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課程 標準 1.了解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等國民革命的主要內容;知道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及性質。 2.通過了解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毛澤東與朱德井岡山會師、古田會議等基本史事,認識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意義。 3.認識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通過了解長征途中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等艱難歷程的史事,感悟長征精神單元綜述1924年,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實現第一次合作,進行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運動(又稱“大革命”)。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北伐戰爭勝利進軍,掀起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民革命軍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1927年4月,國民黨內反動集團背叛革命,國民革命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及時總結經驗教訓,開始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在此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逐漸把革命重心從中心城市轉向偏僻的農村,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進行工農武裝割據斗爭,探索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面對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壯大,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連續進行軍事“圍剿”,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長征。紅軍長征的勝利,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時空縱覽第15課 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學習 目標 1.簡述國共合作的實現和黃埔軍校的建立、北伐的主要過程等基本史實;知道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及性質。 2.搜集史料,分析北伐勝利進軍的原因和國民革命失敗的原因。 3.通過相關史實,理解國共合作是推進國民革命開展的重要條件課前導學一、國共合作的實現1.背景:(1)中國共產黨: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2)中國國民黨:孫中山在經過多次反對北洋軍閥斗爭的失敗后,深深感到必須改組國民黨,為它注入新鮮血液。2.標志——國民黨一大的召開:(1)時間/地點:1924年1月;廣州。(2)中共代表:李大釗、林伯渠、毛澤東、瞿秋白等人。(3)主要內容:大會通過的宣言對三民主義作出了新的解釋,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在實際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3.成果——創辦黃埔軍校:(1)時間/地點:1924年5月;廣州黃埔。(2)主要領導人:孫中山兼任軍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不久后擔任政治部主任。(3)影響:培養出大批軍事和政治人才,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隨后的北伐戰爭作了準備。二、北伐勝利進軍1.北伐戰爭:(1)開始: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十萬人誓師北伐,蔣介石任北伐軍總司令。(2)目的:推翻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3)初期主要戰場:湖南、湖北。(4)重要戰役:葉挺領導的第四軍獨立團為先鋒,經過浴血奮戰,連克汀泗僑和賀勝橋,并攻占武昌。(5)戰績: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被基本消滅。北伐軍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震動全國。2.工農革命運動蓬勃發展:(1)背景:北伐勝利進軍。(2)表現:湖南、湖北農民協會組織大量建立并快速發展;城市工會組織和工人運動也得到很大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上海工人發動三次武裝起義并取得最終勝利。(3)作用:給了北伐軍極大支持。三、國民黨內反動集團叛變革命與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1.國民黨內反動集團叛變革命:(1)原因:高漲的工農革命運動觸動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2)概況: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并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7月,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國民黨內反動集團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3)結果: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失敗。2.南京國民政府繼續北伐:(1)概況:南京政府建立后,在“分共清黨”、鎮壓工農運動的同時,繼續北伐。1928年6月,北伐軍進至北京、天津一帶。(2)結果:1928年底,張學良發表通告,宣布“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至此,南京國民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了全國。課堂助學閱讀課本第71頁《黃埔軍校舊址大門》和第72頁《北伐戰爭形勢圖》,指出兩幅圖片反映的史實之間的聯系。黃埔軍校的創辦和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都屬于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成果;黃埔軍校培養出大批軍事和政治人才,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隨后的北伐戰爭作了準備。1.北伐勝利進軍的原因:(1)國共兩黨合作,共同推進,各革命階級的力量空前團結。(2)北伐作戰目的明確,作戰方針正確,即先集中兵力北上,掃除吳佩孚的勢力;再揮戈東進,圍殲孫傳芳的主力;最后北上,消滅張作霖的軍隊,統一全國。(3)廣大北伐將士的英勇作戰,中共黨員、共青團員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4)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群眾的密切配合和積極支援。(5)蘇聯和共產國際的支持。2.國民革命失敗的原因及經驗教訓:(1)原因:①客觀原因:軍隊指揮權掌握在國民黨手里;國民黨內反動集團和帝國主義勢力勾結,叛變革命。②主觀原因:年幼的中國共產黨力量不夠強大,同時缺乏革命理論修養和經驗,關鍵時刻放棄了對革命的領導權,尤其是對革命武裝的領導權。(2)經驗教訓:中國共產黨必須掌握革命的領導權,建立自己的軍隊;要依靠人民;要發展自身的力量;等等。【例題】20世紀20年代,中國共產黨意識到應該聯合其他黨派,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最后,中共決定同國民黨合作,其根本原因是(A)A.敵人力量的強大和工人階級力量的相對弱小B.共產國際的促進作用C.孫中山歡迎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合作D.帝國主義的侵略【思路點撥】本題為因果關系類選擇題,考查國共合作。解題時,首先應審清設問的關鍵詞“根本原因”,然后需要準確把握題干與選項之間的聯系,弄清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再聯系所學知識,中國共產黨建立以后領導了一系列工人運動,但在反動勢力的鎮壓下都走向失敗,中共由此對自身實際情況以及反動勢力有了清晰的認識,因此尋找其他政黨以建立革命統一戰線。達標檢測1.1923年,孫中山說道:“現在中共組織工農革命運動,群眾一起來動不動就是幾千、幾萬,甚至幾十萬人,罷工規模浩大,震動中外,其勢尤不可辱。”基于這種認識,孫中山提出(C)A.創立民國,平均地權B.建立國民革命軍C.聯俄、聯共、扶助農工D.發動工人武裝起義2.“開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這是孫中山為黃埔軍校制定的辦學宗旨。該軍校1924年創辦于(C)A.武漢 B.南京C.廣州 D.上海3.(2022 赤峰)“中國大地從南到北、從珠江三角洲到長江三角洲,處處燃燒著革命的火焰”,使“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還未能完成的革命事業,在僅僅兩三年之內,獲得了巨大的成就。”與以上材料相契合的是(D)A.太平天國運動 B.義和團運動C.辛亥革命 D.北伐戰爭4.某同學是惠州人,他自豪地說:“我的家鄉有一位名人,是率領‘鐵軍’獨立團屢立戰功的北伐名將。”他所說的這位名人是(A)A.葉挺 B.賀龍C.朱德 D.陳毅5.據1927年1月出版的《中國農民問題》記載:“此次北伐軍長驅而北,不兩月已克復武漢,進兵豫贛,撲滅吳佩孚軍閥,得助于農民群眾者,實為至多。”這表明(C)A.北伐戰爭最終取得了勝利B.農民群眾是北伐的主力軍C.北伐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D.北伐戰爭實現了全國統一6.(側重歷史解釋)據《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記載:“中國共產黨黨員的數量1927年5月為5.7萬多人,1927年8月為1萬余人。”造成黨員數量急劇變化的原因是(B)A.北伐戰爭傷亡巨大B.國民黨內反動集團叛變革命C.中國共產黨武裝起義D.第五次反“圍剿”失利7.1928年,張學良宣布“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這個國民政府指的是(C)A.武漢國民政府 B.北京國民政府C.南京國民政府 D.廣州國民政府素能提升1.(側重歷史解釋)宋慶齡說:“孫中山和中共之間具有歷史意義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當時的國際局勢和中國本身的內部條件造成的。”其中“內部條件”是指(B)A.一戰后,中國民族工業重新受到了列強的壓制B.“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全國人民共同的心愿C.中國共產黨總結了經驗教訓,正積極尋找同盟者D.國民黨是當時中國各黨派中比較革命的民主派2.(側重史料實證)在臺灣國民黨黨史館內陳列著大量珍貴的資料,如毛澤東在1924年6月兼任農民運動講習所長時,寫給農民部長甘乃光的親筆信;國民黨當年發給毛澤東的薪水單;還有周恩來、董必武、李大釗、陳獨秀等中共重要領導人物的親筆文件。這些文物(A)A.是研究第一次國共合作的重要史料B.是研究中國共產黨建立的重要史料C.見證了國共斗爭的激烈性與殘酷性D.反映了工農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3.上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下聯: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批:革命者來。最能體現這副對聯所反映的觀念的學校是(C)A.福州船政學堂B.京師大學堂C.黃埔軍校D.京師同文館4.孫中山提出,“農民之缺乏田地淪為佃戶者,國家當給以土地,資其耕作”,“對于農夫、工人之運動,以全力助其開展,輔助其經濟組織,使日趨于發達”。這些主張有利于(C)A.加速辛亥革命高潮的到來B.促進近代前期中國農業發展C.激發民眾參加國民大革命的動力D.推動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5.(跨學科 音樂)北伐戰爭中,下圖所示的歌曲響徹大江南北。這首歌旨在(C)A.擴大三民主義的影響B.宣傳民主科學思想C.激發北伐戰爭的熱情D.傳播民主共和思想6.1926年,國民革命軍發布宣言:“……過去數年間之經驗,已證明帝國主義者及賣國之軍閥,實為和平統一之障礙,為革命勢力之仇敵。”該宣言(B)A.標志著國共合作正式建立B.宣示了中國革命核心任務C.推動了洋務運動的開展D.得到北洋政府的大力支持7.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它的第一號命令就是“清黨”通緝令,通緝毛澤東、周恩來等一大批共產黨員。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失敗了。這里所說的“失敗”主要是指(A)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B.蔣介石、汪精衛叛變革命C.沒有打倒軍閥張作霖D.工農運動轉入低潮8.(論從史出、家國情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人民一切困苦之總原因,在帝國主義者之侵略及其工具賣國軍閥之暴虐。中國人民唯一的需要,在建設一人民的統一政府。……鞏固國民革命根據地,不能不出師以剿除賣國軍閥之勢力。——摘編自《中國國民黨為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宣言》材料二 葉挺獨立團除葉挺畢業于保定軍校第六期工兵科外,其余主要干部,包括中共黨組織領導成員,各級主官乃至連排長,絕大多數系黃埔軍校教職員及前五期生充任。葉挺獨立團中的黃埔軍校早期生中共黨員,在一系列武裝斗爭過程中,始終發揮著率先垂范和舉足輕重的歷史作用及影響。葉挺獨立團開創的戰斗作風、鐵軍精神和優良傳統,對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有著廣泛和深遠的影響,它為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武裝斗爭培養了最早的一批軍事骨干,其中許多人成為人民軍隊的著名將領。——摘編自陳予歡《黃埔軍校與人民軍隊創建及早期發展》(1)根據材料一,指出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的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實現全國統一;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務。(2)根據材料二,概括葉挺獨立團軍官的主要來源。結合所學知識,列舉葉挺獨立團在北伐戰爭中取得的戰績。你認為葉挺獨立團有哪些“鐵軍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