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課程 標準 1.了解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nèi)容,知道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認識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2.通過了解五四運動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內(nèi)涵,認識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3.通過了解陳獨秀、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等史事,認識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的歷史意義,理解偉大建黨精神單元綜述面對北洋軍閥統(tǒng)治下混亂的政治局面,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進行文化變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1915年開始,陳獨秀等先進知識分子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學為主要陣地,在全國掀起了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新文化運動,推動了思想的解放。1919年,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引發(fā)了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革命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結(jié)束,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jié)合,為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1921年7月,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時空縱覽第12課 新文化運動學習 目標 1.識記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標志、代表人物、主要內(nèi)容,客觀評價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和局限性。 2.理解新文化運動中“新”的含義。 3.認識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課前導學一、新文化運動的興起1.興起背景:新生的中華民國很快陷入政治混亂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2.興起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從第二卷起改名為《新青年》并于1917年遷往北京),并在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3.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等。4.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陣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學。二、新文化運動的內(nèi)容和意義1.主要內(nèi)容:(1)思想革命:①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魯迅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以新文學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zhì)。②提倡民主與科學。這是新文化運動所標舉的兩大口號,由陳獨秀首先提出。他還將它們形象地稱為“德先生”和“賽先生”。(2)文學革命: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陳獨秀發(fā)表《文學革命論》一文,主張推倒陳腐、雕琢、艱澀的舊文學,建設新鮮、平易、通俗的新文學。2.歷史意義:(1)進步性: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tǒng)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隨后爆發(fā)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閘門,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2)局限性:新文化運動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課堂助學有人說“新文化運動的性質(zhì)是為辛亥革命補上理念一課”,你是否認同這一說法?簡要說明理由。示例一:同意。辛亥革命后建立起中華民國,但很快陷入政治混亂的局面之中,專制殘余死灰復燃,帝制卷土重來。而新文化運動以民主與科學為旗幟,為資產(chǎn)階級民主政治提供了系統(tǒng)的理論。示例二:不同意。因為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的思想,辛亥革命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兩者本質(zhì)上是不同的追求。(言之有理即可)1.新文化運動的內(nèi)容:(1)前期(“四提倡四反對”):①提倡民主,反對專制。②提倡科學,反對迷信。③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④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2)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的先驅(qū)——李大釗)。2.正確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改造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3.中國近代化的探索:4.新文化運動中“新”的含義:用資產(chǎn)階級的文化反對封建文化,即用資產(chǎn)階級的新道德觀反對封建的舊道德觀;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用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專制和愚昧。因此新文化運動中“新”的含義是順應歷史潮流、與時俱進。【例題】新文化運動開始后,在陳獨秀、胡適等人的倡導下,白話文成為時尚。學校開始使用白話文和新式標點,學者們還編寫了許多白話書信,用民眾通行的語言講述新時代的思想,白話文逐漸普及。這一過程反映出(B)A.新道德戰(zhàn)勝了舊的封建禮教B.文學革命推動了思想啟蒙C.民主與科學改變了黑暗政治D.新式教育取代了傳統(tǒng)文化【思路點撥】根據(jù)題干中“用民眾通行的語言講述新時代的思想”可知,白話文更容易被大眾接受,有利于新思想的傳播,因此白話文的逐漸普及促進了思想解放。達標檢測1.下面是趙欣欣同學歷史學習的筆記內(nèi)容,她記錄的是新文化運動的(A) 經(jīng)過辛亥革命,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革命失敗的根源在于國民腦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識,必須從文化思想上沖擊舊思想和意識,通過普及共和思想來實現(xiàn)真正的共和政體。A.背景 B.過程C.內(nèi)容 D.意義2.(2022 北京)1917年,《新青年》發(fā)表《舊思想與國體問題》一文,指出國人的頭腦仍然裝滿“帝制時代的舊思想”,如要鞏固共和,“非先將國民腦子里所有反對共和的舊思想,一一洗刷干凈不可”。該文作者應是(D)A.李鴻章 B.康有為C.張謇 D.陳獨秀3.1919年,美國學者杜威訪問中國時評論道:“世上似乎沒有一個國家的學生像中國的學生這樣,一致而熱切地追求現(xiàn)代的和新的思想。”這種新思想最終引發(fā)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全國性運動。當時中國學生追求的“新思想”是(B)A.自強求富 B.民主與科學C.尊孔復古 D.變法圖強4.(2022 湘潭)胡適曾被美國《展望雜志》推舉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百位名人之一,理由是“替中國發(fā)明了一種新語言”。這主要是基于他(B)A.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 B.主張使用白話文C.發(fā)表《狂人日記》 D.宣傳馬克思主義5.“女學生已經(jīng)開始覺悟,抵制學校開設的‘列女傳’(修身課)。在操場的樹蔭下,在宿舍里,她們常常聚在一起,爭得面紅耳赤,后來由爭論變成抗婚、逃婚,以實際行動反抗舊禮教,爭取婚姻自由。”這則材料反映的是(C)A.維新思想開始傳播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C.民主科學思想沖擊封建禮教D.近代學校開設修身課程素能提升1.在陳獨秀看來,“儒者三綱之說,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如果“倫理問題不解決,則政治學術皆枝葉問題”。上述材料體現(xiàn)的觀念是(A)A.變革傳統(tǒng)道德觀念B.提倡文學革命C.變革中國的政治制度D.主張發(fā)展資本主義2.(側(cè)重歷史解釋)李大釗在《民彝與政治》一文中疾呼:“民與君不兩立,自由與專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則國民死,專制活則自由亡。”材料表明李大釗主張(C)A.提倡科學,反對迷信B.提倡人性,反對神學C.提倡民主,反對專制D.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3.(側(cè)重歷史解釋)杜威《中國的新文化》一文中,大力宣揚“新文化運動為中國未來的希望打下了最為堅實的基礎,也試圖讓中國人相信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那么政治、經(jīng)濟、軍事、技術等的改革也將隨之水到渠成”。這里“最為堅實的基礎”指的是(B)A.辛亥革命弘揚了民主和科學B.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C.新文化運動為辛亥革命奠定思想基礎D.新文化運動宣傳了馬克思主義4.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伴隨著對傳統(tǒng)下層文化的大力提倡和對封建正統(tǒng)文化的嚴厲批判。新文化人之所以把矛頭對準孔教……改變?nèi)寮要氉鹨唤y(tǒng)的舊格局,在于恢復先秦“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新文化人對儒家以外的諸子學說予以闡釋,并充分肯定。這反映了新文化運動(D)A.讓中西文化交融日益加強B.傳播了民主和科學的思想C.從崇拜西學回歸傳統(tǒng)文化D.對傳統(tǒng)文化有選擇地繼承5.新文化運動時期,由于東西方文化的爭論形成兩大對立的派別。李大釗則認為:東方文明是“靜”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動”的文明。東方文明應該吸收西方文明的物質(zhì)之長,西方文明應容納東方文明的精神氣質(zhì)。以上反映出李大釗對待東西方文化的態(tài)度是(D)A.全盤西化,全面模仿西方發(fā)展模式與政治制度B.以西方的物質(zhì)文明,提升中國民眾的精神氣質(zhì)C.借助外來的文化資源,掃蕩中國文壇的陳規(guī)陋習D.辯證看待東西方文化,提倡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6.(歷史解釋、論從史出、家國情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戊戌時期,維新派為了對人民進行“啟蒙”,曾提倡白話文和“小說界的革命”。維新運動失敗后,白話報刊更多出現(xiàn),白話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說界的革命”外,維新派繼續(xù)倡導“詩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學革命”。材料二 以當時的文學革命而論,雖然提出建設“國民文學”,但當時的文學活動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識分子中,還沒有可能普及到工農(nóng)群眾中去,對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味批判以及對西學的全盤肯定具有片面性,最終導致了西方文學不徹底,東方文學被否定,是中華古典文化走向沒落的開端。(1)根據(jù)材料一,指出維新派對人民進行“啟蒙”的主要影響,并據(jù)此指出戊戌變法的意義。影響:白話報刊更多出現(xiàn),白話文得到更多提倡,“詩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學革命”不斷興起。意義:戊戌變法運動雖然失敗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產(chǎn)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jié)合所學知識,請你談談應如何評價這次“文學革命”。對比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事件在近代化探索層面的發(fā)展變化。評價:新文化運動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它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tǒng)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隨后爆發(fā)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但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變化:戊戌變法主要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而新文化運動則是學習西方的思想,科學、民主的精神。(3)綜合上述材料,請你談談從我國思想近代化中得到哪些啟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