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學習 目標 1.識記七七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淞滬會戰和南京大屠殺的基本史實。 2.理解七七事變是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3.認識日本的全面侵華戰爭是一場殘酷的侵略戰爭,理解中國軍民的英勇抵抗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課前導學一、七七事變1.時間/地點:1937年7月7日晚;盧溝橋。2.經過: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絕后炮轟我軍防地。駐盧溝橋和宛平城的中國守軍奮起抵抗。這就是“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3.結果:日軍調集大批軍隊入侵中國,在保衛北平的戰斗中,趙登禹、佟麟閣將軍壯烈殉國。1937年7月底,北平、天津相繼失陷。4.影響: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二、第二次國共合作1.改編軍隊: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南方八省的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葉挺任軍長。2.正式形成:1937年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開發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也發表談話,實際上承認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3.意義: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國共團結御侮、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三、淞滬會戰1.爆發時間:1937年8月13日。2.經過:日軍先后調集約30萬兵力,向上海發動進攻,姚子青率全營守衛寶山,全營官兵壯烈犧牲。謝晉元率部堅守蘇州河北岸四行倉庫陣地,與日軍激戰。中國空軍首次參戰,擊落3架日機,初戰告捷。3.結果: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滬會戰結束。4.意義: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四、南京大屠殺1.南京失守: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把 重慶作為戰時的陪都。2.日軍暴行:日軍占領南京后,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萬人以上。課堂助學1.如果把本課第91—92頁的三幅圖片歸納為A組圖片,第94頁的四幅圖片歸納為B組圖片,這兩組圖片所反映的主題分別是什么?A組圖片:抗擊日本侵略 。B組:日本的侵華暴行。(意思相符即可)2.結合本課內容及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5課《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課文內容,談談我國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有何現實意義。有利于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有利于維護正義與和平;有利于敦促日本切實正視和反省軍國主義侵略歷史,以誠實態度和實際行動取信于亞洲受害國人民和國際社會;有利于維護亞洲乃至世界和平。(符合題意、體現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答案均可)1.七七事變相對于九一八事變的時局變化:(1)日本:由進攻東北發展為準備進攻華北乃至整個中國。(2)中國:國共內戰停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國民黨軍隊由“不抵抗”轉為“堅決抵抗”。所以,九一八事變后的抗戰是局部的,七七事變后的抗戰是全國性的。2.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全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愛國軍隊、各階層愛國人士以及海外華僑參加的團結抗日的全民族統一戰線,是空前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例題】“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暴動政策及赤化運動,停止以暴力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統轄,并待命出動……”中國共產黨這一系列舉措的目的是(D)A.促成國共合作以打倒列強除軍閥B.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C.徹底消除國共之間的矛盾D.推動全民族抗戰局面的形成【思路點撥】由題干中“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里說的是第二次國共合作,中國共產黨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七七事變后,日本開始全面侵華,中國共產黨顧全大局,主張國共合作、一致抗日。達標檢測1.(2022 伊春)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的事件是(C)A.九一八事變 B.八一三事變C.七七事變 D.一 二八事變2.以下書籍出版于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此類書籍在當時大量出版意在(C)時間 1932年 1936年 1940年 1944年書名 《五千年來中華民族愛國魂》 《民族英雄評傳》系列 《民族英雄詩話》 《中國民族女英雄傳記》A.宣傳民主科學,開展新文化運動B.反對專制獨裁,抨擊北洋軍閥統治C.弘揚愛國精神,致力于抗日救亡D.推動國共合作,共同抵抗日軍入侵3.(側重歷史解釋)九一八事變后,中共發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并提出“打倒國民黨”口號。七七事變后,中共通電呼吁“國共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進攻”。中共態度變化的主要原因是(B)A.土地革命的完成B.民族危機的加劇C.紅軍實力的壯大D.國際形勢的緩和4.某班同學在表演歷史劇時,使用了以下兩件道具。據此判斷,該歷史劇的主題可能是(D) A.五四風云B.北伐凱歌C.長征歲月D.抗日烽火5.電影《八佰》的故事原型為1937年發生于上海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此戰役為淞滬會戰最后一役。淞滬會戰持續3個月,斃傷日軍4萬多人,這場戰役(A)A.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B.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C.標志著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D.標志著全民族抗戰的開始6.(2022 營口)國家公祭鼎銘文:“國家公祭,法立典章。鑄茲寶鼎,祀我國殤。”我國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國家公祭日,這與下列哪一歷史事件有關(D)A.武漢會戰 B.淞滬會戰C.旅順大屠殺 D.南京大屠殺7.(側重史料實證)1937年12月,外國某傳教士的日記中記錄了這樣一幕:日軍進城(南京)后,商店被洗劫一空,大多數被燒毀的商業街成了一片廢墟。這一記錄(D)A.印證了國民黨的消極抗日B.說明了日本的財政危機C.夸大了南京城的破壞程度D.揭露了日軍的侵華暴行8.1938年11月毛澤東說:“新環境中,敵人的方針必然集中于反蔣反共……因此,我們是堅決擁護蔣委員長及其領導下之國民政府與國民黨的,并號召全國一致擁護。”毛澤東這樣說的主要目的是(C)A.進行國民革命,打倒北洋軍閥B.發動群眾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C.團結一切力量抗擊日本侵略D.促成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素能提升1.(側重時空觀念)如圖是豐子愷在1938年的漫畫作品《愿作安琪兒空中收炸彈》。該漫畫反映的歷史時期是(B)A.軍閥混戰時期B.抗日戰爭時期C.國民大革命時期D.辛亥革命時期2.1935年,由共產黨員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問世,國民黨禁止歌曲公開發行。1937年后,《義勇軍進行曲》在各種公開場合頻繁出現,成為國共軍隊中的流行歌曲。出現上述變化的原因是(C)A.在中共領導下,革命根據地相繼建立B.九一八事變揭開中國抗日戰爭序幕C.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實現D.革命文藝創作全面繁榮3.這面旗幟召喚著全中國的各黨各派各界各軍,召喚著全中國的工農兵學商,召喚著海內外的華夏兒女,眾志成城,同仇敵愾,筑起了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鋼鐵長城。“這面旗幟”是(C)A.民主與科學B.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戰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D.中國共產黨敵后戰場的抗戰4.(側重史料實證)一封封寫于戰火紛飛年代的書信,承載著系國系家的深厚情懷。下面兩封書信(節選)能共同印證的史實是(B)致戰友: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的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絕不致亡于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愿與諸弟共勉之。小兄張自忠手啟1940年5月1日親愛的雙親大人膝下:兒這次為了民族,為了階級,為了可愛的家鄉,為了骨肉相連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兒不得不來信辭別雙親大人……現在兒就要離開大別山,走上最前線消滅敵人,保衛中華,望雙親不要悲傷掛念。兒為偉大而生,光榮而死,是我做兒子最后的心意,罪甚!罪甚!程雄(新四軍戰士)1943年5月A.正面戰場的抗戰B.中國形成全民族抗戰局面C.敵后戰場的抗戰D.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5.“這一戰役打破了日本統帥機關速決戰的戰略計劃,不得不將侵華主戰場從華北轉移到華東;為上海和華東沿海工業內遷……文化、科技和人員后撤贏得了時間,對中國實行抗日外交戰略,孤立日本,爭取國際支持,創造了一定的條件和環境。”材料中的“戰役”(A)A.持續3個月,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B.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C.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形成D.是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一場勝仗6.(側重史料實證)我們一般將史料分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可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后者是指經過后人運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如果要研究南京大屠殺,下列屬于一手史料的是(D)A.華人學者的著作《南京大屠殺》B.日本學者的著作《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C.電影《南京1937》D.1937年日本報紙“百人斬”新聞7.(史料實證)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七七事變之后,中國華北和華東等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和文教事業遭到日軍嚴重破壞。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宣布:“為堅持長期抗戰,國民政府將遷都重慶,以四川地區作為抗戰大后方。”東部的工廠企業和文教機關團體紛紛集體西遷,大批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乃至官紳為了不做亡國奴,毅然背井離鄉,向西部大后方遷移,形成一次歷史上空前規模的人口遷移大潮。——摘編自吳麗華等《抗戰初期人口西遷大潮及國民政府的安置措施》材料二 盧溝橋事件后迄今已兩個多月了,日本已動員全國力量來滅亡中國。中國政府為自衛應戰亦已擺開了陣勢,全面的戰爭已打成了……紅軍已改名為國民革命軍,并改編為第八路(軍)……我們將以游擊運動戰的姿勢,出動于敵人之前后左右各個方面,配合友軍粉碎日敵的進攻。——1937年9月18日左權寫給叔父左銘三的家書材料三 (上月)14日,大約有一萬多名年齡在15—30歲的中國人被帶出南京城到靠近輪渡碼頭的長江邊,在那里日本人用野戰炮、手榴彈和機關槍向他們開火,大部分尸體被拋進了江里,有一些被堆起來焚燒,而有3個人僥幸地逃脫了。——《羅伯特 威爾遜日記(1938年1月3日)》(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抗戰時期人口西遷的時代背景。日本全面侵華;國民政府移都重慶;持久抗戰的戰略。(2)材料二中左權在信中透露出了哪些真實的歷史信息?請你舉出兩例。七七事變爆發,全民族抗戰開始;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八路軍采取游擊戰為主的作戰方式。(任舉兩例即可)(3)羅伯特 威爾遜當時所寫的這則日記有哪些歷史價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