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2 《溶液》第1課時 物質的溶解性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物質的溶解性及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2)知道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舉例說明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過程與方法(1)鞏固基本實驗操作技能;(2)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科學實驗的基本方法--控制變量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經歷探究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初步感受控制變量在實驗設計中的意義。二、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物質溶解性的概念、運用控制變量法對物質溶解性的影響因素進行探究。教學難點:運用控制變量法對物質溶解性的影響因素進行探究。三、教學過程[教學方法] 講授、討論、小組合作、實驗[教學過程]導入:我們已經知道了NaCl是溶于水的,水具有極強的溶解和分散其他物質的能力,當NaCl溶于水后,形成了NaCl溶液,那么什么是溶液呢? → 一種或一種以上的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中形成的均一、穩定的混合物稱為溶液。通過之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有的物質易溶于水,有的物質難溶于水,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實驗:向兩只放有少量綠葉的燒杯中,分別加入適量水、酒精,觀察現象。現象:裝水的燒杯中,液體是無色的。裝酒精的燒杯中,液體是綠色的。因為溶解在酒精中的葉綠素,比溶解在水中的要多。 → 葉綠素在酒精中的溶解能力比在水中大。板書:一、 物質的溶解性一種物質在另一種物質中的溶解能力。猜想:影響物質溶解性大小可能有哪些因素?溶質的種類、溶劑的種類、溫度……探究一:溶質種類對物質溶解性的影響(控制變量法) 溶質種類 溶劑種類 溫度↑ ↑____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持相同_______________實驗方案:室溫下,分別向10mL水中分別加入2g 蔗糖、食鹽、淀粉,觀察現象。現象:蔗糖和食鹽全部溶解,淀粉未全部溶解。(繼續實驗比較蔗糖實驗溶解性大小)→ 蔗糖繼續溶解,食鹽不再溶解。結論:在相同條件下,蔗糖溶解性最大,食鹽其次,淀粉最小。通過對大量物質進行相似的實驗,得出結論:在相同溫度和同種溶劑中,不同種物質的溶解性是不同的。探究二:溶劑種類對物質溶解性的影響(控制變量法) 溶劑種類 溶質種類 溫度↑ ↑____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持相同_____(為方便比較還控制了sol量相同)實驗方案:室溫下,分別向10g水和10g酒精中加入2g KNO3,觀察現象。現象:水中全部溶解,酒精中未全部溶解。結論:在相同條件下,硝酸鉀在水中的溶解性比在酒精中的大。在相同溫度下,同種物質的在不同種溶劑中溶解性是不同的。探究三:溫度對物質溶解性的影響(控制變量法) 溫度 溶質種類 溶劑種類↑ ↑____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持相同_____實驗方案:分別向10g冷水和10g熱水中加入2g KNO3,觀察現象。現象:硝酸鉀在熱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的多。結論:在相同條件下,硝酸鉀在熱水中的溶解性比在冷水中的大。物質的溶解性受溫度影響,大部分固體物質的溶解性隨T升高而增大。板書:二、 影響固體物質溶解性大小的因素1.溶質種類 2.溶劑種類 3.溫度過渡:我們知道,很多物質無法無限制的溶于水。室溫下,向4只裝有10mL水的燒杯中分別加入:①1g、②2g、③4g、④8g硝酸鉀,攪拌,觀察現象。現象:①全部溶解 ②全部溶解 ③未全部溶解 ④未全部溶解↓ 能再溶解 ↓ 不能再溶解 ↓KNO3不飽和溶液 KNO3飽和溶液 KNO3不飽和溶液思考1: 燒杯③中能否再溶解其他物質呢?實驗:取燒杯③上層清液,加入少量KMnO4晶體,觀察現象。現象:液體變為紫紅色。結論:說明硝酸鉀的飽和溶液還能再繼續溶解其他溶質。板書:三、 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中不能再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稱為這種溶質在這種溶劑中的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中還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稱為這種溶質在這種溶劑中的不飽和溶液。思考2: 如何證明燒杯②中是硝酸鉀的飽和還是不飽和溶液?實驗:取燒杯②中溶液,加入少量硝酸鉀晶體,觀察現象。 若固體溶解:不飽和溶液若固體不溶解:飽和溶液思考3: 將燒杯④中未溶解的硝酸鉀固體過濾后,濾液是否仍飽和?若仍是飽和溶液,怎樣將其轉化成不飽和溶液?升高溫度,可使硝酸鉀的飽和溶液轉化為不飽和溶液;降低溫度,可使硝酸鉀的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增加sol,可使硝酸鉀的飽和溶液轉化為不飽和溶液;蒸發sol,可使硝酸鉀的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結論:“溫度”可能會改變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溶液狀態。“溶劑的量”可能會改變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狀態。小結: 溶質組成溶劑 飽和溶液溶液溶解性 物質在溶劑中 不飽和溶液溶解能力作業:1.閱讀教材P78-79(資料庫)2.練習冊 3.2 溶液(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