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怎樣得到氧氣 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課位于拓展型趣味化學課程中的一節《怎樣得到氧氣》,在這之前學生已經了解了空氣的組成及氧氣的相關性質,本節內容承上啟下,為初中階段學習其他氣體的制備做了鋪墊。本節課既是學生初次嘗試通過化學反應來獲取新的物質,初步體驗化學研究的科學方法的新授課,也是典型的氣體制備課。在學習化學實驗簡單操作的基礎上,讓學生開始學習比較復雜的儀器裝置的搭建,初步認識儀器的連接和氣密性檢查、氣體的發生裝置和氣體的收集方法。通過氧氣制取的學習,初步學會氣體制備實驗的一般方法,為以后制取和收集其他氣體,研究它們的性質打下基礎。學情分析學生剛接觸化學這門課,學習熱情很高,對實驗十分感興趣,氧氣又是學生熟悉的物質,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具備觀察實驗的技能,可采用實驗法逐步引導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制取氧氣的方法。因此本節課的著眼點就是通過學習得到氧氣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和求知欲。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知道氧氣的多種制法。過程與方法:通過一系列科學探究,初步認識實驗室氯酸鉀制取氧氣的原理及裝置。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及良好的實驗習慣。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通過科學探究,初步認識實驗室氯酸鉀制取氧氣的原理及裝置。教學難點:通過科學探究,初步認識實驗室氯酸鉀制取氧氣的原理。教學流程教學過程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環節 【提出問題】在很久以前,人們想要獲得火,需要鉆木取火,而現在的人們如果要獲得火,需要做什么呢? 同學們都提到了火柴,那大家知道為什么火柴劃一下就燃燒起來了呢? 用火柴,用打火機等。 學生思考。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探究氯酸鉀制氧氣的原理及發生裝置 【收集資料】其實在這其中涉及了許多化學變化。 火柴中的奧秘——火柴頭上蘸的是氯酸鉀、二氧化錳、硫等化學物質,盒子上涂的是紅磷和三硫化二銻等化學物質。當劃火柴時,火柴頭和火柴盒側面摩擦發熱,放出的熱量使氯酸鉀分解,產生少量氧氣和氯化鉀,從而引起火柴頭上易燃物(如硫)燃燒,這樣火柴便劃著了。 【形成假設】氯酸鉀加熱能產生氧氣 【實驗設計】如何檢驗氧氣呢? 播放之前錄制的演示實驗視頻:加熱氯酸鉀 【現象】香棒沒有復燃 【出現認知沖突】難道資料上寫錯了嗎? 【新的問題】香棒沒有復燃就代表沒有產生氧氣嗎? 【收集資料】通過查閱資料發現,用數字化實驗檢測氯酸鉀加熱能產生氧氣,由于產生的氧氣濃度沒有達到使得香棒復燃的濃度,所以沒有復燃。 【新的問題】如何加快氧氣的產生呢?這樣氧氣產生得快了從而就能盡快達到使香棒復燃的濃度了。 【追溯歷史】1820年德貝萊納用二氧化錳催化氯酸鉀制取氧氣。 【實驗驗證】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固體 夾持儀器我們可以用試管夾,也可以用鐵架臺。我們先裝藥品,氯酸鉀三藥匙和二氧化錳一藥匙于試管中,注意藥品要平鋪在試管底部;再搭裝置,先放酒精燈還是固定試管呢?先放酒精燈,再固定試管,搭建裝置要從下到上,從左到右。注意鐵夾夾在離試管口三分之一處,試管口略向下傾斜;點燃酒精燈,請一位同學幫忙拿香棒。香棒復燃。 【得出結論】氯酸鉀在加熱條件下會分解產生氯化鉀和氧氣,加入二氧化錳催化劑會加快反應速率。 反應條件不同,得到的結果和實驗現象也不同。 【板書】一、原理 氯酸鉀 氯化鉀+氧氣 發生裝置 二、裝置 【過渡】這也是實驗室中氯酸鉀制氧氣的發生裝置,發生裝置是化學實驗中用來進行化學反應的裝置。 【學生實驗】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自己試著得到氧氣呢?大家戴好護目鏡,兩人合作,開始實驗。 學生閱讀。 回答:用帶火星的木條,若復燃,證明為氧氣。 回答:可能與氧氣的濃度有關。 學生聽講。 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學生記錄。 學生實驗。 通過體驗提出問題、收集資料、形成假設、實驗設計、進行實驗、分析與論證等一系列科學探究的步驟,初步認識實驗室氯酸鉀制取氧氣的原理及裝置。 通過引導學生搭建實驗室氯酸鉀制取氧氣的裝置,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從而初步掌握搭建裝置的方法。氯酸鉀制氧氣的收集裝置 【新的問題】如何收集氧氣? 用集氣瓶抵在試管口 將帶導管的單孔橡皮塞插入試管。 這樣我就能讓氧氣往一個方向走,再進行收集。塞子塞上之后,需要檢查這個裝置的氣密性以防漏氣。(播放之前錄制的視頻) 【收集資料】氧氣的物理性質 通常情況下,氧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其密度比空氣大,難溶于水。 【推理】由于氧氣密度比空氣大,它會沉到集氣瓶的底部,空氣被排出。——向上排空氣法 【推理】由于氧氣難溶于水,所以能將集氣瓶中的水排出。——排水法 【演示實驗】氯酸鉀制取氧氣,用排水法收集,并檢驗氧氣。 【板書】 發生裝置 二、裝置 收集裝置 三、制取氧氣的步驟: 查 裝 搭 收 檢 【學生實驗】完成收集裝置的搭建 (排水法) 集氣瓶。 還需要帶導管的橡皮塞。 學生分析:由于氧氣密度比空氣大,它會沉到集氣瓶的底部,空氣被排出。由于氧氣難溶于水,所以能將集氣瓶中的水排出。 觀察實驗。 學生記錄。 學生實驗。 通過閱讀資料,分析出氧氣的兩種收集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其他制取氧氣的方法 (看時間進程調整) 【光合作用得到氧氣】 我們在教室里常常擺放一些綠色植物,因為綠色植物會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原理: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和葉綠素的條件下產生淀粉和氧氣。 【高錳酸鉀分解得氧氣】特種部隊在野外生存時,要想在30s之內燃起篝火,離不開特種兵背包里的法寶 ——高錳酸鉀。高錳酸鉀可以分解為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產生了支持燃燒的氧氣,生火當然不成問題。 【雙氧水分解得氧氣】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另外一種方法。閱讀雙氧水標簽,提問:為什么要常溫保存,溫度高了會怎么樣呢? 雙氧水會分解產生氧氣。 如果魚塘里缺氧,就會造成大量的魚死亡,對漁民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漁民們常用一種叫作“氧來樂”的增氧劑給魚塘增氧。“氧來樂”的主要成分“過氧化氫”會分解成氧氣和水。 學生聽講并回答。 拓展學生思維,了解更多得到氧氣的方法。小結環節 【結語】得到氧氣的方法有很多,今天我們透過生活認識了多種制取氧氣的方法及實驗室搭建制取氣體裝置的方法,希望每個同學都能有善于觀察的研究,從生活中發現化學、走進奇妙的化學世界。留個小問題給大家,如果使用雙氧水來制取氧氣, 能不能用剛剛搭的裝置來制呢? 學生聽講與思考。 小結本課,引發思考。板書設計怎樣得到氧氣原理氯酸鉀 氯化鉀+氧氣發生裝置裝置收集裝置制取氧氣的步驟:查 裝 搭 收 檢其他得到氧氣的方法:光合作用、高錳酸鉀制氧氣、雙氧水制氧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