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新高考生物一輪考點梳理&分層訓練第29講 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內容比較——知考向 核心素養——提考能內容要求 1.闡明生態系統的結構及與功能的聯系 2.分析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基本規律及應用 3.舉例說出生態系統中信息的種類及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作用 4.闡明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5.活動:調查或探討一個校園、公園、農田、森林或濕地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 6.實驗:設計并制作生態瓶,觀察比較不同生態瓶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生命觀念 比較物質循環、能量流動與信息傳遞的過程,建立物質和能量觀;分析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建立生命系統的穩態觀科學思維 構建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之間關系模型,分析能量流動及物質循環過程圖解,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分析抵抗力穩定性、恢復力穩定性的關系曲線,培養運用科學思維分析問題的能力科學探究 設計并制作生態缸,觀察其穩定性社會責任 通過總結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形成學以致用、關注社會生產生活的態度與舊教 材對比 增:①生態金字塔;②物質循環對農業生產的啟示;③生物富集;④信息傳遞中信息源、信道、信息受體等概念;⑤生物可通過一種或多種信息類型進行交流;⑥生態平衡。 改: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概念。考點一 生態系統的結構1.生態系統的范圍 判斷標準:①是否包含所有的生物種群;②是否包含非生物環境。(1)概念: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空間內,由生物群落與它的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如下圖所示:(2)范圍: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3)結構:由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構成。(4)功能:進行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信息傳遞。2.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是生物群落中物質和能量的根本來源,是生態系統存在的基礎。(1)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陽光、熱能、水、空氣、無機鹽等。(2)生物群落①各成分的作用及地位②相互關系3.營養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1)食物鏈①概念:生態系統中各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關系形成的一種聯系。②實例③特點(2)食物網 食物網復雜程度主要取決于有食物聯系的生物種類,而非取決于生物數量(1)生產者、分解者是聯系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與生物群落的橋梁,其中生產者是生態系統的基石(√)(2)在食物鏈中,食物鏈的起點總是生產者,占據最高營養級的是不被其他動物捕食的動物(√)(3)自養型生物一定都是生產者;腐生型生物一定都是分解者;生產者一定處于第一營養級(√)(4)在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中,食物網可使每種生物都限定在一條食物鏈的固定位置上(×)(5)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中營養級越高的生物,其體型必然越大(×)1.(科學思維)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2.(生產實踐)通常,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不會很長,原因是:能量沿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是逐級遞減的,隨著食物鏈的延長,能量不能滿足頂級消費者的需求。1.生態系統中各成分的判斷[特別提醒](1)三類“不一定”①生產者不一定是植物(如藍細菌、硝化細菌),植物不一定是生產者(如菟絲子營寄生生活,屬于消費者)。②消費者不一定是動物(如營寄生生活的微生物等),動物不一定是消費者(如禿鷲、蚯蚓、蜣螂等以動植物遺體或排遺物為食的腐生動物屬于分解者)。③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如蚯蚓等動物),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細菌、藍細菌屬于生產者,寄生細菌屬于消費者)。(2)兩類“一定”①生產者一定是自養型生物,自養型生物一定是生產者。②營腐生生活的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營腐生生活的生物。2.構建食物鏈的一般方法(1)根據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圖構建圖1(2)根據所含能量(生物量)構建①分析依據:根據相鄰營養級間能量傳遞效率約為10%~20%,可推測能量相差在5倍以內,很可能為同一營養級。②結果:圖2可形成一條食物鏈:丙→甲→乙→丁圖3生物可形成食物網:(3)根據生物體內有害物質的濃度“由少到多”構建食物鏈(網)。生物體 A B C D E有機汞濃度/ppm 0.06 7 0.51 68 0.39①分析依據:生物的富集作用。重金屬、農藥等有害物質被生物體吸收后難以排出體外,所以此類物質會隨著食物鏈逐級積累,即營養級越高的個體中含有有害物質的量越多,其含量往往是上一營養級個體含量的5~10倍。②分析結果:(4)根據提供的捕食方面的信息構建①信息:古樹上有紅蜘蛛、蚜蟲、草蛉、七星瓢蟲、麻雀、花喜鵲6種動物,它們之間的關系是草蛉、七星瓢蟲捕食紅蜘蛛、蚜蟲;紅蜘蛛、蚜蟲以植物的各器官為食物;麻雀、花喜鵲以紅蜘蛛、蚜蟲、草蛉為食。②依據捕食關系直接繪圖如下:3.食物網中生物數量變化的分析與判斷(1)食物鏈的第一營養級生物數量減少,相關生物數量都減少,即出現連鎖反應,因為第一營養級的生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間接的食物來源。(2)“天敵”減少,被捕食者數量增加,但隨著數量增加,種內斗爭加劇,種群密度還要下降,直到趨于穩定。(3)“中間”營養級生物減少的情況,舉例如下:若青蛙突然減少,則以它為食的蛇將減少,鷹通過增加捕食兔和食草鳥,從而導致兔、食草鳥減少,因鷹不只捕食蛇一種生物,它可以依靠其他食物來源維持數量基本不變。考向1 結合生態系統的結構,考查生命觀念1.(2018·海南卷,20)某地在建設池塘時,設計了如圖所示的食物網,鯽魚和鰱魚生活在不同水層。關于該池塘生態系統的敘述,錯誤的是( )A.鯽魚既是初級消費者又是次級消費者B.消耗等量藻類時,鱖魚的生長量少于鰱魚C.通氣可促進水體中生物殘骸分解為無機物D.藻類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級消費者的能量答案 D解析 鯽魚在不同的食物鏈中分別處于第二和第三營養級,既是初級消費者又是次級消費者,A正確;能量流動是逐級遞減的,由于鱖魚所處的營養級高于鰱魚,所以消耗等量藻類時,鱖魚的生長量少于鰱魚,B正確;水中的需氧微生物能夠分解有機物,通氣可促進水體中生物殘骸分解為無機物,促進物質的循環,C正確;藻類固定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入次級消費者體內,因此藻類固定的能量高于流入次級消費者的能量,D錯誤。2.(2020·吉林二調)下列對于生態系統的成分的說法,正確的是( )A.細菌都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是生態系統中最早出現的成分B.藍細菌都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改變了原始地球上氣體的組成C.植物都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原始蕨類是最早的登陸生物D.動物都是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其存在能夠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答案 B解析 細菌不都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如硝化細菌屬于生產者,A錯誤;藍細菌能吸收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并釋放氧氣,因此藍細菌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改變了原始地球上氣體的組成,B正確;植物不都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如菟絲子屬于消費者,C錯誤;動物不都是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如蚯蚓屬于分解者,D錯誤。考向2 結合食物鏈和食物網的分析,考查科學思維能力3.(2021·甘肅蘭州模擬)如圖表示甲、乙、丙三個種群的環境容納量和某時刻三個種群的實際數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種內競爭最激烈的是丙種群B.最接近“J”形增長模型的是乙種群C.甲、乙、丙環境容納量不同的原因是它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依次降低D.若上述三個物種可形成一條食物鏈,則該食物鏈可能是甲→乙→丙答案 D解析 由圖可知,乙種群的實際數量已遠遠超過環境容納量,因此種內競爭最激烈,A錯誤;在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等理想條件下,種群數量呈“J”形增長,結合題圖可知,乙種群數量增長曲線最不可能接近“J”形,B錯誤;環境容納量是指一定的環境條件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環境容納量是環境制約作用的具體體現,它取決于食物、天敵等因素,C錯誤;由圖可知乙的實際數量大于環境容納量,甲的實際數量小于環境容納量,且甲的環境容納量大于乙的,所以很可能是乙數量過多,過度捕食甲造成此種現象,再結合三種生物中丙的數量最少,可知可能的食物鏈是甲→乙→丙,D正確。4.(2021·河北邢臺模擬)如圖是某湖泊生態系統中食物網的部分結構示意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雙翅目幼蟲和銀魚之間存在捕食和種間競爭關系B.黑魚在該生態系統中處于第四、五營養級C.若大量捕撈黑魚,則會導致兩種幼蟲的數量增加D.若水體被重金屬污染,則黑魚體內重金屬的濃度最高答案 C解析 雙翅目幼蟲和銀魚均可捕食水蚤,且銀魚能捕食雙翅目幼蟲,故二者是種間競爭和捕食的關系,A正確;黑魚在該生態系統中處于第四、五營養級,B正確;若大量捕撈黑魚,則銀魚的數量會增多,銀魚捕食兩種幼蟲的數量增加,導致兩種幼蟲的數量減少,C錯誤;在該食物網中,黑魚處于最高營養級,重金屬能通過食物鏈富集,則最高營養級(黑魚)的生物體內重金屬的濃度最高,D正確。考點二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1.能量流動的概念理解2.第一營養級能量流動注 圖中第一營養級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呼吸消耗,余下的用于自身的生長、發育和繁殖,即積累的能量。3.第二營養級及其后營養級能量流動注 最高營養級消費者的能量沒有流向下一營養級這條途徑。(1)從上述圖解可以得到:攝入量=同化量+糞便量。(2)除最高營養級外其他各營養級同化的能量均有4個去路:①通過呼吸作用以熱能的形式散失;②被下一營養級生物利用;③被分解者利用;④未被利用。4.能量流動的特點及意義(1)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照射在生產者上的太陽能(×)(2)若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生產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復利用(×)(3)一種蜣螂專以象糞為食,則該種蜣螂最多能獲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4)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則該狼就獲得了這只兔子能量的10%~20%(×)(5)能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可以出現倒置現象(×)(6)沼渣、沼液作為肥料還田,使能量能夠循環利用(×)(7)拔去田地中的雜草是人為地調整能量流動的方向,可提高生態系統的能量傳遞效率(×)1.(生產實踐)從能量流動角度分析農田除草、除蟲的目的:調整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2.(科學思維)生態系統的能量單向流動的原因:食物鏈中的捕食關系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不能逆轉;生產者不能再利用散失的熱能。3.(科學思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逐級遞減的原因:某個營養級同化的能量自身呼吸要消耗一部分,還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還有一部分能量未被利用,所以不能將全部的能量流入下一個營養級。1.理解常考的兩種能量流動模型(1)第二營養級的能量流動過程模型(2)“拼圖法”分析能量流動過程①W1、D1指相應營養級的同化量,B1、B2指相應營養級中未利用的能量;②各營養級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為B1+C1+D1或B2+C2+D2。③能量傳遞效率不會是100%。從上圖可以看出,相鄰兩個營養級的傳遞效率等于D1/W1×100%,一般情況下,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為10%~20%。④利用“拼圖法”可得關系式:2.生態金字塔的類型及特點考向1 結合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考查科學思維能力1.(2020·浙江7月選考,11)下列關于營養級的敘述,正確的是( )A.營養級的位置越高,歸屬于這個營養級的能量通常越多B.自然生態系統中的所有綠色植物都屬于生產者營養級C.營養級是指處于食物鏈同一環節上同種生物的總和D.食物鏈中的各營養級之間能量傳遞效率是相同的答案 B解析 能量流動逐級遞減,一般來說,營養級越高,該營養級獲得的能量越少,A錯誤;綠色植物都能進行光合作用,屬于生產者營養級,B正確;營養級是指處于食物鏈同一環節上的全部生物的總和,不是同種生物的總和,C錯誤;各個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不一定相同,D錯誤。2.(2020·全國卷Ⅲ,31改編)假設某種藍細菌(A)是某湖泊中唯一的生產者,其密度極大,使湖水能見度降低。某種動物(B)是該湖泊中唯一的消費者。回答下列問題:(1)該湖泊水體中A種群密度極大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點即可)。(2)畫出該湖泊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示意圖。(3)假設該湖泊中引入一種僅以A為食的動物(C)后,C種群能夠迅速壯大,則C和B的種間關系是________。答案 (1)水體富養化,沒有其他生產者的種間競爭(2)(3)競爭解析 (1)藍細菌(A)種群密度極大的原因可能是水體富營養化,沒有其他生產者的種間競爭,捕食者數量少等。(2)流入某一營養級(最高營養級除外)的能量有三個去向:通過呼吸作用散失、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流向下一營養級。最高營養級的能量去向不包括流向下一營養級,由此可畫出該湖泊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示意圖,具體見答案。(3)種間競爭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相互爭奪資源和空間等。種間競爭的結果常表現為相互抑制,有時表現為一方占優勢,另一方處于劣勢甚至滅亡。由于B以藍細菌(A)為食,C僅以A為食,且該湖泊中引入動物(C)后,C種群能夠迅速壯大,故C和B的種間關系為種間競爭。 能量傳遞效率與能量利用率的區別(1)能量傳遞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逐級減少,若以“營養級”為單位,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的傳遞效率約為10%~20%。(2)能量利用率①一般指流入最高營養級(或人類)的能量占生產者固定總能量的比值;②一般來說,食物鏈越短,能量利用率越高;③有時考慮分解者的參與,使營養結構更加復雜,以實現能量的多級利用,從而提高能量利用率。考向2 結合生態金字塔的特點,考查分析判斷能力3.(2019·全國卷Ⅱ,6)如果食物鏈上各營養級均以生物個體的數量來表示,并以食物鏈起點的生物個體數作底層來繪制數量金字塔,則只有兩個營養級的夏季草原生態系統(假設第一營養級是牧草,第二營養級是羊)和森林生態系統(假設第一營養級是喬木,第二營養級是昆蟲)數量金字塔的形狀最可能是( )A.前者為金字塔形,后者為倒金字塔形B.前者為倒金字塔形,后者為金字塔形C.前者為金字塔形,后者為金字塔形D.前者為倒金字塔形,后者為倒金字塔形答案 A解析 夏季草原生態系統中,作為第一營養級的牧草的個體數遠大于作為第二營養級的羊的個體數量,該生態系統數量金字塔的形狀最可能是金字塔形。而在森林生態系統中,作為第一營養級的喬木的一個個體上生活著大量的作為第二營養級的昆蟲個體,該生態系統數量金字塔的形狀最可能為倒金字塔形。4.(2021·長沙模擬)某草原生態系統中能量金字塔由最下面一層到最上面一層共四層,分別為甲、乙、丙、丁(如圖),若有外來生物戊入侵,且會與丙競爭食物,但不會被丁所捕食。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甲可能為綠色植物,甲固定的能量大于乙、丙、丁同化的能量之和B.甲、乙、丙、丁構成該生態系統的生物群落C.丁生物的種群數量很可能會逐漸減少D.戊在生態系統中處于第三營養級答案 B解析 處于能量金字塔底層的是生產者,所以甲可能為綠色植物,生產者甲固定的能量大于乙、丙、丁同化的能量之和,A正確;能量金字塔包含生產者和消費者,不包含分解者,而生物群落應該包含該生態系統中的所有生物,可見甲、乙、丙、丁尚不能構成該生態系統的生物群落,B錯誤;由于生物戊入侵,與丙(丁的食物)競爭食物,所以丙的數量會下降,又由于戊不會被丁所捕食,所以丁生物的種群數量很可能會因食物減少而逐漸減少,C正確;戊與丙競爭食物,所以在生態系統中處于第三營養級,D正確。考點三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1.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1)概念理解及與能量流動關系(2)碳循環的過程(3)溫室效應①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燒,導致大氣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環的平衡。②影響:使氣溫升高,加快極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進而對人類和其他許多生物的生存構成威脅。③緩解措施:植樹造林,增加綠地面積;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開發清潔能源;選秸稈還田,增加農田土壤儲碳量。2.生物富集3.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 往往在生態系統各組分之間雙向傳遞(1)信息的種類、概念、傳遞形式及實例(2)信息傳遞的作用及應用(1)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指的是各種化合物在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之間往復循環(×)(2)碳循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之間主要以有機物形式循環(×)(3)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渠道都是食物鏈和食物網,所以物質和能量都是循環往復的(×)(4)物質是能量流動的載體,能量是物質循環的動力(√)(5)鳥類突然振翅飛起對同伴報警為行為信息,通過尖銳的鳴叫報警為物理信息(√)(6)草原返青時,“綠色”為食草動物提供信息體現了信息傳遞起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的作用(√)(7)變色龍變化體色,主要是向同類傳遞行為信息(×)1.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的區別與聯系2.“箭頭分析法”分析常見物質循環模型(1)“三看法”快速判斷(2)模式圖常見形式分析①圖1中,A為生產者,B為大氣中CO2庫,C為消費者,D為分解者。②圖2中,A為生產者,B為大氣中CO2庫,C為初級消費者,D為次級消費者,E為分解者。③圖3中,E為生產者,A為大氣中CO2庫,B、D、F為消費者,C為分解者。3.判斷生態系統信息傳遞種類的方法(1)從信息傳播的途徑判斷①涉及聲音、顏色、植物形狀、磁場、溫度等物理因素,可判斷為物理信息。②涉及的信息載體為化學物質,如性外激素,可判斷為化學信息。③涉及特殊行為,“肢體語言”可判斷為行為信息。(2)從文字表述的著重點判斷①孔雀開屏,如果是通過羽毛的顏色等傳遞給對方,則屬于物理信息。②孔雀開屏,如果是通過行為傳遞給對方,則屬于行為信息。考向1 結合碳循環過程及特點,考查運用邏輯思維解決問題能力1.(2020·全國卷Ⅲ,6改編)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包括碳循環和氮循環等過程。下列有關碳循環的敘述,錯誤的是( )A.消費者沒有參與碳循環的過程B.生產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環的重要環節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環的重要環節D.碳在非生物環境與生物群落之間主要以CO2形式循環答案 A解析 消費者的存在能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碳循環),A錯誤;光合作用是指生產者利用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大氣CO2庫中的碳進入生物群落是通過生產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實現的,生產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環的重要環節,B正確;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通過呼吸作用將含碳有機物中的碳返回大氣中,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環的重要環節,C正確;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之間的循環主要以CO2的形式進行,在生物群落內部主要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傳遞,D正確。2.(2021·浙江之江教育聯盟聯考)圖1是某生態系統的碳循環示意圖,圖2表示該生態系統中某一食物鏈及部分能量流動情況,請分析回答:(1)圖1中D指向A的箭頭代表的生理過程是________,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內主要是以________形式流動的。(2)在圖2的食物鏈中③屬于________(填生物)的同化量的一部分。第二營養級到第三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是________________(用圖中的符號表示)。(3)圖2所在的生態系統中,草屬于第一營養級,它的能量除了未利用的部分和流向分解者的部分之外,其他的流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圖2所在生態系統在引入鷹之后,兔的數量在變化后,最終達到平衡,這表明生態系統內部具有________能力,該種能力的基礎是________機制。從生態系統的結構分析,決定該種能力大小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有機物 (2)草 (②-⑤)/(①-③)×100% (3)通過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和傳到下一營養級 (4)(一定的)自我調節 負反饋調節 營養結構的復雜程度(或食物網復雜程度)解析 (1)圖1是某生態系統的碳循環示意圖,分析題圖可知,圖1中D指向A的箭頭代表的生理過程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內主要是以有機物形式流動的。(2)在圖2的食物鏈中,①表示兔的攝入量,②表示狼的攝入量,③表示兔糞便中的能量,應屬于上一營養級草的同化量。第二營養級到第三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②-⑤)/(①-③)×100%,(3)圖2所在的生態系統中,草屬于第一營養級,它的能量除了未利用的部分和流向分解者的部分之外,其他的流向是通過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和流向下一營養級。(4)圖2所在生態系統在引入鷹之后,兔的數量在變化后,最終達到平衡,這表明生態系統內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負反饋調節機制是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從生態系統的結構分析,生態系統營養結構的復雜程度決定自我調節能力的大小。考向2 結合信息傳遞的種類、功能及應用,考查分析判斷能力3.(2018·海南卷,19)某同學將一面鏡子豎立在一棵樹旁,該樹上的一只小鳥飛到鏡前,對著鏡子中的“小鳥”憤怒地啄擊撲打。下列關于該事件中信息傳遞的敘述,錯誤的是( )A.小鳥啄擊撲打的動作本身是一種行為信息B.小鳥的眼睛能夠感受鏡子發出的物理信息C.小鳥把鏡子傳遞的信息當作來自入侵者的信息D.激怒小鳥的信息是直接來自非生物的化學信息答案 D解析 小鳥對著鏡子中的“小鳥”憤怒地啄擊撲打是動物的特殊行為,能夠對于同種或異種生物傳遞某種信息,屬于行為信息,激怒小鳥的信息是直接來自鏡子中的“小鳥”的物理和行為信息。4.(2021·江西三校聯考)假設動物“溝通”的定義是:發信息者發出信息以改變接受信息者的行為。則下列何者不屬于“溝通”( )A.親鳥假裝翅膀受傷,以吸引天敵的注意,使其遠離雛鳥D.捕食性螢火蟲模擬其他種螢火蟲的發光信號,以吸引該種雄蟲前來并將之捕食C.母土撥鼠發出警告叫聲,使小土撥鼠及時躲避天敵D.蚊子飛行時振動翅膀,從而發出了“嗡嗡”的聲音答案 D解析 根據題意可知,題中“溝通”表示某種信息傳遞,通過該信息傳遞能夠使接受信息者的行為發生改變,A、B、C選項接受信息者的行為均發生了變化,D選項中僅體現了蚊子發出“嗡嗡”聲,沒有接受信息者。因此,D符合題意。考點四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1.生態平衡 并不是一成不變,而是一種動態的平衡。(1)概念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處于相對穩定的一種狀態,就是生態平衡。(2)特征①結構平衡:生態系統的各組分保持相對穩定。②功能平衡:生產—消費—分解的生態過程正常進行,保證了物質總在循環,能量不斷流動,生物個體持續發展和更新。③收支平衡:如在某生態系統中,植物在一定時間內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機物的量,處于比較穩定的狀態。(3)形成原因生態系統內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基礎是負反饋調節2.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兩種類型(1)概念①抵抗力穩定性: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并使自身的結構與功能保持原狀的能力。②恢復力穩定性:生態系統在受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后恢復到原狀的能力。(2)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的比較注 特例:凍原、沙漠等生態系統兩種穩定性都比較低。3.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1)應控制對生態系統的干擾強度,在不超過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范圍內,合理適度地利用生態系統。(2)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給予相應的物質和能量投入,保證生態系統內部結構與功能的協調。4.設計并制作生態缸設計要求 相關分析生態缸必須是封閉的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擾生態缸中投放的幾種生物必須具有很強的生活力,成分齊全(具有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生態缸中能夠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穩定生態缸的材料必須透明 太陽光能夠透過,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便于觀察生態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應適宜,要留出一定的空間 便于操作;缸內儲備一定量的空氣(1)觀察穩定性,可通過觀察動植物的生活情況、水質變化、基質變化等判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2)由于生態缸中的生態系統極為簡單,自我調節能力極差,所以抵抗力穩定性極低,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極易被破壞。因此,生態缸內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時間的活性。(1)自我調節能力越強的生態系統,其恢復力穩定性也就越高(×)(2)生態系統中的組成成分越多,食物網越復雜,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就越強(×)(3)森林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要比草原生態系統高(√)(4)一個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很低,則恢復力穩定性就一定很高(×)(5)河流輕度污染后的凈化恢復及火災后草原的恢復均屬于恢復力穩定性(×)考向1 結合反饋調節實例,考查科學分析、判斷能力1.(2021·黑龍江伊春模擬)下列調節過程不屬于反饋調節的是( )A.害蟲數量增加會引起食蟲鳥類數量增多,進而抑制害蟲種群的增長B.池塘污染后,水蚤死亡進一步加劇污染,導致更多水蚤死亡C.血液中CO2增多會刺激呼吸中樞,使CO2大量排出,以維持CO2含量正常D.寒冷時,促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多,使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多答案 D解析 害蟲數量增加會引起食蟲鳥類數量增多,進而抑制害蟲種群的增長是負反饋調節,A不符合題意;池塘污染后,水蚤死亡進一步加劇污染,導致更多水蚤死亡是正反饋調節,B不符合題意;血液中CO2增多會刺激呼吸中樞,使CO2大量排出,以維持CO2含量正常是負反饋調節,C不符合題意;寒冷時,促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多,使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多不屬于反饋調節,D符合題意。 考向2 結合生態系統穩定性分析,考查科學思維能力2.(2020·山東等級考試二模,10)熱帶森林中的某種樹木會吸引自身病原菌在周圍土壤定居,這種樹木的種子有的會被病原菌選擇性殺死,有的會被鳥類帶離并在新的區域存活下來。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病原菌使這種樹木無法在同一區域過度聚集B.鳥類以該植物果實為食時屬于初級消費者C.病原菌體內的碳元素能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傳遞給樹木D.熱帶森林物種豐富、營養關系復雜,恢復力穩定性強答案 D解析 樹木的種子有的會被病原菌選擇性殺死,部分種子會在鳥類的幫助下在新的落腳點存活下來,這避免了同種樹木在同一區域過度聚集,A正確;植物屬于生產者,鳥類以該植物果實為食時屬于初級消費者,B正確;病原菌體內的碳元素能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呼吸散失)傳遞給樹木(光合作用固定),C正確;熱帶森林物種豐富、營養關系復雜,抵抗力穩定性強,恢復力穩定性弱,D錯誤。3.(2021·湖北天門、仙桃、潛江聯考)下列有關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敘述正確的是( )A.負反饋調節是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B.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高低可通過種群內個體數目的多少來體現C.同等強度干擾下,草原生態系統比沙漠生態系統恢復速度慢D.“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體現了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答案 A解析 負反饋調節在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是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A正確;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高低可通過生物種類的多少來體現,B錯誤;因草原的環境條件較沙漠優越,所以,草原生態系統恢復力穩定性比沙漠強,故同等強度干擾下,草原生態系統比沙漠生態系統恢復速度快,C錯誤;“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體現了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D錯誤。 1.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大小的判斷2.抵抗力穩定性、恢復力穩定性和總穩定性的關系重溫真題 經典再現1.真題重組 判斷正誤(1)黑光燈傳遞給趨光性昆蟲的信息屬于化學信息(2018·全國卷Ⅲ,6B)( )(2)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2016·全國卷Ⅰ,5A)( )(3)若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生產者固定的能量即可反復利用(2016·全國卷Ⅰ,5B)( )(4)碳可在森林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進行循環(2015·海南卷,24A)( )(5)生態系統維持相對穩定離不開信息傳遞(2015·全國卷Ⅱ,4C)( )提示 (1)× 生態系統中的光、聲、溫度、濕度、磁場等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屬于物理信息(2)√(3)× 生態系統中能量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不可反復利用(4)√ (5)√2.(2019·海南卷,25)假設在某島嶼上多年來總是存在一個約由m只狼組成的狼群、一個約由n只狼組成的狼群和若干只單獨生活的狼。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該島上的狼能夠依據獵物留下的氣味信息追捕獵物B.狼從獵物獲得的能量大于獵物從生產者獲得的能量C.島上狼的總數可能已接近該島允許狼生存的最大數量D.從島上狼的數量相對穩定可推測島上環境條件相對穩定答案 B解析 獵物的氣味信息屬于化學信息,可以為狼追捕獵物提供依據,A正確;由于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約為10%~20%,能量流動逐級遞減,因此獵物從生產者獲得的能量大于狼從獵物獲得的能量,B錯誤;由于島上狼的數量長期穩定在m+n+若干只,說明島上狼的總數可能已接近該島允許狼生存的最大數量即環境容納量,C正確;從島上狼的數量多年來保持相對穩定,可推測島上環境條件相對穩定,若環境條件變化較大,則狼的數量會出現較大變化,D正確。3.(2018·全國卷Ⅲ,6)某同學運用黑光燈誘捕的方法對農田中具有趨光性的昆蟲進行調查。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趨光性昆蟲是該農田生態系統的消費者B.黑光燈傳遞給趨光性昆蟲的信息屬于化學信息C.黑光燈誘捕的方法可用于調查某種趨光性昆蟲的種群密度D.黑光燈誘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該農田趨光性昆蟲的物種數目答案 B解析 農田中具有趨光性的昆蟲是異養生物,屬于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A正確;利用黑光燈誘捕有趨光性的昆蟲,黑光燈傳遞給趨光性昆蟲的信息屬于物理信息,B錯誤;通過統計黑光燈誘捕的某種趨光性昆蟲的數量,可調查某種趨光性昆蟲的種群密度,C正確;黑光燈誘捕的方法可通過統計誘捕到的趨光性昆蟲的種類數來探究該農田趨光性昆蟲的物種數目,D正確。4.(2018·全國卷Ⅱ,31)大型肉食性動物對低營養級肉食性動物與植食性動物有捕食和驅趕作用,這一建立在“威懾”與“恐懼”基礎上的種間關系會對群落或生態系統產生影響,此方面的研究屬于“恐懼生態學”范疇。回答下列問題:(1)當某種大型肉食性動物遷入到一個新的生態系統時,原有食物鏈的營養級有可能增加。生態系統中食物鏈的營養級數量一般不會太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將頂級肉食性動物引入食物網只有三個營養級的某生態系統中,使得甲、乙兩種植食性動物間的競爭結果發生了反轉,即該生態系統中甲的數量優勢地位喪失。假定該反轉不是由頂級肉食性動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據上述“恐懼生態學”知識推測,甲的數量優勢地位喪失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點即可)。(3)若某種大型肉食性動物在某地區的森林中重新出現,會減輕該地區野豬對農作物的破壞程度。根據上述“恐懼生態學”知識推測,產生這一結果的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兩點即可)。答案 (1)生產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鏈流動過程中大部分都損失了,傳遞到下一營養級的能量較少 (2)甲對頂級肉食性動物的恐懼程度比乙高,頂級肉食性動物引入后甲逃離該生態系統的數量比乙多(3)大型肉食性動物捕食野豬;野豬因恐懼減少了采食解析 (1)從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營養級越多,在能量流動過程中損失的能量就越多,因此,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一般不超過4~5個營養級。(2)根據題干信息“大型肉食性動物對低營養級肉食性動物與植食性動物有捕食和驅趕作用”,這一種間關系是建立在“威懾”和“恐懼”基礎上的,且題干指出導致植食性動物甲在數量上的優勢地位喪失不是由頂級肉食性動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因此,甲的數量優勢地位喪失的可能原因是頂級肉食性動物對甲產生的“威懾”比乙高,甲因“恐懼”而逃離該生態系統的數量比乙多。(3)根據題中“恐懼生態學”的觀點可知,大型肉食性動物對野豬有捕食和驅趕的作用,故某大型肉食性動物的重新出現可能會使野豬的被捕食量增加,同時野豬也會因“恐懼”而減少采食,從而降低其對農作物的破壞程度。課后·分層訓練(時間:35分鐘)1.(2021·福建重點高中模擬)俗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小蝦吃泥巴”。某同學據此設計了一個能維持多年相對穩定的池塘生態系統。下列關于該生態系統的敘述,正確的是( )A.第一營養級是泥巴B.水和泥巴屬于該生態系統的成分C.沒有生產者的參與D.沒有分解者的參與答案 B解析 泥巴屬于該生態系統的非生物成分,不屬于任何一個營養級,該生態系統的第一營養級應該是泥巴中的藻類等,A錯誤;水和泥巴等非生物成分也是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B正確;一個生態系統要多年維持相對穩定,要有生產者、分解者的參與,C、D錯誤。2.(2021·黑龍江牡丹江一中考試)關于生態系統成分中生物部分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生產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但都是自養型生物B.動物都屬于消費者,其中食草動物處于第二營養級C.細菌都屬于分解者,其異化作用類型有需氧型、厭氧型和兼性厭氧型D.生產者和分解者之間可直接聯系,消費者無關緊要答案 A解析 生產者屬于自養型生物,但不一定是真核生物,有些原核生物如藍細菌、硝化細菌也是生產者,A正確;大多數的動物是消費者,少數動物是分解者,如蜣螂、蚯蚓等,B錯誤;細菌并不都屬于分解者,也可以是生產者,如硝化細菌,細菌的異化作用類型有需氧型、厭氧型和兼性厭氧型,C錯誤;消費者在生態系統中可以加快物質循環,對植物的傳粉和種子的傳播等也有重要作用,D錯誤。3.(2021·湖北八校聯考)大型肉食性動物對低營養級肉食性動物與植食性動物有捕食和驅趕作用,當某種大型肉食性動物遷入一個新的生態系統時,下列情況不會出現的是( )A.某種植食性動物可能在種間競爭中失去原有競爭優勢B.該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護C.大型肉食性動物通過捕食至少可獲得第一營養級同化量的10%D.該生態系統中原有食物鏈的營養級會增加,營養結構更復雜答案 C解析 據題干信息“大型肉食性動物對低營養級肉食性動物與植食性動物有捕食和驅趕作用”,可判斷大型肉食性動物的遷入可能會導致某種植食性動物在種間競爭中失去原有的競爭優勢,A不符合題意;大型肉食性動物的遷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生產者生長,B不符合題意;大型肉食性動物以植食性動物與低營養級肉食性動物為食,其通過捕食不可能獲得第一營養級同化量的10%,C符合題意;大型肉食性動物的遷入會使食物鏈延長,營養級增加,營養結構更復雜,D不符合題意。4.(2021·河北邯鄲質檢)下列有關生態學原理或規律的敘述,正確的是( )A.低碳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維持生物圈中碳循環的平衡B.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必然導致生態系統的破壞C.利用昆蟲信息素誘捕或警示有害動物屬于化學防治D.森林能調節氣候,提供木材,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答案 A解析 低碳生活可以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有助于維持生物圈中碳循環的平衡,A正確;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不會使生態系統破壞,B錯誤;利用昆蟲信息素誘捕或警示有害動物屬于生物防治,C錯誤;森林提供木材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調節氣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D錯誤。5.(2021·湖南天壹名校聯盟聯考)下列關于生態系統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敘述,錯誤的是( )A.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主要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完成B.任何生態系統都需要不斷得到來自系統外的能量補充C.研究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可以幫助人們合理調整能量流動關系D.分解者分解動植物遺體產生的物質和能量可以被植物再利用答案 D解析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主要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完成,食物鏈和食物網是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渠道,A正確;能量流動是逐級遞減的,生態系統需要不斷得到來自系統外的能量補充才能維持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B正確;研究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可以幫助人們合理調整能量流動關系,C正確;分解者分解動植物遺體產生的物質可以被植物再利用,能量不能被植物再利用,D錯誤。6.(2021·中原名校聯盟)如圖是生物圈中碳循環示意圖,下列相關分析錯誤的是( )A.生物圈通過碳循環實現碳元素的自給自足B.a是消費者,c是生產者,碳在各成分間以CO2的形式循環C.對e過度開發利用會打破生物圈中的碳平衡D.碳循環過程需要能量驅動,同時碳等物質又可作為能量的載體答案 B解析 生物圈通過碳循環實現碳元素的自給自足,A正確;a是消費者,c是生產者,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以CO2的形式傳遞碳元素,而生物群落內部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傳遞碳元素,B錯誤;對e(化石燃料)過度開發利用會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環的平衡,C正確;碳循環過程需要能量驅動,同時碳等物質又是能量的載體,D正確。7.(2021·河北省聯考)如圖是某森林生態系統中部分能量流動關系圖,其中字母表示能量值。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在圖示的關系中,猞猁處于第三營養級B.石楠固定的太陽能a小于c、e、f、d之和C.d包括枯枝敗葉以及雪兔糞便中有機物的能量D.猞猁的捕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雪兔種群的發展答案 B解析 由題圖可知,猞猁處于第三營養級,A正確;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是生態系統能量的主要來源,一部分能量在流動過程中隨著呼吸作用散失,所以石楠固定的太陽能a大于c、d、e、f之和,B錯誤;雪兔糞便中有機物的能量屬于石楠固定的能量,C正確;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是共同進化的,因此猞猁的捕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雪兔種群的發展,D正確。8.(2021·河北衡水中學調研)請回答下列與農業生產有關的問題:(1)人們為了達到增產的目的,在農田中種植農作物時會將高度不同的作物進行套種,從群落的空間結構分析,此措施依據的主要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農家肥(主要為動物的糞便)中含有大量有機物,這些有機物需通過土壤中的________(填生態系統成分)轉化為無機物后,才能被農作物的根系吸收利用。對于以施用農家肥為主的農田生態系統來說,流入的總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為了調整農田中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農業生產上進行的措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兩點)。(4)信息傳遞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如果你是一塊農田的經營者,請你寫出一個在農業生產中應用信息傳遞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群落的垂直結構能顯著提高群落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的能力 (2)分解者 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和農家肥所含有機物中的能量 (3)去除雜草、防治害蟲、殺滅田鼠 (4)利用動物信息素吸引傳粉動物,提高農作物的傳粉率和結實率;利用音響設備發出的信號吸引鳥類來捕食害蟲;利用特殊化學物質擾亂某種害蟲的雌雄交配,使該害蟲的繁殖力下降(答出一點即可)解析 (1)人們為了達到增產的目的,在農田中種植農作物時會將高度不同的作物進行套種,從群落的空間結構分析,此措施依據的主要原理是群落的垂直結構能顯著提高群落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的能力。(2)農家肥(主要為動物的糞便)中含有大量有機物,這些有機物需通過土壤中的分解者分解為無機物后,才能被農作物的根系吸收利用。對于以施用農家肥為主的農田生態系統來說,流入的總能量是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和農家肥所含有機物中的能量。(3)為了調整農田中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最大限度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農業生產上進行的措施主要有去除雜草、防治害蟲、殺滅田鼠等。(4)在農業生產中應用信息傳遞的措施:利用動物信息素吸引傳粉動物,提高農作物的傳粉率和結實率;利用音響設備發出的信號吸引鳥類,使其捕食害蟲;利用特殊化學物質擾亂某種害蟲的雌雄交配,使該害蟲的繁殖力下降。9.(2021·廣東廣州調研)選取某豐富度較低的生態系統中的a、b、c、d四種生物開展研究,發現a是主要的自養生物,b處于第一營養級,a、c、d構成的食物鏈為a→c→d,下列說法不合理的是( )A.c、d能夠加快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是該生態系統的基石B.豐富度的統計方法有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C.若人為地將a清除,則b可能成為該生態系統主要的自養生物D.若d大量死亡,則一段時間后種群密度可能增加的有b、c答案 A解析 生產者是生態系統的基石,即a、b是生態系統的基石,A錯誤;豐富度的統計方法有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B正確;a、b都是生產者,故若人為地將a清除,則b可能成為該生態系統主要的自養生物,C正確;若d大量死亡,c因缺乏天敵,短時間內數量會增加,進而導致a的數量減少,而b和a同處于第一營養級,有競爭關系,故a數量減少,b的數量會增加,D正確。10.(2021·河北石家莊期末)有關如圖的敘述錯誤的是( )A.若該圖表示一個群落,則丁為分解者B.若甲為生產者,則甲一定是自養型生物C.若該圖表示食物網,則該食物網中共有3條食物鏈D.若該圖表示生態系統的四種成分,則應加上由丁到甲的箭頭,并可確定甲是生產者答案 C解析 群落包括一定區域內的所有種群,若題圖表示群落,甲、乙、丙均指向丁,說明丁是分解者,A正確;生產者都是自養型生物,B正確;若該圖表示食物網,則該食物網中共有4條食物鏈,分別是甲→丁、甲→乙→丁、甲→乙→丙→丁、甲→丙→丁,C錯誤;若該圖表示生態系統的四種成分,則丁是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應加上由丁到甲的箭頭,并可確定甲是生產者,乙是消費者,丙是分解者,D正確。11.(2021·河北石家莊二中聯考)我國“嫦娥四號”運載火箭內設計了一個密封的生物科普實驗載荷罐,搭載了棉花、油菜、酵母菌和果蠅等六種生物作為樣本。實驗載荷罐內棉花種子率先發芽、長葉,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片在月球生長的綠葉。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該密封載荷罐的正常運行需要輸入能量B.罐內的有機物可在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進行物質循環C.載荷罐中含生態系統的四種成分,其中酵母菌和果蠅屬于消費者D.該系統的穩定性較差,其穩定性主要取決于生物的數量答案 A解析 該密封載荷罐的正常運行需要輸入能量,A正確;物質循環是指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從非生物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環境的循環過程,具有全球性,B錯誤;酵母菌屬于分解者,C錯誤;該系統的穩定性差,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主要取決于營養結構的復雜程度,D錯誤。12.(2021·遼寧東北育才學校模擬)如圖是某池塘生態系統中能量流經貝類的示意圖,分析不正確的是( )A.D代表細胞呼吸,一部分能量在細胞呼吸中以熱能形式散失B.B是貝類用于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所需的能量C.貝類攝入的能量就是流入這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D.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離不開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答案 C解析 細胞呼吸產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熱能形式散失,A正確;A指貝類同化的能量,A與D的能量的差值B代表貝類用于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所需的能量,B正確;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和是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C錯誤;能量可以蘊含在物質中,信息傳遞是發生種間關系的前提,即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離不開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D正確。13.(2021·廣東潮州期末)如圖是某生態系統一條食物鏈中的三個種群一年內能量流動統計的部分數據。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三個種群組成的食物鏈是Ⅰ→Ⅱ→ⅢB.不同營養級之間的能量流動以有機物為載體C.第二營養級到第三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14%D.種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能量為5.45×107 kJ答案 B解析 圖中種群Ⅱ同化的能量最多,其次是種群Ⅰ,最少的是種群Ⅲ,所以三個種群組成的食物鏈是Ⅱ→Ⅰ→Ⅲ,A錯誤;能量在不同營養級之間以有機物為載體進行流動,B正確;第二營養級到第三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3.0×106 kJ÷(15.0×106)kJ×100%=20%,C錯誤;種群Ⅱ全部生物同化的能量有四個去向:呼吸消耗、流向分解者、流入下一營養級和未利用,題中無法獲知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故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少于111.0×106 kJ-41.5×106 kJ-15.0×106 kJ=54.5×106 kJ=5.45×107 kJ,D錯誤。14.(2021·西工大附中質檢)下列關于生態系統中信息傳遞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只能來源于同種或異種的生物B.植物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的調節屬于信息傳遞中的化學信息C.動物可通過特殊的行為在同種或異種生物間傳遞信息D.牧草生長旺盛時,為食草動物提供采食信息,這對食草動物有利,對牧草不利答案 C解析 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發生在生物與生物之間及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A錯誤;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可發生在同一物種的不同個體之間或不同物種之間,而植物激素在植物體內起作用不屬于生態系統中信息傳遞的范圍,B錯誤;動物可通過特殊的行為在同種或異種生物間傳遞信息,C正確;一定限度內,食草動物吃草有利于草的更新與分蘗,這對牧草的生長和發育是有利的,D錯誤。15.(2020·清華大學中學生標準學術能力診斷)庫布齊沙漠盤踞于黃河內蒙古段“幾”字彎南岸,經人們幾十年治理,書寫了從“死亡之海”變為“經濟綠洲”的綠色傳奇,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樹起一面旗,也為世界荒漠化治理蹚出一條新路。草方格沙障是沙漠治理中一種常見的治沙方法,先將干的麥草、稻草、蘆葦等扎成方格形狀固定于沙漠中,然后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種子,以此來防風固沙、涵養水分。請分析回答:(1)經人們幾十年治理,采用“草方格沙障”“飛機播種造林”等方式控制沙漠蔓延,從群落角度分析,說明了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產生的影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草方格沙障能蓄積降水促進固沙植物生長,提高治理地區的物種豐富度,物種豐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沙蒿是沙地的“先鋒”植物,能固沙改變環境,油蒿因此能生長,并在競爭中處于優勢,這說明生態系統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3)沙漠中有一種神奇的植物——復活草,該植物有著較強的儲水能力,科學研究發現復活草的儲水與其體內的糖基海藻糖有關,據此研究出的化妝品體現了復活草的________價值。(4)沙漠中的常見動物沙蜥主要以螞蟻等各類小昆蟲為食。如圖表示能量流經沙蜥所處的營養級示意圖[單位:J/(cm2·a)],其中B表示________________,若螞蟻所處的營養級的同化量為x J/(cm2·a),兩營養級的傳遞效率為________%,若研究一個月內沙蜥所處營養級的能量去向,圖中缺少的能量去向為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使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 (2)一個群落中的物種數目 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環境 (3)直接 (4)(沙蜥所處營養級)同化的上一營養級的能量 80/x×100 暫時未被利用的能量解析 (1)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2)一個群落中的物種數目稱為物種豐富度。白沙蒿是沙地上的“先鋒”植物,能固沙改變環境,油蒿因此能夠生長,并在競爭中處于優勢,這說明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3)根據復活草的儲水與其體內的糖基海藻糖有關,研究出的化妝品體現了復活草的直接價值。(4)由圖分析可知,B=攝入量A-糞便量,故B表示沙蜥所處營養級同化的上一營養級的能量。兩營養級之間的傳遞效率=沙蜥所處營養級同化量/螞蟻所處的營養級的同化量×100%=80/x×100%。若研究一個月內沙蜥所處營養級的能量去向,圖中還應標明C中未被利用的能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