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五四運動學習 目標 1.識記五四運動的導火線、開端、口號、發展、勝利、歷史意義等。 2.理解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3.感悟五四愛國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前導學一、五四運動的爆發1.五四運動的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2.五四運動的開端:1919年5月4日,北京3 000多名學生匯集在天安門前,發表宣言,舉行示威游行。3.五四運動的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最能體現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性質)“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取消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二、五四運動的擴大1.概況:(1)前期:北京學生的愛國斗爭得到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廣泛擁護。全國200多個城市的學生一致罷課,支持北京學生的反帝愛國斗爭。6月3日,北京學生再次走上街頭,開展大規模的愛國宣傳活動,遭到軍警鎮壓,先后有800多名學生被捕。(2)后期:6月5日,上海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工人階級成為五四運動的主力,運動的中心也由北京轉移到了上海。2.結果:北洋政府不得不釋放被捕的學生,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中國代表也沒有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的直接目標得到了實現,這是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一次重大勝利。三、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1.五四運動的性質: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2.五四運動的特點: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國強國真理的進步性、各族各界群眾積極參與的廣泛性。3.五四運動的意義:①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②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4.五四精神: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其核心是愛國主義。課堂助學材料 在抵抗外國侵略者的斗爭中,中國人民包括清政府軍隊里的愛國將士表現得很英勇,浴血搏斗,直至戰死疆場。但是,五四運動之前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還處于被動、自發的狀態,形不成整體的斗爭合力。五四運動不僅有青年學生的參與,廣大工人、商人、教師、市民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相互呼應,取得了運動的初步勝利。中國人民以偉大的覺醒鑄刻了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歷史烙印。——摘編自齊衛平《五四運動是中國人民一次偉大覺醒》問題 結合材料與本課知識,歸納與五四運動前的斗爭相比,中國人民在五四運動中的斗爭有何變化?由被動、自發的狀態到積極主動地參與;由未形成整體的斗爭合力到相互配合;由群眾發動不充分到各階層積極參與,群眾基礎廣泛;由斗爭的軟弱性、妥協性到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等等。1.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比較:項目 舊民主主義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間 1840—1919年 1919—1949年開始的 標志 鴉片戰爭 五四運動領導 階級 主要是資產階級 無產階級革命 前途 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走社會主義道路革命 程度 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沒有充分發動人民群眾;沒有徹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廣泛地發動人民群眾;解決了民主革命時期農民的土地問題相同點 社會性質:都發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革命任務:都反帝(反侵略)反封建2.如何理解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1)從革命性質看,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2)從領導力量看,五四運動中,中國的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成為五四運動的主力。從此,中國民主革命的領導者由資產階級轉變為無產階級。(3)從指導思想看,五四運動時期,涌現出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他們成為運動的領導力量,如李大釗、陳獨秀等,他們的思想武器已經轉變為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在中國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總之,五四運動以后,中國革命進入了由無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時期。因此,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3.五四運動的現實意義:愛國主義是青年運動的旗幟,要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就要樹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堅定信念,認識到只有把個人前途同國家、民族前途緊密結合起來,把個人的奮斗與集體奮斗結合起來才能實現最大的人生價值。【例題】某學者認為,五四運動改變了近代中國不斷喪失國家獨立與主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向下沉淪的趨向,使整個國家向著實現完全的國家獨立、民族自由、人民民主、國家富強的上升趨向發展。該學者意在強調,五四運動(B)A.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B.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C.凸顯了中國資產階級的革命初心D.促使國家實現了獨立和富強【思路點撥】根據題干關鍵信息“五四運動改變了……向下沉淪的趨向,使整個國家向著……上升趨向發展”可知,五四運動之后,中國社會的發展趨勢由“向下沉淪”到“上升”,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達標檢測1.北京大學平民教育演講團成立于1919年3月,宣講的題目有“什么是善”等,后來增加了“為什么要愛國”“青島問題”等。這一變化是由于(A)A.當時外交時局變化發展B.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C.民眾民族意識不斷增強D.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2.(2022 天津)有西方史學家認為,巴黎和會上的失敗導致的后果就是整個中國陷入“大動亂”,但中國史學家普遍認為這一后果具有里程碑意義,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他們評論的是(C)A.二次革命 B.護國戰爭C.五四運動 D.北伐戰爭3.在五四運動中,學生們提出“外爭主權,內除國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取消二十一條”“拒絕在合約上簽字”等口號。從口號中我們可以看出五四運動(A)A.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B.使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C.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D.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4.(側重歷史解釋)“學生罷課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對待日益嚴厲。乃商界罷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學生釋;工界罷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陸去。”這說明(B)A.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了上海B.工人階級在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C.斗爭付出了巨大犧牲,效果不明顯D.中國共產黨在斗爭中起到了領導作用5.(側重歷史解釋)“五四運動不僅有青年學生的參與,廣大工人、商人、教師、市民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相互呼應,取得了運動的初步勝利。”材料表明五四運動取得初步勝利的原因是(A)A.社會各界形成斗爭合力B.采取武裝斗爭的方式C.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D.中國人民開始覺醒了6.毛澤東說:“五四運動的杰出的歷史意義,在于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這就是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封建主義。”這里的“姿態”強調的是(C)A.革命的復雜性 B.制度的創新性C.斗爭的徹底性 D.抗戰的持久性7.“五四運動改變了以往只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的人民大眾的狀況,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全面覺醒。”這一論斷揭示五四運動(B)A.打開了進步潮流的閘門B.促進了廣大民眾的覺醒C.挽救了中華民族的危亡D.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素能提升1.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革命的一個分水嶺,此前由資產階級領導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此后由無產階級領導著新民主主義革命。新、舊民主主義革命共同的革命任務是(D)A.反抗地主階級壓迫B.打敗日本侵略者C.反對國民黨的專政D.反帝反封建2.“鳳凰網”評論:五四運動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向前,我們可以看到歷經數年積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施行主義”和“解決問題”的實踐。這一評論重在突出五四運動(C)A.確立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B.重建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C.是近代救亡圖存的延續和發展D.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3.有歷史學家稱贊五四運動為“中國現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眾運動”。以下關于五四運動的史實中,最能體現“群眾運動”這一特點的是(B)A.提出了“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口號B.廣泛開展了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的斗爭C.后期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了上海D.中國代表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4.(2022 河北)1920年7月,一些日本議員針對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留日學生問題,在向國會提出的《關于中華民國留日學生之質詢書》中說:“來日之中華民國留學生們歸國之后,多成為排日論者……對此現狀,政府將采何種方針?”由以上材料可見,五四運動(D)A.遭到了北洋政府的鎮壓B.受到了日本政府的抵制C.引發了留日學生的歸國浪潮D.激發了留日學生的愛國情感5.(側重歷史解釋)《申報》稱五四運動是一場阻止北洋政府在巴黎和會簽署對德“和約”、要求懲辦親日賣國賊的全國性學生愛國運動。日本媒體則將五四運動定性為“排日”學生的一場暴動。中日媒體對五四運動報道的不同說明了(C)A.新聞報道不能作為研究史料B.年代久遠使歷史真相難還原C.立場不同影響對歷史的解釋D.原始記錄比研究文獻更可靠6.(歷史解釋、論從史出、家國情懷)青年學生是愛國的先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現在日本在萬國和會要求吞并青島,管理山東一切權利,就要成功了!他們的外交大勝利了!我們的外交大失敗了!……我們學界今天排隊游行,務望全國工商各界,一律起來,外爭主權,內除國賊。中國存亡,就在此一舉了!——摘編自《北京學界全體宣言》材料二 五四運動的親歷者回憶說:“處于這個偉大時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發生非常激烈的變化……改變過去革命的方法,必須依靠下層人民,必須走俄國人的道路,這種思想在我頭腦中日益強烈,日益明確了。”——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材料三 由于在五四運動中親眼看到工人階級表現出來的偉大力量,一部分學生領袖便“出發往民間去”……與其說這是先進知識分子與工人群眾相結合的過程,不如說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過程。——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1)根據材料一,指出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以及當時學界組織游行的目的,并據此指出五四運動的核心精神。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目的:外爭主權,內除國賊。核心精神:愛國主義。(2)根據材料二,指出五四運動親歷者找到的新革命方法是什么。這一新革命方法的得出吸取了哪些革命的經驗教訓?方法:依靠下層人民,走俄國人的道路。革命:辛亥革命、十月革命。(3)根據材料三,指出當時的學生領袖為何要“出發往民間去”。這一舉動對中國革命產生了什么積極影響?原因:認識到了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影響: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4)綜合上述材料,青年學生在五四運動中表現出來的精神品質有哪些是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