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新高考生物一輪考點梳理&分層訓練:第7單元 生物的變異、育種與進化 第21講 生物的進化(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新高考生物一輪考點梳理&分層訓練:第7單元 生物的變異、育種與進化 第21講 生物的進化(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新高考生物一輪考點梳理&分層訓練
第21講 生物的進化
內容比較——知考向 核心素養——提考能
內容要求 1.說明現代生物進化理論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 2.概述生物多樣性和適應性是進化的結果。 3.活動:用數學方法討論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變化。 4.活動:探討耐藥菌的出現與抗生素濫用的關系。 生命觀念 生物是不斷進化的,并與環境相適應
科學思維 歸納演繹進化學說的提出,基因頻率的相關計算,培養邏輯分析能力
科學探究 探討耐藥菌的出現與抗生素濫用的關系,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社會責任 正確使用抗生素,關注人體健康
與舊教 材對比 增:①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②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的探究實踐活動;③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 改:共同進化改為協同進化。
考點一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
1.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主要組成
(1)共同由來學說
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進化來的。
(2)自然選擇學說
揭示了生物進化的機制,解釋了適應的形成和物種形成的原因。
2.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
(1)地層中陳列的證據——化石
(2)當今生物體上進化的印跡——其他方面的證據
①比較解剖學證據
②胚胎學證據
③細胞和分子水平的證據
3.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
4.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1)拉馬克的進化學說
①主要觀點
②意義:歷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的進化學說;徹底否定了物種不變論,奠定了科學生物進化論的基礎。
(2)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
考向1 借助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考查生命觀念
1.(2021·廣東東莞調研)下列關于生物化石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越古老的地層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簡單、越低等
B.生物化石都是由生物體的堅硬部分形成的
C.生物化石為研究生物進化提供了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
D.赫氏近鳥龍化石的發現,為鳥類起源于爬行類提供了證據
答案 B
解析 研究發現,越是古老的地層中,發掘的生物化石越簡單、越低等,A正確;化石是指通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等,不僅僅是生物體的堅硬部分形成的,B錯誤;生物化石為研究生物進化提供了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C正確;赫氏近鳥龍化石的發現,為鳥類起源于爬行類提供了證據,D正確。
2.(2021·山東青島調研)有很多事實能夠作為支持生物進化學說的證據。如圖所示,這些生物體在解剖結構上具有明顯的相似之處,對這些相似之處和生物進化的解釋,不合理的是(  )
A.這些生物體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B.這些相似的結構被稱為同源器官
C.這些證據被稱為比較解剖學證據
D.這些相似之處表明變異是定向的
答案 D
解析 鼬鼠的前肢、江豚的鰭、馬的前肢、蝙蝠的翼和人的上肢,它們的形態和功能都不相同,但它們的內部解剖結構卻基本一致,說明它們屬于同源器官,B正確;同源器官反映出生物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親緣關系,說明凡是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進化而來的,A正確;同源器官屬于比較解剖學證據,C正確;變異是不定向的,D錯誤。
考向2 結合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考查生命觀念
3.(2021·湖北荊州質檢)下列各項不能體現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的是(  )
A.竹節蟲的體形像竹枝
B.北極熊的體色與冰雪的顏色相似
C.森林中的避役體色為綠色
D.持續干旱導致植物大量死亡
答案 D
解析 竹節蟲的體形像竹枝,不易被敵害發現,是竹節蟲對環境的適應,A不符合題意;北極被冰雪覆蓋,環境顏色為白色,北極熊體色為白色,與環境顏色一致,不易被敵害發現,是北極熊對北極環境的一種適應,B不符合題意;森林中的避役體色為綠色,適應森林環境,C不符合題意;持久干旱導致植物大量死亡,是環境對生物的影響,D符合題意。
4.(2021·哈爾濱三中調研)下列對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評價,正確的是(  )
A.它不能正確解釋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
B.它能正確解釋遺傳和變異的本質
C.它能正確解釋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但沒有闡明遺傳和變異的本質
D.它能解釋自然選擇如何對可遺傳的變異起作用,不能闡明生物的多樣性
答案 C
解析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能合理地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等,這些對于人們正確地認識生物進化具有重要意義。但對遺傳和變異的本質未能作出科學的解釋。
考點二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1.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
(1)種群
概念:生活在一定區域的同種生物全部個體的集合叫作種群。
對種群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以下三點:
①三個要素:“一定區域”“同種”和“全部”。
②兩個條件:“時間”和“空間”,即種群具有一定的時空限制,離開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的種群是不存在的。
③兩個基本單位:“種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和“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3)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
a.可遺傳的變異的來源
b.可遺傳的變異的特點:可遺傳的變異是隨機的、不定向的。
c.可遺傳變異的作用:提供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每一個基因的突變頻率雖然很低,但在一個中等大小的種群中基因的突變數仍然很大。
d.變異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對的,是由生物的生存環境決定的。同樣的變異在不同的生存環境中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
有翅殘翅、無翅
(4)生物進化的實質: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2.隔離在物種形成中作用
(3)新物種形成的一般過程
結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3.協同進化
(1)概念: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
(2)原因: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選擇和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
(3)協同進化的實例
協同進化類型 包含類型 實例
不同物種之間 種間互助 某種蘭花和專門給它傳粉的蛾
種間斗爭 捕食 獵豹和斑馬
寄生 黏液瘤病毒和兔子
競爭 作物與雜草
生物與無機 環境之間 生物影響環境,環境影響生物 地球早期無氧環境→厭氧生物→光合生物出現→空氣中有氧氣→出現好氧生物
4.生物多樣性
(1)生物多樣性各層次間的關系
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遺傳(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三個層次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如圖的形式描述:
(2)生物多樣性形成的原因分析
①從分子水平看:
②從進化角度看:物種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多樣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變異與定向選擇在進化過程中共同作用的結果。
提醒 (1)物種的形成不一定經過地理隔離
有時不經過地理隔離也能直接形成生殖隔離,如二倍體植株經秋水仙素處理形成四倍體植株,兩者是不同的物種。
(2)變異先于環境選擇。農田噴施農藥殺滅害蟲,在噴施農藥之前,害蟲中就存在抗農藥的突變個體,噴施農藥僅殺滅了不抗藥的個體,抗藥的個體存活下來。農藥不能使害蟲產生抗藥性變異,只是對具有抗藥性個體進行了選擇。
1.自然選擇的實質是什么?自然選擇作用的直接對象、根本對象分別是什么?
提示 自然選擇的實質是對控制某特定性狀的基因的選擇。自然選擇作用的直接對象是生物個體的變異性狀(表型);根本對象是與生物個體變異性狀相對應的基因。
2.如何判斷兩個種群是否屬于同一物種?物種形成的三個環節是什么?
提示 判斷兩個種群是否屬于同一物種的標準,就是看它們之間是否存在生殖隔離,若存在生殖隔離,則一定是兩個物種。物種形成的三個環節是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
3.關于捕食者在進化中的作用,美國生態學家斯坦利(S.M.Stanley)提出了“收割理論”: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物種,這樣就會避免出現一種或少數幾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占絕對優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
1.(生產實踐)四倍體西瓜植株是不同于二倍體西瓜植株的新物種,理由是與二倍體植株產生了生殖隔離,四倍體西瓜植株能自由交配產生可育后代。
2.(生產實踐)用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解釋“長期使用殺蟲劑,發現滅蟲效果越來越差”的原因是經自然(殺蟲劑)選擇作用,種群中抗藥性基因頻率升高。
考向1 結合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考查進化與適應觀
1.(2021·山東菏澤期末)下列有關種群基因庫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一個種群的基因庫包括這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B.種群中每個個體都含有種群基因庫的全部基因
C.生物的個體總是要死亡的,但是基因庫卻因種群個體的繁殖而代代相傳
D.基因突變可以改變基因庫的組成
答案 B
解析 一個種群的基因庫包括這個種群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A正確;種群基因庫含有該種群全部個體的全部基因,但是每個個體不一定含有種群基因庫的全部基因,B錯誤;基因庫會通過種群個體的繁殖而代代相傳,C正確;基因突變能產生新基因,可以改變基因庫的組成,D正確。
2.(2021·河北九校聯考)澳大利亞某小島上生活著兩種植物,研究認為早在200萬年前它們的共同祖先遷移到該島時,a部分生活在pH較高的石灰巖上,開花較早;b部分生活在pH較低的火山灰上,開花較晚。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經過長期演變,最終形成兩個不同的物種。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最初遷移到該島時,兩個種群的基因庫差別較大
B.從200萬年前至今,植物a部分沒有發生基因頻率的改變
C.花期不同阻礙了基因交流,最終形成了生殖隔離
D.若將這兩種植物種植在同一環境中,能雜交產生可育后代
答案 C
解析 最初遷移到該島時,兩個種群的基因庫差別不大,A錯誤;新物種的形成是生物進化的結果,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B錯誤;花期不同阻礙了種群間的基因交流,最終形成了生殖隔離,C正確;這兩種植物即使種植在同一環境中,由于花期不同,也不能相互交配,D錯誤。
考向2 圍繞隔離與物種形成,考查科學思維能力
3.(2021·福建師大附中期中改編)下列關于隔離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不同種群基因庫間的差異是產生生殖隔離的根本原因
B.對所有物種來說,地理隔離必然導致生殖隔離
C.隔離阻止了自然條件下群體間的基因交流
D.不同物種之間必然存在生殖隔離
答案 B
解析 不同種群基因庫間的差異是產生生殖隔離的根本原因,A正確;絕大多數物種是經長期的地理隔離形成生殖隔離,但地理隔離不一定導致生殖隔離,B錯誤;無論是地理隔離還是生殖隔離都能阻斷自然條件下群體間的基因交流,C正確;物種形成的標志是出現生殖隔離,故不同物種之間必然存在生殖隔離,D正確。
4.(2021·江蘇常州期末)普通草蛉和下通草蛉屬于兩種草蛉,在北美生活在同一地域。普通草蛉在春夏是淺綠色,秋天變成棕色,前半年生活在多草地區,秋天遷移到落葉樹林中,在夏天和冬天繁殖。下通草蛉則全年都是深綠色,居住在常綠林中,在春天繁殖。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兩種草蛉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
B.兩種草蛉的體色形成與它們的棲息環境無關
C.兩種草蛉在生態系統中所處的營養級別是不同的
D.兩種草蛉的生殖隔離與棲息地偏好、繁殖時間的差異有關
答案 D
解析 兩種草蛉繁殖季節不同,存在生殖隔離,A錯誤;兩種草蛉的體色均為保護色,其形成與它們的棲息環境有關,B錯誤;兩種草蛉食性相同,在生態系統中所處的營養級別相同,C錯誤;兩種草蛉的繁殖季節不同,棲息地也不完全相同,故其生殖隔離與棲息地偏好、繁殖時間的差異有關,D正確。
 (1)種群≠物種
①物種是自然狀態下能夠自由交配并產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一個物種可能在不同地點和時間形成不同的種群。
②種群是同一種生物、同一地點、同一時間形成的一個群體。種群“小”,不同種群間有地理隔離;物種“大”,不同物種間有生殖隔離。
③判斷生物是不是同一物種,如果來歷不明,形態結構相似,可靠依據是:看是否存在生殖隔離。若存在生殖隔離,則不是同一物種。
(2)隔離≠生殖隔離
隔離包括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隔離導致物種的形成:
①只有地理隔離而沒有形成生殖隔離,可能產生亞種,但沒有產生新物種。
②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關鍵,是物種形成的最后階段,是物種間的真正界限。
③生殖隔離有三種情況:不能雜交;雜交后代不活;雜交后代活而不育。
考向3 結合協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考查進化與適應觀
5.(2021·湖北部分重點中學期中改編)下列屬于生物協同進化實例的是(  )
①通過捕食關系,獵豹跑得越來越快,羚羊跑得也越來越快?、谀撤N蘭花和專門為它傳粉的蛾?、垭S著光合生物的出現地球上有了氧氣,這為好氧型生物的出現提供了條件
A.1個 B.2個
C.3個 D.都不是
答案 C
解析 協同進化是指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①②③均屬于協同進化的實例。
6.(2021·重慶一中月考改編)下列有關協同進化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協同進化導致了生物多樣性
B.協同進化對被捕食者不利
C.蟲媒花與為其傳粉的昆蟲間表現出驚人的相互適應,是協同進化的結果
D.協同進化是指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
答案 B
解析 協同進化是指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協同進化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形成,A、D正確;協同進化過程中,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個體,起到促進被捕食者種群發展的作用,對被捕食者有利,B錯誤;只有擁有適應昆蟲傳粉的結構的花才能得到更多受精機會,而只有適應花的結構的昆蟲才可以采到花蜜得以生存、繁衍,這是協同進化的結果,C正確。
重溫真題 經典再現
1.(2018·海南卷,18)為判斷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兩個種群的鳥是否屬于同一物種,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了解這兩個種群所在地區之間的距離后作出判斷
B.觀察這兩個種群個體之間是否存在生殖隔離現象
C.將兩個種群置于相同環境條件下,比較其死亡率
D.將兩個種群置于相同環境條件下,比較其出生率
答案 B
解析 判斷這兩個種群的鳥是否屬于同一物種,要看它們之間是否存在生殖隔離,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
2.(2018·海南卷,24)甲、乙兩物種在某一地區共同生存了上百萬年,甲以乙為食。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甲、乙的進化可能與該地區環境變化有關
B.物種乙的存在與進化會阻礙物種甲的進化
C.若甲是動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動物
D.甲基因型頻率改變可能引起乙基因頻率的改變
答案 B
解析 生物的進化同環境的變化有很大的關系,遺傳物質的變異是進化的內因,環境對遺傳物質的變異起到誘發與篩選的作用,生物只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而進化后的生物對環境又有反作用,A正確;甲與乙存在捕食關系,二者長期共存,不斷發展,共同進化,B錯誤;若甲是動物,其捕食的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動物,C正確;甲基因型頻率改變可能引起捕食壓力發生變化,造成乙基因型頻率發生改變,進而乙基因頻率發生改變,D正確。
3.(2019·海南卷,19)人苯丙酮尿癥由常染色體上的隱性基因m控制,在人群中的發病率極低。理論上,下列推測正確的是(  )
A.人群中M和m的基因頻率均為1/2
B.人群中男性和女性患苯丙酮尿癥的概率相等
C.苯丙酮尿癥患者母親的基因型為Mm和mm的概率相等
D.苯丙酮尿癥患者與正常人婚配所生兒子患苯丙酮尿癥的概率為1/2
答案 B
解析 各種基因型的比例未知,人群中M和m的基因頻率無法計算,A錯誤;該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人群中男性和女性患苯丙酮尿癥的概率相等,B正確;苯丙酮尿癥患者(基因型為mm)母親基因型可能為Mm或mm,概率無法計算,C錯誤;苯丙酮尿癥患者即mm與正常人婚配,由于在人群中MM和Mm基因型頻率不知,因此所生兒子患苯丙酮尿癥即mm的概率無法計算,D錯誤。
4.(2018·全國卷Ⅰ,29)回答下列問題:
(1)大自然中,獵物可通過快速奔跑來逃脫被捕食,而捕食者則通過更快速的奔跑來獲得捕食獵物的機會,獵物和捕食者的每一點進步都會促進對方發生改變,這種現象在生態學上稱為    。
(2)根據生態學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論”,食性廣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在這個過程中,捕食者使物種多樣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陽能進入生態系統的主要過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者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來獲得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
答案 (1)協同進化 (2)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物種,為其他物種的生存提供機會
(3)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 呼吸作用將動植物遺體和動物排遺物中的有機物分解
解析 (1)大自然中,獵物通過快速奔跑來逃脫被捕食,而捕食者通過更快速的奔跑來獲得捕食獵物的機會,在生態學上,此種現象稱為協同進化(共同進化)。(2)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物種,這樣就會避免出現一種或少數幾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占絕對優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生存提供機會,有利于增加物種的多樣性。(3)生產者(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太陽能進入生態系統的主要途徑,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分解者通過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滿足生命活動所需。
課后·分層訓練
(時間:35分鐘)
1.(2021·河北衡水期末)下列敘述的各類物體,不屬于化石的是(  )
A.在河南西峽盆地發現的恐龍蛋
B.古代墓穴中發掘出來的木乃伊
C.在遼寧建昌發現的赫氏近鳥龍
D.在湯嘎斯國家森林發現的古代海洋爬行動物的骨骼
答案 B
解析 化石是指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通過自然作用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形成的。題中物體分別是生物的遺體(C、D項)、遺物(A項)被深埋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形成的,都是化石。古墓中發掘出來的木乃伊是經過人為處理的干尸,不是化石。
2.(2021·中原名校聯考)研究人員在對不同霍亂弧菌流行期的菌株的測定中發現,菌株溶血素基因在流行高峰后,發生了多種堿基序列變化。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溶血素基因堿基序列的變化是隨機發生的
B.堿基序列的改變提高了霍亂弧菌的侵染能力
C.霍亂弧菌的堿基序列改變不屬于進化范疇
D.抗生素的作用使溶血素基因產生了定向變異
答案 A
解析 研究人員檢測到菌株溶血素基因在流行高峰后,發生了多種堿基序列變化,說明霍亂弧菌的基因發生突變,突變是隨機發生的,A正確;依據突變是不定向的特點,堿基序列的改變有可能提高了霍亂弧菌的侵染能力,也有可能使其侵染能力降低,B錯誤;基因突變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霍亂弧菌的堿基序列改變,產生了新基因,屬于進化范疇,C錯誤;抗生素的作用不能使溶血素基因產生定向變異,而可能決定了霍亂弧菌的進化方向,D錯誤。
3.(2021·河南百校聯盟)《愛麗絲鏡中奇遇記》中,紅皇后對愛麗絲道:“在這個國度中,必須不停地奔跑,才能使你保持在原地”。某科學家據此提出了以下進化假說:在無機環境相對穩定的情況下,物種之間的關系構成進化的動力,因為每個物種都在不斷進化以適應其他物種的變化。根據這個假說,下列觀點錯誤的是(  )
A.該假說的理論基礎是不同物種之間存在協同進化
B.在該假說中,生物的進化與無機環境的變化是相互影響的
C.根據該假說,捕食關系有利于提高獵豹和斑馬的奔跑速度
D.根據該假說,寄生者基因頻率的改變可能導致宿主的進化
答案 B
解析 根據題中所述假說的觀點,物種間的關系是進化的動力,因此不同物種間存在協同進化,A正確;該假說沒有提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協同進化,B錯誤;自然選擇有利于斑馬種群中肌肉發達、動作敏捷的個體,同樣也有利于獵豹種群中跑得快的個體,C正確;寄生者基因頻率的改變會使寄生者發生相應的改變,從而會影響宿主的進化,使宿主基因頻率發生改變,D正確。
4.(2021·華中師大附中調研)某昆蟲成蟲體色深色對淺色為顯性,該性狀由常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A/a控制。某地新遷入的種群中共2 000個個體,其中AA個體占25%,Aa個體占70%,種群中個體隨機交配,不同基因型的個體存活率相等。若沒有突變、遷入和遷出等情況,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該種群中基因A的基因頻率為60%
B.子一代種群的基因頻率和親代相同
C.子一代中Aa的個體數量約為960個
D.子一代中淺色成蟲所占比例為16%
答案 C
解析 AA占25%,Aa占70%,可求得aa占5%,基因A的基因頻率為25%+70%×1/2=60%,A正確;在沒有突變、遷入和遷出,各種基因型個體存活率相等等條件下,基因頻率不會發生改變,B正確;種群個體隨機交配,基因A的基因頻率為60%,基因a的基因頻率為40%,Aa基因型頻率=2×60%×40%=48%,但下一代數量不一定還是2 000,故數量無法計算,C錯誤;子一代中的淺色成蟲基因型為aa,概率為40%×40%=16%,D正確。
5.(2021·武漢市調研)下列與生物進化有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基因型為Rr的圓粒豌豆逐代自交,純合圓?;蛐皖l率增加,表明豌豆正在進化
B.細菌在接觸青霉素后會產生抗藥性的突變個體,青霉素的選擇作用使其生存
C.一片林中的黑色樺尺蠖與淺色樺尺蠖是自然選擇作用下由一個物種進化成的兩個種群
D.害蟲因為變異而存在抗藥性差異,經農藥的選擇作用導致抗藥性強的基因頻率增加
答案 D
解析 基因型為Rr的圓粒豌豆逐代自交,純合圓?;蛐皖l率增加,但基因頻率不變,所以豌豆種群沒有發生進化,A錯誤;細菌群體中在接觸青霉素之前就已經存在抗藥性的突變個體,使用青霉素只是起了選擇作用,沒有誘導變異產生的作用,B錯誤;一片林中的黑色樺尺蠖與淺色樺尺蠖之間沒有地理隔離,所以仍然是一個種群,C錯誤;害蟲因為變異而存在抗藥性差異,經農藥的選擇作用導致抗藥性強的基因頻率增加,D正確。
6.(2021·廣東汕頭質檢)下列不屬于生殖隔離實例的是(  )
A.雄螢火蟲給雌蟲發出各自特有的閃光求偶信號,雌蟲對異種雄蟲發出的信號無反應
B.牛蛙的卵細胞和豹蛙的精子能融合成受精卵,發育一段時間后死亡
C.玉米的花柱很長,有些植物的花粉在玉米柱頭上能萌發,但不能到達子房
D.特納氏綜合征患者缺少一條X染色體,性腺發育不良,沒有生育能力
答案 D
解析 生殖隔離是兩種生物在自然條件下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產生可育后代,A、B、C中的無反應、死亡、不能到達子房均符合生殖隔離的本質。D項中的患者不能生育是由于染色體異常遺傳病造成的,與生殖隔離無關。
7.(2021·河北石家莊調研)下列關于基因頻率、基因型頻率與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一個種群中,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各種基因型頻率之和為1
B.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體中A基因的頻率大于a基因的頻率
C.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體中色盲的基因頻率大于女性群體
D.一個種群中,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基因型頻率的改變說明生物在不斷進化
答案 A
解析 生物進化的實質為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基因頻率是指在一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與全部等位基因數的比率。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基因頻率和為1,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各種基因型頻率之和也為1。適應環境的個體得到保留,它可能是隱性基因控制的性狀,也可能是顯性基因控制的性狀,所以無法判斷是A還是a的基因頻率高。由于男性中只有一條X染色體,色盲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而基因頻率是相同的。所以A正確,B、C、D不正確。
8.如圖以長頸鹿的進化為例說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長頸鹿個體之間存在許多性狀差異,如頸和前肢的長短不同
B.生物產生后代的數量往往超過生活環境所能承受的數量,從而引起生存斗爭
C.頸和前肢長些的個體,在生存斗爭中容易得到食物,從而得以生存并繁殖
D.自然選擇是定向的,使長頸鹿個體朝著符合人類需要的方向發展
答案 D
解析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合理地解釋了生物進化的原因,即變異→自然選擇→遺傳(使微小的有利變異逐代積累)。其中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選擇是定向的,是通過生存斗爭來實現的。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長頸鹿發展的方向應是適應環境。而不是符合人類需要。
9.(2021·江西南昌聯考)某海島上有一種中地雀,原來沒有競爭者。在記錄的時間段內,1977年和2004年發生了2次旱災;2005年以大型種子為食具有大鳥喙的大地雀入侵。如圖記錄了中地雀鳥喙平均尺寸的變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在1973~2006年之間該島上中地雀的基因頻率發生了變化
B.1977年的旱災誘發了基因突變,進而造成鳥喙尺寸的增大
C.2005年以后中地雀很可能主要以大地雀不吃的小種子為食
D.2005年以后共存于一個海島上的兩種地雀之間存在協同進化
答案 B
解析 在1973~2006年之間由于該島發生了兩次旱災以及有新物種進入,因此可導致島上中地雀的基因頻率發生變化,A正確;造成鳥喙尺寸增大的原因是旱災的選擇作用,不是旱災誘發了基因突變,B錯誤;2005年以大型種子為食具有大鳥喙的大地雀入侵,使中地雀很可能主要以大地雀不吃的小種子為食,C正確;2005年后共存于一個海島上的兩種地雀之間存在協同進化,D正確。
10.(2021·新鄉市模擬)下圖是某鼠群中毛色相關基因A(控制灰色)的頻率變化曲線圖,其等位基因a控制黑色,已知該對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自然選擇直接作用于基因A、a使其頻率發生變化
B.第6~16年間鼠種群發生進化,第16年時形成新物種
C.該種群中灰色鼠適應環境的能力比黑色鼠的強
D.若第16~22年間鼠群處于遺傳平衡狀態,則鼠群中灰色雄鼠占總數的90%
答案 C
解析 自然選擇直接作用的是生物個體的表型,而不是直接作用于基因,A錯誤;第6~16年間鼠種群基因頻率發生改變,鼠群進化,但第16年時不會形成新物種,B錯誤;根據題圖可知,隨時間的變化,A基因頻率逐漸升高,可推出灰色鼠適應環境的能力比黑色鼠的強,C正確;據題干信息可知,控制鼠毛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第16~22年間A基因頻率為0.9,若該段時間內鼠群處于遺傳平衡狀態,則鼠群中灰色雄鼠的比例為0.9÷2×100%=45%,D錯誤。
11.(2020·河北承德聯考)某植物為XY型性別決定的雌雄異株植物,該植物體內X染色體上存在一對等位基因A和a,其中基因型為XaXa和XaY的個體不能存活。現讓一對親本雜交,獲得子代中雌株∶雄株=2∶1。若讓子代隨機交配,則所得后代存活個體中,A的基因頻率是(  )
A.10/11 B.5/6 C.7/8 D.13/14
答案 A
解析 根據題干所述的致死類型及“子代中雌株∶雄株=2∶1”可知,親本的基因型為XAXa和XAY,則子代雌株的基因型為1/2XAXA、1/2XAXa,雄株的基因型是XAY,可求出子代雌株產生雌配子XA、Xa的概率分別為3/4、1/4,子代雄株產生雄配子XA、Y的概率分別1/2、1/2。子代隨機交配,理論上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為XAXA∶XAXa∶XAY∶XaY(死亡)=3∶1∶3∶1(死亡),則存活個體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為3/7XAXA、1/7XAXa、3/7XAY,從而求出A的基因頻率為[(3/7)×2+3/7+1/7]/[(3/7+1/7)×2+3/7]=10/11。
12.(2020·河南八市重點高中聯盟)使君子花夜晚為白色,早晨開始逐漸變為粉色,到下午變為紅色,晚上再恢復為白色。調查發現,晚上采蜜的是飛蛾,而早晨和下午采蜜的分別是蜜蜂和蝴蝶。此外,使君子花是兩性花,但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時間相互錯開。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使君子與三種傳粉者之間存在信息傳遞
B.使君子和三種傳粉者之間存在協同進化
C.使君子在自然狀態下不能同株自花傳粉
D.花色變化導致三種傳粉者間的競爭加強
答案 D
解析 使君子在早晨、下午和晚上的花色不同,可分別給蜜蜂、蝴蝶和飛蛾傳遞采蜜的信息,A正確;使君子與三種傳粉者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存在著協同進化,B正確;使君子花的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時間相互錯開,導致使君子在自然狀態下不能同株自花傳粉,C正確;花色的變化使三種傳粉者在不同時間采蜜,降低了它們之間的競爭,D錯誤。
13.(2021·湖南衡陽八中質檢)下列關于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自然選擇所保留的變異,對人類都是有利的
B.“生存”的“適者”,對人類都是有益的
C.在自然選擇中,人類起著主導作用
D.“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環境條件
答案 D
解析 自然選擇的結果是適者生存,保留下來的都是適應環境的個體,對人不一定有利,A、B錯誤;在自然選擇中,起主導作用的是自然環境,C錯誤、D正確。
14.(2020·山東煙臺期末)螺旋蛆蠅是家畜的毀滅性物種。在實驗室里對兩組數量相同的螺旋蛆蠅進行不同的處理:一組使用殺蟲劑;另一組使用電離輻射,促使雄性不育。實驗結果如圖所示,請回答有關問題。
(1)用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解釋圖中殺蟲劑處理后群體中的個體數逐漸上升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電離輻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最終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即消滅螺旋蛆蠅,但所需時間較長,其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螺旋蛆蠅的翅色有黃翅黑斑和橙黃黑斑兩種。研究得知,黃翅黑斑(A)對橙黃黑斑(a)是顯性,且親代基因型及比例是AA(30%)、Aa(60%)、aa(10%)。若它們隨機交配,則子代的基因型頻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使其后代的基因頻率維持在這一理想狀態下,除本小題題干給出的特點外還應具備哪些條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兩點即可)。
(3)近年發現該種群出現了突變的白翅螺旋蛆蠅,專家分析該種群的基因頻率將會發生改變。請分析白翅基因的頻率可能會怎樣變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螺旋蛆蠅中存在抗藥性基因突變,在殺蟲劑的選擇作用下,抗藥性基因頻率增大,抗藥性個體增多 基因突變的頻率較低,需要在幾代中反復進行,才能使突變個體(即雄性不育個體)的數量逐漸增多 (2)AA=36%、Aa=48%、aa=16% 沒有遷入和遷出,自然選擇對翅色這一相對性狀沒有作用,基因A、a不產生突變等(答出兩點即可) (3)如果該性狀適應環境,則白翅基因頻率會增大,如果該性狀不適應環境,則白翅基因頻率會減小
解析 (1)螺旋蛆蠅中存在抗藥性基因突變,殺蟲劑處理后,具有抗藥性基因的個體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機會增大,抗藥性基因頻率升高,抗藥性個體增多,因此群體中的個體數逐漸上升。由于基因突變的頻率較低,需要在幾代中反復進行,才能使突變個體(即雄性不育個體)的數量逐漸增多,所以采用電離輻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消滅螺旋蛆蠅,所需時間較長。(2)親代基因型及比例是AA(30%)、Aa(60%)、aa(10%),則A的基因頻率=30%+1/2×60%=60%,a的基因頻率為40%。若它們隨機交配,子代的基因型頻率是AA=(60%)2=36%、Aa=2×60%×40%=48%、aa=(40%)2=16%。若要使其后代的基因頻率維持在這一理想狀態下,需要滿足以下條件:種群足夠大,沒有遷入和遷出,自然選擇對翅色這一相對性狀沒有作用,基因A、a不產生突變,隨機交配(題干中給出的特點)。(3)如果突變的白翅性狀適應環境,在自然選擇中擁有該性狀的個體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機會增大,則白翅基因頻率會增大,如果該性狀不適應環境,則白翅基因頻率會減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林县| 翁源县| 阜新| 栾川县| 建平县| 甘南县| 金乡县| 苗栗市| 高阳县| 正蓝旗| 平武县| 海门市| 鄂托克前旗| 缙云县| 棋牌| 股票| 江川县| 鲁山县| 交城县| 香河县| 郎溪县| 海丰县| 凯里市| 沧源| 扎鲁特旗| 信丰县| 巴青县| 修武县| 日照市| 阿尔山市| 托克托县| 宁蒗| 宜宾县| 留坝县| 阿图什市| 滨州市| 越西县| 元朗区| 苏尼特右旗| 太仆寺旗| 阳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