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1 《水》第3課時 水的性質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懸濁液、乳濁液、溶液的概念,能說出它們的區別;(2)知道二氧化碳、生石灰、硫酸銅和水的反應以及實驗現象,會書寫有關化學方程式。過程與方法(1)通過生活中的實例來學習水的特性;(2)觀察記錄二氧化碳、生石灰、硫酸銅和水的實驗現象,掌握水的化學性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水的性質,感受學以致用的樂趣,激發科學探究的精神,養成仔細觀察的科學實驗態度。二、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二氧化碳、生石灰、硫酸銅和水的反應。教學難點:區別溶液和濁液。三、教學過程[教學方法] 講授、討論、小組合作、實驗[教學過程]導入:上節課,我們了解了科學家用“分”與“合”的思想研究了水的組成,從而了解了水是由氫和氧元素組成的,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其實水是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的物質之一,想必同學們都能說出水的物理性質吧?板書: 一、水的物理性質通常情況下,水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液體,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沸點100°C,凝固點0°C,4°C時,水的密度最大,為1g/cm3閱讀教材p73 尋找水的一些特殊的性質二、水的特性1.反常膨脹:(水在結冰時密度變小,體積變大) ← 由于水分子的締合例如:冬季因水結冰膨脹使水管爆裂(水管外包一層保溫材料)觀看視頻:古代,用水的反常膨脹開采石料2.比熱容大(能吸收或放出大量熱量)沿海地區,晝夜溫差變化小過渡:魚兒,水草能在水中存活,說明水中溶有氧氣,其實很多物質都能溶于水。如:生活中常見的飲料、注射用藥水等。如圖:飲料配料表很多物質能溶解在水中,說明水有很好的分散性。3.極強的溶解和分散其他物質的能力。問題:是否所有物質分散在水中都能溶解呢?實驗: 分別將適量蔗糖、淀粉、植物油加入試管中,各加入適量水,觀察現象。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分散體系 特征蔗糖與水混合淀粉與水混合植物油與水混合板書: 溶液:一種物質或多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中,形成均一、穩定的混合物。懸濁液:固體小顆粒與水形成的不均一、不穩定的混合物。濁液乳濁液:液體小液滴與水形成的不均一、不穩定的混合物。實驗:向4只試管(①食鹽 ②碳酸鈣 ③食用油 ④酒精 )中分別加入適量水,判斷形成的混合物是懸濁液、乳濁液還是溶液?①溶液 ②懸濁液 ③乳濁液 ④溶液過渡:我們學習了水的物理性質和水的特性,那么,水有哪些化學性質呢?實驗1:將一小塊生石灰(如下圖)加入燒杯中的水里,觀察現象。板書:三、水的化學性質1.水與生石灰(氧化鈣)反應:CaO + H2O = Ca(OH)2現象:放出大量熱實驗2:向無水硫酸銅粉末中滴加少量水2.水與無水硫酸銅反應:CuSO4 + 5H2O = CuSO4·5H2O白色 藍色(五水合硫酸銅)現象:白色粉末變成藍色。CuSO4·5H2O 五水合硫酸銅 → 結晶水合物 :含有結晶水的晶體(純凈物)請你設計實驗:證明醫用酒精中含有水。(提示:酒精和硫酸銅粉末不反應)無水硫酸銅粉末可以用來檢驗常見的液體或氣體中是否含有水分。思考與討論:兩瓶無色液體,分別是蒸餾水、澄清石灰水,如何鑒別它們?通入二氧化碳氣體,變渾濁的是澄清石灰水,無明顯現象的是蒸餾水。繼續思考:無明顯現象是否表明沒有發生化學變化呢?3.水與二氧化碳反應:CO2+H2O = H2CO3利用對比的思維方法,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作業布置:1.完成練習冊3.1(二)(P30~31)2.收集資料,了解制取硫酸銅晶體的方法,并與同學分享。小結:物理性質 ← 水 → 化學性質↓特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