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富庶的四川盆地》教學設計【背景描述】本課對應的課程標準為 1-2-6 :描述我國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特征,比較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點.。既要展示區域豐富多彩的人文特色,又要分析自然環境與人文特色之間的聯系,同時,樹立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人地和諧的觀念。 基于學生對“生活的時空”這一板塊內容的學習進度和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努力挖掘學科特質,以四川盆地為主要載體,運用圖表分析、合作探究等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綜合思維能力,不斷提升學科素養,力求實現學科價值的回歸,以順應時代教育發展的要求。二、學情分析學生基于七年級上冊和本冊前半部分內容的學習,對于如何認識一個區域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本課時作為中國南方區域中的一個,在難度上與上冊內容中世界的區域和城市相比相對較小,且學生對于中國的自然環境和文化了解更多,學習起來較容易。但要注意的是,要通過本課時的內容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三、教學目標1、利用中國地形圖和四川盆地地形圖了解四川盆地在中國的位置。2、從地形圖、氣溫曲線與降水量柱狀圖中獲取信息,能夠分析出四川盆地的自然環境特點,從而進一步分析其對四川盆地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尤其對農業發展的影響。3、從川菜、川劇等飲食、戲曲文化感受巴蜀文化的豐富多彩,隱形的體會到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四、重、難點重點:分析四川盆地的自然環境,了解四川盆地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感受興盛的巴蜀文化。難點:學會分析區域的自然環境與人們的生產生活之間的聯系。五、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小組合作法、歸納法六、課前準備:學生預習本課的知識內容,教師搜集有關巴蜀文化的有關素材。七、教學過程1、導課:由羊年春晚節目《錦繡》中李宇春的歌曲《蜀繡》引入。蜀指的是我國古代的巴蜀之地,現今位置與四川、重慶的范圍大致相當,節目中我們看到了美輪美奐的刺繡服裝表演,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富庶的四川盆地,了解豐富多彩的巴蜀文化。2、學習一個區域,首先要了解一個區域所處位置。觀察圖6-31找出四川盆地在中國所處的位置。請同學回答。(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競賽,回答正確有加分)。總結:四川盆地位于中國西南部,地處長江上游,包括四川東部和重慶大部。 繼續根據p11圖5-13和圖6-32找出四川盆地周圍的高原和山脈。(目的是讓學生對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及周圍的環境有更深刻的印象,也為后面其自然環境的講解做鋪墊)3、給出三則四川盆地農業發展情況的材料,通過材料分析出四川盆地農業發展的特點。四川盆地農業較發達,啟發學生思考:四川盆地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有哪些?(材料起過度、引導的作用,這里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從氣候、地形、土壤等自然因素思考,小組討論1分鐘后請同學回答)在學生發表觀點后,教師引導學生從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水利工程角度總結。氣候:從p49‘成都的氣溫與降水量’圖分析它的氣候特點,氣溫方面,最熱月,月均溫30攝氏度左右,最冷月,月均溫也在0攝氏度以上,所以熱量較充足。降水方面,總降水量在1000mm以上,降水豐沛。從氣候角度來看,四川盆地氣候溫和,熱量充沛、降水豐富,適宜農業發展。水源:從圖6-32中找出,流經四川盆地的主要河流,有長江干流、岷江、嘉陵江、烏江,因此四川盆地河流眾多、水量豐富,有利益農業的發展。地形:觀察圖6-32和圖6-33,說出地形對農業發展的影響。盆地地形,周圍有秦嶺、大巴山脈的阻擋,削弱冬季寒潮的影響。丘陵占各類地形比例達61%,低緩丘陵利于發展種植業。土壤:四川盆地特有的紫色土含豐富的磷、鉀等礦物質,利于農作物的生長。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天府美自古堰來”分析這句話的含義,天府指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這里的人們生活富足,人民安居樂業,原因是“古堰”的影響,這里所說的“古堰”指我國偉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在都江堰修建之前,岷江洪水泛濫成災,于是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解決岷江水患問題。講解都江堰工程示意圖,由此看出都江堰是一項防洪與灌溉一體的綜合性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兩千年來,發揮著巨大的水利價值。展示兩幅都江堰的風景圖,引出都江堰除具有水利價值外,還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小結過度:優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發達的四川農業,人們生活富足,那么富庶的四川盆地還體現在哪些方面呢?4、展示中國石油天然氣分布圖、自貢井鹽、芒硝等圖片,四川盆地還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展示大熊貓、金絲猴等,四川盆地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5、活動:發散思維提到“四川”同學們能想到哪些詞匯?(請小組同學派代表到黑板寫出他能想到的詞匯,寫出詞匯最多小組加分,小組成員在下面思考,并能夠幫其擴充的可加分)。通過這種形式加深學生對四川盆地在自然環境方面的認識,也進一步挖掘學生關于四川盆地的了解,部分會寫出關于巴蜀文化的詞匯,由此過度。在了解了四川盆地的農業和自然資源后,我們共同感受巴蜀文化的魅力。6、川菜與粵菜、魯菜、湘菜并稱中國四大菜系,以善用麻辣著稱,“你知道哪些川菜?”(此出問題較容易,激發學生對巴蜀文化的興趣)圖文介紹蜀繡、川劇。有哪些當紅的川、渝籍青春偶像?(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激發學生思考,也使學生了解這里不僅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還有興盛的流行文化)八、課后作業作業本中,《富庶的四川盆地》基礎鞏固內容。【課后反思】(一)成功之舉:1、從時事資料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教學活動做了鋪墊,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2、注意學法指導。在教學活動中使用了豐富圖文資料,如視頻、地圖、地形圖、氣溫和降水曲線圖、四川發達的農業、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圖片等,培養學生抓住有效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在重點突出和難點突破上,設計了有效的合作探究學習環節。整個課堂氛圍較為和諧,學生在層層深入的活動中不斷思考,在合作學習中完成了教學目標,感悟了四川盆地的富庶,明確了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對當地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初步理解區域特色是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相互聯系、共同作用的結果。(二)敗筆之處:1、在本課學教過程中,教師預設的問題較多,教師引導略多,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有限,學生思考的問題不夠深入。在學教活動中,應該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2、在學生探究活動之后,一一呈現了相關知識,感覺此環節有點重復,評價語過于隨便,不夠精煉。3、課堂結構有些不完整,本課從四川宜賓地震導入,最后結尾的時候雖然點到要祈福宜賓,但感覺是蜻蜓點水,可以通過問題設計,引導學生認識到四川盆地的發展既需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也要根據自然環境特點趨利避害。 (三)再教設計: 1、設計活動環節,精簡問題。在備課過程中,更多關注學生的學情,無論在問題設計時,還是活動設計中都要符合學生的實際學情。給學生多一些時間,多一些展示的機會。 2、進一步精煉教師的語言,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重復,節省課堂時間,用于自我評價和生生互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