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2.2《季風的影響》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1、描述我國氣候的基本特征,知道氣候類型的分布情況。2、了解季風的成因和性質,知道我國季風氣候的分布及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培養空間感知。3、理解季風氣候對我國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響,提升綜合思維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1、通過獲取圖片信息了解不同氣候影響下各具特色的生產生活,運用地圖討論分析我國氣候的特征。2、學生閱讀地圖、描繪地圖,了解夏季風與冬季風,說出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體會季風對我國影響范圍之廣。3、通過合作探究,研讀地圖、圖片等資料分析說明季風氣候對我國的影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感悟氣候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樹立人地協調觀念,培養防災、減災的意識。 2、培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良好習慣。【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季風氣候及其對我國的影響。 難點:季風的不利影響。【教學思想和策略方法】1、聯系生活,設置問題,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生活實踐能力。2、采用地圖教學法,給學生創造讀圖、用圖的機會,逐步提高從地圖中獲取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3、引導學生討論、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在合作交流中迸發思維的火花。【教學過程設計】一、課堂導入 學生欣賞旅行途中的照片,描述照片中的不同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場景。 教師提問:我國不同地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生產生活與哪些自然因素有關?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欣賞、描述旅行途中的照片,培養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激發學生探索我國氣候的興趣。過渡: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我國的氣候,一起去探索氣候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一、情景導入 人們外出旅游時,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天氣。我國各地區的氣候如何,在何時到何地去旅游好呢?等我們學完這一節就會解決這個問題。 二、師生互動、學習新知識 (一)、中國的氣溫 1、對比五個城市一周來的天氣狀況,并說明他們的天氣狀況與緯度位置的關系。 明確:我國氣溫的分布特點是越往南去,氣溫越高,越往北去,氣溫越低。 2、讀我國1月平均氣溫的等溫線圖,找找最高氣溫及最低氣溫分布在哪里,等溫線,等溫線分布的疏密程度,說明我國冬季氣溫的分布規律。 明確:黑龍江最北部1月平均氣溫在 -32℃ 以下,海南省1月平均氣溫在 16℃ 以上,我國南北氣溫相差懸殊。 我國冬季氣溫的分布特點是:南溫北冷,南北溫差大。 3、為什么我國冬季南北氣溫相差這么懸殊呢? 明確:我國幅員遼闊,南北跨將近50個緯度。冬季太陽直射點在南北球,我國北方正午太陽高度比南方低,太陽高度角小,陽光斜射。在加上北方晝長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獲得的太陽光熱就比南方少。 除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這兩個因素,還有冬季風的影響。(我國冬季風為西北風) 4、 我國冬季氣溫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氣溫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 明確:讀我國七月平均氣溫圖得出 我國夏季氣溫分布規律:除青藏高原外,全國普遍高溫 青藏高原受地形因素的影響,夏季比同緯度地區氣溫低。 5、找出我國1月平均氣溫圖中0℃等溫線經過的地方,并思考這條線的南方與北方從河流的水文特征、植被、農作物等方面看有何差異? 明確:我國1月0℃等溫線的東段經過秦嶺—淮河一線,向西沿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延伸分布。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回答以上問題,只要把主要特點回答出來就可以了。如秦嶺—淮河以北冬季河流會結冰,以落葉闊葉林為主,以種植小麥為主等等。 6、我國氣溫的.南北差異使我國南方和北方在自然景觀上也存在巨大的差異,當北方一片冰天雪地時,南方卻鳥語花香。結合農業生產的實際,我國是如何劃分溫度帶的。 明確:把≥ 10℃ 持續期內的日平均氣溫累加起來,得到的氣溫總和叫做活動積溫。活動積溫是劃分溫度帶的主要指標。 根據積溫情況,我國劃分了五個溫度帶和一個氣候區。其中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大致與1月份的哪條等溫線一致。 7、不同的溫度帶對我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有哪些? 明確:不同的溫度帶對農作物的熟制、農作物的品種及人們的傳統民居,體育運 動等都有影響。二、新課教授環節一:品圖·明氣候特征 出示中國的氣候類型圖及氣溫曲線與降水柱狀圖:活動1:學生閱讀地圖,說出我國的氣候類型和特點活動2:學生根據各地氣候類型及特點討論“農民收割水稻”這張照片可能拍攝于哪些地區;教師邀請學生代表在PPT上進行圈注,并追問判斷的依據。 師生歸納我國氣候的總體特征。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地圖閱讀、討論、成果呈現、互評等方式,提高讀圖用圖能力,了解我國的氣候類型的特點、分布,認識到季風氣候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積極影響。 過渡: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期的特點,同學們知道這些“雨”是誰帶來的?從哪里帶來的?你可以從書本哪張地圖中獲得這一信息?環節二、中國的降水 導入:為什么全國各地區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異? 明確:這與當地降水量有密切的關系。因為我國不同地區的降水量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1、 讀中國降水量的分布圖,分析我國降水的分布規律。 明確:根據 200mm , 400mm , 800mm , 1600mm 幾條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區,歸納我國降水的分布規律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2、 觀察 800mm 等降水量線,與1月份的哪條等溫線大體上是一致的。 明確:與1月份的0℃等溫線所經過的秦嶺—淮河一線大體一致。 3、我國根據一個地區的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又劃分了干濕地區。讀圖說出我國有哪幾個干濕地區及它們的分界線。 明確:四個干濕地區。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是 800mm 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與半干旱區的分界線是 400mm 等降水量,半干旱區與干旱區的分界線是 200mm 降水量線。4、現在你能理解為什么我國東部與西部,南方與北方的民居為什么會不同了嗎?除此之外,不同的干濕地區對我們的生產與生活還有什么影響呢? 明確:我國各地區的民居各具特色,如:甘肅平頂屋:降水少,平頂用來晾曬糧食。吐魯番晾房:氣候干旱,用通風的晾房曬水果,制成舉世聞名的吐魯番葡萄干。紹興斜頂房:降水多,斜頂利于排水。黃土高原的窯洞:降水少,利用黃土建筑房屋。除此之外對我國各地區的植物、農業類型等都有影響。 5、我國各地的降水空間分布不均勻,如西北內陸的干旱地區水資源缺乏問題較為嚴重,影響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你能有方法解決嗎? 明確:跨流域調水,如南水北調工程。 三、知識小結 1、我國的氣溫分布特點是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國普遍高溫;冬季氣溫由南向北遞減,溫差較大。形成不同的溫度帶,影響著農作物的熟制以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2、我國年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根據降水量及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劃分了四個干濕地區。全國各地降水的不均衡,也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與生產。課堂總結:通過同學們的探究、討論,我們發現“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生產過程中要因地制宜,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同時我們也要積極應對自然災害,保護自己和美麗的家園!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收集資料、閱讀地圖,合作探究解決本課難點,培養了合作意識和能力。在成果展示和討論中,培養學生辨證看待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和時事新聞,樹立防災、減災的意識。【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