,保證了工作的順暢和有效。二、用課程引領學校的內涵發展我始終認為:一所學校的管理要有溫度,就要眼中有學生和老師,要真正從心里關心他們;讓學校發展有深度,就是要系統思考教育教學各要素之間的關聯,從整體展開思考。那么,如何將學校的辦學理念落地,讓教育教學各要素形成合力?我認為,課程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決定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水平的最基本要素。它是學校教育教學品質的一個集中體現。于是,一門指向辦學理念與育人目標實現的“EACH課程”誕生了。“EACH課程”建設建立在學校育人目標的基礎上,“EACH”的名稱是將學校育人目標“敦品、勵學、尚美、自信”的英文首字母組合而成,本意是“每一個”,旨在說明學校的課程以小班化的實施方式,關注每一名學生,將適合的教育惠澤每一名孩子。而且,“EACH課程”將學校所有工作,如學校管理、教師發展、教學實施、學生評價等方面全部滲透融入課程建設的各個環節,形成了以課程建設關注師生發展、優化育人環境、提高教學質量、提升辦學品質的工作重點。我們著力打造在區域內有一定知名度與影響力的虹教附中課程建設特色(見圖1)。圖1以課程建設統領學校發展的整體結構在“EACH課程”建設推行的過程中,我認識到,課程的建設只是剛剛起步,關鍵是課程的實施,也就是要從“文本課程”走向“實踐課程”。因此,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和教師們一起深入地學習與實踐。一方面,我深入教研現場與教師們一起研討;另一方面,我積極邀請市級專家、教研員開展專題培訓,用鮮活的案例幫助教師們理解課程實施的核心理念與具體行為。同時,我們建立了課題項目研究機制,將基于學科教學的關鍵問題解決作為開展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著力點,各教研組開展了課堂改進關鍵問題項目研究,有的教研組還把項目轉化為課題進行深度研究,如語文教研組“提升初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實踐研究”、數學教研組“以‘問題串’式的提問設計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英語教研組“指向初中生英語閱讀品格的指導型閱讀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理綜教研組“作業設計化整為零搭建解決問題平臺”等。各教研組立足學科育人,優化課程實施方式,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提高了課程育人的實效,在深化學校課程建設的實踐中彰顯出改革創新的擔當和活力。漸漸地,學校教師們開始嘗試從項目化學習的角度開展學科教學,開始嘗試在課堂中讓學生的合作學習充分發生,開始嘗試讓學生通過探究、制作、體驗的方式學習知識,而不是簡單的語言教授。在全校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我還在虹教附中設計并實施了“萬物有靈”“武德修身”“創客空間”等綜合實踐課程,并根據課程實施的需要修建了“智慧百草園”學習基地,以此探索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并把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等相融合,實施融合育人。我們基于對“EACH課程”的相關研究內容,成功申報了第三輪上海市課程領導力項目,為學校的進一步內涵發展提供了保障。我們依托“EACH課程”建設,全面加強虹教附中課程與教學管理,穩步提升學校辦學質量。以中考成績為例,虹教附中已經達到在全區初中名列前茅的水平。三、為教師搭建專業發展的舞臺學校的發展關鍵是教師,驅動教師的課程執行不是以行政命令來指揮與支配,而是應該激發教師的潛能,并促進其成為自我的領導者,讓每一位教師都從“向專家請教”到“像專家一樣思考”,能夠整體地思考標準、教材、教學與評價,并在自己的專業權力范圍內做出正確的課程決定與行動。從學校“EACH課程”建設啟動伊始,我就開始有意識地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培養。我充分運用教育學院的教育教學資源優勢,讓學院教研員、德育教研員、科研員入駐學校,有的不僅親自進課堂上課,還通過師徒帶教的方式培養學校教師,助力學科建設與課程實施。在這個過程中,我不僅在專業能力上發揮了引領與管理作用,同時也努力在自身的專業精神和人格魅力上也發揮重要的示范激勵作用。記得在一次區級層面的教學大獎賽之前,我和教研員多次進教室聽課、磨課,這段經歷對我來說是難忘的。特別是比賽前的幾天,我幾乎與教師們“粘”在了一起。每天的工作就是磨課、討論、聽課,有時還要做教師的“心理按摩師”,傾聽教師們的煩惱,為他們排解壓力。那段時間,我經常很晚回家,但是因為專注于自己的所愛,而且有一群共同奮斗的同伴,疲憊之余更多的是感動與安慰。功夫不負有心人,當那位教師把獲得區一等獎的喜訊告訴我的時候,我由衷地為她高興,打心底里為她、為學校的教師團隊點贊!除了教育學院的優秀師資之外,我還積極組織開展校本培訓,建立起了虹教附中校本培訓課程體系,如開展PBL項目式學習、生涯教育的實踐等,以此注重教師育人能力的提高,實現了由“輸血”向“造血”的轉變。這些年,學校培養了特級教師1名、正高級教師1名;“市雙名工程攻關計劃”學員2名,“市雙名工程種子領銜人”2名,教師種子計劃學員18名。在本輪區教師人才梯隊建設中,有工作室主持人1人、骨干教師4人、教學能手4人。10多名教師在市區級的各類教學科研評比中榮獲一、二等獎。一批優秀的教師正在茁壯成長,脫穎而出。可以說,正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保障機制,成為保障學校永續發展的源頭活水。3年的流動工作,讓我深刻地體會到:決定教育事業高度的是對教育的信念、情懷和境界。雖然我的流動工作只有短短的3年,但努力用勤勉、真心與真情喚醒同行對教育事業的內在追求,同時也喚醒學校每一個孩子的生命自覺和自我成長的動力,是我一直以來的教育理想與教育情懷。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段獨特的旅程。旅途中我們會播種希望,放飛夢想;我們會享受快樂,也體驗挫折……我們在前進中積蓄能量,也收獲生命的成長。3年的流動經歷,對我而言,不僅是一段美好的回憶,也是一段發現更好的自己的美麗旅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